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2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2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约数关系、因数关系等。
2.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量关系,尤其是在分数与整数之间相互转化时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常见数量关系。
2.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1.常见数量关系的概念和运用难度较大,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2.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转化以及数量关系的综合应用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两个数的和是100,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三倍,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通过解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两个数量关系:倍数关系和和差关系。
2. 指引探究通过让学生一起解决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约数关系、因数关系等。
2.1 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以下情况:1.20是10的倍数,可以写作20=2×10。
2.5、10、15、20都是5的倍数,它们分别可以写作5=5×1、10=5×2、15=5×3、20=5×4。
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倍数,并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2 约数关系让学生观察以下情况:1.10可以被1、2、5、10整除,即10的约数为1、2、5、10。
2.20可以被1、2、4、5、10、20整除,即20的约数为1、2、4、5、10、20。
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约数,并能够求出一个数的所有约数。
2.3 因数关系让学生观察以下情况:1.10可以分解成2×5,其中2、5是10的因数。
2.20可以分解成2×2×5,其中2、2、5是20的因数。
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因数,并能够分解一个数的因数。
3. 综合应用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进一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今天咱们聊聊常见的数量关系。
嘿,这可是个热门话题,大家都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是数量的游戏。
想想看,买东西的时候,脑袋里总是在算这个折扣、那个优惠,真是跟数学打了场亲密战。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购物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比如说,看到那件心仪的衣服,标价200块,哎呀,打七折!你一算,咦,140块,这可真是个好 deal!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捡到宝了。
说到数量关系,学生们也是常常为此烦恼。
课堂上,老师一讲到比例啊、分数啊,学生们的脸上就开始上演“大逃亡”了。
数量关系就像调味料,放得好,能让生活更美味。
就拿我自己来说,小时候最怕数学,可后来慢慢地发现,这东西其实挺有趣的。
就像做饭,材料搭配得当,做出来的菜才好吃。
比如,学习比率的时候,我就想象自己在调配沙拉,橄榄油、醋、盐的比例得掌握好,不然可就惨了。
不过,咱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数量关系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用得到。
走在街上,看到两个小朋友在玩儿球,你看他们一扔球,另一个小朋友接住了,这就是个简单的数量关系嘛。
一个球,两个人,来来回回,你说这是多简单的事。
走进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你瞧,买一送一的优惠,谁能不心动?这就是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简简单单,却又充满了乐趣。
再说说日常生活中的数字游戏。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一起吃火锅,点菜的时候就像一场激烈的数量战斗。
一个人说:“我们要点三斤牛肉!”另一个人立马反驳:“哎,别点那么多,我们一共才四个人!”这时候,大家就开始算了,点多少、吃多少,这可是关乎每个人的利益啊。
说不定,最后还得为了谁能吃到最后一块肉争得不可开交,哈哈,这就是数量关系的魅力所在,谁说数学不有趣?数量关系和我们每天的开支也是分不开的。
一个月的工资发下来,大家立马就变成了“理财大师”。
我这个月得花多少钱?房租、水电、伙食,算算算,简直像在做一场算术大赛。
可偏偏这个时候,总有一些意外支出,比如老妈打来的电话:“孩子,帮我买点水果吧。
最新四年级数学《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四年级数学《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今天听了史**老师执教的《最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史老师注重学生的读、写、理解、应用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1、新课导入,史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客车、摩托车、农用拖拉机、轮船等的速度,为学生呈现了实际的生活例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更为透彻。
2、教学中注重了引导、尝试、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史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引导,引导学生读出、写出速度这样的复合单位,并在引导中发现,共同总结速度的正确写法、读法,速度、路程的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清楚,层次分明,从速度的读、写开始,自然过渡到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了本课内容。
4、教学中,史老师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有梯度,无论是判断题,还是根据算式说出表示什么,还是表格形式灵活求出路程、速度、时间等,特别是最后一道限速题,解决实际问题,将数量关系有效融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建议:课堂练习有梯度,但在安排上应该调整,如把根据算式说问题放到后面,学生通过前面的练习再做这样的题会更容易些。
人教版中考古诗文默写总汇七年级上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2、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过故人庄》)3、《过故人庄》中,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禅院环境幽静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托了作者思念之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常见的数量关系——价格问题》教学反思(含试卷)
四年级《常见的数量关系——价格问题》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这一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
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前置作业让学生找找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我也适时的引导学生注意区分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总价。
总之,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对知识加深理解。
每节课都有得失,本节课,我认为一些地方处理的还不到位,具体表现在:1.课题确定的太大了,只板书了《数量关系》,没有详细的注明是《价格问题》这一常见的数量关系,如果能适时板书完整,学生就更能更精准地了解本届可的主要解决问题。
2.应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如果出一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会兴趣很高,也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这一点我在设计课题时考虑不周,没设计出更贴近孩子生活的实例。
3.教学时,我将概念淡化,只想让孩子理解记忆,不希望机械读背,导致他们在第二天复习时,表述概念时随意,语言不精炼等现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1、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2、掌握“单价×数量=总价”,并推导出单价、数量、总价的另两个数量关系式。
3、运用这一组关系式,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如果老师给你一张购物小票,你能读懂上面的数学信息吗?二、探究新知(一)研学“单价、数量、总价”1、导入单价、数量、总价概念亮亮超市单号:63-时间:2019-4-15商品名称单价数量金额矿泉水2元4瓶8元饼干5元6盒30元巧克力6元2块12元苹果8元5千克40元购买件数:14应付总额:90元付款金额:100元找零:10元学生交流学生看购物小票交流(引导学生有序看,有序说。
如,XXX买了4瓶矿泉水,每瓶2元,一共用了8元)2、理解“单价、数量、总价”概念(1)理解“单价”①同学们很棒,很会窥察!在这张小票里有三个紧张的词语:单价、数量、金额。
金额在数学上又叫总价。
矿泉水的单价是2元,表示什么?一瓶矿泉水的价钱是2元。
饼干的单价是5元,表示什么?一盒饼干的价钱是5元。
谁来报一下XXX的单价是(),表示什么?谁来概括一下什么是商品的单价呢?(单价就是每件或单个商品的价格)②说一说生活中的“单价”师:教师也收集了一些商品的单价,请看大屏幕。
教师先说:“一条毛巾是25.5元,也能够说成毛巾的单价是25.5元。
”学生接着说一箱牛奶48元,牛奶的单价是48元,一瓶洗衣液24元,洗衣液的单价是24元。
③“单价”改写薯片5元/包表示什么意思?对,表示1包薯片5元。
看来,单价还可以写成这种形式,/读作每,5元/包读作:5元每包。
(2)理解“数量”“总价”①“数量”是指什么呢?连续看购物小票,矿泉水的采办数量是(),饼干的采办数量是(),巧克力的采办数量是(),苹果的采办数量是()。
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说教材本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内容。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课段落1. 学习目标•了解四种常见的数量关系:相等、多少减多少还剩、多少加多少是多少、多少是多少的几倍。
•学会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预备知识学习本课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如下:•了解运算符号加、减、乘、除的含义,学会运用这些符号进行简单的计算。
•掌握基本的数值大小比较。
3. 新课教学3.1 相等关系相等关系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相等符号“=”的含义,懂得如何判断两个数是否相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实际操作,从而理解相等的含义。
例子1:小明和小红拥有的苹果数相等,小明有8个,那么小红也有8个苹果。
例子2:小华和小刚拥有的图画相等,小华有5张,那么小刚也有5张图画。
3.2 多少减多少还剩本部分主要介绍“减法”的概念以及运用。
在教学时,需要先让学生理解“减法”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用“多少减多少”还剩下多少的方式进行计算。
例子:有10本书,小明借了其中3本,那么还剩下7本。
3.3 多少加多少是多少本部分主要介绍“加法”的概念以及运用。
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可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例子:有5个苹果,小华又买了2个苹果,那么他现在一共有7个苹果。
3.4 多少是多少的几倍本部分主要介绍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算式求出一个数的几倍。
例子:小红有3支笔,小明有9支笔,那么小明有小红的几倍笔数?4. 实际应用在教学中,需要多采用实际例子,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例子1:乘车时需要买票,小明和小红都买了票,但小明的票价是小红的3倍,小明的票价是15元,那么小红的票价是多少?例子2:小明有9元钱,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多少?三、说教法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下列教法:1. 课堂演示可以通过现身说教的方式,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领悟知识的应用。
常见的量评课稿
常见的量评课稿《“常见的量”的复习》评课稿这是一节由张老师执教的复习课,“量的计量”这部分内容是把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计量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汇总在一起,通过整理和对比来进行复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复习课是学生在学习某一阶段数学知识之后,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
绝不是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程式化的再现知识,也不是能力的机械训练,教学方式的被动接受。
课前,我们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由张老师原创,钻研“课标”和教材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张老师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记计量单位及进率,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亲历,让他们经历深层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相吻合的。
整体上看,张老师这节课有下面三个特点: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二是“通”,融会贯通,弄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这些工作以往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
在这里张老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自主完成,自主建构;三是“练”,通过设计各式各样的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达到拓展提高。
张老师的主要操作环节是:一、日记引题,发现问题。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非常自然。
二、检查自学结果,整理知识。
张老师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起到了引领、帮助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三个问题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宽阔又具有层次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不急于集体讨论,而是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
有了这样的空间,学生的复习是自主的、有效的、扎实的。
张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复习过程,适时加以补充、引导,让复习变得更充实,更完满。
最后的两个问题作为复习的补充,既对刚才的复习进行查漏补缺,又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
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
《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时间:11月14日执教者:雷玉娟参与人员:四年级组数学老师评课过程:周玉梅:1、教学目标明确。
在这节课中,雷老师不仅重视学生对常见数量关系的掌握,并能运用数量关系来解题。
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运用的过程掌握新知,运用新知。
2、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式的教学。
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雷老师创设了买东西等多个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发现新知。
3、练习设计合时、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规律。
另外,个人觉得还有些地方值得探讨:教学资源的利用——课本。
新课标指出,课本是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们要时刻为学生开好这扇窗。
个人认为本节课应该在得出数量关系后,应该给学生一定时间自学课本,并把变形后的数量关系补充在课本上。
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唐秀英:优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
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在本节课上,雷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这节课虽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留给学生合作交流地机会和时间明显不足,学生真正投入的有思维碰撞的讨论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还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还不能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
魏艳娥: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亲切自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雷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应用意识。
常见的量评课稿
《常见的量》评课稿席治菊为落实新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改革更深入地发展下去,我有幸在4月11日观摩了曹维梅老师的一堂课改实验课。
下面,我就把听到这节复习课“常见的量”的感受与大家交流一下。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复习策略,对于常见的量进行回忆和简单归纳整理,然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为单位进行讨论。
在整理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运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互相帮助,交流整理,取长补短。
自学互帮完后,又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展示交流。
这节展示课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地方,现简要谈谈个人的看法。
1.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教学为自学。
新课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走进课堂,就会发现:老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领呈现出来后,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组内、全班展示后,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教师再重点进行点拨。
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2.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复习常见的数量,我们不仅要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要掌握他们的改写方法。
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单位换算题目,学生答完后,并要求其说出自己的解法:高级单位名数低级单位名数,乘进率或向右移动小数点低级单位名数高级单位名数,除以进率或向左移动小数点通过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补充,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复习不仅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更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3.整理细致,体现了大容量的课堂模式。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以往所学计量单位进行主动探究。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他评稿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他评稿----原州区彭堡镇河东小学杨向丽今天,我听了朱卫东老师的《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数学课,总的来说,这节课效果很好。
下面,我从上课准备、教学民主、学习状态、教学行为、教学实效五个方面作一简单的评述。
一、上课准备方面朱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当地生活,整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上课时,朱老师灵活应用了口算卡片(复习环节中)和写有例题的小黑板(学习新课时),节约了课堂时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师生情绪稳定,精神饱满。
可见,师生课前的准备是充分的。
二、教学民主方面整节课,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气氛民主宽松。
在学习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等量及各量之间的关系时,朱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启发他们合作探究,人人参与,适时予以点拨,既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方向性。
三、学习状态方面在这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很高,每一位学生都始终热情地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复习这一环节,学生思维活跃,能够快速地把生活中的语言在头脑中转化成数学语言,继而抽象出数学模型,且正确表达,表现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四、教学行为方面从上课到下课,朱老师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发现问题时,他有效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在学生讨论时,他积极参与,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
他既关注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更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学困生,他耐心启发,适时鼓励,树立了学困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五、教学实效方面在师生小结这一环节中,学生谈到的收获远多于遗憾,从此可以得出,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是一节成功的课。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他评稿河东小学杨向丽。
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
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数量关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数学教育中。
Quantity Relations Evaluation(数量关系评价)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数学教育课堂上学习和讨论数量关系的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方法,并对其优劣进行分析。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又称为“基于情境的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背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在数量关系评价课中,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创造出一些充满情感的故事和场景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
学生通过情境中的实例和事例,锻炼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拓展了对数量关系和数学概念的理解。
优点:(1)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能够模拟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
缺点:(1)情境构建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准备。
(2)情境教学容易受到环境和教材的限制,需要慎重选择。
(3)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授课技巧。
二、教学设计法教学设计法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教学方法,需要在课前打好教案或教学设计。
通过教案的详细设计,教师可以计划和安排好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效果等。
在数量关系评价课中,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和详细地构思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
优点:(1)能够精确、简明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有利于教学效果的统一评价和展示,帮助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3)教材的使用更加系统和完整。
缺点:(1)教学设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评估方法需要挑选适合的口头或书面测验测量学生的掌握情况。
(3)在课堂上,应该严格按照教学设计执行,否则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项目学习法项目学习法是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项目,提高应用数学的实际意义。
将任务设置为问题、组织小组合作,推动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思考、质询问题,在项目组队合作中完成实践性任务,实现探究性教学,建立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生3:每件商品的价钱×买了多少=一共用的钱数。
师:为什么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了多少,求一共用的钱数要用乘法解决?学生画图说明: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就知道了每份是几,知道买了多少,就知道有这样的几份,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就是在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这3道题都用乘法计算。
小结: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就说明了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的道理,还发现它和原来学过的“几个几”密不可分,你们真会思考。
(二)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1.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这三个数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生:单价×数量=总价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学生提出疑问:单价和总价都表示价钱,怎么区分呢?(1)从价签上认单价。
交流后小结:只要是每件商品的价钱,就是商品的单价。
(2)在小票中辨认单价、数量和总价。
师:在超市的购物小票上也有单价、数量、总价。
哪个是单价、哪个是数量?学生交流;根据小票上的提示,小星号前面的是商品的数量,小星号后面的是单价,金额表示的是总价。
(3)从称重商品标签上辨别单价、数量和总价。
师:称重商品上贴着小标签,上面的信息比较多,你能从标签上找到单价、数量和总价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小结:像这种需要称重的水果、干果、杂粮等商品,标签上有2个价钱,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区分单价、数量和总价。
三、巩固练习(一)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解答出来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2. 每瓶酸奶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二)王老师负责学校的采购。
他得到了几位老师购买教学用具的信息美术老师需要30包彩纸,每包彩纸12元,还需要15包卡纸,每包卡纸18元;体育老师需要一些篮球、足球和乒乓球拍,篮球每个50元,要买12个,足球每个45元,要买15个,乒乓球拍每个34元,要买20个。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速度、时间与路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基本概念。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时间是完成一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路程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走过的距离。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速度为每小时5公里,行驶了2小时,我们如何计算他行驶的路程?这个案例将展示速度、时间与路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在解决多步骤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混淆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导致解题错误。
难点突破: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步骤分析问题,逐步解决问题,并强调检查答案的合理性。
举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步骤问题:“小明先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走了2小时,然后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走了1小时,问他一共走了多少路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步骤计算,并检查答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如何通过调整速度来缩短路程所需的时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比如通过不同速度下的行程计算,让学生掌握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常用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些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运用数量关系,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生活实例。
2.学具: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学习工具,如计算器、纸张等。
3.教学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让学生观察和总结这些数量关系,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
3.操练(10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数量关系。
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本周数学教研组进行常规教研活动,活动形式进行听评课。
我幸聆听李琳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上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主要有以下收获:
1、李老师的课堂安静有序,环节呈现明晰合理,板书必要直观,从中不难看出老师深入研究教材,对于学科知识理解把握。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听课中很容易看出平时对学生的指导训练,学生书写整洁美观,学习过程合作默契
2、本课出彩之处在于对“神七的速度与自行车速度相等”进行质疑。
源起于疑,进而思考、探究……生活实际中反映两者速度根本不同,为什么都表述为“8千米”呢?引导明确神七速度是8千米每秒,自行车是8千米每时,从而引出对速度单位为复合单位的讲解
3、习题设计层层深入体现层次性,A路程相同比时间,B时间相同比路程,C路程时间都不同,可以:转化为相同时间比路程或者相同路程比时间,也可以转化为比速度。
建议: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学生能够看见教学内容,可以侧身站在一侧,不要下蹲边讲述边操作电脑;语言指向性再明确些,“用不同长短的纸条表示动物速度”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精力集中杜绝口误;刘翔的速度为8.5米每秒比教室长度短。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数量关系》评课稿(精选3篇)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数量关系》评课稿(精选3篇)四年级数学《最常见数量关系》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史老师执教的《最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史老师注重学生的读、写、理解、应用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1、新课导入,史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客车、摩托车、农用拖拉机、轮船等的速度,为学生呈现了实际的生活例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更为透彻。
2、教学中注重了引导、尝试、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史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引导,引导学生读出、写出速度这样的复合单位,并在引导中发现,共同总结速度的正确写法、读法,速度、路程的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清楚,层次分明,从速度的读、写开始,自然过渡到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了本课内容。
4、教学中,史老师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有梯度,无论是判断题,还是根据算式说出表示什么,还是表格形式灵活求出路程、速度、时间等,特别是最后一道限速题,解决实际问题,将数量关系有效融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建议:课堂练习有梯度,但在安排上应该调整,如把根据算式说问题放到后面,学生通过前面的练习再做这样的题会更容易些。
四年级数学《最常见数量关系》评课稿篇2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
本节课,张老师独特新颖的教学设计,优美精炼的教学语言,敏捷灵活的教学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通过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反思,归纳总结,使学生理解了速度以及速度单位的含义,掌握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拓展延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三年级的学生尤其容易对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总价,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解决购物等实际问题。
举例:例如,购买一本书的价格是30元,如果购买3本,总价是多少?学生需要掌握通过单价×数量计算出总价的方法。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速度×时间=路程,并能应用于解决出行等问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一、教学内容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对应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内容。本节课将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
1.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2.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3.学会应用“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4.能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出行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量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根据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等。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有些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如何整理思路和清晰表达的指导。
最后,我认为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梳理和强调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评课稿一、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评价和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下学期的第一课,主要围绕常见的数量关系展开,通过引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数量关系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细致的评述。
二、教材内容《常见的数量关系》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数量关系的认识:通过引入购买橘子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橘子的价格与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购买数量与金额之间的数量关系。
2.数量关系的应用: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掌握折扣、找零等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理解购买数量与金额之间的数量关系;•理解折扣和找零的概念,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能力目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购买橘子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购买数量与金额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问题中;•数学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折扣和找零等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引入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本课采用线索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观察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1. 导入(约10分钟)•利用问题情境导入:老师将一个购买橘子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小明去市场买了4斤橘子,每斤2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购买数量与金额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常用的数量关系》评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常用的数量关系》评课稿上几天学校开展了数学教研活动,我聆听了梁姣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常用的数量关系》一课,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探索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的一开始,梁老师就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课件为学生呈现了妈妈带着小明去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发现新知。
如通过“蓝球的价钱是每个80元,三个蓝球要花多少钱?”“买2条鱼回家做晚餐,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多少元?”等生活例子,引出“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更为透彻。
2、联系实际,调动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数学知识。
梁老师结合小明在超市碰到了楼下的李阿姨和对门的王叔叔,李阿姨打算步行回家,王叔叔打算骑自行车回家,小明是坐妈妈的车回家,你觉得谁能先到家的生活情境,通过比较自行车、汽车、步行的速度,使学生感知速度快慢。
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这一概念以及单位,从而引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3、教学中注重了引导、尝试、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引导,如“每个篮球80元”写成“蓝球80元/个”,可以把“每千克鱼10元”写成“鱼10元/千克”(课件替换)引导学生读出、写出单价这样的复合单位,并在引导中发现,共同总结单价的正确写法、读法,数量、总价的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个人认为,梁老师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时,探讨环节时间过多,导致后面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有些匆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数量关系》评课稿
上几天学校开展了数学教研活动,我聆听了梁姣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常用的数量关系》一课,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探索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的一开始,梁老师就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课件为学生呈现了妈妈带着小明去超市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发现新知。
如通过“蓝球的价钱是每个80元,三个蓝球要花多少钱?”“买2条鱼回家做晚餐,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多少元?”等生活例子,引出“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更为透彻。
2、联系实际,调动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数学知识。
梁老师结合小明在超市碰到了楼下的李阿姨和对门的王叔叔,李阿姨打算步行回家,王叔叔打算骑自行车回家,小明是坐妈妈的车回家,你觉得谁能先到家的生活情境,通过比较自行车、汽车、步行的速度,使学生感知速度快慢。
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这一概念以及单位,从而引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3、教学中注重了引导、尝试、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引导,如“每个篮球80元”写成“蓝球80元/个”,可以把“每千克鱼10元”写成“鱼10元/千克”(课件替换)引导学生读出、写出单价这样的复合单位,并在引导中发现,共同总结单价的正确写法、读法,数量、总价的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个人认为,梁老师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时,探讨环节时间过多,导致后面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有些匆忙。
如在时间在安排上做一些调整,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