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
VDA6.1简介
![VDA6.1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f862cfdf61fb7360b4c654c.png)
VDA6.1简介VDA6.1是德国汽车制造业的质量体系标准,是由德国的汽车工业联合会和其主要生产商与供应商发展出的汽车标准。
德国的汽车工业联合会(VDA:VBRBAND DER AUTOBOMIL INDUSTRIE)为整合德国汽车工业的各项标准,于1970年提出了VDA的要求。
1987年国际标准组织(ISO)颁布了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标准,1990年(比QS—9000:1994版早四年),VDA组织依据IS09004—1标准编制了VDA6.1评价质量保证体系的提问表,并于1991年发行了VDA6.1第一版。
由于受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QS—9000质量体系、EAQF(法国)94和AVSQ(意大利)95的影响,至目前为止,VDA组织将VDA6.1已经出版发行到第四版(1999年1月1日)。
VDA6.1的主要内容乃是源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它分成管理以及产品与过程两个大类。
它的要素主要有ISO9001:1994质量体系的模式和ISO9004—1:1994质量体系指南加上本国汽车行业特殊要求后形成的。
VDA6.1也取材部分QS—9000的条文和部分法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EAQF)。
其中规定凡有设计功能的供应商,必须符合德国道路交通法的规定。
VDA6.1的标准直接影响德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商与供应商,包括大众汽车、奥迪、奔驰、Porsche(保时捷)等。
大众汽车集团(包括大众、奥迪等)规定它的所有产品和零配件供应商必须通过VDA认证注册。
◆获得认证的条件一个按照VDA6.1要求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以IS09001/IS09002及IS09004-1为基础同时加上VDA手册以及汽车行业相关的特殊要求。
◆适用范围VDA中的要求主要适用于那些汽车部件的供应商(包括直接供应商和分供方),当然也推荐并适用于制造业中的其他方面。
◆建立VDA的优点1.为汽车行业及其他制造商的策划、导入、生产和供货以及服务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程序。
VDA6.1-2016体系审核+
![VDA6.1-2016体系审核+](https://img.taocdn.com/s3/m/70800bcc6bec0975f565e219.png)
P
12.1 13.1
12.2* 12.3 13.2 13.3
12.4 13.4
13.5* 13.6
13.7*
部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分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6.1* 16.2 16.3 16.4 16.5
17.1* 17.2 17.3 17.4
2.3纠正措施
体系审核的结果,可作为被审核的企业根本原因分析和纠正措施的依据。制定改进计划(在 PDCA周期范围内)并加以实施是被审核企业的任务。
审核员依据已提交的改进计划决定如何实施特殊审核。
12
二、体系审核定义及应用范围
质量管理要素的结构和每个要素的提问数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7
一、VDA简介
质量管理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管理者必须表明企业的所有部门都符合要 求,包括从设计、策划、 采购、生产、销售、客户信息一直到产品的市场监测。
• 评价结果应向被审企业表明它的质量管理体系哪些地方符合要求、哪 些要素必须改进。
• 审核结果由审核员和被审核企业签字。 • 在审核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除用于审核本身外,应作为机密处理。 • 审核企业或认证机构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封面规定部位签署意见
目录
1 VDA简介 2 体系审核定义及应用范围 3 体系审核提问表
15
一、VDA简介
产品以及服务的质量始终是整个生产、工作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有活动的总 结果。质量管理体系(QM体系)是每个企业既经济又目标明确地满足供货与 服务质量要求的基本要求。
质量管理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推动、促进质量管理是企业的主导任务。
【质量管理】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VDA6
![【质量管理】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VDA6](https://img.taocdn.com/s3/m/53eccf3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0.png)
1.1 1.2 1.3 1.4 1.5产品开辟考虑要点,如:- 图纸、标准、规范、产品建议书-物流运输方案-技术供货条件、检验规范-质量协议、目标协议-重要的产品特性/过程特性-定货文件(包括零件清单和进度表)-法规/规定-用后处置计划,环保要求是否具有产品开辟计划,并遵守目标值?考虑要点,如:-顾客要求-成本-进度表:策划认可/采购认可,更改住手,样件/试生产,批量生产起始-资源调查- 目标值确定与监控-定期向企业领导汇报- 同步工程小组是否策划了落实产品开辟的资源?考虑要点,如:-顾客要求-具有素质的人员-缺勤时间-全过程时间-房屋,场地(用于试制及开辟样件的创造)-模具/设备-试验/检验/试验室装置是否了解并考虑了对产品的要求?考虑要点,如:-顾客要求-企业目标- 同步工程-坚固的设计/受控的过程-定期的顾客/供方会谈-重要特性,法规要求-功能尺寸-装车尺寸-材料是否调查了以现有要求为依据的开辟可行性? 考虑要点,如: -设计-质量-生产设备,资源特殊特性企业目标规定、标准、法规环境承受能力进度表/时间框架成本框架是否已计划/已具备项目开展所需的人员与技术的必要条件,考虑要点,如:项目领导,项目策划小组/职责1.6 具有素质的人员通讯方式在策划期间来自/发向顾客的信息(定期碰头,会议)模具/设备试验/检验/试验室装备CAD ,CAM ,CAE是否已进行了设计DFMEA ,并确定了改进措施?考虑要点,如:2.1 2.2 2.3顾客要求/产品建议书功能,安全性,可靠性,易维修性,重要特性环保要求各有关部门的参预试验结果通过过程FMEA 确定的针对产品特定的措施设计DFMEA 是否在项目过程中补充更新?已确定的措施是否已落实?考虑要点如:顾客要求重要参数/重要特性,法规要求材料环保要求运输(内部/外部)通过过程PFMEA 确定的针对产品特定的措施是否制定了质量计划?考虑要点如:a.样件阶段b.批量生产前阶段/与过程开辟的接口确定、标识出重要的特性制订检验和试验流程配置设备和装置及时地预先配备测量技术在产品落实的适当时间点进行检验澄清验收标准是否已获得各阶段所要求的认可/合格证明?考虑要点,如:产品试验(装车试验,功能试验,寿命试验,环境摹拟试验)2.4样件状态小批量试生产样件试制时的创造设备和检验装置/检验器具是否已具备所要求的产品开辟能力?考虑要点,如:顾客要求具有素质的人员缺勤时间全过程时间房屋、场地试验装置样件创造模具/设备试验/检验/实验室装置是否已具有对产品的要求?考虑要点,如:顾客要求法规、标准、规定3.1 3.2物流方案技术供货条件重要特性材料用后处置,环境保护是否已具有过程开辟计划,是否遵守目标值?考虑要点,如:顾客要求成本进度表:策划认可/采购认可,样件/试生产,批量生产起始资源调查提供生产/检验设备,软件,包装更改的保证方案(批量生产起始时的问题等)物流/供货方案目标值确定和监控2.5定期向企业领导汇报是否已策划了落实批量生产的资源?考虑要点,如:顾客要求原材料的可提供性具有素质的人员3.3 3.4 3.5 3.6缺勤时间/停机时间全过程时间/单台设备(装置)产量房屋,场地设备,模具,生产/检验设备,辅助工具,实验室设备运输器具,周转箱,仓库CAM ,CAQ是否了解并考虑到了对生产过程的要求?考虑要点,如:顾客要求法规要求能力验证设备、模具/工装及检验、试验设备的合用性生产工位布置/检验工位布置搬运,包装,贮存,标识是否已计划/已具备项目开展所需的人员与技术的必要条件?考虑要点,如:项目领导,项目策划小组/职责具有素质的人员设备,模具,生产装备/检验器具,辅助工具,实验设备通讯方式在策划期间来自/发向顾客的信息(定期碰头,会议)CAM ,CAQ是否已做了过程PFMEA ,并确定了改进措施?考虑要点,如:所有生产工序,也包括供方的顾客要求,功能重要参数/重要特性可追溯性,环保要求运输(内部/外部)各有关部门的参预由设计DFMEA 得出的生产过程制定措施过程PFMEA 是否在项目过程中补充更新?已确定的措施是否4.1已落实?考虑要点,如:4.2 4.3 4.4 4.5 -所有生产工序,也包括供方的-顾客要求-重要参数/重要特性,法规要求-装车尺寸-材料-可追溯性,环保要求-运输(内部/外部)- 由设计得出的针对生产过程特定的措施是否制定了质量计划?考虑要点,如:1.批量生产前阶段产品在批量生产前阶段必须进行的尺寸、材料和功能检验的文件。
DVA6.1__质量管理体系要求__点检表
![DVA6.1__质量管理体系要求__点检表](https://img.taocdn.com/s3/m/1db9e7a7ad51f01dc381f15b.png)
DVA6.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点检表VDA 1、了解VDA (5)第一章VDA6.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5)第一节、管理职责(U部分企业领导) (5)一、质量方针(01.1) (5)二、质量目标(01.2) (6)三、持续改进(01.3) (7)四、资源提供(01.4) (8)五、管理者代表(01.5) (8)六、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01.6) (9)第二节、质量体系(U部分企业领导) (9)一、质量体系的描述(02.1) (9)二、质量体系范围(02.2) (10)三、任务、职责和权限(02.3) (10)第三节、内部质量审核(U部分企业领导) (13)一、内部审核说明(03.0) (13)二、审核员要求(03.1) (14)三、依审核计划进行审核(03.2) (14)四、不符合项的纠正(03.3) (15)五、产品和过程审核(03.4) (16)第四节、培训,人员(U部分企业领导) (16)一、培训需求及计划(04.1) (16)二、质量技术方面的培训(04.2) (17)三、对管理人员的培训(04.3) (17)四、对员工的培训(04.4) (18)四、员工的资格(04.5) (18)五、员工的积极性及质量意识(04.6) (19)第五节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U部门企业领导) (20)一、财务报告的编制(05.1) (20)二、财务报告的分析(05.2) (21)三、内部损失(05.3) (21)四、外部损失(05.4) (21)第六节产品安全性(06)(U部门企业领导) (22)一、产品责任的原则(06.1) (22)二、质量特别证明特性的管理(06.2) (23)三、产品风险的识别(06.3) (23)四、限制不合格品(影响)的应急方案和程序(06.4) (24)第七节企业战略(Z1)(U部门企业领导) (24)一、战略经营计划(Z1.1) (24)二、战略结果管理(Z1.2) (25)三、行业水平比较(Z1.3) (26)四、员工满意度(Z1.4) (26)第八节、合同评审、营销质量(P部分产品与过程) (27)一、营销功能(07.1) (27)二、合同及订单评审(07.2) (28)三、标书的成本(07.3) (28)四、确定顾客对产品和质量体系的要求(07.4) (29)五、对规范的理解(07.5) (29)第九节、设计控制(产品开发)(P部分产品与过程) (30)一、产品开发计划(08.1) (30)二、确保产品所有要求都实现(08.2) (31)三、产品试验要求(08.3) (31)四、质量审查(08.4) (32)五、产品设计及其可行性认可(08.5) (32)六、开发结果形成文件(08.6) (33)七、产品开发经验(08.7) (33)第十节、过程策划(过程开发)(P部分产品与过程) (34)一、过程开发计划(10.1) (34)二、过程质量策划和过程控制规定(10.2) (34)三、确定通过过程是否满足了产品的所有要求(10.3) (35)第十一节、文件和资料的控制(P部分产品与过程) (38)一、对文件资料管理的职责(11.1) (38)二、重要的质量文件具有带更改服务的分发和保管制度(11.2) (39)三、规定质量文件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11.3) (39)四、确保顾客的文件被及时采用(11.4) (40)五、确保无效的文件不被使用(11.5) (40)第十二节、采购(P部分产品与过程) (40)一、采购文件中,规定了对产品和业绩方面的质量要求(12.1) (40)二、对分供方的评价和选择作了规定(12.2) (41)三、外购件的样品检验(12.3) (41)四、规定了定期对其分供方进行评价的程序(12.4) (42)五、与分供方有质量检验方法和职责方面的协议(12.5) (43)六、外购产品的质量和业绩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12.6) (43)七、分供方所供产品的可追溯性得到保证(12.7) (43)第十三节、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P部分产品与过程) (44)一、对于顾客提供产品的质量措施,顾客和供方之间具有协议(13.1) (44)二、对于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验证、储存和维护,具有规定(13.2) (44)三、顾客提供产品异常时,与顾客之间的信息传递有相应的程序(13.3) (45)四、有关顾客提供产品的质量是否具有存档文件(13.4) (45)第十四节、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P部分产品与过程) (45)一、在内部流程规定了产品标识要求(14.1) (45)二、确保通过过程控制措施来满足对产品的质量要求(14.2) (46)三、记录过程(工艺)参数,以及记录偏差和采取的措施(14.3) (46)四、生产和检测器在使用闲置期应合理存放和保护(14.4) (47)五、只有满足要求的产品才流到下一个过程/工序,及才进行交付(14.5) (47)六、产品的特征数据能从交付追溯到进货(14.6) (48)七、对于批量生产的重新认可,具有相应的程序?(14.7) (49)二、对新的和更改过产品/过程,规定了批量生产认可条件并与顾客商定(15.2)·· 50三、确保对重要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值进行监视和控制(15.3) (51)四、对于设备和模具,具有模具管理和计划保养规定(15.4) (51)五、规定了对特殊过程的要求(15.5) (52)六、对产品和过程有影响的环境条件进行受控(15.6) (52)七、通过相应的方法评价生产过程的有效性(15.7) (53)第十六节、检验和试验(产品验证) (53)一、检验流程计划中的所有检验活动通过检验指导书加以说明(15.1) (53)二、在检验指导书中规定了过程中质量检验和相应的方法/技术(15.2) (54)三、对于外购的产品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3) (55)四、在过程/工序中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4) (55)五、对于最终产品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5) (56)第十六节、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56)一、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鉴定/标识/监控/校准和保养的程序(16.1) (56)二、确保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联系(溯源性)(16.2) (57)三、具有足够小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才使用(16.3) (58)四、具有证明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能力(检具能力)的程序(16.4) (58)五、在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发生故障和损坏时,规定了纠正措施(16.5) (59)第十七节、不合格品的控制 (60)一、具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17.1) (60)二、偏离规范的产品,供货前取得顾客的同意(17.2) (60)三、返工根据计划实施,并且记录存档(17.3) (61)四、有程序识别重复发生的不合格(17.4) (61)第十八节、纠正和预防措施 (62)一、明确规定了落实和监督纠正措施和职责(18.1) (62)二、有程序对可能的不合格进行风险估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8.2) (62)第十九节、搬运、储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64)一、具有“产品处置”(搬运、储存、包装、保护和交付)的指导书(19.1) (64)二、对发货前的包装和标识过程作了规定,并加以监控(19.2) (65)三、是保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避免损坏或质量降低(19.3) (65)四、有程序在包装不合格和运输损坏时进行统计和消除,并采取纠正措施(19.4) 66第二十节、质量记录的控制 (66)一、对质量记录的标识、管理、审核和批准,规定了职责和程序(20.1) (66)二、对于质量记录的分析评定和分发,具有程序和职责(20.2) (67)三、规定了质量记录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20.3) (68)第二十一节、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 (68)一、规定了编制产品的使用和安装说明书,并且说明书要清楚易懂(21.1) (68)二、具有进行产品监控的程序和产品使用阶段有关产品失效的早期报警系统(21.2) (69)三、具有对使用中的产品失效分析,以及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监控的程序(21.3) 70第二十二节、统计技术 (71)VDA 1、了解VDA定义/说明/要求/目的:VDA是指: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
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
![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https://img.taocdn.com/s3/m/36391a55783e0912a2162a44.png)
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注:因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及其下属管理层对质量保证模式的规定、实施与监控起决定性影响,所以他们的参与是标准的根本要求。
这在提问表的分类中反映出来,所提问题本身也兼顾这一点。
因此,所提问题必须由企业内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回答。
)一、提问数量:U部分企业领导01 管理职责 602 质量体系 603 内部质量审核 404 培训,人员7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 406 产品安全性 4Z1 企业战略 5U部分总提问数36P部分产品与过程07 合同评审 508 设计控制(产品开发)709 过程控制(过程开发)710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511 采购712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 413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714过程控制715检验和试验 616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517不合格品的控制 418纠正和预防措施 419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620质量记录的控制 421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 522统计技术 6P部分总提问数89总提问数125[就ISO9002标准来说为125-7(-7)=118(111)个问题,如无“顾客提供的产品”则提问数为125-7(-7)-4=114(107)个问题]VDA6.1标准有关条款VDA标准提问的具体问题U部分01 管理职责01.1* 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01.2* 基于企业策划和质量方针制定了质量目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监控?01.3* 持续改进过程(KVP)是否是质量方针的组成部分?01.4 企业最高管理者是否提供了必要的资源?01.5* 是否明确指定管理者代表,并规定其任务、权限和职责?01.6*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02 质量体系02.1* 质量体系是否在质量手册或等同的文件中加以描述?02.2 质量体系是否包括了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层次和员工?02.3* 对于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是否在程序文件中规定了任务、职责和权限?02.4* 是否进行包含质量策划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02.5* 为满足质量要求对于必要的措施和行动是否进行质量策划?02.6* 是否具有包含质量策划结果的质量计划?03 内部质量审核03.1* 实施内部质量审核的人员(审核员AUDITOREN)是否具备资格,并且独立被审核的部门?03.2* 是否根据审核计划,对质量体系所属的要素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并加以评价?03.3*是否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记录?03.4*是否根据审核计划,对产品和过程的要求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并加以评价?04 培训、人员04.1 是否定期根据人员与只能情况了解测定培训要求,并由此对企业中的各级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计划?04.2 在培训计划中是否包含了在质量技术方面的培训进修计划?04.3 在培训计划中是否包含了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和各级管理人员?04.4* 员工新聘或调动时,引入新的或更改了的过程、工作流程等时,是否对员工安排一个指导/培训计划?04.5* 员工是否具有从事其工作的资格?04.6 是否具有调动积极性和提高质量意识的措施?04.7* 在企业内是否有一个已达到的质量现状与目标的对照说明,并清晰易懂?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05.1 是否规定反映质量体系有效性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05.2* 有关负责人是否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并做数据分析?05.3* 是否具有由于未达到质量要求(不合格)而造成内部损失的证明?05.4* 是否具有由于未达到质量要求(不合格)而造成外部损失的证明?VDA6.1标准有关条款06 产品安全性06.1 产品责任的原则在企业内部是否众所周知?06.2 对于那些需要质量方面特别证明的产品和特定特性,是否确定和标识这些产品和特性的程序?(存档责任)06.3* 是否有用于识别产品风险的程序?06.4 是否有限制不合格品(影响)的应急计划和程序?Z1 企业战略Z1.1企业中是否包含成本、销售、质量等方面的战略性的计划?Z1.2是否有测定经营结果的方法,并且定期运用,以便实施改进?Z1.3是否将企业的绩效数据与采用行业水准比较法或类似方法而的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在必要时,由此采取改进措施?Z1.4*是否有测定顾客满意程度并查明变化的程序?Z1.5企业中员工的满意程度是否是最高管理者的原则,并且不断加以维护?P部分:产品与过程07 合同评审,营销质量07.1 营销功能是否包含在流程组织中?07.2* 是否对询价、投标、合同/定单评审其完整性和可实现性,并加以批准?07.3 在制定标书时,是否查明技术上和商业上的成本?07.4 是否存在顾客对产品和质量体系方面的质量要求?07.5 是否有程序确保所有的参与部门都能及时知道和理解所有的产品规范?08 设计控制(产品开发)09 过程控制(过程开发)10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10.1* 对文件的标识、保管、审核和批准,是否规定了职责和程序?10.2 对于文件是否具有带更改服务的分发和保管制度?10.3 是否规定了文件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10.4 如何确保外来文件被及时采用,并受控?10.5 是否确保无效的文件不被使用?11 采购11.1 在给供方的采购文件中,是否清楚完整地规定了对产品和绩效方面的质量要求?11.2* 是否对评价和选择供方做了规定?11.3 对外购产品是否规定了样品检验?11.4 企业是否规定了定期对其供方进行评价的程序?11.5 与供方是否有关于质量检验方法和职责方面的协议?11.6* 外购产品和绩效的质量是否得到保证?11.7* 供方所供产品的可追溯性是否得到保证?12 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13 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13.1 对内部流程是否规定了产品标识?13.2 能否确保通过过程控制措施来满足对产品的质量要求?13.3 是否记录过程参数并记录偏差和所采取的措施?13.4 生产和检测器具在使用闲置期是否合理存放和保护?13.5* 是否保证只有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才能流到下一个过程/工序,才能进行交付?13.6 产品的特征数据是否能从交付追溯到进货?13.7* 对于批量生产的重新认可,是否具有相应的程序?VDA6.1标准有关条款14 过程控制14.1 是否对新的/维修过的机器(设备)以及在生产新产品和产品发生更改时进行能力调查?14.2* 对于新的和更改过的产品/过程,是否规定了批量生产认可的条件,并且与顾客商定?14.3 能否确保对重要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控制(调节)?14.4 对于设备和模具,是否具有模具管理和计划保养规定?14.5 是否规定了对特殊过程的要求?14.6 对产品和过程有影响的环境条件是否受控?14.7 是否通过相应的方法评价生产过程的有效性?15 检验和试验15.1 检验流程计划中的所有检验活动是否通过检验指导书加以说明?15.2 在检验指导书中是否规定了过程中的质量检验和相应的方法/技术?15.3 对外购的产品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4 在过程/工序中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5* 对最终产品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6 是否有周期性检验和试验的证明?16 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的控制16.1* 是否具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鉴定、标识、控制、校准和保养的程序?16.2 是否规定了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联系(溯源性)?16.3 是否只有测量不确定度祖国小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才可投入使用?16.4 是否具有证明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能力(检具能力)的程序?16.5 在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发生故障和损坏时,是否规定了纠正措施?17 不合格品的控制17.1* 是否具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17.2 偏离规范的产品,供货前是否取得顾客的同意?17.3 返工是否根据计划实施,并且记录存档?17.4 是否有程序识别重复发生的不合格?18 纠正和预防措施18.1* 是否明确规定了落实和监督纠正措施的职责?18.2 是否有程序对可能的不合格进行风险估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8.3 是否具有分析不合格原因的程序?18.4* 是否具有避免重复发生不合格的程序?19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19.1 是否具有“产品处置”(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的指导书?19.2 是否对发货前的包装和标识过程做了规定,并加以控制?19.3 是否能保证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避免损坏或质量降低?19.4 是否有程序统计和消除包装不合格及运输损坏,并采取纠正措施?19.5 是否保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产品的标识?19.6* 是否有程序说明供货信誉?20 质量记录的控制20.1 对于质量记录的标识、审核和批准,是否规定了职责和程序?20.2 对于质量记录的分析评定和分发,是否具有程序和职责?20.3 是否规定了质量记录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20.4 合同约定时,是否规定质量记录如何提供顾客使用?21 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21.1 是否对产品使用和安装说明书的编制作出规定,并使说明书清楚易懂?VDA6.1标准有关条款21.2 是否具有进行产品观察的程序和产品使用阶段有关产品失效的早期报警系统?21.3 是否具有程序对使用中的产品失效进行分析,以及采取和监控纠正措施?21.4 售后服务只能是否包含在信息流中?21.5 如果有协议规定,是否具有服务活动的程序?22 统计技术22.1 是否了解使用统计技术的可能性并对其应用进行策划?22.2 在开发阶段,是否将统计技术应用于试验的策划和分析评定以及产品风险估计?22.3 对外购件的质量检验进行分析评定时是否应用统计技术?22.4 统计技术是否用于过程控制和过程优化?22.5 对最终的质量检验进行分析评定时,是否应用统计技术?22.6 统计技术是否应用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失效分析评定?VDA6.1标准条款详细内容01.1*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定义:质量方针(引用DIN EN ISO8402/3.1)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VDA6.1 质量体系审核(笫四版)
![VDA6.1 质量体系审核(笫四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f3de0b7cd184254b3535ec.png)
VDA——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
VDA QMC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质量管理中心
VDA6.1
《汽车工业质量丛书》第六卷第一部分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由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编著
IQM科美于1999年9月组织了VDA6.1第四版定稿委员会
朱兆毅先生担任责任主编
参加定稿委员会的企业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暨中国质量体系中心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天合(苏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T 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暨T 南德意志集团
德国萊茵技术监督协会中国集团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
VDA QMC(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质量管理中心)于
1999年7月授权德国IQM上海科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简称科美)全权翻译、出版、销售全套VDA-QAL丛书(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丛书)。
VDA6.1要素提问表(U部分:企业领导)管理职责
02质量体系
03内部质量审核
04 培训,人员
05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
06产品安全性
Z1企业战略
VDA6.1要素提问表(P部分:产品与过程)07合同评审,营销质量
08.设计控制(产品开发)
09.过程策划(过程开发)
10.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11.采购
12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
13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14过程控制
15检验和试验(产品验证)
16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17 不合格品的控制
18 纠正和预防措施
19.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20 质量记录的控制
21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
22统计技术。
VDA6.3过程审核试题(含答案)
![VDA6.3过程审核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f885c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b.png)
VDA 6.3 过程审核试题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产品审核就是对合格产品的复检。
2、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对基本要求的完整性及有效性进行评定。
3、VDA6.1与ISO9001的要求完全一致。
4、按VDA6.1的评分标准,如果文件规定很完整,只是没有实施,则可得4分。
5、当VDA6.3的审核结果为总符合率是90%时,可定为A级。
6、原则上必须为过程参数、检验和试验特性标明公差。
7、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必须验证。
8、8D方法就是通常解决质量问题的八个步骤。
9、首件检验必须依据检验文件进行并作记录。
10、过程参数(如温度、时间、压力等)不需要标明公差。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1、VDA是__________的缩写。
2、VDA6.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VDA6.3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VDA6.5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审核的目的是对产品/产品组及其过程的________进行评定。
6、VDA6.1共有____个提问,分为____部分和____部分。
7、VDA6.1审核结果总符合率为____,评定为A级。
8、VDA6.3共有___个提问,其中A部分是______、B部分是______。
9、VDA6.3的第6个要素(生产)中共有____个提问。
10、保持和提高员工的素质是______的任务。
11、纠正措施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过程审核发现的问题应报告给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1、VDA6.1的降级条款有哪些?2、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过程审核?3、VDA6.3评分时需考虑哪些方面?评分时需考虑哪些方面?4、在人员配置计划中要考虑哪些因素?、在人员配置计划中要考虑哪些因素?5、生产过程中有哪些标识?、生产过程中有哪些标识?6、可在哪些方面进行持续改进?、可在哪些方面进行持续改进?1.错(标准:产品审核是对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评定)错(标准:产品审核是对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评定)2.对3.错(个人认为:主要是模式和条款的范围不一致)错(个人认为:主要是模式和条款的范围不一致)4.未查询到VDA6.1的评分标准,请楼主指明一下。
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讲义
![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2bff6c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0.png)
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讲义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讲议DATE: 讲师:⽬录1. 引⾔ (1)2. DIN EN ISO 9000族标准的质量体系 (2)3. 质量体系审核 (3)4. 术语 (7)5. 相应题⽬单节序号对照表 (11)6. 每个质量要素的提问分类和提问数 (11)7. 质量体系审提问表 (12)U部分企业领导 (13)01. 管理职责 (13)02. 质量体系 (16)03. 内部质量审核 (21)04. 培训,⼈员 (24)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 (27)06. 产品安全性 (29)Z1. 企业战略 (32)P部分产品与过程 (35)07. 合同评审,营销质量 (35)08. 设计控制(产品开发) (38)09. 过程策划(过程开发) (41)10. ⽂件和数据的控制 (46)11. 采购 (48)12. 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 (51)13. 产品标识和可溯性(过程控制,检验与试验状态) (53)14. 过程控制 (57)15. 检验和试验(产品验证) (62)16.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65)17. 不合格品的控制 (68)18. 纠正和预防措施 (70)19.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73)20. 质量记录的控制 (75)21. 服务(售后服务,⽣产后的活动) (78)22. 统计技术 (80)8.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表格 (82)9. 引⽤⽂献出版单位 (89)10. 与各有关协持的协议 (92)11. VDA6.1认证的提⽰ (93)12. 附录 (94)1 引⾔质量管理* 在各部门之间起到枢纽作⽤. 产品以及服务的质量始终是整个⽣产.⼯作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有活动的总结果. 因此,有效的质量管理在当今对于为识别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开展的规划与预防⼯作以及对于为防⽌缺陷产⽣⽽采取的相应措施(与以往通常采⽤的发现.分析与消除业已发⽣缺陷的做法截然不同)⼗分重要.质量⼿册*(QM-Handbuch)中描述的有效的质量体系(QM-System),是每个企业既经济⼜⽬标明确地满⾜供货与服务质量要求的基本前提. 质量管理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推动.促进质量管理是企业的领导性任务.企业最⾼管理者必须验证企业的所有部门是否认真履⾏职责,包括从策划.设计.采购.⽣产.销售.顾客信息⼀直到产品的市场观察和跟踪. 特别是发⽣损害事故时更应如此.策划.实施所有有质量管理⼯作并将它们归纳.汇总到质量体系(QM-System)中去,不仅是适宜的,⽽且是必要的.唯有⼀个周密策划.合理选择的质量体系,才能使商业伙伴.政府部门尤其是⽇益增多的保险商们对企业的满⾜质量要求的能⼒给予信任.质量理念原先主要体现于产品,近年来质量理念及其相关的质量管理任务发⽣了根本性的转变,增加了新的内容, 具有了新的内涵.属于这⽅⾯的管理任务有以下⼏点:-确定质量⽅针,协商.确定并监控质量⽬标;-跨部门进⾏合作时,确保跨部门任务的实施以及部门之间接⼝的畅通;-预先确定并监督质量成本;-重视产品安全和产品责任;-使全体员⼯都对质量负责.在提问表U部分内从体系⾓度对这些任务加以详细阐述.由于流程以及体系与过程之间关系⽇趋纷繁复杂,故跨部门的任务越来越显得重要. 这⾥有许多尚待发掘的资源这些资源对⽣产率.总体经济效益以及质量有显著的影响.提问表的P部分从体系⾓度对这些与产品及过程有关的要素加以详细阐述.借助于提问表对质量体系进⾏评审,通过这⼀办法可使顾客了解供货商的⼀些概况,即由其提供产品和服务是否满⾜顾客的质量要求.对协商确定的质量体系按商定办法进⾏评价,就此⽅⾯规定⼀般的做法,这是本卷的主要⽬的. 这样可减少进⾏其它的质量体系审核(⽐如由其它顾客进⾏的审核)带来的⿇烦.评价结果应向被审企业表明它的质量体系哪些地⽅符合要求.哪些要素必须改进.审核结果由审核员和企业签字. 企业通过签字确认审核结果已与企业详细讨论过. 企业也可以表明⾃⼰的态度. 在审核过程中,进⾏审核的企业所得到的信息,除审核本⾝需要外,应作为机密处理.审核企业和认证公司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封⾯规定部位签署意见予以书⾯认可后,被评审企业也可将评审结果在别的顾客处使⽤.本VDA第6卷第⼀部分是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第⼀⽅审核).顾客/供⽅审核(第⼆⽅审核)和经VDA认可的认证机2 DIN EN ISO 9000族标准的质量体系DIN EN ISO 9000族标准在欧洲共同体(欧盟)和欧洲⾃由贸易联盟有着标准的特征. 德⽂版在奥地利.德国和瑞⼠是同⼀的.根据欧盟的规定,供货时应满⾜EN标准的要求,以便保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商品⾃由交易. 这也适⽤于欧洲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 满⾜标准的情况也要求加以证明. 下⾯扼要介绍系列中各标准的内容.2.1 DIN EN ISO 9004 (94年8⽉版)的说明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 第⼀部分: 指南此标准是⼀个经过国际性协调的指南,其中描述了质量体系的要素(QM-Elemente). 这⼀标准是迄今为⽌已为⼤家熟知的国家及⾏业的有关规定的发展. 其⽬的就是要描述和说明符合“当代技术⽔准”的质量体系如今可以包含哪些质量要素.对此, 该标准还描述了质量管理⽅⾯企业应承担的注意义务, 满⾜这⽅⾯的要求将为企业达到质量能⼒决定性前提条件.本标准的使⽤者将根据范围. 深度和对企业提出的总要求, 从基本的要素中进⾏选择, 以便能够充分完成企业⾃⾝质量体系的任务.这⼀标准的运⽤范围不受限制, 它可作为达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质量管理的普遍性标准. 针对⾏业的质量管理规定将被其取⽽代之. 正式取代前, 本标准具有根本性意义.2.2 质量保证模式(根据DIN EN ISO 9001 标准- 引⾔)质量体系描述的⼴度可以取决于所要评定的企业所提供产品的种类. 使⽤的技术以及企业的规模.以下段落摘引⾃DIN EN ISO 9001 (1994年8⽉版)的前⾔和引⾔, 阐述⼗分正确贴切:供⽅得到对其能⼒的信任, 相信其能够满⾜对其质量体系规定的最低要求, 这在当前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明显地成为顾客与供⽅之间合作的⼀个前提. 可通过向顾客或官⽅机构阐述其质量体系来建⽴这⼀信任. 与此有关的策划. 系统化. 建⽴信任的活动, 根据DIN EN ISO 8402 标准被称作为质量保证或质量管理.DIN EN ISO 9001, DIN EN ISO 9002 和DIN EN ISO 9003标准各包含⼀种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模式. DIN EN ISO 9000族标准中只有这三个标准起到阐述作⽤, 这些标准指明了建⽴对供⽅能⼒信任的途径.必须强调, 在国际标准ISO 9001. ISO 9002 及ISO 9003 中规定的对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要求, 是对规定的质量要求(对产品1)的质量要求)的补充(⽽不是⼀种替代).这套国际标准打算以其现存的形式加以运⽤. 但在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或删除⼀定的要求, 使之适应特殊的合同情况. ISO 9000-1 不仅对这种裁剪, ⽽且对于ISO 9001. ISO 9002. ISO 9003合适模式提供了指南.下⾯引⽤的在三个国际标准中描述的质量保证/质量管理模式是“功能或组织的质量能⼒” 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 适宜于双⽅之间合同中使⽤(见第5章:相应题⽬章节序号对照表).ISO 9001 质量体系设计2). 开发. ⽣产. 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于供⽅的在设计. 开发. ⽣产. 安装和服务各阶段保证符合规定要求.ISO 9002 质量体系⽣产. 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于供⽅⽣产. 安装和服务阶段保证规定要求.ISO 9003 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于供⽅仅在最终检验和试验阶段保证规定要求.3 质量体系审核3.1 概述质量体系的评审通过提问表的形式来进⾏.本卷VDA 6.1 中的提问主要是⽤于⽣产有形产品的企业的评审(关于⽆形产品/服务见VDA第6卷, 第2部分).企业的评审或是作为内部审核由企业⾃⼰(第⼀⽅审核)进⾏, 或者由委托⼈员(第⼆⽅审核)或认证公司(第三⽅审核)实施. 审核员们必须掌握他们所要评价的质量要素以及所应⽤的质量技术. 他们必须有能⼒就所应⽤的加⼯⼯艺. 当代技术⽔平以及所要求的产品质量来评价所采取的质量措施是否适宜.通过质量体系审核对企业就经营和技术⽅⾯作出⼴泛的评价, 这就对审核员提出了很⾼的要求. ⽐如说他必须经过有关专业培训, 必须具有⼯业⽣产⽅⾯的经验, 并且为⼈正直. 善于交往.下列质量要素:-管理职责-质量体系-内部质量审核-培训/⼈员-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产品安全性-企业战略尤其对审核员们的素质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因为⾯对企业管理者, 这些审核员必须是对质量体系⼗分内⾏的对话伙伴.领域特有的提问在此必须由企业内营销. 开发. 采购. ⽣产准备. ⽣产或⼈事等部门的负责⼈回答, ⽽不是由质量部门的负责⼈回答. 质量部门的负责⼈通常只回答有关质量⽅⾯的专门问题, 如关于检验和⽂件等.如果根据3.3 节要求进⾏体系审核, 确认企业的质量体系符合要求, 那么每隔⼀段合适的规定时间必须进⾏质量体系监督审核.在质量体系审核出现不符合要求的结果时, 必须确定体系改进的措施和期限. 对其有效性的评价复审的内容. 复审时要考虑提出过的问题.3.2 质量要素及其相关提问的选择为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评价, 必须确定与企业相应质量要素及其有关的提问. 要素08. 12和21可以在特殊条件下完全/部份地取消. 对此的说明已在相应的要素处给出.在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第⼀⽅审核)和顾客审核(第⼆⽅审核)时也可以增补质量体系要素和提问. 此外, 对质量要素可作调整, (特殊情况下)可以删节或增补有关企业或产品⽅⾯的内容. 增加的对质量体系所提的问题必须事先通知被审核的企业.在认证审核(第三⽅审核)时, 额外的要求只有当它们是被审核企业的质量体系的组成部份时才能被采⽤. 在此情况下必须评价遵守情况和效率. 根据VDA 6 第⼀部分, 3.3.1节的评分在此不适⽤.单项提问只当它们对于企业规模和所属⾏业来说是不普遍或是不能评价时才能被取消. 在有疑惑时, 与顾客商定是有意义的.⽆关的提问以及补充的提问均必须在审核报告中加以标识,并说明理由(⽆关的即未评价的提问标识为“免审”Nb).以下的提问表中,那些对产品和过程有特殊影响或会导致质量体系失效的质量体系组成部分在相应提问处以*加以标识. 这些要求的不符合项对总评分和VDA6.1-补充证书的颁发具有特殊影响(见3.3.3和3.3.4).对提问的“要求/说明”始终只作为⽰例,⽽不作为完整的检查清单. 如果此实例不符合⾏业状况,本⽂列举的证据或实例就不必要求.对质量体系的某些提问只能通过对规定提供的产品和/或对为此所采⽤技术进⾏评价来回答. 这就有必要区别对待(产品审核/过程审核).3.3 评价和评分3.3.1 提问及质量要素的单项评分审核员根据各项要求的符合程度来评价质量措施的规定和有效性,为此他⾸先应该确定:-提问的内容是否在质量体系中.在流程中.在相互关系以及负责部门中(例如: 在质量⼿册中.在程序⽂件中以及在作业指导书中)书⾯予以规定?然后再进⼀步评价:-提问的内容在实施中是否证明有效?根据下表通过对提问回答的评价,得出对每个有关提问的评分. 每个提问的评分可以是0.4.6.8.10分. 如下评分适⽤于每个提问:所谓“⼤部分”,应理解为所有合适的要求在约3/4以上的所有重要的应⽤情况中证明有效,并且不存在特别的风险.Page 4 of104评分10分:在质量体系中完整地予以规定,并且在实施中证明有效.8分:在质量体系中没有完整地予以规定,但在实施中证明有效.6分:在质量体系中完整地予以规定,在实施中⼤部分证明有效.4分:在质量体系中没有完整地予以规定,但在实施中⼤部分证明有效.0分:证明⽆效,与质量体系中规定的完整性⽆关.对⼀个质量要素作综合评价,每个提问都给以相同的加权系数. ⽆关的提问在评分时不予考虑.要素评分E E是由所有有关的提问所得的总分除以所有有关的提问可能得到的分数的总值,结果以百分数表⽰. 如果⼀个质量体系的所有相关问题评分均为10分,那么符合率E E得分为100%.⼀个质量要素的符合率计算为:E E=所有有关的提问所得分数的总和×100[%] 所有有关的提问可能得到的分数的总和3.3.2 审核结果的总评分对于两部分审核内容U(企业领导)和P(产品和过程)⾸先应该计算符合率E U和E P. 他们是由各个所评价的质量要素的符合率的平均值算出:E U*或E P*= 有关的质量要素的符合率之和[%] 所评价的质量要素的数⽬E U和E P的符合率组合成总的符合率,其中有关企业领导部分占三分之⼀,⽽有关产品和过程部分占三分之⼆,即:E GES*= E U+2E P[%] 3如果补充或删除质量要素或提问,该评分体系同样也能运⽤. 如果补充的问题涉及产品.服务或技术,那就必须对评分值与评分体系作相应调整.*译注: E U=U部分(企业领导)得分 E P=P部分(产品和过程)得分 E GES=总得分公式E GES的说明:此公式是基于以下考虑⽽产⽣的:给7个有关企业领导的质量要素.16个有关产品和过程的质量要素(见第六章)以⼀个相同的加权系数,并代⼊E GES公式中,必定可得:E GES*= 7×E U+16×E P0.30×E U+0.70×E P[%]23为了得到⼀个简单的公式,同时⼜要对U部分的质量要素稍许提⾼加权系数,专业组给E GES作了如上规定(⽆数学背景).因此,质量要素E U的加权系数提⾼到0.33/0.30=1.1.这样,企业领导部分的质量要素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稍⾼的加权系数代⼊质量体系的评分中.3.3.3 顾客/供⽅审核(第⼆⽅审核)时的定级说明: 1.被审核的企业总的符合率虽然超过80%或90%,但在某⼀个或⼏个质量要素中达到的符合率低于75%,则定级时,要从A级降为AB级或从AB级降为B级.如果⼀个或若⼲个标有*号提问的评分低于8分,则可以将被审核企业由级降为AB级或由AB级降为B级.,如果有⼀个未标有*号的提问得零分则可以将被审核的企业由A级降为AB级.4.在1,2或3的情况下只能降⼀级.5..降级的原因必须在报告中加以说明.Page 5 of1041. 当符合率为90%以上时,颁发针对ISO9001/9002证书的VDA6.1补充证书(在VDA6.1-补充证书中不写明符合率[%].例外情况:出现下列情况,则不颁发VDA6.1-补充证书:-如果有⼀个或若⼲个质量要素的符合率低于75%,-或有⼀个或若⼲个标有*号的提问的评分低于8分,-或有⼀个未标识的提问评分为零分.2. 复审/重审:在审核结束后90天内,在下述条件下可以复审(状态: 待定):a. 最多有⼀个标有*号的提问评分为零分,和/或b. ⼀个或若⼲个标有*号的提问评分为4分或6分,和/或c. ⼀个或若⼲个未标有*号的提问评分为零分,和/或d. 没有⼀个要素的评分低于75%的符合率.在复审时,如果有⼀个标有*号的提问评分为零分,则不能复审(状态: 不通过).重审最早90天以后才能进⾏. 适⽤的是与重新审核同样的规则.3.4 结果汇总表将质量体系审核的结果按审核部分U(企业领导)和P(产品和过程)参照(第8章表格样张)进⾏登记. 各质量要素的审核结果填写在“结果汇总表”中.3.5 审核末次会议与报告在质量体系审核的末次会议上审核员告知被审核企业的最⾼管理者,存在着哪些不符合项以及到何种程度纠正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并在“不符合项/纠正措施”汇总表中将它们列出. 在质量体系审核结束后,审核员编写审核报告,并与被审核企业确定纠正措施落实的时间表(见第8章表格样张). 必要时须确定复审的具体⽇期.3.6 纠正措施按照第3.4节和3.5节所述要求记录的质量体系审核结果,对被审核的企业领导来说,可作为纠正措施的依据. 制定改进计划并加以实施是被审核企业的任务. 这⽅⾯情况必须通报负责主持审核的审核员. 审核员依据已提交的改进计划决定如何实施复审.3.7 VDA6.1 –证书只有在定级为A级(见3.3.3)时,才可以授予VDA6.1证书,前提是作为审核组长的审核员在VDA注册登记时. 依据被审核公司的希望,审核机构的⼀名全权代表向VDA6.1申请VDA6.1证书.考虑到已取得DINENISO9001/9002或QS9000的证书,仅作补充审核,就可以授予VDA6.1证书(见VDA第6卷)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签发之⽇起).Page 6 of1044. 术语提问表内对各个要素均有明确的定义和术语解释. 下⾯将有关主要术语作概括汇总(编号根据DIN EN ISO8402/ 1995标准):4.1 基本术语(参照DIN EN ISO 8420/1995[节录])#.1.1 实体Einheit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注: 实体可以是,例如: -活动或过程(1.2) -产品(1.4) -组织(1.7),体系或⼈ -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1.2 过程Proze?将输⼊转化为输出的⼀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注: 资源可包括⼈员. 资⾦. 设施. 设备. 技术和⽅法.#.1.3 程序Verfahren为进⾏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注1:在很多情况下,程序可以形成⽂件[如质量体系(3.6)程序].注2:程序形成⽂件时,通常称之为“书⾯程序”或“⽂件化程序”.Page 7 of104动进⾏控制和记录.#.1.4 产品Produkt活动或过程(1.2)的结果.注1: 产品可包括服务(1.5).硬件. 流程性材料. 软件或它们的组合.注2: 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 也可以是⽆形的(如知识或概念)或是它们的结合.注3: 产品可以是预期的(如提供给顾客[1.9])或⾮预期的(有污染或不愿有后果).#.1.5 服务Dienstleistung为满⾜顾客的需要,供⽅[1.10]和顾客[1.9]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内部活动所产⽣的结果.注1: 在供⽅与顾客的接触中,供⽅或顾客可表现为⼈员或设备.注2: 在供⽅与顾客的接触中,顾客的活动对服务提供(1.6)可能是必不可少的.注3: 有形产品[1.4]的提供或使⽤可构成服务提供的⼀个部分.注4: 服务可与有形产品的制造和提供相联系.#.1.7 组织Organisation具有其⾃⾝的职能和⾏政管理的公司. 集团公司.商⾏.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或其⼀部分,不论其是否是股份制.公营或私营.#.1.8 组织结构Organisationsstruktur组织[1.7]为⾏使其职能按某种⽅式建⽴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1.9 顾客Kunde供⽅[1.10]所提供产品[1.4]的接受者.注1: 在合同情况下,顾客[1.9]可称为“采购⽅”[1.11].注2: 顾客可以是,例如: 最终消费者.使⽤者.受益者或采购⽅.注3: 顾客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1.10供⽅Lieferant向顾客[1.9]提供产品[1.4]的组织[1.7].注1: 在合同情况下,供⽅可称为“承包⽅”[1.12].注2: 供⽅可以是,例如: ⽣产者. 批发商.进⼝商.组装者或服务组织.注3: 供⽅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4.2 与质量有关的术语(参照DIN EN ISO 8402/1995[节录] )#.2.3 质量要求Qualitatsrorderung对需要的表述或将需要转化为⼀组针对实体(1.1)特性的定量或定性的规定要求,以使其实现并进⾏考核.注1: 最重要的是质量要求应全⾯反映顾客(1.9)明确的和隐含的需要.注2: “要求”包括市场.合同和组织(1.7)内部的要求. 在不同的策划阶段可对它们进⾏开发.细化和更新.Page 8 of104注4: 质量要求应使⽤功能性术语来表达并形成⽂件.#.2.15 检验Prufung对实体[1.1]的⼀个或多个特性进⾏的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2.9)情况所进⾏的活动.#.2.17 验证Verifizierung通过检查和提供客观证据[2.19]表明规定要求已经满⾜的认可.注1: 在设计和开发中,验证是指对某项规定活动的结果进⾏检查的过程[1.2],以确定该项活动对规定要求的合格(2.9)情况.注2: “验证过的”⼀词⽤来表⽰相应的状况.#.2.18 确认Validierung通过检查和提供客观证据(2.19)表明⼀些针对某⼀特定预期⽤途的要求已经满⾜的认可.注1: 在设计和开发中, “确认”涉及到为确定某个产品(1.4)对顾客需要的合格(2.9)情况所进⾏的检查过程(1.2).注2: “确认”通常是对最终产品在规定的使⽤条件下进⾏的. 它对前⾯的阶段可能也是必要的.注3: “确认过的”⼀词⽤来表⽰相应的状况.注4: 如果有⼏种不同的预期⽤途,可进⾏多项确认.#.2.19 客观证据Nachweis建⽴在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它⼿段所获事实的基础上,证明是真实的信息.4.3 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术语(参照DIN EN ISO 8402/1995[节录] )4.3.1 质量⽅针由组织(1.7)的最⾼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全⾯的质量宗旨和质量⽅向.注: 质量⽅针是总⽅针的⼀个组成部分,由最⾼管理者批准.#.3.6 质量体系QM-System为实施质量管理(3.2)所需的组织结构(1.8),程序(1.3),过程(1.2)和资源.注1: 质量体系的内容应以满⾜质量⽬标的需要为准.注2: ⼀个组织的质量体系主要是为满⾜该组织(1.7)内部管理的需要⽽设计的. 它⽐特定顾客(1.9)的要求要⼴泛. 顾客仅仅评价质量体系中的有关部分.注3: 为了合同或强制性质量评价(4.6)的⽬的,可要求对已确定的质量体系要求的实施进⾏证实.#.3.12 质量⼿册Qualitatsmanagement-Handbuch阐明⼀个组织(1.7)的质量⽅针(3.1)并描述其质量体系(3.6)的⽂件.注1: 质量⼿册可以涉及⼀个组织的全部活动或部分活动. ⼿册的标题和范围反映其应⽤的领域.注2: 质量⼿册通常⾄少应包括或涉及:a)质量⽅针; b)影响质量(2.1)的管理.执⾏.验证或评审⼯作的⼈员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c)质量体系(3.6)程序(1.3)和说明 d)关于⼿册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Page 9 of104VDA 6.1 培训教材4.4 与⼯具和技术有关的术语(参照DIN EN ISO 8402/1995[节录] )#.4.9 质量审核Qualitatsaudit确定质量(2.1)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地实施适合于达到预定⽬标的.有系统的.独⽴的检查.注1: 质量审核⼀般⽤于(但不限于)对质量体系(3.6)或其要素.过程(1.2).产品(1.4)或服务(1.5)的审核. 上述这些审核通常称为“体系审核”, “过程审核”, “产品审核”和“服务审核”.注2: 质量审核应由与被审核领域⽆直接责任的⼈员进⾏.但最好在有关⼈员的配合下进⾏.注3: 质量审核的⼀个⽬的是评价是否需要采取改进或纠正措施(4.14). 审核不能和旨在解决过程控制或产品验收的“质量监督”(4.7)或“检验”(2.15)相混淆.注4: 质量审核可以是为内部或外部的⽬的⽽进⾏.#.4.10 质量审核观察结果Qualitatsaudit-Feststellung质量审核(4.9)期间对有客观证据(1.19),证实的事实所作的陈述.#.4.14 纠正措施Korrekturma?nahme为了防⽌已出现的不合格(2.10)或其它不希望的情况的再次发⽣,消除其原因所采取的措施.注1: 这种措施可以包括诸如程序(1.3)和体系等更改,以实现质量环(4.1)中任⼀阶段的质量改进(3.8).注2: “纠正”和“纠正措施”的区别是:-“纠正”是指“返修”(4.18), “返⼯”(4.19)或调整和涉及现有的不合格所进⾏的处置.-“纠正措施”涉及消除产⽣不合格的原因.4.5 补充术语(本卷中专⽤)4.5.1 体系System为实现其任务规定了职责. 权限和相互关系,以及程序(#.1.3)和过程(#.1.2),并具有必要资源的⼀个组织的结构.4.5.2 ⽅法Methode⼀个根据资源和⽬的进⾏计划的并且会在解决理论和实际任务时导出技术技能的程序(#.1.3).4.5.3 批量⽣产Serienfertigung相同种类与相同结构的产品(#.1.4)的⽣产,且有重复的订货.4.5.4 质量程序⽂件QM-Vefahrensanweisung为满⾜规定的质量活动所需的特殊规定. 程序⽂件经签字后⽣效.4.5.5 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书) Arbeitsanweisungen (Prufanweisungen)对开展某项活动必须进⾏各项⼯作的过程所作的详细描述. 各单项活动详细指导说明的规定既可以不受委托任Page 10 of104相应题⽬章节序号对照表(根据DIN EN ISO9000-1,附录D,1994年8⽉版)粗斜体: 超出标准的要素符号说明: ●全部要求; ○⽐ISO9001和9002要求少; ─不存在该要素.7 质量体系审核提问表⽤于⽣产有形产品的企业.结构对每个质量要素先阐述⼀般要求,扼要介绍涉及范围及其关系,同时列举提问.另给出了在实现质量体系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同时适⽤的VDA卷册,等同的程序与流程是允许的. 对产品和过程有特殊影响或会导致质量体系失效的质量体系的提问标以“*”号.每个提问以如下段落描述:1. 提问2. 定义需要时,提问中所采⽤的术语根据有关标准下定义,并注明该标准或标准节录. 注明各⾃出处.概念解释:需要时,提问中所采⽤的术语如未下定义,则加以解释以加深理解.。
VDA6.1笫四版教材1.pdf
![VDA6.1笫四版教材1.pdf](https://img.taocdn.com/s3/m/4fa662f8011ca300a7c39021.png)
VDA——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VDA QMC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质量管理中心VDA6.1《汽车工业质量丛书》第六卷第一部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由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编著IQM科美于1999年9月组织了VDA6.1第四版定稿委员会朱兆毅先生担任责任主编参加定稿委员会的企业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暨中国质量体系中心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天合(苏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T ς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暨T ς南德意志集团德国萊茵技术监督协会中国集团德国大众汽车集团VDA QMC(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质量管理中心)于1999年7月授权德国IQM上海科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简称科美)全权翻译、出版、销售全套VDA-QAL丛书(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丛书)。
VDA6.1要素提问表(U部分:企业领导)01.6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地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实施管理评审:毎年不少于一次。
评价内容:•质量状况报告•定期的质量会议(发生和决了那些问题,以及效果)•与规定相比的目标特性值•内审报告以及整改措施•持续改进过程的状态•产品和过程分析的结果以及纠正措施•有关顾客满意度的报告4.1.35.502质量体系03内部质量审核04 培训,人员05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06产品安全性Z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经营计划的跟踪(定期测定):•销售额、产值利润、增值•市场份额、废品率•顾客满意度•项目周期、资金周转、物流周转生产率、经济性、质量狀况、绩效能力分析、利用信息(相关趋势及变换关系),审查企业形势找出决策方案,进行长期规划(策划)程序规定:职责、调查方法的使用、分发范围、频次、数据分析、趋势描述。
测定值:价格的灵活性、目标规定的遵守、交货质量、供货信誉、对质量问题的反应速度Z1.5企业中员工的满意程度是否是最高管理者的原则,并且不断地加以维护 ?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汇总、改进计划(措施)、效果评定VDA6.1要素提问表(P部分:产品与过程)07合同评审,营销质量07.5是否有程序确保所有的参与部门都能及時知道和理解所有的产品规范?“产品建议书”:以使用者的观点对各种要求,包括所有的边际条件都作描述。
VDA 笫四版教材
![VDA 笫四版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4fe962503186bceb19e8bbb6.png)
VDA——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VDA QMC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质量管理中心VDA6.1《汽车工业质量丛书》第六卷第一部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由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编著IQM科美于1999年9月组织了VDA6.1第四版定稿委员会朱兆毅先生担任责任主编参加定稿委员会的企业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暨中国质量体系中心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天合(苏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T 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暨T 南德意志集团德国萊茵技术监督协会中国集团德国大众汽车集团VDA QMC(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质量管理中心)于1999年7月授权德国IQM上海科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简称科美)全权翻译、出版、销售全套VDA-QAL丛书(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丛书)。
VDA6.1要素提问表(U部分:企业领导)01管理职责序号内容提要摘要涉及DIN ENISO 9001 9004-101.1 ★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 ?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的承诺文件资料:质量手册宣贯媒介:张贴、传阅、学习记录……众所周知(理介)4.1.1 4.201.2 ★是否基于企业策划,制定了质量目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监控 ?a.企业目标(战略性)b.产品目标(数据)c.与顾客有关的目标d.进一歩的目标e.目标监控状态4.1.1 4.3.101.3 ★持续改进过程(KVP)是否是质量方针的组成部分?持续改进计划的內容:减废圦效、节能、精益生产(简化流程、减少停机)、物流、运筹学、优先法的运用。
持续改进的意识01.4企业最高管理者是否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合格的人员(开发)·生产设备(更新升级)·检验、试验设备·数据处理技术、电化管理、CAD、与外部的信息交流……4.1.2.25.2.401.5 ★是否明确指定管理者代表,并规定其任务、权限和职责 ?明确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并授予一定的权限:维护质量权益,直接向总经理汇报,按本表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全面的质量体系、监控质量目标、协调质量任务、推行质量改进计划……4.1.2.14.1.2.35.2.25.2.301.6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地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实施管理评审:毎年不少于一次。
VDA6.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VDA6.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https://img.taocdn.com/s3/m/6e81c80d6bd97f192279e99a.png)
的规定,确保数据资料的机密、安全得到妥善保护。必要时,供应商议也包括在内。
注:
DIN EN ISO 9004-1 标准第 5.2.6 节和第 8.10 节中的“技术状态管理”要
求,此处作为“项目管理”解释。
亦请参阅 DIN 69909/12.90 项目开展。
*02.5 为满足质量要求对于必要的措施和行动是否进行质量策划?
“最高管理者”是指企业中对盈利和亏损负责的组织实体。 *01.1 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 定义: 质量方针(引用 DIN EN ISO8402/3.1):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得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注: 质量方针是企业总方针得一个组成部分,由最高管理者批准。 要求/说明:
*02.1 质量体系是否在质量手册或等同的文件中加以描述?
定义:
质量手册(根据 DIN EN ISO 8402/3.12): 阐述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参阅第 4.3#3.12 节)
要求/说明:
质量手册中必须描述企业运行所必需的所有质量要素,并引证适用的内部和外部指导 书、标准、规定等。 这些文件包含:
*01.2 是否基于企业策划和质量方针制定了质量目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监 控? 概念解释:
“质量目标”是对各级部门在产品、过程、流程和服务方面的规定。这些目标根据顾
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https://img.taocdn.com/s3/m/43d5ab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a.png)
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引言VDA6.1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标准。
通过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可以评估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和持续改进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并对其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概述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一种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检查的审核方法,旨在评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VDA6.1标准要求。
该标准由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制定,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中。
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控制:确认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2.组织结构和责任:评估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职责是否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相符;3.资源管理:评估企业是否充分配置了必要的人力、设备和资金资源,以支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4.过程控制:评估企业是否建立起了有效的过程控制机制,并能够持续不断地改进;5.产品实施:评估企业在产品实施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了质量风险和持续改进的要求;6.产品验证和验收:评估企业是否有有效的产品验证和验收程序,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7.供应商管理:评估企业是否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供应链的质量稳定性;8.持续改进:评估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质量改进机制,并能够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效能。
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流程VDA6.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筹备阶段:审核团队与被审核企业进行初步接触,明确审核目标和计划,确定审核范围和时间安排,准备审核所需的文件和相关资料。
2.第一次会议:审核团队与被审核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初次会议,介绍审核程序和要求,明确审核的目标和范围,讨论审核计划和时间安排,并对审核所需文件进行确认。
3.文档审核:审核团队对被审核企业的相关质量管理文件进行审核,评估其与VDA6.1标准的符合程度。
VDA6.1-2016体系审核+
![VDA6.1-2016体系审核+](https://img.taocdn.com/s3/m/70800bcc6bec0975f565e219.png)
07.1 07.2* 07.3 07.4 07.5
08.1* 08.2 08.3 08.4* 08.5 08.6 08.7
09.1* 09.2 09.3 09.4* 09.5 09.6 09.7
10.1* 10.2 10.3 10.4 10.5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8.1* 18.2 18.3 18.4*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20.1 20.2 20.3 20.4
21.1 21.2 21.3 21.4 21.5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13
n.e=未评估要素,理由在单独 的表中给出;
带”*”要素为“对产品、过程 和质量管理体系来说具有特殊意 义的问题” ;
和增补有关企业和产品方面的内容。增加的的问题必须事先通知被审核的企业/组织。 在第三方审核时,额外的要求只有当它们是被审核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时才能
被来用。在此情况下必须评价遵守执行情况和效率。这些问题必须事先与要被审核的组织 进行沟通。 单项提问只在对企业规模和所属行业而言不普遍或不能评价时才能被取消。有疑惑时,与 顾客商定。 无关的提问以及补充的提问均必须在审核报告中加以标识,并说明理由(无关的、即不评 分的提问,标识为免审=n.e.)。 那些对产品和过程有特殊影响或会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失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在相应 提问处以*加以标识。偏离这些要求将对总评分或颁发DA6.1证书产生重要影响.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某些提问只能通过对规定提供的产品和/或为此所采用的技术进行评价来 回答。这就有必要区别对待(产品审核/过程审核)。
36 M部分提问总数;
VDA6.1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课程大纲
![VDA6.1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2875826227916888486d79b.png)
讲授法,演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培训时长
一至两天(6至12小时)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VDA6.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一、企业领导
1、管理职责
2、质量体系
3、内部质量审
4、培训人员
5、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
6、产品安全性
7、企业战略
二、产品与过程
1、合同评审,营销质量
2、设计控制(产品开发)
3、过程策划(过程开发)
16、统计技术
第二部分VDA6.1内部审核
一、内审的目的
二、内部审核的流程和执行审核
1、文件收集(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工厂管理手册等);
2、制定审核计划(由审核组长制定);
3、准备工作文件(包括检查表、不符合报告和会议记录等表格);
4、实施审核:首次会议/收集审核证据/审核发现开不符合项报告/审核组会议/末次会议;
5、制作审核报告(由审核组长完成)。
三、内部审核的方法和审核技巧
1、内部审核的方法
(1)提问和交谈的方法;
(2)查阅文件和记录的方法;
(3)现场观察的方法。
2、内部审核的方式
(1)按部门进行;
(2)按要素进行。
3、内部审核的技巧
(1)少讲、多看、多听、多问;
(2)选择正确的对象提问;
(3)正确地提出问题,注意提问的技巧;
VDA6.1汽车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课程背景
◆完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势在必行。
◆满足质量体系要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公司利润,建立一套完善的适用于每个项目的质量体系,从而促使公司走向成功。
课程收益
◆通过学习理解VDA6.1标准条款。
VDA6.1
![VDA6.1](https://img.taocdn.com/s3/m/bd1e487df46527d3240ce0fe.png)
本次修订的目的是使必要的审核工作得到统一,从而为审核员和被审核方降 低消耗。汽车制造厂及其供方一致同意,考虑到合理性,尽可能相互承认按 照这一统一的提问表和评价体系进行的审核。承认了体系审核则可集中力量 进行产品和过程的审核。
-确定质量方针,协商、确定并监控质量目标 -跨部门进行合作时,确保跨部门任务的实施以及部门之间接口的畅通 -预先确定并监督质量成本 -重视产品安全和产品责任 -使全体员工都对质量负责。
*说明: 此处采用参照DIN EN ISO 8402标准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手册”等名称取代以前使用的“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体 系”、“质量保证手册”等术语。
以往只对有国际业务的企业要求Z1要素,但从现在起审核/认证时必须对所有 企业加以考虑。
为了更清楚地决定是否颁发VDA6.1补充证书,那些对于产品和过程特别重要, 且不符合时会导致整个质量体系失效的提问加了特定标识。在这些提问上的 不符合,将在总评分时导致否定的结果,见章节3.3.3和3.3.4。
DIN EN ISO 9001标准(94年8月版)是质量体系审核的依据。该标准及其要 素阐述了有关工业质量管理的完整体系。根据本标准对质量体系说明所提的 要求拟就了一系列提问表,个别补充了摘引自DIN EN ISO 9004标准(94年8 月版)的特殊要求以及来自汽车工业实践的特殊要求。在标准里有时曾出现 对同一内容在多处进行不同程度不一的阐述、介绍的现象,本卷与标准不同, 提问表内有关内容通常只出现一次,从而尽可能避免了标准中出现的重复现 象。
在审核过程中,进行审核的企业所得到的信息,除审核本身需要外,应作为机 密处理。
VDA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
![VDA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69507675a8102d277a22f4d.png)
V D A——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VDA QMC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质量管理中心
VDA6.1
《汽车工业质量丛书》第六卷第一部分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由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编着
IQM科美于1999年9月组织了VDA6.1第四版定稿委员会
01管理职责
02质量体系
02.6 ★
是否具有包含质量策划结果的
质量计划(QM-plan)?
过程流程计划(制造/检验/贮
存)、控制计划、工艺流程、作
业指导书(加工、检验)、质量
特性监控……
4.4.3
5.3.3
03内部质量审核
Z1企业战略
09.过程策划(过程开发)
09.7
过程策划和过程开发的经验
是否形成文件,并供有关部门
使用?
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产品开
发资料、数据库、质量记录、
设备/过程能力硏究、设备履
历……
4.4.3
4.4.5
8.9
10.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10.5
是否确保无效的文件不被使用?
对现场使用文件的更改作
出规定,确保无效文件不再被
使用。
对“D”项目资料管理的特
殊规定。
4.5.3 17.1
15检验和试验(产品验证)
16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22统计技术。
VDA6.1标准内容
![VDA6.1标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8712d28a417866fb84a8ebc.png)
VDA6.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Verband der Automobilindustrie e.V. VDA 一.德国汽车工业质量标准1.汽车工业的质量管理VDA1、VDA2 ------ VDA6(质量审核的基本准则) ------ VDA9 2.VDA6 质量审核的基本准则a.a. VDA6.1 质量体系审核b.b. VDA6.2 质量体系审核--服务c.c. VDA6.3 过程审核d.d. VDA6.4 质量体系审核--生产设备e.e. VDA6.5 产品审核f.f. VDA6.6 服务审核二.VDA6.1 质量体系审核01 管理职责02 质量体系03 内部质量审核04 培训,人员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06 产品安全性Z1 企业战略07 合同评审,营销质量08 产品开发09 过程开发10 文件和资料控制11 采购12 顾客提供的产品控制13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14 过程控制15 检验和试验16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控制17 不合格品控制18 纠正和预防措施19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20 质量记录的控制21 服务22 统计技术三.质量体系审核提问表U部分企业领导0101 管理职责★高管理者(如:主持经营者、厂长、分公司经理)应为其企业制定质量方针,并责成所有部门和各级人员都遵照执行。
为此,必须商定具体的质量目标与质量体系(QS-Sytem)。
质量必须理解为领导层的总体任务。
★“最高管理者”是指企业中对盈利和亏损负责的组织实体。
01.1 是否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01.201.2 是否制定了质量目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监控?01.301.3 持续改进过程(KVP)是否是质量方针的组成部分?01.401.4 企业最高管理者是否提供了必要的资源?01.501.5 是否明确指定管理者代表,并规定其任务、权限和职责?01.601.6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02 质量体系★质量体系(QM-Sytem)是由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组成。
TS16949:2009标准 (培训之二十五 【体系审核】)VDA6.1)
![TS16949:2009标准 (培训之二十五 【体系审核】)VDA6.1)](https://img.taocdn.com/s3/m/f22a889402d276a200292e2b.png)
QM-SYSTEMAUDIT NACH VDA 6.1
TFA 1 - 1
介绍
Vorstellung • • •
•
姓名
Name Unternehmen/Zertifizierungsgesellschaft
133产品特征的短期能力和长期能力kurzundlangzeitfaehigkeitenderproduktmerkmale按用户要求nachkundenforderung自动调查出短期和长期能力automatischeermittlungderkurzundlanzeitfaehigkeit所选择的检验方法angewandtepruefmethoden专门为产品选择ausgewaehltspezifischfuerdasprodukt对照在实践中实施的规定值对文件检验pruefungderdokumentegegeueberdervorgabederumsetzunginderpraxis专门为过程所选择ausgewaehltspezifischfuerdenprozess专门为产品的选择ausgewaehltspezifischfuerdasprodukt专门为产品的选择的标准方法ausgewaehltestandardmethodespezifischfuerdasprodukt按照征得用户同意的选择ausgewaehltmitzustimmungdeskunden专门为过程或产品的选择ausgewaehltspezifischfuerdenprozessoderdasprodukt审核员的培训qualifikationderauditoren针对与产品相关的知识也根据以后用户的洞察力aufdasproduktbezogenekenntnisseauchaussichtdesnachfolgendenkundendiniso1001第2部分eqq证书vda6证书diniso10011teil2eqqzertifikatvda6zertifikat针对与过程相关的知识aufdenprozessbezogenekenntnisse针对与特征相关的知识aufdiemerkmalebezogenekenntnisse针对与特征相关的知识熟悉用户的期望aufdiemerkmalebezogenekenntnissevertrautseinmitdenkundenerwartungen针对与特征相关的知识和用户要求重要标准的知识aufdiemerkmalebezogenekenntnisseundkenntnissederkundenforderungenundderrelevantennormen使用控制卡技术的知识
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
![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https://img.taocdn.com/s3/m/ae9d7bc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3.png)
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注:因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及其下属管理层对质量保证模式的规定、实施与监控起决定性影响,所以他们的参与是标准的根本要求。
这在提问表的分类中反映出来,所提问题本身也兼顾这一点。
因此,所提问题必须由企业内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回答。
)一、提问数量:U部分企业领导01 管理职责 602 质量体系 603 内部质量审核 404 培训,人员7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 406 产品安全性 4Z1 企业战略 5U部分总提问数36P部分产品与过程07 合同评审 508 设计控制(产品开发)709 过程控制(过程开发)710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511 采购712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 413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714过程控制715检验和试验 616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517不合格品的控制 418纠正和预防措施 419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620质量记录的控制 421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 522统计技术 6P部分总提问数89总提问数125[就ISO9002标准来说为125-7(-7)=118(111)个问题,如无“顾客提供的产品”则提问数为125-7(-7)-4=114(107)个问题]VDA标准提问的具体问题U部分01 管理职责01.1* 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01.2* 基于企业策划和质量方针制定了质量目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监控?01.3* 持续改进过程(KVP)是否是质量方针的组成部分?01.4 企业最高管理者是否提供了必要的资源?01.5* 是否明确指定管理者代表,并规定其任务、权限和职责?01.6*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02 质量体系02.1* 质量体系是否在质量手册或等同的文件中加以描述?02.2 质量体系是否包括了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层次和员工?02.3* 对于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是否在程序文件中规定了任务、职责和权限?02.4* 是否进行包含质量策划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02.5* 为满足质量要求对于必要的措施和行动是否进行质量策划?02.6* 是否具有包含质量策划结果的质量计划?03 内部质量审核03.1* 实施内部质量审核的人员(审核员AUDITOREN)是否具备资格,并且独立被审核的部门?03.2* 是否根据审核计划,对质量体系所属的要素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并加以评价?03.3*是否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记录?03.4*是否根据审核计划,对产品和过程的要求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并加以评价?04 培训、人员04.1 是否定期根据人员与只能情况了解测定培训要求,并由此对企业中的各级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计划?04.2 在培训计划中是否包含了在质量技术方面的培训进修计划?04.3 在培训计划中是否包含了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和各级管理人员?04.4* 员工新聘或调动时,引入新的或更改了的过程、工作流程等时,是否对员工安排一个指导/培训计划?04.5* 员工是否具有从事其工作的资格?04.6 是否具有调动积极性和提高质量意识的措施?04.7* 在企业内是否有一个已达到的质量现状与目标的对照说明,并清晰易懂?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05.1 是否规定反映质量体系有效性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05.2* 有关负责人是否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并做数据分析?05.3* 是否具有由于未达到质量要求(不合格)而造成内部损失的证明?05.4* 是否具有由于未达到质量要求(不合格)而造成外部损失的证明?06 产品安全性06.1 产品责任的原则在企业内部是否众所周知?06.2 对于那些需要质量方面特别证明的产品和特定特性,是否确定和标识这些产品和特性的程序?(存档责任)06.3* 是否有用于识别产品风险的程序?06.4 是否有限制不合格品(影响)的应急计划和程序?Z1 企业战略Z1.1企业中是否包含成本、销售、质量等方面的战略性的计划?Z1.2是否有测定经营结果的方法,并且定期运用,以便实施改进?Z1.3是否将企业的绩效数据与采用行业水准比较法或类似方法而的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在必要时,由此采取改进措施?Z1.4*是否有测定顾客满意程度并查明变化的程序?Z1.5企业中员工的满意程度是否是最高管理者的原则,并且不断加以维护?P部分:产品与过程07 合同评审,营销质量07.1 营销功能是否包含在流程组织中?07.2* 是否对询价、投标、合同/定单评审其完整性和可实现性,并加以批准?07.3 在制定标书时,是否查明技术上和商业上的成本?07.4 是否存在顾客对产品和质量体系方面的质量要求?07.5 是否有程序确保所有的参与部门都能及时知道和理解所有的产品规范?08 设计控制(产品开发)09 过程控制(过程开发)10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10.1* 对文件的标识、保管、审核和批准,是否规定了职责和程序?10.2 对于文件是否具有带更改服务的分发和保管制度?10.3 是否规定了文件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10.4 如何确保外来文件被及时采用,并受控?10.5 是否确保无效的文件不被使用?11 采购11.1 在给供方的采购文件中,是否清楚完整地规定了对产品和绩效方面的质量要求?11.2* 是否对评价和选择供方做了规定?11.3 对外购产品是否规定了样品检验?11.4 企业是否规定了定期对其供方进行评价的程序?11.5 与供方是否有关于质量检验方法和职责方面的协议?11.6* 外购产品和绩效的质量是否得到保证?11.7* 供方所供产品的可追溯性是否得到保证?12 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13 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13.1 对内部流程是否规定了产品标识?13.2 能否确保通过过程控制措施来满足对产品的质量要求?13.3 是否记录过程参数并记录偏差和所采取的措施?13.4 生产和检测器具在使用闲臵期是否合理存放和保护?13.5* 是否保证只有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才能流到下一个过程/工序,才能进行交付?13.6 产品的特征数据是否能从交付追溯到进货?13.7* 对于批量生产的重新认可,是否具有相应的程序?14 过程控制14.1 是否对新的/维修过的机器(设备)以及在生产新产品和产品发生更改时进行能力调查?14.2* 对于新的和更改过的产品/过程,是否规定了批量生产认可的条件,并且与顾客商定?14.3 能否确保对重要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控制(调节)?14.4 对于设备和模具,是否具有模具管理和计划保养规定?14.5 是否规定了对特殊过程的要求?14.6 对产品和过程有影响的环境条件是否受控?14.7 是否通过相应的方法评价生产过程的有效性?15 检验和试验15.1 检验流程计划中的所有检验活动是否通过检验指导书加以说明?15.2 在检验指导书中是否规定了过程中的质量检验和相应的方法/技术?15.3 对外购的产品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4 在过程/工序中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5* 对最终产品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6 是否有周期性检验和试验的证明?16 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的控制16.1* 是否具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鉴定、标识、控制、校准和保养的程序?16.2 是否规定了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联系(溯源性)?16.3 是否只有测量不确定度祖国小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才可投入使用?16.4 是否具有证明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能力(检具能力)的程序?16.5 在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发生故障和损坏时,是否规定了纠正措施?17 不合格品的控制17.1* 是否具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17.2 偏离规范的产品,供货前是否取得顾客的同意?17.3 返工是否根据计划实施,并且记录存档?17.4 是否有程序识别重复发生的不合格?18 纠正和预防措施18.1* 是否明确规定了落实和监督纠正措施的职责?18.2 是否有程序对可能的不合格进行风险估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8.3 是否具有分析不合格原因的程序?18.4* 是否具有避免重复发生不合格的程序?19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19.1 是否具有“产品处臵”(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的指导书?19.2 是否对发货前的包装和标识过程做了规定,并加以控制?19.3 是否能保证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避免损坏或质量降低?19.4 是否有程序统计和消除包装不合格及运输损坏,并采取纠正措施?19.5 是否保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产品的标识?19.6* 是否有程序说明供货信誉?20 质量记录的控制20.1 对于质量记录的标识、审核和批准,是否规定了职责和程序?20.2 对于质量记录的分析评定和分发,是否具有程序和职责?20.3 是否规定了质量记录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20.4 合同约定时,是否规定质量记录如何提供顾客使用?21 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21.1 是否对产品使用和安装说明书的编制作出规定,并使说明书清楚易懂?21.2 是否具有进行产品观察的程序和产品使用阶段有关产品失效的早期报警系统?21.3 是否具有程序对使用中的产品失效进行分析,以及采取和监控纠正措施?21.4 售后服务只能是否包含在信息流中?21.5 如果有协议规定,是否具有服务活动的程序?22 统计技术22.1 是否了解使用统计技术的可能性并对其应用进行策划?22.2 在开发阶段,是否将统计技术应用于试验的策划和分析评定以及产品风险估计?22.3 对外购件的质量检验进行分析评定时是否应用统计技术?22.4 统计技术是否用于过程控制和过程优化?22.5 对最终的质量检验进行分析评定时,是否应用统计技术?22.6 统计技术是否应用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失效分析评定?VDA6.1标准条款详细内容01.1*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定义:质量方针(引用DIN EN ISO8402/3.1)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DA6.1质量体系要素提问分类和提问数(注:因为企业最高管理者及其下属管理层对质量保证模式的规定、实施与监控起决定性影响,所以他们的参与是标准的根本要求。
这在提问表的分类中反映出来,所提问题本身也兼顾这一点。
因此,所提问题必须由企业内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回答。
)一、提问数量:U部分企业领导01 管理职责 602 质量体系 603 内部质量审核 404 培训,人员7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 406 产品安全性 4Z1 企业战略 5U部分总提问数36P部分产品与过程07 合同评审 508 设计控制(产品开发)709 过程控制(过程开发)710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511 采购712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 413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714过程控制715检验和试验 616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 517不合格品的控制 418纠正和预防措施 419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 620质量记录的控制 421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 522统计技术 6P部分总提问数89总提问数125[就ISO9002标准来说为125-7(-7)=118(111)个问题,如无“顾客提供的产品”则提问数为125-7(-7)-4=114(107)个问题]VDA标准提问的具体问题U部分01 管理职责01.1* 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01.2* 基于企业策划和质量方针制定了质量目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监控?01.3* 持续改进过程(KVP)是否是质量方针的组成部分?01.4 企业最高管理者是否提供了必要的资源?01.5* 是否明确指定管理者代表,并规定其任务、权限和职责?01.6* 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评价质量体系的有效性?02 质量体系02.1* 质量体系是否在质量手册或等同的文件中加以描述?02.2 质量体系是否包括了企业内部所有的部门、层次和员工?02.3* 对于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是否在程序文件中规定了任务、职责和权限?02.4* 是否进行包含质量策划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02.5* 为满足质量要求对于必要的措施和行动是否进行质量策划?02.6* 是否具有包含质量策划结果的质量计划?03 内部质量审核03.1* 实施内部质量审核的人员(审核员AUDITOREN)是否具备资格,并且独立被审核的部门?03.2* 是否根据审核计划,对质量体系所属的要素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并加以评价?03.3*是否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并进行记录?03.4*是否根据审核计划,对产品和过程的要求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并加以评价?04 培训、人员04.1 是否定期根据人员与只能情况了解测定培训要求,并由此对企业中的各级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计划?04.2 在培训计划中是否包含了在质量技术方面的培训进修计划?04.3 在培训计划中是否包含了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和各级管理人员?04.4* 员工新聘或调动时,引入新的或更改了的过程、工作流程等时,是否对员工安排一个指导/培训计划?04.5* 员工是否具有从事其工作的资格?04.6 是否具有调动积极性和提高质量意识的措施?04.7* 在企业内是否有一个已达到的质量现状与目标的对照说明,并清晰易懂?05 质量体系的财务考虑05.1 是否规定反映质量体系有效性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05.2* 有关负责人是否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并做数据分析?05.3* 是否具有由于未达到质量要求(不合格)而造成内部损失的证明?05.4* 是否具有由于未达到质量要求(不合格)而造成外部损失的证明?06 产品安全性06.1 产品责任的原则在企业内部是否众所周知?06.2 对于那些需要质量方面特别证明的产品和特定特性,是否确定和标识这些产品和特性的程序?(存档责任)06.3* 是否有用于识别产品风险的程序?06.4 是否有限制不合格品(影响)的应急计划和程序?Z1 企业战略Z1.1企业中是否包含成本、销售、质量等方面的战略性的计划?Z1.2是否有测定经营结果的方法,并且定期运用,以便实施改进?Z1.3是否将企业的绩效数据与采用行业水准比较法或类似方法而的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在必要时,由此采取改进措施?Z1.4*是否有测定顾客满意程度并查明变化的程序?Z1.5企业中员工的满意程度是否是最高管理者的原则,并且不断加以维护?P部分:产品与过程07 合同评审,营销质量07.1 营销功能是否包含在流程组织中?07.2* 是否对询价、投标、合同/定单评审其完整性和可实现性,并加以批准?07.3 在制定标书时,是否查明技术上和商业上的成本?07.4 是否存在顾客对产品和质量体系方面的质量要求?07.5 是否有程序确保所有的参与部门都能及时知道和理解所有的产品规范?08 设计控制(产品开发)09 过程控制(过程开发)10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10.1* 对文件的标识、保管、审核和批准,是否规定了职责和程序?10.2 对于文件是否具有带更改服务的分发和保管制度?10.3 是否规定了文件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10.4 如何确保外来文件被及时采用,并受控?10.5 是否确保无效的文件不被使用?11 采购11.1 在给供方的采购文件中,是否清楚完整地规定了对产品和绩效方面的质量要求?11.2* 是否对评价和选择供方做了规定?11.3 对外购产品是否规定了样品检验?11.4 企业是否规定了定期对其供方进行评价的程序?11.5 与供方是否有关于质量检验方法和职责方面的协议?11.6* 外购产品和绩效的质量是否得到保证?11.7* 供方所供产品的可追溯性是否得到保证?12 顾客提供的产品的控制13 产品标识与可追溯性13.1 对内部流程是否规定了产品标识?13.2 能否确保通过过程控制措施来满足对产品的质量要求?13.3 是否记录过程参数并记录偏差和所采取的措施?13.4 生产和检测器具在使用闲臵期是否合理存放和保护?13.5* 是否保证只有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才能流到下一个过程/工序,才能进行交付?13.6 产品的特征数据是否能从交付追溯到进货?13.7* 对于批量生产的重新认可,是否具有相应的程序?14 过程控制14.1 是否对新的/维修过的机器(设备)以及在生产新产品和产品发生更改时进行能力调查?14.2* 对于新的和更改过的产品/过程,是否规定了批量生产认可的条件,并且与顾客商定?14.3 能否确保对重要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控制(调节)?14.4 对于设备和模具,是否具有模具管理和计划保养规定?14.5 是否规定了对特殊过程的要求?14.6 对产品和过程有影响的环境条件是否受控?14.7 是否通过相应的方法评价生产过程的有效性?15 检验和试验15.1 检验流程计划中的所有检验活动是否通过检验指导书加以说明?15.2 在检验指导书中是否规定了过程中的质量检验和相应的方法/技术?15.3 对外购的产品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4 在过程/工序中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5* 对最终产品是否进行规定的质量证明?15.6 是否有周期性检验和试验的证明?16 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的控制16.1* 是否具有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鉴定、标识、控制、校准和保养的程序?16.2 是否规定了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联系(溯源性)?16.3 是否只有测量不确定度祖国小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才可投入使用?16.4 是否具有证明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能力(检具能力)的程序?16.5 在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发生故障和损坏时,是否规定了纠正措施?17 不合格品的控制17.1* 是否具有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17.2 偏离规范的产品,供货前是否取得顾客的同意?17.3 返工是否根据计划实施,并且记录存档?17.4 是否有程序识别重复发生的不合格?18 纠正和预防措施18.1* 是否明确规定了落实和监督纠正措施的职责?18.2 是否有程序对可能的不合格进行风险估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8.3 是否具有分析不合格原因的程序?18.4* 是否具有避免重复发生不合格的程序?19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19.1 是否具有“产品处臵”(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的指导书?19.2 是否对发货前的包装和标识过程做了规定,并加以控制?19.3 是否能保证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避免损坏或质量降低?19.4 是否有程序统计和消除包装不合格及运输损坏,并采取纠正措施?19.5 是否保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产品的标识?19.6* 是否有程序说明供货信誉?20 质量记录的控制20.1 对于质量记录的标识、审核和批准,是否规定了职责和程序?20.2 对于质量记录的分析评定和分发,是否具有程序和职责?20.3 是否规定了质量记录在何处保存、如何保存以及保存期限?20.4 合同约定时,是否规定质量记录如何提供顾客使用?21 服务(售后服务、生产后的活动)21.1 是否对产品使用和安装说明书的编制作出规定,并使说明书清楚易懂?21.2 是否具有进行产品观察的程序和产品使用阶段有关产品失效的早期报警系统?21.3 是否具有程序对使用中的产品失效进行分析,以及采取和监控纠正措施?21.4 售后服务只能是否包含在信息流中?21.5 如果有协议规定,是否具有服务活动的程序?22 统计技术22.1 是否了解使用统计技术的可能性并对其应用进行策划?22.2 在开发阶段,是否将统计技术应用于试验的策划和分析评定以及产品风险估计?22.3 对外购件的质量检验进行分析评定时是否应用统计技术?22.4 统计技术是否用于过程控制和过程优化?22.5 对最终的质量检验进行分析评定时,是否应用统计技术?22.6 统计技术是否应用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失效分析评定?VDA6.1标准条款详细内容01.1*是否由企业最高管理者规定了质量方针,并公布于各级人员?定义:质量方针(引用DIN EN ISO8402/3.1)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注:质量方针是企业总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最高管理者批准。
要求/说明:质量方针的阐述必须为组织各层次中的全体员工所理解,并由他们实施和遵照执行。
必须在质量手册或等同的文件中阐明质量方针的原则(参照提问02.1)例如,可通过下列方式公布质量方针:-张贴-传阅-组织准则(企业规章)与说明-质量方针信息发布会根据质量方针制订出质量目标(参照提问01.2),质量目标对企业的组织起决定作用,并且还包括顾客的期望。
可采取以下办法提供客观证据:例如,通过质量方针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质量作出承诺,按此质量方针使各项活动的所有质量要求确实得以满足(不仅在生产部门,而且包括所有组织实体)。
缺陷的预防较之缺陷的发现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零缺陷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