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
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开发美国肿瘤协会于2006 年发表的年度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每3 人中就有1 人在其一生中会患有某种肿瘤,而且肿瘤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患病几率还会高于1/3 的比例。
现今全世界用于肿瘤治疗与防治的费用每年以16.5% 的比例递增。
仅用于乳腺癌,结直肠癌及前列腺癌(还不包括发病率最高的肺癌)的投资,目前世界范围内已达每年92 亿美元。
目前全世界用于肿瘤诊断的方法可归为三大类:病理学(活检切片);影像学(超声,X光,CT, PET 等)和血清学(血清肿瘤相关蛋白,如CA-125, CA-199, CEA 等),但所有这些方法都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灵敏性及特异性差,过于依赖医生判断的主观性等。
因此目前临床急需一种能够为医生及病人提供准确,快速的肿瘤检测手段。
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研究,美国FDA 认证的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检测目前已被公认为最好及最可观的检测手段之一。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医生开始应用此技术作为肿瘤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
不仅于此,CTC 检测也被公认为是目前国外新近流行的肿瘤治疗方法-即阻断肿瘤细胞入血转移的唯一有效检测指标。
除了上述CTC可作为肿瘤检测手段外,CTC还可成功应用于以下一系列其它方面的用途:(1)个体化治疗的体外肿瘤药物筛选;(2)体内化疗药物药效的快速评估: 相对于每12周一查的CT 诊断,CTC在第1-2周即可显示药效结果,这一点对临床医生和病人尤为重要;(3) 根据CTC数目,判断病人愈后状况及存活时间;(4)肿瘤病人复发的监测与及时诊断;及(5)正常人群体检普查以利于尽可能的肿瘤早期诊断。
除了应用于临床外,CTC 亦可应用于众多药厂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包括寻找新的肿瘤标识物以及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等。
目前美国FDA已于2004年认证了美国上市公司Immunicon/Veridex的CTC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的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的建议王霄霞【摘要】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筛查血液病等疾病的第一窗口,准确、合理、及时地报告结果,能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详细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范本,且检验人员辨认外周血细胞的能力参差不齐,故各级医院较普遍存在着结果报告方式多样、不规范现象,由此导致的漏诊、误诊现象也较为普遍.该文结合相关建议、专家共识及个人体会,介绍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供大家参考,以提高报告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与患者.【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8(036)012【总页数】5页(P881-885)【关键词】血常规;血细胞形态;结果报告;危急值【作者】王霄霞【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浙江温州3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包括细胞分类、血细胞形态特点、初步意见和/或建议等,这种全面的报告主要借助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的图文报告,报告方式具体可以参照我国专家在2016年《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中提出的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模板[1]。
但这种报告方式尚未普及,临床上更多的是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一些简要特点整合在血常规检查中,且普遍缺乏初步意见等内容。
此外,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详细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范本,而且每位检验人员辨认血细胞的能力参差不齐,故各级医院较普遍存在着结果报告方式多样、不规范现象。
为此,2015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ICSH)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以下简称2015ICSH建议)[2],它具有广泛认同性和权威性。
本文根据国际上的建议、国内专家的共识等[1-3],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谈谈该如何准确、合理、及时地报告外周血细胞检查结果,主要介绍细胞分类及形态、细胞形态学危急值的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应用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分析与临床应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分析和临床应用,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镜观察血液中的细胞的形态特征,以辅助诊断疾病。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包括血小板形态学、白细胞形态学、红细胞形态学和血清学检查。
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贫血、感染、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其他疾病。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及时、精确地辨别出疾病的类型,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时,医生需要注意控制环境温度,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比较病人在不同时间段,以监控病情变化,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 1 -。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下面将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0-1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6.5×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为3.5-5.5×10^12/L,本次检查结果为4.2×10^12/L,属于正常范围内。
3.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为115-150 g/L,本次检查结果为130 g/L,属于正常范围内。
4.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180×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1. 白细胞形态,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异常细胞。
2.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红细胞。
3.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分布均匀,未见异常血小板。
三、结论。
根据本次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各种类型的细胞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细胞,提示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四、临床意义及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次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正常,提示患者目前没有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定期复查以了解血液状况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取全面的诊断信息。
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外界干扰或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结果的误差。
六、结语。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外周血形态学报告的内容
外周血形态学报告的内容前言外周血形态学报告是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的显微镜检查,观察和描述外周血涂片中各种不同类型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以协助诊断和监测疾病的一种常规实验室检查方法。
本篇报告将详细介绍外周血涂片中不同类型细胞的观察结果和意义。
方法为确保准确的形态学观察,本次检查采用了以下标准的方法:1. 采集标本:采用无抗凝剂或EDTA抗凝剂管收集患者外周血样本。
2. 制备涂片:将外周血样本滴在玻璃片上,用另一块玻璃片将之间的血液涂开。
3. 固定和染色:将涂片加入甲醇中进行5-10秒固定,然后使用Wright染料和尤那染料染色。
4. 显微镜观察:在高倍镜下观察和记录各类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染色特征。
观察结果1. 红细胞(RBC):红细胞是外周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边缘光滑、无核、呈圆盘状的特征。
此次观察发现患者红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异常。
2. 白细胞(WBC):白细胞是外周血液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
本次观察发现患者白细胞总量为5600/μL,处于正常范围。
各类白细胞计数如下:- 嗜中性粒细胞(NEU):占总白细胞数的60%,此次患者嗜中性粒细胞计数为3360/μL,正常范围内。
- 淋巴细胞(LYM):占总白细胞数的30%,此次患者淋巴细胞计数为1680/μL,正常范围内。
- 单核细胞(MONO):占总白细胞数的5%,此次患者单核细胞计数为280/μL,正常范围内。
- 嗜酸性粒细胞(EOS):占总白细胞数的3%,此次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68/μL,正常范围内。
- 嗜碱性粒细胞(BASO):占总白细胞数的2%,此次患者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为112/μL,正常范围内。
3. 血小板(PLT):本次观察发现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80×10^3/μL,处于正常范围。
4. 其他细胞类型:除了上述主要的细胞类型外,外周血涂片还观察到了红细胞和白细胞之外的其他细胞,如巨核细胞和浆细胞等。
在本次观察中,这些细胞未见异常。
【王老师专辑】第66期: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病例分析
【王老师专辑】第66期: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病例分析
田馥甄翻唱李宗盛的《凡人歌》
临床资料
男,46岁,发烧。
血常规:WBC76.18×109/L,Hb86g/L,PLT15×109/L。
镜检以图中细胞为主。
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这些是什么细胞?考虑什么?
1
2
3
4
5
6
7
8
9
下面就是结果啦!
想想你的分析!
再看王霄霞教授的分析!
解答
患者图片中可见大量幼稚细胞(共约24个,其中图2有1个,图8有2个,图4、5、6及9均有3个,图3有4个,图7有5个),其胞体不大,胞质少,染色较细致(并有聚集),图2见1个中幼粒细胞,图4、5共有3个LC。
由此可见患者为急性白血病,从形态来看似淋系,建议骨髓穿刺检查。
来源:王霄霞-血液学检验教师新浪微博。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测项目,其主要评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类型的数量、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以及检测异型细胞的存在等。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报告中会列出白细胞的总数和不同种类
的比例,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2. 红细胞计数及指标:报告中会列出红细胞的总数、平均红细
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3. 血小板计数及形态:报告中会列出血小板的总数和平均体积
等指标,以及血小板的形态是否正常。
4. 异形细胞检测:报告中会对检测到的异型细胞进行描述和分析,包括异形红细胞、异形白细胞和异形血小板等。
5. 其他信息:报告中可能还会包括其他相关的信息,如血片制
备的质量、细胞形态学所见等。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
依据之一,因此需要仔细解读和分析。
同时,患者也应该了解自己的血细胞形态学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 1 -。
外周血细胞形态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内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实习时间:2023实习单位:XX医院检验科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我选择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作为实习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并参加了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过程1. 学习理论知识在实习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发育过程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形态学改变。
通过学习,我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际操作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我参加了实际操作。
首先,我学习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掌握了如何正确采集血液、涂抹玻片、烘干、染色等步骤。
然后,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识别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接下来,我参与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的实践,对患者的血涂片进行观察和判断。
3. 病例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病例的分析。
通过对病例的观察和讨论,我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疾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征,提高了诊断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将形态学特征与临床症状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掌握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实践能力。
最后,我通过分析病例,提高了自己的诊断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实习体会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游刃有余。
同时,我也认识到临床工作的重要性,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诊断能力。
外周血镜检复查内容及形态学命名和分级报告详细讨论
南) e、红细胞结构异常观察(参考规范命名及分级标准指
南)
外周血镜检复查的内容及形态学命名与分级 报告详细讨论
正常红细胞形态:染色后红细胞呈粉红色,平均直径 7.5微米呈双凹圆盘状,中心淡染区占1/3,形态结构无 异常。
参数异常时需观察内容:细胞分布、细胞大小、细胞形 态、染色、细胞内容物等。
细胞有无聚集、血小板有无聚集及卫星现象)
血小板数(×10∧9/L)=一个油镜视野中血小板平均个数 ×15×10∧9/L。 白细胞计数(×10∧9/L)=一个高倍镜视野中白细胞平均个数 ×2×10∧9/L。
外周血镜检复查的内容及形态学命名与分级 报告详细讨论
红细胞形态异常时:至少油镜下观察1000个红细胞, 计算% (分散平铺区域观察油镜视野4-5个)
外周血镜检复查的内容及形态学命名与分级 报告详细讨论
血球仪出现警示或检测结果异常:
患者临床信 息资料
观察直方图 散点图
启动复检程 序(涂片镜检/手工
分类或计数)
外周镜检复查的内容及形态学命名与分级 报告详细讨论
外周血涂片镜检复查的内容
1、细胞数量(油镜、高倍镜估计细胞数) 2、细胞形态(RBC\WBC\PLT形态及分级) 3、细胞分布(红细胞有无聚集及缗钱状排列、白
镜下形态如下:
外周血镜检复查的内容及形态学命名与分级 报告详细讨论
白细胞部分:
以下情况需涂片复检: A、数量明显增高或明显减低。 B、仪器不分类或分类比例异常 C、散点图与直方图异常
形态有异常时至少油镜下观察1000个红细胞,算%。指 南推荐定性分级报告,但由于裂片红细胞对TTP 诊 断 有 重要意义,应独立处理报告。
外周血检查报告
外周血检查报告概述外周血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疾病风险。
本报告将对外周血检查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以便对您的身体健康进行评估。
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之一,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处。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参考范围为130-175g/L,女性为120-155g/L。
若血红蛋白值偏高,可能表明您体内有一定程度的脱水或红细胞增多症;若血红蛋白值偏低,可能与贫血等相关。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衡量指标,用于评估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
若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您体弱,免疫反应过敏或存在感染;若白细胞计数偏低,可能与免疫功能下降或骨髓抑制等相关。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衡量血液凝固功能的指标之一,对于止血非常重要。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L。
若血小板计数偏高,可能与骨髓异常、感染或缺铁性贫血相关;若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与骨髓疾病、贫血、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评估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指标,反映了氧气运输的能力。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为4.0-5.5×10^12/L。
若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能与缺氧、红细胞增多症或某些疾病相关;若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与贫血、出血或某些疾病相关。
生化指标肝功能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
ALT和AST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若酶值升高,可能与肝炎、肝病或饮酒过度等相关。
TBIL是评估胆色素代谢的指标,若升高,可能与胆道梗阻、肝炎或肝功能异常相关。
ALB是血浆中重要的蛋白质成分,若降低,可能与肝病、肾脏疾病或营养不良相关。
肾功能肾功能指标包括尿素氮(BUN)、肌酐(Cr)以及尿酸(UA)。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8/87
空泡
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 常为多个,被认为是 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 着色所致。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9/87
杜勒小体
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 多呈斑块、梨形或云 雾状,可能为核浆发 育不平衡所致,为细 胞严重毒性变表现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50/87
核棘突
胞核有各种形态芽状突出,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 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 射损伤等相关。
外周粒血细细胞胞形异态检常验: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呈7叶状58。/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叶
外周血到细2胞叶形为态止检验,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显著浓缩。
59/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两
外周叶血,细胞核形染态色检验质显著浓缩,如眼镜状。
拖外周鞋血形细胞红形细态胞检验,环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
41/87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2/87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情况 1叶<5-8% 2叶20-35% 3叶40-50% 4叶15-20% 5叶<0.5% 6叶 0%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现 象。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9/87
血涂片染色
● 原理 瑞氏(Wright)染色法(经典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现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种成份: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质有亲和
力(胞 浆),染成兰色; 伊红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胞核), 染成紫红色。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报告摘要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血液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患者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准备样本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样本。
通常,医生会在患者的肘部内侧或手背的静脉附近进行采血。
采血时,需要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样本污染。
采集到的外周血样本通常需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2. 细胞涂片制备将外周血样本送至实验室后,需要制备细胞涂片以供观察。
制备细胞涂片的步骤包括:取一滴外周血样本,将其均匀涂布于玻璃载玻片上,然后用另一片载玻片将其横向涂开。
制备完毕后,将载玻片晾干。
3. 染色制备好的细胞涂片需要进行染色,以增强细胞形态的对比度。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Wright染色、Giemsa染色等。
染色液可以根据实验室的标准制备或购买。
将细胞涂片浸入染色液中,一般需要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时间,然后取出并用水冲洗。
4. 镜检观察经过染色的细胞涂片可以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观察时,可以使用低倍镜(如10倍或20倍)进行初步扫描,然后再切换到高倍镜(如50倍或100倍)进行详细观察。
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识别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5. 形态分析在观察细胞时,需要注意细胞的大小、形状、颜色、核形态等特征。
例如,红细胞的正常直径约为6-8微米,呈双凸形,中间凹陷,颜色为淡红色;而白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则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通过比对细胞的形态特征与正常值的对比,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6. 结果分析根据细胞形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例如,红细胞形态异常、白细胞数量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形态异常等都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
医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注意事项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采血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以防止样本污染。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1:10 1:20 1:50
增生极度减低 1:200
50-100 20-50 5-10
<5
白血病,增 生性贫血 健康人,贫
血 造血功能低 下,部分稀
释 再障,完全
稀释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巨核细胞体积大,全片数量少(尾部等边缘 部位较多),故巨核细胞计数一般在低倍镜 下进行。
4.观察全片有无成堆分布异常细胞
2.计数与分类
计数分类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至少100 个),同时注意观察各细胞形态,并要全片观 察血涂片的其他部位(尤其尾部等血膜边缘 处)。
粒细胞系统
观察各阶段粒细胞的数量(50%-70%) 及形态,注意有无原始细胞、幼稚粒细胞、 棒状小体、粒细胞毒性改变、粒细胞分叶过 多或过少等。
淋巴细胞系统
当发生干抽时,在针头中有时可以有少量 骨髓组织,如用针心将其推出,可以制作 一张涂片,仍可供检查。一般可更换部位 再行穿刺,部份病例(如骨髓纤维化)须 作骨髓活检
骨髓涂片的制备
与血片制备基本相同
每次制备4-6张,选取制备良好的 染色
低倍镜观察
1.观察涂片质量
观察涂片厚薄、骨髓小粒多少、油滴、染色 等,然后选择满意的区域进行有核分类、计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传染病,主要 发生于儿童,少数散发于成人。1941年由 Smith将其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区别开来。 本病的特征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其 中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持续时间较长,症 状较轻且为非特异性,部分无症状或体征而 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
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变化显著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骨髓细胞可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查,其中 最简单、最实用的是普通显微镜检查,是诊 断许多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 段之一。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
0-0.1
3.说明:
(1)本室采用国联M99-M型医学图象工作站,参阅其 使用手册。
(2)本室骨髓分类采用全骨髓计数方法(ANC), 当红 系大于50%时,采用非红细胞计数法(NEC);
(3)诊断标准采用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 准》第二版, 其中白血病及MDS的诊断采用FAB分型 标准。
4.油镜检查
观察细胞形态及进行有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油镜观
察区域在涂片血膜的体尾交界部位,分类计数时标本上下 移动,验证低倍镜检查所得的初步印象。通常计数 200个 有核细胞,特殊情况可计数 400或 500个有核细胞,增生 低下或有核细胞甚少时,可分类计数 100个有核细胞。在 油镜观察中,通过血细胞工作站对有代表性的细胞区域采 集图象并入库保存(见血细胞工作站操作程序)。具体内 容如下:
5.外周血涂片报告单内容:
(1) WBC 数及主要成分、各类白细胞比例及形态是否 正常。
(2)有无不成熟白细胞、有核红细胞及异常细胞情况。 (3)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色素状态(中心淡染、核 残余物、多嗜性RBC)及排列等情况。 (4)血小板数量、形态及聚集性。 (5)寄生虫。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法
(1)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以百分率 (%) 表示,计算
各系所占百分比和粒红比例(M/E)。 (2)粒系:计算粒系所占%及各阶段比例;观察核移向
(左移、右移)及形态的改变(巨幼变、双核、P-H畸形、 胞浆颗粒多少或有无)。
(3)红系:计算红系所占 % 及各阶段比例;观察形态有 无异常(巨幼变、类巨幼变及双核、多核、核分裂等残余 物)、多嗜性红细胞多少、成熟红细胞形态及排列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方式应规范化——《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的解读与应用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方式应规范化——《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的解读与应用王黎;张丽霞;王宏;高丽;徐建;潘世扬【摘要】结合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和实验室实际工作,制定了规范化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方式.报告方式主要对血液分析仪筛查后,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复检的异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加以规范化命名及分级,旨在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7(035)006【总页数】2页(P459-460)【关键词】ICSH;外周血细胞;规范化报告【作者】王黎;张丽霞;王宏;高丽;徐建;潘世扬【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015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 ICSH)发布了《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下文简称“建议”)[1]。
该建议是国际血液学专家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命名和分级研究讨论结果,为各国实验室能使用准确、统一的报告方式提供了建议,对于规范实验室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外周血细胞分析中,定量结果异常或仪器异常报警时,提示需要进行外周血涂片或手工分类计数。
关于建议中常见异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命名分级及报告建议详细参见《2015年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的介绍》一文[2]。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检验研究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检验研究目的:探究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的应用研究和应用。
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158例发热或者三系异常患者研究血液样本为实验组,并选择158例的正常标本为对照组,对所有标本进行血涂片和瑞氏染色,并给予对比分析。
结果:实验组染色镜检的阳性率为74.7%,对照组人员的阳性率为13.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外周血细胞进行形态学的检查,同时制定相关措施,防止误诊和漏诊等情况的出现,使患者的就诊时间缩短,并较少医疗费用,减少不良影响。
标签:外周血细胞形态;临床检验;研究方法【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39-02临床采用血液分析仪能够在检验工作中良好节约无力和人力,但这些检验方法只能提供相应的数量指标,细胞分布、大小和细胞比例[1]。
但不能将细胞质量、细胞形态的情况给予准确提供,所以在临床治疗上需要有对细胞形态和血细胞的质量的检验方式,而外周血细胞的形态检验就可对细胞的外部变化和内部结构进行良好观察,可对异常细胞给予鉴别,因此该种检测方法具有较高价值。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158例发热或者三系异常患者研究血液样本,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月158例发热或者三系异常患者研究血液样本为实验组,男性92例,女性66例,年龄范围:12-77岁,平均年龄为:(38.46±6.24)岁,对照组为158例为正常标本,男性92例,女性66例,年龄范围:12-77岁,平均年龄为:(38.46±6.24)岁,没有基本资料的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选择BC5500的血球计数仪、BSAO瑞特染液、光学显微镜和仪器的配套试剂,并对患者进行1ml静脉血液的采取,作为EDTA-k2的抗凝和检验标本。
采用BC5500的血球计数仪对EDTA-k2抗凝给予血常规的分析,瑞特染色后血片放置在显微油镜下,给予全面的巡视,在血片尾部进行100个白细胞的计数,并对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对血小板和白细胞给予间接计数,并观察血液中是否有寄生虫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染料受相应物质吸附而附着于物质表面:
固着作用,即染色粒子进入细胞内起化学反应(染料透过细胞膜的学说很多,尚无定论),与相应的物质形成溶解度很低的盐固着于细胞内而显色。
染色剂皆有选择作用,其染色不是将细胞全部一齐着色,而只是将其中一部分染色,多余的被冲洗掉。
目前多以吸附学说(电力吸附、机械吸附、化学吸附)来解释。
一般染色方法由两种染色剂(酸性、碱性)组成,通常细胞核及浆碱性粒体为碱性,细胞浆为酸性。
酸性染料可和带正电荷的(碱性)物质结合,这种物质称嗜酸性物质,对酸性染料具有亲和力,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碱性物质;碱性染料可和带负电荷的(酸性)物质相结合,这种物质称嗜碱性物质,对碱性染色粒具有亲和力,因此嗜碱性粒细胞之颗粒本身为酸性物质。
另一种蛋白质在pH6。
4呈等电状态,本身所含的正/负电荷相等,因此,既能和酸性染料又能和碱性染料结合,这种物质称中性物质,如中性粒细胞之颗粒。
一般用pH6.4PBS来稀释染液,使每次染色都在同一pH中进行,让细胞在恒定条件下着色,使染色效果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