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探究
![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083aeafad6195f302ba6f1.png)
233中国航班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CHINA FLIGHTS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探究拉措|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摘要:我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的融合,不断的交流、沟通,使我国历史文化变得更加灿烂丰富,成为我国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民族迁徙,则加速了民族融合,变得更加团结,世世代代友好生活在一起,彼此影响,逐渐形成一体,拥有彼此的共同文化。
虽然,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会受到一些区域性文化影响,但是,还是保留着相似的文化信仰,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民族文化变得更多元,更丰富,因此,对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这片广阔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栖息着许多不同的民族,世代都友好、和平共处,在历史中不断的融合,不断的交流,往来越加频繁,由此逐渐形成了稳固的沟通关系,彼此的文化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形成统一的共识,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这为我国多民族文化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尤其就是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自古由于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使得他们逐渐接受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开始学习中原各种农业技术,由此也就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成为中华民族与多元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先秦时代开始,我国西北部地区便栖息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一万多年历史。
很多考古学家在研究这段漫长的历史的时候,都惊呆先人的伟大,惊叹于他们与自然抗争,与天地相斗,并不断发展出自己的文化,用石器来谋生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很多考古学家从先秦的远古人遗址中,就出土了很多的原始人使用的各种时期用具,如:石头、刀具等。
后来,考古学家就将这段历史命名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学家从这些不同遗址进行了十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许多不同的分析与意见,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定性,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后,彼此之间的分歧开始消除,意见也逐渐趋于统一。
宁夏历史沿革和民族政策常识教育
![宁夏历史沿革和民族政策常识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7fc48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9.png)
宁夏历史沿革和民族政策常识教育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宁夏的历史沿革源远流长,同时也是中国实施民族政策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宁夏的历史沿革和民族政策常识教育。
宁夏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38年的西周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进,宁夏地区相继归属于秦、汉、鲜卑、突厥、回纥等多个民族的领地。
特别是在唐朝时期,宁夏成为中国与西亚、中亚交通的枢纽,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多民族的文明交融。
20世纪初,宁夏仍然是中国的一部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解放后,为了解决宁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95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这一举措的实施,为宁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创造了有益的先例。
在成立自治区后的几十年里,宁夏大力发展农业、工业、教育和文化事业。
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宁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宁夏大力发展沙漠治理和农田灌溉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宁夏的民族政策以平等、团结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扶贫、教育补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提高了宁夏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
政府还推行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鼓励保护和发展当地的语言文化遗产。
此外,宁夏还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如回民清真经济、民俗表演和宗教庙会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教育方面,宁夏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并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设立了一些回民学校,为回族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此外,宁夏还鼓励回族学生参加全国高考,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升学机会。
总的来说,宁夏历史沿革和民族政策常识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自治区的成立为宁夏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https://img.taocdn.com/s3/m/e150c0503b3567ec102d8a23.png)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
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
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
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
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
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
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
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
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民族学研究院参考书目
![民族学研究院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61384a6b0b4c2e3f57276380.png)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063民族学研究院参考书目
民族学通论《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杨建新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文化人类学》[美]威廉.A.哈维兰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志》杨圣敏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谢立中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费孝通著,中央民大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吴仕民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周传斌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民族史》王钟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修订本),杨建新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达力扎布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藏学通论《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西藏通史——松石宝串》恰白.次旦平措、陈庆英、格桑益西著,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藏学概论》王尧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马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民族社会学》赵利生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 / 1。
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古民羌族的关系
![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古民羌族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b8064e6172ded630b1cb650.png)
种住房边长一般 4
- 5 m. 面积 20nf 左右.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往地下挖4O -80cmo 住房
地面比路面低,房屋四周生红土就是墙壁。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适宜北方干燥少雨地
区居住.陕西省农村现代还住的窑洞应该来源于此。在中国西南的云南省大理市的新石 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此类半地穴式住房。 第二类房屋是平地起建的粘土木结构房屋。在西安半坡村发现一种边长 4m 左右. 四周挖柱洞.栽埋木柱.然后用草抹上泥涂抹.再用火烘干成为墙壁。这种类型的房屋
中国科学院等
四川理县汶川县考古调查简报).
(考古) 1965年 12期.
白龙江流域考古调查简报).
(文物资料丛干Ij)
2 辑.北京.文物出版吐.
1963
李昆声.肖秋
西安半坡) .文物出版社.
1980
李仰松
试论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
(文物集刊)
2 集.文物出版社.
1961
夏赢
低族的葬俗对研究我国远古人类葬俗的一些启发).
说法是狲猴与仙女结婚生六个孩子.是藏族祖先.传说与仙女结婚生子的地点在西藏山
南地区的泽当。泽当.是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台.就是狲猴与子女们玩耍的地方。西
藏已经有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藏族应当有一部分是古代居住在西藏的.这个传说也说
明藏族为土著。但藏族祖先中.还有一部分是中国西北地区南下的古民羌人。清代学者 中就有这个观点其民人者……本出葱岭……嗣后南迁. 要) .北京.民族文化宫存本) (清刘赞廷{西藏历史择
第一项是关于彩陶,这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过去.西北地区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一度被笼统的称为.彩陶文化
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是怎样灭亡的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是怎样灭亡的](https://img.taocdn.com/s3/m/edaad3d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0.png)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是怎样灭亡的一、匈奴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
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
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
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
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
428年北魏俘赫连昌。
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
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
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
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
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
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
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二、东胡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
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三、乌桓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
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
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铁勒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铁勒](https://img.taocdn.com/s3/m/5c6e20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4.png)
铁勒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
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
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
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
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
铁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
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
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
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
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
546年突厥灭高车尽降其部众,铁勒诸部遂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
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
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
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
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
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
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
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
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
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
铁勒是从《北史》以来在隋唐的史书中通用的称呼。
早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则记为赤勒﹑敕勒和丁零。
中外学者认为铁勒相当于突厥语Tr k的音译,丁零是Trk的讹音,赤勒﹑敕勒则是早期蒙古语(鲜卑人或柔然人)对于丁零的音变。
总之,丁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铁勒(从北魏到隋唐)实一脉相承。
铁勒人在漠北草原上游牧时,因其使用的车轮高大,近边的汉人以意译称为高车。
高车与铁勒虽然指同一部族,但以史料的来源不同,其内容也互有差异。
如高车六氏中有袁纥氏﹑解批氏,而在铁勒中则变成韦纥氏﹑契苾氏。
此外,铁勒中还有薛延陀,也是高车中所未见的。
铁勒所包含的氏族或部落及其分布的地区,据《北史》及《隋书》的《铁勒传》记载有: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胜兵2万。
从哈密到焉耆北天山附近有契苾﹑乌护﹑纥骨等,胜兵2万。
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等1万余兵。
中亚咸海﹑里海一带有诃咥﹑苏路羯等合4万许兵。
中国史上的五胡乱华
![中国史上的五胡乱华](https://img.taocdn.com/s3/m/41c723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1.png)
中国史上的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是指汉朝末期至南北朝时期,蒙古和满族以外的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和消亡的历史事件。
这五个少数民族分别是鲜卑、匈奴、羯、氐、羌,他们的出现和兴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胡人入侵与中原政权的衰落鲜卑人是五胡中最先进入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公元3世纪,鲜卑的首领努力单于为了扩大势力,纷纷进攻中国南北各地。
鲜卑人虽不是中国音译为胡的源头,但这一次强大的入侵,却促使“胡人”的名称成为了对外族的一个代名词。
同样在此期间,以羌族为代表的其他少数民族也不断迁徙扩张,加剧了北方政权凋敝的局面。
由于统治者的胡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日趋突出,加上北方气候干旱、农业基础不足,使得北方社会不断动荡,进而引发了更严重的战争和混乱。
二、鲜卑、匈奴与北魏王朝鲜卑人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引起了当时北方实力最强大的政权——北魏的注意。
534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以汉族王元姬为皇后,进一步接纳汉族文化,发展了社会经济,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的霸权。
鲜卑人依次为北魏建立了西魏、北齐和东魏三个王朝,历时约300年。
北魏时代的兵制、官制、法律、文字等都是半汉化的,对汉族的文化习俗效果极为深远,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鲜卑人的文化与汉族文化融为一体,使得传统的中华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对于鲜卑人的汉化,匈奴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习惯和文化,与中原地区的王朝并没有融合。
公元5至6世纪,匈奴进攻中国北方多次,但在中国境内建立政权的企图均告失败。
唐朝时期,匈奴被彻底消灭,只留下一些游牧民族。
作为五胡之一,匈奴的历史地位远不如鲜卑。
三、羯、氐与西南少数民族羯和氐都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代表,他们分别自南、北向中国扩张,经常与汉族争夺领土和资源。
东汉时期,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官府的管束,羯族聚居地逐渐向西南扩散。
五胡乱华时期,他们扩张到黄河以南的山西、陕西之间的山区。
在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时,羯族在洛阳、陈留、河南建立了五个大部落,成为当时中国西北的霸主。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54cd6c0e7fd5360cba1adbe9.png)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
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
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
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
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
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
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
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27d9676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5.png)
解释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指的是公元304年至439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先后出现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吐谷浑五个民族的入侵和统治。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国家政权频繁更迭,人民生活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以下是对五胡乱华时期的详细解释。
1. 匈奴匈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草原民族之一。
公元前3世纪,匈奴部落开始崛起,对中国北方进行频繁的掠夺和侵略。
公元前209年,匈奴统一各部落,形成了强大的北方草原帝国。
匈奴帝国迫使中国朝代进行频繁的交好和贡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
2. 鲜卑鲜卑是另一个在五胡乱华时期对中国起到重要影响的少数民族。
公元3世纪中叶,鲜卑部族逐渐崛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公元334年,鲜卑首领慕容部开始入侵中国北方,很快占领了中原地区的政治中心。
3. 羯族在五胡乱华时期,羯族也是对中国北方产生影响的重要民族之一。
公元4世纪,羯族崛起于中国西北地区,对中国北方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战争。
公元338年,羯族攻陷长安,开始统治中国北方。
4. 氐族氐族是五胡乱华时期出现的另一个民族。
公元4世纪,氐族在中国西南地区逐渐崛起,建立了氐人政权。
氐族与鲜卑、羯族等民族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和争夺。
5. 吐谷浑吐谷浑是五胡乱华时期出现的西北少数民族。
他们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对中国北方进行了侵略和战争。
吐谷浑的统治给中国北方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
五胡乱华时期持续了130多年,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不仅北方地区的农田被草原民族频繁侵占和破坏,还导致了国家政权的频繁更迭。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统一和稳定遭到了极大的挑战,人民的生活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总的来说,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草原民族的入侵和统治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
![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0b0e73343169a4517723a375.png)
[转载]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分布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
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而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
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
但伴随着匈奴政权的是对外掠夺的贪婪性,在战国秦汉时期,与中原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1、战国末期,由于秦国进行统一战争,与赵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进驻了河套地区。
2、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把匈奴势力驱逐出河套地区。
秦在那里设置了44个县,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3、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4、自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利用楚汉战争、中原混乱之际,屡屡入侵掠虏,在公元前201至公元前133年之间,匈奴骑兵更是连年侵扰汉朝的边境,使汉朝北方地区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5、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进攻汉朝,刘邦带兵迎战,刘邦在平城被冒顿单于战败,被围7天7夜才脱险。
此后,汉初各帝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而且每年还要向匈奴进贡大量的酒、米、食物等。
6、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在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均获得了巨大胜利,尤其第三次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经过上述几次战争,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原地区自战国以来的边患得以解除,生产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7、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接受汉朝的册封,归附西汉。
呼韩邪单于归汉,结束了匈奴政权和西汉王朝之间150年以来的对立状态,促成了大漠南北与中原的统一,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bfe52e2fab069dc502201ad.png)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史演变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6f310f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c.png)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史演变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自治区历史演变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四省区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黄河上游流域的一部分。
在2500多年的历史中,这里一直是汉族、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曾是西夏、元、明、清等朝代的重要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二、宁夏的历史演变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46年,宁夏地区是西周的领土。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赐封夏后氏,建立夏朝,宁夏成为其夏后氏的内地。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宁夏先后隶属于秦、汉、魏晋、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元、明、清等朝代政权,期间宁夏地区发展迅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宁夏文化的独特风格。
在元代,宁夏被设立为兰北行中书省,后改为宁夏行省,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地名作为省名的行省。
宁夏的发展也在明清两代达到了顶峰。
当时,宁夏地区成为了玉器和绸缎的重要产地,并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三种文化的交融与融合。
1949年12月宁夏解放,1958年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首批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此后,宁夏自治区不断加强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宁夏自治区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宁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宁夏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此外,宁夏还积极发展旅游业,把历史和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当中,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宁夏的历史和文化。
宁夏自治区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回族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宁夏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现有伊斯兰教寺庙800多个,分为不同的派别,是伊斯兰教的中心地带。
另外,宁夏还有许多回族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如“银夜灯”、“神舞”、“旱船”等,代表了宁夏回族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d435b1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5.png)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而中国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汉族,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展现出来的独特文化和历史演变,构成了丰富多彩、具有各种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
一、概述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就已经分布于全国各地,并且与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自那时起,少数民族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的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然而,在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中,少数民族所处的地位和命运一直备受关注。
二、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中国被称为自古以来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包括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彝族、苗族、瑶族、布依族和侗族等56个民族,同时,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
如今,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南等地。
三、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1.秦汉时期秦朝的初期统一,将大量的少数民族纳入了中国,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建立了新的地方官府和崇拜体系。
在秦汉时期,汉族不断地向外扩张,一度将大地的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纳入了中国版图,同时还将周围的少数民族也纳入了当中。
2.魏晋时期魏晋南北分裂时期,南北地区都各自存在着不少的少数民族。
南方的蛮夷地区被汉人受到控制,而北方的鲜卑、匈奴,则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此时,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便变得更加突出了。
3.唐宋时期在唐代,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形式。
为了维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唐玄宗时期还专门设立了西北南诏等民族部落疆域,维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和谐。
宋朝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时期,而少数民族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民族文化。
4.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在东汉政权的控制之下。
明清政府通过向少数民族移民政策的灵活调整,使得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
而在清代中后期,少数民族则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相对独立的政治体系,而与汉族之间的差异也拉大了发展的距离。
最新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发展史
![最新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79c79ec8524de518964b7d4d.png)
【西北少数民族】◆匈奴274.秦汉时期与中央政府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
275.匈奴战国时期建立了奴隶制政权。
276.匈奴的首领名叫“单于”。
27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是匈奴族。
278.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是西汉国力衰弱,政府无力与匈奴作战。
279.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
280.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的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
281.由汉初的“和亲”到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政策的转变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力强盛。
282.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促进了汉族与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283.“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指的是昭君出塞,远嫁匈奴。
◆鲜卑284.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285.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突厥286.隋唐时期与中央政府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突厥。
287.唐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288.唐朝时灭西突厥,设立都督府;灭东突厥,设立都护府。
◆回纥28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90.8世纪回纥归附唐朝,改名回鹘。
◆蒙古29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292.中国古代杰出的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主要功绩是于12世纪统一蒙古草原。
293.明朝时期蒙古分裂。
294.清康熙皇帝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叛乱.295.1771年蒙古族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冲破沙俄阻挠重返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妥善安置。
◆回族296.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回族。
297.回族是由外来民族和我国少数民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形成的民族,是汉,蒙,畏兀儿与波斯人,阿拉伯人融合而成的新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满族298.满族的祖先是唐朝的靺鞨人。
299.唐朝时靺鞨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
300.唐朝时在黑水靺鞨设立黑水都督府,立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301.五代时黑水靺鞨发展为女真。
认识少数民族——纳西族历史发展(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
![认识少数民族——纳西族历史发展(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https://img.taocdn.com/s3/m/830d02c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d.png)
5世纪后期(南朝齐、梁之际),麽些酋长泥 月乌率众驱走原来定居于今宁蒗永宁的吐蕃势 力,而世代生息繁衍于此。
6
纳西族妇女
秦汉唐宋时期
唐代,根据《蛮书》所载,东至今四 川省西川地区,南至大理州宾川,西 至澜沧江边的维西一带,北至铁桥上 下的德钦、中甸一带,都有纳西人分 布。
“EDUCATION”
纳西族
历
史
发
展
20XX年
1
纳西石棺葬
起源
纳西族的族源,学者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 在中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 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 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后汉书》 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 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耗牛种,越篱羌是 也” 。又说:“耗牛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 不可纪知也” 。
9
元朝时期
1253年(宝佑元年),蒙古军在忽必烈 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国,经木里到 永宁日月和。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后, 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茶罕章管民 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是土 司土官制度的雏形。
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元政权设置 “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 此始。
02
汉时期,定笮一带“摩 沙夷”之地盛产盐、铁 和漆,引发东汉朝廷派 官兵争夺定笮盐铁之利 的战争。《木氏宦谱》 中对东汉及蜀汉时摩沙 夷在盐源的活动已有简
略记载。
03
至东汉时,纳西先民与 东汉王朝直接建立了政
治关系。
5
纳西族文化
秦汉唐宋时期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732d488d0d233d4b14e69a3.png)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一.知识归纳1.匈奴族(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
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
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汉朝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东汉明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突厥族(1)南北朝时期: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
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称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动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唐朝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民族史着作目录
![民族史着作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d89a31c74afe04a1b171de07.png)
著作目录相关专著(南朝齐)顾欢:《夷夏论》。
(清)钱向:《夷夏用兵鉴古录》。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重印版。
王戎笙、陈祖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中华文明》,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章)刘美崧著:《两唐书回纥传回鹘传疏证》,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王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希都日古:《清初蒙古文文献与档案研究:以17世纪相关史料为主》,博士后报告。
李珍:《魏晋至宋元时期民族史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资料汇编吴玉贵:《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中华书局2009年版。
罗焱编:《二十四史中北方民族文化史料长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冯志文,吴平凡编:《回鹘史编年》,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周廷贤:《云南民族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乾嘉道三朝哈萨克史料》,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82年。
青海民族学院政治教育系民族史编写组:《明实录清实录:撒拉族史料摘抄》,青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苏晋仁等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1982年版。
徐丽华主编:《回族研究文献题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民族史专著、论文集与博士论文:孙进己、孙泓:《女真民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尤中:《尤中文集》第1卷《云南民族史云南地方沿革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治安:《元代华北地区研究:兼论汉人的华夷观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林庆彰:《从“华夷”到“中西”:清代《春秋》学华夷观研究》,(台湾)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
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
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
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
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
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
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
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
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6)墓葬上面没有封土,实行人殉制度。
(7)单于早上拜日,晚上拜月,月圆战争,月方退兵。
匈奴正月、五月、八月三次大的祭祀。
二、月氏。
1、大月氏归孀帝国的建立灭亡及其影响。
(1)公元前2世纪,乌孙赶走大月氏,大月氏月2世纪60年代越过阿姆河就进入了吐火罗王国的中心地区,吐火罗难逃后,大月氏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统治。
他们把占领的大夏分为若干个封国,由大月氏统治者的子弟统治,这些封建主被称为翕候,主要有五个。
大约在1世纪左右五翕候之间发生了兼并战争,最后由贵孀翕候统一了大月氏,建立的国家被称为大月氏。
在前几任王的统治下,大月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力强盛,直到公元3世纪,个领地逐渐的独立,仅仅保持巴克特里亚地区。
到公元5世纪,在嚈哒人的打击下,大月氏贵孀王国走向灭亡。
(2)历史影响:贵孀帝国起初使用的希腊文,然后北部创造出了粟特文,南部使用去卢文,还有一种用希腊字母表示东伊朗语的文字,又称贵孀语,也使用花剌子模文。
宗教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祆教、希腊教、佛教等等,特别是佛教的产生发展。
当时的贵孀帝国处在几条丝绸之路的中心,所以在当时贵孀帝国是一个国际的贸易中心。
2、大月氏的西迁。
(1)《史记》中:大月氏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2)《汉书》中: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
(3)王国维认为大月氏被匈奴击破后,向西南经过青海柴达木盆地到了鄯善、且末,即到达塔里木盆地南缘,在这里居留了十年(约40—50),然后越过葱岭征服大夏。
(4)另一种说法是大月氏离开河西后,沿着天山以北,到达伊犁河流域即塞地,经过若干年,又受到乌孙的打击,始南行,到了阿姆河北,然后进入大夏。
三、氐族。
1、关于氐族的族源。
(1)氐是从羌中分化出来的。
(2)氐与羌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是联系比较深。
2、氐族的文化。
(1)氐族在二、三世纪的时候仍然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俗和语言不与羌、胡同。
(2)氐族有自己的发式和服饰,编发尚青。
(3)无贵贱都为板屋土墙。
(4)氐族在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
(5)嫁娶礼俗似于羌人,父没则妻其后母,收继婚。
到五、六世纪的时候,嫁娶礼俗与汉族同。
3、关于氐族的建树(前秦和后凉)(1)前秦是由氐人与351年建立,到394年结束,统治44年。
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第一前秦的统治者任用了大批的汉人来治理天下;二苻坚在位期间,征服了很多的政权和国家,它对统一中国和民族融合有很大的作用;三前秦统治者大力的提倡儒学。
(2)后凉(383—403)也是十六国时期氐族人建立的一个政权,苻坚被姚苌所杀后,吕光建元太安,史称为后凉。
至403年后凉被羌人政权所灭,建国17年。
后凉在我国历史上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开创者于中原纷乱,西域同中原政权断隔之后,又一次在政治上接通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来往做出了贡献。
四、羌族。
1、羌族的起源和文化。
(1)羌族的起源:羌族源出于三苗。
(2)文化:羌族没有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语言。
羌族主要从事的是牧业。
羌族习俗是披发左衽,妇女“披发覆面”,实行火葬,其婚俗是典型的收继婚。
建筑是垒石为屋,邛笼建碉堡以自卫,建屋以居人。
在佛教传入之前,羌人通过盟誓来解决纷争,并且都已战死为荣,以伤病死为羞耻。
2、西汉时期汉政权对羌族的政策。
(1)汉朝政府对羌人严重的征税。
(2)汉景帝时候,把大量的羌人迁徙到临洮等,分散羌人,与汉人杂居。
迁离故地。
(3)对羌人武力征讨也是一项重要的对羌政策。
武力征讨。
(4)残忍的屠杀政策也是汉朝对羌族的政策。
诛杀。
3、羌族起义,羌乱,羌祸。
(1)第一次羌乱(107—121),原因是因为汉朝征了许多的羌人去作战。
(2)第二次羌乱(140—145),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地方官吏对羌族群众的残暴镇压和掠夺。
(3)第三次羌乱(159—168),原因也是因为地方官吏残酷的压迫剥削。
4、对后秦政权的评价。
(1)继前秦之后,由羌人姚氏建立的政权,称之为后秦政权。
这个政权建立于384年,都城在长安,据有今甘肃、陕西、河南等地,417年为东晋所灭,立国33年。
期间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招抚流民,发展生产;抑制羌族的豪强;提倡儒学整顿吏治。
羌和氐汉化程度很高,特别是建立政权之后,为了维护统治,极力的汉化,这对羌族与汉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烧当羌姚氏后秦政权和前秦的对比。
五、鲜卑和吐谷浑。
1、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部活动及其影响。
2、吐谷浑形成的文化。
(1)吐谷浑在徒河青山时,与其他慕容鲜卑部落一样,都从事畜牧业,西迁后,辽河流域的慕容鲜卑由牧业转向农业或者半农半牧。
进入青海后,从农业转向牧业。
逐水草,庐账而居,以肉酪为粮,虽有城郭而不居。
他们特别的善于养马。
(2)杀人及盗马者死,余则征物以赎罪。
处死时,以毡蒙头,持石从高击之。
(3)吐谷浑“妇人以金花为首饰,编发萦后,缀以珠贝。
”(4)吐谷浑居住在东西交通的要到,到南北朝时候,吐谷浑已经信佛教。
(5)大量的吸收当地的土著。
3、鲜卑各部所建立的区域性政权。
4、吐谷浑的兴衰。
5、鲜卑和吐谷浑有什么联系。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
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
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
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六、突厥。
1、突厥族源问题。
(1)突厥“匈奴之别种也”;突厥“平凉之杂胡”;“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丁谦认为匈奴是“鲜卑种类”;梁启超认为“突厥源于匈奴”,一般认为突厥出自铁勒。
2、突厥简史。
3、突厥社会文化特点。
(1)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移,畜牧射猎为务。
(2)贱老贵壮,寡廉耻,状若匈奴也。
(3)主要是以游牧为主,不过有一部分人在被迫的情况下从事冶铁、制铁手工业。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小国。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暾欲谷(646年-724年),后突厥汗国的贵族。
出生在唐朝,官至毗伽暾欲谷裴罗莫贺达干,在重建突厥汗庭及突厥事业复兴中立下大功,历事骨咄禄、默啜及毗伽可汗三朝,为毗伽可汗的岳父、谋主。
默啜死后,帮助毗伽和阙特勤振兴了突厥。
反对毗伽可汗对唐用兵,通晓唐朝政治,知道唐玄宗与王晙、张嘉贞的矛盾。
认为汉化会减弱突厥的战斗力。
大约8世纪30年代前,八十余岁时去世。
有古突厥文的《暾欲谷碑》。
为偰姓始祖。
夏德(F. Hirth)于19世纪末提出,暾欲谷与最早建立后突厥的阿史德元珍是同一人,刘茂才、岑仲勉等学者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