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脾系疾病-呕吐-脾胃虚寒(三)

中医儿科-脾系疾病-呕吐-脾胃虚寒(三)呕吐—脾胃虚寒

患儿存在的症状:食后良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残渣,伴有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便溏,舌淡苔白,脉迟缓无力,指纹淡。

辩证确认的几个关键症状:患儿病程长,禀赋不足。食后良久方吐,吐物不化,清稀而不臭。

治疗方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1、中草药:丁萸理中汤加减

2、中成药:丁蔻理中丸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 细目一鹅口疮 发病特点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 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 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 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 心脾积热证 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 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 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预防与调护 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历年考点

中医儿科学证型

第一节苔怯 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宝元汤 第二节硬肿证 1.寒凝血涩——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2.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第三节胎黄 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气滞瘀积——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1.胎黄动风——平肝熄风,利湿退黄——羚角钩藤汤 2.胎黄脱虚——大补元气,温阳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第一节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清热解暑——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第二节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 2.风热犯肺——疏风解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1.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2.痰湿咳嗽——化痰燥湿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 3.气虚咳嗽——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加味 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 第三节肺炎喘嗽 1.风寒闭肺——辛温开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 1.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2.内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第四节哮喘 发作期 1.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2.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 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加减 4.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苏子降气汤(上甚) 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下虚) 缓解期 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 2.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 3.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 第一节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心泄脾——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第二节口疮 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 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原—知柏地黄汤加肉桂 第三节呕吐 1.乳食积滞——消乳消食,和胃降逆——消乳丸/保和丸 2.胃热气逆——清热泻火,和胃降逆——黄连温胆汤 3.脾胃虚寒——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丁萸理中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解肝煎 第四节腹痛1.腹部中寒——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养脏汤 2.乳食积滞——消食导滞,行气止痛——香砂平胃散 3.胃肠结热——通腑泄热,行气止痛——大承气汤 4.脾胃虚寒——温中健脾,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和理中汤 5.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少腹逐瘀汤 第五节泄泻 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1.气阴两伤——益气养阴,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 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第六节厌食 1.脾运失健——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 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加味 3.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 第七节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消乳丸/保和丸 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 第八节疳证 1.疳气——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加减 2.疳积——消积理脾——肥儿丸 3.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 1.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 2.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 3.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第九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六君子汤 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 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阴养血——右归丸 第一节夜啼 1.脾寒气滞——温脾散寒,行气止痛——乌药散和匀气散 2.心经积热——清心导赤,泻火安神——导赤散 3.惊恐伤神——定惊安神,补气养心——远志丸 第二节汗证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失调——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 4.湿热迫蒸——清热泻脾——泻黄散 第三节病毒性心肌炎 1.风热犯心—清热解毒,宁心复脉——银翘散 2.湿热侵心—清热化湿,宁心复脉——葛根芩连汤 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宁心复脉——炙甘草汤和生脉散 4.心阳虚弱—温振心阳,宁心复脉——桂甘龙牡汤 5.痰瘀阻络—豁痰化瘀,宁心通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和失笑散 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1.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 2.心脾两虚—养心安神,健脾益气——归脾汤和甘麦大枣汤 3.痰火内扰—清热泻火,化痰宁心——黄连温胆汤 第五节多发性抽搐症 1.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熄风镇惊——清肝达郁汤 2.脾虚痰聚——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十味温胆汤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养肝熄风——大定风珠 第六节急惊风 1.风热动风——疏风清热,息风定惊——银翘散

中医儿科

☆西汉淳于意下气汤治气鬲病,记录了儿科最早的医案。 ☆儿科现存最早专著《颅囟经提出的小儿为“纯阳之体”观点。☆“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疳皆脾胃病。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尤重望诊;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心主惊,肝风,脾困,肺喘,肾虚。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善用寒凉,是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 ☆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擅用温补扶正,力倡固养元阳 《幼幼新书》:南宋刘昉,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称六味地黄丸立意极好。 ☆明代万全:三有余四不足;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首重保护胃气。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指纹诊法 ☆清-吴瑭: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小儿年龄分期 1.胎儿期:受孕至断脐(40周)。 2.新生儿期: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天。 3.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生长发育最快。 4.幼儿期:1-3岁。 5.学龄前期(幼童期):3-7岁。 6.学龄期:7周岁-青春期来临(女12,男13)。 7.青春期:女11-12至17-18;男13-14至18-20. 胎龄: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为40周,共280天,以4周为一个妊娠月。 胚胎期(妊娠早期12周):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影响。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胎儿死亡率最高。(八)运动发育: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1个月小儿睡醒后常作欠伸运动;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勉强能抬头;4个月能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18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6个月会骑三轮车。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 (九)语言发育:新生儿会哭闹;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4个月能发出笑声;7—8个月会发复音;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1岁半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2岁后能简单的交谈;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生长发育 体重:出生:3kg >1岁体重(kg)= 8+2×年龄 身高:初生:50cm;1周岁:75cm;2岁-12岁:70+7×年龄囟门:前囟:12—18个月。后囟:出生时或生后2—4个月内。头围:33-34cm;1岁46;2岁48;5岁50;15岁/成人54-58 胸围:32;1岁44近头维;2岁后大于头维。 乳牙:萌出4-10月,出齐2-2.5岁。共20。2岁内乳牙数=月龄-4或6 恒牙:6岁第一颗。共32颗。20-30岁出齐。 R/P新生儿45-40/140-120;1岁内40-30/130-110;1-3岁30-25/120-100 收缩压=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稚阴稚阳学说。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稚阴稚阳: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肺、脾、肾三脏较为突出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指小儿时期无论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生长,生命力旺盛。 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a.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理特点相关. b.发病容易突出表现:小儿容易感邪而发病。尤其易于发生肺脾二经疾病 传变迅速: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易虚易实: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举例:肺炎喘嗽,泄泻 易寒易热”: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易呈阴伤阳亢,见热象;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易见阳虚阴寒之证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指小儿在病情发展转归过程中,由于体禀纯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的修复能力强,并且病因单纯,极少七情劳倦伤害,几种疾病并见的情况较少,对药物反应灵敏,只要辩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得当,病情比成人好转得快,容易康复。 诊法概要 五部配五脏:左腮肝、右腮肺、额上-心、鼻-脾、颏-肾 舌体:木舌-心脾积热(肿大麻木)重舌-心脾火积(舌下红肿突起)连舌-舌系带短(不能伸出唇外)弄舌-大病之后心气不足/惊风先兆(伸出)吐舌-心经有热(吐舌不收-心气将绝)舔舌-脾经伏热 辨斑疹:斑色红艳-热毒炽盛病在营血;紫暗面苍白-气不摄血血溢脉外 麻疹-口腔粘膜斑;风疹-浅红细小身热不甚;猩红热-肤红如锦,舌绛如草莓;水痘-疱疹内液体;荨麻疹-斑丘疹大小不一瘙痒难忍 二便:胎粪:新生儿生后3-4天内所排,褐色粘稠无味。母乳:卵黄色,稠不成形,稍酸臭。牛羊乳:色淡黄,质较干硬有臭气。 燥结-实热/阴虚内热;稀薄白色凝块-内伤乳食;稀薄色黄秽臭-肠腑湿热;下利清谷-脾肾阳虚;赤白黏冻-痢疾湿热积滞;果酱色阵发性哭闹-肠套叠 指纹:鲜红浮露-外感风寒;紫红-邪热;淡红-虚寒;青紫-瘀热;色淡推之流畅-气血亏虚;色紫滞涩-实邪内滞。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示病情危重。 头囟:囟填:隆凸紧张,为风火痰热上攻,肝火上炕,热盛生风。囟陷:阴津大伤;不坚有弹性-佝偻病;解颅:先天肾气不足/后天髓热壅遏 用药剂量: 新生儿:成人1/6;乳婴儿:1/3;幼儿:1/2;学龄:2/3或成人 量 肺系疾病 感冒特点:易夹痰、夹惊、夹滞。 风热—银翘散。咽部红肿为与风寒鉴别点。风寒—荆防败毒散。 暑邪—新加香薷饮。时邪—银翘散合普及消毒饮 咳嗽风热—桑菊饮;风寒—金沸草散;痰热—清金化痰;痰 湿—三拗二陈;气虚—六君子;阴虚—沙参麦冬 ○肺炎喘嗽病名首见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指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复感外邪导致肺气郁闭,产生以发热、 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肺系疾病。重者可 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基本病机:邪热闭肺。要点:热咳痰喘。开肺化痰止咳平喘。 变证:心阳虚衰、邪陷厥阴。 ★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 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 红。—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风热闭肺轻症:发热恶风、咳嗽气促、痰多、粘稠黄,口渴 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重症:高热烦躁,咳嗽微 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色红赤,便干尿黄,舌红苔黄、 脉滑数,指纹紫滞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发热烦躁、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面赤口渴、喉间 痰鸣,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红苔黄、脉弦滑。—清热涤痰 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麻杏石甘加细茶,前胡 黄芩鱼腥草桑白皮苏子) ★毒热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阴虚肺热-沙参麦冬 ★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 心丸○哮喘 病名首见《丹溪心法·喘论》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哮鸣气喘疾病, 由于夙根或感受外邪而反复发作。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 间痰鸣,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口唇青紫为特征。 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于肺窍,成为 夙根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嗜食咸酸。外邪引 动内因。 病机:本病都是内有痰饮留伏,外受邪气引动而诱发。病机为 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 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感受外邪,风寒、风热居多。 邪入肺经,肺失宣肃,肺气不利,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 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 难、喉间痰鸣。若外感风寒,或素体阳虚、寒痰内伏者,则发 为寒哮。 治疗原则:按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施治。发作期当攻邪以治 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缓当扶正以治其 本,调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哮喘属于顽疾, 宜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除口服药外,雾化吸入,针灸,敷 贴等法亦可增强疗效。 鉴别诊断:哮喘以咳嗽、痰鸣、气喘、呼气相延长为主症, 多数不发热,常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家族史,两肺听诊以 哮鸣音为主;肺炎喘嗽以~(见定义)为主症,多数发热,湿啰 音为主。 发作期 ★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脾系病证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 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知柏地黄丸 呕吐 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常见 病症。 乳食积滞—呕吐乳块不消化物,吐后觉舒-消乳丸、保和丸 胃热气逆—食入即吐,吐物热臭-黄连温胆汤 脾胃虚寒—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清冷不臭—丁萸理中汤 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情志加重--解肝煎 ★泄泻 (基本治则:化湿运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 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病因: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 胃虚弱。重者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病易转 疳证、慢惊风。夏秋多见,湿热泻最常见。 ★湿热泻-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 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 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 纹紫。—清肠解热,化湿 止泻—葛根芩连汤(地锦草,豆卷,湿苍术车腻藿佩呕竹茹半 痛木香) ★风寒泻稀薄夹泡沫,臭气轻,肠鸣腹痛,流涕咳嗽,苔薄白 脉浮紧指 纹淡红—疏散风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藿香腹皮苏,甘 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食积+焦三仙) ★伤食泻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 色萎黄, 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扁豆莲山药甘草砂薏仁 桔梗枣) ★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 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指纹色淡。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党参术 草干姜吴茱附补骨肉豆蔻) 厌食(运脾开胃)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由于喂养不当、饮 食失节而致脾胃运化失调所致,以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 厌恶进食为特点。 病机:脾胃不和,纳化失司 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苍术陈皮枳壳藿香焦三仙) 脾胃气虚——异功散(党术茯草陈皮砂仁佩兰神曲鸡内金) 脾胃阴虚——养胃增液汤(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乌梅芍草楂麦芽) 疳证《健运脾胃 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 成的一种 慢性疾病 “疳”:1.疳者甘也,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 证。 2.疳者干也,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病机 及主证。 ★疳气初起,形体略瘦,食欲不振:资生健脾丸 ★疳积腹大肢细食异物:肥儿丸★干疳皮包骨舟状腹:八珍 汤 兼证★眼疳:石斛夜光丸★口疳:泻心导赤散 ★疳肿胀(脾病及肾):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心肝疾病 夜啼病因:脾寒、心热、惊恐。脾寒腹痛常见。 汗证肺卫不固-头颈胸背易感冒-玉屏风散合牡蛎散;营卫失调- 遍身汗出抚之不温-黄芪桂枝五物汤;气阴亏虚--生脉散;湿热 蒸迫--泻黄散 惊风以抽搐、神昏为特征的小儿常见急危重征候。起病急暴, 属阳属实者,称急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称慢惊风。 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小儿正气亏虚,感受风温湿热邪毒。 总之本病以外感风热湿热邪毒,为主因。瘀血痰毒为主要病理 产物,气因耗伤,血脉受阻为病理变化。 风热犯肺:治法清热解毒,宁心复脉。主方;银翘散加减 湿热侵心:清热化湿,宁心复脉。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气阴亏虚:益气养阴,主方: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四证:痰、热、惊、风。治则:清热、豁痰、镇惊、息风 八候:搐、搦、掣、颤、反、引、窜、视 传染病 麻疹感受麻疹时邪(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 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 口腔内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隔离21天 病变部位主要是肺脾,累计心肝 治则:以透为顺,以清为要,透疹达邪、清热解毒。逆证:透 疹解毒扶正 分期:初热期-麻毒郁表-解表透疹(辛凉,慎用辛温伤阴)出疹 期-麻毒炽盛-清热解毒(不可过苦寒伤正)收没期-邪退正伤-养 阴清热(防滋腻留邪) 顺证 ★邪犯肺卫(初热期)宣毒发表汤(升麻葛根荆防薄翘前胡牛 蒡桔草)★邪入肺胃(出疹期)清解透表汤(银翘桑菊西河柳 葛根蝉蜕牛蒡升麻)★阴津耗伤(收没期)沙参麦冬汤(天花 粉玉竹桑叶扁豆甘草) 逆证 ★邪毒闭肺(最常见)麻杏石甘汤★邪毒攻喉--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猩红热(烂喉痧)是感受猩红热时邪(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 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 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2-8岁高发,冬春。 并发:心悸、水肿、痹证。草莓舌:舌光无苔,舌生红刺。 分期: ①前驱期(24h)-起病急,高热,咽痛,脓性分泌,白草莓舌 ②出疹期--鸡皮样,贫血性皮肤划痕,红草莓舌,环口苍白圈, 帕氏线 ③恢复期治则:清热解毒、清利咽喉。 ★邪侵肺卫:初起时邪在表-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 ★毒炽气营(壮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 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 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起红刺, 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清气 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 (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芩连翘板蓝根生地石斛芦根玄) ★疹后阴伤:恢复伤阴-养阴生津 水痘是由水痘时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 强的出疹 性疾病。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 结痂同 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邪伤肺卫-银翘散;邪炽气营-清胃解毒汤; 变证:邪陷心肝-清瘟败毒饮+紫雪;邪毒闭肺-麻杏甘石汤 隔离水痘患知直到全部疱疹结痂 腮腺炎:由~时邪(~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 腮 部肿胀疼痛。 病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 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常证:邪犯少阳-柴胡葛根汤;热毒壅盛-普济消毒饮。 变证:邪陷心肝-清瘟败毒饮;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 紫癜: 是小儿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黏膜之下, 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其主要特征,常伴鼻衄、齿衄、 尿血、甚则呕血、便血。 紫癜病因病机:本病外因为感受风热、异气,内因为气阴亏损。 病位在心肝脾肾。早期多为风热伤络,血热妄行,属实证;病 久由实转虚,或素体亏虚,则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紫癜 治疗原则:实证以清热凉血为主,随证配用祛风通络,缓急和 中;虚证以益气摄血,滋阴降火为主。 紫癜分证论治:①风热伤络:起病急骤、皮疹大多分布于下肢 及臀部,呈对称分布,伴风热表证。治法:疏风散邪。主方: 连翘败毒散。②血热妄行:起病急,以紫癜及其他出血鲜红, 伴热毒内盛,血分郁热。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方: 犀角地黄汤③气不摄血:病程迁延,紫癜反复,颜色淡紫, 伴气血不足。治法:健脾养心。主方:归脾汤。④阴虚火旺: 紫癜反复发作,舌光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主方:大补阴丸。 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发病季节:春季多见/无或冬春多见 发病年龄:3~14岁/2~8岁 发病诱因:感染、药物、食物等过敏因素/可有病毒感染病史 皮疹特点:针头大小、高出皮面、呈对称性/瘀斑多、不高出皮 面,不对称 皮疹分布:两下肢及臀部、关节周围/四肢、头面部 关节肿痛:有/无腹痛:有/无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上 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 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 生理功能。 纯阳:概括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并非说正 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纯”指小儿所禀元阴元阳 未增耗散;“阳”指小儿生命力旺盛,犹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 方荣,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怎样认识肺脾肾不足? 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不足,但其中以肺脾肾三 脏不足更为突出。一方面小儿出生后肺脾肾三脏皆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所致;另一方面,小儿不仅与成人一样需要维持正常 的生理活动,而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肾气生发,脾气运化, 肺气宣发的功能状况要求更高。所以相对小儿生长发育要求, 经常会出现肺脾肾不足的特点。 感冒兼证夹惊、夹痰、夹滞理解? 肺卫失宣,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易夹惊、 夹痰、夹滞。感邪之后,肺气失宣,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 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 痰;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稍有饮食不节,致 乳食停滞,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 泻,此为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感邪之后,热扰心肝,易 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实,惊惕抽搐,此为感冒夹惊。 “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指纹 辩证的意义? 浮沉分表里,浮,为指纹显露;沉,为指纹深隐。即以指纹显 陷来分辩疾病的表里。红紫辩寒热,红为红色,即指纹显红色, 主寒证;紫,紫色,指纹显紫色,主热证。淡滞定虚实,淡, 为推之流畅,主虚证;滞,为推之不流畅,复盈缓慢,主实证。 三关测轻重,根据指纹所显现的部位判别疾病的轻重,达风关 者病轻,达气关者稍重,达命关者病重。若“透关射甲”即指 纹穿过了风、气、命三关达到指甲的部位,则病情危笃。但若 纹证不符时,当“舍纹从证” 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五迟: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 泄泻的治疗原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虚证 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湿肾。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 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 温阳。 肺炎喘嗽毒热闭肺证: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 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 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泻 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炙麻黄杏仁枳壳芩连栀 子生石膏知母生甘草) 为什么小儿易动肝风? 小儿“肝常有余”,同时神识未发。由于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感邪 之后,邪气易于鸱张,易化热化火,内陷心肝,引动肝风;同 时小儿筋脉未盛,气血未充,加之纯阳之体,病则易化热,耗 伤气血津液,筋脉失养,而使虚风内动。 鉴别厌食与食积?两者均为脾胃病证,同有食欲不振表现,但 食积为乳食停积中脘所致,可伴见嗳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 胀痛。厌食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可伴见面色少 华,形体偏瘦等。 肺炎喘嗽的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宣肺定喘,清热化痰。若痰多壅盛者,首先降气涤 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 病久气阴耗伤者,治以补气养阴,助正达邪;出现变证者,随 证施治。 哮喘的病因病机? 哮喘的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 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外 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哮喘发 作,每因外因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 阻,相互搏击,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 间痰鸣哮吼,发为哮喘。 慢惊风的治疗原则?慢惊风的治疗大法以补虚治本为主,常用 的法则有温中健脾、温阳逐寒、育阴潜阳、柔肝熄风。 脾、肺、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 迅速,生长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为多,但小儿脾 胃薄弱,饮食稍增,即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曰脾常不足。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肺脏娇嫩,则卫外不固,而易为外 邪所侵。肺之气赖脾之精微而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 而小儿脾亦不足,故肺气亦弱。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直 接关系到生长发育和性功能的成熟,小儿身形尚未长大、多种 生理功能尚未成熟,故曰肾常不足。它们都是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的表现。 慢惊风土虚木亢证与阴虚风动证的证治有何不同? 土虚木亢证是因脾阳亏虚,肝木克土而引动肝风,症见形神疲 惫,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大便稀泻,抽搐无力,舌质淡,舌 苔白,脉沉弱,可用缓肝理脾汤加减,以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阴虚风动证,是因肝肾阴亏,造成血不养筋,水不涵木,筋脉 拘挛,阴虚风动,证见身体消瘦,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时或 抽搐,舌降苔剥,脉沉细数,可用大定风珠加减,以育阴潜阳, 滋水涵木。 \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 1.寒邪客胃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 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第一节鹅口疮 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称“雪口”。 二、发病特点:多见于初生儿,小婴儿。 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 三、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 外治法 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调和外涂3次/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 1—2次。病变广泛者:制霉菌素局部涂抹 10 ~ 20 万 U/ml ,每日 2 ~ 3 次。) 2、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一岁以内,每次3g,一岁以上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第二节口疮 概念: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风热乘脾

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 +脾胃积热(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表证(伙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凉膈散 外治法:冰硼散(口疮鹅口疮) 吴朱萸(口疮鹅口疮) 第三节呕吐 证治分类 1、伤食吐—呕吐酸臭,吐后觉舒。 2、胃热吐—食入即吐,吐物热臭。 3、虚寒吐—食后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物清冷。 4、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暖气频频。 5、虚火呕吐—呕吐反复,时作干呕。 第四节腹痛 一、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再发性腹痛)(良性复发性腹痛) (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 (2)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 (3)无(全身症状):发热、呕吐、咳喘、尿急痛等。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第五节小儿腹泻 脱水的性质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作者xxxx ------------------------------------------日期xxxx

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概述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 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 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 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 二、脾胃的病理特征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 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 →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 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 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 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 脾土营木,利其疏泄 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 四、治疗要点 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 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 少用甘润滋腻之品 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 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 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 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 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 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 3.注意整体治疗 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 肝郁克脾——疏肝扶脾 脾肾阳虚——温补脾肾 心脾两虚——补益心脾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二、病机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二、病证鉴别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3.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脾胃湿热证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脾胃虚寒4个表现,第4个很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脾胃虚寒4个表现,第4个很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你是胃热还是胃寒? (单选) 0人 0% 胃热 0人 0% 胃寒 0人 0% 看文章才知道 你是胃热还是胃寒? (单选) 0人 0% 胃热 0人 0% 胃寒 0人 0% 看文章才知道 俗话说得好:十人九胃病、十胃九寒。通俗来说就是90%的人都有胃病,症状大小不同而已,而这90%的胃病中,九成人是胃寒。胃寒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真的知道什么事“胃寒”吗?在中医看来,胃寒指的是脾胃阳气虚,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证候。常见的症状有胃脘疼痛、得温痛减、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调理的要点是温胃散寒! 中医说胃寒

中医所说的脾胃肝,都不是指西医解剖学的器官,而是指功能。脾和胃位于人体的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脾升胃降,这就是一个转中轴的过程。 而胃寒是指脾胃虚寒,“寒'不单指温度低,还表达了”停滞“的状态,中焦停滞,脾不能很好的升清,胃不能很好的降浊,必然导致”转中轴“的速度降低,中焦停滞,脾胃就不能很好的运化水谷,所以会出现胃痛、呕吐等症状。 胃寒的表现: 1、遇冷则痛 胃寒的人,遇冷则痛,天气一变冷,胃就跟着痛,平时不注意饮食,爱吃寒凉的食物,胃部也会产生冷痛感,及时热敷或者吃点热乎乎的食物,疼痛感便可缓解。 2、舌苔厚白,口臭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舌苔厚且白腻则见于胃部疾病寒症。胃寒的人除了舌苔厚、白外,也容易出现口臭等口腔疾病。 3、恶心、呕吐 中医看来,胃寒和真阳不足有莫大的关系。脾胃虚寒,水谷运化不正常,容易出现反胃、呕吐症状。胃寒严重的人,通常没有食欲,消化也不好,碰点生冷的食物就会恶心呕吐、四肢乏力等。 4、反酸、烧心 如果经常出现嗳气打嗝、胃疼,容易反酸等情况,很可能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还会伴有胃胀、胸骨后疼痛的情况!长期如此的话,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是否感染HP。 三分治七分养——丁香茶 主治:脾胃虚寒、反胃呕吐、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口臭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很常用,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进口'南药'之一,始载于《药性论》。现代研究表明,丁香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丁香油酸、乙酰丁香油酸及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荚兰醛等成分。具抑菌作用,丁香有“抑菌小能手”的美称,适合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胃寒患者,胃热不适合喝丁香茶。丁香

呕吐的中医疗法(消化系统)

呕吐的中医疗法(消化系统)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病症。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胃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一般称为呕吐。呕吐可见于西医中的许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胰腺炎、胆囊炎等。 1、病因病机 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保持气机通畅,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而上,则发生呕吐。《圣济总录·呕吐》中记载:“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外邪犯胃:风、寒、湿之邪以及浊秽之气,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水谷随气上逆,发生呕吐。正如《古今医统,呕吐哕门》所说:“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 (2)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皆可损伤脾胃,致使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消,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劳累过度,耗伤中气,或久病中阳不振,脾虚不能

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生化气血,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生痰,积于胃中,当饮邪上逆之时,发生呕吐。亦可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而致呕吐。正如《证治汇补·呕吐》中说:“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 2、辨证论治 呕吐一证,当详辨虚实。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虚证多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景岳全书》将呕吐分为虚实两类进行辨证论治。实证以祛邪化浊,和胃降逆为主;虚证多用温中健脾、滋阴养胃及扶正之法。 (1)实证: ①外邪犯胃: 证候:突然呕吐,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寒解表,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 ②饮食停滞: 证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症状减轻,大便溏薄、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健康之路20170928视频,毛炜,五脏都怕啥(三)脾胃虚寒

健康之路20170928视频,毛炜,五脏都怕啥(三)脾胃虚寒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嘉宾:毛炜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主任医师 夏季的时候,小朋友脾胃的抵抗能力非常弱。晚上睡觉不老实踹被子之后,寒邪就会直入脾胃,导致影响孩子的食欲,严重时还会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的症状,非常影响孩子的健康。吃过多的寒凉食物会损伤脾阳,产生湿邪。可以用“五虎汤”缓解,把水烧开之后,先放30克生姜,6个红枣,将红枣掰开、不去核,然后把核桃、黑豆倒下去,大火煮开,小火熬20-30分钟,再把葱放进去,即可。艾灸除了可以温经散寒,还可以温补阳气。自己在家里可以轻松做到的就是隔姜灸,让热量缓缓地进入到身体里边。(《健康之路》20170928 五脏都怕啥(三)) 脾不虚,病不找!你的脾还好吗? 脾属于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生活中若是脾胃出了问题,红烧肘子,糖醋里脊,麻辣兔头等种种美食也就与您绝缘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要先弄清楚“脾”最怕什么才能找到“救它”的好办法! 脾最怕“穿少了” 夏季的时候,小朋友脾胃的抵抗能力非常弱。晚上睡觉不老实踹被子之后,寒邪就会直入脾胃,导致影响孩子的食欲,严重时还会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的症状,非常影响孩子的健康。 不止是孩子,有些年轻人爱美,喜欢穿超短裙、露脐装,也会造成寒气入脾,影响身体的健康。 祛寒法宝—生姜葱豉汤 用料:一根大葱的葱白,15-30克生姜,15-30克豆豉

做法:先将生姜和豆豉放入煮沸的水中,煮开大概5到10分钟,再加葱白,继续煮5到10分钟。 缓解胃胀—消食摆身决 两手相对将手心搓热,沿着胃的中线位置开始往下搓,来回搓7次; 然后将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手握拳交叉放在肩两侧,横向左右摆动7次,然后单侧分别向左或右各摆动7次即可。 脾最怕“吃生冷食物” 吃过多的寒凉食物会损伤脾阳,产生湿邪。 治湿邪——五虎汤 做法:把水烧开之后,先放30克生姜,6个红枣,将红枣掰开、不去核,然后把核桃、黑豆倒下去,大火煮开,小火熬20-30分钟,再把葱放进去,即可。 脾最怕“滥用寒凉药物” 常喝凉茶易伤脾。 四字诀判断脾胃虚寒 寒——胃肠怕冷、易腹泻 冷——肚子凉、手脚冰凉 清——小便清长、口泛清水、面色发青

陆长清调治小儿脾胃病八法总结-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陆长清调治小儿脾胃病八法总结-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陆长清是青海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从医60 载,以过人的才智、丰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为世人所称道。他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四诊所见,审明主症,找到疾病症结,立法用药,灵活多样,疗效颇佳。尤其在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上更是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陆长青认为,小儿脾胃病证的治疗要立足于调补相结,补中寓消,消中兼补,以防损伤脾胃生生之气。现将陆氏调治小儿脾胃病八法分述于下: 补脾消积法主治:小儿脾胃虚弱,乳食积滞,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或面黄消瘦,烦躁口渴,舌苔厚腻,脉弦细。 方药:自拟小儿消食散。本方由太子参、白扁豆、山楂、麦芽各6~12 克,乌梅、槟榔、二丑各3~6 克,薄荷、甘草各3 克

组成。症见恶心呕吐者,加藿香、苏叶;脘腹胀满者,加厚朴、大腹皮;食积发热者,加连翘、胡黄连;舌红少苔、口渴饮者,加沙参、玉竹;神烦不宁者,加钩藤、牡蛎。 方解:小儿脾常不足,胃气薄弱,乳食积滞或厌食疳积是常见病证。小儿消食散融补脾开胃,消食化滞于一炉,补中寓消,消中寓攻,药味平和,疗效显著。方中太子参、白扁豆补脾养胃,属清补之品;山楂、麦芽开胃消食;二丑、槟榔消积化滞;乌梅、甘草酸甘化阴,养胃生津;薄荷疏肝胃之滞气。全方补脾气而不碍胃,消积滞而不伤正,甘酸和中,最为小儿之所宜。 益脾护胃法主治:脾胃不和,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升降失调所致的心下痞满,胃脘烧灼、疼痛,不思饮食,嗳气吞酸,胁痛呃逆,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方药:自拟蒲连益胃汤。本方由党参6~12 克,法半夏、干姜、蒲公英、黄连、苏梗、延胡索、川楝子各3~6 克,甘草 3 克组成。两胁不舒,加青皮,陈皮;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纳呆腹胀者,加麦芽、神曲;胃黏膜病变者,加白及、莪术;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