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环境
地球的居住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
![地球的居住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https://img.taocdn.com/s3/m/fdf76a6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6f.png)
地球的居住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居住地。
而地球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居住与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的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的关系。
第一部分: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
其中包括森林、水域、大气等各种自然景观。
地球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如食物、水源、能源等,还提供了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居住环境。
第二部分:环境保护与人类居住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壤侵蚀,工业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和生物毒性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居住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损害,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提倡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使每个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与倡导者。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居住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人类的居住需要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不仅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也是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这包括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另外,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
结论:生态环境是地球的基础,是人类居住的保障。
我们必须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人类环境的基本特征
![人类环境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e941d5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7.png)
人类环境的基本特征
人类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多样性:人类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地、生物等,以及各种社会环境要素,如文化、经济、政治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环境系统。
2. 有限性:虽然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但人类的需求和活动却不断增长。
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威胁。
3. 整体性:人类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个环境要素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 动态性:人类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等。
这些变化可能是缓慢的、渐进的,也可能是突然的、剧烈的。
5. 可持续性: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在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之间找到平衡。
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总之,人类环境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认识到环境的多样性、有限性、整体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引导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异同
![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3ae2fa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3.png)
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异同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之间的异同。
一、相同点
1. 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地理环境,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气候、水源、土地等方面,都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都与自然资源有关
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都需要自然资源来维持其生命和发展。
例如,水、食物、燃料和能源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它们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
3. 都被人类影响
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也都被人类的活动所影响。
例如,人类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二、不同点
1. 范围和领域不同
生存环境主要是指与人类生命密切相关的环境,如城市、家庭、社区等;而地理环境则是指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目的和用途不同
生存环境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去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而地理环境则是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如土地、水域、气候等,用于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3. 受到的影响不同
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往往小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生存环境的变化更多受到人类自身行为的影响,而地理环境的变化则更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行为的共同影响。
总之,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在某些方面有相同点,在其他方面有不同点。
了解这些异同,对于我们认识周围环境以及建设和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人类生活环境的构成要素
![人类生活环境的构成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f5b64a1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1.png)
人类生活环境的构成要素
有:
1、土地: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供了家园和自然资源的生存空间。
2、水文:水的存在是陆地上各种生物存活的先决条件,河流、湖泊等
各种水体及其自然条件是影响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3、气候:气候是一个气象因子,提供给人们活动能力和合理使用自然
资源的空间,成为安定地区气候结构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重要要素。
4、生态:生态环境是森林、河流、湿地、湖泊等自然场所的完整性综
合地貌,其存在状态影响着地表、陆地是否充足的供水及植物的生长
情况。
5、文化:是国家、区域社会的精神力量,澳门新萄京官方网站穿越不
断变化的时空,为人们撰写生活乐谱,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
式和文化选择,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6、城市:城市是人类聚集的地方,它集中着财富、文化、娱乐等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生活空间,也是改
善全球环境的重要站点。
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范围
![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eb8d06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b8.png)
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范围
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范围大约在20℃到25℃之间。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人体感觉舒适,有利于进行各种活动。
然而,在极端情况下,人体能够适应的温度范围可能会略有不同。
例如,当进行重体力劳动时,人们可能需要适应稍低的气温,而进行脑力劳动时,则可能需要适应稍高的气温。
在自然环境中,温度的变化对人类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发疾病。
因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发源于地球21℃等温线附近”,因为在这个气候环境最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范围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调节室温和穿衣来保持舒适。
然而,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人们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寒冷或炎热的影响。
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https://img.taocdn.com/s3/m/abe9cede5022aaea998f0f5e.png)
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一)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 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
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
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
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2f38d63b3567ec102d8af5.png)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种:(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c3db88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f.png)
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现状:环境污染轻微。
工业废弃物特别就是乡镇企业排放量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采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就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关键原因。
由于污染轻微以致人类生存环境转差,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乃至存活。
水资源紧缺。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另一方面,由于水污染严重,致使本已紧缺的水资源更显匮乏。
土壤肥力上升,耕地激增。
由于不合理地大量采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上升,盐碱地、中低产田面积不断扩大。
土地沙漠化严重。
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自然环境严酷。
我国中西部农村的一些居民生活于穷山恶水的环境之中,这些就是不适合人类存活的地区。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环境意识差。
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强,对破坏生态环境会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认识不深。
执法不严。
一些地区的政府非政府和其他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部门对于毁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阻止不力,甚至为了眼前利益而纵容这类犯罪行为。
认识错误。
很多地方没有认识到排放污染物会对生态环境、对地球、对人类造成危害,没有认识到大量施用化肥会降低土壤肥力,最终会使土壤恶化,没有认识到大量施用农药会造成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急功近利。
一些急功近利者为了眼前利益却复置国家长远利益于罔顾,不愿花费少量资金用作排放物的处置,大肆毁坏生态环境。
人口压力大。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解决温饱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尽管人们认识到农药、化肥会使环境遭受破坏,但是由于化肥在粮食增产中起到40%的作用,而不使用农药,病虫草害将严重威胁农作物,所以不得不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关于人居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人居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662139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e.png)
关于人居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幸福和社会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认识和理解人居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寻求有效的改善对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人居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人居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张等方面。
其中,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这些破坏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资源紧张则表现为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土地资源紧张等方面,这些紧张状况加剧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加剧了人居环境问题。
三、人居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人居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过大,环境承载力超负荷。
2.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点,这种发展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环保意识和行为不力:由于环保意识和行为不力,人们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自觉的保护行动。
4.政策和制度不完善: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人居环境问题的重要成因。
例如,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机制、资源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等。
四、改善人居环境的对策与建议针对以上问题表现和成因分析,提出以下改善人居环境的对策与建议:1.加强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2.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人们选择环保、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
人类的生活环境指什么
![人类的生活环境指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f31b0f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1.png)
人类的生活环境指什么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
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称为人类环境,人身之外皆属环境。
环境作用于人类,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人类离开环境不能生存,如环境中的食物、水、氧等,都是生存所必需的。
但在自然环境中,也存在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毒动植物,地质性的破坏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环境中所包括的因素如下。
(1)生命必需物:食物、水、氧、某些波长的紫外线。
(2)物理因素:温度、气压、振动、电磁辐射、噪声等。
(3)生物因素:微生物、毒素、致敏原、生物废弃物、生物拮抗物(动物的、植物的)。
(4)化学因素:无机物、金属、稀土金属、类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5)有机物:脂肪烃、芳香烃等。
(6)生产废弃物:燃烧产物、大分子产物、工业废料、农业废弃物。
(7)社会心理因素:风俗、拥挤、需求、生活、节律、文化教育等。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35346cc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f.png)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环境与健康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1.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人类主要生活于地球表层。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划分为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动植物活动的生态系统(又称为生物圈)。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由于长期进化过程而逐渐地建立起了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偿的关系,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这称为生态平衡。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维系生物种群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纽带和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即在生态环境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锁链关系。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而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又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
食物链对环境中物质的转移和累积有重要影响。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即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如果与环境中的浓度相比,这种生物放大作用可达千倍、万倍,从而损害人类的健康。
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境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都与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关。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由地球发射的波长较长的辐射,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这相同于人工温室作用,故称“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全球气候变暖将对热相关死亡人数产生重大影响。
热浪冲击可能会导致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对老人、儿童及病人,可导致热胁迫死亡率急剧上升;许多虫媒疾病属于温度敏感型,全球气候变暖将使虫媒疾病流行范围扩大;其他经水、食物传播的疾病也可能出现地区分布的扩展和传播时间延长;此外,气候变暖可导致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冰雪覆盖大陆地面积缩小。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及其产生的原因.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及其产生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35bf6a86529647d27285277.png)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锐减、森林消失、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沙漠扩张、垃圾、噪声、电磁辐射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
(1)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3 )生物物种锐减:物种就是指生物种类。
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
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4)森林消失: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
(5)全球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67f96d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9.png)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
94%)。
其次是氩气(0。
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
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人类生存环境
![人类生存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ffdb9b2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1.png)
人类生存环境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生态破坏、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生态破坏、污染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
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引起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由于气候变化,许多地区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风险。
同时,干旱和洪灾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加剧,给人类的食品安全和水资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积极行动。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关键。
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减排政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人们还应该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2. 生态破坏人类的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森林砍伐、土地开垦、滥伐滥采等行为导致了大量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灭绝。
破坏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不仅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还破坏了自然的护盾,增加了灾害的风险。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和非法砍伐行为。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人们更加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3. 污染问题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是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威胁。
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等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给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水污染带来饮水安全问题,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健康。
解决污染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同时,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此外,个人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塑料和一次性制品的使用,垃圾分类等,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当前环境现状介绍
![当前环境现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c19bf2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c.png)
当前环境现状介绍
当前的环境现状可以说是复杂多变的。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
以下是一些当前环境现状的主要特点:
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
这种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如洪水、干旱、飓风和暴风雪等。
2. 资源过度消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消耗,如水、土地、森林和矿产资源等,导致了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壤退化等问题。
3. 水污染:工业排放、农业污染和城市污水等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4.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活动等引起的。
空气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酸雨、臭氧层破坏等问题。
5. 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
这不仅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影响,还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6. 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这使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土地生产力下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7. 垃圾污染: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大
量垃圾被产生和处理,垃圾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应对这些环境问题,全球社会正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如制定环保政策、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然而,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人类面临的10大生存环境危机
![人类面临的10大生存环境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c0ae7e2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2.png)
人类面临的10大生存环境危机一、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口的全球气候变暖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
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
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
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比如氟氯烃(CFC),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生物多样性减少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95f3b5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d.png)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特定的基本条件之上的。
这些基本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社会制度和环境保护等。
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建立健全的社会制度以及重视环境保护,人类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首先,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自然资源包括陆地、水资源、大气资源、矿产资源等。
无论是食物的种植、能源的开采、工业的发展还是人类的居住和生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
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过度利用,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因此,人类必须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通过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以确保地球上的资源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的需求。
其次,科技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另一个基本条件。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在农业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得农作物种植更加高效,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在工业方面,科技的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能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医疗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得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因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第三,建立健全的社会制度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它们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
政治制度体现了权力的合理分配和行使,经济制度规定了资源的配置和交换,而法律制度则是社会规范的基础。
只有建立了公正、公平和稳定的社会制度,才能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最后,环境保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气候变化等不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因此,人类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这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4
人类生存地理环境
从寒武纪开始,地球上 出现较多量的无脊椎动 物等较高级生物,从此 之后直到现代被称为显 生宙。显生宙的实际年 龄大约6亿年左右。显生 宙的地理环境基本保持 稳定。
(D.Elsom,1992)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5
正如由最早的生命形态到现代种属的相似性所表明的那 样,太阳的辐射能,显然在现今水准左右的相对狭窄范 围内,至少维持有6亿年了(L.A. Frakes,1979)。地理 环境相对稳定,不仅与太阳辐射恒定和变量很小有关, 而且与地球表层系统中海、气、地各支系统之间通过物 质与能量的交换保持互补协调有关,其中还有生命的贡 献。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9
生物—地层年表简表(夏邦栋等,1992)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0
生存地理环境的种种变化,对 地球上生命的繁衍则有深刻的 影响。在地质历史上,地理环 境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渐变 和突变。几十亿年来地球表面 气温与降水变化的概况( L.A.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kes,1979): 一是隐含变化的总趋势,气温 与降水丰度呈相对下降趋势; 二是发生过多次不同幅度的波 动。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3
生存地理环境主要讨论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发展有直接关系 的外部环境,它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 –
一是生命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 二是生命生存发展对外在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者把生存地理环境的研究归纳为“人与环境”或“人 与自然”,在这里则扩展为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生命生存 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3
恐龙绝灭事件可能 与小天体撞击地球 有关,有的学者认 为由酸雨造成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4
(D.Elsom,1992)
顺时叙述的地理环境变化,在地球表面还包含空间地理环境的变化 。第三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渐降温,北太平洋底水 温度,由第三纪早期的13-14℃到第三纪末期降为2.2℃左右;南极 地区自始新世出现山地冰川,渐新世时期扩展到罗斯海,中新世进 入晚新生代大冰期盛期;大约在330×104年前,在北冰洋区有小规 模冰流,300×104年前后冰流活动带南界南移到北纬65°地带,到 (250–200)×104万年前又向南推进到北纬40°地带。也就是说从 上新世以来在北半球自极地至赤道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气候分带, 即极地冰雪带、寒带、温带直至赤道热带,与之相对应的大气环流 纬度带相随向南推移,恰恰在这种情况下,在北半球中纬度出现了 黄土堆积带。有的学者曾把这种黄土堆积称为冰缘黄土堆积或冷黄 土堆积。由此可见,近代和现代地球生存环境是地质时期地理环境 演化的延续,地理环境各要素长期演化在近代或现代阶段的组合。 今后,仍将会发生某种变化。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D.Elsom,1992)
6
地球表层系统中向极地输送 的热通量和总能通量。在总 能通量中,显热输送超过50% ,洋流输送占30%左右,有的 学者应用人造卫星观测资料 估计,在北半球的洋流热输 送,可占到总能通量的40%( Vonder Haar and Oort, 1973) ,其余的15%左右是通过潜热 输送的。由于潜热输送是以 未释放的降水形式来代表能 量,所以实际上这种机制的 数值是较难确定的。地球表 层系统中的能量输送,导致 地球表面某纬度带或某高度 水准面没有因为热能增加的 积累或减少,以致地理环境 发生巨变。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7
更新世时期古人类的分布
(安德鲁.古迪,1989) 1.2000aBP.扩展的分布范围 2 . 35000aBP. 扩 展 的 分 布 范 围 3.200000aBP.扩展的分布范 围 4.18000aBP.末次冰期鼎盛 时期大陆冰盖的分布。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8
人类的诞生、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过去的几百万年之久的历程,受 到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与其它生物的生存 竞争。其一是由于生产能力低下而生存地域范围受到限制,直到距 今几万年前才扩展到高纬地带和高原山区的。其二是长达几百万年 之久所使用和制造的工具,均系就地取材,稍加砸击加工的石器, 直到距今1万多年以前才出现小规格的磨制工具,如山顶洞人使用的 骨针,以及较普遍使用的细石器。山顶洞人磨制骨针缝兽皮成衣, 仍然是为了抵御冰期严寒求生存的需要。其三是为了保存自己而长 期穴居。北京周口店猿人穴居从距今60多万年前到距今23万年前断 断续续地达37万年之久。其四是直到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几百万年中 ,古人类的繁衍速度十分缓慢。其五是许多继承至今的人体结构、 人种肤色及文化特征等均与先前的生存地理环境有关。各地区的人 种特征和文化特色是人们长期在适应其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中逐步 形成的。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2
地质时期地理环境的突变,有的学者称其为 灾变。主要的几次突变,发生在寒武纪前夕 、泥盆纪与石炭纪之间、二叠纪与三叠纪之 间、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具体标志为在地 层界限上发育含硅铁质球粒、高温石英和可 能是透长石颗粒的粘土层、某些地球化学元 素的含量或比率关系发生急剧的变化,主要 是稀土元素含量偏高或δ13C的变化出现谷值 、有地外巨陨石的撞击留下陨石坑等残迹、 大范围的海侵海退或大面积冰川作用等,以 及界限上下岩层有绝然的岩性变化等等。白 垩纪末的突变事件,于意大利和丹麦的粘土 层中铱的含量高于围岩数十倍到数百倍之多 ,在俄罗斯和中美洲等地已发现该时代的陨 石坑,墨西哥尤卡坦(Yucantan)半岛上的 陨石坑直径达180km,坑内1km深处的岩样 分析证实它曾熔化过,坑中充填陨石撞击时 产生的尘埃以及后来的沉积。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十八世纪的社会学和地理学曾出现过“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 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即社会生活的外部条件的产物,人类的 体质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的分布、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 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辩证唯物论则 认为用外部条件解释社会现象,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是形而 上学的。地理环境虽是社会发展经常和必需的条件之一,但是它的 影响不是决定性的。目前,比较客观的认识,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空间,自然界的每一个重大变化,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 响;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使自然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会造 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罗来兴,1980),特别是近百年来,人类活动 成为环境变迁越来越有力的因素。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与环境 退化、污染和人为沙漠化等现象一起研究时,就会发现与这些现象 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再次成为地理学界许多专题研究的主题 (A.Goudie,1981)。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5
地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首先是达尔文总结出来的自然选择理 论,也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后来又由斯宾塞( J.E.Spencer)改换成“最适者生存”学说。针对世界各地某些生物 的进化事件,大体上同时发生的问题,弗尔巴(E.S.Vrba,1985)曾 直截了当地提出:生物的进化乃是环境变迁(主要指全球性温度变 化)的直接函数。另一方面是进化水平不等、适应能力不同的生物 的进化,有不同的临界阈值,只有地理环境变化达到他进化的临界 阈值,如果他没有绝灭,就会产生突变。正如尼科里斯、普利高津 (中文本,1986)所述,在临界阈值“附近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突 跃”。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8
石炭纪和二叠纪,有“两栖动物时代”之称(古两栖类),特点是 形体较大,头骨坚而结构复杂,有尖利的牙齿和尾。晚石炭世还出 现更高等的脊椎动物爬行类。发现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蒙城下二叠 统沉积岩中的晰源,被认为是两栖类向爬行类演化的过渡类型。中 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驱体庞大、形体各异的龙类,不 仅横行大陆,而且出没于水域和上空。发现于中国四川的马门溪龙 ,重约百吨,长达22m。在中国河南县发现了恐龙蛋窝群,在西藏 喜马拉雅发现了鱼龙等等。三叠纪晚期还出现了原始哺乳动物,例 如中国云南的卞氏兽。同时,爬行类还向鸟类演化,白垩纪的鸟类 已接近现代鸟类的特征。现代常见的松、柏、杉、铁树、银杏等裸 子植物,在中生代就已有广泛分布,到白垩纪晚期则由被子植物渐 居植物界主导地位,它比裸子植物和蕨类具有能耐干旱,适应性强 的特点。新生代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时代。第三纪初出现食草哺 乳动物的祖先安氏兽,到新第三纪出现了所有各科哺乳动物。灵长 类也始于第三纪,以在中国上黄发现的中华曙猿为最早,已有4500 多万年的历史。
人类生存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抗冲击能力和相对稳定性,有利于生命的诞生、 生存和发展。人类活动加大了自然环境对人类自身的承载量,却削 弱了对其它生命的承载量。人类要控制自己,成为地理环境和谐发 展的主动因素,创造新的高能流高生物承载量的生态平衡。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
生命起源和人类生存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直是科学研 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A· 高迪(Andrew Goudie,1981)曾 说,在西方思想史界,关于人与所居住的地球的关系,一直 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其环境显然是适于人类和别的生命形 式生活的地球是否是上帝为人类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第二是 各大陆的气候、地形和构造是否影响人的道德和社会本性以 及人类的文化?第三是人类在其长期生存于地球的过程中,是 否改变了设想中的地球的原始状态?如有,又达到何种程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1
大约30亿年来的地理环境恶化,相对地最为突出的是曾出现过五个 大冰川作用时期,前二个发生在寒武纪以前,大约?—2300百万年 和1000(?)—650百万年前,后三个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古生代 晚期和新生代晚期,此外还有几个不确定的或影响比较小的冰川作 用时期。气温方面相对温暖的时代是中生代开始并延续到第三纪中 后期的2.2亿多年。降水丰度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则不完全同步,中生 代为突出的既温暖又相对少雨时期,老第三纪为相对温暖又多雨时 期。又似乎在每一个主要冰川作用时期之前均有降水增多时期,但 降水减少又不都紧随于主要的冰川作用时期之后,或许是因为地球 表层系统中的降水记录仅是地球表层热状态的副效应,还受到相关 变量的影响,当然它还与地质记录中的资料来源与数据收集的丰富 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