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特点论文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f658d79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5.png)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老年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由心脏疾病引起。
老年人的心脏功能通常比年轻人下降,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患上心力衰竭。
本文将讨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年轻人不同。
老年人的心脏组织和其它器官都有退化的迹象,心力衰竭的表现也因此不同。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1. 疲乏无力。
老年人的代谢率比年轻人低,因此他们容易感到疲劳,特别是在运动时。
2. 呼吸急促。
老年人的肺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
3. 浮肿。
老年人的肾功能下降,容易发生体液潴留,导致手脚浮肿。
4. 心跳过缓或过快。
老年人的心脏容易出现传导障碍,导致心跳过快或过缓。
5. 疼痛。
老年人常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例如关节炎、糖尿病等,容易出现疼痛。
老年人的心力衰竭预后通常比年轻人差。
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已经退化,再加上心力衰竭的影响,容易导致许多并发症。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预后通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年龄。
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2. 性别。
女性的预后比男性差。
3. 基础疾病。
老年人通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心力衰竭的预后。
4. 心脏功能。
心脏功能越差,预后越差。
5. 并发症。
老年人容易因心力衰竭出现许多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等,这些并发症会影响预后。
综上所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与年轻人不同。
老年人因身体功能下降,在心力衰竭的影响下容易出现许多并发症,预后通常较差。
因此,对于老年人的心力衰竭治疗应该更加谨慎,同时应该注重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845a230066f5335a81216d.png)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对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方法:结合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5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以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脏病,诱因多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原发病常与多种病因并存,主要发病诱因多为呼吸道感染和心律失常等,积极治疗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病症能降低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同时加强对老年人的呼吸道护理来预防老年人引发呼吸道感染,能有效地降低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老年人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分析【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86-0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4%,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
老年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功能不健全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一般这种心脏功能损害是由于心室的收缩功能出现障碍。
其中老年心力衰竭主要引发其心脏的输出量降低而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一定程度上丧失泵血功能。
老年心力衰竭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严重的心力衰竭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并对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病因和诱发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为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心力衰竭提供指导方向和参考依据。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老年心力衰竭患者56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其中患者年龄在60~86岁,平均年龄72岁。
所有患者都通过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诊断出心力衰竭类型为:全心力衰竭16例,右心力衰竭19例,左心力衰竭21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身体检查。
1.25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主要病因为原发病,同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是主要原因。
在所有患者中单一疾病诱发心力衰竭患者11例,2种疾病诱发心力衰竭患者24例,由3种以上疾病诱发心力衰竭患者21例。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分析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1500016137ee06eff918e4.png)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药物治疗的相关情况。
方法本研究采用分组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的患者,调查时间为2016年12月到2018年1月,本研究选择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均为25例。
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为患者选择采用中药参麦注射液进行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于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慢性心衰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患者伴随有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情况,治疗之后所有患者的心功能能够得到一定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改善患者的新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从现如今角度来看,慢性心力衰竭是世界范围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病情,患者的病情会严重的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这种病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
慢性心力衰竭是因为各种心脏病结构功能出现衰退,使得患者的心室充盈,导致患者存在有相关功能损害的一种严重的病情。
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存在呼吸困难和乏力等相关症状,这种病情的预后相对较差,临床病死率相对较高。
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临床特点,为患者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干预,本研究据此进行分析并将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所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本研究选择50例患者进行此次调查和研究,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均为25例。
本研究的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2岁,患者的最小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为(72.5±8.4)岁;本研究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3岁,患者的最小年龄为6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8±7.9)岁。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7a00774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3.png)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老年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首次发病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其中70岁以上的患者占比最高。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与年轻患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临床特点和预后两个方面对老年心力衰竭进行深入探讨。
1.多发生于基础疾病存在的老年患者老年心力衰竭往往伴随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这些基础疾病本身就会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再加上老年人自身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心脏的负担也会加重。
老年心力衰竭往往发生在基础疾病存在的老年患者身上。
2.症状表现复杂多样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促、乏力、水肿等。
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可能存在认知功能下降和情绪障碍等问题,他们对症状的感知和表达会受到影响,因此很容易被误诊。
老年患者还可能出现典型症状的缺失,如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心悸和气促症状,而主要表现为乏力和轻度的水肿。
3.心功能损害程度明显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心脏的功能储备能力逐渐下降,因此心功能损害的程度往往比年轻患者更为严重。
老年患者常伴随其他器官功能的下降和缺血缺氧等问题,这些因素会加重心脏的负荷,进一步加速心功能的损害。
4.合并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多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贫血等。
这些并发症的存在会使治疗和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也会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在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还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处理这些并发症。
二、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1.预后较差由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随多种基础疾病和并发症,加之心功能损害程度明显,因此他们的预后往往较差。
一项研究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可以高达20%以上,远高于年轻患者。
老年患者在心源性死亡的比例也明显较高。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问题备受关注。
2.对于预后有不同影响的因素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心功能的损害程度等。
浅谈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和护理
![浅谈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和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ef8a094a0116c175f0e483e.png)
毕业论文习作论文题目浅谈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学生姓名学号年级 2012 级专业专科(护理)指导教师目录一、临床表现 (3)(一)一般资料 (3)(二)核心症状 (3)(三)临床特点 (4)二、治疗方法 (5)(一)病因资料 (5)(二)一般护理治疗 (5)(三)药物治疗 (6)三、临床护理 (8)四、护理结果 (9)(一)疗效标准 (9)(二)护理结果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浅谈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摘要: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是 1.3%,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因此,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老年心理衰竭临床特点临床护理前言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通常,这种损害源于收缩功能不全。
在这种情况下,心室射血量降低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个大的,扩展的心脏和降低射血分数,较为少见的是舒展功能不全。
其心室充盈不足源于室壁顺应性降低,但多数不扩大。
心力衰竭实际上不是脏活动突然停止,心脏衰竭是缓慢发生超过数年,即是心脏不能有效地工作。
学生对所实践观察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报告如下。
一、临床表现(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60~87岁,平均(68.3±6.2)岁。
人组条件:参照欧洲心脏协会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已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无精神疾病,心室射血分数≤40%。
心力衰竭病程3个月~9年,平均(4.2±3.7)年。
(二)核心症状精神错乱,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以及阵发性呼吸困难四大特征1.1.1精神错乱老年心衰有明显的低心输出量和低氧血症,使脑组织供血和供氧减少,病人往往能感觉到情绪不稳定、昏睡或者失眠。
病人有精神错乱具体表现为注意力衰退、淡漠、焦虑、失眠、昏睡。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e841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2.png)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老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in the elderly)是指老年人因心脏功能下降,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满足身体需要的一种常见疾病。
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既有心脏症状,如气急、乏力、胸闷等,也有全身症状,如水肿、体重增加、食欲下降等。
本文将通过临床分析老年心力衰竭的原因、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深入探讨该疾病。
老年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多样,常见的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功能减退。
高龄、长期高血压病人心肌组织正常心肌组织逐渐替代为结缔组织,导致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心肌病是一种心脏肌肉慢性病变,其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这些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发展为心力衰竭。
老年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心肌重塑、心肌收缩功能下降、肺和外周血管的改变等。
心肌重塑是指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包括细胞肥大、细胞凋亡、纤维化等。
这些变化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泵血能力减弱。
此外,老年人常伴随肺和外周血管的改变,肺动脉压力增高,肺血管扩张、肺充血等,从而导致呼吸困难、乏力、气短等症状。
外周血管的改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增厚和纤维化等,影响全身循环血流,导致水肿等症状。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气急、乏力、胸闷、体重增加、水肿等。
气急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劳动或夜间行动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会得到缓解。
乏力是老年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经常感到无力、疲劳,影响日常生活。
胸闷是指患者在胸部感到狭窄、压迫感或不适感,通常在劳动时出现,伴有气急。
体重增加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典型症状,由于心脏泵血不足,导致组织水肿,体重增加。
水肿是老年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水肿,也可见于颜面、腹部等部位。
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明确诊断。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bb3e27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c.png)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第1篇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70例,年龄≥65岁,其中男204例,女166例,平均年龄(70.96±16.98)岁。
心功能Ⅰ级72例,心功能Ⅱ级164例,心功能Ⅲ级130例,心功能Ⅳ级4例。
原发病:肺源性心脏病98例,冠心病9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2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均好转出院。
2护理讨论2.1住院期间护理2.1.1体位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削减,肾脏供血增加。
有利于水肿的减退。
如消失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时,要马上实行半卧位或坐位,以削减回心血最,改善肺瘀血,增加肺活量,从而减轻呼吸困难,使患者舒适。
方法:摇高床头,或用靠背架及枕头将上身抬高45°或90°使成半卧位或坐位,腰部垫以薄枕,下肢屈膝,抬高30°,以防下滑。
2.1.2吸氧患者消失气急、发绀时,必需马上给氧气吸入,一般为低流量(2mL/min)持续吸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1~2mL/min,病情掌握后改间断吸氧。
2.1.3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程长,常有紧急、焦虑、烦躁担心,这些因素能影响大脑皮层交感-肾上腺系统,加重心脏负荷。
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削减,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也使心衰加重。
护士要留意怜悯,劝慰患者,准时执行医嘱,主动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在患者面前不任凭谈论患者的病情,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尽量避开一切不良刺激。
本组16例患者由于家属协作不好,造成患者烦躁担心,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
2.1.4饮食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限制水分,予以低热量、低钠、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饮食,少吃多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钠盐限制一般不必过严,由于利尿剂广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良好。
另外,老年人体液总量较少,远侧肾单位重汲取钠的力量下降,使钠丢失增多,易引起脱水,血压下降,血液浓缩、血栓形成,对食量少的患者,可不限钠,以免影响食欲,但在心力衰竭急剧加重期间,特殊是利尿剂失灵的状况下,需严格限钠,每天不超过2g,要鼓舞患者进食含钾高的食物。
老年性心力衰竭论文:老年性心力衰竭26例临床分析
![老年性心力衰竭论文:老年性心力衰竭26例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98fb3faaea998fcc220e64.png)
老年性心力衰竭论文:老年性心力衰竭26例临床分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老年医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各个脏器功能逐渐衰竭,心脏也不例外。
老年人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且症状常常隐匿而不典型。
这是由于各种原发的器质性心脏病的发展以及冠脉硬化,血流减少,心肌壁张力增加,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心脏代偿功能减退,更兼有多系统慢性疾病及其它脏器功能不同程度减退所致。
因此,老年人一旦发生心内、心外或心内外多因素影响时,则极易发生心力衰竭。
本文对住院的26例老年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1)本文26例均为1993年以来的住院病人,26例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60-89岁,平均75岁。
(2)病因:冠心病14例,高心合并冠心7例,肺心合并冠心4例,风心1例,其中全心衰9例,急性左心衰17例。
(3)发病诱因: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17例,快速房颤2例,饱餐3例,情绪激动4例。
2 诊断标准:老年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均符合nyha对心衰的诊断条件。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于1928年首次提出根据心功能的受损状况将心力衰竭分为四级,此方案在临床上一直沿用至今。
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症状有明显严重缺氧血症,呼吸困难、发绀6例,胸闷、活动后气喘、气急11例,夜间阵发性气喘5例,端坐呼吸15例,全身倦怠13例,头昏、嗜睡5例,紫绀7例,肺底湿性罗音21例,第一心音低钝12例,第三心音4例,腹胀、纳差14例,尿少、双下肢浮肿15例。
(2)x线表现全心影扩大9例,左心影扩大及主动脉增宽共14例,肺部淤血6例,肺部片状阴影及肺纹理增粗17例。
(3)心电图改变心梗6例,房颤7例,左室肥大伴劳损15例,束支传导阻滞5例。
(4)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40% 者16例,e/a值<1.2者10例。
讨论1 老年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一直较高,这是因为老年期心肌发生退行性改变,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已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心排血量较年轻人减少30-40%,在此基础上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多病因性成为老年心衰的常见病因。
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预见性护理干预论文
![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预见性护理干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14e23feefdc8d376ee323e.png)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预见性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160-01【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点及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
结果本组856例患者经有效治疗和积极的护理,病情全部好转后出院,住院期间未见心脏衰竭死亡病例。
结论老年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不一,症状错综复杂,临床多以药物治疗和综合护理为主,预见性护理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预见性护理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结局,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0-59岁年龄段为9.1%1]老年人随增龄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在形态与功能上均发生一系列变化即所谓“生理性老化”。
同时,老年人又有多系统、多器官疾患并存,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发生变化,抗病能力、各器官的储备功能均显著下降。
因此,老年人不仅易患心力衰竭,且临床表现各异,错综复杂。
治疗矛盾多,疗效有限。
如果能对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有一定性的了解,做好预见性护理,将减少或避免心力衰竭,我科近年来对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了积极的预见性护理,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观察对象共856例,均为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458例,女398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5±11.2)岁。
856例患者中:左心衰竭302例,右心衰竭315例,全心衰竭239例。
按照 nyha标准分级为2]ⅱ级 21 8例,ⅲ级565例,ⅳ级73例。
1.2 临床特点1.2.1 多病因性: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几种心脏病,以其中一种为主要原因,其他则参与并加重心衰,使病情复杂化。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a41c936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2.png)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老年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
它是指心脏无法以足够的力量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的下降。
这种疾病通常由于其他心脏病变引起,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
老年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特点表现为心慌、气促、乏力、水肿等症状。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患者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甚至在轻微活动时就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
患者常常感到无力、疲倦,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所需的活动。
水肿是老年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肿胀、腹水、颈静脉怒张等。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还常常伴有心悸、胸闷、焦虑、食欲不振等症状。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通过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改善心脏功能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还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限制盐分摄入、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对于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瓣膜修复、心脏移植等手术治疗。
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患者的年龄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抗病能力较弱,因此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相对较差。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会影响预后。
研究表明,心功能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患者的合并症、治疗依从性、个体差异等因素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心慌、气促、乏力、水肿等症状。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ab265c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65.png)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受影响的主要是65岁及以上的人群。
老年人患心
力衰竭的发病率约为2%~6%,而且其预后通常较差。
因此,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
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发的疾病
老年人患多种疾病的概率更高,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对心脏的
损伤会引起心脏收缩力和舒张力的下降,加速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发展。
二、常见的症状
老年人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常常不典型。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气促、胸闷、乏力、腹胀等。
这些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导致诊断困难。
三、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老年人的心脏有明显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心脏肌肉变薄、硬化和弹性降低,导致心脏
的舒张能力下降。
同时,心脏的收缩能力也会减弱。
四、心律失常
老年人患心律失常的风险较高。
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导致心功能受损。
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还与许多因素相关,包括:
一、病因和症状
病因和症状严重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例如,病因是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等的患者,预
后较差。
二、治疗
治疗充分的患者预后较好。
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以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和生活质量。
三、营养和体力活动
良好的营养和适量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四、合并症
总之,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都与许多因素相关,需要综合考虑。
同时,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和预防也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1b4e65d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8.png)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老年心力衰竭 (CHF) 是指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无法满足机体氧代谢需要,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的综合征。
由于老年人心衰发生率较高,而且临床特征不同于年轻人,因此了解老年CHF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对于临床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老年CHF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进行讨论。
一、老年CHF的临床特点1. 频繁的急性心力衰竭加重和再住院:老年人的CHF患者相对年轻患者更易出现急性加重和复发,汇总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CHF患者每年的再住院率在30%-40%左右,高于年轻患者。
2. 多种合并症:老年CHF患者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肺病等,这些合并症与CHF增加了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增加了死亡率。
3. 心血管风险增加:老年CHF患者较年轻患者存在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冠状动脉疾病、心房颤动等。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心脏代谢和功能有明显下降,容易出现器官功能不全和系统炎症反应,加重了CHF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4. 生命质量下降:老年人的CHF患者由于合并症等复发率较高,临床表现明显、罹病时间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此外,老年CHF患者的耐受性下降、易感染等特点也会导致临床症状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5. 心肺功能下降:老年人的CHF患者常常伴随肺动脉高压、呼吸道疾病等情况,加重肺部损害,使得呼吸和氧气交换能力下降,影响身体的氧代谢和功能。
6. 药物治疗的限制:老年人的CHF患者由于身体的器官功能衰竭,因此需要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限制,如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药物不良反应高等影响因素。
因此,老年CHF患者需要谨慎选择用药。
老年人的CHF患者预后较差,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术治疗的限制:对于老年人CHF患者,心脏再造手术、心脏移植等高治疗手段的应用较少,同时手术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更高,限制了老年CHF患者的治疗效果。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80dc7f2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5.png)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老年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体中直线增长。
老年人因为身体功能的逐渐衰退以及基础疾病的累积而容易患上心力衰竭,而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也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1. 基础疾病多: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常常伴随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的存在使得老年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更高。
老年人体内的代谢功能逐渐衰退,机体对负荷的适应能力减弱,心脏动力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基础疾病比例较高。
2. 症状轻微: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出现轻微的症状,可能只表现为轻度的气短、咳嗽等,而尤其是在休息状态下症状更加不明显。
这一点与年轻患者相比有所不同,因为老年人的机体代谢率相对较低,对负荷的需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在症状上可能没有那么明显。
3. 体征不典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体征也常常不典型,例如心脏杂音、颈静脉压力等体征可能并不像年轻患者那样明显。
这也增加了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难度,需要更加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等检查手段。
4. 多器官损害:由于老年心力衰竭多伴随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随有多器官损害,例如肝功能不全、肾功能减退、贫血等。
这使得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影响。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1. 预后差: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相对年轻患者而言差。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功能普遍处于衰弱状态,心力衰竭往往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更大的冲击,使得康复的难度更大。
老年心力衰竭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这也使得治疗的难度和风险增加,有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者其他并发症。
2. 住院率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因为身体的机能状态较差,因此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
而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也会增加患者的并发症风险,例如院内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因此老年患者的住院率较高,治疗也相对较为艰难。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与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2dd729aeaad1f347933fc0.png)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与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收集、整理我科7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分析患者在诱发因素、发病原因以及临床表现三方面的情况。
结果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者39例,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19例,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者10例,循环系统症状为主者5例,内分泌和循环系统症状为主者5例。
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密切观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医学界的深入研究[1]。
本研究收集、整理我科7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以心力衰竭收住入院的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2005年慢性心衰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
本研究组为78例老年患者,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在60~83岁之间,平均(72.3±6.6)岁;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关于心力衰竭的分级划分为II级25例,III级36例,IV级17例。
1.2 分析方法对本研究组7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其主要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和发病原因。
1.3 疗效评定标准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或以上,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为显效;心功能改善Ⅰ级,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为有效;心功能无变化或恶化,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者为无效。
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需要,经卧床休息,间断吸氧,积极祛除诱发因素,选择性地配合正性肌力药、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利尿剂及扩血管药物等综合治疗,本研究组7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显效37例,有效29例,无效12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84.62%。
浅谈老年心力衰竭的特点及诊疗体会
![浅谈老年心力衰竭的特点及诊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9564ac4de80d4d8d15a4fc8.png)
浅谈老年心力衰竭的特点及诊疗体会摘要】老年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常合并多器官疾病,极易误诊和漏诊,且治疗棘手。
笔者结合病例,参阅文献,总结老年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以供临床借鉴。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特点诊治1 临床资料病例1 男,24岁,因焦虑不安,哭笑无常,谵语3天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
头颅CT提示腔隙性脑梗死,以高血压、脑血栓形成收入院。
血压160/95mmHg、脉搏84次/min;双肺底可闻及细小湿罗音,心尖部3/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及左室扩大,射血分数<30%。
临床诊断:冠心病合并左心衰、高血压。
经扩张冠状动脉、强心、减轻心脏负荷等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老年人心衰常伴有脑动脉硬化,心衰时,脑缺氧以及伴随水电解质紊乱等均可引起精神异常,故老年心衰时,可因精神异常而误诊为脑血栓形成。
病例2 男,69岁,受凉后发热、胸闷、咳嗽、气喘3d,经抗炎、止咳化痰治疗2天,突发加重8h。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 10年。
查体:血压180/100mmHg,脉搏130次/min,呼吸36次/min,端坐呼吸,口唇发绀,大汗,双肺满布干湿罗音,按支气管哮喘治疗,分别给予氨茶碱0.25、甲基强的松龙80mg静脉滴注,半小时后无缓解;按急性左心衰,给予硝普纳泵入,毛花苷丙(西地兰)、呋塞米(尿速)静脉推注,以及吗啡注射,15min 后缓解。
严重左心室排血减少或左心房排血受阻时,轻微外界诱因即可诱发急性肺水肿,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病例3 男,72岁,因咳嗽、咳痰、气急加重4天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史,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经抗炎、祛痰、镇咳治疗2天,无好转。
发现患者咳嗽、咯痰夜间为重,伴睡眠中憋醒。
复查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有演变;胸部X线示肺瘀血,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室扩大;射血分数<30%;心肌酶谱示肌钙蛋白T明显增高。
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合并左心衰、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与诱发因素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与诱发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8b5f4602d276a201292e7a.png)
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与诱发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与诱发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我院90 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A 组(60-69 岁)、B 组(70-79 岁),对其临床特点及诱因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冠心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是诱发老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且冠心病、退行性瓣膜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也不断增加;感染、心肌缺血加重以及心律失常是老年心率衰竭的主要诱因。
结论:需加强老年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并及糖尿病治疗,防止出现感染、心肌缺血加重以及心律失常现象,这是是降低老年心力衰竭发生率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诱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065-02心力衰竭属于临床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且老年人群发生率高。
随着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心力衰竭发生率也不断提高,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指的是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以及心室由于长期负荷过重或压力过大,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难以有效维持心排血量导致的,一般临床将其分为左室心理衰竭、右室心理衰竭以及全心衰竭等类型[1]。
且根据相关研究调查发现,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其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也不断提高,因此加大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
本文主要分析了老年心力衰竭临床特点与诱发因素,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 年我院90 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根据其临床表现、心电图、胸片或CT、超声心动图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男57 例,女33 例,最大年龄78 岁,最小年龄60 岁,且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两组,A 组患者年龄为60 岁-69 岁(35 例);B 组患者年龄为70 岁-79 岁(55 例)。
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00d94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6.png)
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摘要:心力衰竭作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而高龄老年患者因为环境、基础疾病、精神、生活习性等多种因素,其患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年轻人乃至中老年人,甚至因病情加重而导致死亡。
鉴于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不典型,对于高龄老人而言容易出现误漏诊的情况出现,耽误治疗进度。
基于此,本文将在结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理机制与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具体梳理了当下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以期提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高龄;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引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老化,免疫力下降等导致患各类疾病的概率呈逐渐攀升态势。
其中心力衰竭在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较为突出,心脏作为维系生命的动力之源,一旦出现心力衰竭中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时,将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生命安全。
此外由于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较为复杂,加之高龄老年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大多表述困难,诊治难度相对较高。
不仅如此,临床尚未出现完全治愈的方法,大多以药物治疗长期维持,进一步加大了治疗难度。
现阶段医学界围绕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下面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一、老年心力衰竭病理机制1.1血管系统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血管出现退行性改变(即血管老化)不可避免。
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潜在的风险:一是收缩压上升,收缩压高主要是高血压的表现;二是脉压增大,该项指标主要反映机体内主动脉弹性;三是血管壁弹性因老化而有所下降,该因素同样也是导致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种种风险作用下,老年人流经心脏的血流量有明显减少,从而导致心力衰竭,这一点在高龄老年患者上尤为明显。
2.2心脏老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仅是血管,包括心脏在内的各个器官都必然会呈现出老化的趋势。
老年人最为典型的便是左心室壁肥厚,究其原因在于心肌细胞体积增大,但心肌数量却没有增加。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https://img.taocdn.com/s3/m/4331e44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2.png)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老年心力衰竭是指患者由于慢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肌功能减退和心脏结构异常而导致的心脏病。
老年心力衰竭具有以下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1. 临床特点(1)心脏结构异常: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心脏会发生一定的结构变化,如左心房和左心室扩大,导致心脏收缩能力下降。
同时,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慢性心脏疾病也会导致心脏结构的异常。
(2)心肌功能减退: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收缩力和松弛力都下降,心肌收缩速度减慢,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多系统功能受损:老年人的多个系统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如肾脏功能下降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担;肺功能下降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加重心肺负担等。
(4)临床症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和疲乏无力。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患者在活动或体力负荷时会感到气促。
同时,由于多系统功能受损,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失眠等不适。
2. 预后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比年轻患者差。
老年人由于年龄和多系统功能受损,往往合并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病等,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同时,老年患者的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效果差。
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心功能分级: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评估。
心功能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2)卒中发生率: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卒中的风险较高,预后也较差。
(3)心功能评估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患者指标越低,预后越差。
总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心脏结构异常、心肌功能减退、多系统功能受损等临床特点,其预后较差,需给予及时治疗和综合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特点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表现特点,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194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60~69岁组89例,70~79岁组76例,≥80岁组29例。
各年龄组按临床症状表现特点,观察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干咳少痰)、咳痰;水肿;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头昏无力、夜间出汗、精神异常;心率变化,心衰程度分型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老年患者心衰时其心衰程度以ⅱ度、ⅲ度心衰为主(占80%左右),临床症状呈不典型趋势,各年龄组劳力性呼吸困难仍是心衰的主要表现(分别为:91%,92.1%,72.8%)。
咳嗽/咳痰症状随着年龄增大呈明显增加(p<0.01)。
水肿在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p >0.05)。
与高龄组比较,心率变化与年龄增加呈负相关,有显著差异(p<0.001)。
腹胀纳差、恶心呕吐,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逐渐成为老年人心衰的不典型症状之(p<0.005)。
头昏乏力亦与年龄呈正样关(p<0.005);夜间出汗,精神异常表现为精神不振、思睡,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
老年人hf的病理生理特点较正中青年人不同,临床症状呈不典型趋势,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心率上升少,常见神经精神异常表现是心衰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老年人;心力衰竭;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87-01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增快,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心力衰竭(hf)发病率随之增加。
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统计,50-59岁hf患病率为1%,≥80岁高龄老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高达10%,且年龄每增加10岁,其患病率升高1倍[1]。
hf作为老年人的常见死亡原因,其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亦有很大区别。
现对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住院确诊为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住院确诊为心力衰竭的194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03例,女性91例。
心衰分型:ⅰ度心衰28例,ⅱ度心衰117例,ⅲ度心衰49例。
根据年龄分为3组:60~69岁组89例,70~79岁组76例,≥80岁组29例。
全部病人均有1种或1种以上慢性基础疾病:高血压病55例,心肌梗死34例,糖尿病27例,慢性支气管炎22例,肺气肿47例,前例腺增生19例,肾功能不全29例,贫血32例,恶性肿瘤6例。
1.1.1 方法:各年龄组按临床症状表现特点,观察肺水肿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干咳少痰)、咳痰;右心衰所致水肿;消化道症状: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神经精神症状:头昏无力、夜间出汗、精神异常;心率变化,心衰程度分型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1.1.2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查,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老年患者心衰时其心衰程度以ⅱ度、ⅲ度心衰为主(占80%左右),ⅰ度心衰占总数的20%,呈现出无心衰或重度心衰的两头大,中间小现象。
临床症状呈不典型趋势,各年龄组劳力性呼吸困难仍是心衰的主要表现(分别为:91%,92.1%,728%)。
咳嗽/咳痰
症状随着年龄增大呈明显增加(分别为:20.2%/24.7%,30
2%/27.6%,44.8%/44.8%,p<0.01)。
水肿在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仍为心衰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分别为:47.1%,51.3%,62.0%,p>0.05)。
与高龄组比较,心率变化与年龄增加呈负相关,有显著差异(p<0.001)。
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胀纳差、恶心呕吐,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逐渐成为老年人心衰的不典型症状之一,在≥80岁组中占72.4%/51.7%(p<0.005)。
头昏乏力亦与年龄呈正样关(各组为:202%,28.9%,89.6%,p<0.005);夜间出汗(各年龄组为:29.2%,382%,586%,p<0.01);精神异常表现为精神不振、思睡,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各组分别为:16.9%,25.0%,44.8%,p<0.01)。
3 讨论
3.1 老年人hf的病理生理特点较正中青年人不同,多表现为:①心排量明显降低,主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动脉血管硬化,心脏顺应性下降,导致老年人相同心衰程度时心排量明显减少。
②常伴有低氧血症,因老年人增龄性肺功能减退,肺通气/血流比失调,且容易并发肺部感染,所以老年患者常伴有低氧血症。
③心负
荷加重时,心率反应差。
主要因为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窦房结功能下降,虽心脏负荷加重,但心率增快并不明显。
本组病例示老年hf患者头昏无力,神经精神异常(心率与年龄呈负相关,精神不振),与上述病理生理特点相关。
3.2 老年人hf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①老年人hf症状表现缓和,一但有诱因,则进展迅速。
此现象考虑与老年人行动不便,精力差,活动量少,心衰早期表现难以发现有关。
②消化道症状常见:表现为腹胀纳差,恶心呕吐,此现象与体循环淤血导致胃肠缺血缺氧相关,同时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肌酐升高,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均会引发消化道症状。
③神经精神症状常见:表现为精神不振,淡漠思睡,多汗,严重的导致精神错乱。
此症状与低排量下脑缺血缺氧相关。
夜间心功能下降激活交感神经致多汗。
同时,肾功能不全导致的贫血亦加重此类症状。
④多以咳嗽,咳痰为表现,少有粉红色泡沫痰。
咳嗽多以夜间平卧时加重为特点,无痰或少痰。
担示肺淤血现体位相关。
⑤老年人动脉硬化,使肾功能不全与心衰相互影响,心排量下降导致肾血流减少,肾血流减少加重容量负荷,两方面因素导致肾功能呈持续下降[2],产生心肾综合征。
参考文献
[1] chiung-zuan chiu,jun-jack chen.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the elder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2007,1:143-152
[2] 沈璐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9):65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