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

最新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精品

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综述当前有关生态文明的界定很多,学界认识并不统一,尚未发展出一个受到普遍接受的经典定义。

不同论者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常常“名同而实异”,不利于学术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各说各话”。

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分歧已触及生态文明的性质定位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向,急需慎思明辨,加以厘清。

本文在此抛砖引玉,以推动问题之解决。

一、生态文明界定的基本分野当前学界在生态文明界定上的主要分歧在于,生态文明究竟是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或称“文明形态”、“社会形态”),还是任何文明都有的“构成要素”(或称“方面”、“社会结构”、“文明形式”、“文明的子系统”),对这两种观点,本文分别称为生态文明的“类型说”和“要素说”。

“类型说”是当前学界主流,其从历史分期角度把生态文明界定为文明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新类型,典型表述如:“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人类文明。

”①“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这种新的文明,可以称为后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为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新文明。

”②“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③“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④可以看出,类型说中的生态文明具有:(1)时间上的新颖性,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具有“后工业”或“后现代”指向;(2)内容上的整体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类型,包含构成文明的各种要素;(3)价值上的进步性,比以往文明更加“环境友好”,是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文明。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

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

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

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4。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

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

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

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

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综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综述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

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然而,由于人类长期以来过度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资源的短缺。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资源的供给有限,导致资源的紧缺现象。

2.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的消耗速度远远大于再生速度。

3. 自然资源的滥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包括乱砍滥伐、过度捕捞等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

4. 环境污染问题。

过度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资源的短缺。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资源的供给有限,导致资源的紧缺现象。

2.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资源的消耗速度远远大于再生速度。

3. 自然资源的滥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包括乱砍滥伐、过度捕捞等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

4. 环境污染问题。

过度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为了解决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推动绿色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1 生态文明内涵综述生态文明自提出之后,国内不同研究领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

主要是以下几种观点:第一个公开明确生态文明概念的科学家就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他在1987年首次向学术界明确了“生态文明”一词的概念,他指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从自然获利,也能为自然创造财富,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在改造自然之时又要保护自然,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生态文明”。

这个概念充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它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一步。

潘岳在其发表的《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书中对生态文明这样定义:生态文明是指在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当中,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物质与精神的成果之和。

也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和谐共生,至此达到一种持续繁荣且全面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最后是国家林业局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在工业文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基础上,我国人类用一种文明并且进步的眼光与态度和自然相处,用各种方法努力优化自然与人的关系,用积极的态度建设有序良好的生态运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所取得物质、精神以及制度方面全部成果的总和就是生态文明。

在以上学者对生态文明的定义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本人对生态文明有着自己的理解:生态文明就是人口、资源、环境共同达到最优状态,且经济保持稳步增长。

资源和环境在经济学里就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消费而排出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具体而言,公共物品的性质可以根据经济学里有名的“公地的悲剧”得到,它告诉我们公共物品被过度使用之后会造成全体成员的利益受损,这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晰所造成的,这里的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分权和收益权,产权界定的不清晰导致理性人在计算个人成本时忽略了其行为导致的社会成本。

正如许多企业作为理性人,只计个人的经济利益,过度开采矿山造成严重的污染,直接导致经济效益小于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文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失衡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本文将就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均明确提出,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很多方面,例如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节能减排、创建生态文化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实施精准环保政策,加大环保监管力度。

例如,推行“最严环保法”,对违规排污行为实施严厉处罚,强化了对企业环保情况的全过程监管,保障了环境治理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例如,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规模开展荒漠化治理,对滥采滥挖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例如,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能源技术创新,使得我国在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更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强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幸福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形成共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让绿色之芽茁壮成长。

国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综述

国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综述

经济,实现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数字内蒙古的发展。

二、结语与讨论本文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角度对“数字内蒙古”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量化分析,从结果来看,关于数字内蒙古的发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年来研究数量不断上升。

但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首先,发表的期刊范围很广,涉及经济、通信、传媒、农业等,相对集中于经济类、科技发展类期刊,但相对数量不足。

期刊的质量不高,不能引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重视。

其次,研究者形成的研究网络不算紧密,只有少数几位作者形成小团体,多数研究者是独立作者,未来应该加强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合著率,促进不同作者及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实现跨部门、跨机构的著者群,形成更多成熟的研究团队。

作者的单位来源和职称不是很高,也说明研究的薄弱,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第三,通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分析可知,文献研究内容宽泛,研究主题不够深入。

主要是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数字内蒙古在各行业的发展缺乏深入探讨,未来应在更多成熟的研究团队中针对各自不同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信息管理部责任编辑:康静参考文献:[1] /a/321370385_120034727[2] 王运锋,夏德宏,颜尧妹. 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工具NetDraw 的应用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4):85-89)[3] 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 软件实用指南[M]. 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4] 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EB/OL].[5] 中国“互联网 +”数字经济指数(2018)[R]. 腾讯研究院, 2018-4.[6]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 [R].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12.■文/秦凤梅 曹渊渤国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综述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是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准则。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文献综述

交流与探讨2020年9月(下)/ 总第269期115引 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并正式写入党章,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日益迫切。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肥沃土壤,大学生也将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因此,高校针对大学生有效性地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美丽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高校能够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政策制度的宣传,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塑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丽校园的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终将聚力于伟大的“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1]。

本文主要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思考。

从纵向的角度回顾并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更深入全面地理解了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横向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思考进一步研究的策略。

1 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界定1.1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1987年中国著名生态学佳叶谦吉教授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他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引言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和观点‎。

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

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

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

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中实现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也是促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

1.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该书主要介绍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成本与利益、制度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通过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国际案例,提出了在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2. 《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该书通过回顾与总结中国与国际上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同时,对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政策指导、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该书从跨学科视角出发,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重要性的理论基础。

作者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研究,从经验上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并给出了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4. 《建设生态文明:科学、理论与政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该书从科学、理论和政策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标和重点。

作者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探讨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和路径选择。

此外,该书提供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可作为决策者和研究者的参考。

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该书主要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作者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和实施路径。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较差的水平,大气污染严重,导致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开发也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土壤退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农作物产量逐渐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生存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出一份力。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改善,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2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促进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中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严重。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建设的需求,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许多污染和破坏性行为,导致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

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和2002年实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等,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恢复了大量的森林和草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了水土资源。

我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如湿地保护与恢复、河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我国在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投入,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环境科学家和专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我国发展了多种环境治理技术,如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和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等,有效地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我国主动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负有重要责任。

为了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

我国主动参与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工作,积极推动了全球环境议程的制定和实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

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

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

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

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论如何加大力度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障碍与问题,如生态经济刚刚起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环境经济政策缺乏、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以及公众环保和参与意识较弱等方面,必须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健全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广泛运用环境经济政策,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价值观,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可持续性对策正文: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

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系统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抉择。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实质,对于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经验综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24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倍。

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9500多万公顷,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立方米。

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600多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00多万公顷。

全国沙化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3平方公里,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国家林业局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0.36%。

森林面积达到19545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61%;森林蓄积量达到137亿立方米,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34%。

近2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增长,人工林面积达6169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人工林面积的38%。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毁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城市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2.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经济初具规模,具体表现在:首先,我国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大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这些年,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已经步入世界前列。

实现了水电装机、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规模、核电在建规模、风电装机的增速四个全球第一。

中国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补偿政策与实践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渠道筹 集资金,对保护区内居民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合理补偿。
生态移民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保护区内居民逐步迁出,减少人类活动对生 态环境的压力。
生态产业扶持
鼓励和支持保护区内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促进生态 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推广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降低制造 业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生活方式推广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绿色产品在全社会的 广泛应用。
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高耗能行业改造
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 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 保水平。
农业绿色发展
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 业,减少农业对环境的 污染和破坏。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适应性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 能减弱。
02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
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
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 协调,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 保护的共赢,建设美丽中国,为 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01
水质改善目标
保护水资源,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重点
流域污染治理。
02
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
治理力度。
03
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
统一规划设置监测断面(点位),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水
生生物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化学物质监测及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巨大的人口数量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

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环境恶化导致的人类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

当前的行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地方政府对环保政策的执行不力、企业对环境的忽视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亟需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为人民谋福祉,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和持续努力。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础。

好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对维护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的繁荣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不可持续的。

只有建立起循环利用、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才能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

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

(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

(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

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

(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学者,从生态环境方面看问题:(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

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

(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有的学者从社会各个方面看待问题:(1)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

(2)公民生态意识淡薄。

(3)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

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

(4)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健全。

主权问题阻碍着国际环境合作深入进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污染转移给国际合作造成阴影、国际环境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有待加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经济政策和鼓励节约的长效机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6)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根据主体分类,可以概括为:(1)政府引导;(2)企业推动;(3)公众参与。

从社会各方面分类:(1)构建生态文明观;(2)构建生态文明制度;(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建立健全生态法制体系;(5)创造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6)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7)培育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发挥第三部门的参与作用;(8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

按体系分类:(1)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价值体系。

(2)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保障体系。

十八大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姬振海将生态文明分为四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与“生态产业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保障,生态产业和生态技术是建设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观是建设的精神动力,良好的法律法规是建设的坚实后盾。

”周生贤在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及生态环境质量。

有的研究中,也将生态文明建设分为产业生态化、消费绿色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经济化、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等方面。

总的来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体现在以下五部分中:生态伦理、生态经济、生态治理、生态技术与指标、生态制度。

2.1生态伦理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生态伦理体系是由有关生态的认识程度、价值态度、道德行为和实践效果构成的整体。

衡量一个社会生态伦理的发达程度,可以考虑包含认识、价值、道德和实践这四个层面的内容:是否理解当代生态运动的深刻意义;是否形成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是否自觉遵守生态道德原则规范;是否处理好生态伦理在实践当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现代生态伦理观念的提出,源于利奥波德和他的“大地伦理学”。

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大地伦理学”的小册子《沙乡年鉴》(1949年出版),被称为“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一本新圣经”。

现代生态伦理建设具体体现在转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和态度,树立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式,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传统的容易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生产和消费环保产品等。

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

只有以伦理信念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才能有效的得以贯彻落实。

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的核心内涵。

冯雷认为,生态伦理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和标准: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责任原则、生态安全、节制和节约原则、正直、真实和可信原则、环境美。

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地区利益和整体利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政府、企业、社会的全方位生态保护、生态伦理制度化水平。

其中一个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市民生态伦理实践是生态伦理评价的核心内容。

2.2生态经济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是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

国内外学者多强调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协调、共为整体的角度对生态经济进行定义。

著名生态经济学家Costanza R.给出的定义“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的根源,而现有的学科不能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这个定义较好的把握了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特征。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认为“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这个定义强调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

虽然大都认为生态经济应该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但其出发点却不尽相同。

经济学家把环境看作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环境的一个子系统。

生态经济也可以称为绿色经济,要立足绿色技术,绿色技术的特征表现在低碳技术、小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

生态经济也可以从建设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入手。

生态工业主要包括:科学的产业布局、治理工业废物、推进技术改造、倡导植树种草;生态农业包括:立体种养、围垦增地、节能节水、产业循环。

当然,发展经济生态离不开生态产业。

王如松等指出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我们也可以认为生态产业其实就是指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它们之间协调耦合的这样一种产业结构。

在生态产业中,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物(末端治理)”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回用)”的反馈式流动的经济模式。

通过产业调整,调整代谢过程与其支持系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达到生态整体优化。

生态经济将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新的产业模式:从集中解决到分散处理,大时空输送到资源小循环、生态大循环、能源新结构、环保新模式。

2.3 生态技术与指标科学技术犹如一柄双刃剑,在技术危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中,不少研究者转向了技术生态化和绿色科技的研究方向。

其中,有借鉴SST理论分析方法,将其应用到生态文明相关研究中的。

在运用SST分析中国生态文明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分为洁净煤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水电开发利用技术、风能利用技术、核能开发利用技术、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以及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在北京绿色生态技术展示平台上,绿色生态技术分为能源、植物、循环材料应用、水、通风、墙体等系统。

也有根据生态技术的用途将生态技术分为农业生态技术、工业生态技术、企业生态技术等。

总之,绿色生态技术及其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

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对生态文明进行相关科学化分析的基础。

随着技术生态化、绿色科技以及生态治理等理念的完善和转变,自工业文明之后逐步出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如绿色GDP、福利度量理论以及HDI(人类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标的结合等,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依据综合指标形成了以资源生产率为基础的生态指标,具体来讲,有省域、城市(城镇、市县)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生态伦理实践的评价标准等。

国内,目前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赂研究组(2009)通过层级进行的归类,采取了如下反映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一是反映区域环境水平的指标体系,包括排放强度指数、大气污染指数和水污染指数;二是区域生态水平,包括生态脆弱指数、气候变异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三是区域抗逆水平,包括环境治理指数、生态保护指数。

2.4 生态治理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治理。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社会科学界开始形成并发展了治理理论,生态治理的概念便是随着治理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生态治理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治理模式与路径研究、生态环境现状研究、保障体系(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治理的科学技术等)、效果评价体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