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合集下载

恻隐之心的素材摘抄

恻隐之心的素材摘抄

恻隐之心的素材摘抄
1.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无恻隐之心,其为人也,莫大乎无故而以其身之所有为人之所有。

是恶乎行之!”。

2. 《论语》中有孔子的弟子子路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也反映了恻隐之心的重要性。

君子能够体恤他人的痛苦,注重道义,而小人则只顾自己的私利。

3.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待贾母、史湘云等家人朋友都表现出了恻隐之心,他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都能产生同情和怜悯之心,这也是他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4.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慈善组织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都会通过展示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引发观众的恻隐之心,从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帮助这些人群。

5.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取经路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人间疾苦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也是恻隐之心的生动体现。

总的来说,恻隐之心是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它能够促使人们
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而建立起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希望这些素材能够帮助你更加深入地理解恻隐之心的内涵和意义。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

《论语》、《孟子》名句汇总+译文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时常烦恼忧愁。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谢的。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

孟子“四端”读解孟子“四端”读解“四端”原文凡两见:《公孙丑上》、《告子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告子上》这两段话的大意合起来说:“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

何以知之?因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者是此心之端倪,而人皆可见生而有之。

君子自反内求,由其发行,就得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

进可以治天下保四海,退可以成就君子仁人。

以下分四层来看文意。

一.不忍人之心。

“忍”。

刚毅坚韧之谓,故《说文解字》释为“能也”。

也用作残忍冷酷、麻木不仁,故《康熙辞典》说:“安于不仁曰忍。

”段玉裁注《说文》,认为能耐与忍耐,“其为能一也。

仁义本无二事。

先王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中皆必兼斯二者。

”第一段里面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继之以“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一句,意思是“之所以这样说”。

语意明显,是以“四端”来加以证明。

可知以下一大段讲四端,目的是推论证明“不忍人之心”这个更深一层的本质。

说四端,为了要讲“心”这个根本。

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及知识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语文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

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文化常识1.了解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

孟子恻隐之心原文翻译注释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

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方面,主张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 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
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 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 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 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 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 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 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如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 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 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 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 “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 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 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 《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 七篇。
思考问题
3、分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思考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恻隐之心:仁之端
排比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正反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帝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 习 目 标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回忆高一学过的《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是对动物而言的,孟子让他把不忍之心扩充到人,做到这样才能施行仁政,才能保民统治天下。
孔孟
仁政
民贵君轻
亚圣
王道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4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4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赏析写法特点。

难点:把握孟子“仁政”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常识】《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内.交(nà)要.誉(yāo)羞恶.(wù)2.重点字词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运:运转,转动。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内交:结交。

“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

要,求取。

乡党:同乡。

辞让:谦逊推让。

贼:伤害。

保:安定。

3.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40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40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人的生理构造——四肢(与生俱来) 比 喻
人的心理特点——四端(与生俱来)
火始燃、泉始达 比 喻
扩大充实四端
正反、对比、
扩——定天下
假设
不扩——难侍父母
第四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1、比喻论证,用人的身体结构比喻人的心理特点,说明仁、 义、礼、智也是与生俱来的。用火开始燃烧和水开始涌出 的状态比喻人扩大充实四端的状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 形象,便于理解。 2、提出假设,进行对比,将扩“四端”与不扩“四端”的 后果进行对比,突出扩“四端”的重要性。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 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tì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nà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yāo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wù其声而然也。
由”不忍人之心”到“不 忍人之政”,最终得出 “治天下可运于掌上”的 结论。层层递进,说服力 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并积 累名言名句。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 下”间的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 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 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随堂练习

5《孟子》四章

5《孟子》四章

五、《孟子》四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教案目标定向: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主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四、讲解本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 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 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 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 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 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 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 的 观 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
也。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 非” 之心,简称“四心”。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 端。
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 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 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 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 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小结

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不忍人之政


恻隐---仁

忍 人 之 心
四心 羞恶---义 四端
辞让---礼
是非---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 也就是说,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 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理解性默写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

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以不忍人之心。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得出结论:不忍人之政。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

8、《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端”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家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程目标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3.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

学法指导1.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高考导航1.“所以”“是”“事”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近几年,高考语文注重对先秦诸子散文的考查。

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品读经典,点亮人生。

前面我们领悟了《论语》的谆谆教诲,懂得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

齐读孟子语录,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振聋发聩,这就是——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课前预习1.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

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

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

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

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

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孟子作为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2.作者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著书,遂成《孟子》。
关于《孟子》
《孟子》一书属于对话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
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
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
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
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谦逊,推让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萌芽,发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流通,指泉水涌出
安定
侍奉
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如果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
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
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其实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
为〔锄草〕没好处而放弃不干的,就是种庄稼不锄草的懒汉;‘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
苗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伤害了它。”
孟子的这种大丈夫人格,也是时代的
赐予。孟子是他那个时代原野上的参天大
树,也只有那个原野可以有参天大树。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
体也。
判断句
取独 这
就像

《老子—四章》、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庄子《五石之瓠》比较阅读

《老子—四章》、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庄子《五石之瓠》比较阅读

《老子—四章》、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庄子《五石之瓠》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丙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①不贵.难得之货贵:珍贵①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哀痛、怜悯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通“纳”,交纳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伤害①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高中语文】2022-2023学年校本教案认识孟子以及作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2022-2023学年校本教案认识孟子以及作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之:认识孟子以及作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2.理解儒家积极地思想主张及《孟子》内涵,指导当今的学习工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情景创设同学们回顾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孟子的什么文章?对,《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一贯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二、探索新知任务(一)知人论世问题1.作家介绍明确:孟子(前372-前289),名______,字______。

______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____________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指在思想或学术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师表的人在人性方面,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不断地保持和完善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提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认为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拓展延伸
孟子名言
1、,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 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 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5、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7、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8、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 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 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 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 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解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 编者所加。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他 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 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 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艺术技巧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②比喻论证 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更加生动形象。 ③对比论证 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 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④假设论证 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 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 声而然也) 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 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

孟子简介
问题探究
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的方法
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 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 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是:代词,这、此
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分 析其特点和作用。
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特点: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作用:中心明确,言简意赅, 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 证。
孟子简介
问题探究
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是什么?
推行仁政 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 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 性善论。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假设论证
问题探究
“四端”的作用有哪些?
安定国家”
“孝顺父母“
将“四端”与“安定国 家”“孝顺父母“联系 到起,升华了思想,
点明了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如何才能人人 都能达到“仁认礼智” 的境界?
要达到“仁义礼智”的 境界,至少要做到“扩 而充之”。
问题探究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何还要“扩而充之”?
壹 知人论世
孟子简介
年龄:83(前372年—前289 年) 年代:战国时期邹国人 身份:哲学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 孔孟:指孔子、孟子 师承:子思(孔子之孙)
孟子简介
《孟子编年略》: [孟子四十以前,讲学设教: 六十以后,归老着书。其传 食诸侯当在四十以外]
《孟子》
《孟子》一书为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 等人编订,主要记录孟子游说诸侯及 与时人、弟子的问答。成书于约战国 中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读
个人读
集体读
点名读
理解
文意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
释疑
【文意】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讲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实践

修养
身心
分小组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分小组发表意见,教师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道德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开发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等美好品质,并且在生活中保持、保护这种品质不被污染。
实践与生活
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灵犀一点

师生
交流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话说得真好。可以说,是否有同情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的标志。这个世界需要同情,这个世界需要爱。希望工程的一笔笔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的物资……都体现了善良的人们美好的心灵。
请你讲一个关于同情、关于爱的故事。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孟子》(四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教学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张丰华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讨论道德培养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备注




提问:如果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在街上乞讨,你遇到后会怎么办?如果有人讲,那个老太太可能是装的,你又怎么办?
让学生自由回答,不强求标准答案。然后引出本文。
教师讲述,营造学生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
朗读
选文

自学
生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互动学习,心得交流。
直面人生

共同
研讨
镜头一:一只猴子被剥得精光,在火上熏烤着,几个食客在旁边贪婪地注视着,眼里闪着攫取的光……
镜头二:一位路人被车撞伤,倒在地上,浑身是血。他向行人投去哀求的目光,然而人流匆匆而过……
看了以上两个镜头,你有何感想?
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们交流。
聆听圣人之言,修身养性。
引导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