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宁提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所 有受保人应收到与其工资收入相当的补偿,保险支出 全部由雇主和国家负担。”
七、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 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论断,推导出只有依 靠国家干预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结 论。同时提出实行社会保障,消除贫民窟,推行累 进税制,进行最低工资立法等。
利益再分配的方式依赖于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
五、贝弗利奇报告
1942年《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具有两个十分显 著的意义:
一是把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改革愿望融进了一个统一 的体系之中。成为当代福利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是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标 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变成现实。
报告主张建立三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保障被保险 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救助: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保障受领人 的最低生活水平;
自愿保险:满足收入较高的居民较高层次的需 求。
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4条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3)充分就业原则。 (4)费用共担原则。
认为应该由国家兴办一部分公共事业来改善 国民的生活,如建立社会保险、孤寡救济、 劳资合作及工厂监督等一系列社会政策。
这一理论主要是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的,还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分析。
二、需求层次理论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精神生活需要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三、旧福利经济学理论
对社会保障最早做经济研究者,应当是旧 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英国),20 世纪20年代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他以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作为依据,构建出社会 福利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经济政策主张。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政策有两个支撑点:一是他们从伦 理道德出发,认为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 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所以,不需 要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 育,改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一是他们 的国家观。该学派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
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 预有助于增加消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的均 衡。
来自百度文库
其作用机理是:
社会保障收入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缓慢,而支出增 加迅速;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缓慢, 收入增加迅速,这样,社会保障收入的一快一慢运 动就会自发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从而具有调节和 缓和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社会保险概论 第二章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改革与调整 第四节 我国社会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新历史主义理论
德国新历史学派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主张实行社会改良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有三:
1)福利措施应当不以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 积累为宗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 会福利。因此,从富人那里转移收入, “自愿转移”要比“强制转移”好。
2)不论实行直接转移收入还是间接转移收入 措施,都要防止懒惰和浪费,以便做到投资于 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
3)反对实行无条件的补贴,认为最好的补贴 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否则, 就会使某些有工作能力的人完全依靠救济。
为增进社会总福利,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 努力:
一是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而要增加国民 收入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 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
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 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
庇古这种“收入均等化”主张的基本依据是边 际效用递减规律。庇古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 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小;反之,一个人收 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大。
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险制度涵盖了养老、疾病、死亡、工伤、 失业和家庭津贴7大保险项目。
六、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指出,在进行分配以前,应该从社会总产品 中首先扣除三个部分: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 或者保险基金。
在扣除上述三个方面所需的生产消费资料部分以外, 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才能成为生活消费资料。还必须 从中首先扣除下列三项费用:
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和各种保
健设施等; 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提出了与“共担 风险”原则相区别的“国家负责制”理论。认为,以 雇佣工人工资的形式取得的那部分自己创造的财富非 常少,刚好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因此,无产者 根本不能从工资中拿出钱来储蓄,以备在疾病、伤残、 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的需要。
四、新福利经济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卡尔多等人提出并论证了 “假想的补偿原理”。补偿原理的实质是:
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 成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 员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 会福利就增加。
根据这一原理,政府的某些措施或立法会使一 些人得益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 过损失总额,那么政府使用适当政策向得利人 征收特定税收,以补偿受损者,这样对任何人 都没有不利而对一些人有利,因而增进了社会 福利。
这是对社会保障政策较为完整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
展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
学术界公认:社会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 80年代的德国。
1883年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 1889年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 随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也相继模仿建立各自的
七、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 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论断,推导出只有依 靠国家干预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结 论。同时提出实行社会保障,消除贫民窟,推行累 进税制,进行最低工资立法等。
利益再分配的方式依赖于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
五、贝弗利奇报告
1942年《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具有两个十分显 著的意义:
一是把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改革愿望融进了一个统一 的体系之中。成为当代福利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是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标 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变成现实。
报告主张建立三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保障被保险 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救助: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保障受领人 的最低生活水平;
自愿保险:满足收入较高的居民较高层次的需 求。
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4条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3)充分就业原则。 (4)费用共担原则。
认为应该由国家兴办一部分公共事业来改善 国民的生活,如建立社会保险、孤寡救济、 劳资合作及工厂监督等一系列社会政策。
这一理论主要是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的,还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分析。
二、需求层次理论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精神生活需要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三、旧福利经济学理论
对社会保障最早做经济研究者,应当是旧 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英国),20 世纪20年代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他以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作为依据,构建出社会 福利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经济政策主张。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政策有两个支撑点:一是他们从伦 理道德出发,认为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 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所以,不需 要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 育,改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一是他们 的国家观。该学派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
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 预有助于增加消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的均 衡。
来自百度文库
其作用机理是:
社会保障收入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缓慢,而支出增 加迅速;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缓慢, 收入增加迅速,这样,社会保障收入的一快一慢运 动就会自发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从而具有调节和 缓和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社会保险概论 第二章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改革与调整 第四节 我国社会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新历史主义理论
德国新历史学派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主张实行社会改良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有三:
1)福利措施应当不以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 积累为宗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 会福利。因此,从富人那里转移收入, “自愿转移”要比“强制转移”好。
2)不论实行直接转移收入还是间接转移收入 措施,都要防止懒惰和浪费,以便做到投资于 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
3)反对实行无条件的补贴,认为最好的补贴 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否则, 就会使某些有工作能力的人完全依靠救济。
为增进社会总福利,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 努力:
一是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而要增加国民 收入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 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
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 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
庇古这种“收入均等化”主张的基本依据是边 际效用递减规律。庇古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 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小;反之,一个人收 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大。
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险制度涵盖了养老、疾病、死亡、工伤、 失业和家庭津贴7大保险项目。
六、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指出,在进行分配以前,应该从社会总产品 中首先扣除三个部分: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 或者保险基金。
在扣除上述三个方面所需的生产消费资料部分以外, 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才能成为生活消费资料。还必须 从中首先扣除下列三项费用:
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和各种保
健设施等; 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提出了与“共担 风险”原则相区别的“国家负责制”理论。认为,以 雇佣工人工资的形式取得的那部分自己创造的财富非 常少,刚好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因此,无产者 根本不能从工资中拿出钱来储蓄,以备在疾病、伤残、 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的需要。
四、新福利经济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卡尔多等人提出并论证了 “假想的补偿原理”。补偿原理的实质是:
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 成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 员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 会福利就增加。
根据这一原理,政府的某些措施或立法会使一 些人得益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 过损失总额,那么政府使用适当政策向得利人 征收特定税收,以补偿受损者,这样对任何人 都没有不利而对一些人有利,因而增进了社会 福利。
这是对社会保障政策较为完整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
展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
学术界公认:社会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 80年代的德国。
1883年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 1889年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 随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也相继模仿建立各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