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18课《科技要与人文并重》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word教案
(二)科学与人文为何共生,如何共生?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三)科学与人文在哪些方面是相同互通的?
不久,苏东坡被王安石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转眼秋至,一日天气晴朗,苏东坡突然想起:“定惠院长曾送我菊花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走到菊花架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响无语。心想:“我只道老太师写错了,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看看菊花!当初被贬,还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2.遵循人文精神。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四、布置作业
想象作文——我的2046
假如人文精神丢失,2046年会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后记
(二)“和而不同”在文章中具体所指:
“和”:共生互动、相同互通、和而创新
“不同”:相异互补
四、导读设疑,筛选信息
教师导读设疑,学生浏览课文,围绕阅读目标,通过抓文章的重点句子筛选信息,弄清以下问题:
(一)科学与人文追求的目标有何不同?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
生物技术:严重影响生物界的发展,乃至改变人的本身。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8课《金大力》课件
——汪曾祺
汪曾祺:一个吃货作家的灵魂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是一位跨越了现、当代的著 名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 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之后被视为以沈 从文为首的“京派”的最后一个传人。 8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受戒》、《大淖 记事》等以苏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背 汪曾祺(1920-1997) 景的系列小说,以其冲淡优雅的语言, 情淳意朴的风情开“寻根文学”风气之 先,成为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勤劳质朴 提,捆"脚手"的麻绳紧一紧,扫扫地,然后,挑了 做事认真 两担水来,用铁锹抓钩和青灰,--石灰里兑了锅烟;
和黄泥。
傍晚收工时,他总是最后一个走。他要各处看看, 看看今天的进度、质量(他的手艺不高,这些都还 是会看的),也看看有没有留下火星(木匠熬胶要点 火,瓦匠里有抽烟的)。
朴实善良 他是个瓦匠,上工时不照在例人也前在炫腰耀带里掖
hè 附和
应和
huó 和面 和泥
huò 和药 洗三和
相 xiāng 相信 xiàng 面相
互相 丞相
斗 dǒu 星斗 dòu 争斗
初读课文,理解框架
介绍其名字由来(1)
介绍当瓦匠头儿的原因(2-7) 介绍金家茶炉生意(8-9) 总结 概括金大力的特征(10-11 )
四、课文赏析,分析金大力的人物形象
一把瓦刀,手里提着一个抿子。可是他的瓦 刀抿子几乎随时都是干的。他一天使的家伙 就是铁锹抓钩,他老是在和灰、和泥。他只 能干这种小工活,也就甘心干小工活。他从 来不想去露一手,去逞能卖嘴,指手画脚
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可是拿的工钱 很低,比一个小工不多贪不钱了多少。同行师傅 们过意不去,几对为次生他提活人很出着知要想足给金头儿涨涨工 钱。金大力说:"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钱。 再说,我家里还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我不 比你们指身为业。这我就知足。"
《科技要与人文并重》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18课【高教版】1
• 如法国人凡尔纳的众多科幻小说; • 目前更多的人理解“科幻”重点不在“科”而
在“幻”; • “科幻”的用意与其说是普及科学或预测未来,
还不如说是借助科学讲“怪力乱神……它还饱 含了人们对技术进步的失望和恐惧”。
科学与文学艺术——从《侏罗纪公园》谈起
• 西方科学传统起源于希腊,它的关键词是“理 性”。
• 在西方思想史上,哲学和科学永远都纠缠在一 起,许多时候甚至没法区别。
何为科学?
• 科学作为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自由的学 问。
• 近代科学的母体不仅孕育了近代科学,而且也 保证了近代科学能够由自然领域向社会和人文 领域延伸,这个母体就是希腊人所开创的“求 知”的精神、“理论”的理性、“对象化-主 体性”的思想方式。一句话,是科学(哲学) 的传统。
近代西方的科学传 统
• 笛卡儿 :“我思故我在” • 笛卡儿把“思”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
义上说他是继承了希腊人的理性传统。“我” 出来了,主体性出来了。 • “我”当然不是某一个人,是“大我”。 •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近代科学理性化的 一面旗帜。 • “唯人主义”的一个证据。
• 第一步是对象的理性化------自然的数学化;
近代西方的科学传 统
• 笛卡儿强调理性——理性论,强调 的是一种内在的判断,强调的是一 种内在的逻辑。 • 培根强调经验——经验论,强调的 是一种外在的经验证实。
近代西方的科学传 统
• 笛卡儿讲了“数学和无限”,培根讲了“力量 和控制”,这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 成所谓的“技术理性”。
• 第一个是科技乐观主义: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 • 第二个是科技自由主义:科学发展无禁区。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16课《科学人文 和而不同》word教案
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教学目标1.领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明白时代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与共建的道理,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定筛选目标,通过把握课文中心句、重点句的方式筛选信息,提高依据目标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领会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设定并围绕目标快速、准确筛选信息。
教学难点通过把握课文中心句、重点句的方式筛选信息,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由电影《阿凡达》导入。
(有条件的可播放电影片段,或者由老师、同学概述电影主要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拥有了高科技的地球人最终却败给了原始的土著纳威人?与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相比,地球人最缺乏的是什么?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人类要和谐健康发展,既离不开科技的发达,也离不开精神、道德的提升。
进而导入本课——“科学人文,和而不同”。
二、走近作者杨叔子: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约30所高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
他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绿色教育”,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应邀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约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两百余场,吸引了近二十万人次的听众。
三、解读题目(一)“和而不同”的本义:1.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释义: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3.解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高教版高一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18课《科技要与人文并重》
通渭职专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题科技要与人文并重主备人 南悬明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过程与方法了解历史上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助力,科技与人文。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明确:科技与人文的并重,让人类不但可以探索真理的玄奥,更可以思考自身的命运和价值。
它们将如同飞机的两翼,推动人类飞向更高的文明形态。
教学重点科技与人文的并重,让人类不但可以探索真理的玄奥,更可以思考自身的命运和价值。
教学难点科技与人文的并重,让人类不但可以探索真理的玄奥,更可以思考自身的命运和价值。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明确科技与人文的并重,让人类不但可以探索真理的玄奥,更可以思考自身的命运和价值。
过程设计授课人授课班级授课人备注一·学生自读1·解决疑难字词2·标出自然段3·自主理解课文二·分小组讨论,概括段意明确:1·诺贝尔奖不但奖励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等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还奖励和平、文学、经济等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方面的成就。
2-3·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共同为人类文明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4·从根本上说,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两者殊途同归,共同指向实现人性的丰富、完整和提升。
5·二者在发展的历程中又并不总是同步的、协调的,而是常常表现出断裂、矛盾甚至互相冲突的关系。
6·人和技术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使人文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伦理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7·如果我们不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弘扬,不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伦理关系,不提升人类的教养和德行,不维护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那么“单方强大”的科学技术就有可能对人性和德行构成侵蚀和破坏,对社会秩序和人类精神世界造成危机。
8·我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科技与人文的并重,让人类不但可以探索真理的玄奥,更可以思考自身的命运和价值。
2024年学校课程改革:技术与人文并重培训课件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并调整学习策略。同 时,教师也要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设计。
03
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
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将 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 媒体形式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
表彰奖励
学校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奖等,表彰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
经验分享
学校组织优秀教师进行经验分享,推广成功的教 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学校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合作交流,促进教学经验 、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享。
06
学校管理创新与资源保障措施
学校领导层对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支持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艺术教育与审美能力培养
1 2 3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 帮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个人品 质和幸福感。
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学校应开设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 、舞蹈、戏剧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和 实践机会。
审美能力的培养效果
艺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美的 感知力、理解力、判断力、创造力等方面。
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
信息化时代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教育变革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需要进行教育变革,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国际教育趋势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技术与人文的融合 ,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3课《人格是最高的学位》word教案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教案教学目标:一、感受世纪老人独具的人格魅力,体会“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深远含义,引发学生对“立业与做人”的深层次思考。
二、学习本文小中见大,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寓于几个平凡人物故事之中的结构特色。
三、学习本文文情并茂,叙议结合,营造和谐、轻松的演讲氛围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小中见大,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寓于几个平凡人物故事之中的结构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分析文章结构。
3、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白岩松(1968——),内蒙古海拉尔人。
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93年2月调至中央电视台,是《东方时空》主创人员之一。
自《东方时空》1993年5月开播至今一直任“东方之子”栏目主持人,迄今已采访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新闻人物数百人,平均4.9天就有一集白岩松与名人的访谈在《东方时空》播出,数量居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所有主持人之首。
二、分析结构与内容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开场白。
以本世纪最伟大的提琴家卡萨尔斯告诫前来讨教的年轻人的故事为开场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其中“优秀而大写的人”又将“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这一演讲主旨寓于其中。
第二部分(第4~12段),用两个事例来印证卡萨尔斯的告诫,自然点题,提示主旨。
第4~6段,讲述北大教授季羡林不顾自己尊贵的身份和地位,替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新学子照看行李包的故事,水到渠成,自然点题,并揭示全文主旨:“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第7~12段,用已接近自己人生终点的世纪老人冰心仍关心年老病人状况的感人事例,以及作者的议论再一次印证了“优秀而大写的人”的平凡而伟大。
为“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又添加了一个注脚。
第三部分(第13~16段),再述北大新故事,赞叹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正被跨世纪青年学子作为一种传统向后延续。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写作《应用文》
计划、总结与报告
2024/1/28
计划
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或活动进行预先安排和部署的文书。计划的写作需要条理清晰 ,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资源等要素,以便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
总结
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或活动进行回顾和评价的文书。总结的写作要求客观全面,分 析成绩、问题、经验教训等方面,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写 作《应用文》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应用文概述 •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 日常事务类应用文写作 • 宣传公关类应用文写作 • 法律事务类应用文写作 • 经济事务类应用文写作 • 科技事务类应用文写作
2
01
应用文概述
Chapter
2024/1/28
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和事 实理由进行反驳或辩解, 提供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 观点。
上诉状的书写规范
明确上诉请求和理由,阐 述一审判决的错误之处, 提供证据材料支持上诉请 求。
21
法律文书写作技巧
法律术语的使用
准确使用法律术语,避免使用模 糊或歧义的语言。
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法律文书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表 达,避免使用口语化或情绪化的 语言。
报告
是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的文书。报告的写作需要准确详实, 包括标题、正文、结论等部分,以便让领导或相关部门了解实际情况并作出决策。
13
会议记录与简报
2024/1/28
会议记录
是对会议过程和内容的详细记录,用于备查和存档。会议记 录的写作要求准确无误,详细记录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 员、议程、发言内容等关键信息,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 考和依据。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类)第18课《科技要与人文并重》word教学设计
应试教育是导致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因素。
(1)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当代中国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一家人精心培育一个孩子,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通过读书进入社会主流阶层上。目前,家长心目中子女成功的标准,主要体现在日后的择业上。上海市一家教育研究机构对家庭教育现状所作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有57.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48%的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从事脑力劳动,成为白领阶层。
5·二者在发展的历程中又并不总是同步的、协调的,而是常常表现出断裂、矛盾甚至互相冲突的关系。
6·人和技术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使人文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伦理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7·如果我们不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弘扬,不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伦理关系,不提升人类的教养和德行,不维护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那么“单方强大”的科学技术就有可能对人性和德行构成侵蚀和破坏,对社会秩序和人类精神世界造成危机。
三·主旨
我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科技与人文的并重,让人类不但可以探索真理的玄奥,更可以思考自身的命运和价值。它们将如同飞机的两翼,推动人类飞向更高的文明形态。
四·交流延伸
人文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谈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公认的含义,而常常表达着多种含义,最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人文主义教育,二是人文学科教育,三是关于"成人"的教育。下面是这三种表达的基本含义。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这是当时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从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人性论出发,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会蒙昧主义教育的统治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提倡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为教育理想并据此进行教育革新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其基本精神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有益的启示。然而,由于其历史的局限和随后发展中脱离现实的倾向,以及越来越注重于知识掌握的目的,这种教育思想对当时以及以后欧洲的教育也产生过一些不利影响。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系指以人文学科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和希腊的"七艺"教育传统中就已有体现。早期的人文学科教育更加重视其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不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然而,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教育的专门化日益显著,人文学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断专业化的道路,脱离了它的初衷。同时人文学科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也常常受到文化视野的局限,仅仅囿于纯人文学科的范围,这对人文教育的开展也形成了不应有的障碍。关于"成人"的教育。这是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半个人"或者"机器人",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近代以来以人本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学所采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这一教育思想的体现。当然,这一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关于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人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第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科学与艺术有什么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师生互动,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科学与艺术》,学生将能够理解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和科学理解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巧,分析和欣赏科学与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此外,本课还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根据学生的反思反馈,我计划在未来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增加课堂互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引入更多实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我计划引入更多的实例,如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合作项目、科学主题的艺术作品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总用时:40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中,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师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课堂小结环节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实际学情,注重师生互动,突出重难点,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4.巩固练习(5分钟)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4课《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word教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教学目标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
后投身于政治斗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不断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
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学说,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指南。
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马克思一面组织和领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于1864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一面进行大量写作和研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于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写了《法兰西内战》,深刻地总结了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
其著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二.写作背景1835年8月12日,就读于特里尔中学的马克思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阅卷老师批阅后,评论道:“思想丰富,精采有力,值得赞许”,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扬:“此文以思想丰富和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
”这年,马克思只有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
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
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高教版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17课《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word教案
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教材分析:本文是季羡林先生读了吴全德的《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一书后写的读后感,文中大量引用了吴全德书中的语句,也转引了许多名家之言,既有原文的直接引用,也有大意的间接引用,并借这些引言来引发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引言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本文在思想内容上与本单元前一篇课文密切关联,所以可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学习,更深地体会“科学人文,和而不同”,更切实地理解文理交融 “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中职学生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文的教学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用科学与艺术交融、文与理交融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切实领会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明白文理交融 “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人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及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文章大量引用名家之言,请学生梳理并理解这些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文理交融是学术发展前进的必由之路,进一步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自觉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科技与人文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学难点:梳理并理解引言,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提高自己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导读教学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课前请学生小组分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一)作者季羡林。
(二)吴全德和《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纳米技术与人类文明》。
(三)课文中提到的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资料。
(四)科学与艺术交融的例子。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8课《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3.通过证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圆、鲁侍萍的个性特点.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教学重点: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仆圆、鲁侍萍的性格刻画.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介绍.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抓住戏剧冲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电影《雷雨》高潮部分的影片剪辑、使学生初步感知《雷雨》,快速进入情景.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二、解题多媒体显示:1.戏剧知识介绍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差别迥异.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2.曹禺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们杰出的剧作家.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其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3.有关《雷雨》戏从封建资本家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面临破裂开始.这罪恶的根源却要追溯到三十年前.三十年前周朴园还是个大少爷、诱骗了女仆侍萍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将遭受他凌辱的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出家门.大儿子被保留下来、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后来的鲁大海)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周朴园只好让侍萍抱走了.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幸而被救、从此流落他乡.后来、侍萍带着儿子嫁给鲁贵、又生了女儿四凤.侍萍被赶出周家后、在济南某校当女佣、四凤做了周家的使女、鲁大海也在周家矿上当了工人.周朴园后来又娶了第三任太太蘩漪、蘩漪当时只有十七岁、他的冷酷和专横、使蘩漪如同生活在枯井中、在周公馆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渐渐厌恶了这种关系、又勾引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当侍萍找到周公馆、才发觉女儿的主人就是周朴园.此时、鲁大海代表工人也到周家找周朴园谈判.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侍萍带走四凤后、逼她起誓永远不见周家的人、四凤非常害怕.这时周萍又跑到四凤家与她纠缠、外面雷雨大作.鲁大海发现了周萍、但在母亲的压力下又将他放走.四凤出走.侍萍和鲁大海寻四凤到了周家、侍萍痛苦万分、要周萍和四凤远走高飞、永不相见.而一直在死死缠住周萍并暗中窥知这一切的蘩漪、欲愤难捺、孤注一掷.她令人锁上大门、从楼上叫下周朴园、当众揭开这一切.四凤和周萍才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侍萍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投影:(《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图)三、初读感知1.播放《雷雨》剧情片断.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3.把握戏剧冲突.解说: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是戏剧的灵魂、那么、课文节选部分、周朴圆的矛盾冲突主要来自哪些人的?这些矛盾冲突的起止在哪儿?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出示投影:鲁侍萍 周朴圆 鲁大海感情纠葛 阶级斗争4.理清剧本结构.学生自读课文、自由讨论.明确: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相遇述旧怨)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相认生新恨)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四、布置作业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一个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参考答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究第一场、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雷雨》作于1932年、至今已有70多年、但它依然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一个作品能有恒久的生命力、总要有一些特殊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推动我们去思考与探索.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外在哪里呢?二、分析课文(第一场)㈠相遇述旧怨1.点读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提问:开头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烘托人们烦燥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读者和观众.2.学生自读开头至“哦、侍萍!(低声)是你?”.※周、鲁两人的谈话是随机而谈的、有两处差点谈不下去.找出来、加以分析.①周:那你走错屋子了.→鲁:哦.――老爷没有事了?②周:好、你先下去吧.→鲁: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问:侍萍的问话、使谈话得以继续下去、这反映了侍萍什么心态?明确:鲁侍萍的两次回答、固然表现了下人对老爷尊敬、但作者用问语、别有用心.此时的侍萍、内心无比辛酸、悲恨交加.同时、她希望周朴园认出她.这样、故事的情节才得以延续.※文中侍萍既有意识地隐藏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身份、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试加以具体分析.边解说、边投影:在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感情态度上有多次变化: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侍萍平谈的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身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30年前发生的“一件很有名的事”、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悲愤地诉说了自己30多年的悲惨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表露出自己的身份时、周朴园已经惊恐语不成声.(注:在这一过程中、解决两个问题:周朴园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侍萍的内心是怎样的?”)㈡相认生新恨解说:周朴园为了掩饰自己、极力美化侍萍.当得知侍萍还活着、就在眼前时、他的态度陡变.他为此有何行为?采取了什么手段?同时侍萍有何反映?试加以分析.(略)问:周朴园对死去的鲁侍萍和对眼前的鲁侍萍、态度判若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明确: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后又侍萍因他遗弃而投河自尽、他心中难忘一种罪恶感.再加上他以后的婚姻并不美满(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很不幸福;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去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第三个应当是繁漪、她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他美化死去的侍萍、正是为了求得心理安慰.当他发现侍萍就在眼前时、他“惊愕”“惶恐”、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他本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便无人得知、侍萍的出现给他以精神的打击.他的这种善变正是他虚伪性格的表现.这正是他资本家本质的表现.㈢分析人物性格:周朴园:对过去的侍萍:始乱终弃――自私残忍.对“死去”的侍萍:“于心不忍”、供起“遣照”来“纪念”――虚伪.对面前的侍萍: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阴险狡猾、冷酷无情.鲁侍萍:过去的侍萍:上当受骗、听天由命――善良软弱、听天由命.现在的侍萍:控拆罪行、蔑视金钱、憎恨丑恶――清醒、自尊、坚强.㈣鉴赏人物语言1.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问:为什么周朴园说无锡是个好地方?明确:2.①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②……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③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问:为什么鲁侍萍要这样说呢?明确:周朴园为了掩饰自己、美化侍萍.而侍萍强压悲愤、来戳穿他的谎言.3.周朴园:……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问:把话中的潜台词变成明话.明确:你最好别想让他认你作母亲、别让他知道真相.三、探究性阅读探究课题:周朴园对侍萍有无真感情?教师解说: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在《雷雨》研究中历来是个争论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初恋难忘说、年轻美貌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请同学们根据人物对话以及你对《雷雨》的了解、各抒已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作者如是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接着、万老为我们详细地分析了周朴园的性格.他指出、周朴园基本上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侍萍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周朴园不是诱奸她、而是对她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遗弃而投河自尽.特别是他以后的婚姻并不美满、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蘩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可以看出来.如果侍萍也算是“太太”的话、蘩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很不幸福;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去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在这种情况下、周朴园自然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姐、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他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三十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找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教师:周朴园的身上所体现出的这种矛盾、正是人性与阶级性碰撞的结果.四、作业布置选取文中你认为最经典的对话、加以评点.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研究第二场、分析矛盾冲突、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教学过程:一、分角色朗读〖角色分配〗①周朴园②鲁大海③鲁侍萍④周萍、仆人、周冲、舞台说明(教师)二、分析第二场1.提问:周已知鲁大海是自己的亲骨肉、也知道他“鼓动工人反对他”、他对鲁是什么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明确:明知故问、仍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无情的面孔和傲慢态度.二人的冲突是阶级间的冲突、已没有骨肉之情、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2.提问:周朴园是怎样对待罢工工人的?明确:①用金钱收卖阴险狡猾②开除鲁大海狠毒无情3.面对周朴园的种种卑劣行为、鲁大海有何表现?明确:①立场坚定、坚信罢工是团结的、有组织的、斗争一定会胜利.②揭穿周的骗局、指出周离间工人队伍的“卑鄙无赖”.③揭露血腥镇压工人的罪行、血腥的发家史、怒骂周家是一群强盗.4.分析侍萍的两句话中的潜台词.①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找我的儿子?②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问:这两句话反映了侍萍什么样的心情?明确:这两话包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分别30多年的大儿子、但他却打了自己的亲弟弟、使侍萍十分愤慨、感到阶级的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凭”加以掩饰.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便看到眼前的儿子成了强盗资本家的帮凶、又马上转口、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奈的心情.三、主题探究1.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明确:周朴圆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阶级根源矛盾冲突异常激烈.阶级矛盾使夫妻相见不相识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成仇2.归纳主题《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的展开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的内幕做了深刻而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四、作业布置以《周鲁感情真假辨》为题写一篇文艺评论。
最新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8课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2课件PPT.ppt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是世界 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
思考(三)
文学上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 耶夫斯基和肖伯纳;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他 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 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艺术与科学是互补的,科学可以满足我们理性的追求,而艺术 可以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艺术还同科学一样具有和谐的美,二者相通,均要以丰富的想 象力为心理背景。
课文研读
思考(五):我们为什么不能 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
课文研读
思 考 ( 六 ) 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 有什么启发?
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 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生来说,既要学 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 理等文科课程,绝不应存有偏科现象。
整体感知
思 考 ( 二 ) : 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 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 启发: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 面的知识和技能。
整体感知
爱因斯坦与 艺术世界
精神生命的需求 崇高的伦理价值 绝对的和谐和美
科学与艺术 互补统一
课文研读
思考(一):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 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思考(二):研究爱因斯坦与艺术 世界的关系的目的何在?
思考(一)
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 情,这与文章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 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 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 础,作了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我们的视线向 上移,我们看到 的是一片植物.
2 10
100 m
在这个距离,我 们看到了树林的 边界以及给我们 的教诲
3 10
1 km
现在我们将从米 进入到千米.. 现在有可能需要 降落伞了...
4 10
10 km
我们由此可以看 到整个城市的面 貌,但是我们确 实已经看不清每 栋房子了
2、科学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 科学是命题式的 科学是逻辑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 科学是操作的 科学是系统的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科学性
3、科学精神
求真 务实 理性 批判
学习的三个层次
①学已有的知识; ②学发现(已有) 知识的工具和方 法; ③学未知领域,发 现与创新。
5 10
4 10
有一个问题跳进我们的大 脑... 我们是谁?我们将去什么 地方?我们从何而来?
3 10
或者...在宇宙中,我 们代表什么?
2 10
这次旅行中,“往上走 ”把我们带到了10的 23次方的距离。
1 10
现在,我们转向另一个 方向,去挖掘事物的内 部...
0 10
现在我们回到了本次旅行的 起点,这个距离我们能用我 们的手臂够到...
1 万亿 km
此刻,太阳看起来 就是众多恒星中的 一颗...
16 10
1 光年
从1光年的距离看 ,太阳看起来很小 了
17 10
10 光年
在这个无穷大的 宇宙里,我们什 么也看不到....
18 10
100 光年
“什么也没有” 看到的仅剩下恒 星和星云...
19 10
1,000 光年
从这个距离,我 们开始在银河和 银河系旅行了.
请注意,往“下”我们只能走到10的16ª 的距离,然后到达事物 的边界(我们目前的知识所能到达的边界)...但是往上,我们到 了10的 23ª的距离然后停下来了... 但是,实际上,我们能随着我 们的想象力继续我们的旅行!!!!
... 那么? ...谁说我们是独自生活在世界上的?
谢谢 !
二、人文:生活意义 价值目的
1、世间并非只有科学
2、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文理交融,全面发展
10 的乘旅行,每次都以10倍的速度跳跃。 从 100 开始(也就是1 米), 然后每次按照10的乘方增加。从101 (10 米), 102 (10x10 = 100 米), 103 (10x10x10 = 1.000 米), 104 (10x10x10x10 = 10.000 米), 以此类推, 直至宏观世界的无尽。
5 10
100 km
从这个高度, 可以看到美国 佛罗里达州..
6 10
1.000 km
这是典型的从人 造卫星的视野
7 10
10.000 km
北半球,和南美洲 的部分
8 10
100.000 km
此刻,地球 看起来很小 了...
9 10
1 百万 km
地球和月亮的 运行轨道,是 白色的....
10 10
-1 10
10 cm
逐渐靠近直到 10cm的距离,我 们能描绘树叶的 样子了.
-2 10
1 cm
从这个距离,我们 能观察到树叶的结 构.
-3 10
1 mm
细胞组织开始得 以展现...
-4 10
100 微米
此时,细胞 得以清晰的 展现. 你可以看到 细胞之间是 怎样结合起 来的.
-5 10
10 微米
核子和电子运行轨道之间是 一个无限的空阔的世界...
-13 10
100 飞米
从这个难以置信的微观世 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原 子核.
1飞米=1000 皮米
-14 10
10 飞米
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 碳原子核
-15 10
1 飞米
现在我们进入科学想象的 领域,与质子面对面了.
-16 10
100 Atómeters
...可以开始研究染 色体块了.
-10 10
1埃(一亿分之一厘米)
这看起来像是电子的 云从,这些是形成我 们世界的碳原子. 你会发现微观世界的 景观和宏观世界的景 观是如此相似...
-11 10
10 皮可米(百亿分之一米)
在这个迷你世界 里,我们能观察 到电子围绕原子 运行
-12 10
1皮可米(百亿分之一米)
我们的旅行将 进入到细胞内 部...
-6 10
1 微米
可以看到细胞 的核子.
-7 10
1.000 埃(一亿分之一厘米)
我们再次更改我们的 测量单位来观察更微 小的事物。
现在你可以看到细胞 的染色体了。
-8 10
100埃(一亿分之一厘米)
在这个微观世界 里,可以看到细 胞DNA链.
-9 10
10埃(一亿分之一厘米)
科技与人文
石英
一、科学:知识体系 认识工具 什么是 “科学”?
science
什么是 “技术”?
1、“科学”概念
科学:人们获取知识的合乎逻辑的方法以及用 这种方法获得的知识体系本身。包括过程和 结果两个层面。 第一,科学就是知识。 第二,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 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 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活动。 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 第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是第一生产力。
1千万 km
地球轨道的一 部分,是蓝色 的
11 10
100 百万 km
金星和地球的轨 道...
12 10
1 0 亿 km
水星、金星、地 球和木星的轨道
13 10
100亿 km
从这个高度, 我们能看到太 阳系和行星运 行的轨道
14 10
1000 亿 km
太阳系看起来变得 有点小了...
15 10
仔细研究一下夸克粒子 现在我们没办法在走近 了... 我们已经处于目前的科 学能到达的边界了. 这是事物的边界了... 注:翻译中,没有找到atometer的解释,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 这将是比飞米更小的一个单位
那么现在 想想...你是宇宙的中心吗?? 你是世界万物中的一个特殊的创造物吗? 在这些边界外是什么东西呢?有所谓的“边界”吗?
20 10
10,000 光年
我们继续在银行系 中遨游.
21 10
100,000 光年
我们开始接触银 河系的外围了
22 10
1 百万 光年
从这个遥远的距 离,我们不仅能 看到银行系,还 能看到其他的星 系了...
23 10
– 1千万 光年
从这个距离看,所有的星系看起来都变 得很小,星系之间相距遥远.
同样的法则统治着宇宙的每一个组成部 分. 我们能继续随着我们的想象往远处走, 但是,现在我们还是快点回家去吧。
22 10
21 10
20 10
19 10
18 10
17 10
16 10
15 10
14 10
13 10
12 10
11 10
10 10
9 10
8 10
7 10
6 10
接下来让我们先回到我们的起点,以比较快的速度,先从我们的起 点往上走,然后再朝一个相反的方向,以10的乘方减少我们的旅行 距离,直至一个神奇的微观世界。
请仔细观察宇宙恒定不变的规律,也请想一想作为人类还有多少是 需要我们学习的...
旅途一路顺风!
0 10
1m
花园里,从1 米的距离看一 束树叶
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