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

Page 3
辐射范畴
一个概念范畴是一个家族,原型具有 最大的典型性,其他成员因典型性的 差异与原型具有家族相似性,从原型 引申出去,将成员用线条连接,范畴 所有成员之间将形成辐射状的分布, 我们把这样的范畴叫做“辐射范畴”。
Page 4
原型理论的应用 - 词汇多义性
星星
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球外,用肉眼或望远镜能看到的 发亮的天体。
我把苹果汁倒入杯子里。 She walks out the first bank. 她走出第一银行。
Page 8
意象图式对于介词的研究
意象图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对于介词一词多义的研究。Lindner 分析了 1700多例的动词短语的意义,结论表明这些意义都可以归结成为数 不多的意象图式。如 V + out 结构,在英语中有600多例,意义不尽 相同,但是运用意象图式原理,可以加以归纳总结,方便理解和掌握。
(1)概念隐喻也可称为“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它是内在的,即在概念化过程中才能“看”得 到。 (2)“隐喻概念”本身不是直接的言语表达式,尽管它在 深层制约着言语表达的方式。 (3)“隐喻概念”是从一般日常用语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4)依据Lakoff 的研究,隐喻概念一定要有语言的“繁殖” (generating)能力,即隐喻概念的系统性。不具备这个能 力的概念在Lakoff 的隐喻框架内不能称为“隐喻概念”或 “概念隐喻”。
Page 12
所谓“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与修辞格中的 隐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为“概念隐喻”,是建立在 修辞格隐喻的认知分析基础之上的;将修辞格隐喻分析的结 果(认知功能)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才产生所谓“概念隐 喻”。区别在于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因此理解 “概念隐喻”要把握几个要点:

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
Page 3
家族相似性
如一个范畴可用多个属性来定义的话, 原型可能具有所有或最多的属性,因 此原型是最典型也是该范畴中最常见、 最普通的成员。 如“鸟”范畴中的“麻雀”“黄鹂”。
范畴中其他成员具有不同数量的属性, 它们从属于该范畴的“典型性”不等 值。拥有属性多的典型性高,而少的 则典型性低。
所有具有不同“典型性”的成员之间 具有“家族相似性”
(1)概念隐喻也可称为“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它是内在的,即在概念化过程中才能“看”得 到。 (2)“隐喻概念”本身不是直接的言语表达式,尽管它在 深层制约着言语表达的方式。 (3)“隐喻概念”是从一般日常用语中总结归纳出来的。 (4)依据Lakoff 的研究,隐喻概念一定要有语言的“繁殖” (generating)能力,即隐喻概念的系统性。不具备这个能 力的概念在Lakoff 的隐喻框架内不能称为“隐喻概念”或 “概念隐喻”。
Page 4
辐射范畴
一个概念范畴是一个家族,原型具有 最大的典型性,其他成员因典型性的 差异与原型具有家族相似性,从原型 引申出去,将成员用线条连接,范畴 所有成员之间将形成辐射状的分布, 我们把这样的范畴叫做“辐射范畴”。
Page 5
原型理论的应用 - 词汇多义性
星星
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球外,用肉眼或望远镜能看到的 发亮的天体。
组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Page 26
1. 数个隐喻概念组合成对某一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 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概念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隐喻概念也具有系统性特征。一般来说,概念隐喻都是抓住所 述对象的某一方面来进行比拟描绘,进而达到帮助人们形象认 识事物某一方面的目的。但是事物的一面并不能完整地代表这 一事物。因此人们必然会从其它方面来对其进行认识。这样, 依据人们不同的社会经历和实践,依据人们不同的文化习俗, 数个隐喻概念组合成对某一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

认知语义学评析

认知语义学评析
第2 7卷 第 3期 21 0 2年 0 9月
邢 台学 院学 报
J OIRNAL NGT 0F XI AI UNI VERS T I Y
Vo . 7 NO 3 12 . . S p. 0 2 e t2 1
认 知 语 义 学 评 析
胡月月
( 徽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安徽合肥 安 20 0 ) 3 6 1

地将概念与意义等同起来,把语义形成的过程等同 于概 念 化 ( o c pu 1z to cn e ta ia in)形 成 的过 程 。与 将语 义 视 为 “ oc p ( 念 ) C ne t概 ”相 比,把概 念 与 意 义等同起来 旨在突 出概念化主体的主观识解 以及意 义 的 动 态 化 , 强调 意 义 的 动 态 观 。L na k r ag ce ( 00 2 0 )专门论述 了动态性概念化,反复强调概念 化过程的动态性质。语言词语 的意义被看作是语言 使用者大脑中的概念化方式。所谓的概念路子, 就 是从概念形成 的过程和特点即认知的特点出发来定 义词 的意义。譬如, 要想理解 “ 斜边”这一概念 的 意义, 就必须 了解什么是直角三角形, 而且知道两者 之间的关系。人们在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过 程中难 免会碰到 自己不熟悉的概念和事物 ,在这种 情况下,人们总是 习惯将不熟的概念放在 已知的概
摘 要 :认知语 义学批判传统语 义理论 ,强调基 于身体 的经验和想像 ,将 注意力转向人类 的推 理。通过对认知语 义 学六个主要观 点即经验观 、概念化 、百科观 、原型观 、意 象图式观和 隐喻观进行 简要 的介绍并加以评析 ,分析 结果表 明 认知语 义学虽能解释一些传统语义学无法解释 的语 言现 象但研 究覆盖面较小 ,认知语义学理论 亟待发展和 完善 。

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

Page 21
(1) 指示:
我们向着胜利前进。 他破坏了集体的荣誉。 面对困难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2) 量化:
阅读这本书需要更多的耐心。 爱有多少恨就有多少。 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 苦大仇深。 中产阶级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个问题里面有太多的个人因素。 历尽千难万险。
他极力掩饰自己的虚伪。 我简直跟不上生活的节奏。 他的情绪最近很低沉。
Page 13
所谓“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与修辞格中的 隐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为“概念隐喻”,是建立在 修辞格隐喻的认知分析基础之上的;将修辞格隐喻分析的结 果(认知功能)用于一般语言的研究中才产生所谓“概念隐 喻”。区别在于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因此理解 “概念隐喻”要把握几个要点:
(3) 被使用的物体代表使用者: 我们国家足球存在很多问题。
(4) 控制者代表被控制物:
拿破仑在滑铁卢失败了。 他的车撞上了我的后面。 段祺瑞枪杀了无辜的青年。
Page 19
(5) 机构代表负责人: 他被名牌大学录取。 妇联同意处理此事。
(6) 地方代表事件:
卢沟桥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不希望出现第二个广岛。
Page 11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的含义
隐喻是人类生活和体验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种映射方式,并 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中,影响和增进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 日常交流中,隐喻的使用非常频繁,“我们日常会话中几 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Page 12
隐喻的分类
Lakoff & Johnson(1980)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三类: (1)空间隐喻 (2)实体隐喻 (3)结构隐喻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简介Talmy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被誉为认知语义学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认知语义学理论成为现代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沈家煊是国内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对Talmy认知语义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

Talmy认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是构建和运用场景和事件的认知映射。

他通过研究语义场景的结构、语义结构的概念、语义类别、事件类别、角色和参与者、语言意义的依存结构、动态空间及图像性表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

Talmy的核心理论语义场景结构Talmy认为,语义场景是一种限定事件的上下文,包括地点、实体、时间、动作和状态等要素。

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不同的语义场景结构。

比如,我们可以将事件的要素按照时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排列,构成线性场景结构;也可以将要素按照主体和宾体的关系进行排列,构成层级场景结构等等。

语义类别Talmy认为,语义类别是基于经验世界所建立的概念系统,它是对语言意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语义类别包括空间、时间、物质、关系、动作、状态、感知、语言等。

Talmy还提出了语义类别的组合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类属关系网络,进一步解释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变异现象。

事件类别除了语义类别,Talmy还提出了事件类别的概念。

事件类别是基于场景结构、语义类别等方面的抽象化,它与语言的谓词、语态、时态等方面息息相关。

Talmy将事件类别划分为动词类、名词类和形容词类三类,其中动词类最为重要。

他认为,在事件类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语义上的的复合事件。

角色和参与者Talmy认为,语言意义中的角色和参与者是语义场景的基本因素之一。

角色包括动作的执行者、影响者、客体等,参与者则是指与事件发生相关的另一个实体。

他还提出了“表达式角色”的概念,即语言结构中的主语、宾语等角色。

认知语义学对隐喻的研究概述

认知语义学对隐喻的研究概述

认知语义学对隐喻的研究概述作者:郭欣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6期摘要:隐喻的研究目前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认知语义学颠覆了传统的以真值为主的意义研究框架。

所以在认知这个全新框架下的隐喻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隐喻的认知机制、意义和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研究;隐喻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79-01一、认知语义学简述(一)认知语义学基本领域认知语义学是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学科, 以体验哲学为基础。

认知语义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认知语义学的一些主要观点,如语义的经验观,百科观,意象图式观,原型观,隐喻观,象似观等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的解释和研究。

要能够将语义关系论述清楚,就必须将语义置于核心地位,因而从认知角度研究语义就产生了认知语义学,而且成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认知语义学的理论主要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人类前概念经验中的两类结构: 基本类结构和图像—图式结构; 第二部分研究从以上两类结构演化出抽象概念的两类方式:从物理域到抽象概念域的隐喻性扩展;从基本类范畴向上级和下级类范畴的扩展。

(二)认知语义学的主要观点Lakoff 和Johnson 认为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

语言意义是是概念结构的外壳,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概念内容和基于概念内容的语言结构。

既然认知语言学或者认知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概念化过程,显然认知语义学要研究的就是人类大脑中理解,建构概念的过程。

认知语义学指导原则有四点:概念结构的体验性;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意义的多维表征的; 意义构建的概念化。

其另外六个认知语义学的指导原则是:意义是认知中的概念化过程,意义存在于人脑中;认知模式主要由人类感官决定,人类可以对自身所摄取到的内容构建真实或心理的图像;语义成分以空间或概念空间为基础;认知模式主要是意象图式形式,意象图式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而不停转换;语义比句法更为基本,某种程度上决定句法;概念依赖原型,语义是语言和概念结构间形成的关系网络。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

论认知语言学的概述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语言的认知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在德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l990年创刊的《认知语言学》杂志,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

此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一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发展的产物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而认知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由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从多角度来探索思维的奥秘。

人类思维的结晶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之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体验、文化、社会、风俗、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一方面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的认知能力,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二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 ation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是指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外界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使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

这个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认知,或者说是认知的第一个环节。

范畴化使人类从千差万别万事万物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差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完成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包括判断和推理。

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形成概念和范畴的过程,它是一种以主客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1]。

正如Lakoff所言:“没有范畴化的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2]范畴化的现象很早便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系统论述了自己对范畴的观点,经典范畴观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

式和逻辑分析。词有客观的 sense, 能在 世界中找到 reference。 meaning 就被视为词 和所 指物之 间的 关系。在 这种哲 学观 的 影响下 , 哲学主要关心 : 分析 脱离身体的意义、 指称、 真值条件 和由命题构成的知 识。可 是 Frege 的 语言哲 学思想 并不能 解 释自然语言中的大 部分情况。 在客 观主义语 义学中 , 形式语言 中表达式 的意义可被 概 念化成表达式和集 论模型中成员的关系。世界状态中的真理 被概念化为! 满足∀ 世界状 态的模 型 , ! 满 足∀ 被定义 为集合 的 成员。一旦世界被概念 化为集 论模型 , 就可 通过形 式语义 学 使用集论来描述形 式符号的意义。关于世界状态的集理论模 型被处理成好像就是世 界本身 , 模型 的抽象 数学实 体就描 写 了客观现实的特征 。
形式符号 形 式 符号 本 身 没有 意义 通 过 集 论模 型来获得意义 % 集论模型 % 真实世界
由 集论 模 型来 解 释 符号
世 界 状 态的 模 型 通过集论来建构
Lakoff & Johnson 坚决反对客观主 义者用形 式主义的方 式 来描写语义 , 也坚决反对语义成分分析法 , 认为语义与人类的 知识密切相关 , 主张百科式语义分析方法 , 用几个语义成分就 想将一个词的词义 说清楚 是不可 能的 ( 详见第 三节第 3 点 ) 。 同时 , 语义具有动态性、 可变 性、 不确定性等特征 , 这是因为人 类在认知客观外界进行 类属划 分时 , 具有一 定的模 糊性和 不 确定性。人类在认知世界 和进行 范畴划 分时必 须遵循! 经 济 原则∀ , 这种认知经济原则和 语言经济原则必然要导致范畴语 义的模糊性和词语 语义的模糊性。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言符 号在语音、 词形、 句法结构等 方面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存在象似 性 , 主张唯实论 , 反对唯名论 和任意说。象似性理论是对索绪 尔的语言任意说的一 个最大 挑战 , 也是 一个有力 的补充。 隐 喻认知理论、 意象图式理论、 认 知域、 激活理 论等都 是认知 语 义学研究中的新内 容 , 具有传统观点所不及的解释力。 三、 认知语义学的主要观点 1 经验观 认知语 义学 的一 个核 心观 点就 是语 义是 基 于经验感知的 , 正如 Lakoff & Johnson( 1999: 497) 所 说 : 概念 是 通过身体、 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 并只有通过它们才 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 体验 , 特别是 通过感 知和肌 肉运动 能 力而得到的。我们完全 可以想 像 , 我 们的祖 先是从 认识空 间 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的 , 因 此空间概 念和身 体部位 是我们 形 成若干抽象概念的两个 主要基 础 , 它 们成为 人类原 始思维 的 出发点 , 是人类最重要 的隐喻 源 , 如 : 山 头、 山 腰、 山脚。因 此 祖先的思维具有一种! 体认∀ 的 特征 , 常常把 人和人 的经验 作 为衡量周围世 界的 标准 , 古 希腊 哲学 家普 塔哥 拉斯 ( Protago ras) 有一著名格 言 : 人是 万物 的尺 度 ( M 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们在经 验和行 为中 形成了 概 念和 范畴 , 语 义与 概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就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介绍。

第一章是对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重要理论主张作简要回顾。

第一节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渊源关系和理论差别做了对比分析和介绍。

第二节介绍和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神经认知语言学等。

第三节重点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主张。

第二章简要讨论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主张,包括意义本质的看法,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等。

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作是概念化,与人类认知的方式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与一般语义学主要的差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因此不同。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有关范畴化的问题,范畴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第一节讨论了什么是范畴化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是有关范畴化的经典理论及其局限性。

根据经典范畴理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以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

这样的特征形成了定义这一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所有的范畴都属于这一类型。

因此这样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还存在很多缺点。

第三节现代范畴理论。

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家族相似性为人们重新认识范畴的本质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

本节还主要讨论了原型理论。

第四节范畴层次理论,主要介绍了基本层次的概念、事物的分类与基本层次的特点和基本层次词汇表达的特点。

第五节范畴化的原理。

对于范畴化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名称论,现实论和概念论。

本节主要讨论了本质主义理论。

最后一节是范畴理论的语言学意义及其应用,分别就范畴化与语言表达,原型理论与词义,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了讨论。

认知语义学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义学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认知语义学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作者:周绪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11期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论述认知语义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及认知语境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探讨如何运用语义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原型范畴认知语境词汇教学学习一门外语最大的工作量在于词汇学习,英语学习者在词汇方面的必要掌握是学习英语其他能力的基础。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掌握是教与学的重点。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学生的听、说、读、写都成为题。

对于浩如烟海的英语词汇,死记硬背早已被证明是一种拙劣的学习方法,而认知语义学在近年的发展给广大大学师生提供了一个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途径。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认知语义学是新一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认知语义学承认客观世界在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强调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参与作用,认为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认知这一过渡层次。

这一观点注重强调的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概念是受到其经验影响的,具有主观性。

根据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应该认识并越过语言的表面现象,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概念体系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来理解和记忆新的词汇,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认知语义学的原型范畴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Rosch(1975)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建立起现代范畴理论,即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理论学家认为,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某些成员(原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

原型被认为是“某一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Croft& Cruse2006),具有该范畴最多的共同属性,如麻雀就比鸵鸟和企鹅更具有属于“鸟”的范畴,苹果作为“水果”这个范畴的例子就比无花果好。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入原型范畴理论帮助基本词汇的教学,教师要注重讲解单词与其原型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扩展到这个原型的语义范畴,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效力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效力
第3 2卷 第 6期 21 0 2年 6月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掌 学 报
J u n l f Be V i e st o r a Hu i o T Un v r i y
V 1 2 No 6 o . , . 3 Jn . 0 2 0 2 0 3 u e2 1 , 9  ̄ 9
的或心理的图像。 既然语义具有感知基础 , 而语义结构 即概念 结构,这意 味着 认 知 结构 具有 体验 性 。语 义 的感 知 基础 具有 两 层 含 义:) 1 记忆中感知 内容 的表达方式与词 的意义具有 同样 的形

射。 这一观点否定了真值条件在 确定语言 的意 义中的首 要地 位 。相 反,由于真值是认知结构与世界的关系 , 以语 言表 所 达 式的真值就是 次要 的了。
式 :2 )感知 内容与意 义同态表 明 ,意义具 有生态 值 ( Gd refr 19 ) 容器 隐喻可以说明这 两层 含义, dnos 9 6 。 所包含 概念 实际上就是意象图式 。 意象图式在词汇教学上,能够有效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 有助于学习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 在词汇义从 具体 到抽 象的 延伸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利用意象 图式教授短语动 词能够 使学 习者 了解与 该短语动词相 关 的短语 的 内部 结构及其各 项隐喻意义与原型意义的关系 , 从而使学 习者 系统地掌握 目 标词汇 , 加深理解 , 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 另外 , 在句法 中,
但 是,意义即概念化 的观 点不 同于 F d r的思维语理 oo 论 ,虽然它也是用心理实体来表征语言 的信息 。F d r o o 的思 维语理 论指 的是 , 说话人根据一组 内在的规则计算语 言的推 理并形成语言 回应 。构成思维语 的心 理实体形成语言 , 语言 的句法结构 由一组组递 归性规 则管辖 。事实上 ,F d r o o 的思 维语语义观 也还 是典 型的客观论者 。 意 义是认知模型 中的概念 化 ,其意义在于 : ,意义 第一 既不是完全客观 的,也不是完全 主观 的。认知语 言学试 图调 和 这两个极 端的观点,主张概念与感知经验相关 ;第二 , 语 义 结构 即概念 结构,换言之,语言指 向的是心理中的概念而 不 是外部世 界中的物体 ,即语言 单位 的意义等 同于概念 结 构。 但这并不意味着, 语义结构与概念结构是相同的, 相反 , 与词相联系 的意义只 能表达概念 的一小类 ( v n E a s& G en re 20 ) 0 6 ;第三 ,意义是一个认知构建 的过程 。语义 结构 即概

认知语义学

认知语义学

摘要: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们认知世界以及用思想作用世界的重要的认知工具。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主要包括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这两个理论对于英语学习的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尤其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对某些语言现象提供了分析依据。

1.前言范畴化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也是构建范畴的基础。

[1]王寅教授给范畴化下了精辟的定义;范畴化是一种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主观概括和分类,也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的理性活动。

范畴化以体验、互动、概括、归类为基础,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创作等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2]范畴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3]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2. 原型范畴理论与基本层次范畴范畴论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和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category)理论。

[4]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所决定,而是由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所决定的,即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特征: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5]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等则被视为非典型成员。

典型范畴理论兼容了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范畴观的优点,为词义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解释,是对范畴理论的极大的丰富,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剖析认知语义精髓,树立语言研究新观——评《认知语义学:概念构建的类型和过程》

剖析认知语义精髓,树立语言研究新观——评《认知语义学:概念构建的类型和过程》

剖析认知语义精髓,树立语言研究新观——评《认知语义学:
概念构建的类型和过程》
赖慧玲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24()9
【摘要】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常认为,认知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是中国语言学各种理论中比较年轻的一种,也可
以看作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语言学学者现在经常提到的构式研究、认知语法、认知语义,都属于认知语言学的不同组成部分。

认知语义学打破了语言知识
和真实世界之间的隔阂,从人类的认知过程出发研究意义,开辟了语义研究的新视角。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译本《认知语义学:概念构建的类型和过程》(英文原著名为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总页数】1页(PI0008-I0008)
【作者】赖慧玲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概念转换:认知语义学和真值条件语义学之交汇点
2.汉语认知语义学研究中的概念结构观
3.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新成果
——《认知语义学》汉译本评介4.认知语义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第三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之二)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之二)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之二)【原文出处】山东外语教学【原刊地名】济南【原刊期号】200505【原刊页号】3~11【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200602【作者】束定芳【作者简介】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200083) 【内容提要】本文在先简要回顾语义学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认知语义学与形式语义学的重要区别,认知语义学的理论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摘要题】语言学【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原理/研究目标/方法【参考文献】[1]Albertazzi, L. Which semantics? In Meaning and Cognition: A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C].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 Benjamins Pub. Co( ed. ) , 2000.[2]Allwood, J. & P. Gardenfors. Cognitive Semantics[M]. John BenjaminsB. V. , 1999.[3]Jackendoff, R. Semantics and Cognition[M]. The MIT Press, 1983.[4]Jackendoff, R.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5]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6]Lakoff, G. &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Basic Books, 1999.[7]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8]Langacker, R.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9.[9]Lyons, J.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Seman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10]Lyons, J. Seman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11]Richards, I.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12]Tai, James, H-Y.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ization in Chinese. To appear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6. 4. 2005.[13]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M]. The MIT Press, 2000.[14]Taylor, J. Cognitive Grammma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15]陆俭明. 现代汉语语法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陆宗达. 训诂简论[M]. 北京出版社,2002.[17]MIT出版社. 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束定芳. 现代语义学手册[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9]束定芳. 现代语义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束定芳. 《语言能力的结构》评述[J]. 当代语言学,2002,(1).3. 0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Taylor(2002)指出,语义学研究一直有两个传统,语言学传统本身和哲学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摘要:本文综述概括了认知语义学的六个基本特征,以期更好地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效力,并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与认知研究中。

它们是:意义即概念化、意义的主要基础是感知、语义成分基于空间和拓扑物体、基本认知模型是意象图式模型、语义是句法的基础并且部分地决定句法、概念具有原型特征。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基本特征;理论效力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six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cognitive semantics is and what it can do in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six tenets are: semantics is conceptualization, meaning is perceptively grounded, semantic elements are spatial or topological elements, cognitive models are primarily image-schematic, semantics is the basis for syntax which is at least determined by semantics, concepts show prototypical effects.Key words: cognitive semantics; basic tenets; theoretical powerTitle: The six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1. 引言语义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传统:客观途径和认知途径。

客观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客观外部世界中的某物,即句法结构向客观世界(包括可能世界)物体的映射,因而常用真值条件来定义。

那么,语言的意义与语言使用者没有关系。

而认知途径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即心理实体,是语言构成成分向认知结构的映射。

语义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次要的,而且只有在认知结构确定下来以后才能确定下来。

那么,意义独立于真值。

外部世界的作用只有在考察认知结构与它的关系时才被考虑进来。

根据Talmy(2000:5)的论述,认知语义学研究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织方式。

概念内容不但包括意念(ideational)内容,还包括情感、感知等体验内容。

认知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最重要部分,它的一些基本主张也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特征。

下文将分别讨论。

2. 意义即(认知模型中的)概念化这一命题标志着认知语义学同传统语义学的根本分歧。

传统语义学的基本取向是客观主义。

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语言观可以表述为(Lakoff 1987;163):客观认知:思想是抽象符号的操作。

符号的意义对应于外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

因此,大脑可以表征外部世界,折射(mirror)自然。

客观概念:概念是表达下面两种关系的符号:1)符号与概念系统中的其他概念有关联;2)与客观现实世界或可能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相对应。

传统语义学认为,语言的意义总是与可能世界相联系,如命题是可能世界与真值的函数。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存在于脑海中,即语言的意义是语言表达式向认知或心理实体的映射。

这一观点否定了真值条件在确定语言的意义中的首要地位。

相反,由于真值是认知结构与世界的关系,那么,语言表达式的真值就是次要的了。

但是,意义即概念化的观点不同于Fodor的思维语理论,虽然他也是用心理实体来表征语言的信息。

Fodor的思维语理论指的是,说话人根据一组内在的规则计算语言的推理并形成语言回应。

构成思维语的心理实体形成语言,语言的句法结构由一组组递归性规则管辖。

事实上,Fodor的思维语语义观也还是典型的客观论者。

意义即认知模型中的概念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意义既不是完全客观的,也不是完全主观的。

认知语言学试图调和这两个极端的观点,即概念与感知经验相关。

例如,“单身汉”,在传统语义学中定义为“未婚成年男子”,但在现实运用中是不可能指向所有未婚的成年男子的,因为像“和尚”等根据教义规定是不能结婚的。

因而,几乎不把和尚之类的人称之为“单身汉”,尽管和尚完全符合单身汉的定义。

第二,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换言之,语言指向的是心理(mind)中的概念而不是外部世界中的物体,即语言单位的意义等同于概念结构。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义结构与概念结构是相同的,相反,与词相联系的意义只能表达概念的一小类(subset)(Evans & Green 2006:159)。

在Talmy(2000)的论述中,语法或构式等封闭类中的各类范畴都具有概念的性质,提供概念的结构化原则,实词提供概念结构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看,Talmy将实词类和封闭类纳入了一个统一的理论解释框架之内。

第三,意义是一个认知构建的过程。

既然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那么,语义的理解就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

如网络上广泛使用的“周老虎”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

这里涉及到两个事件(或两个心理空间),一个是山西农民周正龙自称拍摄到了华南虎的照片,并向全国发布这个事件,另一个是社会对这个事件的强烈反响、质疑,进而对其真假作出各种各样的研究与判断,乃至真假鉴定等。

这两个心理空间中的内容合成产生浮现意义:“周老虎”表示周正龙拍摄华南虎造假事件,再引申为类似的造假事件。

3. 意义的主要基础是感知当代认知科学表明,大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人体中的感知机制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这意味着,语言的意义基础至少是部分地源于人类感知。

这一观点同样与客观论的语义观相反。

因为,我们既可以谈论所见所闻,也可以将所读所闻转换成形象(pictures)。

这种形象可以是心理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既然语义具有感知基础,而语义结构即概念结构,这意味着认知结构具有体验性。

语义的感知基础具有两层含义:1)记忆中感知内容的表达方式与词的意义具有同样的形式;2)感知内容与意义同态(coupling)表明,意义具有生态值(ecological validity)(Gárdenfors 1996)。

我们借用容器隐喻来说明这两层含义。

根据Evans & Green(2006:157~158)的解释:如果一个人锁在房间内,这表明他不能离开这里。

因为,房间既有内部空间更有墙等外部边界。

这个外部边界就构成了一个有界性的陆标。

“包含”(containment)的意义是有界性陆标与人的身体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不可能像气体一样从缝眼中出去,也不能像蚂蚁一样从门缝中爬出去。

这样的包含概念实际上就是意象图式。

4. 语义成分以空间或拓扑物体为基础认知语义学中的心理结构实际上是语言中定型体(linguistic idioms)的意义,即,不可能进一步将概念结构转换为外部世界中的物体。

用来表征意义的概念结构(schemes)并不是具有句法结构的符号系统,而是以几何或空间构式为基础(Gárdenfors 1996)。

人类认识世界往往基于一些基本的单位,这样的单位,Langacker(1987)称之为认知域,Gárdenfors(1996)称之为概念空间。

一个认知域(概念空间)由许多物性(性质)维度(quality dimension)组成。

每一个物性维度具有某种拓扑或几何结构,如时间、重量是一维的,颜色是多维的。

颜色包括三个维度: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brightness),有的维度是天赋的,是生理机能的一部分,如颜色等;有的维度是后天学会的,如时间(Gárdenfors 1996)。

实际上,这些维度都是前概念(preconceptual)经验,它们组成前概念意象图式(Krzeszowsky 1993)。

前概念经验由两类结构来定义:基础水平、动力型(kinaesthetic)意象图式结构。

动力型意象图式通过隐喻映射产生抽象概念,这样的图式如:容器图式、路径图式、连接图式、力量图式、平衡图式等(Krzeszowsky 1993)。

Johnson(1987:XXXVI)指出,前概念图式是人类身体运动、物体操作、前概念交往中反复出现的型式(patterns)。

这有两层含义:意象图式具有模拟(analog)的性质;意象图式不能视为丰富、具体的意象或心理图像,作为真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要素的心理反映。

5. 认知模型的主要特征是意象图式,其转换机制是隐喻和转喻在传统的语义学理论中,隐喻和转喻都是难以处理的问题,因而被忽略或者是纳入文体学的研究范围。

但在认知语义学中,却具有关键性的地位与作用,是人类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

如前所述,认知模型的主要特征是意象图式。

而意象图式的转换机制是隐喻和转喻。

由于意象图式产生于动态的体验的经历,可以从意象图式A转换成意象图式B。

以有界与无界的相互转换为例。

Lakoff(1987:428)举例说,当一群牛离你很近的时候,你可以一个一个的数出来。

当牛群越走越远,远到分不清个体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牛群了。

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注意个体了而注重整体(mass)了。

这样的感知经验构筑了一个多量态与整体量态(masses)的关系。

再比如He eats an apple every day→He had apple over all his shirt.其中an apple是有界名词,apple是无界名词,表示苹果汁。

另一种空间意向图式转换成时间意向图式的常见形式是名词动用或动词名用。

名词动用是将具有空间属性或信息的意象图书转换成时间意向图式,如Ice is forming over the windshield →It is icing up over the windshield(Talmy 2000:V ol. 45)。

动词名用则刚好相反,如She rested for a while →She had a rest. 下面(1)中的two beers由喝完两杯啤酒的行为转指该行为所耗的时间。

(1)Greg: “Hi, is Nicole still here?”Megan: “She left about two beers ago.”(Gibbs 2007)以上所举的图式转换是转喻在起作用。

人类认识中,隐喻也是最常见的意象图式转换机制,如“前、后”,“长、短”,“远、近”都是以空间意向图式转换后表达时间。

6. 语义是句法的基础并部分地决定句法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