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社会群体:是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有社会意义的特征是随时间与文化而变化的。

宗教、职业、省份、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是划分群体的重要特征。一个个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入不同的群体中。

刻板印象(成见):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对一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是由正、负性特征构成的,如大多数人认为女性是敏感的、热情的、依赖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刻板印象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大多数刻板印象的准确与否无法测量和验证,因为没有合适的校标。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1.个人的经验

由此形成的刻板印象极大可能不准确,原因有:

(1)由于新奇的、极端的、凸显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特殊的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2)毫无疑问,一个群体的行为对我们的知觉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一个群体角色往往限制了我们多看到的行为,即一个群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往往决定了他们要如何做,如一个医生就要耐心地照顾病人。

2.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

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在下列情况下,人们仪唤起及使用刻板印象:(P120)

(1)一个人类别的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别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脑海中。

(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来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个人的特征。(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做出判断时,易使用刻板印象。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使用刻板印象。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

(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重要,人们也许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不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三、刻板印象辨析

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使用刻板印象的弊端:

一是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偏见:是对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所做的正性或负性的评价。

歧视:是针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所从事的正性或负性的行为。

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P121)

1.人们在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所使用策略

(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

(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

(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

2.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特殊的环境与时间,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那么,这种稳定的信息就可以被解释为个体内在品质的反映,而对个体所归属的群体的刻板印象就可能改变。

(2)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群体中的亚群体成员,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

(3)为了避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归于群体中非典型的成员,要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4)由于刻板印象常是自动地被唤醒,又无意识地作为人们判断、评价与行为的基础,所以要想改变刻板印象,人们必须有意识地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地校正自己的判断,这才是改变刻板印象的根本与前提。

第四节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一、社会认同

(一)社会认同的含义

自我认同:是个体体认我是什么、我是谁的过程。

社会认同:是个体认同自己归属哪个群体、哪个社会位置、哪种文化的过程。

(二)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所指的是个人通过自己(或他人)在某社群的成员资格把自己(或他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征冠于自己(或他人)身上,让自己(或他人)的特性等同于社群内典型成员的特性。

狭义的社会认同: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表现为三个层面,即价值认同、工作或职业认同和角色认同。

1.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对社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习俗等的基本原则有趋于一致的倾向。

2.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一个人如果能够赞同社会为某个角色设定的行为标准,并按这个行为标准行事,就是角色认同。

有的角色认同会有所变化,具有动态性,比如职业角色认同;有的角色认同却永远不会改变,甚至个人的主观意志也无力改变之,比如血亲关系的角色认同。

3.认同学习

认同学习:指通过学习确立起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心理,包括对规范必要性的认知(晓之以理)、对规范体现者(榜样或偶像)的崇拜仰慕情感(动之以情)以及行为趋同倾向(导之以行,助之以成)。

偶像认同即模仿学习,也称造型学习,是规范认同的典型类型,在认同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4.社会认同的认知过程

建构社会身份包含了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过程。

人们在某特定处境中会将自己归类到某个社会类别,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一些被统称为可及性的个人因素。一个社会类别的可及性是指它是否容易在某一处境下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使用。

第二:某类别是否能适当地描述在当时当地出现的人物的客观群际对比。

第三:某类别能否适当地描述参与互动的人在行为期待上的不同。

社会类别间有几种不同的关系。有些社会类别完全没有重叠。有些类别有部分重叠。有些类别具上下关系,上层类别涵盖从属类别。

5.社会认同的危机

(1)提高自尊。

人们建立社会身份,是为了通过所认同的社群提高自尊。

社会认同与社会比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会评价和比较各社群的优劣、社会地位和声誉,争取把自己编入较优越的社群,并觉得自己拥有该社群一般成员具有的良好特征。

按社会身份论的观点,社会认同由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认同和比较。

类化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中。

认同就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

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

(2)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

社会认同让人们觉得自己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和自己认同的社群的成员有哪些特征,其他人或社群又有哪些特征。

社会认同的原理:

一.不是所有的社群成员资格均能降低社会生活中的无常感。

二.认同规范清晰、成员组成单纯的社群的倾向的强弱会因人因时而异。

(3)满足归属感与个性的需要。(P131)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一方面希望保存个性,一方面想通过依附群体取得归属感。

社会认同的原理:

一.当满足归属感的需要越大,或保存个性的需要越小时,人们倾向认同能容纳越多成员的社群。

二.满足归属感的需要和保存个性的需要会因处境而改变。

(4)找寻存在的意义。

相信自己死后仍会长久地活在自己认同的社群的记忆中,存在的恐惧便会暂时得到舒解。

二、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指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

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辨识和文化定位四个基本过程。

三、民族认同

(四)民族认同的组成

1.自我认定自我认定指的是一个人为自己所使用的民族标签。

2.归属感

第五节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归因: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一、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

2.负性的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