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
【摘要】生物安全是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
析医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阐明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旨在强化师生生物安全意识,规范实验室操作,并提出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实验活动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
人员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公众造成伤害,以及为了保证试验研究的科
学性还要保护被试验因子免受污染。
1.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
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1.1生物安全一级:适用于操作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1.2生物安全二级: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或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1.3生物安全三级: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
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1.4生物安全四级: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
微生物分为四类:
2.1一类病原微生物: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临床表现起病迅速,病程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通常导致个体死亡,或者痊愈之后有严重的后遗症。
这类疾病可能传播的途径多,传播速度快,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十分普遍,或者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这类病原体的实验室操作应该在BSL-3级
或者以上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2.2二类病原微生物: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临床表现起病迅速,病程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通常导致个体死亡,或者痊愈之后有严重的后遗症。
这类疾病传播速度比第一类要慢,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比较普遍,也存在人与人
之间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是流行的范围没有第一类广泛,病死率可能比第
一类要低。这类病原体的实验室操作应该在BSL-3级进行。
2.3三类病原微生物: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临床表现起病较快或
者潜伏期比较长,起病之后病情不严重,病死率低,一般不导致个体死亡。这类
疾病可能传播的途径多,传播速度慢,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仅仅在局部流行,有药物可以使用。这类病原体的实验室操作应该在BSL-2实验室进行。
2.4四类病原微生物: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一般情况下,这类病原体
不会引起个体和群体的感染,个体感染后可能出现临床症状,也可能出现隐性感
染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起病后症状较轻,有治疗的药物使用,经过治疗后可以痊愈,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这类疾病可能传播的途径有限,人群普遍具有抵抗力。这类病原体的实验室操作在BSL-1级实验室进行。
3.存在于医学实验室的常见生物安全风险问题
3.1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3.1.1学生对接触到病原微生物、血液、体液、粪便、分泌物标本等致病性
和危险性认识不足。如:不穿隔离衣,没有严格戴口罩、戴手套,不按要求正确
洗手等。甚至有的学生无菌概念淡薄,有时会将书本、食物、衣物等随意放在实
验台上与实验材料混在一起。
3.1.2据统计,医学实验室的伤害和感染主要是人为失误,实验操作不当或
仪器使用不当造成。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及
教育不够重视,对学生在生物安全方面的要求不够严格。
3.1.3教师实验课备课不充分。教师在实验课和理论课中同样起主导作用。
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安排,就不能保证实验效果及安全。这就要求教师
科学安排实验程序,准确示教,让学生观察到操作细节,掌握操作要领。强化学
生无菌操作观念,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加强巡查,及时制
止不规范动作,杜绝生物危险因素发生。
3.1.4学生操作不规范。
学生实验课前准备不足。有的学生上什么内容都不知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解、示教内容听不全,实验器材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课堂危险发生。
4.应对风险相应措施
4.1建立健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并悬挂在醒目位置。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先介绍实验室环境、设施及存在的安全风险。例如进
入该实验室应如何着装,限制带入实验室的物品和实验过程中禁止的行为有哪些,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哪些原则,若因操作不慎让病菌污染了环境或自身以及衣物时
应如何紧急处理等。
4.2.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强化生物安全重要性的思想意识教育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入手,定期对教师、
实验员以及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对生物安全性的重视程度,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言
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有
意识地通过课件、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生物安全观念。
4.3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4.3.1学生进入实验室实验时,要求穿隔离衣,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任何原因离开实验室时,必须脱去个人防护用品,七步洗手后方能离开实验室。
4.3.2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
学生在实验课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以及教材有关章节,熟知实验内容、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同时对第一次接触的器械、仪器,在课前要
通过网络、视频等提前了解它的使用方法及涉及的生物安全注意要点。
4.4强化实验室的消毒管理力度。为了确保实验正常开出,在定期对仪器进
行检测的同时,要注重实验器材、标本、材料等的生物安全。如,微生物实验室
对菌种的管理;解剖、组胚、病理对标本的管理;易致损伤的玻璃器材、刀剪针
等的管理。此外还有各种试剂、消毒剂,防腐剂、药剂等的管理。杜绝安全隐患。
4.5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及劳动教育。学生作为实验室的使用者,应熟
知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等级、消毒灭菌方法等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
科学进行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和废弃物品处理。实验室清洁消毒要符合生物安全
要求,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
4.5.1对仪器、设备、桌面、地面及空气等的消毒,除采用84等液体消毒外,还要用些外线对桌面、地面及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4.5.2实验室废弃物品的消毒处理:
4.5.2.1破损试管、损坏玻片、吸管等锐器,由实验员统一收集处理。
4.5.2.2一次性消耗品,如注射器、输液器、滴管、取血针等装人黄色垃圾袋,按医疗废物处理。
4.5.2.3 血液标本、细菌培养基等用高压锅灭菌后装人黄色医疗垃圾袋,按
医疗废物处理。
4.5.2.4 痰、咽拭、粪便标本等置黄色医疗垃圾袋,按医疗废物处理。
4.5.2.5实验室所有垃圾医疗垃圾单独放置。实验动物单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