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武冈一中张璐

[课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的中国人在思想界奏响了救亡图存的旋律。

本课分三目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第一目开眼看世界,阐释了鸦片战争结束、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运用:根据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史料比较分析、情境再现、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如同一位不断遭受打击的病人,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外伤未愈并发内伤。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处在时代前列的不同阶层的先进中国人提出了各自的“救世良方”,形成了这一时期救亡图存、学习西方的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投影显示:近代中国前夕与西方对比的历史画面(图片展示)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当清朝皇帝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时,英格兰的坚船利炮已经耀武扬威的驶入了中国南部的海域......

材料: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1.背景:

(1)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

(2)国内:封建危机,妄自尊大

(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主要活动: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迪之作,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带动了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史料阅读: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制,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原叙》〔材料二〕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魏源《海国图志·议战》〔材料三〕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即款之后,是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议战》合作探究: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方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3、意义:积极——A.敢于抛弃传统思想束缚,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C.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局限——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虽主张抵抗外来侵略,但又不依靠群众,未脱离封建主义的藩篱。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20世纪60年代):内忧外患

展示图片:1860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太平天国运动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及战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2、含义

分析材料,师生合作探究: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李鸿章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材料三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政治实践:洋务运动(引导学生回顾具体举措)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5、评价: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正如李鸿章所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