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秋瑾的文学创作与近代文化转型(一)

合集下载

试论秋瑾留日期间的文学创作

试论秋瑾留日期间的文学创作
2 . 主张妇 女 生活、 经济 独 立
1 .关心国事,担忧祖 国命运 留日 期 间, 秋瑾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教育的同时, 也不 忘关注远在千里正遭受苦难 的祖 国,在寄给朋友的书信 中, 她不忘告诉朋友 “ 还将时局诉毛锥 ” 。身在异乡的秋瑾心中 始终牵挂着祖国,她在 《 感时 》中这样写道 :“ 祖 国河山频
实现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妇女不再依附于男 子生活 , 实现妇女独立 , 尤其是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 , 这一 点秋瑾在留 日之前与王庭钧 的婚姻生活中已深刻体会到。 留 日期间她在阅读众多西方书籍后这种意识更加强烈。 留日 期 间她的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杂文 《 敬告 中国二万万女 同胞 》 和 自传体弹词小说 《 精卫石 》中。 秋瑾在她的杂文 《 敬告 中国二万万女 同胞 》中揭露 了我 国妇女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悲惨 的命运 , 分析了造成我 国女子这种悲惨命运 的原因。“ 至于不叫我们读书 、习字 , 这 更是 求之 不 得 的 ,有 什 么不赞 成 呢 ?… … 自 然 是有 学 问 、 有 见识 、 出力 作 事 的男 人得 了权利 ,我们 作 他 的奴隶 了。 ” 这些都深刻地揭露了我 国妇女遭受男人压迫的原 因在于 , 千 百年来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女子一味地依附于男子生存 , 完全 不懂求学识字以求 自立的生存状况。因此 ,秋瑾大声疾呼 : “ 诸位 ,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 的,总要求 己为是 。 ” 在弹词 《 精卫石 》中, 秋瑾再次提到封建社会 中广大妇
入 梦 ,中原 名 士孰挥 戈 ? ”可见 祖 国始终 是 她魂 牵梦 萦 的地 方 ,祖 国的局势和命运始终是她的牵挂和担忧。 2 . 身体 力行 ,渴 望报 效祖 国 留日 期 间秋瑾 面对 经过 维 新变 法后 高 速发 展 的 日 本, 其 内心 的爱 国意 识 变得更 加强 烈 , 这一 时期 的秋瑾 已下 定决 心 要 以救 国为己任。其 中以秋瑾第二次赴 日时在船上 写下 的 《 黄河舟中 日人索句并见 日俄战争地图》 一诗最为典型 , 诗 中 “ 万里乘风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表明秋瑾只身一人 两 次 东渡 日本 的 目的是 立 志唤 醒沉 睡 的 国人 , 救 国救 民j 卷 识 强烈。“ 拼 将 十万 头颅 血 ,须 把 乾坤 力 挽 回 ”直 接抒 发 了其

秋瑾文体革新理论与实践考论(一)

秋瑾文体革新理论与实践考论(一)

秋瑾文体革新理论与实践考论(一)【内容提要】关于秋瑾与近代文学革新之关系,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和得到发掘的重要问题。

务实、尚俗、切用、崇外、求变、创新,共同体现出秋瑾文学革新的理论取向和写作态势,其中有关白话“演说”活动的倡导组织、理论建树和写作实践,尤具创新精神和文体意义。

她的白话文创作在晚清白话文运动中具有典范性,并代表着近代散文发展的正确方向。

秋瑾关于文体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散文的近代化进程中有着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关键词】秋瑾;晚清白话文运动;演说;理论与创作;文体意义“俗语文体之流行,实文学进步之最大关键也”①,这是近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梁启超的一句名言。

秋瑾之于这种“流行”,可谓身体力行,功绩卓著。

秋瑾的时代,晚清白话文运动已经高潮迭起,白话报刊、白话丛书、白话教科书成为白话文运动的三大景观,白话观念逐渐流行,白话文学尤其是通俗文艺领域的白话创作已较普遍。

但作为文人作家一般还是谨慎从事留有余地的,裘廷梁、陈荣衮等倡导白话的论文本身就是用文言写的,梁启超“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②的“新文体”风靡一时,但毕竟还不是白话文,只能“言文参半”。

在那个时代,除小说、戏曲、说唱之外,纯粹的、成熟的白话诗文还不多见。

唯其如此,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的白话作品特别是秋瑾的白话文创作就弥足珍贵。

在海内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秋瑾是得到充分研究的作家之一,业已取得丰硕成果。

目前,除了在有关其生年的确定上尚难定论而各执一说之外,其余方面诸如思想意蕴、艺术风格等皆已形成共识。

然而“秋瑾研究中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似乎有‘微观化’倾向”③,宏观研究相对稍显薄弱。

本文试从秋瑾文体革新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探讨秋瑾与中国文学近代化之关系,以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应有关注。

一、秋瑾文体革新理论发微现行《秋瑾集》④中,没有专门讨论文学理论的篇章,亦无系统论述文体革新的文字,故前人和今人所撰各类文学批评著述,均未涉及秋瑾之文学观。

论秋瑾早年的诗歌创作

论秋瑾早年的诗歌创作

论秋瑾早年的诗歌创作作者:王筱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期摘要: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诗人,本文通过对秋瑾东渡日本之前的诗歌创作的梳理和分析,力图展现秋瑾前期诗风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后期诗风的影响。

关键词:秋瑾;诗歌创作;诗风演变作者简介:王筱筱(1989.9-),女,山东济宁人,苏州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女诗人。

以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为界,秋瑾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二期。

秋瑾前期的诗作有一百三十多首,涵括了从待字闺中到婚后居湘再到随夫进京这样跨度很大的三个阶段,是秋瑾前期生活轨迹较为完整的记录。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秋瑾的前期创作与一般描写风花雪月、闲愁离恨的闺阁诗有很大不同,体现了她在那个特定的年龄段、特定的时代与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而这些恰恰就与她后期诗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着眼于秋瑾前期诗歌创作的不同阶段来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以展现秋瑾诗歌风格在早年的渐变趋向,进而剖析其对后期诗风的影响。

一、秋瑾少女时代的诗歌创作秋瑾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士绅家庭,她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读书通大意,娴于词令,工诗文词,著作甚美,又好《剑侠传》,习骑马,善饮酒”,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与一般闺阁诗人不同的豪爽性格。

她这一时期的诗歌,在题材上以咏物、写景和抒怀为主。

秋瑾早期的一组咏物诗,分别以柳、梅、玫瑰、秋海棠、杜鹃花、芍药、桃花及兰花这八种植物为题咏对象,虽然是简单的咏物诗,却寄托了她内心理想人格,反映了她少女时代的思想和她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这一组诗歌里写了很多花,秋瑾分别赞扬这些花所代表的不同品格,如《秋海棠》诗曰: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藉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诗歌赞美秋海棠敢与萧瑟的秋风作斗争,寄托了作者对勇于抗争的優秀人格的向往。

金代诗人秋瑾的诗歌创作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分析

金代诗人秋瑾的诗歌创作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分析

金代诗人秋瑾的诗歌创作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分析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对金代诗人秋瑾的诗歌创作与女性社会地位进行分析。

秋瑾是金朝时期一位杰出的女性文学家,她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对她的背景介绍和诗歌创作风格的分析,本文将探讨秋瑾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女性命运、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改变的思考与呼唤。

同时,文章将评价其诗歌创作并分析其对当代女性创作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并列出了文章目录。

其次是对秋瑾背景介绍,包括她的生平经历、与金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她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后是针对秋瑾诗歌创作风格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诗歌题材与主题、语言表达与艺术手法以及影响因素与特点分析。

接下来是对女性社会地位在秋瑾诗歌中的体现进行讨论,包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抒发、对女性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呼唤,以及对女性社会地位改变的期待与呈现。

最后是结论与启示部分,分别对秋瑾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和影响机制分析总结、女性社会地位演进的历史反思和展望,以及秋瑾诗歌对当代女性创作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金代诗人秋瑾的诗歌创作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分析,探讨她在文学界和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并深入研究她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对女性命运、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改变等议题的关注和呼唤。

此外,本文还将评价秋瑾诗歌创作并分析其对现代女性创作的启示。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金代时期女性作家秋瑾及其诗歌作品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并为今天继续追求平等与尊严的女性做出珍贵启示。

2. 金代诗人秋瑾的背景介绍:2.1 秋瑾的生平经历:秋瑾(1253年-1314年)是金代著名女性诗人,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之际。

她出身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由于她天资聪颖,从小就显示出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和才华。

尽管她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和文化修养,但她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

关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伦理思想与实践的论文

关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伦理思想与实践的论文

关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伦理思想与实践的论文[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秋瑾冲破传统婚姻关系的事例,探讨秋瑾有关男女平权、女性自立以及女权革命与社会政治革命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以期对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形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秋瑾近代新型女性男女平权秋瑾(1875—1907)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女革命家,女性革命的象征性人物。

以往学术界对于秋瑾的革命思想及其革命经历与贡献等方面,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大都是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角度立论。

虽然这是认识秋瑾的一个很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面,但是,由于有意或无意地遮蔽了女性自身革命的视角,以致对于秋瑾的整体形象的认识不够全面,尤其是未能充分彰显其作为近代新型女性代表人物的个性特质。

本文拟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其伦理思想与实践的角度,着重对此进行专题探讨,以期对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形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枷锁秋瑾出身清末官宦之家,虽为女性,却深受传统经史教育,尤擅诗词,有才女之名。

青少年时代的秋瑾,特别喜爱杜甫、陆游、辛弃痰等人饱含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的诗篇,非常仰慕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和花木兰、梁红玉等著名女杰。

徐双韵说:“秋瑾在学习经史诗词以外,特别爱读《芝龛记》等小说,对秦良玉、沈云英备极推崇”。

为此,她曾谱写《(芝龛记)题后》八章,热情歌颂明末女杰秦良玉、沈云英足以与男儿匹敌的英雄事迹,其中有云:“古今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马家妇其沈家女,曾有威名震九州。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结束戎妆貌出奇,个人如玉锦驼骑。

同心两女肩朝事,多少男儿首自低。

”“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

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

”儿显然,秋瑾是借诗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诗文才情正是催化秋瑾与众不同个性特质的因子。

与大多数传统女性命运相似,秋瑾的婚姻是不幸的。

秋瑾研究

秋瑾研究

秋瑾研究【摘要】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革命家和诗人。

从其从容就义之后,学术界就对她的思想的变迁及其诗词创作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与研究。

20世纪最早评论其诗词的是何震。

她说:“今读其诗词,多慷慨之音,凡欢愉忧愤之情,身世国家之感,一寄之吟咏,思有所寄,援笔直摅,而生平志节又隐约于意言之表,殆古之所谓性灵之诗欤!,’这简短的评论,却概括了秋瑾诗词的基本特点。

上个世纪20年代,梁乙真评其《芝龛记题后》是“诗笔磊落有英气,直陈其性情矣”;并指出其“未尝无磨盾横槊、拔刀杀敌之概;然亦不过慷慨当歌之意耳”。

开始把秋瑾列入文学史里论述,具有了开创意义。

【关键词】秋瑾思想研究诗词研究一、秋瑾思想研究作为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的思想中包括反帝爱国思想、反清革命思想和妇女解放运动思想这三种成分。

自然,也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

对此,研究者并无异议,但在某些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上却不尽一致。

关于秋瑾的反帝爱国思想,一般研究者都认为形成于庚子事变后秋瑾随王廷钧寓居北京期间。

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秋瑾集》的“出版说明”、肖善因的《近代女革命诗人秋瑾》均持此说。

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对此问题的分析更为确切、全面和深入。

他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斑斑血迹,历史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迪,家庭熏陶和教育,革命战友的影响,便是秋瑾反帝爱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因素”,而对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感受并萌发“反抗种子”,则早在随祖父居住在厦门等地就已经开始。

因此她少女之作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已经流露出对国事的无限忧虑和焦灼不安”。

但这还只是忧虑,入京后尤其东渡之后,“反帝爱国思想更加明朗”。

秋瑾反帝爱国思想的主要局限是“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的认识仍较模糊”。

关于秋瑾的反清革命思想,分歧较多的是如下两个问题:其一,秋瑾何时确立了这一思想?多数研究学者认为是赴日以后。

其二,怎样评价秋瑾反清革命思想的历史局限?这一分歧主要集中在《秋瑾集》的“出版说明”和郭延礼之间。

鉴湖女侠秋瑾与她的女性解放思想

鉴湖女侠秋瑾与她的女性解放思想

鉴湖女侠秋瑾与她的女性解放思想秋瑾,生于1875年,卒于1907年,原名闺谨,字睿卿,东渡日本后,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女革命家、女诗人,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孙中山、鲁迅、周恩来等人对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位传奇女子,以她独有的豪迈性格冲破了封建牢笼的束缚,在辛亥革命浪潮中叱咤风云,她的女性解放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出闪耀的光芒,对近代女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当今现代化社会中女性的思想成长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秋瑾的女性解放思想秋瑾提倡女学、开通女智。

她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腐朽观点进行深刻地批判,她在弹词《精卫石》中指出,他们用一些野蛮书籍、礼法,野蛮压制手段来束缚女子,愚弄女子,设出‘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话出来,欲使女子不读书,一无知识,男子便可自尊自大起来,竟把女子看得如男子的奴隶、牛马一样。

”很显然,这是用封建思想麻痹女性的头脑。

秋瑾认为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女子也可以同男人一样进学堂,学知识,学文化,以此摆脱男人的束缚、控制,从而获得自尊自爱。

在她看来,女子要获得自身的解放,教育是基本前提,也是基本保障。

为此,她著书立作,写诗撰歌,阐述封建“三纲五常”思想对广大女性的迫害,呼吁广大女性走出闺门看世界。

归国后她独立创办《中国女报》,核心思想就是宣传女性解放,她还自编女权歌,也曾发出“日月无光天地昏,沉沉女界有谁缘”的无限感慨!在女子教育方面,秋瑾还特别注重体育教育,因为她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制下的“缠足”陋习给女性身体带来的伤害,这种陋习在摧残女性肉体的同时,也摧残着女性身心的健康发展。

她在《精卫石》中写道:“缠足由来最可羞,戕残自体作莲钩。

骨断筋缩多痛苦,行走何能得自由。

积弱成劳因此足,无能不学更何忧?”所以,她极力主张废除女子缠足,她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革命,这个时期的女子更是如此,在其主政大通学堂期间,还开设了体育专科,成立体育会,自任会长,学员除了学习一般的体操、兵操外,还要学习骑马、射击,都由她亲自指挥训练。

新时期以来秋瑾诗词研究综述

新时期以来秋瑾诗词研究综述

新时期以来秋瑾诗词研究综述王雅平【摘要】秋瑾诗词研究历经百年,硕果累累.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比较研究和资料考证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百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概括,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秋瑾诗词研究的形态,并探讨其成就、不足以及前景.【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5)003【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秋瑾诗词;研究;综述【作者】王雅平【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湖南岳阳4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秋瑾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位女诗人,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女诗人,秋瑾的诗词是其人生的缩影,记录下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

她的诗风一反传统女性的阴柔纤弱,而呈现出豪迈激昂的气度与情怀,尤其留学日本后,其诗词笔力雄健,物象硬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能与男性抗衡的胆识和抱负。

新时期①所谓新时期,本文特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后中国进入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道路的时期。

以来,秋瑾诗词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涉及秋瑾诗词的诸多方面。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本文试图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对新时期以来秋瑾诗词研究的成就作一个回顾与总结,希望确立一个新起点,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线索和参考,以使秋瑾诗词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

一、思想内容研究1.革命思想和爱国精神研究从所收集的资料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爱国热情和革命实践是秋瑾形成豪迈诗风的主要动力和原因。

1904年秋瑾赴日留学从而参加革命,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后成为浙江地区的革命首领,其间留下了很多革命诗篇。

沈祖安《拼把头颅换凯歌——从秋瑾的诗文看她的革命思想》探寻秋瑾革命思想的成因,认为“苦难的中国,是秋瑾思想成长的摇篮”[1],又在其婚姻的不幸中得到激发,在时代新思想的熏陶下得到发展,在革命实践中得到激扬,“拚把头颅换凯歌”这一诗句便是她敢于猛击封建统治的革命思想的鲜明写照。

刘红星的《从秋瑾作品中解读实行家庭革命的思想》一文也认为“秋瑾的革命事业便是从家庭革命开始”[2],《精卫石》这首弹词即集中体现了她的家庭革命思想。

秋瑾的诗词与文学才华

秋瑾的诗词与文学才华

秋瑾的诗词与文学才华秋瑾,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是一位爱国志士、革命烈士、文学家。

她的诗词与文学才华,既体现了她的聪慧与才情,也表达了她坚定的爱国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本文将从秋瑾的诗词创作和文学作品两方面来探讨她的文学天赋。

一、秋瑾的诗词创作秋瑾自幼酷爱文学,对于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她的诗词作品以表达爱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为主题,以婉约清新、激昂慷慨的情感展现了她的文学才情。

秋瑾的诗词常以婉约清新的手法来咏史抒情。

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采和历史的辉煌。

比如她的《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以巧妙的意境和艺术手法展现了古代边塞的苍凉与壮美。

她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色彩,充满了对于家国情怀的宣泄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外,秋瑾的诗词作品也常常表达出她的慷慨激昂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在她的《天问》中,她写道:“云飞杨柳白,天地江山稳。

谁闻军号鼓,千夫壮士出。

”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她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向往,以及对于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二、秋瑾的文学作品除了诗词创作,秋瑾还以她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

她的文学作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展现了她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于妇女命运的关怀。

秋瑾的小说作品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她的小说《群众》中,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她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幅力量的图景,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弊端。

同时,她的小说也呼唤着社会的正义和人民的觉醒。

秋瑾的散文作品则更多地聚焦于妇女问题。

她通过文字传递妇女们的心声和呐喊,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她的散文作品《从军记》中描述了一个妇女走上战场的故事,展示了她对于女性解放的渴望和对于妇女权益的呼吁。

总结秋瑾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文学家,她的诗词和文学作品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和坚定的爱国情怀。

她的诗词创作以婉约清新和激昂慷慨为特点,既表达了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也展示了对于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秋瑾的文学创作成就

秋瑾的文学创作成就

秋瑾的文学创作成就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别署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改名瑾,易字竞雄,又署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高祖、曾祖、祖、父,数代为官,历任江、浙、闽、湘等地知县、知州;母出身望族,善诗文。

秋瑾出生福建,童年、青年时期,随同祖父、父母到过福建、台湾、浙江、湖南许多地方,自幼胸襟开阔,不同一般闺秀。

她“十一岁已会做诗,常常捧着杜少陵、辛稼轩等诗词集,吟哦不已”。

(徐双韵《记秋瑾》)稍长,“有女才子之称”。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她从小读书很多,崇敬历代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并“慕朱家、郭解为人“,(陈去病《鉴湖女侠秋瑾传》)引历代女英雄花木兰、梁红玉、秦良玉等为同调,曾学习武艺,纵马驰骋。

后遂养成独特个性:“赋性质直,胸无宿物”;(秋宗章《六六私乘》)“忼爽明快,意气自雄”;(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遇有不达时务者,往往面斥,不稍假借”;(吴芝瑛《秋女士传》)如其诗文所自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满江红·小住京华》)“身无傲骨,而苦乏媚容,于时世而行古道,处冷地而举热肠”;(《致琴文书》)自知“非下愚者,岂甘与世浮沉,碌碌而终者?”(《致秋誉章书》)这些个性特征,在秋瑾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一八九六年,秋瑾在湖南湘潭与一富家子弟结婚,“以父命,非其本愿”。

婚后颇不幸,常有“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谢道韫》)“知已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精卫石》)之叹。

一九〇三年,随夫进京,阅读新书报,结识吴汝纶之犹女吴芝瑛,思想日趋先进,益感家庭如囚笼,无可忍耐。

她在京积极参加吴芝瑛发起的“妇女谈话会”等社会活动,结识多人,思想觉悟发生飞跃变化,毅然与夫家决裂。

一九〇四年夏,“钗环典质浮沧海”,告别亲友,赴日本留学。

秋瑾在日本生活了一年多,刻苦学习之余,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集会活动和革命团体的活动。

我眼中的秋瑾作文

我眼中的秋瑾作文

我眼中的秋瑾作文我眼中的秋瑾作文【篇1】我眼中的秋瑾作文秋瑾,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侠,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她的故居,位于绍兴城南和畅堂,古朴雅致,仿佛在诉说着她那不凡的一生。

每当我走过那座雕像,心中总会激起一阵浪花,为她的革命精神而感到震撼。

秋瑾生于福建厦门,字璇卿,号旦吾。

她是中国女权、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在国家危难之际,她毅然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寻求民族振兴之路。

她的勇气与决心,令人敬佩。

在绍兴的古轩亭口,秋瑾纪念碑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她的英勇事迹。

那是一个百年前的秋天,秋瑾因成立反清组织被捕。

在监狱中,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但她始终不屈不挠,面对审问时,毅然回答:“革命的事不必多问,要杀要剐随你们便!”最终,她在断头台上英勇就义,留下了“秋风秋雨愁杀人”的绝命诗句。

秋瑾的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后人。

她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大义凛然,何为宁死不屈。

她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成为我们心中不灭的灯塔。

秋瑾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她更是一个文化的象征。

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同样令人瞩目。

她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公的愤慨,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她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也反映出她内心的坚定与执着。

在她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秋瑾不仅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利,也为整个民族的觉醒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她的思想和行动,犹如一股清流,冲击着封建社会的桎梏,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

她的勇敢和无畏,成为了后人心中永恒的榜样。

秋瑾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并不需要华丽的外表,而是拥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心。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勇气和信仰。

她的精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在今天,我们纪念秋瑾,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她的英勇事迹,更是为了继承她的精神遗产。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勇气和信仰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秋瑾》邢增尧散文赏析

《秋瑾》邢增尧散文赏析

《秋瑾》邢增尧散文赏析每到绍兴,总要前往秋瑾故居和畅堂,思绪亦会春草般劲长不息。

我最早谒见和畅堂是1988年,秋瑾牺牲80周年纪念前夕。

那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筑。

堂前正上方悬有“和畅堂”匾额,字体古朴遒劲,是近代山阴名画家李鸿梁的手迹。

一见这匾额,我就感叹莫名:和畅、和畅,和畅在哪呢?秋瑾,作为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从堂中那庄重静穆的黑漆大门走出,尽其一生也未领略到温和舒畅的滋味。

1906年底,湖赣边界发动了武装起义,各地會党均相继响应。

秋瑾应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陶成章之托,以柔嫩的双肩毅然担起主持浙江起义的重任,发出“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的呼声。

但随后,却被自己的同胞为了三十个戈贝克将灵魂出卖给撒旦的绍兴士绅胡道南一记阴招掀翻,让敌人将屠刀架上她的脖颈。

而她则凛凛然敞开心扉后,慷慨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一条鲜明的路线来。

若是秋瑾只是个张飞式的人物,遇害也就遇害,人们道声可惜也就罢了。

可她是一个女性,一个文才横溢的知识女性啊!你瞧她的相片,蓬松自然的黑发下,白玉般的脸庞,大眼睛,高鼻梁,薄嘴唇,英气逼人。

生于官宦世家的她,“十一岁已会做诗,常常捧着杜少陵、辛稼轩等词集,吟哦不已”。

稍长,即有“才女”之称。

她所吟咏的诗词,多有敬仰爱国英杰和慷慨悲歌之士的作品:“不观荆轲作秦客,图穷匕首见盈尺,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宝刀歌》),豪气干云;而弘扬秦良玉、沈云英、梁红玉、花木兰等史传女杰的长诗《题八章》尤道出了“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的铿锵心音。

故陈去病称她和当时以“诗、文、书”三绝闻名京师的吴芝瑛“文采昭曜,盛极一时,见者咸惊以为珊瑚玉树之齐辉而并美也(《鉴湖女侠秋瑾传》”)。

东渡扶桑后,投身时代潮流,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她参与创办《白话报》杂志,不仅任主编,且以“鉴湖女侠”署名发表《说的好处》、《敬告中国二万万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诸文。

近代史论文-----我对秋瑾的认识

近代史论文-----我对秋瑾的认识

近代史论文-----我对秋瑾的认识中国近代史论文------我对秋瑾的认识关键词:女权革命巾帼英雄民族革命时代局限内容摘要:民族英雄秋瑾的一生都在反抗封建礼教,起始是出于对自由的渴望。

在接触了先进的思想之后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开始在中国提倡女权革命,。

她和当时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一起推进革命最终失败,不幸被捕牺牲。

在当时的环境下她的女权思想具有大影响,鼓舞了很多女性一起为了国家为了自己而战。

当然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时代所局限她也不例外,她的思想在当时很难实现,不具备很高的实战性。

她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定为后人所铭记。

一个人的功与过应该由后人来评价。

历史长河中总有人物让后人铭记并给与评价。

也许总体上的认识会有个定论,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的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又会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名女性我对秋瑾的印象极为深刻,就让我在后人的角度上说说对她的认识吧。

秋瑾虽然出身清末官宦之家却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虽是女性却爱好诗词,留有:“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

”等诗词佳作。

后留学日本接受了县先进的思想,积极参加革命斗争。

同盟会成立后,她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

1906年,她由徐锡麟介绍,加入了光复会。

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设立革命机关,并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

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

不幸牺牲,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

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

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

目录分析
第一部分,秋瑾的生平和思想。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秋瑾的生平,包括她的 家庭背景、教育经历、革命活动等。还深入分析了秋瑾的思想,尤其是她的女权 主义思想和革命理念。这一部分对于理解秋瑾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是 后续分析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关系的基础。
目录分析
第二部分,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关系。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详细探讨 了秋瑾如何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通过分析秋瑾的革命活动和文学创 作,以及她在辛亥革命、反袁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角色,揭示了秋瑾在推动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还深入探讨了秋瑾与同时代其他革命家的关系, 以及她在女性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中的贡献。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秋瑾的生平。秋瑾生于1875年,早年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对文学和艺术有着 浓厚的兴趣。然而,她逐渐意识到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女性的地位低下,这促使她投身于女权运动 和革命事业。秋瑾通过诗词表达对社会的关切和对女性权益的追求,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秋瑾的思想和行动。秋瑾是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她主张女性的独立和平等。 在革命方面,她积极参与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主张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秋瑾的思 想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和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她积极参与革命组织,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精彩摘录
“吾爱自由,实在也爱吾同胞。”秋瑾的这句名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她 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自由。她用自己的行动, 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真正的爱国。
精彩摘录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秋瑾对于 革命的坚定信念。她认为,革命是必须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革命的道路, 必然是艰难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秋瑾毫不畏惧,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

论秋瑾——新时代女性

论秋瑾——新时代女性

论秋瑾——新时代女性公共事业管理(1)班王金枝201005021126 指导教师:孟超摘要: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自称“鉴湖女侠”,汉侠女儿,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关键词:秋瑾、蔑视礼法、性豪侠、投身革命、从容就义秋瑾生活的时代,正值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处在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妄想瓜分中国;清政府政治腐败,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帮凶。

而中国人民不甘受奴役,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斗争中,爱国志士们不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生命争取民族的解放。

在无数先烈中,秋瑾是近代第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女革命家,她的英雄事迹彪炳青史,永放光芒。

一.女中豪杰1840年鸦片战争中,中国遭到了失败,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和剥削。

她曾对母亲说“红毛人这样厉害,再不把他们赶出去,中国人岂不是要成为他们的奴隶了”。

“亡国”的阴影已经在她心中模模糊糊地产生,激起了她的爱国心。

由于是书香门第,所以秋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秋瑾天资聪颍、记忆力强,她十来岁时就读了《四书》、《五经》、,八岁学会了写诗填词,以后秋瑾又读了很多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

性格酷似男儿的秋瑾,十分向往能向武艺高强的人求教,后来秋瑾有幸向舅父和表兄学习使棒舞剑。

她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习武活动,很快就学会了这些武艺还学会了骑马驰骋的本领。

以后,她一直认真习武,不仅武艺更为精湛,身体也健壮起来,这一切都有益于她以后的革命工作。

秋瑾 诗词

秋瑾 诗词

秋瑾诗词一、秋瑾简介1.1 秋瑾的背景1.2 秋瑾的生平1.3 秋瑾的诗词创作二、秋瑾的诗词风格2.1 继承传统,弘扬民族精神2.2 爱国情怀与社会现实相结合2.3 表达女性独立、坚强的意蕴三、秋瑾的代表作品赏析3.1 《武装起义》3.2 《劝妻》3.3 《秋思》3.4 《代儿女们》四、秋瑾的诗词影响力4.1 为近代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4.2 影响后人的诗词创作4.3 秋瑾诗词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五、总结5.1 秋瑾诗词的独特价值5.2 秋瑾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5.3 秋瑾诗词的当代价值一、秋瑾简介1.1 秋瑾的背景秋瑾,清末民初女革命家,字青娥,号秋瑾。

187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是宁波士绅家庭的千金。

秋瑾的父亲秋庆章是当地的知名商人,家境富裕。

由于家庭背景,秋瑾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具备了扎实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1.2 秋瑾的生平秋瑾自幼聪明机智,对社会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不公感到愤慨。

她参与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女学堂的创办,并积极倡导女子教育。

秋瑾意识到改变社会需要推翻封建统治,她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成为了革命党的重要组织者和骨干成员。

1.3 秋瑾的诗词创作秋瑾除了在革命事业上的杰出贡献外,她还以其出色的诗词才华闻名。

秋瑾的诗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反映了她对民族独立和女性解放的思考和表达。

秋瑾的诗词风格独特,表达了她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关怀和追求。

二、秋瑾的诗词风格2.1 继承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秋瑾的诗承袭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优良传统,她深情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思念。

秋瑾的诗词中常常出现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通过对美景的描绘,她表达了对国家的美好祝愿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2.2 爱国情怀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秋瑾的诗词中融入了她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慨。

她以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追求,表达了对国家苦难和人民疾苦的关怀。

秋瑾的诗词中常常出现民族精神的表达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一:辛亥革命前后时期文学2现代文学革命辛亥革命秋瑾中国同盟...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一:辛亥革命前后时期文学2现代文学革命辛亥革命秋瑾中国同盟...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一:辛亥革命前后时期文学2现代文学革命辛亥革命秋瑾中国同盟...中国现代文学之一:辛亥革命前后时期文学2正是在近代文学这种反帝反封建和要求社会进步传统影响下,加之西方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想的大量翻译引入,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与文学家。

他们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对清王朝已不抱任何幻想,决心以文学为武器来配合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

他们办了许多革命报刊和文学期刊,组织了不少文学团体。

其中革命家兼作家有章炳麟、秋瑾、邹容、柳亚子、高旭、陈去病等人,革命报刊和文学期刊有《东方杂志》、《苏报》、《民报》等,文学团体有'南社'、'春柳社'等。

章炳麟(1867-1936)字太炎,浙江馀姚人。

他曾先后师从俞樾、孙诒让,研究经学、小学、佛学与子书。

中日战争后,他开始关心政治、阅读新书,并受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的影响,他一度与康有为、梁启超有关系,但由于他倾向革命,终于大反属保皇派的康、梁。

他热情地参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民主革命运动,曾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主持人。

后来又反对过窃国大盗袁世凯。

鲁迅先生在其《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称他'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并世无第二人'。

曾'七被迫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他确实是这一时期学问渊博、具有强烈民主主义思想的革命家与学者。

章炳麟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其中尤以散文为突出。

早在1901年,他刻于苏州的《訄书》中《客帝》一篇,就表现了鲜明的民族思想。

发表于1903年《苏报》上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更是旗帜鲜明地主张民族民主革命,对打击改良派和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他的这些政论散文是他广博学识与革命激情的结合体,所以一般感情强烈,思想敏锐,内容充实,组织严密,有一种'所向披靡,令人神往'的气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秋瑾的文学创作与近代文化转型(一)
【论文摘要】秋瑾所生活的年代处于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她的文学创作印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与融合。

她前期的创作以诗词为主要形式,集中在赞誉古代女英雄的主题上;后期成就最高的是赋有启蒙思想的白话文创作。

对她前后两个时期文学创作的考察与评价,可以管窥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某些特质。

论文关键词】秋瑾;创作;传统;现代;转型
秋瑾所生活的时代(1875—19o7)是中国新旧思想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时期。

1902年(或1903年),…秋瑾随夫北上,成为她生活与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据此,秋瑾的文学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主题与形式上均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文学创作现象反映了秋瑾思想上的巨大变化,也彰显出近代文化转型期文学所必然发生的变异。

一、秋瑾诗歌的主题
秋瑾出身于官宦之家,天生聪慧,加之少时在私塾中接受的传统教育,助其成为精于诗文的典型的传统社会才女。

1892年,秋瑾随父亲秋寿南迁至湖南,开始了居湘、北上、旅日、回国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其中,北上之后的北京生活时期促成了秋瑾思想的裂变与飞跃,形成了秋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创作主题。

l896年,秋瑾遵从父母之命在湖南与富商子弟王廷钧完婚,这是她居湘期间由闺秀到人妇的生活转折。

王家优裕的物质生活使秋瑾无衣食之忧,并有读书、交友、赋诗之闲。

秋瑾赴京之前的创作形式以诗歌为主,其中以五言、七言居多。

这时的秋瑾与传统社会的大多数女子一样,被阻隔在社会生活之外,借“春愁秋悲”表达她们闺中寂寞难耐的苦楚。

她曾以“闺内惟馀灯作伴”、“一点无聊托素琴”(《寄柬理妹》)的诗句表达自己孤独寂寥的情怀。

这类诗歌与大多数古代女子常见的主题相同。

然而,秋瑾天生与众不同的秉性,使其大量诗作与那些“必然流入‘自娱’与‘闲吟’的私人价值范畴”的“闺秀文学”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古代诗词有借物咏怀、托物寓意的传统,在秋瑾这一时期的咏物诗中,傲霜斗寒的松、梅、菊等意象十分常见,她通过吟咏这些雄健、刚毅的文化意象,阐释了自我“英风傲骨”的性格与品质。

在“岭梅开候晓风寒,几度添衣怕依栏”这样常见的有感于季节变化的诗句中,寄予着秋瑾“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对人看”的人生志向,与她对花木兰、秦良玉等古代女杰的崇拜心理相契合。

对古代英雄女杰的歌吟与赞誉,是秋瑾这时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主题,《(芝龛记)题后八章》可堪称代表。

这首诗创作于入湘之初,有感于清人董寅伯所作之传奇《芝龛记》。

《芝龛记》记载了秦良玉、沈云英等古代女杰的事迹,她们的功绩成为秋瑾抒发自己人生理想的媒介与载体。

此后,花木兰、秦良玉、沈云英等古代女杰的形象不断出现在秋瑾的诗作中。

在中国古代的女性创作中,崇尚古代女杰的主题已有传统,特别是在弹词中,女作家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巾帼英雄形象。

清代的王贞仪曾写下长诗《题女中丈夫图》,创作弹词《金鱼缘》的孙德英也有“欲伸世上闺娃志”的意向,但是,她们都没有秋瑾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这般理想的远大抱负。

在秋瑾的诗词中,她已不似李清照“戚戚惨惨凄凄”那般怜悯自我身世,而是充满了“自怜风骨难谐俗”(《梅十章》)、“独立白怜标格异”(《白梅》)、“浊流纵处身原洁”(《独对次(清明)韵》)等反叛世俗的情绪。

秋瑾赞誉古代女杰、反叛世俗性别偏见的思想自然与她的性别有关,与她天性豪爽、刚烈、不妥协的性格有关,更与男女平权的时代征候有关。

“莫重男儿薄女儿”等诗句充分地体现了秋瑾对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不满。

然而,她对男女平等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家庭生活层面上,更集中地体现在政治层面上。

在古代社会,“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向来是男子的责任与权利,女子被拒绝在社会领域之外,无权参与宏大的政治叙事,无以寄托自己的宏图大志,这正是秋瑾对男权专制文化的最大不满。

一方面,她在“始信英雄亦有雌”、“千秋羞说左宁南”等诗句中,着意凸显女子立下的功绩,通过历史上两性人物之间的对比,寻找女子报效
国家的现实依据;另一方面则在“谪来尘世耻为男”、“精忠报国赖红颜”等诗句中突出表现了她的女权意识。

这种潜在的颠覆男性中心历史的意识已经超出了男女平等的基本要求,具有某种现代的女权意识。

在那个西风东渐、女性独立意识萌生的历史时期,西方平等、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日趋深人。

秋瑾在北京从吴芝锳那里接受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同时,她对婚姻的不满,促成了她以“家庭”为起点的革命道路。

秋瑾在《贺新郎·戏贺佩妹合卺》中有“人争道郎才女貌,天生嘉淑”之旬,表明她的婚姻理想中也有中国传统的“郎才女貌”的烙印。

对于封建时代的男子来讲,所谓的“才”,不仅仅是舞文弄墨,而是要通过仕途进入主流社会的政治秩序中。

这本身是符合中国封建时代士人理想的。

然而,王廷钧虽有万贯家财,却无缘走上科举之路,与官宦之途无缘。

虽然借助金钱的势力在北京谋得了一个职位,但是,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并不让人满意。

王廷均无才同时无德,更让秋瑾倍感失望。

在后期弹词《精卫石》的创作中,秋瑾为黄鞠瑞许配了“大腹贾苟家儿子,恰恰的是个纨绔无赖子弟”而为憾,这何尝不是她对自我命运的叹惋!她在写给兄长秋誉章的信中也明确地表露:“呜呼!妹如得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岂不能精进学业?名誉当不致如今日,必当出人头地,以为我宗父母兄弟光。

奈何遇此比匪,无受益,而反以终日之气恼伤此脑筋。

”此外,秋瑾的阳刚气质与丈夫的柔弱秉性形成对比,也是家庭矛盾的原因之一,最终促使她毅然决然地出走家庭,东渡日本,而后走上启蒙与革命的道路。

二、启蒙的文学创作
家庭革命、女权的平等意识与反清复明的思想等多重因素对秋瑾东渡日本的抉择都有影响,而这些富有强烈时代色彩的意识与思想正是近代文化启蒙的重要内容。

所谓“启蒙”(EIllit伽ment),来源于西语词源,为“照亮”之意。

文化启蒙是指对于没有知识、愚昧与蒙蔽的思想意识进行开发。

“妇女在社会上、政治上、教育上有和男子同等之权利与待遇”是当时中国“女权”的基本欲求,也是启蒙妇女的目标。

日本是传播西方女权思想的中介。

在北京已经接受女权思想启蒙的秋瑾,在日本得到了参与启蒙妇女的机遇。

在清末民初开启民智的强大话语中,提倡白话文成为文化启蒙的途径。

l89r7年8月裘廷梁在《中国官音白话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倡导白话文,试图使民间社会“合理”的语言交际工具获得“合法”的地位,以实现语言在启蒙中的作用。

19o4年9月,秋瑾到达日本不久,就创办了《白话》杂志。

她认为:“欲图光复,非普及知识不可”,乃“仿欧美新闻纸之例,以俚俗语为文,……以为妇人孺子之先导。

”创办《白话》是她启蒙思想的实践。

同时,她也积极参加知识者们组织的演说会、故事会。

这些方式是启蒙民间下层社会的主要方式,这种风气在国内较为盛行,在日本留学生中也比较普遍。

发表在《白话>第一期的《演说的好处》一文,是秋瑾在日本留学生演说练习会上的演说稿。

该文列举了演说的五种好处,其中第三条为:“人人都能听懂,虽是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子,都可听的。

”这也是其中最为具体的一条。

归国后,秋瑾通过妇女结社、创办报刊等举动进一步实践她启蒙女界的理想。

1907年,她在上海续办《女子世界》杂志,又创办了《中国女报》,明确地打起了女界启蒙与革命的大旗。

在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之《草章及意旨》中,阐明创刊的目的是“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志在扩充、普及女界之智识,另编译各种有益女界之书文、小说印行,以供购阅。

”她创办的这些刊物“以文、俗之笔墨并行,以便于不甚通文理者,亦得浏览”,从而实现她让更多的人读懂的目的。

秋瑾在从事办刊、办学的启蒙实践同时,坚持进行文学创作。

这个时期,她的创作以“新文体”政论文成就最高。

同样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梁启超在提出“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之后,又提倡“新文体”散文创作,力求把俗语俚语入文,增添散文的口语化、通俗化特质。

秋瑾积极尝试这种文体。

她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敬告姊妹们》、《演说的好处》等文
写得晓畅淋漓。

尽管她的白话散文数量不多,成就却要肯定。

《敬告姊妹们》一文是宣传妇女独立、寻求解放的典范性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