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有害物质的职业危害与防护4

有毒有害物质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目录

第一章有毒有害物质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概述 (1)

第二章有机溶剂 (22)

第一节有机溶剂的危害与防治 (22)

第二节苯 (29)

第三节甲苯、二甲苯 (37)

第四节汽油 (41)

第五节氯乙烯 (48)

第六节正己烷 (54)

第七节四氯化碳 (59)

第八节硫酸二甲酯 (65)

第九节溴甲烷 (70)

第十节甲醇 (75)

第十一节三氯乙烯 (82)

第十二节二硫化碳 (87)

第十三节一甲胺 (93)

第三章金属与类金属化合物 (98)

第一节金属与类金属化合物的毒作用 (98)

第二节铅及其无机化合物 (102)

第三节四乙基铅 (108)

第四节汞及其无机化合物 (114)

第五节锰及其无机化合物 (120)

第六节镉及其无机化合物 (125)

第七节铊及其无机化合物 (132)

第八节砷及其固体化合物 (137)

第九节砷化氢 (143)

第十节磷化氢 (147)

第四章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 (152)

第一节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

与救治原则 (152)

第二节氨气 (158)

第三节氯气 (165)

第四节光气 (172)

第五节一氧化碳 (178)

第六节硫化氢 (185)

第五章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191)

第一节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的毒作用与防控措施 (191)

第二节苯胺 (196)

第三节三硝基甲苯 (202)

第六章农药 (207)

第一节农药的概念与分类 (207)

第二节有机磷酸酯类 (208)

第三节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217)

第四节拟除虫菊酯 (222)

第七章化学物急性中毒案例分析 (227)

第一节一氧化碳中毒 (227)

第二节硫化氢中毒 (231)

第三节光气中毒 (235)

第四节砷化氢中毒 (239)

第五节磷化氢中毒 (244)

第八章职业病维权 (247)

第一章有毒有害物质的职业危害与

防护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有毒化学品

有毒化学品是指进入环境后以通过环境蓄积、生物蓄积、生物转化或化学反应等方式损害健康和环境,或者通过接触对人体具有严重危害和具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品。由于全球有毒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国际贸易的扩大,大多数有毒化学品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还不完全清楚。

2.有毒物品

有毒物品分为一般有毒物品和高毒物品。根据我国《高毒物品目录》确定原则,对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列出的有毒物品,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纳入高毒物品管理:①职业接触

限值MAC<1mg/或PC-TWA<1mg/;②被IARC认定的人类致癌物;③根据1990-2001年职业病统计年报,急性中毒前十名的毒物;④根据1990-2001年职业病统计年报,慢性中毒前十名的毒物。

3.毒物

毒物( Toxicant)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小剂量后,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

4.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毒物。

5.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接触限值( OEL)即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限量标准。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

(1)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min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3)最高容许浓度(MAC)。是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6.IDLH浓度

IDLH浓度(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Concen-tration)是指有害环境中空气污染浓度达到某种危险水平,如可致命或永久损害健康,或可使人立即丧失逃生能力。

7.职业病

职业病( Occupational Disease)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8.职业禁忌证

职业禁忌证(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二、职业接触机会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加料

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3)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场所(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触到热裂解产物。

三、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毒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

次要。

1.呼吸道

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内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内,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

2.皮肤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3.消化道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四、毒物对人体危害的类型

毒物对人体危害的性质及程度取决于接触毒物的品种、剂量、体内转化及排泄等,也与机体健康状态密切相关。毒物对人体危害的类型有:

(1)局部作用。具有刺激、腐蚀性的毒物,如强酸、强碱或某些药物等,可对接触部位如皮肤、黏膜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灼伤;有些毒物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光感性皮炎或色素变化等。牙酸蚀病也是毒物局部作用的后果。

(2)中毒。由于外源性毒物进人体内,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或器质性改变而引起疾病或死亡,称为中毒。

(3)过敏反应。某些毒物可引起变态反应,这是一种免疫损伤反应,发生机制主要与机体敏感性有关。

(4)非特异性损害。劳动过程中,接触毒物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或通过其他机制,诱发某种疾病或致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导致发生工作有关疾病等,称为毒物对人体的非特异性损害。

(5)致癌、致畸、致突变。毒物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引起医学界的密切关注,是研究的重要项目之一。

五、工业毒物的分类

由于毒物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各不相同,因此分类的方法很多。如按毒害作用性质,可分为窒息性毒物、刺激性毒物、麻醉性毒物等;如按人体的致毒部位,可分为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肾脏、呼吸系统等。目前一般的分类方法是按毒物存在形态、作用特点和化学结构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类的。

1.按物理形态分类

(1)气体。气体是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学物质,如氯气、氨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2)蒸气。蒸气是指液体蒸发、固体升华而形成的气体。前者如苯、汽油蒸气等,后者如熔磷时产生的磷蒸气等。

(3)烟。烟又称烟尘或烟气,为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其直径往往小于0.lμm。有机物加热或燃烧时可产生烟,如塑料、橡胶热加工时产生的烟;金属熔炼,如熔铜、熔铅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及氧化后也能形成烟。

(4)雾。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颗粒,多系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散所形成,如铬电镀时的铬酸雾、喷漆作业时产生的漆雾、及农药喷洒时产生的农药雾等。

(5)粉尘。粉尘是指漂浮于空气中的液体颗粒,直径大多数在0.1~10μm之间,多为固体颗粒经机械粉碎、研磨时形成,如制造铅丹颜料的铅尘,水泥、耐火材料加工中的粉尘等。

在上面的分类中,气体和蒸气又称为气态污染物,烟、雾、尘三类物质又统称为气溶胶或颗粒污染物。

2.按化学类属分类

毒物按其化学成分结合其形态可分为无机毒物(金属与金属盐、酸、碱、气体及其他无机物)、有机毒物(脂肪族碳氢化合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及其他有机物)两大类。

3.按毒作用性质分类

毒物按其对机体产生的毒作用结合其临床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刺激性毒物。酸的蒸气、氯、氨、二氧化硫等均属此类毒物。

(2)窒息性毒物。常见的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

(3)麻醉性毒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脂肪族硫化物、苯胺、硝基苯等均属此类毒物,这类毒物主要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4)全身性毒物。其中多数为金属,如铅和汞等。

六、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生的中毒。

1.职业中毒分类

1)急性职业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是指一次或短时间内(几秒乃至数小时)毒物大量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大部分是经呼吸道吸入引起的,也可由皮肤吸收所引起,经口进入在职业中毒中较少见,常见于误食。最常见的有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有机溶剂、苯的氨基化合物及有机磷中毒等。造成急性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设备的损坏、违反操作规程、无防护地进入有毒环境中进行紧急修理等。

2)慢性职业中毒

慢性职业中毒是指长时间(数月或数年)较小量的毒物持续或经常地侵入体内逐渐发生一系列病征。如工人长期在毒物浓度

超过卫生标准的环境中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皮肤长期受小量毒物的污染。大多数情况下,经皮肤吸收的毒物,同时经皮肤和呼吸道两者起作用。职业中毒以慢性中毒为多见,而且早期病状轻微,不易被发现。

3)亚急性职业中毒

亚急性职业中毒是指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职业中毒。

2.常见的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可按工业毒物的化学名称来命名,如铅中毒、汞中毒、苯中毒等;也可按工业毒物的类别来命名,如金属中毒,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也可按工业毒物的毒性作用来命名,如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还可按工业毒物的用途来命名,如有机溶剂中毒、农药中毒等。常见的职业中毒有以下6种:

(1)金属中毒。如铅、镉、汞等。

(2)有机溶剂中毒。如苯、氯仿,有亲神经性,主要起麻醉作用。此外,苯慢性中毒表现为抑制骨髓造血,氯代烃具有肝脏毒性。

(3)刺激性气体中毒。如氯气、氨、氮氧化物中毒,会出现急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和肺气肿症状和体征。

(4)窒息性气体中毒。如一氧化碳、氢氰酸中毒,会因缺氧而发生昏迷等症状和体征。

(5)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如苯胺、硝基苯等。

(6)农药中毒。如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

七、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

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因摄入毒物的不同而异,可涉及全身各系统。

(1)神经系统。毒物进人人体后,可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缺氧,也可直接侵犯神经组织造成神经损害。临床上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和神经症状、周围神经炎、震颤、中毒性脑病及脑水肿等。

(2)呼吸系统。一次大量吸入某些气体可突然引起窒息。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停顿、紫绀和呼吸困难等。吸入刺激性气体可引起急性或慢性鼻炎、鼻前庭炎、鼻中隔穿孔、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炎症,甚至引起化学性肺炎、化学性肺气肿等。某些毒物则可导致哮喘等。

(3)血液系统。许多毒物能对血液系统造成损害。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或形成变性血红蛋白及患白血病等。

(4)消化系统。由于毒物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腹绞痛,口腔征象(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溃疡、齿龈肿胀、齿槽溢脓、牙痛、牙松动、流涎等),以及急、慢性肝病。

(5)循环系统。常见的改变是中毒性心肌损害和休克。

(6)泌尿系统。有尿路刺激症状,中毒性肾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综合征等),以及尿路结石。

(7)皮肤改变。有化学灼伤,接触性皮炎,光感性皮炎,痤疮毛囊炎,溃疡,角化,皲裂,变色(皮肤黑变病、白斑病、银

质沉着症),毛发脱落,指甲营养不良(白纹、色暗、变薄、变脆、匙甲或扁平甲),皮肤疣状赘生物及癌变等。

(8)眼部改变。有刺激性炎症,化学性灼伤,色素沉着,过敏反应,眼球震颤,神经病变(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白内障及视网膜血管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视网膜微动脉瘤。

(9)其他。有骨骼病变,如氟骨症(骨皮质增生、骨密度增高、韧带和肌腱附着处钙化、骨关节痛、运动障碍),骨质稀疏,指端溶骨症,骨坏死等。

(10)烟雾热。如吸入锌、铜等金属烟后,可引起发热,称为“金属烟雾热”。

八、职业中毒的诊断

职业中毒的诊断是根据临床检查,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后作出的诊断。职业中毒的诊断应及时准确。职业中毒的诊断与一般疾病不同,是一项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职工的健康和劳动保护政策的贯彻。职业中毒与生产环境有密切关系,而临床表现又缺乏明显的特异性,因而确定诊断,特别是慢性职业中毒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职业中毒诊断的依据有病史、职业史、现场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1.病史

让患者按顺序叙述症状的发生,起病时间和方式,症状的性质和持续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病情发展情况,诱因或缓解因

素等。询问发病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同一接触条件下的其他人员有无相似症状。此外,还应询问既往患过何种疾病,如是否患过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有无遗传性疾病、吸烟和饮酒史。

2.职业史

详细了解职业接触情况,对职业中毒的诊断十分重要。应按顺序询问,即从开始到目前的职业史,急性中毒与现在的工作经历有关,慢性中毒与以往的工作经历有关;从事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操作方法;接触工业毒物的种类,如原料、产品、中间产品等;接触形式与进入途径;每月或每日连续或间接的接触时间;车间空气中工业毒物浓度、卫生措施及卫生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如果为急性中毒,应了解当时生产情况,有无事故发生、违反操作规程或防护设备失效等。

3.现场调查

向厂方有关领导或工作人员、作业人员了解劳动卫生条件,包括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助剂、中间品及合成品;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历年作业环境空气中工业毒物浓度的测定结果,并分析采样条件、测定方法的可靠性等。

4.体格检查

判断临床表现是否与所接触的毒物的毒性作用相符。在询问和检查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各种症状发生的时间和顺序及其与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系。一般来说,急性职业中毒因果关系较容易确立,慢性职业中毒的因果关系有时不太容易确立。

由于劳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明显的体征已经少见。可根据接触有害工业毒物的种类,对一些工业毒物的毒性特点进行检查。例如,汞中毒的震颤,锰中毒的肌张力增高和震颤,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的紫绀,三硝基甲苯中毒的肝肿大,甲醇中毒的视神经萎缩,刺激性气体中毒的肺水肿,以及铅、砷中毒的周围神经病变等。

5.实验室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指标,即接触指标和效应指标。接触指标是反映毒性作用的指标,包括测定生物材料中的毒物或其代谢物,如尿铅、血铅、尿酚等;效应指标是反映毒物所致组织器官病损的指标,涉及测定的内容很广。

(1)反映毒性作用的指标。如铅中毒可测定血和尿中δ-氨基-γ-酮戊酸(δ-ALA)水平,这是因为铅对嘌呤代谢有影响,可导致δ-ALA等指标改变。

(2)反映毒物所致组织器官病损的指标。如检查血、尿、肝肾功能及其他相关指标等。常见于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大、作用时间长所产生的组织器官损伤。

上述各项诊断依据,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切合实际的诊断。有时会因分析不当、资料不全而引起误诊。因此,对有些暂时尚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应先对症处理、动态观察、逐步深化认识,再作出正确的诊断。

九、职业中毒的治疗

职业中毒的治疗分为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三类。病因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并针对毒物致病机制进行处理。对症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体内重要器官的功能,解除病痛,促使中毒者早日康复,甚至挽救中毒者的生命。支持治疗的目的是提高中毒者的抗病能力,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1.急性职业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往往是由于生产事故而引起的,其结果是造成作业人员的严重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对于急性中毒者的救治越及时越好。

1)病因治疗

(1)现场急救。立即将患者脱离中毒环境,尽快将其移至空气新鲜的地方,保持其呼吸道通畅。为防止毒物经皮肤吸收,需脱去中毒者已被毒物污染的衣服,用水彻底冲洗污染处皮肤(冬天宜用温水),若是遇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应先用干布抹去污染物,再用水冲洗;若是脂溶性毒物、杀虫剂和腐蚀性毒物,则应用肥皂水冲洗。在现场急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好中毒者的心、肺、脑、眼等器官。对严重中毒者,应密切注意其意识形态、瞳孔、呼吸、脉搏、心率、血压等变化。若出现呼吸、循环障碍时,应及时进行复苏急救,具体措施与内科急救原则相同。

(2)防止毒物吸收。中毒者送到医院后,应重点详细检查。若在现场急救时,中毒者被污染的皮肤清洗不够彻底,此时应重

复冲洗;若中毒者是气体或蒸气吸人中毒时,可给予吸氧,以纠正缺氧,加速毒物经呼吸道排出;若中毒者是经口中毒,须尽早采取催吐、洗胃及导泻等措施。

(3)解毒、排毒。对于急性中毒者,若病因比较明确,应尽早使用解毒或排毒药物。一旦毒物造成对机体的严重损伤,其疗效有时会明显降低。必要时,可用透析疗法和换血疗法清除体内的毒物。

2)对症治疗

职业中毒治疗时,针对病因的特效疗法的种类有限。因此,对症治疗是职业中毒的重要方法。

3)支持治疗

(1)生命支持。在现场清除气道异物和分泌物开通气道,口对口人工通气,心跳骤停时立即行心前区拳击一下,心跳不能恢复行胸外心脏按压。进一步建立心电、呼吸、血压、血氧分压监护和静脉用药通道,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开通气道,纠正心律失常。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纠正低血压并进行脑复苏等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3)营养支持。

2.慢性职业中毒

慢性职业中毒的早期通常是功能性、可逆性病变,如继续接触化学毒物,则可能形成较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因此,应立足于

慢性职业中毒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病情发展。对于大多数慢性职业中毒,有必要及时调离毒物接触作业环境。

目前只有少数慢性职业中毒有特效药,如依地酸二钠钙驱铅,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二巯基丁二酸钠驱铅、汞及砷等,也就是说对症治疗不可忽视。慢性职业中毒的常见症状有神经衰弱综合征、精神症状、震颤麻痹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慢性中毒性肝损伤、慢性肾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接触性皮炎等。针对这些症状给予对症处理、适当营养与休息对于慢性中毒患者健康的恢复是必需的。慢性职业中毒经治疗后,应对患者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并合理安排工作。

十、职业中毒的预防

职业中毒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由于其病因的根源来自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在预防上,遵循“三级预防”原则。防毒措施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但就其作用可分为以下6个方面。

1.根除毒物

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例如,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稀料改用二甲苯等。所选用的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但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2.降低毒物浓度

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使环境空气中毒物浓度降到低于最高容许浓度。因此,要严格控制毒物逸散到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机会,避免操作人员直接接触逸出的毒物,防止其扩散,并需经净化后排出。

3.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在预防职业中毒中虽不是根本性的措施,但在有些情况下,如在狭小船舱中、锅炉内电焊,维修、清洗化学反应釜等,个体防护是重要的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呼吸防护器、皮肤防护用品等。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使其很好地发挥效用。

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更衣室和个人专用衣箱。对能经皮肤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清洗剂等。

4.工艺、建筑布局

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应符合卫生上的要求。有毒物质逸散的作业、区域之间应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在符合工艺设计的前提下,从毒性、浓度和接触人群等几方面考虑,应呈梯度分布。有毒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容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或能发生有毒粉

浅析火电厂主要职业病有害因素、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火电厂主要职业病有害因素、危害 及防控措施 2.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02 摘要:火力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因部分产生粉尘、噪声、有毒有害化学物 质等有害因素的设备暴露在敞开的空间中或半封闭空间中或运行过程中产生泄露,不可避免的产生可能职业病有害因素。本文主要对火电厂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有 害因素、危害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字:职业病因素危害防控措施 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有害因素有粉尘、噪声、有毒有害 化学物质、高温四种。产生职业病有害因素的主要生产环节有燃煤贮运、制粉燃烧、热能产生及应用、用水处理、脱硫脱硝、除灰除渣等。 一、职业病有害因素与主要生产环节的关联 1、粉尘与主要生产环节的关联 燃煤接卸设备、输煤皮带、燃煤筛分及破碎设备、贮煤场、磨煤制粉、除灰 除渣等虽然大都在半封闭空间中,但由于设备缺陷、工艺设计、运行方式等方面 存在不足,都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粉尘危害。 燃煤接卸时,无论是火车运煤翻车机接卸、其它方式接卸,还是汽车来煤汽 车自卸、人工接卸等,接卸过程中都会因为煤炭翻动、产生落差、煤炭较干、煤 中细煤较多等因素产生较多煤粉粉尘;磨煤机在磨制煤粉时,磨煤机筒体、煤粉 管道密封不严产生粉尘。电除尘气力除灰时,压力发送罐管道破损、粉煤灰灰库 下灰口与粉煤灰罐车接口结合不严,都会产生粉煤灰粉尘。 2、噪声与主要生产环节的关联

产生噪声较大的部位较多,主要在输煤、磨煤机、吸风机、送风机、空压机、发电机、变压器等区域。 燃煤在用皮带输送、筛分及破碎过程中会产生很大机械性噪声。磨煤机在磨 制煤粉时钢球与燃煤、筒体碰磨也会产生机械性噪音。风机区域由于风速变大、 风管、气管中介质的扩容、节流、排汽、漏汽等而产生气体动力噪声。 3、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与主要生产环节的关联 火电厂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液氨、水处理用的次氯酸钠、盐酸、碱等化学品。 煤场存煤、燃煤在皮带输送过程、磨煤机在磨制煤粉中,会产生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烟气脱硝用液氨储存站内设备设施泄露或渗漏,将会造成 液氨或氨气扩散。水处理中用到次氯酸钠、盐酸、碱等化学品储存容器、气化蒸 发器泄露、化验人员操作不当、防护不到位、化学化验室排风设施不能正常投运 等也会化学品造成伤害。 4、高温与主要生产环节的关联 高温危害主要在蒸汽汽轮机房汽轮机区域、除氧器、加热器、导汽管和蒸汽 管道等部位。 蒸汽汽轮机的蒸汽温度高达500多摄氏度,虽然蒸汽汽轮机、蒸汽管道、除 氧器等都进行了保温处理,但其保温层表面温度仍然高于环境温度。再就是蒸汽 汽轮机房相对封闭,汽轮机房空气流通相对差,致使汽轮机房内温度过高。 二、职业病有害因素的危害 1、粉尘的危害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会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工人吸入粉尘后,主 要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病,如:尘肺病、矽肺病、呼吸系 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尘肺病是工人在工作中长期吸入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

有毒有害物质的职业危害与防护4

有毒有害物质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目录

第一章有毒有害物质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概述 (1) 第二章有机溶剂 (22) 第一节有机溶剂的危害与防治 (22) 第二节苯 (29) 第三节甲苯、二甲苯 (37) 第四节汽油 (41) 第五节氯乙烯 (48) 第六节正己烷 (54) 第七节四氯化碳 (59) 第八节硫酸二甲酯 (65) 第九节溴甲烷 (70) 第十节甲醇 (75) 第十一节三氯乙烯 (82) 第十二节二硫化碳 (87) 第十三节一甲胺 (93) 第三章金属与类金属化合物 (98) 第一节金属与类金属化合物的毒作用 (98) 第二节铅及其无机化合物 (102) 第三节四乙基铅 (108) 第四节汞及其无机化合物 (114) 第五节锰及其无机化合物 (120) 第六节镉及其无机化合物 (125)

第七节铊及其无机化合物 (132) 第八节砷及其固体化合物 (137) 第九节砷化氢 (143) 第十节磷化氢 (147) 第四章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 (152) 第一节刺激性气体与窒息性气体的毒作用 与救治原则 (152) 第二节氨气 (158) 第三节氯气 (165) 第四节光气 (172) 第五节一氧化碳 (178) 第六节硫化氢 (185) 第五章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191) 第一节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的毒作用与防控措施 (191) 第二节苯胺 (196) 第三节三硝基甲苯 (202) 第六章农药 (207) 第一节农药的概念与分类 (207) 第二节有机磷酸酯类 (208) 第三节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217) 第四节拟除虫菊酯 (222) 第七章化学物急性中毒案例分析 (227)

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职业卫生知识 职业危害形式、途径、防治措施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共七章七十九条。 一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为职业病一旦形成,很难治愈所以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从致病源头抓起,采取前期预防。 职业病防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由于造成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有很多种,其危害程度也不同,因此职业病防治管理需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才能达到立法的目的。 二危害形式或因素 1生产性粉尘 ⑴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危害及治理工程技术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十分广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研磨、切削,矿石粉碎、筛分、配料,打孔,爆破,耐火材料、水泥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固体原料的加工处理,物质加热生产的蒸汽,有机粉末及二次扬尘等 ⑵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与危害程度的关系 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粉尘的化学性质的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同一种粉尘浓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⑶生产性粉尘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①通过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 ②湿式作业 ③采用密闭-抽风-除尘系统,该系统可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部分 ④注意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 2腐蚀品 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和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超过6.25mm/a的固体或液体。 按化学性质分为以下3项 ⑴酸性腐蚀品。如H 2SO 4 、 HNO 3 、HCL ⑵碱性腐蚀品。如NaOH 、 KOH 、乙醇钠 ⑶其他腐蚀品。如CuCI 2、ZnCI 2 3生产性毒物 ⑴有毒物质(毒害品) 这些物质进入机体后积累到一定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改变,严重损害人体健,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⑵生产性毒物 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可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生产性毒物

井下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及防治

井下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及防治 云锡老厂分矿安全科 二00八年元月

井下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及防治老厂分矿通风通风现状:现有七条机械通风系统---东部通风系统、南部通风系统、北部通风系统、中部通风系统、黄化2340~促进老区通风系统、竹叶山13-2-3#矿体通风系统、源兴工区(原革兴矿)通风系统、它们分别服务全矿井下生产作业区域,主辅扇装机总数:47台、容量995.9kw平均全年通风耗电量235万kwh。 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有三:(1)供给井下适量的新鲜空气。地面空气进入矿井后,由于物质氧化、矿物自然、人的呼吸以及从矿层、岩层、采空区放出沼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使氧含量降低,当氧含量下降较多时,人的工作效率降低,严重时引起喘息、呼吸困难和心律加快以致造成死亡。因此要不断地向矿井供给适量的新鲜空气,保证《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中规定的氧含量不低于20﹪的要求。(2)冲淡并排除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矿山井下在生产过程中通常要产生和放出一些有毒有害气体,除沼气、二氧化碳外,还有少量的氧化氮、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等(云锡矿山还有放射性物质氡等),在生产过程中还会生产大量矿尘,不仅危害人的健康,而且有些矿尘具有燃烧或爆炸性能。因此,矿井通风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新鲜空气不断地冲淡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使他们在空气中不致超过国家规定的容许浓度并将其排出地面。(3)造成良好的气候条件。井下气候比较特殊,温度高湿度大,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不但效率低,而且危害人的健康,容易得职业病。因此,要借助通风创造井下适宜的气候条件。

一、有毒有害气体及物质: 注:每公斤(㎏)炸药爆炸时产生的烟气量:0.9m㎏ 现在使用的浮化炸药:CO:0.06m3/㎏ NO2:0.0008 m3/㎏ 二、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每分钟呼吸量为:4升/分(平均),呼吸13~16次,休息时1.25升/分,行走和劳动时:5~10升/分,综合为7升/分,换算成氧气为1.4升/分。 1、氧气O2: 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和空气相比;比重是1.11,它是人与动物呼吸和物质燃烧不可缺少的气体。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与防护措施 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职业健康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职业病 是指人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受到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因此,保护职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与发展,防范职业隐患,成为了重要的社会任务。 职业病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影响。下面将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 面来进行介绍。 身体方面 职业病对人体的身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硅肺等。 2.皮肤疾病:如接触性皮炎、湿疹等。 3.中毒:如铅中毒、汞中毒、苯中毒等。 4.放射性疾病:如放射性肺癌、骨髓瘤等。 5.听力损伤:如噪声耳聋。

心理方面 职业病对人体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衰弱:由于长时间工作压力过大,人们会出现疲劳、 失眠、情绪低落等情况。 2.失常心理:长期受到职业病的影响,人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失常的心理问题。 3.工作负担加重:职业病会促使职业人员需要承担更多的工 作压力,从而使得工作负担加重。 防护措施 关于职业病的防范,除了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以外,采取防护措施 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下面将就具体的防护措施进行介绍。 身体方面的防护 1.呼吸系统防护:工人在作业过程中应该戴好防护口罩。 2.皮肤照护:应该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在操作中与有 害物质接触。 3.中毒防范:使用中环境监测器、做好通风补氧等措施。 4.听力保护:佩戴耳塞或耳罩。

心理方面的防护 1.放松心态:工作之余,进行一些适应个人爱好的活动,缓解工作压力。 2.培养爱好:工作之余,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减轻工作心理负担。 3.面对心理问题时,及时就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总结 职业病是对职业人员身心健康的威胁。在进行工作时,我们不能只关注任务的顺利完成,也要非常注重自身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通过学习职业病危害及其防护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之有毒有害化学物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之有毒有害化学物 有毒化学物质通常可依据其化学性质分为金属与类金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有机化合物、农药等几类,其主要行业、工种分布和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如下。各种常见毒物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和职业病危害临床表现详见附录二。 1金属与类金属 炼铅、铅盐制取、蓄电池制造、油漆配料、树脂制备、铅铬黄制取、铅铬绿制取、搪瓷色素备料、搪瓷色素煅烧、玻璃色素熔制等可能接触到铅尘、铅烟和铅化合物,有可能发生急慢性铅中毒。 炼汞、汞洗涤、汞电解、汞蒸馏、氯化汞合成、压汞试验、盐水汞电解、汞制剂制取、温度计制造、血压计制造与修理等可能接触到汞,有可能发生急慢性汞中毒。 硒焙烧、硒氧化、铋制取等可能接触到无机砷及其化合物,有可能发生急慢性砷中毒。 锰铁烧结、锰铁高炉冶炼、焊条烘焙、锰矿筛分、高锰酸钾制取、硫酸锰制取、锰电解、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等工种可能接触到锰烟、锰尘、锰化合物,有可能发生急慢性锰中毒。 锌镉熔炼、镉烟冷凝、镉造渣、镉铸型、镉化物制取、荧光粉制取、镉红煅烧、镉红制取、玻璃上色、镍镉电池装配、镀镉等工种可能接触到镉及其化合物,有可能发生急慢性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金属铍冶炼、氧化铍冶炼、铍真空熔铸、氧化铍烧结、铍粉制取等工种可能接触到铍及其化合物,有可能发生职业

性铍病。 铊冶炼、玻璃纸制取等接触铊的工种有可能发生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锌钡白制造、涂料配制、X射线检查的造影剂制造、镀件纯化、钢材淬火等接触钡及其化合物的工种可能发生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钒及其化合物制取、钒铁冶炼与催化剂制备等接触钒及其化合物的工种可能发生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有机砷杀菌剂合成、稀有金属冶炼等接触砷及其化合物的工种有可能发生砷及其化合物中毒、皮肤癌和肺癌等。 电镀、钢铁、制革、染料、油漆、照相材料、火柴制造等接触铬酸盐及其化合物的工种有可能发生急性铬酸盐中毒、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肺癌等。 锌钡白制取、有色金属冶炼、氯化物制取、锌盐制取等接触砷化氢气体的工种有可能发生急性砷化氢中毒。 铀矿开采、铀矿加水冶、铀浓缩和转化、核电厂、核武器生产等接触铀的工种有可能发生铀中毒。 2刺激性气体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人体呼吸道、皮肤、黏膜产生剧烈刺激作用的有毒气体,常见的有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 卤水净化、自来水消毒、纸浆漂白、盐水电解、液氯灌装等接触氯气的工种有可能发生氯气中毒。 酸性气燃烧、硫黄捕集转化、脱硫、脱硫醇、硫化物焙烧、二氧化硫净化、二氧化硫转化、橡胶硫化等接触二氧化硫的工种有可能发生急性二氧化硫中毒。 氨基类杀虫剂合成、多菌灵合成、聚碳酸酯合成、甲基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7.2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甲酸) 有毒物品注意防护保障健康 甲酸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主要引起皮肤、粘膜的刺激症状。接触后 可引起结膜炎、眼睑水肿、鼻炎、支气管炎, 重者可引起急性化学性肺炎。浓甲酸口服后可 腐蚀口腔及消化道粘膜,引起呕吐、腹泻及胃 肠出血,甚至因急性能衰竭或呼吸功能衰竭而 致死。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和溃疡。偶有过敏 反应。 甲酸,又称作蚁酸,甲酸无 色而有刺激气味,且有腐蚀性。 当心腐蚀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的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安全措施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水合肼) 有毒物品注意防护保障健康 水合肼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 吸入本品蒸汽,刺激鼻和上呼吸道,此外,可 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和中枢神经症状; 液体或蒸汽对眼有刺激作用,可致眼的永久性 损害; 吸入本品蒸汽,刺激鼻和上呼吸道,此外,可 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和中枢神经症状。 本品为无色发烟液体,微有 特殊的氨臭味,可燃,高毒,具 强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 伤,与水混溶,不溶于氯仿、乙 醚,可混溶于乙醇。 当心腐蚀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的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安全措施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无水碳酸钾) 有毒物品 注意防护 保障健康 无水碳酸钾 健康危害 理化特性 吸入本品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出现咳嗽 和呼吸困难等。对眼有轻到中度刺激作用,引 起眼疼痛和流泪。皮肤接触有轻到中度刺激 性,出现痒、烧灼感和炎症。大量摄入对消化 道有腐蚀性,导致胃痉挛、呕吐、腹泻、循环 衰竭,甚至引起死亡。 单斜晶系,白色粉末状或细颗粒状结晶。 易溶于水,有很强的吸湿性,不溶于乙醇和醚。熔点891℃,相对密度2.43g/cm3。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本品不燃烧。 当心中毒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应急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必要时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安全措施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2,3-二氟苯乙醚) 有毒物品 注意防护 保障健康 2,3-二氟苯乙醚 健康危害 理化特性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易燃液体,不溶于水,溶于 有机溶剂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安全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一)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 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最适宜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品率、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 如工人的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的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小时,连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装置,压力高,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不仅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超负荷的加班加点;检修时工作量往往过大。 (4)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等;

炼钢企业职业危害与预防措施

炼钢企业职业危害与预防措施 炼钢企业职业危害与预防措施 炼钢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物质,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因此,在炼钢企业中,必须有一套科学的防护措施和预防措施,以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一、炼钢企业职业危害 1.高温对工人的伤害 在炼钢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高温工作环境,例如高温炉、烘烤室等。高温直接作用在人员的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上,可能导致头晕、恶心、晕倒、中暑等一系列严重的人身伤害。 2.有害气体对工人的毒害 炼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氰化物等,会导致头痛、胸闷、嗜睡、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窒息、中毒死亡等。 3.重金属对工人的危害 炼钢过程中,许多含铅、铬、镉等重金属在高温环境下容易产生蒸汽,对工人的生殖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重大伤害。工人如果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可能出现造血障碍、精神失调、智力下降等症状。

4.机械和噪声对工人的伤害 炼钢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很多,例如吊车、输送机、摆锤等,这些机械设备可能产生很大的噪声和振动,对工人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下,可能导致聋哑、震颤等疾病。 二、炼钢企业职业病预防措施 1.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炼钢作业中存在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加强炉前安全防护 炉前工人要佩戴符合标准的安全帽、隔热服和保暖衣等防护装备,在操作高温设备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安全。 3.加强通风系统管理 在炼钢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和粉尘,以减小工人的危害风险。同时,对通风设备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保证设备运行稳定。 4.加强个人防护 工人应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手套、安全鞋等防护用品,不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对于长期接触重金属的工人,应进行定期体检和检测,早发现、早治疗相关疾病。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工业卫生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等措施的一门学科。它的重点是研究各行业的职业卫生特点,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不良劳动条件存在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射线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碳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2)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生产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

4)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入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 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气换风、照明、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 3)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装备不全。 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

职业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性损伤还包括工伤,工伤可由轻微到严重,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预防。发生工伤的原因有很多,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不注意防护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或饮酒、药物、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响。工伤与职业病预防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常有内在的联系。 生产性毒物 在工业生产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生产过程中呈现的形式也不同。毒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原料,如生产颜料、蓄电池使用的氧化铅、生产合成纤维、燃料使用的苯等; 2)中间产品,如用苯和硝酸生产苯胺时,产生的硝基苯; 3)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各种农药; (4)辅助材料,如橡胶、印刷行业用作溶剂的苯和汽油;

常见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及预防

常见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及预防 常见有毒有害气体的毒性不同,可分为: ①刺激性气体——它是指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粘膜的气体它是化学 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②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 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 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1.刺激性气体的危害及预防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都存在刺激性气体,如电焊、电镀、冶炼、化工、石油等行业。这些气体多具有腐蚀性,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可造成 急性在里面毒。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毒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对眼、呼 吸道粘膜和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一般以局部损害为主,但也可引 起全身反应。“三酸”蒸气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皮肤烧伤;长期接触低浓度酸雾,还可刺激牙齿,引起牙齿酸蚀症。氯、氨、二 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水溶性大,遇到湿润部位即易引起损害作用。如 吸入这些气体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引起上呼吸 道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增加,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出现流涕、 喉痒、呛咳等症状。氮氧化物、光气等水溶性小,它们通过上呼吸道 粘膜时,很少引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轻微;但可继续深入支 气管和肺泡,逐渐与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对肺组织产生较强的刺激 和腐蚀作用,严重时出现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的预防重点,是杜绝意外事故,防止跑、冒、滴、漏,并作好废气回收及综合利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和管道化采 用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调节以维持正常操作条件,防止事故发生;提 高设备的密闭性,防止金属设备腐蚀破裂;根据生产工艺特点选用合 适的通风方法。加强个人防护,大量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毒物时,应穿戴耐腐蚀的防护用具,如聚氯乙烯、橡皮制品、橡皮手套、防护

四氯化碳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四氯化碳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TC),又名四氯甲烷,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易挥发、不燃的油状液体,有类似氯仿的微甜气味。分子量为153.84,比重1.6,沸点76.8 ℃,微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氯仿及石油醚等混溶。 四氯化碳曾广泛用作溶剂、灭火剂、有机物的氯化剂、香料的浸出剂、纤维的脱脂剂、粮食的蒸煮剂、药物的萃取剂、织物的干洗剂,金属切削中的润滑剂等,也被用来合成氟里昂、尼龙的单体。 四氯化碳属于《危险化学品目录(2002版)》中列明的第6.1类毒害品。四氯化碳中毒是我国的法定职业病,多因生产劳动中吸入其高浓度蒸气所致,以中枢性麻醉症状及肝、肾损害为主要特征。 四氯化碳对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有较严重的危害,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对其高度关注,联合国《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将其列为受控物质之一。 毒性特点及危害 四氯化碳遇火或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四氯化碳及其分解产物可经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吸收进入体内,在体内代谢迅速,吸入后约50%以原形自肺排出,20%在体内氧化转化,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 四氯化碳蒸气对黏膜有轻度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肝、肾有严重损害。短期内吸入可引起头晕、头痛、乏力、步态蹒跚或轻度意识障碍。吸入高浓度四氯化碳蒸气后,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可发生肺水肿、呼吸麻痹,中毒第2~4天呈现肝、肾损害征象。严重时出现腹水、急性肝坏死和肾功能衰竭。 长期少量吸入可能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及胃肠功能紊乱,少数可有肝肿大及肝功异常。 酒精可促进该物质的吸收,加重中毒症状。 高浓度四氯化碳蒸气吸入主要见于制造二氯二氟甲烷,三氯氟甲烷及

职业病危害的防护

职业病危害的防护 职业病危害的防护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业场所防护设施的防护,二是个人防护用品,是爱护工人健康的主要防护手段。主要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防护服、护眼镜片和面罩、呼吸防护器、防噪声用具和皮肤防护用品等。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关键在于要懂得其防护特点和性能,同时训练使用者正确使用、维护、管理。 1.防护帽 用于防止意外重物坠落或飞击损伤头部和防止有害物质污染,多用聚乙烯等制成。视工种组合使用,如电焊工平安防护帽等。防污染的防护帽主要是以棉布或合成纤维制成的带舌帽。 2.防护服 主要有防热(非调整和空气调整两种),防止化学污染服,防止化学污染物质损伤皮肤或经皮进入体内等作用。 3.护眼镜片和面罩 主要防护眼睛和面部受电磁波(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等)辐射,粉尘、烟尘、金属和沙石及化学溶液溅射等损伤。防护眼睛的框架常用柔韧且能顺应脸型的塑料或橡胶制成。 护眼镜片有两类: (1)反射性防护镜片。 (2)汲取性防护镜片。 防护面罩有三类:

(1)防护化学溶液溅射入眼和损伤面部的面罩。 (2)防热面罩。 (3)电焊工用面罩。 4.呼吸防护器 依据结构和作用原理分为过滤式(净化式)和隔离式(供气式)两大类。 (1)过滤式(净化)呼吸防护器 机械过滤式——防粉尘、烟、雾,常见的防尘口罩。 化学过滤式——防毒面具,或组成中有滤盒与空气接触过滤。 (2)隔离式(供气)式呼吸防护器 自带式——防毒面具(罩)自带空气瓶供呼吸,不与现场空气接触。 外界输入式——防毒面具(罩)通过蛇管由场外供氧。 5.防噪用具 耳塞——插入外面道的一种栓塞。 耳罩——掩盖双耳,隔离削减骨导。 防噪声帼盔——掩盖全头,防止气导、骨导。 选用应考虑作业环境中噪声强度与性质,如稳态、低频噪声耳塞即可;如噪声过强,即使低频仍宜并用耳塞耳罩。 6.皮肤防护用品

有毒有害气体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与有毒物质防护管理规定

有毒有害气体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与有 毒物质防护管理规定 有毒有害气体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 为保证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结合各岗位实际,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l进入岗位操作前必须按照不同岗位,正确佩戴防毒口罩(面具)等岗位所需劳动防护用品。 l进入岗位后要认真对岗位配置的通风设施进行检查,确认通风设施正常运转时,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l如通风设施出现故障时,致使岗位操作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要及时报告本单位领导,及时安排对通风设施进行维修处理规章,确保操作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正常后,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l岗位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规定进行岗位操作,对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人员,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l生产现场严禁吸烟,饮水、就餐。 l离开岗位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对身体及衣服上粘附的污染物进行彻底清理并及时清洗身体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各个部位,避免污染物进入体内。 第1 页共3 页

有毒物质防护管理规定 1、本文所说有毒物质是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___)表1中所列的各种物质,但不包含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___]2号文)中所列物品(高毒物品按《高毒物品防护管理规定》执行)。 2、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有毒物质的过程中,要保证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执行。 3、单位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有毒物质的监督管理工作。 4、建立健全有毒物质安全管理制度,防止有毒物品泄露、丢失等。 5、存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的有关人员应进行岗前体检,接受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培训;长期在岗的,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体检;离岗或调离岗位的,也应___离岗体检。 6、生产、经营、储存有毒物质的设施建设时,应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计,应经相应的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进行职业卫生___。 7、不得将有毒物质转移给没有相应职业卫生防护的单位和个人。没有相应职业卫生防护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得接受有毒物质。 8、存在有毒物质的场所应与其他场所分开或有效隔离,防护距离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设置警示标志、中文警示说明和黄色区域警戒线。 9、需要进入存在有毒物质的作业场所时,应配戴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 10、每年进行一次有毒物质危害控制效果检测评价,并在取样点附近将监测、检测结果向职工公布。

粗苯工段职业危害有关规定(2篇)

粗苯工段职业危害有关规定 粗苯是煤热解生成的粗煤气中的产物之一,经脱氨后的焦炉煤气中含有苯系化合物,其中苯为主要物质,所以称为粗苯。由此可见,粗苯对人的危害和苯是类似的。 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有毒液体,能与醇、醚、丙酮和四氯化碳互溶,微溶于水。苯具有易挥发、易燃的特点,其蒸气有爆炸性。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而变干燥,脱屑,有的出现过敏性湿疹。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长期吸入会破坏人体的循环系统和造血机能,导致白血病。 此外,妇女对苯的吸入反应格外敏感,妊娠期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和流产。专家们称之为“芳香杀手”。 现在预防苯中毒的方法只有三种: 改善工艺流程; 加强通风改善环境; 注意个人防护。 作为个人来说最容易实现的是第三点,避免接触这些环境,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刻解决。行业人员按规定操作,定期体检。 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 (一)、接触粗苯的设备场所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制度,按规定穿着防护服装,带好防毒口罩和防护眼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二)、不准在有苯汽设备与场所处吸烟、吃东西、喝水。 (三)、接触有害气体的员工班后要洗澡,工作服一定单独储存并经常清洗,严禁将工作服带入其它场所或家中。

(四)、通风排毒排尘设备和局部排气排风设备实行定人定岗管理,定时开闭,严格按规定跟班操作。 (五)、每年进行一次全体员工健康检查,接触有害气体设备场所的员工实行上岗前和离岗后健康检查三、劳动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1.总则 1.1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有关规定,保障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健康,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制定本制度。 1.2本制度包括职工保健管理制度,劳保用品管理发放制度,职工保健、营养津贴审批发放制度,职工健康、特殊工种和有害作业人员定期体检制度。 1.3本制度适用于我厂粗苯工段操作人员。 职工保健管理制度 2.1岗位操作工时生产劳动的主要群体。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减少职工在工作中因身体原因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健康,制定本制度。 2.2针对岗位职工大多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状况,每一年必须对职工进行体检,并建立卫生档案。发现患病的应及时给予治疗。 2.3女工在月经、怀孕、哺乳期间,所在部门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其劳动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2.4不得在女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内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 2.5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在劳动时间内进行的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 2.6职工在其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市劳动局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部门应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____日内作出决定;职工对处理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____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1、焦炉煤气 (1)健康危害:焦炉煤气吸入人体后,健康危害主要来自一氧化碳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组织缺氧,特别是大脑层细胞,就会丧失活动能力,以至丧失生命。甲烷属“单纯窒息性”气体,无害但高浓度时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25%-30%时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 (2)理化特性: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气体,易发生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 (3)应急处理:救护者采取自保措施进入煤气区域,将伤员移到空气流动处;松解伤者衣扣及裤带,盖好衣物及被子,注意保暖;若喝水给予热糖茶水,必要时可针刺人中穴;对呼吸困难或刚停止呼吸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挤压术;中毒者在恢复知觉前,不得送往较远的医院。

(4)注意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加强通风;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空气呼吸器;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需有人监护。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注意通风、戴防毒面具 (5)—氧化碳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限值20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限值30mg/m3,实测值mg/m3 (6)图标:当心有毒气体 2、粉尘 (1)健康危害: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引发尘肺病。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皮炎、眼结膜损害等。 2)理化特性: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 3)应急处理:发现身体状况异常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4)注意防护: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按时、按规定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除尘设施运转正常。 图标标识:穿防护服、戴防尘口罩、注意通风。 (5)限值:总尘4mg/m3,呼尘2.5mg/m3,实测值mg/m3 (6)图标:注意防尘。 3、噪声 (1)健康危害:致使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耳聋,并 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2)理化特性:声强和频率的变化都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3)应急处理:使用防声器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如发现听力异常,则到医院检查、确诊。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 序号 岗位 危害因素 可能导致职业病 危险性 应急处理 防护措施 1 噪声 噪声聋 1、使工作效率降低: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2、损伤听觉、视觉器官: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噪声还会造成视力下降,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 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噪声还对女性生理机能有严重损害。

对生产场所的噪声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或必须在特殊高强度噪 声环境下工作时,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这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是戴用耳塞、耳罩,目前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戴舒适方便等优点。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听力,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也是必要的。工间休息: 在90 dB (A ) 以上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 除了午饭时给予适当午休之外, 上午、下午宜给予1~ 2 次10~ 15m in 的工 间休息。休息的地点应比较安静, 与噪声车间之间有隔声措施, 以使大脑和听觉系统得到适当的休息, 有利工人健康。 2 氯化氢及盐酸 接触性皮炎、化学性皮肤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牙酸蚀病 氯化氢;盐酸(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氯化氢在常温常 压下为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有毒气体,盐酸为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无色或微黄色的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健康危害: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

化学毒物职业危害与防护

化学毒物职业危害与防护 1、刺激性气体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 刺激性气体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急性危害和慢性危害。急性危害即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症状,猴头痉挛和水肿,化学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中毒性肺水肿,皮肤损害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肾损害。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刺激性气体,可产生慢性危害。主要表现为慢性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并可伴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消化道症状。有些刺激性气体有致敏作用,如氯气。甲醛可致过敏性皮炎。 防护措施:

(1)刺激性气体中毒多由于意外事故所致。因此,防止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并杜绝意外事故是预防工作的重点。 (2)生产过程自动化、密闭化、并有密闭抽风设备,加强巡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对现场环境进行检测。 (3)加强个体防护,穿戴耐腐蚀工作服、手套、防护眼镜及胶鞋。易发生事故现场应配备必要急救设备,如防毒面具、冲洗设备及冲洗液等。 (4)做好上岗前及定期体检工作,发现职业禁忌症及早期不良影响着,应采取相应措施。

2、甲醛职业危害与防护? 甲醛俗称“蚁醛”,属于高毒类。其37%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有刺激性的易燃气体。在甲醛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可有职业接触。 甲醛蒸气急性吸入后,轻者可致结膜炎、角膜炎、上呼吸道炎和支气管炎,表现为眼部烧灼感、流泪、流涕、咽痛、烦渴、咳嗽、气短、肺部听诊 可闻呼吸道音粗糙、干性罗音,并可有头晕、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喉痉挛、猴头水肿,少数出现肺炎,偶见肺水肿。吸入甲醛溶液可很快出现呼吸窘迫。 慢性接触可有头痛、软弱无力。部分接触者有消化障碍、兴奋、震颤、视力障碍。长时间20-70毫克/m3接触时有食欲丧失、体重下降、无力、头痛、心悸、失眠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