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发明中国古典文献学-精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2. 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纠正其文字错误和理解歧义,以恢复原文的本来面目。
3. 篆刻学:篆刻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主要研究古代玺印、碑刻、铜器铭文等篆书艺术形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4. 类书:类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汇编,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收录各种知识和资料,供读者查阅和参考。
5.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共收书三千四百多种,近八万卷。
二、填空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______、流传、整理、校勘、注释、编纂等问题。
答案:产生2.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答案:《说文解字》3.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答案:《史记》4.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词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和成语,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
答案:《辞源》5. ______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文选集之一,收录了从先秦到唐五代的优秀诗文作品。
答案:《文选》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A. 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B. 古代文献的创作背景C. 古代文献的物理性质D. 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答案:C2. 下列哪一位学者被誉为“校勘学之父”?()A. 阮元B. 王念孙C. 章太炎D. 郑樵答案:B3.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类书之一?()A. 《资治通鉴》B. 《太平御览》C. 《梦溪笔谈》D. 《春秋左传》答案:B4.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5. 下列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 《庄子》B. 《孟子》C. 《论语》D. 《周易》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流传和保存?()A. 文献的物质载体B. 社会的变迁和动荡C. 政府的政策和干预D. 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答案:ABCD2.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校勘结果?()A. 文献的版本差异B. 文献的作者意图C. 校勘者的学术水平D. 校勘者的主观倾向答案:ABCD4. 下列哪些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文献?()A. 《诗经》B. 《楚辞》C. 《文选》D. 《全唐诗》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古代文献的解读和理解?()A. 文献的语言和文体B. 文献的文化和历史背景C. 读者的知识和经验D. 读者的价值观和立场答案:ABCD五、判断题1. 中国古典文献学只关注古代文献的文字内容,不关心其物质形态和流传过程。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古代文字
中国古代文字代表作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广雅》、《广韵》、《音学五书》、《古韵标准》、《音学辨微》、《方言疏证》、《尔雅义疏》、《广雅疏证》等。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记录中国历史的最直观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灵魂,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也是中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
从最开始诞生的甲骨文、金文(又称钟鼎文),到后来的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既有实用性,也有艺术性,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学者指出,汉字的文化内涵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特征:一是象形性,将文字的灵魂附着在图形里,图中有字,字中现图,达到了最完美的组合;二是写意性,汉字的主要特征还体现着一种形而上的艺术观。
“形”与“意”的结合贯穿着汉字造字原理的始终,也因此具有了传达中国文化的优势。
这也正是中国美术源于中国书法的渊源。
当代古汉字学者刘东汶对古汉字很有研究,著有《古汉字的神奇智慧》。
他对涉及国家、家庭、婚姻、经贸、科学、文化、伦理、自然、活动、宗教等方面的120 余字进行解读,让联合国机关工会副主席侯赛因等都惊呼中国古汉字充满了神奇智慧。
比如书中对“國”字分析认为,甲骨文中的“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
在金文中,“國”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隶书、楷书中的“國”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
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國家。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齐鲁一带的上古东夷人是最先用龟甲兽骨来占卜的。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光绪六年进士、国子监祭酒、山东烟台福山古现村人王懿荣,偶然在中药中发现了这些被人称作“龙骨”上的文字。
他是发现甲骨文和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
可惜此人在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而亡。
中国近现代认识甲骨文的人不多,清末有孙诒让、罗振玉;民国有王国维,他在清华用甲骨文讲历史,还写了《殷代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几本书;民国的董作斌,对甲骨文断代有研究,可以断定哪片甲骨文是哪个时代的,解放战争时到台湾去了;郭沫若在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和运用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人。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典籍_,二是指__贤才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刘向___和___浏歆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金刚经》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郑樵的__《通志》_和___马端临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青铜器___;金文则指___商周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1899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战长勺以诈而败齐,泓以不禽二毛而败于楚。
(《日知录集释》卷一,岳麓书社1994年版,下同)②,《乡饮酒》:“礼工四人,二瑟。
古文字学古文字的起源PPT精品文档
.
87
古埃及圣书字
.
88
苏美尔楔形文字
.
89
傣族、佤族岩画
舞蹈
武士
.
90
五、小结
汉字是怎样产生的? 通常认为汉字来源于表意的
刻画符号和描摹图画。
.
91
汉字成熟于什么时候?
目前还难以确定最早的时代,但最晚 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晚期汉字已经成 熟。
李行远《西方美术史纲》彩图3,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
36
.
37
拉斯科洞竖井左壁岩画,牛长112cm,《原始美术》P46。
拉斯科洞窟岩画的重叠。《原始美术》P29。
.
38
拉斯科洞窟岩画 的重叠。
《原始美术》P44。
.
39
152cm, P33
术拉 》斯
科 洞 中 马 和 矛 , 长
《
原
始
.
40 美
.
77
.
78
(二)考古发掘出土资料
• 商代 甲骨文
• 夏代
《吕氏春秋》:“桀将亡, 太史令终古执其图书而 奔于商。”
《尚书》:“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
79
新石器時代
.
80
大汶口文化遗址 前4500-2300
.
81
马家窑遗址
.
82
西安半坡、姜寨遗址(仰韶文化)
.
83
西安半坡遗址 前5000-3000
.
93
.
94
.
95
人 面 鱼 纹
.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之一。
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书法和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金文是汉字的重要演变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笔画繁多,形态多样,成为后来汉字演变的基础。
1.3 汉字的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将各个地区的文字进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汉字体系。
这一过程被称为“汉字的定型”,使汉字的形态更加统一、规范。
二、汉字的演变2.1 简化字的出现: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和简化繁复的字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汉字简化的潮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6年的简化字方案,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使汉字书写更加方便。
2.2 繁体字的保留:尽管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繁体字仍然保留并广泛使用。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的传统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汉字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字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许多国家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这为汉字的演变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汉字的结构3.1 笔画的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是笔画,汉字的形态是由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的。
汉字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每个笔画都有一定的顺序和书写规范。
3.2 部首的作用: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字的分类标志。
部首可以帮助人们查找和理解汉字的意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辅助工具。
3.3 偏旁的组合:汉字的形态往往由多个偏旁组合而成,每个偏旁都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可以形成新的汉字,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
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解密中国古代文字: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除了仓颉外,还有传说中的神农作穗书,黄帝作去书,祝融作古文,少吴作骛凤书,曹阳氏作蝌蚪文,曹辛风作仙人书,帝尧作龟书,大禹铸造九鼎而作钟鼎文等等,不一而足,也全是说的文字的创造.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仓颉造字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文字字形的演变汉字的演变图列从殷商甲骨文字至今,虽然汉字的形体结构依然保持了表意的特点,但在写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汉字自其产生之始,书体形式就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秦代有“八体”:“—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代的书体也很多:“汉兴有草书……时有六书:—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许慎注意到了汉字的书体变化,但秦汉以前的文字材料他见得不多,钟鼎铭文见到一些,甲骨文在当时还未发现.所以只是笼统地说:“以讫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楷书等书体.如果除去特殊用处的书体和形体稍变而形成的书体,描绘汉字书体演变的大脉络,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汉字的书体发展归结为两大阶段五大书体.一、古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包括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直至秦代的小篆这一历史时期.其间流行的主要书体包括甲古文、金文和篆书.古文字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带有一定的图画痕迹,象形意味比较浓,采用线条化的笔道、还没形成汉字的“笔画”1、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午才被发现,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所以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这些文字大多是殷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为“卜辞”.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墨书;有直接契刻的,也有先书后刻的.因大多是契刻的,故又称“契文”.甲骨文大部分为殷商遗物,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称为“周原甲骨”.一百多年来,考占发掘有字的甲骨己累计十多万片,甲骨文单字共4500字左右,其中经研究考释,已经释读的约有1700字,现在古文字学家还在继续研究之中.2、金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时期的铭文.因钟和鼎是古代的重器,言钟鼎可以概括其余的铜器,所以又称为“钟鼎文”.凹入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称“识”,故又称为“钟鼎款识”.金文略晚于甲骨文,是介于甲骨文与篆文之间出现的书体.商代的金文遗留下来不多,字体与甲骨文比较相近.人们常将周代的铭文作为金文的代表.周代之后的铭文,字体逐渐过渡到篆书.3、篆书“篆书”又称“篆文”,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类.“大篆”,是对“小篆”而言的,是秦统一文字之前在秦国通行的字体.许慎所说的“史籀大篆”,是指“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魏晋以下此书全佚.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而形成“文字异形”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字的统一,于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是这次统一文字的积极参与和制定者.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二、今文字阶段4、隶书隶书发端于周末,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中出土有木牍两件,上有墨书,字体与大篆有很大不同.具有简省盘曲、笔道改圆为方的显着特点.且字形不像篆书那样长方形,而呈扁方形.用笔也不似篆书的粗细均匀,而是轻重顿挫,已经略有“蚕头燕尾”之势,可以看作隶书之滥殇,是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隶书之名的由来,有种种说法.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这是说,因为施用于徒隶,所以称为“隶书”.另一说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幽系云阳,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所以称其书体为隶书.至于程邈造隶之说,自古颇为流行.但隶书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上文已经说到,战国时一些文字就有了隶书的笔态,隶者篆之捷,趋捷趋简是文字书写的大趋势,应该说,是广大汉字使用者造就了隶书这一书休,程邈可能是曾经对它加以整理规范,而不是独自创造了隶书.存世的秦时隶书,以云梦睡虎地泰简为代表.其字化篆书的纵势为横势,字形不是长方形而趋于正方或扁方形;它已经摆脱了篆书用笔均匀圆转的特点,变成了横直的笔势.这种由篆向隶过渡的字体.书法家称之为“古隶”.到了汉代,隶书代替篆书而成为标准书体.字形扁平、波笔捺脚成为隶书的显着特点.从隶书始,形体从线条转为笔画,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了“今文字”阶段.5、楷书隶书对篆书来讲,是极大的进步,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大飞跃,是今文字阶段的开山书体.其书写比盘曲诘诎的篆书简便得多,但其形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写起来仍然不很快捷.许慎说文·叙中所说“汉兴有草书”,就是将隶书又加以简化而成的一种字体,因其草率而就,故称为“草书”.草书虽书写快捷,但书写草率,辨识不易,且无统一标准,漫漶无纪.为纠其偏,楷书应运而生.所谓“楷书”,意思就是可以作为典范楷模的书体.楷书萌芽于东汉末期,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可惜其字今已不可得见,其“楷法”也就无从察考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表现出鲜明的半隶半楷的特征,如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的谷朗碑、东晋大亨四年公元405年的爨宝子碑等,都可以看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明显痕迹.至隋唐,楷书完全脱离隶法,发展成熟为一种新的书体.楷书形体方正,行笔平直,减省了隶书笔画的波磔,书写更加快捷方便.这种横平竖直的方块形结构,一直保持至今,成为正体汉字的典型特征.。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文字是一项重要的成就。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有了记录和传播信息的工具。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一直是全世界最古老、最完备的文字之一。
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话题。
一、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甲骨文时代,大约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在这个时期,人们用玉器或动物骨头等硬物刻下字形,称为“甲骨文”。
这些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和记录财物、人口等各种事物。
由于它们保存下来的时间长久,甲骨文已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依据。
二、中国文字的演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中国的文字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篆书、隶书和楷书。
(一)篆书篆书是中国文字的一个主要阶段,它出现在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00年左右,是一种以刻石为主要形式的文字。
篆书的笔画刚劲有力,线条粗犷,称“小篆”。
它的字形具有鲜明的书法特点,成为后来其他书体的基础。
(二)隶书隶书是篆书的发展和演变,出现在秦汉时期,大约是公元前221年到220年间。
它的字形楷化,线条优美流畅,更适合用于书写文书、文件等正式场合。
由于用笔技巧和结构都非常规范,被认为是一种规范的书法形式。
(三)楷书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和发展,始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5年。
楷书的字形传承了隶书的优点,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笔画形态匀称、结构简洁、字形端庄的书体。
它成为以后书法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三、中国文字的特点中国文字的形态和结构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是表意文字,即字形与意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虽然这种联系不是非常明显,但是大致可以看出这些文字的基本意义。
其次,它是构音文字,即字形与发音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这种关系并不是非常规定,但是有一些偏旁部首可以表示这个字的发音。
第三,它是象形文字,即部分汉字在形体上来源于自然物象或人物形态,并随着文化的发展演变成为抽象的符号。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为悠久的文字系统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以下是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的一些重要内容。
1. 谱系理论: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使用的一种用龟甲和兽骨刻写的文字。
在20世纪初,谱系理论被提出,指出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象形文字、指示性符号和象声文字。
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字通过演变和组合形成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2. 金文研究:金文是指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使用的铭文和器物铭文。
通过对金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字在形状和构造上的演变。
金文的发现和解读,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3.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由东汉时期的许慎编写的一部重要字书。
该书按部首编排,对近8000个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注释。
《说文解字》不仅为后来的字书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准确的记录,成为汉字研究的重要资料。
4. 《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康熙字典》是一部收录字数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字典,共收字字数千万。
《康熙字典》以部首排列,内容包括字义、字音和字源等信息。
该字典为研究汉字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成为后来字典的基础。
5. 汉字的外来影响:汉字的历史资料中还记录了汉字受到外来文字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梵文和悉昙文等外语词汇的汉字形式,这些外来汉字成为了汉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与丝绸之路的交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汉字逐渐传入并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字系统。
通过对汉字历史资料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
这些资料为汉字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与依据,同时也让汉字的美与深远历史更加引人入胜。
对于使用汉字的人们,对其历史资料的了解能够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知,并使我们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字系统。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书荣0.23米的鸿篇巨著,记载着多种病症和治疗方法。
古埃及也有把象形文字写在羊皮上,或者刻在石碑上和木头上的史料,藏于世界各地。
殷墟遗址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清末光绪25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他无意中看到一味叫作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几十万年前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心。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打量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即非籀(大篆)亦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化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采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以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步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
他对家人讲: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决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珍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铁云。
刘又进一步采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
不久学者孙诒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
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其起源与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等五个部分详细阐述汉字的完整版起源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时期的龟甲和兽骨上。
这些文字的形状简单,象形性强,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
1.2 金文的出现:金文是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金文的字形更加规范,结构更为复杂,标志着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书写系统。
1.3 小篆的形成:小篆是秦朝时期统一汉字的结果,它的字形更加规范、整齐,成为后来汉字书写的基础。
二、汉字的演变2.1 汉字的繁简演变:汉字的字形经历了繁复到简化的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到小篆,字形逐渐简化,减少了笔画的数量,使得书写更加简便。
2.2 汉字的音韵演变:汉字的读音也经历了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音韵到现代的普通话,汉字的读音逐渐规范化,但也出现了一些音韵的变化和差异。
2.3 汉字的意义演变:汉字的意义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演变。
有些字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发生转变,甚至产生了一些新的意义。
三、汉字的结构3.1 汉字的基本构造:汉字由笔画组成,每个笔画有不同的书写顺序和结构。
汉字的构造方式有横、竖、撇、捺、点等,这些构造方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字形。
3.2 汉字的部首和偏旁:汉字的结构中常常包含有部首和偏旁。
部首是汉字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判断字的意义;偏旁则是部首的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判断字的音韵。
3.3 汉字的字义和字音:汉字的字义和字音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义是指字的意义,字音是指字的发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汉字的完整含义。
四、汉字的特点4.1 汉字的象形性:汉字的字形往往与其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有一定的关联,具有一定的象形性。
这种象形性使得汉字在书写和记忆上更加直观和生动。
4.2 汉字的多音性:汉字的多音性是指一个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传说中文字是谁发明的
传说中文字是谁发明的简介文字作为一种最早的记录和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全球各个文化和语言中。
但是,关于文字的起源和发明者有许多传说和猜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关于传说中文字是谁发明的的故事和理论。
第一部分:中国传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文明之一。
在中国的传说中,文字的发明被归功于黄帝的儿子,名为仓颉。
仓颉的故事根据传说,仓颉是黄帝的部下,他观察到动物的痕迹、云彩和其他自然现象,发现它们可以用来记录和表达信息。
他将这些图像整理,并创造了一种表达信息的符号系统,这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的发现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是甲骨文,它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最早用于占卜和祭祀。
这些古老的文字以其独特的形状和结构成为了中国文字的基础。
第二部分:其他文明的传说有许多其他文明也有关于文字发明的传说。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古埃及古埃及的传说中,文字的发明被归功于神祇特奥特,他是智慧和学问之神。
根据传说,他将文字传授给了人类,使他们能够记录和传播知识。
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是古代中东地区的一个古老文明,也有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根据传说,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恩吉什纳要将他的智慧和知识传承下去,于是发明了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一种刻写在泥板上的文字,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政府和商业活动中。
印度在印度教传统中,文字被归功于神祇布拉玛。
布拉玛是印度教中的创造者神,传说中他发明了梵文和梵书,使人类能够记录和传播宗教和哲学知识。
结论文字的起源和发明者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虽然许多文明都有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但事实上,文字的出现并非由一个人或文明单独完成,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逐渐演变而来。
无论是中国的仓颉,古埃及的特奥特,美索不达米亚的恩吉什纳,还是印度的布拉玛,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于文字起源的探索和追求。
文字的发明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它使得人类能够传播知识、记录历史,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文字起源
中国文字起源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一、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金文,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文字体的总称。
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
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二、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
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碑刻《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
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
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
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中国文字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字起源与发展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巴比伦的楔行文字、埃及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中国的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
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唯有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汉字一以贯之发展延续至今,成为历史最悠久的、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既然璀璨的文字造就了人类的文明,那么他们是如何起源又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第二节文字的发明
除甲骨文外,在殷商西周时期,还出现了铭刻在 青铜器上的器物铭文。在青铜器中以礼器、 乐器最为 有名,而礼器中又以鼎为最多,乐器中以钟为最多, 因此,“钟鼎”往往又成为青铜器的代称。器物铭文 有时又叫钟鼎文。因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又称金文。
第二节文字的发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在大量殷墟出土物中,如陶器、 青铜器、玉石、甲骨上,都发现了文 字。尤其是带有文 字的甲骨出土最多,已发现的达16万片以上,单字达4500 个左右。另外, 在陕西歧山周原又发现卜骨、卜甲1万多 片,整理出文字500多个。这些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 字,被称为甲骨文。
总之,甲骨文和器物铭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 字已经达到基本成熟的阶段。而殷商西周的文字制度, 则构成了今日通行的汉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