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1、电磁波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1、电磁波优秀教学案例
2.互动性: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电磁波的利与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电磁波的应用。
3.探究性:本节课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讲授电磁波谱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享心得,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电磁波的分类和特性。
3.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利用PPT展示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如电磁波的定义、产生原理、传播特性等。
2.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掌握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3.讲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并教授相关单位的换算方法。
5.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电磁波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如手机通话、电视节目、无线电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你们听说过电磁波吗?电磁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电磁波的概念。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3.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了解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电磁辐射问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无线电广播、电视、手机等,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广泛应用。
4.结合实例,讲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章第四节《热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章第四节《热机》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影响热机效率的因素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引导他们运用控制变量法和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3.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问题驱动,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热机在实际应用中的环保问题产生兴趣,可借此契机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种生活中的热机(如汽车、电热水器等),分析其工作原理及效率,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如何提高该热机的效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热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机工作原理的理解: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涉及能量转换、热量传递等抽象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3.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能源利用方面的优缺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热机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发展,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及其优缺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4.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热机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同学们,我国在热机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技术创新不断。希望大家课后能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热机领域的发展,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
2.通过展示热机工作的视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热机的定义及工作原理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4.2磁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4.2磁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4.2磁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磁场的概念与性质;2.掌握磁场的表示方法;3.理解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4.熟练运用磁场的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1.磁场的概念与性质;2.磁场的表示方法;3.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4.磁场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磁场的概念与性质;2.磁场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难点1.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

五、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2.教具:磁铁、铁屑、指南针等;3.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4.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和引入问题(10分钟)教师先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好!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电流的概念与电磁铁的制作。

大家是否了解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呢?请思考一下,并回答以下问题:1. 电磁铁产生的磁场有什么特点?2. 我们可以如何表示电磁铁产生的磁场呢?”引导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再请其他学生补充。

2. 磁场的概念与性质(20分钟)2.1 磁场的概念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解释磁场的概念。

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说:“磁场是指磁力的作用范围内的空间,它是特定物体周围的一种特殊氛围。

我们可以通过磁力线来表示磁场。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磁铁和磁铁周围的磁场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磁场线的形状和分布。

2.2 磁场的性质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解释磁场的性质。

教师可以说:“磁场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 磁场具有方向性;2. 磁场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3. 磁场线不受磁场作用力的影响。

”3. 磁场的表示方法(30分钟)3.1 磁场的单位和表示法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解释磁场的单位和表示法。

教师可以说:“国际单位制中,磁场的单位是特斯拉(T),简写为T。

我们通常用磁场线来表示磁场的分布情况,磁场线是用磁感线来表示的。

”3.2 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解释磁感线的概念和性质。

最新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介绍本文档是针对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梳理的教案。

教案涵盖了该教材的全部课程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物理九年级上册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掌握九年级上册涉及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了九年级上册的全部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单元:1. 第一单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 第二单元:机械的基本概念3. 第三单元:力学4. 第四单元:压强和浮力5. 第五单元:机械能守恒和能量转化6.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7. 第七单元:光的传播8. 第八单元: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法: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理论讲解,梳理重点知识点;-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活动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交流和互动。

教学评估本教案提供了一些教学评估的方法,包括:-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设计和观察技能;- 问题解答:通过提问和学生互动,评估学生对物理问题解答的能力;- 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评估,检验学生对整个学期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束语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希望本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物理全册 11.5 电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1.5 电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11.5 电压第1课时电压、电压表1.知道电压的作用和电压的获得.2.知道电源的作用.3.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之间的变换.4.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值.5.使学生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和符号.6.记住并理解电压表的使用规则.【重点难点】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难点:电压概念的理解、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新课导入】导入1:实验导入演示实验:1.利用干电池、一只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简单电路,使灯泡发光.2.取下干电池,换成导线,闭合开关,小灯泡为什么不发光?引入新课:导线内存在大量可以移动的自由电荷,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呢? 导入2:复习引入教师:叫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一个串联电路.教师:再叫一位同学按照电路图用导线把电路连接起来.学生:上台连接电路教师:当我们闭合电路中的开关,灯泡亮了,说明电路中产生了电流.当我们取下电池,再闭合开关,灯泡不亮,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电路中不能形成电流,电源的作用是什么?在前面,我们讲到电流时,用水流作类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水流是怎样形成的?教师:结合课本59页图1143讲解:我们知道只有当容器中的液面存在高度差时,它们对容器底才会有压力差,这时打开阀门,在水管中才会形成水流通过,也就是说,水流的形成原因是由于两液面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即存在水压,而水泵的作用就是将水不断地从乙抽向甲中,形成水压.“第五节电压”.【课堂探究】一、电压教师:下面就请大家阅读课本60页,然后说出:电压的符号、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说出:电压的符号是U,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V”,常用单位:千伏( kV),毫伏(mV),微伏(μV).换算关系:1千伏( kV)=1 000伏(V)1伏(V)=1 000毫伏(mV)1毫伏(mV)=1 000微伏(μV)教师:知道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我们来完成一些简单的单位换算:1.5 V=μV;18 kV=mV;3×105μV=mV;7 200 mV=V.教师:讲解几个身边的电压值,并让同学们记住:×104 V;产生闪电时的电压为104~109 V.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测量电流时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同样也要用专门的仪表叫“电压表”(出示电压表实物)二、电压表教师:结合实物讲解(1)电压表的表盘上标有字母“V”,表示用此电压表所测电压的单位是“伏特”;(2)三个接线柱:“-”表示是共用的“-”接线柱,“3”或“15”是“+”接线柱.当使用“-”和“3”接线柱时,表示量程是0~3 V,从表盘的下排刻度读数,分度值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当使用“-”和“15”接线柱时,表示量程是0~15 V,从表盘的上排刻度读数,分度值又是多少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简单的电压表读数练习(教师板书几个指针不同的位置)现场学生:读数练习教师:以上我们已经学习了电压表的简单构造和读数方法,下面我们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首先请阅读课本61页.学生:阅读课本61页内容教师总结:电压表的使用方法①校零:在使用前应先检查电压表的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进行校正.②并联:电压表必须并联在待测电路中,使电流从标有“3”或“15”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电压表.③使被测电压不超出电压表量程:在测已知电路中电压大小时,如果被测电压小于等于3 V,就选用0~3 V的量程;如果被测电压在3~15 V之间,我们就选用0~15 V的量程,若不能判断,则先试用大量程,然后进行选择.教师:学习了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后,请大家想一想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师生共同总结: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下面请大家动手用电压表去测量电压.做一做:取一节新干电池,用电压表测出每一只电池的电压,将二节新干电池串联起来,测出这个电池组的电压.学生: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电压组的电压等于各干电池的电压之和.并联;而电流表则应与被测电路串电源并联,这样可测电源的电压,而电流表不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2.某次物理实验时需要6 V的电源,则可用 4 节干电池串联,或用 3 节蓄电池串联而成.3.如图是某同学用电压表测小灯泡L2两端的电压的电路图,请指出图中的两处错误:(1) 电压表与小灯泡串联了;(2) 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4.在如图中,能测出灯L1两端电压的正确电路图是( D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电压表V1的示数为6 V,电压表V2的示数为3.4 V.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可知电源电压为6 V1两端电压为2.6 V2换成电流表,则L1亮,L2不亮2换成电流表,则L1与L2并联,电流表测干路上的电流1与L2串联,用电流表测L1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请画出电路图.答案:如图所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但为什么电荷会发生定向移动呢?我们拿身边的一个例子来研究一下:如图,(a)图是水流形成的过程图,(b)图是电流形成的过程图,利用类比的方法分析,其中水流相当于电流,涡轮(利用水流工作的机器,例如水车)相当于电灯,阀门相当于开关,抽水机相当于电源.由图可知,水流的形成是由于水路中存在着水压的缘故,它由抽水机提供;同理,电流的形成是由于电路中存在着电压的缘故,电压由电源提供.第2课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3.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其他同学的协作精神.【重点难点】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难点:正确使用电压表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新课导入】导入1:实验导入教师:演示板演示如图所示的电路,然后让同学们回答:两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是如何连接的?电流有什么特点?教师闭合开关和同学们一起观察灯的发光情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灯的发光情况会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出本节实验要探究的问题:串联电路电压会有什么关系?导入2:情景引入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熟悉的串、并联电路图.2.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较好的图,用投影仪放大.3.教师引导:(1)同学们观察自己画出的串、并联电路图.(2)你已经了解了串、并联电路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4.学生回答:(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2)电流表工作的时候必须串联在电路中.5.学生提问:(1)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处处相等吗?(2)并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干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中电压之和吗?【课堂探究】一、研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接下来我们来共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首先研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1)猜想并说出你猜想的依据a.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等.b.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2)选择实验器材并设计电路.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电压表.(3)实验步骤a.按电路图连接电路;1,L2两端的电压U1,U2;1,L2两端的总电压U总;d.将所测数据填入设计的表格中,并得出结论.在实验之前先来看老师演示一下,如果要测量串联电路中L1两端的电压,我们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负接线柱流出,把电压表并在L1的两端,注意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如果要测量L2两端的电压,按同样的方法,把电压表并在L2的两端,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电压表在测量不同的对象时,不需要把电路中所有的导线拆除,我们要尽量地做到少拆线!好,下面实验开始!现场学生:按要求进行分组实验现场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U1U2U总(4)得出结论:U总=U1+U2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二、研究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1)猜想并说出你猜想的依据(2)选择实验器材并设计电路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电压表(3)实验步骤1.按图连接电路.1两端的电压U1和灯L2两端的电压U2.3.用电压表测出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总.4.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并得出结论.先看老师演示一下,要测量并联电路中L2两端的电压,我们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负接线柱流出,把电压表并在L2的两端,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出L1和A,B 两点的电压,好,下面实验开始!学生:按要求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U1U2U总(4)得出结论:U总=U1=U2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断开,S2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5 V;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 V,则L1和L2两端的电压分别是( C )A.3 V和4.5 VB.1.5 V和4.5 VC.3 V和1.5 VD.1.5 V和3 V2.如图(甲)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的指针均为图(乙)所示,则电阻R1和R2两端得到电压分别为 4.8 V和 1.2 V.(1)完成电路的连接(电源为3伏的电池组)要求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2)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 V.(3)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后,实验小组的小英同学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并联的两个灯泡的电压明显小于3.0 V,还有部分的电压哪里去了呢?小英测量了电源两端电压,发现电压为2.65 V,请分析电压的减少是不是因为线路上的电阻引起的? 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因为电池本身有内阻,分担一部分电压.答案:(1)电路图如图所示伏特伏特是国际单位制中表示电压的基本单位,简称伏,符号V.伏特(1745~1827年)是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1769年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1774年任科莫皇家学校物理学教授,1779年任帕维亚大学物理学教授.1777年,伏特改进起电盘和验电器.1800年2月7日发明伏特电池.1801年伏特获法国拿破仑一世授予的伏特金质奖章、奖金和伯爵衔.1791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794年获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为纪念他,电压单位取名伏特.word 11 / 11。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
2.实践探究,理解概念
-安排学生进行磁针实验,观察磁针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磁性的概念。
-通过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总结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形象教学,突破难点
-利用磁感线模型、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磁场的分布和磁感线的特点。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磁感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家长参与题:设计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寻找家中的磁现象,并记录下来,或共同制作一个磁力玩具等,既增进亲子关系,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4.引导学生关注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养成环保节能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简单磁现象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学、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在磁学方面,学生的认知相对较薄弱,对磁现象的理解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1简单磁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磁性的概念,掌握磁体、磁极、磁化等基本术语。
2.学会使用磁针,了解磁针的性质,掌握用磁针判断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方法。
3.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磁场的概念,并能用磁场描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4.学会使用磁感线表示磁场,了解磁感线的特点,掌握用磁感线分析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判断题:如“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异名磁极相互排斥。”
-选择题:如“磁感线在磁体周围从磁南极指向磁北极。”
-填空题:如“磁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总是指向______。”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北师大版_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2.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教学仪器】(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与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二)分组实验器材(每组):乒乓球三个、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与小木块个一个(三)多媒体页课件,课件址:385a5804d2b160a4_091.20927547f648818383b49b94759b300340904d5442 761646013929”“”>点此查看“内能”探究活动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教学案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一样吗篇二: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12 电功率》教案第二节电功率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要将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知识。

课程标准对初中电功率部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2.4欧姆定律的应用电路故障分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2.4欧姆定律的应用电路故障分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2.4欧姆定律的应用电路故障分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故障。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变化,判断电路故障。
3.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故障分析方法,如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故障分析,并能结合实际电路进行应用。
3.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反馈,进行解答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
1.基础巩固: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电路故障分析中的应用。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例题:某电路的电阻为20Ω,电压为12V,求通过电路的电流。
2.实践应用:设计一道实际电路故障分析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例题:某家庭电路中,一盏灯泡不亮,已知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为60W,请运用欧姆定律分析可能的故障原因,并提出排除故障的方法。
3.拓展提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一道具有挑战性的电路故障分析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欧姆定律在电路故障分析中的应用,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电路故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判断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设计电路故障分析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13.2《电功率》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13.2《电功率》教学设计
2.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讲解电功率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联系实际。
-通过分析实际电路案例,让学生理解电功率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针对学情,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巩固电学基础知识,为学习电功率打下坚实基础。
2.激发学生对电功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电功率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2.教学内容:
-电功率的定义:电功率是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瓦特(W)。
-电功率的公式:P=UI,P=I²R。
-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分配:串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家用电器如何根据电功率选择合适的电源?”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13.2《电功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掌握电功率的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电路中的电功率。
2.熟悉电功率的单位和常用电器的电功率,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3.了解实际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1页精品】.docx

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1页精品】.docx

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教案示例杠杆一、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办法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解决办法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出示羊角锤或木工用的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展示观察图片)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无论多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三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羊角锤.我们来描述用羊角锤(或起子)拔钉子的过程.(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羊角锤是常用的工具,谁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多媒体演示)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请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点?(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一、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支点 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练习: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2.关于力臂的教学: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实验 1展示图3所示的示教板.(边说边演示)示教板上有一杠杆,点是杠杆的支点,O 点右边每隔 10 厘米 1 条虚线将 50 厘米AB O长的杆等分.现在取 5 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 4 个挂在杠杆左端A 处,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OB1 个作为杠杆的动力,手拿该钩码在间寻找挂点,使杠杆平衡,刚好挂在第 4 个格上.OB实验 2将OB卸下来,换上OC杆,虚线位置不变(如图 4 所示)保持左边的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寻找使杠杆平衡的挂点,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 4 条虚线上,但此时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实验 3 将OC卸下来,换上OD杆(如图 5 所示),步骤同上.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 4 条虚线上,力的作用点到 O点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上面 3 个实验结论的共同点是什么?在阻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动力作用点与支点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但支点与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可见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板书)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 6 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详见书P192 图 13- 2).3.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学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 所示(支点O用铁架台支撑.事先在左右各挂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请同学找出这个杠杆的五要素(O、)若将右端的 1 个钩码换成 2 个钩码,那么应将钩码挂在什么位置能使杠杆重新平衡(学生猜想、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那么,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杠杆再次平衡?将4 个钩码挂在 1 个格的位置上.(用操作结果证实.)实验数据次数动力(个)动力臂(格)阻力(个)阻力臂(格)114142142231441你能将实验结论加以归纳吗?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板书)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板书)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搬动地球”吗?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则动力<阻力.课堂练习:【例1】画出图8中和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与的大小.【例 2】图 9 所示杠杆,OA长 20 厘米,AB长 60 厘米,现在A处挂一重 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五、布置作业书P193 题 1、2、3教案示例第三节滑轮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具准备滑轮( 4 个如.铁架台3.绳子 4 .弹簧秤 5 .长尺 6 .砝码7 .投影仪三、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4).滑轮(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如图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可以是圆的吗?可以.2.新课教学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第三节滑轮(板书)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板书)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图2)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看图 3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看图 4,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实验 1】装置如图 5 所示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图乙的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动滑轮的五要素如图 6 所示)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使用动滑轮为什么能省力?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实验 2】实验装置如图7 所示G什么关系?(边做边说)(刚绕完 1 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 1 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实验 3】实验装置如图 8 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 1 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三、滑轮组(其中—绳子的段数G—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 F —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三)总结【小结】请学生填写下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定义实质特点练习图 13— 14、“想想议议”四、布置作业1~ 4教案示例第十四章第一节功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 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演示 1】图 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 S.指出: F 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 F 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 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演示 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 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的推力 F 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 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演示 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 A 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 B 运动至 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 S 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 A至 C 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 F 跟 S 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 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板书: 2、功的计算:如果我们用 W表示功,用 F 表示力, 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演示 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F1 S1 W1F2 S2 W2F1>F2 S1= S2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 W2).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板书:F1 S1 W1F2 S2 W2使 F1=F2, S1>S2,则 W1>W2.(让学生比较W1, W2的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的符号).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板书: W=FS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例题】请阅读书上的习题.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注意板书的规范要求.已知: F=50N、S=10m、G=100N.求: W解:根据 W=FS=50N×10m=500J.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 F 无关.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突出做功的两个因素.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 2 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 14 —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 F 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教案示例五.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一、教具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问:功的原理是什么?2.演示(按图 1 装置)并提问.用图 1 的滑轮来提升重5N 的物体,理论上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要求一名学生板演,(省一半力,应为 2.5N )问:实际上F=2.5 N行不行,为什么?问:怎样能知道F实际是多大?(实验测量——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肯定实际上F>2.5N)问:实际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人所做的功与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相比较,大小如何?这与功的原理是否矛盾?(不矛盾,功的原理说使用机械不省功)问:我们希望上述两个功越接近越好还是差距越大越好?(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演示实验: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 h 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实验数值 G=5N, h=0.5m, F=3N,s=1m.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2= F·s=3N×1m=3J,直接用手提高重物同样的高度需要做的:W1= G·h=5N×0.5m=2.5J”(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2>W1,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重物重力的一半还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N ,而实际的拉力是 3N).做的功要比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大一些(该实验中,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 2.5J ,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 3J).(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板书:“ 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5N×0.5m=2.5J.有用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及把动滑轮和绳子提升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实际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板书 : “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③有用功加额外功是动力对机械总共做的功,叫总功.板书:“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答: W总=F·s=F·2h=3N×1m=3J.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答: W额外= W总-W有用=3J-2.5J=0.5J.2.机械效率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答: 83.3 %.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板书:补写本节标题:“三、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 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 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3.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举例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所占比重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三、巩固练习例题:用图 2 所示滑轮组把重 600N 的货物匀速提高 2m,所用的拉力是 375N,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要求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轮组提起货物的高度与人把绳子末端拉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总功和有用功.总功是人利用滑轮组提升货物时总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或说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即如果不用机械直接把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所做的功.计算时,功( W总)=拉力( F)×绳端所通过的距离(s).有用功是指滑轮组克服货物所受重力竖直升高所做的功,计算时,有用功(W有用)= F·s.因为货物匀速上升,所以滑轮组对货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货物重,即=货物提升的高度s 用字母h表示(要与动力通过的距离s 加以区分).所以,有F G.用功(有用)=货物重()×货物提升的高度(h ).W G应该指出,在涉及机械效率问题时,功的原理也是适用的.使用机械时仍不省功,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做额外功.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 2 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 14 —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 F 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4.5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4.5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亲自验证安培力的大小与磁场强度、电流大小、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规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让每个学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理解安培力的概念,掌握安培力的大小与磁场强度、电流大小、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学会使用安培力公式计算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的力,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引导学生理解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特点,了解电动机的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打下基础。
(五)作业小结
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理论计算和实际应用题。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4.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磁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磁现象,如电动机、扬声器等,引导学生关注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

【131页精品】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131页精品】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教案示例杠杆一、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办法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解决办法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出示羊角锤或木工用的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展示观察图片)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无论多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三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羊角锤.我们来描述用羊角锤(或起子)拔钉子的过程.(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羊角锤是常用的工具,谁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多媒体演示)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请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点?(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一、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练习: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2.关于力臂的教学: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实验1 展示图3所示的示教板.(边说边演示)示教板上有一杠杆AB,O点是杠杆的支点,O点右边每隔10厘米1条虚线将50厘米长的OB杆等分.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4个挂在杠杆左端A处,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1个作为杠杆的动力,手拿该钩码在OB间寻找挂点,使杠杆平衡,刚好挂在第4个格上.实验2 将OB卸下来,换上OC杆,虚线位置不变(如图4所示)保持左边的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寻找使杠杆平衡的挂点,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4条虚线上,但此时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实验3 将OC卸下来,换上OD杆(如图5所示),步骤同上.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4条虚线上,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上面3个实验结论的共同点是什么?在阻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动力作用点与支点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但支点与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可见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板书)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6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详见书P192图13-2).3.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学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支点O用铁架台支撑.事先在左右各挂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请同学找出这个杠杆的五要素(O、)若将右端的1个钩码换成2个钩码,那么应将钩码挂在什么位置能使杠杆重新平衡(学生猜想、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那么,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杠杆再次平衡?将4个钩码挂在1个格的位置上.(用操作结果证实.)实验数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能将实验结论加以归纳吗?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板书)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搬动地球”吗?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则动力<阻力.课堂练习:【例1】画出图8中和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与的大小.【例2】图9所示杠杆,OA长20厘米,AB长60厘米,现在A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五、布置作业书P193题1、2、3教案示例第三节滑轮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具准备滑轮(4个如.铁架台3.绳子 4.弹簧秤 5.长尺 6.砝码 7.投影仪三、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如图4).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可以是圆的吗?可以.2.新课教学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第三节滑轮(板书)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板书)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图2)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看图3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看图4,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实验1】装置如图5所示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图乙的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动滑轮的五要素如图6所示)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使用动滑轮为什么能省力?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三、滑轮组(其中—绳子的段数 G—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 F—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三)总结【小结】请学生填写下表练习图13—14、“想想议议”四、布置作业1~4教案示例第十四章第一节功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演示1】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演示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的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演示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F跟S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板书:2、功的计算: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演示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F1S1W1F2S2W2F1>F2S1=S2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W2).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板书:F1S1W1F2S2W2使F1=F2,S1>S2,则W1>W2.(让学生比较W1,W2的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的符号).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板书:W=FS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例题】请阅读书上的习题.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注意板书的规范要求.已知:F=50N、S=10m、G=100N.求:W解:根据W=FS=50N×10m=500J.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突出做功的两个因素.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教案示例五.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一、教具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问:功的原理是什么?2.演示(按图1装置)并提问.用图1的滑轮来提升重5N的物体,理论上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要求一名学生板演,(省一半力,应为2.5N)问:实际上F=2.5N行不行,为什么?问:怎样能知道F实际是多大?(实验测量——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肯定实际上F>2.5N)问:实际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人所做的功与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相比较,大小如何?这与功的原理是否矛盾?(不矛盾,功的原理说使用机械不省功)问:我们希望上述两个功越接近越好还是差距越大越好?(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演示实验: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实验数值G=5N,h=0.5m,F=3N,s=1m.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2=F·s=3N×1m=3J,直接用手提高重物同样的高度需要做的:W1=G·h=5N×0.5m=2.5J”(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2>W1,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重物重力的一半还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N,而实际的拉力是3N).做的功要比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大一些(该实验中,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2.5J,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J).(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板书:“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用=G·h=5N×0.5m=2.5J.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及把动滑轮和绳子提升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实际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板书:“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③有用功加额外功是动力对机械总共做的功,叫总功.板书:“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答:W总=F·s=F·2h=3N×1m=3J.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答:W额外=W总-W有用=3J-2.5J=0.5J.2.机械效率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答:83.3%.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板书:补写本节标题:“三、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3.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举例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所占比重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三、巩固练习例题:用图2所示滑轮组把重6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是375N,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要求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轮组提起货物的高度与人把绳子末端拉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总功和有用功.总功是人利用滑轮组提升货物时总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或说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即如果不用机械直接把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所做的功.计算时,功(W总)=拉力(F)×绳端所通过的距离(s).有用功是指滑轮组克服货物所受重力竖直升高所做的功,计算时,有用功(W有用)=F·s.因为货物匀速上升,所以滑轮组对货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货物重,即F=G.货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与动力通过的距离s加以区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货物重(G)×货物提升的高度(h).应该指出,在涉及机械效率问题时,功的原理也是适用的.使用机械时仍不省功,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做额外功.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磁场 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磁场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磁现象第二节磁场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二、过程和方法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亲历“磁场”概念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认识磁场。

磁场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多媒体课件魔术小车:水平桌面上一个无动力小车在教师的手靠近时会自动向前或向后运动。

提问:谁能猜出是什么魔力驱动小车运动?学生猜想后揭晓答案:小车暗处安装有磁铁,教师手里藏了一块磁铁,小车是在磁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的。

提问: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进一步引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将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磁场。

知识点1:磁场(1)磁场演示实验1:用铁架台吊起一块条形磁铁,用另一块条形磁铁与其靠近,再现刚才小车的受力情况。

学生观察后发现:同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排斥;异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吸引,解释了小车两次不同的运动原因。

思考:现在思考课前的问题,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演示实验2:向手里的一个纸条吹气,可以观察到纸条运动。

思考:纸条为什么会运动呢?学生回答:纸条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嘴里吹出来的风的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看不到风,但是它真实存在,而且正是在它的作用下纸条发生了运动。

我们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

进一步引导:在上面的实验中,两个磁铁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力的作用,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

(2)磁场的基本性质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感知到它的存在呢?学生答:可以看到物体被吹得动了起来。

进一步思考:我们如何感知磁场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有磁体进入磁场时会受到力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力和压强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概念,并明确力的计量单位——牛。

2.理解压强的概念,学会压力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知道压强的计量单位——帕斯卡。

3.能够解答和应用力和压强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
1.力的概念和牛的计量单位
1.介绍力的概念,如推或拉物体。

2.定义牛作为力的计量单位。

3.以物理实验为例,让学生感受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1.介绍压力的概念,如用手指对物体的推压。

2.定义面积和压强,并讲解它们的计算公式。

3.举例说明压力、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

3.综合练习
1.练习力和压强相关的计算问题。

2.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力和压强的知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解法:通过讲解引入课题,介绍相关概念、原理和公式,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感性认识力和压强的大小和效果。

3.互动讨论法:通过问题导入和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力和压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设计
1.开始课堂后,教师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物理实验,引出力和压强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教师讲解力和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3.教师讲解面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4.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锻炼其思辨和应用能力。

5.课堂结束前,教师布置相关练习作业,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教学目标的实现度:通过学生上交作业、实验成果和阶段性测试,判断学生对力和压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情况。

2.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答题和互动讨论情况的观察、记录和笔记,评价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情况。

3.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学生作业、测试成绩和评价反馈表,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教材
1.《物理(初中必修1)》第3章: 力和压强
2.《北师大版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1章:力学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