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经》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经》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提升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的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经》的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经》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

(2)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理解其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经》的两首诗歌。

2.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诗经》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3. 采用问答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文本、相关注释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的两首诗歌,了解其背景和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的两首诗歌,感受其语言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经》两首诗歌之间的异同。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领略《诗经》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诗经两首》。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进行适当的翻译。

(3)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2)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诗经两首》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翻译。

3. 《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翻译。

2. 《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诗经两首》,熟悉课文内容。

2. 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4.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5. 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重点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诗经两首》。

(2)学生深入研究《诗经》的其他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分享心得等。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The teaching plan of two book of songs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章2: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 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⑵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⑶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⑴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⑵ 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 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⑵ 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教案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学科语文课题24、《诗经》两首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初步了解诗歌的吟咏之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教师导语加配乐: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知识归纳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1、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整体感知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学生轻松听音乐,理解教师对《诗经》的高度评价,进入课堂情境学生归纳自己积累的有关《诗经》的知识学生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根据教师出示的资料助读,归纳整理有关知识。

《诗经》本身充满了韵味,由音乐导入,实现了语文的文字美和音乐的旋律美的结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轻松进入课堂。

知识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积淀,让学生自己先交流可以增强他们平时的预习意识,注意平时的积累是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培养。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课文导入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诗经两首》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内容围绕着《思美人》和《清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之美。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启示学生关于“诗经”的认识和鉴赏,以便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思美人》和《清风》的内容和意义,了解古代诗歌的形式和内涵。

2.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意境和韵律,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价值。

3.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技巧,增强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思美人》和《清风》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3.加强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两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如何让学生掌握《诗经》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通过对《诗经》的介绍和赏析,让学生更加了解这部文学经典,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准备。

第二步:阅读学生可自己阅读《思美人》和《清风》,然后小组内讨论其内容和意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感受和评价。

第三步:讲解教师讲解《思美人》和《清风》表达的主题和内涵,并分析其艺术特征和表现技巧。

同时,教师也对《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进行解析。

第四步:默写学生在听完《思美人》和《清风》的朗读后,进行默写并纠正,以加深对韵律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第五步:创作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以《诗经》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展现想象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分享学生可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与同学互相欣赏和点评,以加强对《诗经》的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形式和意义,感受中国古代文学之美。

通过对《思美人》和《清风》的阅读和讲解,学生能够对《诗经》的韵律和表达技巧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也有机会创作自己的诗歌,展现自己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2)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3)分析并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两首》;(2)理解《诗经》的文学特点;(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意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经》中的古代文化内涵;(2)欣赏《诗经》的文学美。

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两首》,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经》的文学美;(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5. 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两首》;2. 写一篇关于《诗经》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短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经》中某首诗歌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经》中的奥秘;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文学特点;3. 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经》的思想内涵;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效果。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经》中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诗经》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对《诗经》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经》中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经》中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关雎》和《蒹葭》的篇目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词和难点,解决自己的疑惑。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4. 研究性学习:(1)让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探究两首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 结合注释,解释生词和难点,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其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学作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白雪》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深度的《诗经》教学课程。

一、课堂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关雎》和《白雪》这两首诗歌,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特征和诗歌的艺术手法;(2)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感性理解和创造性的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雎》和《白雪》的阅读和诵读(2)《关雎》和《白雪》的讲解和解读(3)学生自主创作诗歌(4)讨论和分享1.3 教学步骤Step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经》?发现《诗经》整体氛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Step2 熟悉《关雎》和《白雪》的诗歌形式对两首诗歌进行介绍,包括结构、韵律特征和艺术手法Step3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Step4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采用《关雎》和《白雪》的韵律和结构形式,自主创作诗歌,分享给全班同学。

对于写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写作方法。

Step5 总结和讨论展示学生的自主创作,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评价。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精髓,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课后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关雎》和《白雪》产生良好的记忆和深入理解,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继续阅读《诗经》,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和文化;(2)对所写的自主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3)进行阅读笔记和感悟的整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简介《诗经》的起源和特点。

2. 介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2. 教师讲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 展示《诗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诗经》中的两首优秀诗歌。

第二章:诗歌解析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经》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教学内容】1. 解析《关雎》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关雎》并解释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雎鸠”、“洲渚”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解析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经》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分析《诗经》中的押韵和节奏。

【教学内容】1. 解析《式微》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式微》中的押韵和节奏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式微》并解释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如“微乎其微”、“式微式微”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解析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经》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分析《诗经》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学内容】1. 解析《草虫》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草虫》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草虫》并解释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如“草虫鸣矣”、“我心伤悲”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文本简析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

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篇一:关雎篇二:关雎篇三:关雎篇四:蒹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教学过程: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

你听??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1、师深情朗读第一节。

2、自由、放声朗读。

再请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

3、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一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生: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

师:是的,这是诗经的一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

大家来齐读一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下面我们来细读诗歌,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副画,你依稀看到 ? 片段一:生:有位恋人在芦苇丛中对情人深情的吟唱。

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片芦苇丛。

生:茂盛的。

师再追问;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这么多的?生:诗中的“苍苍”。

生读,出示:A 、蒹葭苍苍 B 、蒹葭苍——苍——再读。

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多次试读。

师:这是一副苍茫的凄美的画面。

如果改为蒹葭苍盛,你觉得怎么样? 生读,回答:这样就没有韵味了。

师:说的很好,有韵味。

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

蒹葭这样声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双声叠字。

类似的还有:学生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关雎一、导入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 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Ppt2 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1 Ppt3 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

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Ppt4 2、Ppt5 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

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

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

】(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

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

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篇一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24《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 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 “鲁颂” 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 1.《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优秀诗句,提高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诗经》两首的文学特点、句子节奏、意境赏析。

2. 教学难点:古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诗句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经》的韵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优秀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诗经》两首的重点字词、句子节奏、意境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经》中的美好情感,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诗经》两首,理解诗句大意。

2. 选取《诗经》中的一个诗句,进行分析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经》中某个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诗经》两首,理解诗句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品味其中的美好情感。

3.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经》中的诗句进行赏析,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诗经》的其他篇目,如《关雎》、《桃夭》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24、《诗经》两首新授知识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初步了解诗歌的吟咏之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方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美。

多媒体教师导语加配乐: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1、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学生轻松听音乐,理解教师对《诗经》的高度评价,进入课堂情境学生归纳自己积累的有关《诗经》的知识学生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根据教师出示的资料助读,归纳有关知识。

《诗经》本身充满了韵味,由音乐导入,实现了语文的文字美和音乐的旋律美的结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轻松进入课堂。

知识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积淀,让学生自己先交流可以增强他们平时的预习意识,注意平时的积累是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培养。

1、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

(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诗经》两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2、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3、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4、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根据教师的出示,或者结合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听老师范读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两首诗歌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结合教师的结果,自己作笔记,一边,一边理解,一边记忆。

这两首诗诵读是关键。

所有诗歌的内涵和韵味都是要通过学生读而感受出来的,所以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的内容。

听读、指导朗读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和诗歌内容。

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歌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通过学生的读、思、品、说,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分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达到了课堂预期的效果。

1、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导入语: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诗与画诗难以割舍的,请同学们听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中有画的特点。

2、再读诗歌,感受文本画面美和情感美。

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画面?多媒体显示: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关雎:君子淑女——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蒹葭:主人公伊人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3)个性阅读,研知文本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①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

(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②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齐读诗歌欣赏意境美再读诗歌感受画面美听读诗歌,概括画面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个性阅读,讲解自己根据诗句想象的画面,与全班同学交流。

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结合自己喜爱的诗句,有感情朗读,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合作、讨论、集体交流、概括。

根据教师出示的资料,笔记,加强记忆。

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齐读诗歌欣赏意境美;再读诗歌,感受画面美;听读诗歌,概括画面内容,这样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在感知诗歌音律美的基础上,感知诗歌内容,不是抽象的塞给,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探究,主动地感知,教学设计更注重过程的教学,而不是只注重结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尊重学生阅读体验,让学生结合诗歌、结合诗句,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阐述自己的喜欢理由,培养他们鉴赏文本、独立思考感知的能力。

导入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

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

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关雎和蒹葭,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搜集记忆分组畅谈集体交流齐读感知笔记学生在音乐中吟诵两首诗歌,再次感受美。

实现学生生活和语文学习的结合,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吟诵,和课堂的开头实现呼应,再次实现音乐和文学的整合,感受韵律美。

1、收集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诗歌。

2、鲁迅先生说“别为了单纯的爱而把人生的一切都忘却了”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

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关雎: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蒹葭:主人公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关雎》赏析(褚斌杰)这是我国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

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

《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民歌,民歌作品本多男女爱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

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

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

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

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

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

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

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正不必如此拘泥。

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

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

“左右流之”,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

“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

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

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

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和愉快。

“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

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

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

而其实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