2019年中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一、病名:1、中医病名:中风病。

2、西医病名:脑梗塞。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2005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特点: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发病特点:急性起病,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

3、辅助检查:(1)CT、MRI扫描可见脑梗塞灶。

(2)发病24h内CT扫描未见异常,24h后复查头颅CT可见梗塞灶。

(二)证类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脉: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脉: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2、中脏腑(1)风火上扰清窍主症:神识恍惚,半身不遂。

兼症: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大滑数。

(2)痰湿蒙塞心神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兼症: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 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上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 (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芩9g,梔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梔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 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梔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2)风痰阻络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中风诊疗方案(3种)

中风诊疗方案(3种)

中风诊疗方案(3种)中风诊疗方案(3种)口僻(特发性面神经炎)特色病症管理方案一、定义口僻是以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症,与西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相近。

二、诊断依据1、具有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特定的临床表现,可伴在面肌不仁,额纹消失,耳后疼痛等兼症。

2、多急性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及 20~50 岁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3、发病前可有受凉感冒病史。

三、症候分类1、风寒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肌肉酸痛,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伴口苦咽干、肌肉酸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证候: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眼睑闭合不全,伴脘闷恶心,苔白腻,脉浮滑。

4、瘀血阻络证:证候:口眼歪斜,面肌不仁,日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四、入院指征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者五、治疗常规1、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1)保持心情舒畅(2)起居有常,配合适当功能锻炼(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之品。

(4)戒烟、酒。

2、辨证论治1、风寒阻络证:治法:祛风散寒,解表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炙麻黄6,杏仁9,白芍9,防风9,川芎10,白附子6,全蝎6,僵蚕9,甘草6。

2、风热阻络证:治法:祛风清热,解表通络。

方药:大秦九汤加减:秦艽 12,川芎 9,白芷 9,黄芩 9,桑枝15,蝉蜕 5,忍冬藤15,羌活6,全蝎6,僵蚕9,甘草6.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6,全蝎6 僵蚕9,胆南星6 石菖蒲9,羌活6,防风9 川芎9,甘草6.4、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麝香(冲服)0.1,红花9,赤芍9,川芎12,全蝎6,僵蚕9,丝瓜络6,忍冬藤15.、3.其他疗法针刺: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拔罐,每周2 次,适用于恢复期。

中风诊疗方案

中风诊疗方案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1.诊断明确;2.生命体征平稳;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2、康复科住院患者,病情稳定;3、除外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急性期1.康复评定选择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berg平衡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效价评定等。

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应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正规的评定。

2.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在内科治疗,以确保并发症风险的降低。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

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等康复训练。

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二)中经络〔软瘫期〕1.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首选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Barthel指数量表、Berg平衡功能评定。

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包括失认症、失用症评定等;在康复训练中还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评定。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神经病学》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缺血中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缺血中风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风阳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暗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医学领域中,优势病种是指具有治疗水平明显优于其他病种的疾病。

针对这些优势病种,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以提高病人的康复率和治疗效果。

一、肿瘤疾病诊疗方案肿瘤疾病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对于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探索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

目前,医生们普遍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和放疗等手段。

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为肿瘤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治疗方案更加个体化和精准。

二、心血管疾病诊疗方案心血管疾病是世界各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其中,冠心病的诊疗方案尤为重要,如冠脉介入手术(PCI)和早期危险评估等。

这些方案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方案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病、肝病、胰腺炎等。

对于这些疾病,医生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诊疗方案。

比如,对于胃病患者,医生会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内镜治疗等。

在肝病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和肝移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这些方案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四、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方案神经系统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治疗这些疾病需要精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前,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康复治疗。

例如,对于中风患者,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后续的康复训练都是治疗的关键。

而对于帕金森病患者,药物治疗和深部脑刺激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五、妇科疾病诊疗方案妇科疾病是女性朋友常见的一类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对于这些疾病,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方案。

比如,对于子宫肌瘤患者,医生会选择保守治疗、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等方式。

而对于卵巢囊肿,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主要为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 编码:I69.3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3.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1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1个月以上。

4.中医证类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1。

难点分析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

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

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

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

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

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

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1.1脑梗死急性期1。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制定。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制定。

(1)急性起病,经内科治疗发病2周到6个月。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痰瘀阻证治法: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解语丹加减。

主要成分: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胆星、木香等。

加减: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栀。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等。

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主要成分: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等。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

中成药:芪参还五胶囊(院内制剂)。

3.肝肾亏虚证治法:滋养肝肾。

中风优势病种的总结和分析

中风优势病种的总结和分析

中风优势病种的总结和分析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82例,完成81例,平均住院日17.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刮痧、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8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6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例(93.8%),针灸治疗65例(80.3%),推拿治疗41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例(28.4%),康复治疗81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的诊断标准。

①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襄,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②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③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④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行头颅CT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⑤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吴江主编,副主编贾建平崔丽英,人民出版社,2005.8)①中、老年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②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起病,病前可有反复的TIA发作。

③症状常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出现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的范围与某一脑动脉的供应区域相一致。

④头部CT在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现低密度病灶。

(二)证候诊断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②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③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④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⑤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①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

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优化中风(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缺血或出血导致的突然性脑功能障碍。

中风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急症范畴,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能够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治疗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以下是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其优化的详细介绍。

中医方面,中风病属于中风证的范畴,中医将其归类为脑病,常见风痰、瘀血两种证型。

风痰证以中风突然发作、偏瘫、言语不清、舌体红胖等为主要特征;瘀血证以发病急、面部或四肢麻木、舌质紫暗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治疗可采用清热化痰、散寒化瘀等方法,主要药物可选用通窍活络中药,如天麻、川芎、白芷、防风、丹参等,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西医方面,中风病的治疗可采取药物治疗、手术和康复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抗凝血药物和溶栓药物等药物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保护脑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中风的病因,如颈动脉狭窄、动脉瘤等。

康复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旨在通过训练和康复措施来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功能。

中西医结合方案主要是针对中风病的病因、病程和病情进行综合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1.急救阶段:在发现中风症状后,需要立即就医,尽快进行急救。

急救包括确认病因、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等。

中医急救可采用清热、化痰、疏风、活血等方剂,如清脑汤、颠茄合剂等,以及经络穴位刺激。

2.中期治疗:中期治疗主要是针对中风引起的脑部功能损害进行治疗。

西医可通过药物治疗,如神经保护剂、脑血管扩张剂等,以及手术治疗,如动脉狭窄、动脉瘤的处理等。

中医可采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等方法,如艾灸、拔罐、推拿等。

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中风病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能力。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

中医可采用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手段,以及经络疗法、按摩和音乐疗法等辅助治疗手段。

总的来说,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能够提供更全面、综合的治疗手段,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中风诊疗方案

中风诊疗方案
(1)继续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
(3)中医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四、预防与康复
1.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态平衡。
2.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
3.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4)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
3.后遗症期治疗
(1)继续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改善循环药物等。
(3)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四、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态平衡。
2.神经系统查体
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神经系统查体,观察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3.影像学检查
采用头颅CT或MRI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或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4.实验室检查
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5.特殊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了解血管状况。
2.神经系统查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神经系统查体,观察是否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3.影像学检查:采用头颅CT或MRI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或脑出血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4.实验室检查: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5.特殊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可进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了解血管状况。

中风病优势单病种

中风病优势单病种

中风病(脑梗死)四川省仪陇县中医医院罗清龙一、概述中风病(脑梗死)指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闭阻,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本方案)。

指因血管壁病变导致脑血栓形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二、诊断(一)中医分型辨证[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辨证分析]中风病多见于中老年,中风病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不论急性期或恢复期,均以内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其病位在心、肝、肾、脑。

[辨证分型](1)急性期:发病2周之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半年之内。

(3)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之后(二)西医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三、常规实验与检查项目1.三大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心肌酶谱。

2.头颅CT/MRI、经颅多普勒(TCD)、颈部血管彩超、心电图四、鉴别诊断(一)中医鉴别诊断(二)西医鉴别诊断1.脑出血:有时脑梗死与小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极易混淆。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可与脑出血类似,在所有的鉴别要点中,起病状态和起病速度最具有临床意义。

头颅CT/MRI检查均可确诊。

2.脑栓塞:起病急骤,常有心脏病史,有栓子的来源,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

2019康复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9康复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附表1康复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1)脑卒中后遗症诊疗常规一、概述中风又名卒中。

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行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二、临床表现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

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三、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塞、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做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症、厥证、痉病等鉴别。

四、中医治疗1.药物疗法根据脑卒中的发病特点、现代康复理论的认识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特点,我们把脑卒中分期论治,分为三期即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

⑴弛缓期、痉挛期:弛缓期的临床表现为患者的偏瘫侧肢体弛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多是中风的早期;痉挛期的临床表现为明显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

①阳证症状:突然半身不遂,或神昏,面红目赤,躁扰不宁,项强,甚则抽搐,痰多息促,鼻鼾身热,口咽干苦,便秘。

舌质红或绛,舌苔黄、厚、腻或燥,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通腑醒神方药:中风1号或涤痰汤加减中风1号方药组成:羚羊角5g 夏枯草15g 生地10g 丹皮20g胆星5g 黄芩15g 等中成药: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清心开窍类中成药;静脉滴注路路通或红花注射液,佐以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

②阴证症状:突然半身不遂,或神昏,面色苍白,肢体瘫痪不收,二便失禁,气息短促,痰涎壅盛,四肢逆冷。

舌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微。

3.4.4中风病诊疗方案实施与疗效分析2019

3.4.4中风病诊疗方案实施与疗效分析2019

中风病诊疗方案实施与疗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措施邢台县中医院脑中风病科(2019)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作为中风病的基础治疗规范,通过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指导、治疗效果。

我院2019年中风病专科住院中风病类患者为235人,中医治疗率为100%。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是我科2019年度住院病人,男127例,女108例,41-50 岁28例,51-60岁97例,61岁以上11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风(脑梗死)诊断标准。

采用新的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基本恢复:≥8l% ,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 --35%无变化:<11 %恶化(包括死亡):负值◆临床疗效分析2019年度治疗中风病235例,基本恢复97例,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120例,无效18例,治愈率41.3%,治愈好转率92.3%。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中风病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

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

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

治疗中在遵循一般传统辨证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中风发病的内在规律与本质,在“风、火、痰、瘀、气虚、阴虚”基本证候要点制订规范的基础上辨证论治,临床观察总结:中风病后遗症状,多以肾虚症候群为多见,为后期治疗提供了方向和要求。

由中风而引起的并发症、后遗症顽固而复杂,中医治疗措施尚需在挖掘先贤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治疗思路、方法需要认真总结提升。

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论治原则指导下,对已发现的高危人群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脑供血不足、高脂血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硬化斑块等病人,选用中药辨证治疗,以减轻症状,预防斑块生长、脱落而逆转病程,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努力降低其发病风险。

◆总结评估中风病诊疗方案在我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了临床指导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中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修改版)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修改版)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风(脑梗塞)诊疗方案一、令狐文艳二、概述: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㖞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脑梗塞)诊疗方案一、概述: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㖞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

羚羊角粉3g冲服、生地12g、钩藤15g后下、菊花10g、茯苓12g、白芍12g、赤芍12g、竹茹10g、川牛膝12g、川芎12g、丹皮10g、半夏9g、陈皮10g、栀子10g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局方至宝丸、牛黄清心丸、紫雪散等。

(2)痰蒙清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导痰汤加减。

制半夏10g、制天南星3g、陈皮12g、枳实12g、茯苓12g、甘草6g、生姜3片中成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等。

(3)元气败脱证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急予以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以上)等。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 川牛膝12g 桑寄生12g 栀子12g、黄芩8g、杜仲12g、益母草10g 、夜交藤15g、朱茯神10g。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2)风痰阻络证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

法半夏10g、生白术15g、天麻10g、紫丹参15g、香附10g、酒大黄9g、天南星3g中成药: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9g后下、芒硝10g冲服、天南星3g、瓜蒌15g痰热较重者加竹茹,川贝。

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

(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代赭石20g先煎、龟板12g先煎、白芍12g、玄参12g、天冬12g、川牛膝12g、川楝子10g、茵陈10g、麦芽10g、川芎12g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全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2g、川芎10g、地龙10g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心通胶囊等。

3.常见变证的治疗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1)呃逆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西洋参,粳米)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厚朴、枳实、沉香粉冲服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

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

炒刀豆、青皮、枳壳、旋覆花(包)、制半夏、枇杷叶、莱菔子,鲜姜以和胃理气降逆。

兼有气虚者,可加生晒参。

(2)呕血:出现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先煎,生地、赤芍、丹皮以凉血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等鼻饲。

如出现高热不退,可予以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中脏腑痰蒙清窍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痰热内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元气败脱证:选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2.中经络: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丹红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三)并发症治疗脑梗塞后多出现偏瘫肢体异常改变(关节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及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即抑郁、焦虑等症状)成为妨碍病人进一步配合治疗、生理心理康复的重要原因。

第一要重视心理治疗和护理观察,第二可以中医辨证治疗(多属风痰阻络或气阴两虚),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四)本院特色治疗医学专家普遍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因此,治疗必须是多靶点的,赵步长教授提出了“脑心同治,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的理论,认为多靶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稳定动脉硬化斑块、抑制斑块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慢性炎症的发生,调节血压,血糖,血脂是治疗的关键,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中药多靶点联合用药方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口服 3次/日,步长丹红注射液20-40ml静滴 1次/日,迅速改善供血不足,标本兼治,提高激活脑细胞内的多元活化素,降低血脂、稳定血压,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对溶解栓塞、缩小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防止血栓的再形成,提高人体自身内环境的调节能力等,并针对患者兼杂病症辩证施治,方案如下:伴肢体活动障碍者加服步长脑心通1号胶囊克,每日3次,并佩戴步长中风健脑帽。

伴心脏疾患者加服步长脑心通2号胶囊克,每日3次。

伴失语者加服步长失语灵胶囊克,每日3次。

伴快速型心律失常者加服步长稳心颗粒9-18克,每日3次,如糖尿病患者可口服步长无糖型稳心颗粒5-10克,每日3次。

伴缓慢型心律失常者加服步长参仙升脉口服液10ml,每日3次。

伴糖尿病患者可加服步长通脉降糖胶囊克,每日3次。

伴脑萎缩,老年痴呆症患者可加服步长健脑丹胶囊克,每日3次。

伴神经衰弱症,抑郁症患者可加服步长解郁安神胶囊克,每日3次。

(五)针灸治疗1.应用时机: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3.针灸方法临床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

主穴: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常见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尿失禁、尿潴留、复视、语言障碍等加减穴位。

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或采用咽后壁点刺等;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也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和治疗原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等。

(1)醒脑开窍针刺法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天柱;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

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中脏腑闭证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太冲、合谷;脱证加灸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操作1分钟;再刺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寸,用重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佳。

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度角,进针1—寸,用提插补法,使下肢抽动3次。

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l—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l寸,提插泻法,使前臂和手指抽动3次:委中采用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寸,用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次。

风池、完骨、天柱均针向喉结,进针2—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分钟,使局部产生酸胀感。

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展开为度。

上廉泉针向舌根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毫升。

丘墟透照海穴约—2寸,局部酸胀为度。

每日针刺2次,十天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2)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适应症:假性延髓麻痹。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O.40×50mm毫针,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100转捻转手法各约15秒,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