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观点异同
![孔子孟子荀子观点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d79f407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2.png)
孔子孟子荀子观点异同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国学三圣的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思想抱负,下面由店铺讲讲他们三者之间的思想差异,希望你喜欢。
三者思想观点差异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说:“民为贵”,“君为轻”。
他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但孟子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这是一种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
3、荀子(前313-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
名况,赵国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又是有一定规律的。
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与孟子的差异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之争](https://img.taocdn.com/s3/m/f0fe6c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5.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的思想之争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陆上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这两位思想家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类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然而他们的观点却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对于社会秩序和人性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于政治和道德的理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道德感。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即所有人都有内在的道德潜能。
他相信,通过培养和发扬这种潜能,人们就能够实现仁爱和社会和谐。
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关爱,他认为没有人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怀。
相比之下,荀子则持有“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们通常会被私欲和自私的行为所驱使。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在的道德约束,人们会倾向于追求个人功利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有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就政治观点而言,孟子主张君主立国,认为只有具备仁德和贤能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君主。
他主张君主应该通过道德感化和德政来管理国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孟子的政治理念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荀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则不同于孟子。
他主张儒家学说应该注重规范和制度,而不是过分强调君主个人的德行。
荀子认为,有限的人性无法完全主导国家的运转,政治制度和法律的确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根本。
他还认为,君主应当依靠官员的智慧和才能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个人的善良。
在道德观念方面,孟子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仁爱和道德的完善。
他认为,通过正直的行为和践行仁德,人们能够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完善。
孟子的道德观点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行为的正义性。
而荀子则认为,人们要追求道德的完美是非常困难的。
他认为,人性的邪恶不能轻易地被改变,但是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引导,人们可以在行为上尽量遵守道德准则。
荀子的道德观点更加注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和执行。
综上所述,孟子与荀子在社会秩序、人性解读、政治观点和道德理解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1c53f6c281e53a5902ff3c.png)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①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1)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①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善良。
(2)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
②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影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思想(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万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②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
![孟子与荀子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53e772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a.png)
4
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原因: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如何对百家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
.
19
总结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涉及了各个领域,为后世的社会治理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耀眼的光芒。
.
20
.
21
.
6
人性论
性善论:《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人性是善的。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
.
16
6.社会道德观: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5d5f6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5.png)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充满了创造力和思想性。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其中包括了孟子、荀子、墨子、列子、韩非子等。
这些思想家被汇总成了"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理论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那么,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有什么异同之处呢?本文将在此探讨。
儒家思想首先,我们来谈谈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学派,关注的是政治和社会伦理问题。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认为,一个完美的社会应该是有序、稳定、公正和和谐的。
他强调了大道至简的理念,认为生活中应该追求人性的完美和尊重道德规范。
孔子的学生曾子则主张在政治场所实施领导思想,这种思想里也包含了对教育的重视。
道家思想其次,我们来谈谈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关注宇宙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并反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干预。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中有一种神秘的指导力量,叫做"道",这意味着运用个人的智力去发现和实现道。
老子认为,政治和社会制度是人造的,而这种人造的制度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将导致人类的混乱不堪。
因此,道家思想主张追求和平、冷静、自尊和自我管制,这将最终导致幸福和和谐。
墨家思想第三,我们来谈谈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强调普遍的仁爱,反对战争和武器竞赛。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兼爱",即无论其他人如何行事,我们都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
墨子认为,战争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道德的,并制定了非侵略主义的政策。
他制定了这些政策,以主张一个和平、不杀生、理性、平等的世界。
这种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不声张的对人类伦理的坚持和实践。
在墨家思想中,不需要奢侈的形式主义,传统制度和社会结构足以确保公正和和谐。
法家思想第四,我们来谈谈法家思想。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1e0edda8956bec0875e383.png)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历史知识点很多,只有进行总结,才能发现重点难点。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1、《孙子兵法》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孟子与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文档资料
![孟子与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65b79f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c.png)
孟子与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文档资料孟子与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一、理论背景孟子生卒年无准确记载,据考证其大致范围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289年①内,即战国中期。
战国中期,群雄并起,同时暴政暴君却使得生灵涂炭:“庖有肥肉,?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②所谓贤能之士,也沦为暴政暴君的帮凶。
社会混乱,根本无人顾及民生。
而孟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其政治主张也就带有了强烈的批判性。
荀子生卒年也有较大争议,但其大致范围可确定是在战国后期,即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226年③。
战国后期,惨烈角逐继续,但人们已经逐步开始找寻应对措施,因此,荀子政治理论的批判色彩明显不像孟子那样浓烈,而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理论基础:人性论孟子和荀子政治理论的基础是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④人性之善,是生而即备的。
他以孺子入井来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则人心为道德本心,而人有“四心”,由“四心”而有“四端”,由“四端”而有“四德”。
这里,性善是具有先验性的。
而不可否认的性“恶”则是违反本然由趋势所至:“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⑤《荀子?性恶》篇明确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⑥人性是恶的,其善为“伪”,是后天人为的结果。
而因顺其发展还会产生种种罪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⑦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是生即有的,同时也不否定后天影响,但不同的是,前者认为,“善”是生即有的,“恶”是后天的,而后者的看法却恰好相反。
由此延伸出的政治理论也就大相径庭。
三、政治主张(一)“利”从人性论的角度继续讨论,就会面对“利”的问题。
孟子其实不愿意讨论“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023c1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d.png)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并存,不同思想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借鉴、相互对立,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思想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的异同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伦,注重礼法,认为只有依靠正确的道德知识,才能达到人民幸福安康的目的。
儒家主张文治,旨在通过规范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极尽差别对待,追求“仁”,强调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认为“君子以义语不以利言”。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一种温和、谦虚、有为而不自我表达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影响广泛。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成天下之事,观之如今之芸芸众生”。
道家主张超脱于世俗,强调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道家学说强调自然,认为天下万物皆从道而来,道即自然法则。
道家思想以其自然、超然、无为、悠然自得的特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3.墨家思想墨家学派强调“兼爱”,认为“非君子者不爱人”。
墨家对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很有关注,提出了捐助、平分、比较少等政策。
墨家信仰武器攻击。
墨子认为战争与武器最终无法带来和平和幸福,提出和平和满足当前需要的技术解决方案。
墨家思想以其“爱”的思想为特色,影响了中国道德伦理的形成。
4.名家思想名家学派强调辩论,主张言辞之道。
名家强调语言的表达与控制,重视辩论的技巧和人际交往的策略。
名家学派倡导的是机智、说服力和表达能力的学问,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5.法家思想法家学派强调法治,认为“惟忠信无以长久”,主张统治当局依据人性和逻辑需要,以明确规则为基础,实现治理法治和完善法制建设。
法家思想以其强有力的保障和管理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杂家思想杂家学派集中了不同文化学派的思想,他们的学说多样化,既有强调自然的道家学派,又有崇尚实用的农家学派,还有重视墨学、名学的思想。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8c0558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a.png)
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进一步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在文学视角下对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
一、文学与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孔子认为“诗以言志”,可见儒家是认同通过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人性需求的,因为郑国的诗歌多表达男女个人之间的爱情。
孔子主张“放郑声”,所谓“放郑声”只是主张祭祀不应使用郑国诗歌,孔子整理的诗经中并未删去郑国此类诗歌。
可窥见孔子人性观之一斑。
在我国教育史上,儒家学派的鼻祖、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从而成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这一命题的教育家。
这一命题也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被尊称为“亚圣”的孟子认为,“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1],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在批评“性善论”的基础上,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浅析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003ad992cc58bd63186bdc2.png)
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们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并且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本文将就《孟子》和《荀子》中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稍作比较,以分析其异同。
一.“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
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无所谓善恶,人为善便善,人为恶便恶,如急水一样,引它东流便东流,引它西流就西流。
而孟子却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所以,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顺性”而因势利导。
另外,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在“争于气力”的时代,孟子的“性善论”的确显得软弱无力,所以荀子认为“性恶论”更能够说明问题。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如果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性伪之分”。
“性”与“伪”是一个相对的范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其次,“性伪合”。
“性与伪乃是区别对立的,但也是联系统一的。
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要素材和加工的结合,“性伪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实现对社会的改造。
最后,“化性起伪”。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制法度。
”这样就达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虽然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善或是恶上面有分歧,但是其理论的教育作用却是不谋而合,都是为了教化治民治国。
赵杏根老师说过,孟子主张“性善论”,其“性”包括仁义礼智,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荀子道“性恶论”,其“性”则是指的动物属性,即自然属性。
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争辩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无本质上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他们的观点,并把他们的观点结合起来,以更好的认识人性及其对教育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点分析
![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77ced5856a561252d36f89.png)
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点分析孟子和荀子说到儒家代表人物,首先想到的是孔子,再就是孟子和荀子了,那么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具体情况都是怎样的呢?其学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呢?荀子像孟子本来的名字叫孟轲,孟子曾经走访过许多诸侯国,希望那些国家的国君能实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但征战频发的战国时期他的政治主张是得不到君主的认可的,所以他就回乡著书立说,终于成为后世推崇的思想家,他的文章也被人们传诵至今。
最能体现孟子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的当然是《孟子》这本书了,后来《孟子》成为了儒家经典。
阅读他的文章就能感觉到,孟子的文章善于说理,辩论精彩之至。
我们所熟知的名句就有:“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等等。
《孟子》几乎成为后代学者必读的书目之一,也被历代君主采用为科考科目。
荀子本来的名字叫荀况,被人们尊称为“荀卿”。
荀子出生于赵国,他也是推崇和研习儒家学说的,不仅如此,荀子还在思想,政治,文学等各个领域有非常大的成就。
荀子年轻的时候去齐国学习,这个经历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渊博的学识。
荀子还被秦昭王邀请到秦国讲学,后来荀子被名声很大的春申君重用担任兰陵令。
荀子晚年也孟子一样,选择教书和写文章的路了。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但他们学说也存在不同的地方。
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总之,他们的文章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孟子的字孟子原名叫孟轲,字子舆。
然而有一种说法说子舆待考证,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父亲名叫激,母邹氏。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到今天的非常少了,我们知道的也就“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等几个寥寥可数的故事了,但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孟子像“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与相通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与相通](https://img.taocdn.com/s3/m/98b8140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c.png)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与相通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哲学思想,被称为“诸子百家”。
在这些哲学思想中,虽然各家看法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与相通。
1. 孔孟之道与道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孟子是其学派的继承者。
孔孟之道注重“仁”,注重人伦道德的发扬和人的行为规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道家思想则不太注重人伦道德,强调个体自我修养、改变自己的内在,追求“自然”,强调“无为而治”。
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孔孟之道与道家思想又有共同之处,都注重对生命的热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2. 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提出了“兼爱”之说,认为人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
而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品德的发扬和尊重,更加强调“仁”,提倡“君子之道”。
然而,两者之间的某些共性也不能忽略。
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都强调“爱”和“无私”,倡导“全民皆胞”的观念,注重社会和谐共处。
3. 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释家思想是一种以佛教为代表的思想流派,注重人的修行和内心的净化。
道家思想强调“道”,追求自然与自由。
两者在理论上有一定区别。
然而,二者却共同追求“超越”和“自我解脱”的目标,追求生命的信仰和意义。
4. 纵观诸子百家综观诸子百家,我们会发现虽然不同的思想观点会在某些方面出现“异议”,但是每种思想思想也会在某些方面出现“共鸣”。
例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很难求同存异,但是两种思想都能够从中寻找共性。
与此类似,其他的思想也无一例外,都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
5. 总结诸子百家,流传至今,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毫无疑问,每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因此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每一种思想也都包含着对人性和生命的探索,这种人性的共性贯穿于各种思想之中。
通过学习不同思想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以及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7a6a07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0.png)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孟子与荀子的不同主张。
一、人性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孟子主张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使每个人都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有贪欲和邪恶的倾向的。
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教育才能使人们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达到道德的标准。
荀子主张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二、政治观点不同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以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为出发点,推行和实施公正和善良的政策。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荀子则持有贵族统治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有贵族血统的,应该通过世袭而非选举产生。
荀子认为只有出身贵族的人才具备管理统治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实行厚葬轻战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三、教育观点不同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说”和“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开始,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使人们能够明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说”和“教化说”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约束和规范的角度来培养人,通过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来抑制人性中的恶的倾向,使人们能够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合乎规范地行为。
结语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主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孟子注重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而荀子则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在政治和教育上更加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c472d2ce910ef12d2bf9e724.png)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着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1)共同点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
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
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思想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思想纷争](https://img.taocdn.com/s3/m/a0bde96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8.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思想纷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纷争激烈的时代。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他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学派,并展开激烈的思想争论,使得这个时期的文化史变得丰富多元。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及他们之间的思想纷争。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至圣先师”。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认为人们应该尽早向善,并通过孝道、仁爱、诚实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成为了社会道德的标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与性善性恶论战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
他在思想上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有所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3. 墨子与墨家思想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和社会改革家,被尊奉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反对孟子的仁爱思想,主张宽爱全人类,提出了著名的“兼爱非攻”理论,强调克己奉公、全民平等,反对战争和残酷的暴力。
4. 道家思想与庄子道家思想以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为代表,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而不是追求世俗的名利地位。
庄子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描述了涉及伦理、政治和宇宙观的故事和寓言,表达了道家的核心理念。
5. 法家思想与荀子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法家思想强调严格的法律和制度,主张集权统治和严厉的法治。
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强制力量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6. 其他学派和思想纷争除了上述的几个重要学派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涌现出了其他一些流派和思想,如名家、纵横家、阴阳家等。
诸子百家初中知识点
![诸子百家初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a6cc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1.png)
诸子百家初中知识点一、诸子百家的背景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出现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百家争鸣,思想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诸子百家是指当时各个思想家、学派和学说的总称,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化。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爱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1. 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倡“仁”,讲究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
他主张“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2. 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嫡传弟子,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他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治天下。
3. 荀子荀子是孟子的学生,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补充。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提出“性恶论”。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人性的恶,实现社会秩序和和谐。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1. 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道”的概念。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生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2. 庄子庄子是老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道家思想。
庄子提出“自由自在”的观念,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又一个重要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兼爱”。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基础的道德观念,认为人类应互相关爱,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还强调实用主义,主张节俭和反对奢华。
五、其他学派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学派和学说,如兵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等。
这些学派各有特点,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元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592ca6d8dd88d0d232d46a11.png)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
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
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那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我认为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由于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社会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
解放了很多的劳动力,为学术的研究和兴起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促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的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并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论。
四.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式微。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以前集合在周室的学者乐人散落在各地。
这些学者把自己的学问和学术向四方传播。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2b525b52f121dd36a22d8261.png)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
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
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
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那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我认为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由于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社会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
解放了很多的劳动力,为学术的研究和兴起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促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的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并提出自己的学术理论。
四.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式微。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以前集合在周室的学者乐人散落在各地。
这些学者把自己的学问和学术向四方传播。
地方私学不断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破除了贵族对于学问的垄断,使得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
历史上把这个现象称为“学术下移”。
五.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六.士的产生为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各国争相改革的风潮之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走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自身的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而在诸子百家中,儒学则是各种思想之花中最璀璨,最耀眼的一枝。
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经过后人不断的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传承了儒家最核心的仁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对儒家学说有着别具一格的思考。
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的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孟子与荀子虽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为了达到社会和谐共处、都肯定在道德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在最终目的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所以都归属儒家。
虽然他们都归属儒家,但是思想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思想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众所周知,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
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他认为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良心人人固有,“四心”即良心,是孟子“性善论”立论的基点。
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
仁、义、礼、智被孟子简称为“四端”,人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人则成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之“端”。
孟子把“四心”比为四德之端,因此由“四心”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也便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所形成的。
孟子还认为修善是性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每个人都具有四端,但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会向“善性”的方向发展,要真正拥有“善”还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扩展。
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要以尧舜的言行举动为行动准则。
要靠个人的不断努力。
二是环境的影响,孟子肯定了后天环境对道德,对善性的完备具有影响和作用。
生而同有的良心以及其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端,再加上后天个人不断的“求知心”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便构成了孟子的性善学说。
荀子认为自然的、与生俱来的那些东西才是“性”,荀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荀子提出“性恶论”是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基础的,他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提出“性恶论”的。
在《性恶论》的开头,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他认为:1、人的日常生活决定了人是恶的,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
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
人生来就有这么些特点,如果顺着这些要求发展下去必定会产生如战争、相互残害等种种“恶”的行为,因而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而造成暴乱。
2、从仁、义、礼、智等礼仪教化的起源看,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
荀子说:古者圣王以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其礼仪,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3、从“其善伪也”这个角度出发,人的本性是恶的。
荀子认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认为“善”不是人的本性。
他认为圣人之善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而来。
荀子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论证了“性恶论”,但是,荀子亦十分强调后天学习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荀子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一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化性而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如果顺从人各种情欲的恣意生长,其危害是无止境的,因此,必须对人性进行改造,通过不断向圣王君子高尚道德的学习,用礼仪法度来规范人们的行动,从而变化人性,去掉“恶性”,使大家从善,这便是“化性起伪”。
另外,荀子认为一个人所生存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认为后天的个人努力和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化性起伪”的基点就是承认人性是可变的,人在实际上是善是恶,取决于他所处的后天环境和主观的努力。
不论是圣人还是凡愚,先天本性并无差别,差别只在于后天。
人只要积极从事于伦理道德的实践,就能由恶转化为善,使先天本性与后天人为统一起来。
由于孟子和荀子在人性的认识上的分歧,使得两人在修身,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也有所不同。
自身修养上认识的不同: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工夫,就有可能实现“尽心知性”。
“寡欲”要求淡泊物欲。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他认为修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办法的了。
他认为人如果欲望少,即使善性有所缺失,也不会失去很多;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不会很多。
“内省”要求反求诸己。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他认为任何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
养气的目标是“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必须与义和道相匹配。
否则,就显得软弱乏力。
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而取得的。
孟子的心性说开创儒学“内圣”一脉,为宋明理学之渊源。
孟子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即是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这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荀子则根据他的性恶论,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修身养性,首先是靠礼义的引导,法度的约束。
荀子认为:“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荀子·性恶》)圣人深思积虑,熟悉社会事理,改造人性中恶的一面,兴起人为,才生出“礼义”,制定出“法度”。
圣人“生礼义”,“制法度”,是他们自身“化性而起伪”的结果,又是为了普遍地改造人的本性。
而“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
普通群众虽不制定礼义法度,却可通过强学和思虑而知礼义、守法度,以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
第二是要有老师的教育。
荀子认为,为了改造恶性,“必将有师法之化”,“必将求贤师而事之”,这样,“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身日进仁义且不自知也者”(《荀子·性恶》)。
《儒效》篇也说:“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
”这是说,人没有师法,本性恶的一面就会任意发展;有了师法,就会增加知识的积累。
师法来自于学习的积累,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本性。
单靠本性不能达到改造性恶的目的。
所以荀子将师法称之为“人之大宝”(《荀子·儒效》)。
第三是靠环境和习俗的熏陶。
《儒效》篇说:“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
”又说:“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认为实行风俗习惯,可以改造人的本性。
风俗习惯能够改变人的思想,长久地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就会改变人的素质。
荀子指出,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使人形成不同的习俗和文化特质,“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劝学》篇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说得更为精彩:“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蓬草之所以不扶而直,是因为长在麻中;白泥之所以变黑,是因为它放在黑土里;香草之所以君子不去接近它,普通人也不佩戴它,是因为被浸到了臭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