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课件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 掌握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会运用家庭教养方法促进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家庭教养策略的运用。
教学重点:婴幼儿情感发展阶段、社会性发展关键因素以及家庭教养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学具:教材、《幼儿心理学》相关章节、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婴幼儿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思考。
2. 理论讲解:(1)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3)家庭教养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家庭教养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教养方法。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关于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典型例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情感发展:阶段与特点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2.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关键因素家庭教养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列举三个影响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分析其作用。
(3)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家庭教养在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性。
2. 答案:(3)家庭教养在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父母对婴幼儿的情感需求给予及时回应,有助于婴幼儿建立安全感;父母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婴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家庭教养方法的运用上仍需加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婴幼儿情感发展阶段与特点的理解。
2. 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期的发展

目录
• 幼儿期的定义与特征 •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 幼儿期的情绪发展 • 幼儿期的语言发展 • 幼儿期的动作发展
01
幼儿期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01
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到6或7岁 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学校接受 正规教育的准备阶段。
02
在发展心理学中,幼儿期的发展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关 注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社会 、认知和情感发展。
解他人的情感。
02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概述
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础,包括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与认知的关联
感知觉的发展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紧密 相关,是他们认识世界和理解环境的 重要手段。
幼儿阶段的感知觉发展迅速,逐渐从 笼统、不精确向精确、分化发展。
特征
身体发展
幼儿期的儿童身体迅速成长, 骨骼、肌肉和器官系统逐渐成
熟。
认知发展
幼儿期的儿童开始对周围环境 产生好奇心,通过观察、模仿 和探索来认识世界。
社会性发展
幼儿期的儿童开始对社交产生 兴趣,与同龄人和成人建立关 系,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经 验。
情感发展
幼儿期的儿童情感逐渐丰富, 能够表达喜怒哀乐,并开始理
出快乐情绪。
悲伤
愤怒
恐惧
当幼儿遭遇失去或失望 时,会感到悲伤。
当幼儿的需求受到阻碍 或限制时,会生恐惧情绪。
情绪调节
自我安慰
幼儿在经历负面情绪时,会尝试 自我安慰以平复情绪。
情绪表达
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情绪,如哭泣、 喊叫等。
情绪认知
幼儿逐渐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并 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学前心理学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人际关系

02
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人的关系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人 际关系之一,家长是孩子最亲近 的人,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有着深远的影响。
兄弟姐妹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是学前儿童人际关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兄弟姐妹 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 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与同龄人的关系
友谊关系
学前儿童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 ,这种关系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社会 适应能力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案例二
小红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孩子,她总是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主要是因为小红具备良好的亲 社会行为,比如分享、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等。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小红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 养她的亲社会行为,提高她的人际交往能力。
挑战案例
挑战案例一
小华是一个比较孤僻的孩子,他不善于 与人交往,也缺乏社交技巧。这可能是 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没有给予足 够的关注和支持,导致小华缺乏自信和 社交能力。为了帮助小华,家长可以多 陪伴他,鼓励他参加一些小组活动或兴 趣班,帮助他逐渐融入集体中。
VS
挑战案例二
小丽是一个容易受到同伴排挤的孩子,她 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情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 ,导致她在同伴中的人缘不太好。这可能 是因为小丽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容易发脾 气或者任性。家长可以教给小丽一些情绪 管理技巧,比如深呼吸、数数等,帮助她 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创新案例
创新案例一
小亮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孩子,他总是能够 想出一些新颖的方式来与其他孩子交往。比 如他会组织一些小型的游戏或者活动,吸引 其他孩子参与其中。这种创新的方式可以帮 助小亮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同时也能够激发 其他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目录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 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与策
略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案例研究
01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社 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自己的社会技能、行为习惯、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 与策略
家庭教育策略
树立正确价值观
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关 心集体等,以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家长应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吃饭、 整理玩具等,以适应集体生活。
鼓励社交互动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如亲子活动、社区活动等,让孩 子与同龄孩子和成人互动,提高其社交能力。
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 尊、自信、自律等品质,为幼儿的健 康成长奠定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无差别的交往阶段(0-2岁)
01
幼儿对社会成员无差别交往,未形成特定伙伴关系。
有选择性的交往阶段(2-3岁)
02
幼儿开始对社会成员进行选择性交往,并形成特定伙伴关系。
互补性交往阶段(3-4岁)
特点
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连 续性、个体差异性、环境依赖性 等特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社会性发展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互影 响,通过社会性发展,幼儿能够更好 地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从而促 进其认知发展。
培养良好品质
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适 应社会的能力,使其在未来更好地融 入社会。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概述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录
• 引言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意义 •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 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关键能力 • 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01
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未来的人际交往、
。
退缩性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
原因分析
可能由于自信心不足、缺乏安 全感、过度保护等因素导致。
建立安全感
为幼儿提供稳定、和谐的家庭 环境,培养他们的安全感。
问题表现
幼儿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害 羞、胆怯、回避等退缩性行为 。
增强自信心
鼓励幼儿多参与集体活动,肯 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提高自 信心。
逐步适应社交场合
04
引导探索
为幼儿提供安全、有趣的探索环境,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06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建议
家庭教育的角色与责任
1 2
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首要环境,家长应营造温馨、 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幼儿感受到爱与关怀。
树立良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展示出 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
建立信任关系
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 ,让他们感受到诚实 带来的积极后果。
破坏公物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
问题表现
幼儿故意损坏公共设施或他人财物。
02
原因分析
可能由于好奇心、模仿行为、情绪失 控等因素导致。
01
情绪管理
教幼儿学会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因情绪失控而破坏公物。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声音交流
婴儿通过哭声、笑声等 声音表达情感需求,引 起父母的关注和回应。
玩具和游戏
父母通过与婴儿共同玩 耍、使用玩具等方式增 进情感交流,促进亲子
关系发展。
03
同伴关系与游戏行为
同伴关系形成过程
1 2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
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就开始对其他婴儿产 生兴趣,这种早期的同伴交往经历为日后同伴关 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采用鼓励式教育,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提高孩 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会交往
个人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与同龄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挑战自己,培养其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自尊心 和自信心。
05
道德情感与亲社会行为
学校教育
学校是婴儿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课程和活动设计,培养婴儿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婴儿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公正意识等品质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婴儿的道德情感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婴儿社会性发展成果回顾
情感交流能力
道德情感萌芽及表现
同情心
婴儿开始表现出对其他人的痛苦 或不幸的关注和同情,尝试安慰
或帮助他人。
正义感
婴儿开始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对不公正的行为表现出不满和
反感。
内疚感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 道德标准时,会产生内疚感,表
现出悔恨和道歉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
观察学习
01
婴儿通过观察周围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学习亲社会行为,如分享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

第三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语言与思维 认知发展的 两个核心 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
一、婴儿言语的发展理论 (一)语言和言语的基本过程 言语过程: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 (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1.强化说 2.转换生成说 3.模仿说 4.相互作用论 5.认知学说
相互作用者语言发展观点概述
大脑发展
影响
认知发展
影响 影响 影响 影响 影响 儿童的行动和语言 表达
语言环境(同伴的 行动、陈述和对儿 童的指导)
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Jeap piage 主要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环 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 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 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由 于动作发展和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 产生。 2.社会相互作用论: 主要观点: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 定性因素。强调语言环境和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
第四节 婴儿气质的发展
.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1)传统的四类型学说 (2)托马斯一切斯的三类型说 托马斯、切斯等人根据他们确立的气质九 维度标准,将65%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 下三种(另外35%属于中间型):
①容易型 40%婴儿属于这一型。它们生理机能有规律,容易 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而情绪上一般积极 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因此容易受 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②困难型 约占10%。它们和”容易型”婴儿截然相反,时常 大哭大闹,烦躁易怒,不易安扰。生理机能缺乏规律, 接受新环境、新事物慢;情绪不好,游戏中也不愉快, 很耐接受成人的扰爱,因此容易亲子关系疏远,需要 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③迟缓型(逐渐热情型) 约占15%。活动水平低,反应弱,情绪消极却很安 静;逃避新事物、新环境,适应变化慢,在无压力情 况下也能缓慢接受新事物和新环境。此种婴儿气质随 时间和成人扰爱 水平发生分化。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主 要是用嘴作怪相,可以是自发的笑 或反射性的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4周起),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6个月起),对熟悉人的脸和不 熟悉人的脸,作出不同的反应。
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 婴儿必须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
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Ainsworth 的陌 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依恋 的测量
5
1
2
3
4
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A类型:
回避的(avoidant)。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 场 或不在场影响不大。 其接受陌生人的安慰 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 一样。实际上这类儿 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 恋,所以又称“无依 恋的儿童”。
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B类型:
安全的(Securely attached)。这类儿童与母 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 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 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边。
气质分类的三种方案
Thomas和Chess(1977) 容易型 困难型
高度的适应、积极和缓和的情绪状态;接受挫折时很少有大吵大闹 缺少适应性,情绪强烈,通常是消极的
缓慢适应型 在新环境中不安、害羞,但逐渐变得越来越积极和适应
Buss和Plomin(1984) 情绪性 活动性 社会交往性 消极情绪性 控制性 外倾性
三、对依恋的解释
罗猴实验
早期剥夺 的罗猴有许多 异常行为:咬自己,蜷缩在 角落里,有许多刻板动作. 成年后仍不适应于社交, 性成熟时不能主动交配, 不会照顾自己的后代.
4-6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4-6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如“不可以” 、“等一等”等,并尝试按照这些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意识到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如轮流 等待、分享玩具等,并尝试遵守这些规则。虽然他们的理解 还比较浅显,但这种初步的规则意识为日后更复杂的社会交 往奠定了基础。
社交行为的出现
4-6个月的婴儿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 交行为,如微笑、注视、模仿等,他 们能够通过这些行为与周围的人进行 互动和交流。
对熟悉人的偏好
婴儿在这个阶段会对经常照顾自己的 人(如母亲)表现出更多的偏好和亲 近,这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
对陌生人的反应
与对熟悉人的偏好相反,婴儿在面对 陌生人时可能会表现出警惕、回避甚 至哭泣等反应,这是婴儿自我保护的 本能反应。
提供丰富多样刺激,促进孩子各项能力协同发展
视觉刺激
使用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玩 具和图书,吸引婴儿的注意力
,促进其视觉发展。
触觉刺激
让婴儿触摸不同材质的玩具和 物品,感受冷热、软硬等触觉 体验。
听觉刺激
播放轻柔的音乐或儿歌,以及 用不同语调和婴儿说话,刺激 其听觉发展。
运动刺激
提供安全的环境和适当的玩具 ,鼓励婴儿进行翻身、抓握、 蹬腿等运动,促进其身体发育
4-6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汇报人:XXX 2024-01-26
目 录
• 引言 • 婴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 情感交流与表达能力发展 • 社交技能培养与实践活动设计 • 认知能力提升在社交中作用 • 总结:促进4-6个月婴儿社会性全面发展策略
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4-6岁婴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个阶段如何有效地促进婴儿的社会性 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与情感沟通能力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初生到成人之间逐渐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建立人际关系以及获取社会技能的过程。
在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对其整体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介绍一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一、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性发展是幼儿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会分享、尊重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等重要的社会技能。
这些技能对幼儿进入学校、与他人建立友谊以及成为有责任心的公民都至关重要。
因此,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培养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
二、家庭和幼儿园的角色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家长应成为示范者和引导者。
通过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互动,幼儿能学会合作与分享的观念。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社会环境,如邀请其他孩子来家里玩耍,参加社区活动等。
这些经历将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幼儿园也是培养幼儿社会技能的重要场所。
通过与同伴互动,幼儿可以学会协作和沟通。
幼儿园教师应当提供合适的游戏和学习机会,如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以鼓励幼儿参与社会交往,并引导他们解决冲突。
三、提高幼儿情感沟通能力情感沟通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幼儿首先需要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理解他人的情感。
家长和幼儿教师在这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家长应提供一个支持性和尊重的家庭环境,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并倾听他们的需求。
父母可以通过与幼儿沟通、分享家庭故事等方式建立情感联系。
这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情感,并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情感。
其次,幼儿园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一些主题活动,如情感表达画画、情感故事分享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感管理技巧,如情感游戏和情感日记等,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情感,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
四、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合作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通过合作,幼儿能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与他人进行分享和帮助。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考纲要求
1.识记并理解社会性、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3.掌握并运用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4.掌握并运用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5.掌握并运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6.掌握并运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7.了解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知识准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 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 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某些行为方 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知识准备
1995年,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强调“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 否的关键”,从而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
劳伦斯·沙波罗的《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又提出“智商是天生 的,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
什么是情商呢?情商就是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情商指的就是人的社会 性。
知识准备
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三者有 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 谦让、援助等。 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 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等。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知识准备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 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 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 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教
朋友的注意。阳阳的父母忙于做生意,平时与阳阳的交流也不多,
实
阳阳平时也很少出去玩。
践
】
思考:
阳阳为什么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男
150
女
女
140
70
130
年龄(年:月)
年龄(年:月)
4岁半的幼儿是自我主张最强的。自我约束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到6岁时,特别是男孩,这种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期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干预
父母的干预,是父母给幼儿“立规 矩”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自我约束能 力的过程。“立规矩”,必须适合幼儿 自我主张和自我约束的发展水平,采取 相应的措施。
无所用心的行为
单独游戏 旁观者行为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游戏的类型
根据社会性参与度分类 根据认知努力程度分类
合作游戏
功能性游戏 构造性游戏 假装游戏 规则性游戏
第四节 幼儿期的同伴关系
游戏中的同伴关系
在幼儿的游戏中,幼儿没有 固定的游戏伙伴。他们对游戏伙 伴的选择几乎一直在变,说明他 们还未形成一个集体,充其量只 能是“个体的集结”。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 和倾向。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 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形成良好人际 关系的前提,它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支持。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推理
• 幼儿较多采用的攻击行为 是推、拉、踢、咬、抓、 打等,有时还会用整个身 体去挤撞“妨碍”自己的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

学前心理学之婴儿社会性发展学前心理学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入。
而婴儿社会性发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婴儿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婴儿在这个时期向外界展示出自己的社会性,并开始与他人建立起联系。
本文将探讨婴儿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并讨论婴儿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婴儿社会性发展首先关注的是婴儿在认识他人并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
在初生儿期,婴儿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社会性行为,比如向人类脸部的注意力和对声音的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开始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区分,并对不同的表情作出相应的回应。
此外,婴儿还通过模仿他人的动作和表情,来学习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这种模仿行为不仅有助于婴儿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还有助于婴儿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好地理解对方。
在婴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婴儿逐渐开始表现出对他人的喜好和亲近。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婴儿在3个月左右开始展示出对特定人的喜爱,并表现出对这个人的依赖和安慰需求。
这种特定对象的选择通常是基于婴儿与这个人的亲密程度和对婴儿需求的满足程度。
同时,婴儿也逐渐开始体验到分离焦虑,当他们与特定对象分开时会感到不安和担心。
这种分离焦虑在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他们主动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
除了特定对象的选择和分离焦虑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发展还体现在他们对他人的共情能力上。
共情是指婴儿能够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共情,婴儿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并在交往中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研究表明,共情能力的发展与婴儿的大脑发育密切相关。
早期的共情行为是通过模仿和学习的方式来获得的,而随着大脑的成熟,婴儿逐渐能够主动理解和反应他人的情感。
婴儿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婴儿期的社会性体验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婴儿可以接触和学习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理解。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教案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及第六章《家庭教养指导》,具体内容包括:婴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阶段,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家庭教养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指导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幼儿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阶段。
2. 掌握家庭教养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指导策略。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出针对性的家庭教养建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和家庭教养指导策略。
重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关键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幼儿心理学》案例集、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婴幼儿的情感表达图片,引发学生对婴幼儿情感发展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讲解婴幼儿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
(2)分析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
3. 实践情景引入:呈现一个家庭教养案例,让学生思考家庭教养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案例为基础,讲解家庭教养指导策略。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案例集,分析实际案例,提出家庭教养建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2)举例说明家庭教养对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案例一:2岁的小明,总是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家长该如何引导?案例二:3岁的丽丽,遇到困难就哭闹,家长该如何帮助她?2. 答案:(1)婴幼儿情感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情绪反应阶段、情绪表达阶段、情绪调节阶段。
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下:情绪反应阶段:06个月,婴儿对刺激产生生理反应,如哭闹、笑等。
情绪表达阶段:618个月,婴儿开始用表情、动作表达情绪,如生气、高兴等。
情绪调节阶段:1836个月,幼儿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如安慰自己、寻求帮助等。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的科学学科。
本文将重点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关键内容,包括儿童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一、儿童的身体发展:
1.出生后身体发展迅速:出生时婴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成,但身体发育迅速,出生后几个月内增长迅速,体重迅速增加。
2.生长曲线:生长曲线显示了儿童身高和体重在不同年龄段的增长情况。
在婴儿期,身高和体重的增长速度较快,而在青春期迅速增长。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
2.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语言和思维等方面。
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记忆能力逐渐提高,语言能力也逐步发展。
三、儿童的情感发展:
2.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自我的意识,并能够识别自己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3.情绪调节的发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通过表达情感来应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社会化需求:儿童需要与他人互动,与其他儿童建立友谊关系,并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2.情感理解和共情:儿童逐渐发展出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和共情能力,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并对其作出反应。
3.社会角色的认同:青春期是儿童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阶段,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通过了解儿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3版)05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期的发展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年龄(岁)
性别认同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类型化行为
0-3
3-7 8-11 12-
出现区分男性女性的 能力,并不断提高。 准确地标定自己的性 别
出现一些性别刻板印象。
出现对性别类型化玩具和活动的偏 好。 出现对同性玩伴的偏好
性别图式过滤器
男孩应该玩 否
洋娃娃吗?
不理洋娃娃
我在考虑 性别问题?
性别突显 性过滤器
没有性别图式的
否 儿童:我是小强。
是
我喜欢洋娃 娃吗?
否 是
玩洋娃娃
兴趣过滤器
性别图式作用机制(Martin & Halverson, 1981)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ຫໍສະໝຸດ 马晓辉、雷雳制马晓辉、雷雳制
性别恒常性出现(认 在兴趣、活动和职业上的性 识到性别不会改变)。 别刻板印象变得非常僵硬。
对性别类型化玩具和活动的偏好变
得更强了 性别隔离进一步强化。
/
出现人格特征和成就领域的性 性别隔离继续强化。
别刻板印象。
男孩对性别类型化玩具和活动的偏
性别刻板印象变得不太僵硬。 好继续加强
性别认同更加明显, 反映了心理性别强化 的压力。
在青少年早期,对跨性别的言 在青少年早期,对性别类型化行为
行举止越来越难以容忍。
的遵从增加,反映了心理性别的强
在青少年后期,大多数方面的 化。
性别刻板印象变得更有灵活性。 性别隔离变得不再那么明显。
马晓辉、雷雳制
发展心理学5-婴儿心理的发展

2020/4/19
57
视崖实验
➢ 吉、沃(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 视崖测试,结果表明:
➢ 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 cm或更多),只有不到 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 从中间爬向浅滩。
➢ 当视崖深度是26 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
2020/4/19
7
婴幼儿期大脑神经网络的变化
出生 24个月
2020/4/19
1个月
3个月
15个月
8
(一)大脑发育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 脑电图 ➢ 皮质中枢 ➢ 大脑单侧化
(两半球机能的专门化)
2020/4/19
9
◆脑电图
➢ 5个月的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 ➢ 8个月以后的胎儿呈现与新生儿一样的脑
➢ 例:PTSD的最小患者
2020/4/19
43
一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1、视知觉 2、听知觉 3、空间知觉 4、物体知觉 5、多通道知觉
2020/4/19
44
1、婴儿视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视敏度
5、6个月时已达成人水平
﹡婴儿的视觉集中(凝视)
(双眼对近物的注视,即视觉适应能 力的发展)
﹡颜色视觉
出生后即刻发生,4个月时达到成人水平,
没有密切关系
2020/4/19
20
身体发育
✓青春期出现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身高年增加一般为6-7厘米,体重年 增加一般为4-5公斤。
以后增长速度又开始减缓,直到发 育成熟,骨骼钙化完成后,身高停 止增长。
2020/4/19
21
二、婴儿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的发展分行走动作(大动作)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婴儿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教育科学系教育学专业发展心理学专业课主讲:朱晓伟Outline♦社交能力的形成根源♦早期的社会联结:依恋♦婴儿的个体差异5.1 社交能力的形成根源♦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的心理生活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的情绪表达✦不同文化的婴儿在基本面部表情上存在惊人的相似,说明人类天生具有表达基本情绪的能力。
✦伊扎德及其同事用录像记录了婴儿在面对诸如握住冰块、玩具被人拿走、看见母亲回来等事件时的反应,然后让不了解婴儿所经历事件的成人从婴儿的面部表情判断他们所体验到的情绪,结果发现成人的判断非常的一致。
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情绪出现的顺序✦婴儿刚出生就能表现出好奇、悲伤、厌恶和满足;在2—7 个月之间出现愤怒、悲伤、快乐、惊讶和恐惧等初级(或基本)情绪;✦快到2 岁时,婴儿才开始表现出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次级(复杂)情绪,这些情绪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情绪;✦自我意识的情绪伴随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出现而出现,与认知发展有一定关系;父母对儿童自我评价性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有显著影响;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情绪的社会化和自我调节✦每种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婴儿很早就开始了对这种规则的学习;✦为遵循这些规则,个体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节,儿童随年龄的增长,情绪调节的方式和策略都有发展;父母在此过程中的引导非常重要;✦3岁儿童开始表现出掩饰真实感受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这种能力得到提高,但幼儿和学前儿童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上并不高明;在小学阶段,儿童对特定社会情境中的表达规则有更清晰的认识;5.1.1 婴儿的情绪发展♦婴儿对情绪的识别和理解: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是指婴儿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借助于父母的表情来作出推断,并依此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性参照最早出现于8 到9 月的时候,研究者至今仍不清楚社会性参照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
✦能够运用社会性参照的婴儿,当接收到的参照性信息相互矛盾时,会出现明显的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学习辅导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人类的婴儿具有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
婴儿正是靠着这种能力向成人发出各种心理信息,使自己得以生存;并与成人的情感交流中,使自己得以成长。
婴儿的情绪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情绪有适应功能、驱动功能、行为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
婴幼儿一些基本情绪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生到一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的面部表情。
婴儿对生理的满足和温柔的抚摸产生了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这就是快乐。
受到光和声音的刺激,则表现出兴趣。
图婴儿的基本情绪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期间陆续显现。
痛的感觉,成为引起愤怒和悲伤得左右要刺激源,而如果他们的预期未能实现,就会引起2-4个月的婴儿的愤怒,引起4-6个月的婴儿的伤心难过。
当2-8个月大的婴儿感到自己能控制自身以外的事件时,就会引发强烈的惊奇和欢乐的情绪。
这些所谓的基本情绪具有很深的生物根源,因为这些基本情绪出现的时间具有普遍性,对这些情绪的解释具有跨文化性。
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惊奇、害羞和嫉妒。
物体的新异性会游到惊奇的情绪,而陌生人可能导致害羞,看见别人深情的拥抱或妈妈抱别的孩子,就会使婴幼儿产生嫉妒的情绪。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哭”和“笑”是婴儿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是实现情绪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手段。
对婴儿情绪表达的研究,主要通过“哭”和“笑”来进行。
(一)婴儿的笑婴儿的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婴儿的“笑”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这种微笑可能由某种舒适的内部状态导致,还称不上是真正的“社会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又称外源性微笑。
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如运动的物体或人的脸。
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对熟悉的照顾者,他们展开最开心的微笑,而对陌生人则表情严肃、警惕而不是快乐。
(二)婴儿的哭哭泣是婴儿表达情绪的另一种常见的方式。
和笑一样,哭也可以加强婴儿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
婴儿的哭泣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
新生儿的哭泣通常由于饥饿、腹痛或一般身体不适所致。
母亲通常都会对新生儿的哭泣作出迅速的反应,首先看孩子是否有生理需求,然后安抚孩子,如抱起孩子,或轻拍孩子等。
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
这阶段儿童表现为一种低频、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
这种哭泣通常意味着婴儿需要得到注意或照看。
在第六周时,母婴对视可减少婴儿的这种哭泣,而到了三个月时,婴儿可以通过吸吮自己的拇指来减少这种哭泣。
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
在这一阶段,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婴儿的哭泣。
母亲往往是最能激活或中止婴儿哭泣的人。
当母亲离开时,往往会引起婴儿的哭泣,对哭泣的婴儿来说,母亲也是最具有安慰性的。
这种哭泣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反映出婴儿的某种心理需要。
这种有区别的哭泣表明,婴儿已依恋某一个特定的人了。
(三)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与早期社会性的发展虽然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还很幼稚,但很明显,婴儿所展现出的情绪能与照顾者之间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并影响照料者对婴儿的反应。
婴儿的情绪具有适应性,因为它提高了婴儿与他人的社会连接,帮助照顾者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婴儿的需要和目的。
换言之,婴儿的情绪表达帮助婴儿与他们的亲密同伴“逐渐了解对方”、亲近对方。
三、婴儿的情绪体验(一)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快乐是人类最早体验到的基本情绪之一。
婴儿最初“内源性的微笑”就是由生理的最佳状态而引发的。
6-10周后,婴儿在与照顾者的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体验6-7个月之后,婴儿开始只对熟悉的人微笑,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而且,此时他们还学会了用社会性微笑引发、维持与照顾者的互动。
(二)消极情绪的发展虽然新生儿就会对饥饿、疼痛以及一系列不适宜刺激以“哭泣”来反应,但是其它一些消极情绪要2个月起才会陆续出现。
婴儿的消极情绪主要有愤怒、伤心、害怕等。
7-8个月的婴儿,会表现出两种特殊的害怕情绪:怯生和分离焦虑。
怯生是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也被称为陌生人焦虑。
8-10个月婴儿对陌生人的害怕达到高峰,而在两岁左右逐渐减弱。
教师和家长及其他儿童工作者应试图帮助婴儿克服怯生情绪。
另一种害怕,是害怕与母亲分离,被称为“分离焦虑”。
许多已经建立起依恋的婴儿在与母亲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
当孩子看到母亲穿上外套,带上手表,准备出门购物时就会哭闹。
这些行为反应了婴儿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通常出现在6-8个月,在14-18个月时达到高峰,然后频率和强度在整个婴儿期和学龄前期逐渐减退。
然而小学生甚至青春期的青少年在与所爱的人长期分离时,也会变现出焦虑和沮丧。
(三)自我意识的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 )从2岁末期到整个3岁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复杂的情绪,如窘迫感、羞耻感、内疚感、嫉妒和自豪等。
这些情绪被称为自我意识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会对幼儿的自我感觉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路易斯认为,婴儿最初的自我意识情绪是婴儿认出镜子中或照片中的自己时产生的窘迫感,而其他的自我意识情绪,如羞耻感、内疚感和自豪感等的出现,则与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婴儿认识了自己(自我的产生),并且能理解评价他人行为的规则和标准。
当学步儿受到过度表扬,或被要求在陌生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时,会有明显的窘迫感,这就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大约3岁左右,儿童逐渐对自己行为的优劣有了更好的评判,他们在完成一件困难任务后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自豪感(微笑、鼓掌、欢呼“我做到了!”),而当他们在某些简单任务面前失败后,就会表现出羞愧感(沮丧的向下看,常伴有类似语句如“我做不好这个。
”四、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一)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当新生儿听到其它婴儿啼哭时,自己也会开始哭闹;婴儿还能注意到别人说话时语音语调中的情绪信息并予以反应。
(二)最初的情感交流一岁以内的婴儿就逐渐产生了一些基本的情绪,并开始与他人进行情感互动。
2岁的婴儿已经能理解一些与情绪有关的问题,此时关于情绪体验的家庭交流将有助于婴儿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这种交流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人情绪,更好地解决与朋友的争执。
图 知道有镜头对着自己时,2岁大的宝宝已经出现了害羞情绪图母亲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三)婴儿的社会性参照7-10个月的婴儿通过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情,监控他人(比如:父母)对于不确定情境的情绪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社会性参照的能力随婴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参照的对象也从父母发展到其他人身上。
如在一岁左右,当婴儿面对一件陌生的玩具时,如果在一旁的陌生人微笑着,婴儿更可能去靠近玩具并拿玩具来玩;但是,如果陌生人面带惊恐的表情,那么,婴儿很可能不会靠近陌生玩具。
社会性参照使婴儿将自己与他人对事件的评估进行比较,帮助婴儿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给14-18个月的婴儿看椰菜和饼干。
在一个情境中,研究者作出椰菜很好吃、饼干不好吃的表情。
当研究者要求孩子和他分享食物时,14个月的婴儿只是把他们自己喜欢的食物——通常是饼干给他;18个月的婴儿则能根据研究者先前表现出的喜好,给他椰菜,而不是自己喜欢的饼干。
(四)情绪理解能力与早期社会性发展尽管婴儿对他人情绪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这对其早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很大。
它能使婴儿知道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下应有哪种情绪和行为反应。
“社会性参照”的价值就在于儿童能用这种方法获得情绪方面的知识。
例如,如果兄弟姐妹对家中的小狗都很友好,那么婴儿就会觉得“这个长毛的球”是友好的,并不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怪物。
如果面对一把小刀,母亲做出很痛苦的表情并伴有孩子半懂不懂的语言,那么婴儿就会知道,这把刀是一种应该回避的工具。
如果一个富有表情的照料者经常地引导孩子注意环境中的重要方面,或者就婴儿对物体和事件的评价给予情绪反应,那么这些情绪中所蕴含的信息将很好地帮助儿童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五、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情绪表达规则的学习是婴儿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学到的第一课堂。
父母或照顾者会通过强化、选择性反应等方式,让婴儿学会更多情感表达规则。
在出生的头几个月里是照料者调节着婴儿情绪的觉醒状态,他们通过控制婴儿有节制地接触一些事件以避免造成刺激过度,或是通过摇动、抚摸、怀抱和唱歌等方式让情绪觉醒过高的婴儿平静下来。
但当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在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
例如6个月大的婴儿为了降低消极的情绪体验,他们会转身避开引起消极情绪的刺激,或是转而寻找可以吸吮的对象,比如自己的拇指或从照顾者处寻求安慰。
6个月的女孩比6个月的男孩更善于调节不愉快的情绪觉醒状态,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发出消极情绪的信号,如哭,以引起照顾者的安抚与支持。
照顾者,母亲也参与了婴儿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中。
母亲正在与她7个月大的宝宝玩耍时,她所展现出来的情绪多半是快乐、感兴趣和惊奇,这些情绪是宝宝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源泉和榜样。
母亲还会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有选择性的反应,在宝宝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母亲们开始逐渐关注婴儿表现出的感兴趣和惊奇的情绪。
通过基本的学习过程,婴儿学会了表达更多的能引起父母反应的一些情绪,如更多地表现愉快的面部表情,更少地表现不高兴的表情。
然而,有些情绪的社会接受性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
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婴儿便学习了各自不同的情绪表达规则。
例如美国父母总是喜欢逗弄他们的孩子到达快乐的顶峰,因此美国的婴儿学会了尽情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而非洲中部某些部落的习俗则,是尽可能地满足婴儿让其保持安静,因此那里的婴儿便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要遵循这些情绪规则,婴儿就必须要对他们的情绪加以调节和控制,其中包括对情绪唤起的抑制、掩饰、维持或者增强。
到18-24个月,婴儿才开始有意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如在等待食物、索要礼物、等待游戏的时候,他们能让自己把视线转移开。
3岁左右,婴幼儿就开始表现出一些有限的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能力。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智的不断成熟,婴幼儿对情绪的有效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应对面对挑战,和谐地与他人交往。
表 婴幼儿情绪的发展0-6个月 所有基本情绪出现; 积极情绪的表达受到鼓励并更为经常出现;通过吸吮和回避方式调节消极情绪婴儿可以对快乐、愤怒、伤心等面部表情加以区分7-12个月 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消极的基本情绪更经常地出现;婴儿通过滚动、撕咬或远离令人不安的刺激物能更好地再认他人的基本情绪; 社会性参照能力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