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科学,它的核心是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和知识的表征,实质在于主张在于研究认知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过程看成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反应时记录法:①从刺激呈现到被试作出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

②反应时和正确率是它的基本指标。

③基本程序是:通过显示器快速向被试呈现某种刺激,要求在接受刺激后快速的作出反应。

同时通过设备记录从慈济开始呈现到被试作出外显反应的时间。

④基本原则是:被试反应要符合“速度—准确率”权衡的原则。

⑤数据处理:反应时数据仅限正确的反应,要将错误的反应剔除。

就某个被试而言,如果他的错误率高于一定的标准,那么这个被试是无效的被试。

分析和比较知觉的直接加工理论和间接加工理论?
答:1、直接加工理论:以吉布森为代表,基本观点是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2、间接加工理论:以布鲁纳和奈赛尔为代表,基本观点是知觉是一种主动地和富有选择性的构造过程,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布开的,知识经验一假设、期望或图示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

3、比较:?共同点:都承认知觉是依赖外部刺激的直接作用。

?差异点:直接加工理论认为知觉没有表征参与;间接加工理论认为知觉依赖于内部过程,除了自下而上加工还有自上而下加工。

?争论的焦点:知觉过程是否有知识经验的参与。

模式识别:是人把输入的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
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模式:是指有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简述模板说的基本观点和代表模型并简要评价。

答:1、基本观点:?长时记忆储存着与模式一一对应的复本这些复本被称作模板?模式识别的过程就是将外部模式与模板一一比较寻求最佳匹配的过程(1)对模板说的修正:?假定每个外部模式对应的不止一个模板?在搜寻可匹配的模板之前有一个标准化的过程。

2、简要评价:?基本观点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并在计算机模式识别中得到应用?存在巨大数量模板的假设,加重记忆负担,而且使模式识别缺少灵活性
简述原型说的基本观点和代表模型并简要评价。

答:1、基本观点:?原型是一类客体的表征,即一个类别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应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主要外部模式一原型有近似匹配就可以模式识别。

2、代表模型:Reed与1973年提出的模式识别模型:模式识别从特征分析开始,模式的各个成分及特征先得到确认,然后模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平行等再得到确认,这种特征与关系的确认是属于模式的物理特征的确认,属于模式的刺激审查阶段。

特征与关系的结合就形成对模式的解释,如果能完整的解释这个模式,他就相当于所知觉的模式或具体的像。

这样就可以将这个模式的解释与记忆中储存的模式进行匹配。

这个匹配过程可能包含模式的视觉表象和言语解释。

如果比较的双方有完全的或很大的匹配即可有准确的匹配反之久不是准确的匹配。

另外如果一个模式有多个样本,准确的匹配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分类,将模式归入某一范畴,而范畴是以原型的概括表象来表征的,反映倾向可对分类与丢失起作用。

当实现准确的匹配或分类后模式即得到识别并可进入记忆。

当相应的储存的解释与名称相连则识别的模式的到命名。

如果不能成功的实现匹配或分类,该模式作为新的模式进入记忆,并可改变有关的原型;另一种可能是重新回到刺激审查阶段,进行在分析和再匹配。

3、评价:①基本观点的得到实验的支持②使模式识别更加的灵活,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③原型涉及范畴表征,引起更大的的关注,对概念结构的研究有意义④Reed模型只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是一个缺陷。

简述特征说的基本观点,代表模型和简要评价。

答:1、基本观点:①特征是指模式中的元素及元素之间的关系②外部模式是以其特征在长时记忆中表征的③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④模式识别过程就是对特征进行分析,抽取有关特征,并将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获得最佳匹配的过程。

2、代表模型:selfridge与1959年提出的鬼城模型。

所谓的鬼是指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机制。

这个模型以特征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这些层次顺序的进行工作,最后达到对模式的识别。

其中第一层是“印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影响。

第二层的“特征鬼”对刺激的印象进行分析,即将他们分解为各个特征,在分析过程中每一特征鬼的功能是专一的。

第三层是“认知鬼”始终监视特征鬼的反应,并寻找各自负责的那个模式的有关特征。

第四层是“决策鬼”根据认知鬼的反应作出模式识别。

3、评价:①得到实验的支持②模式识别具有更强的灵活性③以特征表征,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④缺少自上而下的加工。

用实验说明注意瓶颈理论的过滤器模型。

答:1、过滤器模型的基本观点:①信息加工能力有限注意中存在瓶颈②过滤器位于信息的意义在分析之前③信息按全或无得原则通过单通道
2、实验证据:(1)实验材料:应用双听技术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左耳2、5、8;右耳
3、6、9;(2)实验的程序:每秒钟呈现两个数字,要求被试再现。

(3)结果发现:①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258、369;其正确率为65%②按双耳同时接受信息顺序成对的再现,如2-3,5-6,8-9;其正确率为20%。

如果事先不规定被试再现的方式,则多数被试选择用第一种方式。

用实验说明注意瓶颈理论的衰减模型
答:1、基本观点:①信息加工能力有限,注意中存在瓶颈②衰减器位于信息的意义在分析之前③信息按衰减的原则通过多通道。

2、实验证据:(1)实验材料:Treisman利用追随程序进行实验,他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如下材料:左耳(追随耳):Th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ofonahill.(2)实验程序:同时呈现上述的两个句子(3)结果发现:被试的再现多为Thereisahouseonahill.而且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来的。

这说明当有意义的材料从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时,被试不顾实验者的规定而去追随意义,即转向另一只耳朵,这只有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才能实现。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共同点。

答:①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通过一定的装置加以调节(过滤器、衰减器)②调节器位于信息的初级分析与高级分析之间③
调节器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知觉分析,注意的选择具有知觉性质。

Kahneman的能量分配模型有哪些成分构成?如何用这个模型解释双作业操作?
答:1、构成成分:分配策略和对容量需求地评价。

卡恩曼认为注意的分配策略由四个因素控制:第一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持久倾向;第二是当前的注意,它反映了在一特定时刻我们的特定的目的;第三是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如果两种活动所要求的容量超出了现有的容量,那么只能完成一种活动。

第四是觉醒的作用,有效容量的大小与觉醒水平有关。

人处于中等觉醒水平时,有效容量比较多,觉醒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会干扰当前的操作。

觉醒水平还受到来自企图满足当前活动的需要的反馈的影响。

卡恩曼的注意分配模型是一个单一中枢容量理论模型,它对双作业操作的解释是:由于中枢容量是严格有限的资源,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两项同时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依赖于每项作业使用了多少紫云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的要求没有超出中枢所拥有的总容量,人就能顺利地同时进行这两项活动。

相反,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地要求超出了中枢地容量,那么,两者就必须相互干扰,其干扰程度取决于有效资源地分配方式,而与作业地相似性无关。

简要叙述三种记忆系统模型?
答:
组块的含义:将若干个较小的单位联合而成熟悉、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结合实验说明SternbergS的完全系列扫描模型?
答:实验材料:一系列数字(识记项目)如6、4、3、9、5。

实验程序:一个个呈现识记项目1.2秒,识记项目成完毕2秒后,呈现测试项目(一个数字6或7),实验的任务是让被试判断项目是否曾出现在识记的项目中。

实验的指标以实验项目数为自变量,以反应时为因变量。

根据这个实验他认为从短时记忆提取信息来实现再认,需要将测试项目于当前记忆集中的项目进行比较,并且判断是否与之匹配。

最终得出的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即对全部项目进行从头至尾的检索然后再做出判断。

简述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答:①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与项目数无关②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对项目逐个进行的检索,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项目多,时间长;是反应多于否反应③完全系列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从头至尾的检索,然后再做出判断。

说明层次网络模型并简要评价。

答:1、基本观点:①每一个概念及其特征通过连线表示他们的类属关系,各类属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②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③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存储。

2、简要评价:①它所概括的概念之间关系只是上下级关系,而对概念间的横向关系没有包括进去②分节储存,在节省空间同时增加了信息提取的时间③难以解释熟悉、典型效应、否定性效应④只考虑到语句的字面意义,无法解释具有非字面意义的语句的语义表征,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

熟悉效应:对较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
典型性效应: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性成员的判断。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个体在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结合R字符旋转实验说明心理旋转。

答:实验材料: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R字符,共12种。

实验程序:用速示器将R字符的某一样本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判断该字符时正的还是反的。

实验分两种情况:⑴无前行信息⑵有前行信息①单有字符的前行信息②单有方位的前行信息③二者兼有(分开呈现)④二者兼有(结合呈现);实验结果:字符表象旋转速度为1800/0.5秒。

心理旋转的验证:在R字符实验中,有字符和方位两种前行信息
的实验结果是反应时不随样本的方位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这是因为被试事先做了心理旋转。

没有前行信息的试验中,被试只有将呈现的样本旋转到正常的位置上才能比较即R字符的表象发生了心理旋转。

心理旋转实验的理论概括。

答:①表象的实质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②表象与知觉在机能上等价③心理旋转实验研究有力的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心理扫描的距离效应。

答:实验材料:一套识记的图片,如汽艇等;实验任务:先让被试一次表象初识记图片中的一个,分两种情况:①让被试“注视”表象出的客体的某一部分,如汽艇的尾部②要求被试注意整个表象;实验程序:当被试表象出原来识记的图片并按要求“注视”后,实验者说出原来的该图片中可能有的一件东西名称,要求被试判断原来的图片中是否有这件东西,记录时间。

实验结果:①让被试注视汽艇的尾部,而实验者要求确定是艇首的旗子,则被试需要时间较长②如果让被试注视汽艇中部,而实验者任要求确定的是艇首的旗子,则被试需要的时间较短③当被试注意整个表象时,则没有时间差别。

心理扫描的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说明表象也是可以被扫描的,并且扫描所需要的时间随扫描的距离而增加。

心理扫描的大小效应。

答:实验材料:表象的兔子,大象和苍蝇;实验程序:先让一个动物如兔子靠在一个大的动物如大象或一个小的动物如苍蝇的旁边,
绝大多数被试在构成这样的表象后,都说大象旁边的兔子比苍蝇近旁的兔子小的多,实验者说出靶子动物即兔子的一个特征如耳朵,要求被试利用已经构成的表象来确认,记录其反应时;实验结果:被试应用于大象配对的兔子表象凯确认兔子是否具有耳朵其反应时要长于与苍蝇配对的兔子;实验验证:评定其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

这也是一种心理扫描,其情况与知觉相似。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答:实验材料:81张牌有四种不同的维度:图形的形状、颜色、数目、边框数;每个维度又有三个不同的值:形状有十方、圆和方三个值,颜色有绿黑和红三个值,边框数各位1-3.
实验程序:实验者先规定一个人工概念(如红色圆形),但不告诉被试,让被试通过实验过程来发现这个概念。

主试先出示一张肯定实例给被试看,并告知这是肯定实例。

被试可根据自己的猜测,从所给的牌中自由的选取属于这个概念的其他牌,一次选一张,或者主试每次出示一张牌,让被试判断,被试作出反应后,主试给予反馈,然后根据反馈连续猜测,直到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的模型。

答:布鲁纳等人的假设检验说的基本观点:①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②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综合与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了种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概念形成的策略。

答:①保守性聚焦: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看作焦点,然
后一个属性一个属性地进行检验,层层剥皮,排除无关属性,最后形成概念②冒险性聚焦:每次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进行检验,试图一举到达目的③同时扫描:把根据第一个否定实例形成的几个部分假设都保持在记忆中,在依照其中一个假设选取牌后,将主试给予的反馈与这几个假设进行对照,看哪一个假设是正确的④继时性扫描:它一次只考验一个假设,如果这个假设没被证实是正确的,就可继续使用,否则就选择另一个假设进行检验
问题解决:人在面临问题时,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表征,包含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解答问题时的操作及由操作而产生的中间状态
问题解决的特征。

答:①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终结状态②认知操作的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③认知操作序列的存在:问题解决必须包括心理过程的序列。

问题解决的阶段。

答:①问题表征:是起始阶段,将问题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
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②选择算子:问题解决者选择用来改变问题起始状态的算子③应用算子:利用各种算子改变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最终状态④评价当前状态:包括对选择算子和策略是否适宜、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等作出评估。

语言理解:语言理解是听者或读者借助于听觉的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语言产生有哪些阶段?
答:1、构造阶段:依照目的来确定要表达的意思2、转换阶段:应用语法规则将思转换成言语的形式3、执行阶段:将言语形式的消息说出或写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