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介绍

合集下载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

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

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

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1.基本地质特征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

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

透析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及成因模型

透析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及成因模型

透析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及成因模型斑岩铜矿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矿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矿化呈网状和细脉浸染状,铜的平均品位较低(一般为0.3%-0.8%),但分布均匀,储量巨大;(2)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关系密切,矿质来源深,但矿体埋藏浅;(3)热液蚀变十分发育,常呈带状分布。

斑岩铜矿是世界范围内铜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我国,斑岩铜矿的探明储量占全部铜矿储量的35.53%,在各类型铜矿床中居第一位(黄崇轲等,2001),而在世界范围内,其储量则超过铜金属储量的50%(候增谦等,2003)。

另外,斑岩铜矿易于形成大型及超大型矿床。

因此这一矿床自被认识以来便成为矿床学家研究的焦点,并且对其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矿模型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目前为止认识程度最高、研究比较充分的矿床类型之一。

1、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构造背景斑岩铜矿的成矿时代一般都很新,多数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

全球范围内有四个重要的斑岩铜矿成矿带(王肇芬等,1990):(1)东太平洋成矿带:从阿拉斯加到南极洲(拉西特沿岸),沿北美和南美大陆西部边缘延伸。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斑岩成矿带:(2)西太平洋成矿带:(3)欧亚特提斯成矿带;(4)其他的一些成矿时代较老的成矿带,矿床主要形成于三叠纪以前:a)乌拉尔—蒙古成矿带,b)澳洲大陆东部边缘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斑岩铜矿带;c)北美大陆东部边缘、加拿大和美国的中、晚古生代斑岩铜矿带。

斑岩铜矿大都位于板块的汇聚边缘,如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大陆碰撞造山带等(候增谦等,2004)。

sil.1itoe(1972)通过对东太平洋以及阿尔卑斯斑岩成矿带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出了斑岩铜矿的板块成因模型。

该理论认为斑岩铜矿床形成于俯冲消亡带,成矿物质来自洋壳,洋壳在俯冲过程中于毕乌夫带上熔融分异形成了斑岩铜矿。

这一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关系,对于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因此,沿一些古老缝合线可能找到年代比较久远的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1. 引言斑岩铜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讨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2. 形成条件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壳构造背景斑岩铜矿床常常形成在地壳构造活动较为明显的区域。

地壳构造活动可以导致岩浆活动和地壳的破碎断裂,从而为铜矿床形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2 富含铜的岩浆来源斑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富含铜的岩浆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岩浆通常富含铜、硫等矿物质,并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能够在地壳中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

2.3 适宜的成矿环境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成矿环境。

一般来说,这些矿床往往形成在具有较高的温度、较低的压力和适宜的pH值的环境中。

此外,也需要存在适合矿物沉淀和成矿反应的条件。

2.4 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斑岩铜矿床的形成还需要适当的流体运移条件。

流体运移可以将矿物质从岩浆中运输到地壳中,并在特定环境下沉淀形成矿床。

流体运移的条件包括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速以及适宜的岩石孔隙结构等。

3. 分布规律斑岩铜矿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大范围的地质条件斑岩铜矿床往往集中分布在富含铜的岩浆活动区域,如火山弧带、造山带等,这些区域通常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丰富的岩石类型。

3.2 区域性的控矿因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一系列区域性的控矿因素的影响,如断裂、褶皱、岩浆活动强度等。

这些控矿因素可以改变地壳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3.3 空间上的聚集分布斑岩铜矿床常常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上的聚集分布特征。

这些矿床往往以矿体簇群或成矿带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地区或特定的构造单元中。

3.4 随深度的分布变化斑岩铜矿床的分布还受到地壳深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地壳深度的增加,斑岩铜矿床的分布会逐渐减少,并且矿体规模和品位也会逐渐降低。

4. 结论斑岩铜矿床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地壳构造、岩浆来源、成矿环境和流体运移条件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第一节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

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钥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铜和铜—钼矿床;(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和偏基性(闪长斑岩)的侵人体有空间联系;(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可能性,(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浅析斑岩型铜矿

浅析斑岩型铜矿

浅析斑岩型铜矿作者:李勤勤来源:《卷宗》2020年第17期摘要:斑岩铜矿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

矿床一般特征为埋藏浅、品味低、规模大、矿化均匀、易采易选。

本文主要论述斑岩型铜矿的主要特征及矿床成因,以及结合它的特征及形成条件预测找矿方向。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矿床成因;找矿方向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1]。

该类型矿床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和地质学意义,尤其是它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矿床成因理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因此一直作为成岩成矿理论的典型矿床加以研究,并在70年代至80年代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斑岩型铜矿床是世界最主要的铜矿床,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铜矿床类型之一。

随着我国铜矿资源的需求量的持续增加,铜金属消费量的缺口的增大,发现并探明更多的铜矿资源,尤其是斑岩型铜矿,对我们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而且世界三大主要斑岩型铜矿带都贯通我国地域,因此,在我国找寻斑岩型铜矿具有广阔的前景。

1 斑岩型铜矿简介1.1 斑岩型铜矿概述斑岩铜矿床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指与中、酸性斑岩体相关,并具有钾、氢蚀变矿物晕和铜钼银铅锌硫地球化学晕的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形成的细脉浸染状硫化物铜(钼)矿床[2]。

在时间分布上,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3]。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可综合利用。

斑岩型铜矿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有时斑岩铜矿还和其他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1.2 大地构造环境研究资料表明,板块构造对全球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在大地构造背景上,国内外学者认为斑岩铜矿应具有以下大地构造特征:1)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两种构造环境,一种是由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另一种是与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无关的大陆环境;2)斑岩铜矿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和成矿带,有时还和其他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3)斑岩铜矿的形成往往与深大断裂有直接关系,但直接分布在深断裂带上的斑岩铜矿很少,矿体受更次一级的构造控制[4]。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矿床研究最新进展在主要的铜矿类型中,斑岩铜矿以其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易采选等特点成为最重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其形成时代极不均一,有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等特征。

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大规模板块活动尚未形成,斑岩铜矿化自然很少。

而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时期,也是斑岩铜矿形成的高峰期;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成为主要剥蚀区,加上斑岩铜矿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全球斑岩铜矿研究证明: 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地质背景。

详细来讲,全球斑岩铜矿主要集中在三条大成矿带上: 一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二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三是古亚洲成矿带(中亚成矿带)。

此外,还有少量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各地块边缘活动带。

对上述成矿地质背景,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由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 二是与大洋板片俯冲作用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铜矿。

针对陆缘弧和岛弧环境斑岩铜矿,Sillitoe ( 1972) 建立了经典斑岩铜矿板块构造模型,提出斑岩铜矿主要在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主动陆缘钙碱性火成岩带中形成,金属来源与板块俯冲作用导致的岩浆活动有关,并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

Sillitoe ( 1998) 最早提出汇聚板块边缘的挤压构造背景对形成斑岩铜矿床的重要作用,并识别出挤压环境有利于斑岩型矿床形成的一些关键因素。

Richards 等( 2001) 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 ①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 ②成矿区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铜矿床,它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涉及以下方面:
地质年代学:
多宝山斑岩铜矿位于中国的云南省,属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矿床。

根据地质学研究,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形成可追溯到约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至志留纪早期,也就是约4.4-4.2亿年前的时间段。

地球化学成因:
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地球化学成因主要涉及岩浆活动和成矿流体的作用。

具体来说,它的成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岩浆来源:多宝山斑岩铜矿是由侵入到地壳中的花岗岩浆形成的。

这些岩浆往往是由地幔上升、部分熔融而形成的。

岩浆中含有富集了铜等金属元素。

成矿流体:岩浆的上升和侵位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热液流体活动。

这些热液流体包含了从地壳中溶解出来的金属元素,尤其是铜。

这些流体在形成矿床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岩浆作用:岩浆的上升和侵位导致了周围岩石的热液变质作用。

这种作用使得原始岩石中的一些元素被熔融和溶解,然后再重新沉积并富集成矿物。

成矿物质富集:多宝山斑岩铜矿中的铜主要以黄铜矿(黄铜矿是一种含铜的硫化物矿物)的形式存在。

这些矿物在成矿过程中由岩浆和热液流体中的溶解的铜沉积而来。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成因会根据不同矿床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以上所述仅为多宝山斑岩铜矿的一般特征。

详细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参考相关的地质学和矿床学文献。

德兴斑岩铜矿(最新版)

德兴斑岩铜矿(最新版)

矿石标本描述TC211-1 细脉浸染状矿化花岗闪长斑岩灰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成分为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基质成分与斑晶相似,但含量不同,隐晶质结构。

黄铜矿呈细脉浸染状分布在岩石中,含量小于10%。

含少量绿泥石。

TC211 绢英岩化花岗闪长斑岩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成分为石英(含量约为30%),斜长石(含量约为20%),钾长石(含量约为10%),隐晶质,可见绢云母具丝绢光泽,可见少量黄铁矿及绿泥石。

TC210浸染状矿化花岗闪长斑岩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含量约为25%),石英(含量约为25%),钾长石10%,及少量镁铁质矿物。

基质为隐晶质。

黄铜矿呈铜黄色,呈侵染状分布在岩石中,含量小于5%。

含有少量绿泥石。

TC209-2 细脉浸染状矿化板岩灰黑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原岩主要以泥质,粉质或中性凝灰岩为主,岩石致密。

可见黄铜矿呈细脉侵染状分布,含量较少。

局部可见少量绿泥石。

TC209-1板岩墨绿色,板劈理明显,主要成分为绿泥石,表面有风化现象TC207青磐岩化花岗闪长斑岩灰绿色,主要成分为长石(含量约为25%),绿泥石(含量约为30%),可见长石发生绢云母化TC206-2钼矿石灰绿色,主要成分为长石(含量约为30%),长石可见风化现象,绿泥石(含量约为35%),石英(含量约为15%)TC202钾长石化花岗闪长斑岩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钾长石,绿泥石,钾长石含量约为65%,绿泥石含量约为15%,含少量黄铜矿TC201花岗闪长斑岩灰色,侵染状构造,其中黄铜矿侵染在其他矿物中,主要成分为角闪石(含量约为35%),黑云母(含量约为20%),石英(含量约为15%),长石(含量约为20%)TC212 网脉状矿化板岩灰黑色,网脉状构造,可见红褐色含铁的氧化物呈网脉状分布在岩石表面,主要矿物为长石,(含量约为70%),绿泥石(含量约为15%),长石有粘土化现象,部分区域可见黄铜矿呈网脉状分布二、围岩蚀变岩浆期后热液蚀变作用形成了大致以接触带为中心,由强而弱对称发育的硅化,绢云母化,水云母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等面型蚀变带。

德兴斑岩型铜矿

德兴斑岩型铜矿
TC209—1 板岩 灰黑色,块状结构,板状构造,隐晶 质。
TC209—2 细脉浸染状矿化板岩 黄铁矿以细脉状分布,无穿插现 象,宽度在一个毫米左右,脉体比 较平直,含量在 5%左右。
二、围岩蚀变
对找矿有重要指示意义的蚀变类型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白云母化等,弱蚀变 岩带的退色和黄铁矿、镜铁矿化与方解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往往呈细脉产出均为重要线索。 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找矿的有效标志。
TC202 钾长花岗闪长斑岩 钾长石化明显,呈肉红色,含量在 20% 左右。另可见明显的绿帘石化和绿泥 石化,颜色由青绿色到墨绿色,部分 蚀变呈斑状分布,大小在 5—10mm 之间,约占 20%。暗色矿物风化明显, 成分不明,含量在 60%左右。
TC206—2 钼矿石 整个标本硅化明显,呈条带状分布,约 占 70%,部分明显的绿泥石化,绿泥石 之间可见黑色辉钼矿,细粒结构,金属 光泽明显,含量在 10%左右。
TC207 青磐岩化花岗闪长斑岩 石英,不规则粒状结构,粒度在 2— 3mm,主要矿物为绿帘石和绿泥石, 含量可达 80%以上,可见少量黄铜 矿。
TC201 花岗闪长斑岩,青灰色,块状 构造。表面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 还可见铁白云石化。暗色矿物可见长 柱状的角闪石,其表面风化明显,也 可能还有部分辉石,含量约占 10%。
TC211 绢英岩化花岗闪长斑岩 整个标本都存在硅化现象,烟灰色, 含量在 70%左右。黄铁矿细粒结构, 部分呈浸染状分布,表面有氧化色, 含量在 5%左右。可见绢云母化,白色, 沿裂隙发育,约占 20%。表面另有些 矿物被氧化为褐红色,成分不明。
TC210 浸染状矿化花岗闪长斑岩 黄铁矿一浸染状分布在整个手标本 上,金属光泽明显,大小在 1—5mm 之间,暗色矿物主要为辉石和角闪 石,大小在 1—3mm 之间。石英呈烟 灰色,不规则粒状分布,含量在 20%。

斑岩型铜矿

斑岩型铜矿
➢ 中酸性 钙碱性 碱性 浅成 ➢ 小型斑岩侵入体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
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系列
地热系统
100℃ CO2,H2S
火山热液系统
500-900℃
SO2,HCl,CO2
火口湖
200-300℃
CO2,HCl,S
沸 300℃
低硫化作用
Au,Ag

200℃ 300℃
高硫化作用 Au,Cu
初始中和作用 天水
岩浆和潜火山侵入体
斑岩Cu(Mo,Au)
岩浆盐水 流体流动 气体上升
地质测量
1/20万基础上,1/5万和1/2.5万地质测量,圈定远景区域,进行更大比例尺填图
地质类比法 剥蚀深度的判别 2.综合方法
细脉状
青盘岩化带
绿泥石、绿帘 石、石英、
方解石
外部蚀变带
边缘带 铅、锌、金、银
黄铁矿
方铅矿、闪锌 矿、自然金、 自然银、黄铁矿
细脉状、脉状
脉状
矿化特点
❖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 透镜状矿体 似层状矿体 不规则状矿体
蚀变矿物 空间位置 矿化类型
矿物组合
矿石构造
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 石,石英、
绢云母
中心蚀变带
铜、钼
似千枚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 黄铁矿
内部蚀变带 铜

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铜矿提产于花岗质岩高位体顶部的全岩铜矿化或部分铜矿化在成因上二者有联系的矿床,由于矿石构造总呈细脉浸状,因此又将此类矿床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床。

斑岩为浅成-超浅成产物,代表花岗质岩浆在岩浆深成-火山建造的浅成-超浅成阶段。

岩石结构为典型斑岩结构,说明花岗岩浆在侵位前曾经在中间岩浆房停留过一次或多次,每次停留期间都会析出斑晶,随后继续上侵,凝结为基质。

斑晶大小不等,为显晶质结构,个别在富含挥发份条件下可以达到1-4cm。

有时斑晶随岩浆上侵间的碰破的现象。

基质通常为隐晶质,有时为隐晶质。

浅成-超浅成斑岩体通常是指岩体侵位高度为3-0.5km,但是有时侵位高度可达到4-6km,民属于中深侵位。

超浅成岩侵位可以直接与火山岩相过渡,因此,在确定侵位高度时往往成为难题。

在岩石学方面也是一样,从典型斑岩结构往往朝火山岩结构、斑状结构和等粒状结构过渡。

花岗质岩浆与挥发相分离的鉴别标志通常与气体包裹体(气液比>50%)、多相包裹体(含NaCl、KCl子晶)和相比变化大的气液包裹体共存,同时这也是花岗质岩浆沸腾的标志。

挥发相由于密度小(0.5-0.95),上升集中于斑岩体的顶部。

同时挥以查具有两个很特殊的优点对于斑岩铜矿的形成特别有利。

第一是挥发相体积的膨胀,会产生很大的机械能,使斑岩体顶部和围岩产生网状裂隙;其甚至产生斑岩体顶部的隐爆作用,形成爆破然砾岩、爆破角砾岩筒和火山口陷落等。

网状裂隙为后来的成矿流体的交代作用和充填提供了极好的构造空间。

含矿细脉的密度与矿床规模间的联系:300条/米超大型矿床300-100条/米大型矿床100-50条/米中型矿床50条/米小型矿床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钾硅酸盐蚀变带分布于斑岩体的顶部---绢英岩化带或绿泥化带分布于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青盘岩化带分布于外部围岩和下盘------中度泥化带或深度泥化带叠加于构造破碎带---绢英岩化带和绿泥石化带为工业矿化的主要地段钾硅酸盐蚀变带和青盘岩化带只是部分工业矿化中度泥化带或深度泥化带如果叠加了表生富集作用可以构成主要的工业矿化主要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次要金属硫化物:砷黝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主要表生金属矿物:针铁矿钎铁矿褐铁矿辉铜矿蓝铜矿次要表生金属矿物:斑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铜蓝硅孔雀石少量表生金属矿物:黑铜矿赤铜矿自然铜从金属矿物组合中可知,控制金属矿物生成的f O2 较高,例如赤铁矿和磁铁矿多;大量硫盐矿物的形成表明金属矿物生成环境较浅。

铜矿的工业类型及其分布,铜矿

铜矿的工业类型及其分布,铜矿

我国铜矿的特点

二、贫矿多,富矿少。中国铜矿平均品位为 0.87%,品位>1%的铜储量约占全国铜 矿总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 >1%的铜储量仅占13.2%。 三、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在900多个矿 床中单一矿仅占27.1%,综合矿占72.9 %,具有较大综合利用价值。

我国铜矿的特点
除上述几类外, 还有脉型、自然铜型、碳酸岩 型、矽卡岩型等。 它们总共才占世界铜总储量的3.6%, 但是对不 同的国家来说, 这些类型也许是重要的, 如矽卡 岩型铜矿对我国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 类型,约占我国铜总储量的30%。

热液脉型铜矿床
自 然 铜
二、我国铜矿资源分布及特点
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 占全国铜矿储量 实 例 江西德兴铜矿、 山西中条山铜矿 45.5%
矽卡岩铜矿
30%
91%
安徽铜山铜矿、 凤凰山铜矿、 湖北丰山铜矿
火山岩型铜矿

8%
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 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 甘肃金川铜镍矿、 新疆黄山铜镍矿
铜镍硫化物型铜矿
7.5%
9.1%
41.3%
49.6%
我国铜矿的特点

一、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 在探明的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仅占3%, 中型占9%,小型占88%。铜矿储量大于2 50万t以上的矿床仅有江西德兴铜矿田、西 藏玉龙铜矿床、金川铜镍矿田、东川铜矿田。


③产于大洋裂谷环境与蛇绿岩套的铁镁质岩有 关的矿床,如塞浦路斯型铜矿; ④产于陆内断裂坳陷盆地中的矿床,如安徽新 桥铜矿; ⑤产于冒地槽中的矿床,如澳大利亚的蒙特艾 萨铜多金属矿


祁连山东段的黄铁矿型铜矿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W.D.辛克莱地质调查的加拿大、601展位至,渥太华,安大略,K1A 0E8电子邮件:dsinclai@NRCan.gc.ca dsinclai@NRCan.gc.ca > < mailto:定义斑岩铜矿是大型的、低、中级矿床(hypogene所主要矿石矿物是占优势),哪些是空间结构的控制和基因有关侵犯到中级porphyritic基(肯尼思,1972年)。

大一号尺寸和结构控制(例如,静脉、静脉套,stockworks裂区、骨折,' '和角砾岩管道)服务区分斑岩铜矿从各种各样的存款,这可能是流动相关联的,包括mantos矽卡岩、角砾岩、高温管道、周边mesothermal precious-metal脉、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次生矿物在supergene-enriched可发达地区斑岩型铜硫化物矿床风化小学。

这样的区域,通常有显著提高,从而提高铜的成绩的潜在经济剥削。

下列亚型的斑岩铜矿是定义根据金属必要的经济因素(金属矿床副产品或潜在的副产品都列在括号内):Cu (±Au, Mo, Ag, Re, PGE)Cu-Mo (±Au, Ag)Cu-Mo-Au (±Ag)Cu-Au (±Ag, PGE)Au (±Ag, Cu, Mo)Mo (±W, Sn)W-Mo (±Bi, Sn)Sn (±W, Mo, Ag, Bi, Cu, Zn, In)Sn-Ag (±W, Cu, Zn, Mo, Bi)Ag (±Au, Zn, Pb)与目前subeconomic为存款,成绩和tonnages基于可能coproduct亚型和副产品,假设的金属矿床经济。

地理分布斑岩铜矿发生在世界各地以一系列广泛,相对较窄的、线性成矿域(图1)。

他们主要是联系在一起的新生代造山带在西方北美和南美及其附近的太平洋海盆的西缘,尤其是在东南亚群岛。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读书报告姓名:马卓妮学号:20141003347 班级:015141 指导老师:杨振一.基本内容介绍1.基本概念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指矿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中-酸性斑岩体有关,成因上与火山-侵入活动有一定内在联系,具有一定蚀变和矿化分带性,矿石呈细脉浸染状的热液矿床。

其中以斑岩型铜矿最有意义,研究程度最高。

斑岩型铜矿,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矿化均匀,易采易选的特点,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最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巨大铜矿时,矿山工人叫出来的。

我国王之田将斑岩铜矿定义为:与钙碱性,碱性,中-酸性火成岩的浅成-超浅成侵位斑岩有关,斑岩和围岩破裂裂隙强烈,并具 K+、Si+、OH-蚀变矿物晕和 Cu、Au、Ag、Pb、zn、S等地球化学晕、岩浆晚期中温热液阶段、细脉浸染状硫化物铜矿。

铜平均品位一般0.4%,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几百万吨,以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Pt,Pd等等。

斑岩型铜矿床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2.产出环境2.1 时间分布斑岩型铜矿形成时代集中于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型铜矿床目前发现很少。

据芮宗瑶(2004)统计,世界上超过 500万吨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9%,中生代约占35%。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不均一,但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

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行成在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

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的时期,也是斑岩型铜矿形成的高峰期;二是,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成为主要剥蚀区,加上其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新疆斑岩型铜矿

新疆斑岩型铜矿

新疆斑岩型铜矿成因地质特征分析摘要:斑岩铜矿是世界上重要铜矿工业类型之一.斑岩铜矿主要形成于聚合板块的活动大陆一侧,一般为典型的边缘构造岩浆活动带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裂谷环境也有斑岩铜矿产出.在对斑岩铜矿一般特征介绍基础上,分析了新疆斑岩铜矿产出地质构造背景条件,初步总结了斑岩铜矿床(点)的时空分布规律.认为新疆目前发现的斑岩型铜矿床(点),大多属海西期构造-岩浆活动产物.晚泥盆世—石炭纪卡拉先格尔-琼河坝岛弧带和达拉布特、博罗霍洛、伊什基里克-阿吾拉勒铜矿带,是寻找海西期斑岩铜矿的首选地区,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的那拉提和大同铜矿带,是寻找加里东期大型斑岩铜矿的有利地区.位于华南板块北部边缘岩浆弧带上的双羊达坂南和云雾岭铜矿带,是寻找燕山期大型斑岩铜矿值得重视的地区.关键词:新疆;斑岩铜矿;成矿规律;找矿方向斑岩铜矿是世界上重要铜矿工业类型之一,常以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品位较低、矿石成分简单、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伴有Mo,Au,Ag 等可供综合利用有益元素为特点。

斑岩铜矿历来为众多学者和矿业界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矿床类型.世界已知铜矿储量超过200×108 t 的99 个超大型以上规模铜矿中,有63 个为斑岩型铜矿,储量占总储量的63.1%。

目前,我国已发现4 个超大型铜矿床,均为斑岩型铜矿床(德兴、玉龙、驱龙、土屋-延东),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53.6%。

新疆地处中亚-蒙古斑岩铜矿成矿域腹地,西段有发育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科翁腊德(铜储量790×108 t)、阿克斗卡(铜储量588×108 t)等超大型斑岩铜矿,东段有蒙古国近年发现的奥尤陶勒盖(铜资源量3 428×108 t,金1 092 t)巨型斑岩铜矿,新疆成矿地质构造环境与之类似,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矿的有利条件。

近年,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增加,新疆斑岩铜矿找矿取得了重要进展。

论斑岩铜矿的成因及成矿构造条件

论斑岩铜矿的成因及成矿构造条件

论斑岩铜矿的成因及成矿构造条件欧阳京邓焰平孙岩岩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摘要:近年来我国铜矿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然而地表矿和易识别矿几乎全被发现,使得找矿的难度日益加大。

本文主要介绍了斑岩铜矿的成因及其成矿的构造条件,以便有助于斑岩铜矿的勘查工作。

关键词:斑岩铜矿成因地质构造一、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点斑岩铜矿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里的细脉浸染型铜矿。

由于该类矿床的矿化并非都产于斑岩体内,考虑其矿床名字的连贯性、完整性,将全部或部分矿体产于中酸性(斑)岩体(部分矿体产于围岩中)的铜矿床称之为斑岩型铜矿。

斑岩铜矿尽管品位低,但矿化均匀,以其规模大、埋藏浅、易开采而成为最主要的铜矿床类型(约占全球铜储量的50%)。

斑岩型铜矿体主要赋存于斑岩体内,或赋存于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中。

矿石结构主要为浸染状,少量为细脉状,矿化较均匀,有用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及斑铜矿,矿石铜品位一般为0.2%~1.O%,当与矽卡岩共生时,局部可多次富集形成富矿,发育有次生富集带时铜品位可达10%。

二、斑岩铜矿的成因斑岩铜矿是斑岩岩浆侵位后多发生的岩浆结晶演化与蚀变作用形成的,对于斑岩铜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岩浆热液说(正岩浆模式)该观点认为斑岩铜矿的矿质、成矿热液及其相伴生的中酸性岩体都是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

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依次出现钾化带、石英一绢云母化带、泥化带和青磬岩化带,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

提出该模式的主要地质事实是:(1)矿化体与中酸性(斑)岩体紧密共生,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产于岩体及其围岩中,有的甚至整个岩体矿化,且分布较均匀;(2)矿化体及周围岩石具一定的热液蚀变,并具有一定的分布;(4)矿化岩体的产状常与围岩不一致;(3)矿床常产于深大断裂附近,在空间上常呈带状分布,并与一定的构造一岩浆带相一致(古亚洲带、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
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
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一、成矿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
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

(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SiO2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研究表明,最具成矿潜力的含矿斑岩,通常具有埃达克质岩浆亲合性,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iO2,高Al2O3,极度富集Sr,极度亏损Y和轻稀土。

2.构造条件
岛弧(陆缘弧)环境、碰撞造山带及板内深断裂带是形成斑岩铜矿带的最重要构造环境。

含矿斑岩的侵入大多和深大断裂有关,矿床常呈带状分布,分布于深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

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

含矿侵入体及其附近常具含矿的爆发角砾岩体。

据北美58个斑岩型铜矿床统计,含角砾岩的占70%,我国赣西北、豫西等地的斑岩型矿床中也发现有角砾岩体,它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标志之一。

角砾岩常呈筒状或脉状分布于斑岩体内或其附近,下限可能为2~3公里。

角砾岩中常具金属矿化,甚至形成富矿。

角砾岩由于挥发份从岩浆中逸出而引起的膨胀造成的。

3.地层条件
围岩岩性对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有重要影响:
当围岩为硅铝质岩石时,矿化主要在岩体顶部集中,很少进入围岩;只有当围岩裂隙特别发育时,含矿热液不仅在岩体中聚集,还可沿裂隙进入围岩形成矿化。

德兴斑岩型铜矿床的矿化主要分布在围岩中
当围岩为碳酸盐岩石时,在接触带还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构成斑岩铜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矿床成矿系列。

这时岩体内为细脉浸染型矿石,接触带及围岩中则为致密块状硫化物矿石。

二、围岩蚀变及分带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

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现象。

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似千枚岩化蚀变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磐岩化带
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

据研究我国大部分斑岩铜矿床泥化带不发育,最重要的是钾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其强度、范围和矿化的规模有直接关系。

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的研究意义:它是寻找斑岩型铜矿床的主要标志,为找矿勘探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明确的方向,可以用来帮助判断矿床的剥蚀深度。

提供成矿热液的性质、成矿温度、盐度以及热液来源等成矿理论信息。

三、矿化特点
与上述蚀变带相对应,出现一定的矿化分带,如下图。

图1斑岩型矿床典型矿化及其分带
图2斑岩型矿床典型矿石构造及其分带
主要工业矿体位于钾质蚀变带的外侧或石英-绢云母化带内。

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铜品位一般为千分之几,钼品位为万分之几。

四、矿石特征
矿物组成:主要金属矿物:黄铜矿、辉铜矿。

次要金属矿物:斑铜矿、黝铜矿等。

伴生金属矿物:辉钼矿、黄铁矿、辉铋矿、磁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铋矿、金、银矿物等。

非金属矿物:石英和重晶石等元素组成:Cu 、Mo、S、Au、Ag 、Pb、Zn等
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细脉浸染状、角砾状构造
矿石的典型构造为细脉状和浸染状构造,二者往往相伴产出或有规律地过渡,从矿化中心往外: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的变化趋势
矿化细脉长数厘米、宽数毫米,有的为硫化物,有的
为含硫化物的石英细脉;也有呈致密块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的矿石。

五、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的顶部或附近围岩中,矿体多受岩体和围岩中的微细裂隙控制或受斑岩体中角砾岩筒控制。

同一矿区,由于围岩岩性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矿化类型。

(1)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柱状矿体、筒状矿体
(2)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透镜状矿体、似层状矿体
(3)围岩断裂中的次火山热液脉型矿化:脉状矿体
六、矿床成因
主要特征:
(1)巨大的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2)与矿床有关的斑岩都与深大断裂有关;(3)气液包裹体测定,斑岩型矿床中黑云母和钾长石化的形成温度为600-700℃;石英-绢云母化的形成温度为420℃;泥化蚀变为300-100℃;硫化物形成于350-250℃,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经历了高、中温热液阶段;成矿深度大多介于2~5km,成矿流体盐度高,工业矿体内可达
40~76wt%NaCl(4)矿石中硫同位素组成为δ34S(‰)-6.3~+3.6‰,接近于陨石硫,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5)氢--氧同位素:成矿热液除来自岩浆外,部分可能来自下降的天水;认为斑岩型铜矿的形成,
是上升岩浆热液和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的结果(图),地下水不仅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而且由于其富含Na+、Cl-、Ca2+等组份,还促进了矿石的沉淀和堆积。

七、斑岩型矿床的其它主要类型
富金斑岩型矿床:(1)伴生斑岩型金矿:如江西德兴、西藏玉龙(2)共生斑岩型金矿:如福建省紫金山;(3)独立斑岩型金矿:如河北峪耳崖
斑岩型钼矿床——陕西金堆城、河南上房
斑岩型钨矿床——广东莲花山、江西阳储岭
斑岩型锡矿床——广东银岩、湖南野鸡尾
斑岩型铅锌矿床——江西冷水坑、安徽黄屯
斑岩铜(金)矿→斑岩铜矿→斑岩铜钼矿→斑岩钨矿→斑岩锡矿,有关岩体的酸度趋于增加,源岩深度趋于变浅,岩浆体系的氧逸度趋于降低。

因此,矿物组合与成矿元素的特征也有所变化。

这些特点都表明绝大多数斑岩型矿床的成因与岩浆的形成和演化有较密切的联系。

斑岩型矿床常与矽卡岩型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铅、锌等矿床构成火山岩地区矿床成矿系列,这个成矿系列的最大延深可达5~7km。

在认识陆相火山岩地区矿床分布规律和进行矿床远景评价时,应该考虑这一成矿系列及剥蚀程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