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乃至寿过百岁者。
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适应。
假设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终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平安性,应无可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非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
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样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
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确信远高于仲景时期,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乃至有所谓积存性中毒的报导。
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映的中毒表现所苦。
乃至因此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
近日引发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样反映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最近几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医治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进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
另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
故于今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切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实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
直至笔者多次说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乃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刻,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
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
其间之切身见闻,惊心动魄!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缘故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掉队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先向大伙儿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进程。
附子用法略述
附子用法略述附子,又称毒参、百药之首,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附子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安神定志等功效。
在使用附子时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有效。
下面将就附子的用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药材性味与功效附子性味辛温、咸微寒,归心、脾、腎經。
其有效成分为季鹉碱等,具有温中散寒、散寒止痛、镇静安神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痛、虚寒腹痛、心悸失眠等症状。
在临床上,附子多用于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治风寒湿痹、治虚寒腹痛、麻痹厥冷等症。
二、附子的用法1. 散剂:附子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中药煎剂和颗粒剂中。
可以单独入剂,也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大黄、干姜等。
2. 煎汤:在临床应用中,附子多用于煎汤服用,常与桂枝、干姜、甘草等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3. 配伍用药:在中医治疗中,附子与其他中药常常配伍使用,如附子与大黄、干姜合用,可用于治疗寒湿痹痛;与桂枝、干姜合用,可治疗寒痹厥冷等。
4. 炮制:附子在使用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一般包括生炮和制炮两种,以达到药性增强的目的。
一般不建议患者自行炮制附子,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1. 受孕期妇女忌用:附子属于大寒之品,孕妇和受孕期妇女忌用。
2. 心脏病患者慎用:附子具有强壮心脏的作用,但对于存在心律失常或者心脏病等情况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不宜长期服用:附子属于辛温寒药,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导致中毒。
在使用附子时,建议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
4. 注意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导致有些人对附子过敏,极少数人服用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皮肤发痒等症状。
四、临床应用1. 治疗风寒湿痹:附子可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常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麻木等症状。
2. 虚寒腹痛: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寒腹痛、泄泻等症状。
3. 心悸失眠:附子可以镇静安神,用于治疗因情志不畅、失眠多梦、健忘失眠等症状。
我用附子之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我用附子之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1:应用附子的目的,不在于补哪里,而是它可以振奋精神,有足够的阳气去抵抗阴寒,这样总有一天胜利,因为人会生病是阳气虚,李可说“阳气一处不到就是病”
2:凡脉出现沉弱或者迟弱,都是心脏功能疲惫,这时就要用附子了,不能等待检查出心衰才用,那已经是剩下半条命了
3:见少阴病,附子要赶紧用。
什么是少阴病?《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脉微细,说明阳气虚,阴血不足,想睡又睡不着,有人还会出现拉肚子,想呕吐的情况,这就是少阴化寒,是四逆汤的症了
4:附子是阳之极,凡阳气不足,阴寒就内生,这时用附子,就可以把寒气散气,这就是中医讲的回阳救逆
5:经络有寒,一定要附子为君药。
什么是经络有寒?比如关节痛、屈伸不良或肢体疼痛,包括痛风等,都属于经络有寒呀
6:大虚之人,用参、术不效者,加上附子,就能让精神好,肚子饿,这样通过不断进食食物,慢慢身体就能补充,但是脉数人又瘦,就要慎用附子了
7:附子和肉桂都可以补助元阳,但元阳绝时,就要用附子而不是用肉桂,因为附子味厚,但气不厚(煮一下吃就知道),而肉桂是气味都厚,气厚就兼有走散之力,本身就病危,怎么能散?这就是仲景的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的原因
8:对于阳虚自汗者,常见有三方:卫气不足者,用玉屏风散不效,加上附子即可;虚火出汗者(虚阳外浮)往往要用人参加附子;而脾阳不振,吃饭易出汗者,要四君子汤加附子,这都是经验
方中讲到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百家经验:附子的临床使用“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附子的特性是怎样的,附子适应那些症状,附子应如何正确使用?这对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来说并不成问题,中医历来是“有是病,用是药”。
但这个“是”与“不是”,只是一念之差。
正确使用,可挽狂澜于既倒。
错误使用,冰消玉殒,追悔莫及。
下面对附子临床运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
一、《本草正义》“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二、《本草求真》“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
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三、《神农本草经疏》列70余证为不宜用附子的禁忌症,“尚误犯之,轻变为重,重者必死,枉害人命……,宜谨审之”。
四、《中药古今应用》“附子,上助心阳以复脉,中暖脾胃以健运,下补命门益命火,既能追复散失之浮阳,又能钧补不足之元阳,为回阳救逆,救治虚脱之要药。
”五、化占福经验:一患肺结核者,因遇冷感冒,自谓阴寒症,取回阳救逆汤二服,服后发高烧,吐血不止,次日身亡,送葬时,血从棺木中流出,这是误服附子造成的结果。
六、况时祥经验:(1)使用附子辩症要点,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泠,腹痛喜按,少气泛力,口淡不喝或喝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嫩,脉微细或沉迟无力,(2)用量:10--15克,煎一小时以上。
七、白清佐经验:(1)确属三阴寒症,阳气衰微,脾湿肾寒者。
(2)阴寒祢盛,地气盖天,阳气竭绝之寒症。
(3)阳微欲绝,神去魂存之际。
(4)初用小量,继则量大,遇阴寒重症,附子用量辄以两计。
八、王少华经验:(1)四肢清冷,自汗,心季,胸闷剧则胸痛,唇绀,脉结代无力或沉迟,或微细,甚则脉微欲绝,舌胖色淡,或淡紫、或青紫,苔白、薄白、或白滑、白腻之心阳不振。
如心阳不振之病毒性心肌炎,心肾阳虚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病之阳气欲脱者。
(2)四肢清冷,畏寒、面白、泛力,小便短少或不利,舌淡、舌体胖大,脉沉细、沉紧之水肿症,属心阳不振者。
附子的副作用
附子的副作用附子是一种中药材,主要来源于中药麻黄的根茎和发芽的芽。
附子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建议用于中风、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
然而,附子也有一些副作用和潜在风险,需要患者和医生在使用中予以警惕。
首先,附子有一定的毒性。
附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剧毒的神经性麻痹和心脏毒素——美药氏毒碱。
如果剂量不当或使用不当,附子中的毒碱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剧烈的毒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情绪波动等。
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因此,使用附子时必须慎重,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其次,附子可能引起中药与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附子中的神经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阻断神经传递、影响药物代谢酶或改变药物的分布。
因此,在使用附子之前或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特别是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常用药物,需要患者告知医生,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此外,附子在中药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识别难度较大的副作用。
例如,由于附子的神经药物成分可能导致人体肌肉瘫痪,患者在使用附子时可能出现肢体无力、瘫痪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另外,附子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口干、恶心、头痛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附子并咨询医生。
总之,附子是一种潜在有毒物质,使用时需要特别谨慎。
患者在使用附子前,应告知医生有关自己的病史、过敏史、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等信息,以便医生能够判断使用附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附子期间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不适或副作用,及时就医。
另外,患者在购买附子时要选择有资质的医院、药店或制药企业的产品,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
只有在合理的使用下,才能更好地发挥附子的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附子是温里药,有大毒,在临床上怎么运用才安全?
附子是温里药,有大毒,在临床上怎么运用才安全?
谢谢邀请!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味辛,甘,性大热,有大毒,归心,脾,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入汤剂多制附子,常用量为:3一9克,生附子有大毒,多外用。
附子内服要先煎30一60分钟,以防中毒!
附子,临床多用于心阳虚脱引起的心慌,气短;脾肾阳虚引起的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也可用于寒滞经脉引起的关节肿痛,四肢发凉等病症。
另外,李时珍《本草刚目》中明确提到,附子和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浙贝,川贝),白蔹,白芨相反,属配伍禁忌范围。
附子的使用
附子的使用现在很多人都在尝试用附子,但由于附子的毒性,又使许多人在使用附子上畏首畏尾的,使附子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只要把握好使用附子的对象和用途,你就可以使用附子的过程中轻松应对。
附子有很多种,生附,炮附,盐附及市面药店上常有的制附片,由于在炮制的原因,制附片的药效已是非常低,不明白的人会常埋怨为什么药不见效,因为制附片药效低,所以在用量上就要用到几倍以上才显效。
如果使用对象是抢救用的(极度虚寒),那用量就要是常量的十几倍,那就是200多克才有效,而且是不用先煎,这样的量是对制附片而言。
说到使用对象,那就是说你要弄清服药对象的体质,是小寒还是大寒体质?如果是阴虚型的体质的人那附子是半点也不能碰的。
小寒性体质的人可以在用量上减半。
大寒性体质的人用量可以加两倍,而且只要先煎半个小时,为的是取附子的毒性才会有效,这都是针对生附及炮附子来说的,如果是盐附子一般不主张当药物使用,而是主要用在食物的烹调上,因为盐的阴性反过来会制约附子的阳性,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如果大家能这样的使用附子的话,那附子药效是非常明显的。
说到附子的药性反应(有些人说的是中毒),也是要正确对待的,不要凡事都见草当蛇,这样就会失去使用附子的意义,如有药性反应的,只要不是口吐白沫的,一般只要在床上休息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强撑。
也不要动不动就使用解毒的药,因为要是使用解毒的药,其呕吐的滋味也绝对不好受,而且也没必要,如果连附子的药性反应也不能接受的,那也不配用附子了。
如果你想试一下附子的药性反应,只要你将四逆汤还未了冷下来的时候喝了(有热感,当然是三分一的量),你就会有机会体验一下那种头脑清醒四肢麻麻的感觉。
如果你连附子的药性反应都未有过的话,请不要随便介绍你身边的朋友使用附子。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又称乌头、续断。
其学名为Aconitum,属毛茛科植物。
附子生长在山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四川等地。
附子长有一根类似红肉的根状茎,因此得名“附子”。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非常丰富,但同时也有一些禁忌,需慎用。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附子的功效、作用以及禁忌事项。
一、附子的功效与作用1. 具有麻醉作用:附子中含有一种剧毒的生物碱——乌头碱,它能够诱导麻醉状态。
因此,附子被广泛应用于麻醉手术、创伤缝合等医疗行业,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或少痛。
2. 增强免疫力:附子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它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
附子还可以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3. 治疗风湿痛:附子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痛的治疗。
它能够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缓解关节肿痛、骨痛等症状。
附子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内部的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4.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附子中的乌头碱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附子能够改善心脑血管的微循环,增加心脑血流量,减少心脏负荷,从而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5. 镇痛作用:附子中的乌头碱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疼痛传递,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
附子不仅可以缓解急性疼痛,还可以减轻慢性疼痛,如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二、附子的禁忌尽管附子有许多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禁忌事项。
1. 剧毒:附子中含有大量的乌头碱,它是一种剧毒物质。
使用附子前必须经过精细提取和加工,去除大部分乌头碱,以减少毒副作用。
不要随意使用未经处理的附子,以免中毒。
2. 孕妇禁用:附子具有刺激子宫的作用,容易导致子宫收缩,增加流产的风险。
孕妇应避免使用附子及相关产品。
3. 心脏病患者禁用:附子中的乌头碱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加重心脏负荷。
附子,用对了就是“扶阳第一药”,用错了就是“夺命第一毒”
附子,用对了就是“扶阳第一药”,用错了就是“夺命第一毒”导读:历代医家所以重视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正是从强调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出发的。
提起“附子”,大家想到的就是它的美称“回阳救逆第一品”。
附子附子为乌头的子根加工品,一提到乌头,可能大家就想到了祛风湿药中的川乌。
以母根来入药叫川乌,以子根来入药叫附子。
川乌在商品药材当中经常切片使用,称为附片,加上一些菜油或者是焦米、红糖,染了以后颜色偏黑,称为黑附片。
顺着切的叫顺片,横着切的叫横片,顺着切了以后用硫磺来熏,它的本色变淡了就叫白附片。
附子是四川的一个道地药材,现在的绵阳市江油,过去叫彰明,宋代有《彰明附子记》,可见附子在宋代已经非常有名。
附子辛甘性热,纯阳之品,火性迅速,无所不到,能够温一身之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附子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助肾阳以益火,温经散寒以止痛。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附子第一条功效是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
导致亡阳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由于长期患病,阳气慢慢的耗伤,最后损耗殆尽,另一个是患有急性病,比如说大吐,大泻,大汗淋漓,阳随阴脱。
亡阳证的典型症状,一是四肢厥冷,二是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衰败了。
因为肾的基本功能是温煦形体,肾阳衰败首先出现肢体的远端,四肢逆冷,轻则手指脚趾,重则上肢冷过肘,膝关节。
心主血脉,心阳衰微不能够鼓动血脉,所以说会出现脉微欲绝。
那附子为何被称为“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呢?因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最好,从古至今,尤其是在古代,完全依靠附子这一类为主的药来治疗。
古时候由于剂型落后,容易延误抢救,所以现在附子为主的急救制剂大多是注射剂,在临床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
治疗亡阳证附子常与干姜配伍,代表方剂是四逆汤。
若是阳气暴脱,带有元气大亏所导致的大汗自出,手足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常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
临床更以参附注射液来急救回阳,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出现四肢厥冷,畏寒蜷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者是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
附子副作用
附子副作用
附子,又名乌头、乌头附子,为忍冬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根茎,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毒性强大的草药。
从古代开始,附子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具有温阳、祛湿、驱邪的作用,被用来治疗风湿、痺痲等病症。
然而,附子具有极强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首先,附子的毒性主要来自其中的一种生物碱,即乌头碱。
乌头碱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如果使用过量或长期使用,就会对中枢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的情况。
其次,附子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乌头碱可以引起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律不齐等症状。
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使用附子更容易引发心脏问题。
同时,长期使用附子也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损害,引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此外,由于附子具有温阳作用,因此不宜在热病或有内热症状的人群中使用。
使用附子可能加重热病症状,导致发热、口渴、口干等症状加重。
另外,孕妇、儿童、老人、体弱者等特殊人群应尤其慎重使用附子。
因为这些人群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于附子的毒性反应也更为敏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
总的来说,附子是一味具有显著毒性的草药,慎重使用十分重要。
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可以发挥其医疗作用,例如温补肾阳、祛寒湿等。
但任何情况下,都不宜过量使用附子,也不宜长期使用。
过度使用附子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必须谨慎对待附子的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安全使用。
附子一用就上火,除了辩证有误,也许是剂量用少了
附子一用就上火,除了辩证有误,也许是剂量用少了
展开全文
附子:补火要药。
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
火神派诸家用附子多为大剂量,祝味菊用附子少则12~15,多则30。
吴佩衡、范中林、刘民叔、陆铸之等一般都在30克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李可用量更是惊人,多则按斤计算。
小剂量(15克以内)兴阳,兴阳就容易让阳气跑出来,大剂量(30克以上)扶阳。
很多医生说附子如何如何好,但是初学者试着用附子治病,上火现象确实非常常见。
没有多次亲自喝过附子的,不建议大家超过60克使用,没喝过你就很难相信暝昡反应的微妙。
很多同事和我交流,说辩证明明准确虚寒证,但是一用附子就上火。
1.如果你临床使用附子比较多,建议直接去四川找药农定制、自己炮制,质量可靠。
或者使用大品牌的颗粒剂,大的颗粒剂厂家都是种植、炮制一体的,每批货药效稳定。
只有中药质量稳定,才能总结出使用心得。
2.我的心得,10克制附子确实有相当多的患者上火,但是30克就好点,也就是说量大点,上火就好点。
很多时候有些人担心用附子上火便秘。
其实附子量加大只会出现腹泻现象,出现腹泻,询问患者,只要腹泻完精神更好了,就没事。
附子的中毒表现就有腹泻,但是30克的制附子,质量有保障、煎煮90分钟是不会中毒的。
3.加甘草,正所谓土能伏火,补土能把火藏起来。
加知母也可以,知母知母,知道谁是你的母亲,是对金水互生最好的解释,这和张锡纯黄多配知母有异曲同工之意。
(五行本来金生水,但是水脏寄元阴元阳,又可以生金)。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3~15g。
外用时,取适量附子研细末敷于足心,治疗阴虚牙痛。
经不同炮制方法,可生产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中药材饮片。
不同炮制方式作用功效不同,但用药方法一致,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附子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
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注意:附子毒性较大,入煎剂时,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常见中药配伍如下:附子配干姜:附子善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重在温中,兼能回阳。
两药相配,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补阳散寒;细辛善祛少阴经风寒;麻黄善开腠里而发汗散寒。
三药相配,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此外,附子也有一些食疗价值,常用食用方法如下:煮粥:制附子10g,炮姜15g,粳米100g煮粥食用。
用于里寒腹痛、腹泻,大便表稀。
煲汤(附子羊肉汤):制附子25g,羊肉1000g煲汤食用。
用于阳虚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或脘腹冷痛,腰痛。
泡酒:附子可以与杜仲、牛膝、淫羊藿、独活等中药配伍泡酒,用于腰膝疼痛等。
仲景用附子总结
仲景用附子总结一、附子用于温阳散寒仲景认为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因寒邪入侵导致的各种疾病。
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将附子配伍桂枝、芍药等药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治腹痛胃痛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胃痛等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干姜、炙甘草等药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状。
三、调理四肢厥冷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调理四肢厥冷的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人参、甘草等药材,用于治疗因阳气不足导致的四肢厥冷、畏寒肢冷等症状。
四、用于月经不调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等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当归、芍药等药材,用于治疗因寒邪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五、增强机体抵抗力附子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黄芪、白术等药材,用于治疗体虚感冒、疲劳综合征等症状。
六、改善血液循环附子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川芎、红花等药材,用于治疗因寒凝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七、缓解风湿关节痛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关节痛的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独活、桑寄生等药材,用于治疗因风寒湿邪导致的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八、配合其他药材使用仲景在使用附子时,常常将其与其他药材配合使用,以提高药效并降低副作用。
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将附子与干姜、炙甘草等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温阳散寒的作用。
此外,附子还可以与黄芪、白术等药材配合使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九、用量用法需谨慎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附子的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而定,用法上需要注意煎煮时间和用药方式。
同时,为了降低副作用的风险,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附子。
附子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
附子的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附子,又称为附子、附片、附子粉等,是中药中的一种常用药材。
由于附子的药效非常强大,其使用方法和使用量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本文将从附子的药理作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来介绍附子的相关知识。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附子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毒蕈碱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
同时,附子还含有一些其他的成分,如生物碱、萜类化合物、脂肪酸等,这些成分也对附子的药理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镇痛作用附子的镇痛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药理作用,这也是附子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附子能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减轻疼痛感觉,使人感到舒适。
附子的镇痛作用非常强,但是其毒性也很大,所以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
2. 抗炎作用附子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因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同时,附子还能够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3. 抗癌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附子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但是,由于附子的毒性非常强,其抗癌作用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二、附子的用法用量由于附子的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要注意用法用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量。
1. 煎汤将附子切成小块或磨成粉末,加入水中煮沸,然后再用小火煮1-2小时,即可得到附子煎汤。
附子煎汤的用量一般为3-9克,一天分2-3次服用,最好在饭后服用。
2. 贴敷将附子煮熟或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水或醋,调成糊状物,然后涂抹在患处,用布或纱布包裹住,固定在身体上,即可进行贴敷治疗。
贴敷的时间一般为2-3小时,每日1-2次。
3. 口服将附子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蜜糖或红糖,调成糊状物,然后口服,每次用量为0.5-1克,一天分2-3次服用。
三、附子的使用注意事项1. 注意剂量由于附子的毒性非常强,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用量不超过9克,儿童不超过3克。
同时,使用附子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周。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附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学名: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eaux),又称川附、乌附、天南星等,属毛茛科乌附属植物,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
附子在中医理论中被归为“热毒药”,具有热入心包、攻下焦、祛风湿等功效,适用于中风、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症状的治疗。
不过,由于其毒性较大,使用时需要谨慎,严禁超剂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附子的药理作用、主要成分、常用剂型及剂量、禁忌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附子的药理作用1.镇痛作用:附子能够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达到镇痛的效果。
研究发现,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骨碱素和瓦松碱均具有镇痛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能够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结合,阻断钠离子的内流,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2.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成分,这些成分能够调节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研究表明,附子抑制心肌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增加钙离子的内流,调节心肌细胞膜电位,从而延缓心脏复极过程,减少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达到抗心律失常的效果。
3.抗炎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
研究表明,附子中的姜黄素类成分能够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此外,附子还能够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4.降压作用: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
研究发现,附子中的骨碱素和瓦松碱能够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降低心脏的搏动频率和收缩力,从而降低血压。
此外,附子还能够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进一步降低血压。
二、附子的主要成分附子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主要有骨碱素、瓦松碱、乌头碱等。
其中,骨碱素是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含量约为0.04%~1%。
此外,附子还富含挥发油、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1.骨碱素:骨碱素是附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镇痛、抗心律失常、抗炎等药理作用。
附子应用要坚持十禁三问
根据历代医家经验,有人提出附子应用要坚持十禁三问十禁:1. 面赤不用;2. 舌质红、苔黄不用;3. 谵语烦躁不用;4. 尿少色赤不用;5. 脉数有力不用;这5 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
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是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的。
6. 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心肌疾患病人勿用;7. 体质衰弱、阴虚内热者勿用;8. 妊娠期勿用;9. 房室传导阻滞者勿用;10. 不能与半夏、栝楼、贝母、白蔹同用。
三问:即问病人服附子后,1. 睡眠如何?2. 尿量多少?3. 动静状态。
简言之,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附子用后的正常反应。
反之,则应考虑为附子的禁用病证。
附子大辛大热之药,虽然其用处十分之大,但任何一味药皆有其适用证,不独是如上十禁不可用附子,凡脉证不宜与附子的皆不可用,另外要配合处方中其他药味配伍综合考虑,附子就象是夏天,如果病人病如冬天之寒,用附子之后,病就会所好转,如果病人病似夏天,炎热如火,用附子就是火上加薪,我想真寒真热都好辩证,如果是假热真寒,假寒真热就较难辨证了,故选用附子时,的确还需要掌握用附子的规律,方法.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 一)杨××,男,三十一岁,云南省姚安县人。
1923 年3 月,已病廿日。
始因微感风寒,身热头痛,连进某医方药十余剂,每剂皆以苦寒凉下并重加犀角、羚羊角、黄连等,愈进愈剧,犹不自反,殆至危在旦夕,始延余诊视。
斯时病者目赤,唇肿而焦,赤足露身,烦躁不眠,神昏澹语,身热似火,渴喜滚烫水饮,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解,食物不进,脉浮虚欲散,此乃风寒误治之变证。
缘由误服苦寒凉下太过,已将真阳逼越于外而成阴极似阳之症,外虽现一派热象,是为假热,而内则寒冷已极,是为真寒。
如确系阳症,内热熏蒸,应见大渴饮冷,岂有尚喜滚饮乎?况脉来虚浮欲散,是为元阳有将脱之兆,昔寒凉下,不可再服,惟有大剂回阳收纳,或可挽回生机。
附子使用注意,痰饮阻碍温阳
附子使用注意,痰饮阻碍温阳2022-11-28应用附子除了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外,还要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1.附子必须在复方中配伍应用凡用附子,均要入复方,严格按照经方的法度使用,不可单味煎服。
凡是含有附子的复方,其配伍既奇妙,又严谨,都含有制约附子毒性的药物。
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中的干姜和炙甘草;白通汤中的干姜;附子汤中的芍药;真武汤中的芍药和生姜;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炙甘草;乌头汤中的炙甘草等方剂。
干姜、甘草、桂枝或肉桂、芍药这些药物与附子配伍,既可拮抗附子的毒性,又与附子功效有协同作用。
2.尽量使用制附子,不要轻易应用生附子尽量用炮制过的附子,处方名为黑顺片、炮附片、黄附片和白附片。
白附片不是白附子,不要弄错了。
白附子又叫独角莲,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主治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中风痰壅、半身不遂、破伤风等证。
不要轻易应用生附子。
病情需要应用生附子时,必须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密切观察,水煎煮透。
3.附子禁止打成散剂服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含有附子的中成药制剂,应当严格按照用药说明服用,不可擅自加量服用。
附子禁止泡酒服用。
附子中毒的基本症状附子虽有毒性,但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合理,剂量适当,煎煮得法,应用是比较安全的。
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轻度中毒可见口唇舌发麻,干呕恶心,头晕,视物昏花等症状;重度中毒会出现手足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继之运动不灵活,恶心呕吐,心慌,面色苍白,肤冷,胸闷,烦躁,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或呼吸缓慢,肢冷脉弱,吞咽困难,言语障碍,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附子中毒的预防与救治轻度中毒可选取以下措施救治:1.立即将大剂量蜂蜜兑入少量热水中内服,一次可服60~500g。
2.立即用炙甘草60g,绿豆60g,防风30g,水煎服。
或立即用金银花90g,生姜90g,生甘草90g,绿豆250g,水煎服。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现代人不学无术,常常拘于表面的现象而不深究其本质原因何在,一见咽痛或便秘或尿赤或牙痛或眼红或脸上长青春痘或失眠或脸红或痔疮发作等征象,就断已或他人说火太大,急于进食清热败火之药或食物,或是因为昨天吃了次火锅,前天喝了点酒,今天吃了点辣椒,明天就口腔溃疡,更是认定上火无疑了,根本不去深究体质之因,也不找找是否是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所以致商家也一味迎合众人的心理,君不见现如今的药店中琳琅满目的各种中成药有温药的立席之地吗?再观各种饮品或保健品大多也是以“清凉败火”作为广告的切入点或是买点,现在又各处在流行“怕火火,喝王老吉”了,啤酒更是四季不绝。
如此这般哪有几个人真有火?我这里用的桂附理中丸是泉州产的,上个月我的一位患者因为要到泉州去照顾生病的女儿,不能服用汤剂,笔者嘱其就在当地买桂附理中丸接着服用,不想患者跑了多家当地的药店竟买不到,最后只好从本地托人买了寄去。
广东及香港一带更有煲汤的习惯,到了夏天大多是以煲凉性食物“去火”为多。
加之名利色之诱比比皆是,如此折腾,还有几人不需补火?我在想这里不少同道中人智商不可不谓不高,研习中医时日不可不谓不长,三七先生在这里反复通过各种比喻说明,其用心不可不谓不切,为何还不能让他们认识到补火的重要性呢?记得我在接触到火神派的理论前少用附子,仅在有明显少阴证时才少临证时时方与三阳经方用得量用之。
多,一时的疗效也不错,也正是这一时的疗效或是西医理化检测的暂时改善,才使得自已惑于此而不去深究更深层的医理。
事实上不少病症得到暂时的改善,仅是因为病得到压制,症状消了而已,但病根并没有彻底消除,甚则体质还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或是此处症消他处症起了。
而患者因为不明医理或是他症又起是在多时以后并不会把他症的出现归罪于前医的用药。
如失眠的患者标症是表现为热象,用了清热药物,失眠是可以暂时控制或好转,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清热药后人是变得昏昏欲睡,却出现了闭经且双眼下出现了黑眼袋,接着患者去找妇科医生就诊了,前医不能持续诊治,自然少有机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后医不去细问之前的用药或是问了也不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仅局限在自已妇科的认识里处方用药。
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再来看附子的偏性。
如用在合适的地方,正是医者求之不得的妙处;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则为害不小。
所以,该用在哪儿,不该用在哪儿,是用附子的首要问题。
同时,这也是最难掌握的。
说这是首要问题,好理解。
为什么说是最难掌握的呢?有三个原因:一,附子性热,当然用在寒证中。
问题是,寒热两极颇有形似之处,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临床还多见寒热错杂之证。
辨一般证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辨别寒热的疑似(真假)或错杂上。
此非多读书、多临证者不能。
二,附子救危,用在危急重症。
时间紧迫,不容犹豫。
难在当机立断,非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者不能。
三,附子是要药,其应用甚广,绝不只限于亡阳证、虚寒证。
从古至今积累了用附子的丰富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所谓的禁忌,但又都缺乏系统地总结。
这些经验是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这些禁忌是不是必须遵守,都还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所以,用附子难,还难在用附子的探索性上。
这又需要医者多读书、多临床、多思考,还要有胆识。
(这一问题的讨论,将在以后诸讲再详细展开。
)谈到附子的偏性,还要注意的是附子的配伍和用量。
通过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可加大、缩小或引导附子的偏性。
比如附子与干姜配伍,和附子与熟地配伍,若用陈修园打过的比方,前者是夏日可畏,后者是冬日可爱,说的是两种配伍在附子偏性量上的差别。
其实不仅如此,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熟地配附子温肾滋补,药物通过配伍起到合力,或者说通过配伍其他药物引导了附子的偏性作用于特定方向。
至于用量的调整,则是对附子偏性在量上的直接调整。
而把配伍与用量一起考虑,就会对附子偏性的大小与方向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们大致可借用“向量”这个术语来想象一下。
还是借用上面的例子,附子3克配伍干姜3克,附子9克配伍干姜3克,附子3克配伍熟地15克,这三对配伍的温热之偏性无论在量上,还是作用的具体方向,都是不同的。
因此,配伍与用量必须针对病情而恰如其分的。
总之,要安全有效的用好附子,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附子的毒性,合理地利用附子的偏性,对炮制、认证、配伍、剂量、煎煮、对中毒表现的认识和救治中毒的方法必须全面掌握。
观心庐医话附子应用须知
观心庐医话附子应用须知观心庐医话 | 附子应用须知原创文 | 观心居士真友文化昨天长期以来人们对附子缺乏了解,造成对附子的误解重重。
我今对于附子应用各方面事宜,略说一下看法。
首先来说,附子虽有毒,却不应因噎废食。
我自己服用过的附子数量,一两百斤总是有的。
制附子、生附子不同批次的,都在长期服用,没有任何一次发生过中毒。
可见,在个体反应上,对乌头碱的耐受力可以极强。
但我绝对不建议大家像我这么个服法。
我从服用附子当中能体验种种病理、药理的关系,服用也讲究法度,所以绝对不建议其他人效仿我,也没有这样去仿效的必要。
附子是壮火生阳的唯一真火正药,应当普遍应用于阳虚寒病诸证。
在当今十人九寒的千古未见的特殊时代,从疾患特点来说,今人的病十之有九都是由真火虚衰造成的。
所以附子在这个时代的意义特别巨大,附子亟须成为中医应用最普遍的一味药。
生附子有毒,当今药物成分检验,是说它有乌头碱。
但对于乌头碱的耐受性是因人而异的。
一大部分人对于乌头碱的耐受力较强。
但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用生附子。
生附子气味雄烈,如果应用对象不当,或者善后不当,很容易刑伤人的真阴。
刑伤人的真阴,不是中毒,是生附子真火真阳之气太雄烈,以至于刑克人的真阴。
人必须要阴阳兼顾。
阴阳是人的身本,人的身本不可妄动。
这也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医家少用附子的原因。
寻常医家掌握不好药法,使用附子不当,往往会动摇人的身本。
反而使人更加虚弱。
所以多数历代医家,绝少用附子。
但我们看,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却频频使用附子,里面好像有二十二个方子使用了附子。
医圣的见识与药术,是多么超卓啊。
这是一般医家达不到的境界。
医圣在伤寒论里使用的是生附子。
我们要考虑到古人的阴阳禀赋极厚,而今人的阴阳、五脏、血气的禀赋,都极薄。
这是绝无疑问的。
我在其他的文章里说过这个道理。
今人元气不丰,就很难承受得住生附子的雄烈之气。
它容易动摇人的阴本。
所以我们尽量避免使用生附子,除了顾忌它刑阴这一原因,还有个原因就是,生附子对部分人来说,容易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现代人不学无术,常常拘于表面的现象而不深究其本质原因何在,一见咽痛或便秘或尿赤或牙痛或眼红或脸上长青春痘或失眠或脸红或痔疮发作等征象,就断已或他人说火太大,急于进食清热败火之药或食物,或是因为昨天吃了次火锅,前天喝了点酒,今天吃了点辣椒,明天就口腔溃疡,更是认定上火无疑了,根本不去深究体质之因,也不找找是否是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所以致商家也一味迎合众人的心理,君不见现如今的药店中琳琅满目的各种中成药有温药的立席之地吗?再观各种饮品或保健品大多也是以“清凉败火”作为广告的切入点或是买点,现在又各处在流行“怕火火,喝王老吉”了,啤酒更是四季不绝。
如此这般哪有几个人真有火?我这里用的桂附理中丸是泉州产的,上个月我的一位患者因为要到泉州去照顾生病的女儿,不能服用汤剂,笔者嘱其就在当地买桂附理中丸接着服用,不想患者跑了多家当地的药店竟买不到,最后只好从本地托人买了寄去。
广东及香港一带更有煲汤的习惯,到了夏天大多是以煲凉性食物“去火”为多。
加之名利色之诱比比皆是,如此折腾,还有几人不需补火?我在想这里不少同道中人智商不可不谓不高,研习中医时日不可不谓不长,三七先生在这里反复通过各种比喻说明,其用心不可不谓不切,为何还不能让他们认识到补火的重要性呢?记得我在接触到火神派的理论前少用附子,仅在有明显少阴证时才少量用之。
临证时时方与三阳经方用得多,一时的疗效也不错,也正是这一时的疗效或是西医理化检测的暂时改善,才使得自已惑于此而不去深究更深层的医理。
事实上不少病症得到暂时的改善,仅是因为病得到压制,症状消了而已,但病根并没有彻底消除,甚则体质还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或是此处症消他处症起了。
而患者因为不明医理或是他症又起是在多时以后并不会把他症的出现归罪于前医的用药。
如失眠的患者标症是表现为热象,用了清热药物,失眠是可以暂时控制或好转,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清热药后人是变得昏昏欲睡,却出现了闭经且双眼下出现了黑眼袋,接着患者去找妇科医生就诊了,前医不能持续诊治,自然少有机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后医不去细问之前的用药或是问了也不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仅局限在自已妇科的认识里处方用药。
在目前不少中医院分科日益西化也细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即使是有经验的中医也难免因一时有效而沾沾自喜,更不必论出现排病反应时的认识和处理了。
还有如果有连续就诊,就目前中医的整体水平,也少有医者能作前后的联系,如儿童感冒发热,医者和患儿之母都急于退热,所以高级的抗菌素或是兼用激素,烧是退了,反复几次后,患儿出现了遗尿之症,又有谁能将此遗尿同用了抗菌素或是激素联系在一起呢?还是那句话,对于火神派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请先自已吃吃附子再说,且要吃到中毒才有发言权。
或许真到那时候,您又成为火神派的一个成员或是有新的认识了,有如伤寒论叶天士君。
最近在细读三七前辈复泰草堂中的医案,读后很多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有几个问题想在此请教三七前辈:1、肉桂的应用在火神派中如吴佩衡应用较多,但在您的医案中大多是用桂枝,罕用肉桂,请问对于二药的区别前辈有何高见?2、适合于应用附子剂的患者,在先生的医案中,应用一段时间后转方较频,细读后先生是在寒邪出阳经或是离开少阴脏病而表现为少阴病经证或是厥阴病经证,如当归四逆汤证或是退至太阴病时而及时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开之或散之或表之等。
在郑钦安的医书《服药须知》一节中,郑氏是主张服用回阳药物至胸腹觉热烦燥难安时予一剂滋阴剂,唐老也是如此主张,并提出可以选用黄连阿胶汤。
而王正龙则是根据脉象转为沉而无力时转用大剂附子理中汤或小建中汤以固其本(想必其在之前的治疗应是四逆类方持续服用.)。
我在临证时应用的体会是只要断为姜附体质,按照伤寒六经辨证不一定必是少阴病,而只要是三阴病,即可选用附子类方提前介入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一般少换方与药,仅是药量的逐步叠加至出现“排病反应”后,在出现排病反应后既可不必顾其排病反应表现于何经继续应用原方药,随着继续的治疗排病反应消失。
也可仅在排病反应持续不解时,在原方药加用根据六经辨证的方药,如咳嗽剧烈时日较长不愈时,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是合用小青龙汤或是合用麻黄汤或是合用姜辛味(如真武汤的方后加减法)。
总是一个原则是初诊确定的附子类方基本药物不变)。
当然或许我在临证时接触的患者大多是以慢性病来就诊的,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吧。
对于晚辈的一些看法,请三七前辈赐教。
(三七生):承蒙下问,多谢垂青。
所提诸问,作答如下:1、肉桂向内收,桂枝向外散,方向不同。
肾气丸中本用桂枝助生发,后世改为肉桂收敛,与肾气丸本意不同。
回阳则宜肉桂,外达则宜桂枝。
愚用桂枝多在太阳厥阴,或通升路,或通降路,皆以破阴凝为用,故不宜肉桂。
2、三阴证必用四逆辈破阴回阳,阳回则阴散于表,便当从阳经用药,用何经之药必有经证方证实据可依。
病在表而用里药必多曲折,反之亦耳。
3、病从表入里,用扶正散邪药后病气必有出路可征,或从表散,或从下泻,或从上涌,轻病可一发而解,重病需再三而作。
轻重不可同日而语。
4、所谓的感冒症状多为太阳经证,病邪一般都是从此被误治引向深入的,用扶正祛邪药后又出现表证,说明内陷之邪复出于表,可从太阳经随证解之。
若死守四逆不变,恐有攻表温里两途混淆之嫌。
愚见如此,还望不吝赐教。
服用回阳药物有时医者与患者易被药物的退病反应或是药物的正性反应所迷惑。
记得王正龙在《伤寒论串讲》中提及,只要患者是连续服用回阳药物,那么其出现的所有不适症状(除了附子的中毒症状),都可视为退病反应(大意如此)。
并丰趣地举例说,有一患者在服用回阳药物一段时间后打电话给他,告诉正龙说这几天又吐又拉,正龙仅问一句“药有没有停啊”,患者说“没停,老婆跟我急了都没停”,正龙就很有信心地对他“那没事,接着吃吧”。
三七先生的医案中在患者服用附子剂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药物的退病反应,患者在回帖中有不少将之归于受凉感冒或饮食不当,好在三七先生都能识其真面目,并不被患者的一面之辞所惑。
我在临证时的体会是服用回阳药物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患者是很少发生感冒或生病的。
即使在相同的环境或气候条件下以前容易旧病复发,只要是连续服用回阳药物,少有发病的。
这点在服药的过程中我是有交待患者的,久服药的患者也是深有体会的。
但患者在长时间的服药过程中很难按照医者的要求在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严格遵从医嘱,所以也存在着在明显受凉或疲劳或下水或忧郁等等因素之后出现不适的症状,患者会明确地告诉医者这次不是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或退病反应,而是“重感冒”或“受凉了”、“胃肠吃坏了”。
此时医者也不容易判断何是何非。
我的体会是只要患者的体质还末发生逆转或改变,继续服用回阳药物,甚则是之前相同的药物,或是增加药量,患者的诸多不适症状也会改善。
如果从临床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服用回阳药物出现的退病反应,我在临证时大多是对方药不作大的改变,但逐步增加药量,特别是附姜的用量。
刚开始时由于病人每次就诊时是开三四剂的中药且已详细告知了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加之病人对我的信任,所以有的病人在仅服用所开出的一剂中药后即使出现了明显的排病反应,且有的症状是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太阳少阳经的方证,但患者没有与笔者联系又持续服原来的汤药,随着药物的作用,患者的退病反应很快就缓解了。
且有的患者还告诉笔者如是排病反应较剧烈时,如浑身酸痛或畏寒明显咽痛甚,只要增加服药的次数,退病反应消失也快些。
如是根据“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退病反应表现为何经何方证时,就当用相应的方药助之解之。
这我赞同,在临证时应用附子类方于虚寒性体质患者出现退病反应时也不时采用此方法。
但我在想既然服用回阳药物可以助人体之正气祛邪于外或表或下或上,那为什么在出现太阳少阳或其他非阳明腑证的其他经的症状时不可以继续服用回阳药物让之祛邪于完胜呢?临床经验已经告诉我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还有一点体会是如果排病反应持续不解,有时是因为药效不足于祛邪于外,所以在出现排病反应时适时地增加附子或其他主药的剂量或是增加服药的次数是决定排病反应时间长短和彻底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七前辈在嘱病人服用附子理中丸时是依据经络循行之主时选取相应的时辰服用,且剂量是比较固定的。
对于此点我的体会是附子理中丸或桂附理中丸的服用次数和剂量可不必拘泥,总以患者服后腹部(或心下或脐周或少腹)觉得温暖为标准,所以具体的次数和数量,我一般是由患者自已调整,一日二次至六次不等,每次数量由一丸至三丸不定。
这也是伏火的另一个引申义吧。
当然这也不是我的经验,仲师在理中丸方后云“日服三四,夜二服。
腹中末热,益至三四丸”,已有明示。
刘渡舟对于此点在其著作中曾提及,且刘老本人在年轻时患病时也有亲身体会。
以上所言纯是临证实践所得,还望三七前辈能指点一二,先谢了。
(三七生):一人有一人之方法,然目的都在取效,以效捷而能持久者为上,效慢而短者下之。
每个医人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先生之守方不变果能效捷而持久,守之不亦宜乎?愚先前亦多一方久用,后受胡希恕先生影响,转为内外接轨,数经并用,临床效用尚可。
然亦在摸索,未作定论。
比来用药分量亦减,若果能小量取效,又何必浪费药材?然病不为所动,则不得不加量,非必欲大量眩人眼目,实不得已而为之也。
果有更善之良策,必当从而师之。
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附子的应用在临证时最为关键的是在于体质的识别,郑钦安在其医书中所列的辨认阳虚一切症法中的症状,我更愿意将之视为体质识别的要证。
至于在阳虚症门中所罗列的诸多症状,我认为是在体质证具备的前提下有可能出现的症状,相对于后者而言前者的症状更肯有普遍性。
临证时每位初诊的患者在决定用附子之前,对其体质或阴阳的识别我是很慎之又慎。
确定了体质后,具体方证的确定相对要容易些:一是依据吉益南涯的“气血水”三者的关系以确定是否还有血与水的病证或是气虚气滞症;二是根据六经辨证;三是方证和药证。
在其后的治疗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附子的有效量,有效量的确定离不开有效量证的出现。
对于大多数适用于附子剂治疗的患者,目前我的初步经验是附子的有效量证是胃肠道反应,也首先出现胃肠道反应。
此反应可剧可缓,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具体的症状差别也是很大,但不外乎或是腹中肠鸣或是胃中泛酸或是频频矢气或是大便溏薄或是呈现稀水样便或是呕吐或是腹中易饥甚则腹部疼痛等。
而且附子的有效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此次的有效量随着治疗的继续至彼次就变成无效量了。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附子的量是需要逐步累加的(正龙提及的服用回阳药物至唇舌发麻也是附子的一个有效量指征)。
目前在临证时我正在寻找附子体质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个体因素有哪些可以作为附子不同剂量的指征(先生在问诊单中有关于患者是否长期用过激素和是否大量用过消炎药在我看来也可作为附子应用时有效量的一个指征,即长期应用激素或(和)大量消炎药的患者附子的起始用量就应大些,或者说其出现有效量证的有效量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