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6 5  ̄8 0℃ , 石油发生第一期充注 ; 早 白垩 世 中晚 期
烃源 岩埋 深 1 7 0 0 ~3 0 0 0 1 T I , 古地温达到 9 0 ~1 3 0
1 致 密 油 的概 念
致 密油 是指 以 吸附或 游离 状态 赋存 于生 油 岩 中
广、 厚度 大、 有机碳含量 高, 储 层 致 密但 天 然 裂 缝 发 育 , 舍 油饱 和度 高, 致 密油勘探 潜 力大。综合研 究表明 , 沉 积 相
带控 制储 层 的 发 育 , 生 烃 中 心控 制 了致 密 油 的 分 布 , 有 效 的 油 气 充 注 是 致 密 油 富 集 的 关 键 。通 过 水 平 井 和 分 段 压
产 量下 降 的趋势 首 次得 以扭转 [ 1 ] 。我 国致密 油勘 探 开 发 尚处 于起步 阶 段 , 有 效 地 勘 探 开 发致 密 油 资源 对 于 国家 的能源 安 全具有 非 常重要 的意义 。鄂 尔多 斯 盆地 拥有 丰 富 的致 密 油 资 源 , 主 要 产层 为延 长 组
裂技 术 的 应 用 , 可以实现致密油的工业开发 。 关键 词 : 致 密油; 鄂 尔 多斯 盆 地 ; 地质特征 ; 分布 规 律 中 图分 类 号 : T E l 2 2 . 2 文献标识码 : A
致 密 油是一 种 非 常 规 石 油 资 源 , 近 年来 成 为全 球 非 常规石 油勘 探 开发 的新 热点 。美 国为 目前 开采 致 密油 最成 功 的 国家 , 主要 产层 包 括 B a k k e n页 岩 、
2 . 2 生 烃条 件优越 , 非 浮 力 聚 集 成 藏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长 7烃 源 岩 分 布 面 积 约 6 . 1 5× 1 0 k m , 厚度 1 0 ~6 0 m, T OC 为 2 . 0 ~1 0 . 0 ,
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亿立方米
100
50
44.2
43.1
43.04
36.2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2002年全国各油气田石油产量
万吨
6000 5013
5000
4000
3000
2672
2000 1000
0
1351 438
394
444 1005 610
60 214
14 380 65
502 251
380 188 97 157 3 293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分布图
推测
资源量 64.3%
探明储量 11.9%
控制储量 3.8% 预测储量 7.6%
潜在 资源量 12.4%
探明 控制 预测 鄂潜尔在多斯盆推地测石油资总资源源序量列直方图
10.185 902.7833 3.7209 6.2788 55.2353 85.88
85.88
80
储 70
量 、 80000
资 源
60000
量 (108m3)
40000
20000
天然气 石油
11831.44 3363.57 6042.62 5108.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油页岩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

渭北隆起 、 晋西挠褶带 、 伊陕斜坡、 天环坳陷及西 通过分析油页岩富集区的地质特征, 总结油页岩的富集 起、 缘逆 冲构造 带 6 个一 级构造 单元 。伊陕斜 坡构 造简单 , 规律 ,为进一步优选有利勘探目 区提供理论依据。 标 地 层乎缓 , 般倾 角不足 1 ;渭北隆 起带构 造相 对复 一 。 1 质特征 地 杂, 构造 带 内断 层 、 皱发 育 。 褶 渭北隆起 带 内的局部 构 造 、断裂 由南 向北 逐渐减 弱 ,隆起幅 度逐 渐减小 。
D :1 .9 9 ji n.6 2 7 3 2 1 .2 0 4 OI 0 3 6 / . s 17 -7 0 .0 2 0 .1 s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油页岩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木
昌 燕 刘 人和 拜文华 孙 莎莎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河北省廊坊市 0 5 0 ) 6 0 7
(0 6 AB0 B 8 。 20B 3 0 ) 第一作者简介 : 昌燕 ,女,硕 士 ,2 0 年 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 ,主要从 事非常规油气地质及 新能源勘探 开发研 究工作。 08
收稿 日 :2 1— 1 2 l修改 日 : 0 1 l — 8 期 00 1— 3 期 2 1~ 2 2
中国石油勘探 2 1 年第2 7 02 期 4
侏 罗 系延安组 、安 定组 ,其 中上三 叠统延 长组 是我 国 色 , 表面 因风 化多附 着 自然 硫及褐 铁矿而 呈棕 黄色 , 性 陆相 三 叠纪地 层 中出露最好 、 研究 最早 、 发育 比较齐 全 柔 而不脆 , 用火烧 有沥 青味 , 脂光泽 , 口参差 不齐 , 油 断
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我国沉积盆地分布的中带 ,兼 72 - 地层与沉积特征
受其东滨太平洋构造域和其西南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页岩地层为上三叠统延长组和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

沉积底形相对陡,砂体呈条带状展布 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 油藏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砂带 湖岸线摆动幅度较小,主要形成长8-长7期储盖组合
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成藏组合剖面图
7、侏罗系油藏主要受控于三叠系
顶面古地貌形态
油藏沿古河道两侧呈似等间距分布。以马岭、元城、樊家川、华池等油 田为代表。
升,下白垩统与古近系的接触关系在盆地西缘为角度不整合,在桌
子山至平凉间呈微角度不整合,再向东到天环向斜内变为假整合接
触。早白垩世沉积西部厚度较大,沉积了一套紫红色至杂色的陆相 沉积。
6、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
白垩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已较前期减弱,使全区普遍隆起,缺失晚
白垩世沉积。大型鄂尔多斯盆地消亡,发育结束。此时鄂尔多斯盆 地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也基本完成。新生 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不大。
据各自的特点,选定不同的突破方向,从而提高勘探效益、取得显著
突破。
三、油气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上,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大构造
旋回和复杂的多幕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奠定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 特别是晚三叠世沉积的延长组暗色湖相泥岩地层是中生代生油岩。燕山运动 基本继承和发展了盆地的构造特征,燕山运动早期西缘逆冲推覆带发育,前 陆盆地形成,此时沉积的下侏罗统富县组地层、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是油气 的重要储集层。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盆地西缘断裂活动强烈,在西缘 形成长达600km以上的逆冲、逆掩断裂带,火山大规模活动,是全区的一次 重要构造热事件,延长组的生油岩进入生排烃高峰。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晚期 盆地整体抬升,此时,盆地整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的斜坡构造形态。至早 白垩世末期,盆地内地层埋深达最大,延长组地层埋深基本都在2100m以上,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格局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油_气_煤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

第10卷 第29期 2010年10月1671 1815(2010)29 7123 06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Sc i ence T echnology and Eng i neer i ngV o l10 N o 29 O ct 2010 2010 Sci T ech Engng地球科学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丛 琳 李文龙(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石油分布在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中,侏罗系油藏受侵蚀河谷控制,三叠系的油藏受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天然气分布在上、下古生界,河流 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上古生界天然气分布,古风化壳岩溶潜台控制了下古生界天然气的分布;煤分布在石炭 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构造转折期和古气候控制了聚煤期。
石油、天然气和煤在盆地中呈现规律性叠置,不同构造单元叠置的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降低勘探成本,应进行石油、天然气和煤综合勘探思路。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煤 鄂尔多斯盆地 成藏机理 分布规律中图法分类号 P618.13; 文献标志码A2010年6月21日收到,8月5日修改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2008ZX05007 03)资助第一作者简介:丛 琳(1983 ),女,黑龙江大庆人,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沉积学与石油地质学。
E m ai:l congli ndq @163.co m 。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多旋回克拉通沉积盆地,该盆地构造格局划分为伊盟隆起、陕北斜坡、渭北隆起、晋西褶曲带、天环坳陷和西缘逆冲带六个构造单元[1]。
盆地内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2 5],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油、气、煤矿产资源共存的盆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地质学者对该盆地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矿种资源的成藏理论和勘探方法作了大量研究[6 14],但尚未将油、气、煤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通过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和煤成藏因素分析,讨论油、气、煤的分布规律性,为进一步综合勘探提供思路。
鄂尔多斯盆地

1
³ á Ä ¶ ð Ð ¿ Ð Ä
23
30
39
50
88
29
3
石油资源序列状况
截止2001年10月底,探明油田33个,探明地质储量10.185×108t,可采 储 量 2.1094×108t ; 控 制 地 质 储 量 3.2965×108t , 可 升 级 的 控 制 储 量 2.7833×108t ; 预 测 地 质 储 量 6.496×108t , 可 升 级 的 预 测 储 量 3.7209×108t ; 潜 在 资 源 量 10.6672×108t , 可 升 级 的 潜 在 资 源 量 6.2788×108t ;推测资源量 55.2353×108t ,总资源量 85.88×108t 。 2002 年 计 划 探 明 石 油 地 质 储 量 1×108t , 石 油 资 源 潜 力 比 为 1∶2.8∶3.7∶6.3∶55.2。盆地石油资源结构合理,勘探潜力大。
2009年中国七大盆地天然气产量图
250 208.1 200 150 100 50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44.2 43.1 43.04 36.2 194.4
180.3
亿立方米
2002Ä êÄÄ úÄ ÷ÄÄÄÄÄÄ úÄ
6000 5000 4000
50
13
Ö ò´ Í
26 43 50 0
72
39
38
1
38
4
8
7
21
25
18
60
14
65
97
15
Ê ¤ Ö Ð ½ û Ô
· Ó Á Ï
º ·
º Ë Õ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监督培训——08.6)

TC3
TC3
盆地西南部三叠系顶断裂分布图
盆地周缘构造活动性强,是构造油气藏重要勘探领域。
南北隆升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图
西冲东抬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图
2、奥陶系顶面演化与油气运聚
本溪期-早中三叠世,奥陶系顶面中部高,东、西低;此时油气未开始运聚
和上古生界含煤系碎屑岩含气层系
中部含油组合
主要为三叠系陆相碎屑岩含油层系和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含油层系
上部含气组合
主要为第三系和第四系生物气
下部含气组合
古生界发育上、下古生界两套含气层系、十八个气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层综合柱状图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气层综合柱状图
下古生界气藏主要分布在奥陶系 顶部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已投入开发 的靖边气田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气层。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今构造与油气运聚关系图
成熟-轻质油阶段
成熟-生油阶段
高成熟-湿气阶段
过成熟-干气阶段
加里东运动使盆地抬升,形成长达1亿四千万年左右的沉积间断,不整合
面分布广泛的古风化壳,为碳酸盐岩古地貌圈闭的天然气运移聚集创造了 条件。
天然气聚集在不整合面下的岩溶古地貌
圈闭中,储层为白云岩岩溶储层。
208 235 241 250 260 290 300 468 510 523 536 570
TSB2 TSB1
TS4-1 TS3-3
三 叠 系
中统 纸坊组 下统 刘家 沟组
石千峰组 上统 上 石 河子组
TSB2 TS3-2 TSB2 TS3 上升下降
浅析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

浅析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然气成藏地域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由此得出一些富集规律,谨供大家作参考之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1 生气强度控制了气田分布范围大中型气田的形成要求有一定的生气强度,生气强度大,不仅可以获得高丰度的气源,而且运移距离短,避免天然气运移聚集过程中大量的散失,故易形成大型气田。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受天然气近距离运聚成藏模式的控制,生气强度对气田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更加明显,不但在平面上控制了天然气的形成和分布,在纵向上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表明,大中型气田的形成都要有一个生气中心,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生气强度,一般要大于20×108m3/km2。
在研究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尽管具有“广覆式”的生烃特征,但研究区范围生气强度己达20×108m3/km2,而且在研究区南部有一明显的高生气强度展布带,生气强度高达30×108m3/km2~40×108m3/km2,它对气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纵向上,太原、山西组气源层内部及其附近成为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层位。
石炭-二叠系储集层发育,储集体之上的泥岩为直接盖层,因此气层在各层系均有分布,其主要分布在靠近气源的山2、山1及盒8段,气层、含气层的累计厚度占气层、含气层总厚度的75%以上。
2 运移的通道影响了天然气富集程度研究区运移通道主要包括砂体-孔隙型、微裂缝及小断层等输导通道,在不同的含气组合中不同的运移通道起的作用有主次之分。
下部含气组合直接处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内部,气源充足,加之发育海相一海陆过渡相石英砂岩储层,储层物性好,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孔和岩屑溶孔为主;运移输导通道主要是以海相石英砂岩构成的砂体输导体系为主,同时也有微裂缝及小型逆断层的发育。
输导体系主要为厚层带状砂体输导通道,其输导速度为0.86~2.1×104m/s,比上部含气组合输导速度大。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鄂尔多斯盆地发育长7张家滩页岩和长9李家畔页岩两套烃源岩,其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为鄂尔多斯盆地主力生油岩。
长7油页岩在盆地西南部广泛发育,厚度普遍在10~50m,中心部位厚度可达80~95m以上,目前发现的长4+5-长8油层组油藏主要分布在长7油页岩发育区及周围上倾斜坡带的有利部位。
长9油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南部,南北向延伸较远,延伸距离达290km,往北到达靖边以北地区;长9油页岩的发育为长8-长10油层组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条件,长8-长10油层组形成的油藏主要分布在长9油页岩发育区,油页岩不发育区几乎没有延长组下组合油藏分布。
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田的分布受长7、长9两套油页岩分布的控制,主要形成了”下生上储、上生下储、自生自储”的成藏模式,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长9油页岩的分布范围控制着油藏的分布范围,为有利的勘探区域。
标签:三叠系延长组油页岩控制油气富集0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发育在华北克拉通之上,在挤压和剪切作用下发生弯曲坳陷,并沿西缘冲断带下滑,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
现今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极其简单的西深东浅、南低北高的大向斜组成的构造盆地[1-2]。
依据现今的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可划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依次是北部的伊盟隆起,东部的晋西挠褶带,南部的渭北隆起,西缘相邻天环坳陷和西缘逆冲带,以及中部的陕北斜坡。
盆地发育的三叠系延长组的长7、长9油层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是盆地的主力生油岩层。
三叠系延长组的长10、长9、长8、长6、长4+5、长2油层组及侏罗系延安组的延10、延9、延8油层组储层发育,为主要的储集层。
1长7、长9油页岩分布特征前人认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单层厚度15~30 m(最厚处超过40 m),含油率5%~10%。
通过当时对长7油页岩分布与沉积相展布关系的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油页岩的分布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显著,深湖-半深湖相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油页岩,具有含油率高、厚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3]。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图文
盆地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中国北方陆块东北缘,位于巴彦淖尔地块、巴音布
鲁克地块与呼伦贝尔地块的交界处。
该地区构造活动频繁,经历了多期构
造事件。
岩浆活动发育,构成了较复杂的构造体系。
由于多次构造作用,
盆地内部出现很多断裂、褶皱、岩浆岩和断阶地貌。
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印支期岩浆活动的喷发物和剥蚀产物,以及晚期的造山活动形成的碎屑岩储层。
盆地内沉积相较为复杂,沉积物
种类丰富,有海相、湖相和陆相沉积。
盆地内河流发育,形成大量的三角洲、河道、湖泊和海湾。
河流的冲刷和聚敛作用,使得沉积物在盆地内部
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单元。
矿产资源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之一,盆地内的煤炭资源
储量极为丰富。
同时,盆地内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油气资源主要分
布在盆地的深层和孤立的小凹陷中。
盆地内的油气田分布广泛,主要为油田,但也有少量的气田。
另外,盆地内还存在着丰富的地下水和非金属矿
产资源,如石灰石、硼矿、盐矿等。
总结起来,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复杂的盆地构造特征、多样的沉积相特
征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特征使得盆地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
源供给地区。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提升,鄂尔多斯盆地的
资源潜力有望进一步发掘和开发。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及油气开发的研究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及油气开发的研究【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内的石油及油气资源丰富,经过近几年的石油及油气的勘探开发,盆地的油气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2009年,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示范工程,长庆油田和延长石油油气作为盆地内的两大主要油气生产企业,石油及油气的产量曾创历史新高,一度使鄂尔多斯盆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生产盆地及第一大天然气产区。
这对于促进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提高我国的油气产量,以及缓解国内油气资源供需矛盾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分布特征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b> 1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及地质概况</b>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多旋回叠合的含油克拉通盆地,地跨陕、甘、宁、晋、内蒙五省(区),面积达32万平方千米,地质构造明显不同于我国东、西部地区,有着独特的石油及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古生界以海相和海陆交互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广且稳定;(2)古生界和中生界分别以生气和生油为主,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3)盆地主体部分地形结构平缓,构造简单且少断裂现象,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b> 2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及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b>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石油及油气资源相当丰富,随着长期大量的石油及油气的勘探开发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下气上油”、含油气层较多且含油气范围大的特点,这对增加我国的石油气产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形和地质特点决定了盆地的石油及油气具有如下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1)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发育了以下3套烃源岩: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上古生界石岩—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具有很大的石油及油气资源开发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主要地壳运动
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怀远运动
蓟县运动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第 15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晚古生代沉积-构造特 征:早古生代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盆地
整体抬升,遭受志留、泥盆纪、早中石炭 纪约一亿年的剥蚀后,进入晚古生代的海 西构造阶段,盆地在本溪期接受一套海 相—海陆交互相的砂岩、页岩、石灰岩、 铝土岩及煤层沉积;太原期盆地接受一套 海陆交互为主的暗色砂泥岩夹石灰岩和煤 层沉积。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1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目录 盆地基本特征 盆地构造概况及发展简史 盆地油气层概况 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第2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一 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特征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以不整合面为重 要界限,为多构造体制、多演化阶 段、多沉积体系、古生代地台及台 缘坳陷与中新生代台内坳陷叠合的 克拉通盆地。
吕 梁 山
秦
岭
第6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面积大小 盆地面积37×104km2,本部面积
25×104km2。
第7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行政区划:
内蒙古15×104km2 (中部), 陕西11×104km2 (中北部) 宁夏5×104km2 (全境) 甘肃4×104km2 (东部) 山西2×104km2 (西部)
第 12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 坡;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
第 13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 14 页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煤层气富集区之一。
煤层气是通过开采煤矿废气中的天然气而产生的一种清洁能源。
鄂尔多斯盆地的煤层气富集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1. 煤层气赋存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主要赋存于古近系煤系和二叠系煤系中。
这些煤层具有良好的储层性质,包括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利于天然气的富集和采集。
煤层气在煤炭组织结构发育好的厚煤层中特别丰富。
2. 富集规律:根据实地勘探和研究,煤层气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富集规律可以总
结为下面几个方面:
- 富煤区域:煤层气主要富集于盆地西北部,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鄂前凹
陷和北部的塔中凹陷。
这些地区具有较多的煤矿资源和良好的煤层气赋存条件。
- 主力层系:二叠系煤系是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主力层系,包括煤系顶板、中
板和底板等主要煤层。
其中,中板煤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对煤层气富集贡献较大。
- 富煤类型:鄂尔多斯盆地的厚煤层区域煤层气资源丰富,其中以长武组和下
二叠统富层为主。
厚煤层的存在为煤层气的富集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地质条件。
3. 富集机理: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主要受到结构构造和古水力条件的控制。
地质构造对天然气的运移和富集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水力条件对于煤层气形成和富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规律通过勘探和研究得出,主要包括煤层气赋存特征、富集规律和富集机理。
这些规律的认识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 T3,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暗色泥岩分布于山西组、太原组。
石灰岩主要发育于太原组中上部,本溪组中也有分布, 但分布较局限,厚度薄。
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比较高,有机碳含量为0.5 2 % —7.19 % ,平均为2.7 1 % ,有机碳含量在2 % —4 %之间,地区间差异不大。
太原组生物灰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含量为0.11 % —4.16%,平均为1.0 %,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91% —1.52%,个别生物灰岩可达4%—5% ,氯仿沥青“A”平均为0.0735%。
根据有机显微组分研究,石炭一二叠系煤主要显微组分为镜质组,属腐殖型;暗色泥岩一般为腐殖型,少量本溪组、太原组泥岩干酪根为腐泥型。
根据碳同位素特征及干酪根研究,煤和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主体为腐殖型,石岩的母质类型较煤和暗色泥岩好,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一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
盆地南部富县一带热演化程度最高,R2.2 %以上,局部达 2.8 %以上。
盆地中东部,以这个地区为中心,向四周均有所降低。
盆地东北部热成熟度最低(Ro<1.0%),盆地西缘天环坳陷中部R0在2.0 %左右,但西南部由于深陷,Ro可达4.0%以上。
西缘逆冲带则为上盘成熟度低、下盘成熟度高。
根据有机质性质及热成熟度,可以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属于一套生气为主的烃源岩层系。
3.中生界烃源岩中生界烃源岩主要以暗色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等碎屑岩类为主,纵向上主要发育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二、三段(即长7、长8及长4+5)及下侏罗统延安组二段(即延6一延8),生油岩的分布严格地受沉积环境制约。
由于延长组与延安组的沉积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其烃源岩的分布特征亦有所不同。
延长组烃源岩主要发育段属半深水湖相沉积。
延安组主要生油岩段的暗色泥岩分布于吴旗一环县一华池一庆阳一志丹一带,主要为碳质泥岩及暗色泥岩,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较高, 但烃转化率不高,有机碳含量为2.32%,氯仿沥青“A”为0.083 2 % ,HC 为262mg/L。
上三叠统延长组泥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为 1.56% ,氯仿沥青“A”为0.1427 % ,HC为7 7 3 m g/L。
纵向上有机质丰度的高值段主要位于延长组二、三段其他层段的有机质丰度明显降低。
平面上以陕北地区有机质丰度最高,向陇东及灵盐地区,有机质丰度明显变低。
延长组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整体属于较好一好的生油岩类。
与延安组相比,延长组泥岩的有机碳值不高,但其可溶有机质含量及烃转化率明显高于前者,这说明延长组是更为优质的生油岩类,应属中生界的主要生油岩。
侏罗系延安组有机质以腐殖型(III型)为主, 并有少量腐泥一腐殖型(I型)。
而上三叠统延长组有机质以腐殖一腐泥型(111型)为主,并有部分腐泥型(I型)。
中生界生油岩成熟度自上而下逐渐增高,延安组为低成熟一成熟;延长组长6层为成熟;长7一长10 层为成熟一高成熟。
雷振宇、张朝军、杨晓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2000 年8 月勘探家Petroleum Explorationist 第 5 卷第 3 册构造特征1地质构造发展史和4套含油气系统1.1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油藏含油系统最早勘探开发的延长组含油系统烃源岩以延长组深湖相及浅湖相黑色泥岩、页岩和油页岩为主,生烃中心分布在盆地南部马家滩一定边一华池一直罗一彬县范围,油源岩最厚达300—400m,有利生油区面积达6万k m2(见图1)。
储集岩围绕生油凹陷分布,北翼缓坡带有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和延安等5个大型三角洲及三角洲前缘砂体,南翼较陡坡带则发育环县和西峰等堆积速率较快的河流相砂体及水下沉积砂体。
储渗条件靠裂缝及浊沸石次生孔隙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遮挡靠岩性在上倾方向的侧变。
12下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油藏含油系统延安组砂岩油藏以淡水一微咸水湖相沉积的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为主要油源岩属混合型干酪根以沼泽相煤系沉积的侏罗系延安组为辅助烃源岩,属腐植型干酪根,陕北南部的衣食村煤系更以含油率高为特征。
三叠纪末期,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在三叠系顶部形成侵蚀地貌,以古河道形式切割延长组。
规模最大的甘陕古河由西南向东北汇聚庆西古河、宁陕古河和直罗古河,开口向南延伸印支期侵蚀面的古河道切割了延长组,成为油气上溢通道,溢出侵蚀面的油气首先向古河床内的富县组和延安组底砂岩运移和聚集也向延安组上部各砂岩体及古河床两侧的边滩砂体中运移、聚集,以压实构造和大量岩性圈闭为其主要圈闭形式。
1. 3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含气系统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陆表海浅海碳酸盐岩的烃源岩主要为微晶及泥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云岩及膏云岩,厚达600—700m。
生烃中心东部在榆林一延安一带,西部在环县一庆阳一带,产生腐泥型裂解气。
加里东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经受130Ma的风化剥蚀, 导致奥陶系顶面形成准平原化的古岩溶地貌,盆地中部靖边一带分布有南北走向的宽阔潜台,周缘有潜沟和洼地,在上覆石炭系煤系铁铝土岩的封盖和东侧奥陶系盐膏层的侧向遮挡双重作用下,古潜台成为天然气运移聚集的大面积隐蔽圈闭。
1. 4石炭一二叠系煤系含气系统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为渴湖相和潮坪相沉积,二叠系为海陆过渡相和内陆河湖相沉积,以碎屑岩为主,仅石炭系有少量碳酸盐岩。
烃源岩主要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的煤系,显微组成为镜质体与丝质体,干酪根属腐植型,煤型气的组分以甲烷为主。
北部东胜、榆林地区煤层厚20m,暗色泥岩50—90m,范围约7万k m 2;南部富县、环县地区煤层厚5 —10m,暗色泥岩厚10—100m,范围约6万km2。
储集体以砂岩为主,主要物源区在北部大青山、乌拉山一带,各层砂体叠置, 蔚为壮观。
山西组沉积中心位于盆地南部洛川一庆阳一带,以盆地北部砂体最发育,共有6条大砂体向盆地内延伸,各支大砂体内部受古河网控制,呈现复杂的条带状。
储渗条件靠裂缝及后生成岩作用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及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
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李克勤.鄂尔多斯盆地大地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油气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中生界石油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分布在中生界,发育三叠系、侏罗系两套含油层系,已开发的油田分布在盆地的中南部。
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早期开始下坳,进入了湖盆发育阶段,为一套湖泊三角洲碎屑岩沉积, 形成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含油层系。
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使盆地抬升, 形成侵蚀古地貌,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由河流相一湖沼相一河流相沉积旋回充填,形成侏罗系下统延安组含油层系。
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时,湖盆的东北、东南、西南及西北都有较大的河流注入,主河流注入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复合体,成为湖盆中心生成的烃类运移聚集的场所,目前已发现的三角洲油藏聚集在两类砂体中,一类是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形成的油藏规模较大;另一类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形成的油藏规模较小。
三角洲沉积发育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半深湖相生油岩三角洲前缘砂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形成良好储层一浅湖相砂泥岩和煤系地层形成的良好盖层。
盆地北东向和南北向的三角洲沉积体油气富集程度高,这两类走向的三角洲东侧(即油藏上倾方向)沉积以暗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为主,当区域构造东抬之后,它们成为区域遮挡,形成岩性圈闭油藏。
印支运动结束了延长组内陆湖盆古地理环境,并将延长组顶面侵蚀改造,横贯盆地东西的一级甘陕古河谷和近于南北走向的宁陕、庆西、蒙陕二级古河谷将盆地南部地区分割为四个油气富集区:姬塬、演武、子午岭和靖边古高地,这种古地貌控制了侏罗系早期沉积,是形成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的基础。
延安组河流相砂体是形成古地貌油气藏的主要储集体,延安组早期沉积主要集中在一、二级古河床中,中后期河谷变浅,沉积范围扩大到古高地斜坡残丘区,由早期的垂向加积沉积变为后期的侧向沉积,在残丘区形成分选良好的储集砂体。
深切延长组的古河谷是油气向上运移的主要通道,延安组的油源来自三叠系延长组,延安组在一、二级古河谷中的沉积直接与延长组呈不整合接触, 延长组的油源沿延安组河床砂体先垂向运移后转为侧向运移至近岸古残丘、滨岸砂体之中,到了岩性变化带,聚集形成油气藏,受古地貌控制的差异压实构造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砂层顶面起伏,形成圈闭。
因此,古地形高部位是油气早期运移的指向, 紧邻侵蚀面上覆地层的砂岩顶面起伏促使油气进一步富集,这是古地貌岩性油藏形成的特有地质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分布规律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集中分布在古生界,古生界奥陶系为浅海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石碳二叠纪系滨海平原碎屑岩和煤系沉积体系,该盆地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分为上、下两套含气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