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原理
沉积学原理考点总结
专题一:相关沉积学原理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基本可分为3种: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仅作参考】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沉积岩原始物质(主要是母岩的风化产物)的形成;(2)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3)沉积后作用。
(1)风化作用及其产物: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有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以及有机物质等,其中母岩的风化产物是最主要的。
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破坏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及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沉积物。
(2)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母岩风化产物及其它来源的沉积物质,在流水、大气等介质的作用下,大部分进入搬运状态向沉积盆地转移;随介质搬运能力减弱,被搬运的沉积物相继发生沉积,沉积下来可长期固定,也可由于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流速加快,使得已沉积下来的碎屑物质重新遭受剥蚀而被搬运。
沉积物搬运和沉积的介质主要有流水和大气,其次为冰川、生物等。
1、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空气、海湖水体以及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2、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胶体溶液和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3、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直接作用(生物遗体直接堆积);间接作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沉积作用)(3)沉积后作用:包括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
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成岩作用;沉积岩形成以后,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前的变化称为后生作用。
其上限为沉积物表面或潜水面(沉积水体一沉积物界面或风化带以下),下带为变质带顶部﹙温度<220℃,压力<1000bar﹚。
1、同生作用:沉积物刚刚沉积后,而且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准同生作用:同生作用后,沉积物已基本与水体脱离,但还未脱离沉积时的环境。
2、成岩作用:沉积物基本上与上覆水体脱离的情况下,由疏松的沉积物转变为固结的沉积岩的过程。
沉积学原理
沉积学原理主要内容:绪论、洪积扇沉积、河流沉积、冰川与沙漠沉积、湖泊沉积、海洋碎屑岩沉积、海洋碳酸盐岩沉积、三角洲沉积、事件沉积作用、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沉积相研究方法与步骤第一章绪论一、沉积学的涵义及发展概况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一门科学。
沉积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奠基阶段(1777-1940)1777年:德国地质学家魏纳(A. G. Werner,1749- 1817年)首次提出水成论。
1777年,将德国厄兹山区的地层划分为四种类型:4)冲积层:砾石、沙子、粘土,含大量化石。
机械沉积。
3)成层岩层:石灰岩、砂岩、石膏、岩盐、煤,含大量化石。
主要是机械沉积,也有化学沉积。
2)过渡层:结晶片岩、板岩,含最早的生物化石。
化学沉积为主。
1)原始层:花岗岩、片麻岩、玄武岩等,无化石,原始海洋化学沉积。
1795年:苏格兰地质学家赫顿(James Hutton,1726-1797)出版《地球学说》(Theory of the Earth),提出了均变论的思想。
1830年: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出版《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正式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
均变论--研究古代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的钥匙1850年:索比(Sorby)首次利用偏光显微镜研究岩石,拉开了对岩石进行微观研究的序目。
1914年:吉尔伯特(Gilbert)首次用各种粒径的砂和不同的水流强度进行了水槽实验,开创了用实验方法进行沉积学研究的先例。
1939年:Twenhofel出版了《沉积学原理》,标志着沉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
(2)成熟完善阶段(1940-1970)提出了科学的沉积岩分类方案,建立了各种沉积相的相模式。
(3)多学科交叉发展阶段(1970-现在)沉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交叉学科沉积学,如构造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等。
《沉积学原理》湖泊
5、湖湾
在浅湖区,由于砂嘴、砂坝或水下隆起屏蔽、遮 挡而形成的半封闭的水体。 薄层泥岩、泥质粉砂岩,分布局限,其上常为沼 泽沉积。
湖湾泥岩、粉砂岩
浅湖砂坝
浅湖-半深湖泥岩
6、沼泽
7、三角洲
三、其它湖泊相模式
青海湖。湖泊面积4635 km2 ,平均水深18. 4 m ,最大水深28. 7 m ,蓄水量854 ×108 m3 。湖面海拔在3200 m 以上。湖泊形状近似菱形,长轴方向呈北西西向,长轴长106 km ,短轴长63 km ,湖泊周长360 km ,为一个北西—南东向延伸,北西高、南东低的新 生代断陷湖泊。
青海湖构造纲要
四、沉积相平面组合
洪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深湖
五、湖泊沉积识别标志
(一)陆源碎屑湖泊识别标志
1、岩石类型 2、沉积构造 3、生物化石 4、垂向层序 5、分布范围 (二)化学沉积湖泊识别标志
六、湖泊沉积与油气
(2)泥坪
发育于较缓的湖岸 岩性:泥岩、粉砂岩 颜色:氧化色为主 构造:水平纹理、泥裂 生物化石:植物化石、 遗迹化石
2、浅湖
如有砂质供应—滩坝砂岩; 如无砂质供应--泥岩、粉砂岩
砂岩:
结构:分选、磨圆好 成分成熟度:高 构造:小型交错层理、 浪成波痕 砂体形态:席状、 底平顶凸透镜状, 平行湖岸 生物化石:常见
பைடு நூலகம்
3、半深湖
正常浪基面之下、洪水或风暴影响的深度之上。
泥岩夹洪水沉积的粉砂岩及细砂岩薄层,还原色 为主,水平纹理发育,浮游生物化石较多,生物 扰动常见。
4、深湖
洪水或风暴影响的深度之下,常为缺氧环境。
泥岩为主,可夹浊流沉积的粉砂岩及细砂岩,还原 色,水平纹理发育,可见浮游生物化石,缺乏底栖 生物化石。
《沉积学原理》解答题与答案
1、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特征如何?亚相类型包括哪几种?如何与沉积类型对应?(1)河道沉积:沉积物--砾石、粗砂;结构--分选、磨圆差;构造--块状或具叠瓦状,具底冲刷。
(2)漫流沉积:形态--片状、席状、透镜状展布;沉积物--砂、粉砂、砾;结构--分选差;构造--块状/交错/平行层理,无底冲刷。
(3)筛状沉积/筛余沉积:沉积物--棱角状、次棱角状砾石;结构--分选中等,颗粒支撑;构造--块状,成层性不明显。
(4)泥石流沉积:沉积物--砾、砂、泥混杂;结构--分选极差;构造--块状;沉积位置--冲积扇上部。
亚相类型:扇根亚相--河道沉积+泥石流沉积;扇中亚相--河道沉积+漫流沉积;扇缘亚相--扇末端,漫流沉积为主。
2、论述湖泊相的相组合答:在理想情况下,湖泊沉积在平面上基本呈环带状,由湖岸至中心依次为滨湖亚相、湖泊三角洲亚相-浅湖亚相、扇三角洲亚相-半深湖、深湖亚相(湖底扇沉积)。
碎屑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变细,深湖区为盆地中心。
理想的湖泊沉积层序是从下向上为:深湖的粘土质沉积-浅湖细碎屑沉积-滨湖砂质沉积-河流粗碎屑沉积,形成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
湖泊相包括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湖湾、滩坝等亚相类型。
应对各亚相沉积特征简单叙述。
滨湖亚相:泥到砾级的都可能出现。
其上部干裂、雨痕、植物根等;下部与浅湖区过渡地带湖浪作用强烈,砂质沉积为主,常见多种浪成浅水波痕、交错层理等。
浅湖亚相:以粘土岩和粉砂岩为主,波浪成因的交错层理及浪成波痕发育,生物介壳底栖生物为主。
深湖亚相:暗色粘土岩为主,水平层理发育。
生物化石丰富且保存较好,黄铁矿是常见的自生矿物,常见生物遗迹化石。
湖湾:粉砂质泥页岩为主,水平层理和季节性韵律层理发育,生物扰动可能发育,可见泥裂、雨痕。
滩坝:碎屑湖泊常具有油气生成和储集的良好条件。
深湖和半深湖亚相的为还原或弱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向石油的转化,是良好的生油环境,也可以作盖层。
碎屑型湖泊周围靠近物源的滨浅湖砂体、湖泊三角洲砂体、扇三角洲砂砾岩体及深处的浊积岩砂体等往往成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沉积学原理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含有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油藏具有低孔、低渗、低压的特征,为典型的致密砂岩油藏。
通过大量的铸体薄片、物性测试、扫描电镜分析等,对三叠系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深入讨论。
认为延长组致密砂岩具有非常复杂的孔隙结构,大量微孔的存在使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常高的束缚水饱和度;高排驱压力使油气充注时阻力过大,油气仅充注在致密砂岩背景中的优质储层。
延长组砂岩储层致密的最主要因素是强压实,强胶结,溶蚀作用相对较弱。
绿泥石环边的出现可以减缓上覆地层的压实作用,而相对较少的塑性颗粒可以降低因压实作用而导致的塑性颗粒变形。
后期溶蚀作用的强弱与溶蚀前储层的储集物性和胶结物成分有很大的关系,砂岩储层在溶蚀前孔隙较发育,则后期的溶蚀作用愈彻底;浊沸石胶结越发育,后期的溶蚀愈强烈。
延长组优质储层的发育往往与弱压实、强溶蚀和裂缝发育相伴生。
一.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1.1致密成因的一般性认识在常规砂岩储层中!有效孔隙度通常只比总孔隙度略低" 然而!对致密砂岩储层而言!强烈的成岩作用导致有效孔隙度比总孔隙度要低很多这是由于致密砂岩的成岩作用改变了原生孔隙结构并减小了平均孔喉直径!从而造成孔喉弯曲度与孤立孔隙或不连通孔隙数目的增加!致使岩石中微观孔隙类型变得更加复杂" 砂岩储层的致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往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致密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运动%沉积过程及成岩作用" 沉积过程是控制原始孔隙的直接影响因素!也是形成低渗储层的基本条件’成岩作用则是形成低孔%低渗的关键" 早期的成岩作用与原始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物密切相关!而后期的成岩作用则直接导致了储层的致密或次生孔隙的形成’构造运动在造成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同时!对异常压力区的形成%成岩阶段以及改造裂缝高渗带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众多地质学家对砂岩致密的成因与有利储层的发育仍旧是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没有更为新颖的认识与观点"然而!砂体最终能否成为有效的储集体!关键是后期成岩作用对原生孔隙的改造!机械压实作用是致密砂岩储层形成的重要成岩作用之一1.致密砂岩分类"按照不同成岩作用对致密储层的贡献程度将成岩改造型致密砂岩储层分为&!胶结型致密砂岩储层’"压实型致密砂岩储层’#其他成因类型!!二.致密砂岩储层的沉积成因机理沉积环境不仅控制着储层的宏观特性"如储层的厚度#规模及空间展布特征"还在微观上决定了砂岩的粒度大小#分选#结构及填隙物的成分和含量"造成不同沉积环境*沉积微相+下形成的砂体具有不同的原始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而又影响了早期或准同生期的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及演化!众所周知!从成岩作用对致密储层的影响出发!可将其划分为破坏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两大类& 其中破坏性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包括次生加大作用+)压溶作用以及交代作用(建设性作用可分为成岩早期环边绿泥石的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 常识性的认识是%!胶结作用和压实作用是砂岩致密的主要机制&溶蚀作用是改善致密储层物性最主要的因素’"储层的异常高压可对压实作用起到抵消作用&即上覆负载与地层高压的平衡( 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与研究不难发现以下几点是造成砂岩致密的关键成岩条件与地质特征(!" # 压实作用的强弱决定致密程度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致密化最主要的因素!在成岩作用的每个阶段均有发生"图$#$ 压实作用的发育程度受多种因素控制!如岩石的组分%砂岩的产状%地层压力大小及胶结作用的发育程度等$ 强烈的压实作用不但破坏了大部分的原生孔隙!同时也不利于次生孔隙的保存$ 多数情况下!压实作用造成的砂岩孔隙减少比胶结作用造成的砂岩孔隙减少更为严重。
沉积学原理讲义
主讲教师:王兴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学 (一)沉积岩(sediment rocks)
在地表条件下,母岩的风化产物、生物、火山物和宇宙 物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等形成的 一类岩石。一般先形成疏松沉积物(sediments),再经埋藏 改造在地下不很深处形成沉积岩;有时在地表条件下,由胶 结作用也可形成沉积岩。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建立了多种相模式
河流相模式
三角洲相模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建立了多种相模式
碳酸盐台地相模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成岩作用研究的新进展 (1)埋藏溶蚀作用的提出为深部储集空间的寻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5.结构成因的分类
根据具有成因意义的结构组分对岩石进行分类命名。 6.能量观点的引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新理论的不断出现 7.诸多白云岩成因理论的出现 由于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能力,对其成因的研究尤为重视, 先后提出了多种成因模式,为不同成因白云岩的寻找奠定了理论基础。 8.建立了专门研究生物化石的学科—化石岩石学。
粘土矿物多是铝硅酸盐矿物、铁镁矿物和火山玻璃等的水解产物, 不同的原生矿物、不同的气候条件和风化作用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形成 不同的粘土矿物。
如钾长石的风化过程:
K〔AlSiO8〕
钾长石
部分K2+、Si4+和Al3+的带出和 H20的带入 Al3+的全部带出
KAl2〔(Si,Al)4O10〕n 〔H2O〕
沉积学原理讲义(3)
第四章
(二)建设性成岩作用
1.白云石化作用
(1)直接增加孔隙度 方解石
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
第二节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白云石
克分子对克分子交代,体积减少13%
(2)增加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
晶粒变大和趋于自形
第四章
(二)建设性成岩作用
1.白云石化作用
(3)保留原生孔隙
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
第二节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一)破坏性成岩作用
3.胶结作用
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
第二节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硅质胶结
自生长石呈加大边胶结
第四章
(一)破坏性成岩作用
3.胶结作用
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
第二节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粘土质胶结
自生高岭石胶结
自生绿泥石环边胶结
第四章
(一)破坏性成岩作用
3.胶结作用
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
第二节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1)同生-准同生期溶解作用
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
溶沟被白云石、粘土泥和围岩等角砾近全充填
颗粒内溶孔被亮晶方解石近全充填
可形成较多的溶沟、溶孔,但保留 程度,对现今储层孔隙度的贡献小
第四章
(二)建设性成岩作用
(1)同生-准同生期溶解作用
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
第二节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第四章
(二)建设性成岩作用
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
第二节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多期胶结 多期胶结环带
第四章
(一)破坏性成岩作用
3.胶结作用
成岩环境及成岩作用
第二节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多期胶结环带
第四章
3.多期胶结物的地化特征
《沉积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二章洪积扇第三章河流沉积辫状河:河道(水道、心滩),溢岸,泛滥平原(河漫滩、湿地、河漫湖、河漫三角洲)1)水道粒度:粗,为砾岩、砾质砂岩(对于砂质辫状河)厚度:薄,多为十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结构成熟度:分选中等,磨圆中等到好构造:缺乏层理,砾石常呈叠瓦状顶底面:底面为冲刷面、突变面,顶面渐变到心滩沉积。
2)心滩粒度:较粗,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厚度:较大,几十厘米至十几米成熟度:分选中等,磨圆中等到好构造:平行层理和大型交错层理发育,砾石常呈叠瓦状顶底面:顶面突变,底面渐变到水道沉积3)溢岸泥岩、粉-细砂岩互层,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泥裂,化石少或常见(与气候有关)。
4)河漫滩氧化色(红、紫、黄等)泥岩、泥质粉砂岩,水平层理、泥裂,化石少见。
5)湿地:包括湿原和沼泽。
湿原沉积为还原色(灰、深灰、灰绿色等)泥岩、泥质粉砂岩,水平层理,植物化石常见。
沼泽沉积为煤。
6)河漫湖还原色(灰黑色)泥岩,厚度不大(2m),见介形虫化石。
辫状河沉积识别标志岩性:粗(砾岩、砂砾岩等)夹细(泥岩、粉砂岩),“砂包泥”颜色:所夹泥岩以氧化色为主砂、砾岩单层厚度:中层到块状,连续厚度<15m砂砾岩体形态:条带状接触关系:砂砾岩层底面为突变接触,且为冲刷面;顶面多突变,但可渐变测井曲线:箱形、尖峰形,少数钟形地震反射:平行、断续曲流河:河道(水道、边滩),堤岸(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河漫滩、河漫湖、湿地),牛轭湖1)水道岩性:砾岩、砾质砂岩厚度:十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形态:条带状构造:层理不发育顶底面:底面为冲刷面,突变;顶面渐变至边滩沉积。
化石:少见2)边滩岩性:砂岩厚度:几十厘米至十几米形态:条带状构造:交错层理发育顶底面:顶面渐变至堤岸沉积,底面为渐变至水道沉积。
化石:少见或常见(看气候)测井:钟形地震:断续、平行反射3)天然堤岩性:细,主要为粉砂岩与泥岩,且呈薄互层状,通常位于边滩顶部厚度:几十厘米至2m左右构造: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化石:植物根迹4)决口扇:天然堤决口形成的扇形沉积体。
《沉积学原理》八章-重力流
第一节 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浊积岩的相模式 第四节 古代重力流沉积的鉴别标志及油气关系 第五节 等深流沉积特征
第一节 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
一、重力流的概念
重力流—大量碎屑物质与流体的 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流动。
四、沟(槽)相模式
海槽轴向搬运沉积模式
在长形海槽盆地中,重力流进入盆 地后沿轴向搬运和沉积。
湖盆轴向重力流水道砂体成因模式
东濮凹陷西部重力流水道沉积相模式
东濮凹陷西部重力流水道沉积层序
第三节 古代重力流沉积的鉴别标 志及与油气的关系
一、重力流沉积的鉴别标志
1、浅水陆源碎屑沉积与深水页岩(或泥灰岩) 共生或组成韵律层。碎屑成分是陆源的、浅水的, 可含浅水化石、植物屑和鲕粒等,但无浅水沉积 构造(如大型交错层理、浪或波痕、泥裂等)。
6、海底扇推进 式相层序
自下而上为变
厚变粗相层序, 如果扇的补给来 源渐趋中断或发 生海进,此时有 可能出现向上变 薄变细层序。
大陆斜坡、海底扇、深海平原相层序对比
二、湖底扇相模式
辽河西部凹陷第三系湖底扇相模式
辽河西部凹陷第三系湖底扇相层序
三、近岸水下扇相层序和相模式
泌阳双河镇近岸浊积扇的平 面与剖面形态和岩性示意图
三、沉积物重力流的基本类型
水泥砂近于均匀混合的混浊流
超孔隙压力支撑砂级颗粒的流体流
含水的颗粒碰撞支撑的块体流和流体流
水和粘土杂基支撑的块体流
(2)叠复冲刷含砾粗砂岩
叠复冲刷含砾粗砂 岩常表现为AAA 序 此处的 “A”指一 个递变层或一次重 力流事件,有时演 变为“ABABAB” 序,每一个递变层 之上均连续沉积有 薄厚不等的平行层 理砂岩。
《沉积学原理》名词解释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岩分布规律沉积相: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下的所有沉积物特征的总和。
正常浪底:波浪作用的下限交代作用: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痕迹化石:由生物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的各种痕迹异化颗粒:由异常化学作用而形成的颗粒鲕粒:具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
叠层石:碳酸盐沉积构造;由明暗纹层组成,明层富碳酸盐,暗层富藻,明暗纹层交替。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按其物理性质呈现分别集中地现象。
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朝上带形成的高镁粒间水在交代完毕表层沉积物后向下回流渗透,并对其穿过的下伏碳酸盐沉积物进行白云化,时间上晚于准同生白云化作用。
准同生白云岩;沉积不久的碳酸钙沉积物,虽然其沉积环境的条件未变化,但已基本脱离沉积水体,不受沉积水体的影响,通过交代或者白云化作用形成的白云石。
底砾岩:位于侵蚀面之上,海侵开始阶段形成的,成分单一,分选磨圆好的砾岩。
火山角砾岩:由100mm-2mm的火山碎屑物质组成,具角砾结构。
凝灰结构:又小于2mm的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结构。
平行层理;平行而又近乎水平的纹层砂组成,纹层厚毫米级至厘米级,较强水动力下形成。
长石砂岩;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大于25%岩屑小于25%。
鸟眼构造:石灰岩中,常见一种毫米级大小的定向排列的多为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孔隙。
球枕构造:砂岩层断开并陷入泥岩中形成的许多致密或稀疏排列的椭球状或枕状块体。
递变层理:沉积物粒度发生垂向递变的一种特殊层理潮汐层理:在砂泥沉积中发育的一种复合型层理,由压扁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组合而成,在形态上象小型波状层理。
主要形成于朝下带和潮间带。
含煤岩系:指一套连续沉积的含有煤或煤层的沉积岩层或地层网状河:多河道、弯曲度大、宽深比较小、河道稳定性好,发育心滩,在地形平缓的地区重力流:借助于重力作用使泥砂砾混杂的流体呈块状从斜坡又搞到底流动。
001第一讲 沉积学原理
同沉积期火山喷发释放的热能是热水对流系统产 生、并导致热水喷流一沉积成矿作用产生的重要 热动力来源之一。
4.关于泥石流沉积
5.建立了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沉积模式 裘怿楠[1992)分为8种: 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湖相泥充填模式; 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湖相充填模式; 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湖相充填模式; 冲积扇-小型曲流河-小型三角洲-湖相充填模式; 冲积扇-纵向辫状河(网状河)-三角洲-湖相充填模式; 冲积扇-辫状(网状)河-曲流河-末端扇充填模式; 冲积扇-辫状河一砂(泥)坪-盆湖蒸发岩充填模式(又称 ‚洪水一漫湖‛沉积体系); 三角洲间湾沙滩和沙坝充填模式。
第二节 沉积体系的建立
在沉积盆地中,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是1_要的储集 岩类。其它沉积岩如泥岩、页岩、燧石岩、火成岩、 变质岩,以及一切具有孔隙性和裂缝的岩石类型均可 作为油气储层。 油气储层的岩性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的综合,称储 集岩相。在空间或平面上沉积相的综合称沉积体系, 他们形成和分布在宏观上受沉积相带和成岩相带的控 制。
第一章 总论
鲍玛层序 自下而上由五个层段组成: ⑤E段-泥质段。 ④D段—上平行纹层段 ③C段—波纹层理段 ②B段—为下平行层理段 ①A段—为递变段
3)震积作用和震积岩
震积岩是灾变事件岩,是经历过地震作用的原 地沉积岩。 震积岩的研究,可以提供古斜坡和示底构造的 信息,同时还可作为‚古地震计’‘来了解古代地 震的分布及强度,因而在沉积相分析和盆地分析中 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Friedman和Sanders (1978)将沉积学定义为研究 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
沉积学原理
沉积学原理沉积学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上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
在地球演化的长河中,沉积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沉积。
沉积是指岩石、矿物或有机物在地球表面上沉积下来的过程,这些沉积物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沉积岩。
而沉积学正是研究这些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沉积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它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如古地理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
通过对沉积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以及古生物群落的情况,从而推断出地球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
沉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沉积岩的类型、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构造等。
沉积岩的类型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岩,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岩形成时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陆相沉积环境和水相沉积环境。
不同的沉积环境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因此通过对沉积岩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当时的地理环境。
沉积相是指在同一地层中具有相似地质特征的岩石组合,它反映了当时的沉积条件和沉积过程。
而沉积构造则是指在沉积岩中所发育的各种构造,如层理、泥水构造、透镜构造等,它们记录了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在沉积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沉积地层学的方法。
沉积地层学是研究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质时代的学科,它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地球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如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落等。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沉积学是地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通过对沉积岩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学
第一部分: 分析原理Part One Analysis Principle第一节:沉积作用§1.1 物理作用(Physical Process)物理作用主要讨论搬运介质与固体颗粒间的关系。
一、搬运介质(Transporting Media)按照搬运方式不同,把搬运介质分为重力流和牵引流两种类型。
1、牵引流(Fluid flow)搬运介质运动带动固体颗粒运动,水和空气是牵引流的主要介质。
运动方式:层流(Laminar flow): 流体分子呈直线运动。
紊流(Turbulent flow): 流体分子运动轨迹不规则2、重力流(Gravity Flow)通常称为高密度流(dense flow), 在重力作用下,沉积物不稳定而移动⇒带动水介质运动⇒水介质与沉积物充分混合,进而形成富含沉积物的流体二、沉积物颗粒(Sediment grains)当流体流动所产生的上举力与牵引力超过沉积物颗粒的重力和吸附力时,颗粒开始移动。
在细粒沉积物中,颗粒主要受吸附力的作用;在粗粒沉积物中,颗粒主要受重力的作用。
细粒沉积物中颗粒的启动速度比粗粒沉积物中颗粒的启动速度大;但细粒颗粒的沉降速度比粗颗粒的沉降速度小。
§1.2 生物作用(Biological Processes)1. 潜穴与钻孔(Burrowing and Boring )潜穴(Borrowing):生物因生存或寻找食物而在松散沉积物内(未固结的沙和泥内)所形成的孔洞。
钻孔(Boring):生物因生存或寻找食物而在坚硬岩石内(即固结的沙和泥内)所形成的孔洞。
2. 生物扰动(Bioturbation)生物活动过程中,对原有的沉积物和沉积构造进行改造,致使沉积纹层发生断裂和位移。
3. 团粒化(Pelletization)生物将消化后的沉积物呈团粒状产出。
团粒大小为1mm ~1cm。
由于团粒容易遭破坏,因此团粒在碳酸盐岩中较发育(由于其快速胶结作用),而在碎屑岩中不发育。
沉积学原理汇总
熬的(沉积学原理)(A )一、名词解释1、沉积学: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叫做沉积学。
2、佛罗得数:惯性力和重力之间的一个比值参数,r F =惯性力/重力=22(/)//()v L g v Lg =3、牛顿流体: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牛顿流体,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是指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流速梯度的变化,流体动力粘度系数始终保持一个常数。
牵引流属于牛顿流体。
4、洪水沉积作用:在山区,阵发行的、瞬间的、短暂的洪水事件中,洪水携带的大量的砂砾、泥等碎屑物质在山口附近快速堆积下来,形成了大小混杂的堆积物,称为洪水沉积作用。
5、火山碎屑流:由一些高粘度的富含挥发组分的岩浆,在强烈的爆炸后,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熔岩碎屑呈密度很高的混有气体的高温碎屑流,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地沿着山坡流动而形成的。
6、等深流:主要是由大洋温岩旋回驱动的大洋底流,一般都是沿着大陆坡等深流动,其规模甚至可以与某些海底扇相当,可以搬运大量细粒沉积物形成沉积漂流。
7、网状河:呈弯曲多河道的特点,河道窄而深,顺流而下呈现网状,以悬浮负载为主,沉积厚度与河宽变化成比例,其河道间是由细粒物质和泥炭沉积组成的占河流沉积总面积的65%~90%的泛滥平原或湿地。
8、热气地浪沉积:在火山爆发初期,大量热蒸汽携带了火山碎屑以床砂载荷的形式进行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具有大规模的低角度交错层理。
9、震积岩:由地震灾变引起的,能记录地震灾变事件的岩层叫做震积岩。
10、生物礁:由造礁生物的生长形成的海底建隆,具有格架的珊瑚礁有:岸礁、堡礁和环礁,不同的类型代表不同的演变过程。
二、叙述题1、 试述当代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答:碳酸盐岩石学和沉积学重大的进展是Folk 关于碳酸盐岩中异化颗粒和异化沉积观点以及石灰岩的重新分类方案的提出开始的。
近些年来,关于碳酸盐岩岩石学和沉积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自Folk 的“异常化学颗粒”和“异常化学石灰岩”的观点和分类系统创立后,关于碳酸盐岩是单一成因的“化学岩”的传统观点被打破,碳酸盐岩的生成机理包括化学作用,同时也包括生物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更有机械作用。
沉积学原理讲义(5)
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章
第三节
(三)礁环境
3.特征 (3)地貌上隆起
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章
第三节
(三)礁环境
3.特征 (3)地貌上隆起
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章
第三节
(三)礁环境
3.特征 (3)地貌上隆起
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章
第三节
(三)礁环境
4.类型
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章Biblioteka 第三节(三)礁环境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节
第三章
第三节
2.滩的类型
(1)点滩
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章
第三节
(2)边缘滩(位于台地边缘)
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章
第三节
(2)边缘滩(位于孤立台地边缘)
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章
第三节
(2)边缘滩(位于孤立台地边缘)
沉积环境
海相环境组
第三章
第三节
(2)边缘滩
沉积环境
包括重力流和正常深水沉积两类沉积产物。
第三章
二、半深水-深水环境
包括重力流和正常深水沉积两 类沉积产物。 (一)重力流环境 重力流:含有大量碎屑物质 的一种高密度流,以浊流为主。 1.动力条件 自身重力、波浪搅动、地震震 动、海啸、河水冲击和滑坡等。 2.分布位置 三角洲前缘、斜坡、陆坡、海 (湖)底峡谷、水深陆棚等。
海相环境组
风暴过后的悬浮物质和正常 浅海细粒沉积物
能量进一步逐渐减弱的产物, 由下至上依次形成平行层理、 丘状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和 爬升交错层理等 风暴搅动形成的物质在风暴 能量逐渐减弱的产物
《沉积学原理》第八章 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
由于漫溢作用可形成不同
序次的典型浊积岩。
内扇沉积物分布严 格受地形的控制, 特别是砾岩更严格 地受水道的限制。 水道宽度和深度因 地而异,其深度可 达100~150m,宽 度有2~3km。由于 水道的迁移和加积 作用可使砂砾质浊 积岩分布的宽度和 厚度更大。
3、中扇亚相 呈叠覆舌状体,突 出的地貌特征是辫 状分支水道发育。
(2)叠复冲刷含砾粗砂岩
叠复冲刷含砾粗砂 岩常表现为AAA 序 此处的 “A”指一 个递变层或一次重 力流事件,有时演 变为“ABABAB” 序,每一个递变层 之上均连续沉积有 薄厚不等的平行层 理砂岩。
2、内扇亚相 在地貌单元上这个相位于
大陆斜坡根部的狭谷出口 处。
在斜坡脚地带,发育滑
塌层和紊乱层的碎屑流沉 积物,在水道向下延伸方 向上,依次出现碎屑流沉 积(紊乱砾岩层、反粒序 至正粒序砾岩、有层理砾 岩等)。
第八章 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
第一节 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物(岩)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浊积岩的相模式 第四节 古代重力流沉积的鉴别标志及油气关系 第五节 等深流沉积特征
第一节 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类型
一、重力流的概念
重力流—大量碎屑物质与流体的 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的流动。
砂岩和含砾砂岩;递变层理或块状层理。 底部含砾石,底面上有槽铸型、沟铸型构 造,与下伏为冲刷侵蚀接触。
E A E
完整的鲍马层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例:鲍马层序 第几段?
各个层段在平面上呈舌状展布,较细的段 比其下较粗的段由更大的展布面积
浊流沉积中的构造
槽模
重荷模
包卷层理
沟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沉积学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简述沉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1.研究内容
沉积学原理是阐述沉积物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主要讲解了洪水沉积作用、河流沉积作用、湖泊沉积学、海洋沉积学、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模式和事件沉积作用等。
我国开展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紧密结合石油、煤炭、蒸发岩、磷块岩以及铝、锰、铀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实际。
经过多年的努力,其研究成果不仅已成功地应用于预测有利相带和指导勘探开发,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理论与实践。
2.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综观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沉积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将是沉积学尤其是我国沉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1)应当加强现代沉积方面的研究工作。
(2)我国在白云岩、硅岩、蒸发岩等岩石学研究上与国外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应尽快缩小这一差距。
(3)沉积后作用(主要是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沉积学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虽然我们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尚未发现有关这一领域的系统专著出版。
(4)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也是当今沉积学研究的热点。
(5)应尽快发展沉积地球化学尤其是无机地球化学的研究。
(6)我们在各种模拟试验方面的工作还相当落后,还需要花很大的气力才能赶上国外的水平。
(7)盆地分析是近年来石油地质理论新兴的研究领域。
(8)“活动论”研究学派与“传统”的或“固定论”的古地理或岩相古地理研究各有千秋,相辅相成。
(9)全球沉积学成为一股研究热潮。
(10)促进社会发展是沉积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2、试述碳酸盐沉积学的研究内容、现状与发展趋势
1.研究内容
纵观国内外海相地层的沉积、成岩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以下5个方面对中国海相地
层沉积—成岩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进行如下研究。
1)古海洋沉积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特征研究:
(1)古海洋各相带无机沉积物的化学标志——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特征的提取与标识;(2)古海洋各相带有机沉积物的生物化石及生物化学标志——有机化学组分特征的提取与标识;
(3)海相地层沉积相带中有机物质的类型及富集规律。
2)地质时期中海相地层中的非均相化学反应及成岩模式研究:
(1)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成岩事件和序列;
(2)地质时期中海相储盖层所经受的温度、压力及水介质条件;
(3)海相地层成岩模式及有利储盖层分布特点。
3)古海洋沉积物沉积——成岩过程模拟:
(1)古海洋碳酸盐沉积过程物理——化学条件模拟;
(2)古海洋陆源碎屑沉积物下降流、压实流和热循环对流成岩过程模拟;
(3)古海洋碳酸盐沉积物白云岩化成岩过程模拟。
4)现代海洋环境沉积——成岩物理、化学过程研究:
(1)现代海洋环境物理、化学条件与沉积物特征、分布;
(2)现代海洋环境与沉积物同生期成岩特征;
(3)现代和古代海洋环境沉积——成岩特征对比。
5)复杂地质条件下海相地层中成岩和成烃、成藏事件的耦合关系研究:
(1)成岩矿物中烃类包裹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2)成岩与成烃过程的相互影响,进而对海相地层微观结构的改造;
(3)成岩作用于成烃、成藏的时空配置关系。
2.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碳酸盐岩石学和沉积学重大的进展是以Folk关于碳酸盐岩中异化颗粒和异化沉积观点以及石灰岩的重新分类方案的提出,加上以后Dunham,Pary,etal.Chililngar,et al.,Bahtarst等人做了大量碳酸盐古代和现代沉积的研究工作,使碳酸盐岩石学和沉积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仅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碳酸盐岩石学和沉积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的10个方面。
(1)自从Fork的“异常化颗粒”和“异常化学石灰岩”的观点和分类系统创立以后,关
于碳酸盐岩石单一成因的“化学岩”的传统观点被打破了。
碳酸盐岩的生成机理既有通常所说的化学作用,同时也有生物作用及生物化学作用,更有机械作用。
(2)能量观点的定量标志的引入为碳酸盐岩的分类及沉积环境分析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定量依据。
Pluenley, et al.首先把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的能量大小进行了定量划分。
(3)碳酸盐岩的分类开始主要依据结构组分为基础的结构——成因分类,使碳酸盐岩岩类学和岩石成因学密切地联系起来。
在这一方面,Folk和Dunham分类的意义最大,其影响也最深远。
(4)许多全新的白云石及白云岩生成机理的观点或学说问世了。
如潮上盐坪的毛细管浓缩白云化作用或蒸发泵白云化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海水与淡水的混合白云化作用、调整白云化作用、各种Mg/Ca比值和各类盐度的水体中的白云化作用及其它白云化作用等。
(5)对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6)由于对现代碳酸盐沉积的环境模式有了深入的研究,对古代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分析更加深入了。
在出现一系列的全新的碳酸盐沉积环境的概念、模式、术语系统以及分析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新的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也出现了。
在这一方面,Show,Irwin,Young, et al.,Armstrong等人做的大量研究工作,起了重要的开拓作用。
(7)出现了专门研究和鉴别碳酸盐岩中的生物化石碎片的科学——化石岩石学。
在这一一方面,Maiewake和Horowitz,et al.等的专著,起了奠基作用。
(8)碳酸盐岩的研究方法大为改善,许多新的先进的研究手段已被引进碳酸盐岩岩石学和沉积学中。
(9)深水海洋碳酸盐沉积的研究在近20年内有很大的进展。
(10)冯增昭所倡导的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单因素综合作图方法推进了我国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定量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碳酸盐岩石学和沉积学有三点趋势:第一,从现代到古代;第二,从岩类学到岩理学;第三,从浅水到深水。
不应仅限于识别碳酸盐矿物形态和晶形,及岩石组构特征、而应更广泛地利用碳同位素、氧同位素、有机和无机包裹体组分等项资料划分成岩作用阶段及其演化序列,进而判断有利孔隙发育带的分布规律。
应结合我国南方和北方碳酸盐岩岩性、岩相及分布特征,以及古构造、古环境、古气候和古地理条件,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3、试述沉积学原理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1.沉积学原理在油气勘查中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使人们的资源勘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研究沉积体系域与生储盖及其组合的关系。
Sangree等对陆源碎屑岩层序地层体系域与油气生、储、盖、运移及圈闭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种体系域的勘探模式。
2).圈定有利储层段和预测油气勘探远景区。
沉积相与陆相生油气层的形成、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表1)。
从表l看出,陆相不同盆地类型和沉积相带,发育着不同性质的生油气岩(层),其中以近海湖盆较深一深湖相生油最有利,内陆大中型湖盆浅湖一半深湖相生油较有利,内陆小型湖盆滨一浅湖相生油较差。
2.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
对我国地史时期的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几乎包含了所有已知的环境: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滨岸、生物礁、陆架、台地、缓坡、以及重力流、等深流、深水牵引流、风暴沉积、潮汐沉积等等,使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理论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完善。
我国开展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紧密结合石油、煤炭、蒸发岩、磷块岩以及铝、锰、铀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实际。
经过多年的努力,其研究成果不仅已成功地应用于预测有利相带和指导勘探开发,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理论与实践,尤其在中、新生代含油气的湖泊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以及近海含煤沉积体系研究方面已位居国际先进行
列。
在广泛开展的古代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的判识和重塑研究中,除卓有成效地应用岩矿、古生物、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等环境标志外,越来越多地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主要有测井与地震技术,元素、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古生态和生物遗迹学方法,环境磁学法,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成功地拓展了研究深度和广度,丰富了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