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作者:侯丹丹

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6期

摘要:电影与古典音乐的结合从电影诞生初期延续至今,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庞大古典乐库,为现当代电影配乐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范本。古典音乐作品的相对完整性,对电影中直接的运用来说是有较高难度和深度的课题,在恰当的契机下使古典音乐作品“无缝”融入电影,在推进电影叙事、塑造电影人物、表达电影隐喻意义、强化电影主题等方面呈现出理想的视听艺术功效。

关键词:电影古典音乐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58-02

电影诞生至今,古典音乐一直参与了电影音乐和电影的发展。早期默片时代,在放映现场由乐队演奏较完整的古典音乐片段,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掩盖电影放映机的噪声;在默片的中后期,有了为电影的现场放映而专门录制的唱片,且多为古典音乐作品,选择的乐曲以配合电影的剪辑节奏和叙事基调为主,在填补了声音缺失空白的同时产生了视听组合的新意义。有声电影出现至今,技术的飞速进步,使电影音乐在创作和形式上有了更宽阔的空间,电影音乐不仅是电影“视听艺术”的主角,其功能性日益丰富,在电影叙事风格、电影人物塑造、电影深层次的艺术表达等多方面开辟了更多的方向。

当代的电影音乐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趋势,民族音乐、流行歌曲、摇滚乐、电子合成音乐、实验音乐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出现在不同民族、国家的各种类型电影作品中。由多种流派发展演变成至今的古典音乐,在作曲家创作构思以及二度创作的演奏、演唱方面需要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技能,其作品呈现出的高度完整性是电影引用的最大难度所在。但影史中选取合适的古典音乐作品做电影配乐的电影作品依然为数不少,常见的艺术歌曲、歌剧、清唱剧、钢琴曲、小(大)提琴协奏曲、交响曲等众多古典音乐形式都在电影中出现过,对于古典音乐本身,电影在某种层面上普及推广了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同时做了全新的注脚。

一、电影人物的“主题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在电影中的运用

由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讲述了生活在小城市的主人公——音乐教师王彩玲,以及她身边一直在挣扎的艺术青年小群体的故事,他们“为艺术,为爱情”,敢于追求梦想、追寻真爱,却最终败给艺术、败给爱情。电影伊始,在王彩玲的画外音之后,便响起了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慕春》,“那温暖的春风已苏醒。它轻轻地吹……可怜的心哪,别害怕!”,以歌词中所表达的词意开门见山的点题,呈现了主人公的形态和她生活的环境以及和周围人的关系。这首歌曲是王彩玲以及电影中几位配角现实遭遇的直接映照,她和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出自普契尼作曲的歌剧《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是歌剧中女主人公托斯卡的

咏叹调,亦是电影主人公王彩玲命运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我衷心地爱护一切生灵!……但在这绝望时刻,为何啊上帝。为何对我残酷无情?”这段咏叹调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王彩玲“炫技”的唱给要拜她为师的周瑜,是她和以周瑜为代表的青年们理想最丰满的时刻;第二次是在北京的王彩玲得知进歌剧院几乎“此生无望”时,绝望的唱出“败给艺术”的现实;第三次出现在电影的结尾,臆想中的王彩玲站在金色音乐厅的舞台,再次唱起了这首咏叹调。这是她败给艺术、败给爱情之后的悲情抒发。

影史上经典电影作品《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被误判入狱且为无期徒刑的银行家安迪,在监狱中坚持“希望”的信念,忍辱负重,在长达20年间用一把小锤凿出地道成功越狱,重获自由身,揭露了监狱系统黑暗的腐败内幕。“希望”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电影中最动人的段落阐释了这一主题:安迪通过自己的过人之处逐渐获得监狱长的信任,在一个平常的午后,安迪以工作的名义进入到广播室,反锁屋门,打开了唱片机和高音喇叭,把唱片机的声音放到最大,任由狱警喊叫砸门,在整个监狱的犯人和狱警诧异的目光中,安迪在躺椅上闭眼享受此刻,更不惜被关黑屋一周。此时唱片机里响起的是莫扎特创作的家喻户晓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片段《西风颂》,这是歌剧中第三幕出现的伯爵夫人和苏珊娜一起写送给伯爵信的二重唱。这首旋律优美的女声二重唱,伴着众多犯人惊呆进而陶醉的目光,响彻整座监狱,它呈现出的空灵、纯净的声响与充满戾气、仇恨、绝望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无疑是“希望”“自由”“光明”的代言词。在电影中这段音乐也是重要的转折点,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他的挚友瑞德,“希望”不可怕,有“希望”才能继续有意义的活下去,为电影结尾他们在碧海蓝天的沙滩重逢做了铺垫。这类艺术歌曲和歌剧片段在电影中的运用,使其歌词内容的意义与电影叙事产生了互文效应,进而推进电影叙事、生动刻画了人物性格。

二、电影叙事的“变奏曲”——钢琴曲在电影中的运用

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钢琴家》,讲述了波兰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二战期间被迫离开沦陷的祖国,开始生死未卜的逃亡,直到遇见一位被他的钢琴曲打动、酷爱音乐的德国军官,席皮尔曼在德国军官的保护下坚持到了胜利的到来的故事。这部电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传记电影,但电影中出现的钢琴曲尤其是肖邦的几首作品串联起了整部电影,是叙事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电影开篇,钢琴家席皮尔曼在电台平和的弹奏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直到德军的炮弹突然从天而降砸穿屋顶,受伤的席皮尔曼被迫终止演奏,平和瞬间被打破,残酷的战争来临。这首直到肖邦去世后才公布于世的夜曲,充满了忧伤、低沉的情绪,契合了电影开始主人公命运由战争瞬间改变的悲伤基调,也为电影后续的叙事做了预告。电影中段,颠沛流离的席皮尔曼被朋友安置在德军医院对面的公寓避难,屋里赫然摆着一架钢琴,这对席皮尔曼来说是巨大的诱惑,他习惯的打开钢琴,但冷酷的现实告诉他此时绝不是弹奏钢琴的时候,于是就有了影片中席皮尔曼想象中弹奏钢琴的超现实画面。这时电影中出现的音乐是肖邦的《波兰舞曲》,这首曲子的前奏气势恢宏,虽然无法真实的触碰到琴键,但席皮尔曼依然忘情的投入想象中的演奏,尽管只是短暂的安宁,但这首热烈奔放的舞曲带给他的慰藉和对未来的憧憬却是弥足珍贵的。在电影的结尾,战争结束,席皮尔曼恢复了钢琴家的身份,此时这部寓意着希望和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