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合集下载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高频考点,一般来说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解题的小技巧。

一、理论内容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二、考查重点(一)知识区分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考查频率最高的两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我们考生在区分这两个阶段的时候可以联系皮亚杰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来进行理解。

主要从以下两点来区分:1.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2.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

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常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

道德 品德

道德 品德
•善于合作分工。
•自小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date/time>
<footer>
Company
LOGO学习的习惯
学习的习惯的核心是创新
学CLoOm习pGanOy的习惯的主要行为的具体指标
•主动学习(人格特征为自我能动性) •独立思考(人格特征为独立性) •学用结合(人格特征为勇于实践) •总结反思(人格特征为敢于创新)
教授、心理研究所所长)
·此调查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教育部重点课题。
·调查对象是全国三类地区九大城市及其
郊县的117所学校25485名11~19岁青少

<date/time>
<footer>
结果表明: ·我国青少年道德情感总体正向积极 但亟待提高; ·爱国感和关爱感发展可嘉,正直感 和责任感现状堪忧;
从作用:积极的习惯和消极的习惯; 从时间:传统的习惯和时代习惯; 从水平:动作性习惯和非动作性习惯; 从文化:地方习惯和各国 不同文化的习惯; 从性质:公德性习惯和个性化习惯。
4、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习惯形成的原则 Company
5LOGO
•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原则; •习惯培养的差异性原则; •习惯培养的一致性原则; •习惯培养的整体性原则;
<footer>
•学会尊重,学会宽容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家长不要轻易承诺)
•发现、欣赏和展示自己的优势智慧(搭建 多元舞台)
<date/time>
<footer>
Company
LOGO
做事的习惯
做事的习惯的核心是规则

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一.三种道德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2.埃里克森(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三)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2.科尔伯格二.三种道德发展理论的相同点。

三.三种道德发展理论对当今德育的启示。

浅析三种著名的德育理论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类2009146068 张鹏摘要:围绕着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新性善论”的确立,回答了道德是否可教。

关于道德的发展和怎样进行德育,中外各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和考研,其中以西方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更具有特色,影响力最大的有三大学派:情感方向发展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行为方向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和认知方向发展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科尔伯格)。

本文将着重强调这三种理论的内涵、相似点和对当今德育的启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谈这三种理论的实用价值。

关键字: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三种德育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弗洛伊德(一)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新生儿只有本我):由无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核心是即时性的个人满足。

2.自我:自我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但是它与本我不同的是,他行事时会把周围环境的现实情况纳入考虑范围,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3.超我:大约发生在5岁时。

超我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这些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标准通常由父母传给孩子。

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二部分构成,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采取较高的道德标准。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三个层面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结果。

道德是通过超我的发展而获得的,就是说通过老师、父母的辅助力量,通过“自居作用”“纳入”机制将社会伦理规范加以内化而形成的(二)弗洛伊德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力比多”投放的部位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口唇阶段(1岁前)、肛门阶段(2~3岁)、生殖器崇拜阶段(3~5岁)、潜伏阶段(6~12岁)、生殖阶段(成年期)。

.1.口唇阶段: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部分,口唇的刺激是愉快的来源,产生快感。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Def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

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

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

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

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

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

②再认同。

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

③最后信奉。

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

7.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

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

8.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

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

②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

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③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

儿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

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生活。

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

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

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②活动性生活。

主要有三种:游戏活动、仪式活动、叙事活动。

③学习性生活。

学习是人的天性,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生活。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为前提。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是如何发展的?在现代心理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影响较大的当属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在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对当今德育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重点考查内容之一。

考查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识记类、理解类题目均有涉及,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理论。

一、考查人物与理论的对应【考题再现】道德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研究者是 ( ) 。

A.维果斯基B. 皮亚杰C.科尔伯格D. 奥苏贝尔【答案】 C。

该题属于识记类题目,较为简单,能够记忆准确即可。

但是在这里需要区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他们都属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了四个阶段,从他律到自律。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以该题目为例,考查科尔伯格和皮亚杰的一部分题目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个人物的观点互为干扰项,所以要同时掌握两个人物的思想,确保准确率。

中公教育二、结合《教育学》中“德育知识”考查理论核心观点。

“德育模式”中,首先介绍了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认知”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代表人物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考题再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从德育模式上归类,属于( ) 。

A.认知模式B. 价值观澄清模式C.体谅模式D. 社会学习模式【答案】 A。

认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即主张此观点,如能抓住理论核心,便可对应选择。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预测最新版(二)1、单选题儿童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_____。

A : 前道德阶段B : 他律道德阶段C : 自律道德阶段D : 合作道德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8~11、12 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2、多选题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有_____A : 道德认识B : 道德行为C : 道德情感D : 道德意志E : 德育内容参考答案: ABCD本题解释:【答案】ABCD。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3、填空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____与内化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 认同4、填空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____。

参考答案: 内化5、简答题简述道德判断与评价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从他律到自律; (2) 从效果到动机; (3) 从律他到律己; (4) 从片面到全面;(5) 从笼统到具体。

6、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生过错行为的是_____A : 调皮搗蛋B : 恶作剧C : 考试作弊D : 未经允许拿他人东西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区分。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

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属于过错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则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品德形成的理论

品德形成的理论

品德形成的理论一、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观??观点:??道德发展分三个阶段:①行为受有道德结果的生物和社会性冲动的激发;②个体几乎不加批评地接受其所在团体的标准;③行为受个体对一个目的对己是否为善进行思维和判断的指导。

??我们是生而无知和不成熟的,因而处于社会的依赖状态。

教学和道德训练,就是成年人逐渐提高幼弱者照料自己的能力的过程。

--《哲学的改造》??评价:??他律到自律的观点对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发展模型产生影响。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根据所要探究的道德现象,设计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查明他们的道德观念。

】??【打碎玻璃杯: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我了帮妈妈做事,打碎了一盘玻璃杯;另一个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谁更错?】??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他律是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重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他律是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发展阶段:??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阶段(8~10岁)??【以相互遵从规则为特征,将规则看作共同约定,以公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④公正阶段(11~12岁)??【从利他主义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依据规则判断时,先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海因茨故事:意大利某城市有个名叫海因茨的人。

他的妻子得了癌症,危在旦夕。

城市有个药剂师,研制了一种治癌症的特效药,但要价极高,每剂要2000美元。

海因茨家穷,他变卖了家产,从亲友中借贷,共凑到1000美元。

他求药剂师降价卖给他一剂药,或者分期贷款,药剂师不同意。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是以品德心理学和德育原理为基础,以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揭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门新设课程。

第一讲品德· 道德· 德育一、品德、道德与德育(一)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道德的职能是抑恶扬善。

道德的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形式发挥出来的。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内涵品德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品德是最具社会评价意义的个性特征;品德是一种较稳固的个性特征;品德具有外化的行为表现;品德的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个性特征。

二、德育的概念与德育本质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概念: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的本质道德转化品德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

如何使学校德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1.德育内容注重思辩性。

2.德育过程突出实践性。

3.德育活动讲究品牌性。

(三)德育的特征从活动的目标指向看----培养品德从活动的内容看——传输社会道德从活动的方式看——强调亲身体验、感悟从解决的特殊问题看——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四)衡量德育活动的三个基本标准标准1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标准2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标准3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一般特点、规律与教育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构成要素(心理形式)——知、情、意、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二)品德各要素的表现形式及作用1、道德认识概念——是人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掌握。

小学生品德发展(2014).

小学生品德发展(2014).

所谓“他律”,就是受外部规则的约束和管制。
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人
们可以主观地制定社会规则,也可以挑战现有规则。
同时,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还可以修改规则。 他们认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也可以违反
规则。
比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 交通规则,但他也是道德的。
在行为责任判定上,儿童会根据行为者的主观
通过一系列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从一
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
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经历了一个前道德前段和两个道 德阶段。 (1)前道德阶段 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 正含义。如,在弹子游戏中,没有明确的获胜目的,游 戏的目的在于轮流玩,不需要规则的约束。他们的行为 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一、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儿童自身生理发展的成 熟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步形成了对规则、法律 等的道德概念的理解,他们会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道德 判断,从而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当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他们便 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前进了一步,由此一步一步走向道 德成熟。
品德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逐步社会化的过 程。通常而言,个体的品德形成需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
依从
个体并非真心 愿意,而是出于 外在的奖励或惩 罚而遵守道德规 范。其道德行为 会随着外部因素 的变化而变化。
认同
个体在认识、情 感和行为上与规范 保持一致,从而自 愿地遵守规范。这 一阶段的个体能自 觉、主动、一贯性 地表现出道德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
听完上述的对偶故事——哪个孩子的行为更坏? 他们认为应当要惩罚约翰,因为他打碎了15只杯 子,比亨利的一只杯子要严重多了。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品德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和提高。

品德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和成熟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目标。

初级阶段是品德发展的起点,通常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孩子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如诚实、守信、友善等。

此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

中级阶段是品德发展的进一步发展阶段,通常出现在青少年和青年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的道德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观念。

青少年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且开始关注和思考一些更为复杂的道德问题,如公平、正义、责任等。

此时,他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自己的品德。

高级阶段是品德发展的深化阶段,通常出现在成年人和中年人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且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品德。

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

同时,他们也能够主动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时,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追求,做到言行一致,努力成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成熟阶段是品德发展的最高阶段,通常出现在中年人和老年人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具备了非常成熟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能够在各种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品德。

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化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做到始终如一。

此时,他们需要传承和弘扬自己的道德理念,为后人树立榜样,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品德。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和成熟阶段。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探讨两者在道德认知发展领域的核心观点及其异同。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是心理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两位学者的理论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别阐述他们的道德发展理论,最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他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习俗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道德认知特点和行为表现。

而科尔伯格则在皮亚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道德发展理论,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认知特点和行为表现。

通过比较分析,本文将揭示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启示。

本文还将探讨这些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和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意义,以期为促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概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认知发展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道德发展理论也是其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与认知发展紧密相连的过程,它随着个体的认知能力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

在前道德阶段,儿童尚未形成道德观念,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基于自我中心和直接的感觉运动经验。

进入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外部的权威规则,他们严格遵守规则,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

在自律道德阶段,儿童开始理解到规则是可以协商和改变的,他们开始根据个人的意愿和意愿之间的平衡来制定规则。

在公正阶段,儿童形成了公正的观念,他们开始理解到公正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原则。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咨询电话:(029)85205500心理学高频考点之品德发展的阶段论在招教考试中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属于高频考点也是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如果对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掌握、理解不到位在做题的时候也容易产生错误。

接下来小编将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对儿童来说毫无道德可言,饿了就哭,想尿了就尿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

倾向于主持公平、公正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小结:前道德时期:儿童无道德,主要是满足生理本能;他律道德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自律道德时期:儿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十岁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分水岭:从他律道德转向自律道德阶段。

练习题1.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

A. 甲同学错误大B. 乙同学错误大C. 两者都没错D. 两者错误一样大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陕西京佳网站: 1. A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_____A : 外化B : 内化C : 行为D : 从众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2、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3、单选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_____。

A : 初二年级B : 初三年级C : 高一年级D : 高二年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初中生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为主,随年龄增长,总的趋势是向稳定性发展,多变性减少。

初中生在活动中,容易被“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道德动机简单,情境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兴奋性动机突出,动机容易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化水平提高,理智性动机发展,兴趣趋向稳定,道德动机向稳定性发展。

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4、单选题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取向者属于下列_____时期的特征。

A : 前习俗水平B : 习俗水平C : 后习俗水平D : 道德成规前期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5、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 ‐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

解析:他律道德阶段 (2~8 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1、单选题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是_____。

A : 8 岁左右B : 9 岁左右C : 10 岁左右D : 11 岁左右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品德发展关键期的掌握。

【参考答案】B【名师点睛】小学品德发展的关键期通常为小学三年级,也有教材会直接写为 9 岁。

而中学品德发展的关楗期是初中二年级,一般很少考到年龄。

2、单选题个体品德的心理结构中,_____是核心部分。

A : 道德认知B : 道德情感C : 道德意志D : 道德行为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的基础。

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3、单选题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很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是_____。

A : 道德动机B : 道德评价C : 道德行为习惯D : 积极的道德情感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4、填空题皮亚杰认为,____道德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参考答案: 自律5、填空题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物”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催化剂”的是____。

参考答案: 道德情感6、填空题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参考答案: 模仿7、填空题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这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在____。

参考答案: 习俗水平8、多选题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_____。

A : 义务感B : 责任感C : 事业感D : 自尊感E : 羞耻感参考答案: ABE本题解释:【答案】ABE。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2、简答题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 自我中心阶段; (2) 权威阶段即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 可逆性阶段即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4) 公正阶段。

3、填空题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____和____,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4、填空题内化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和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5、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 ‐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他律道德阶段 (2~8 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一、前习俗水平(5—10岁)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二、习俗水平(11—15岁)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学、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与品德的联系
(1) 两者的实质相同,即都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 两者的形成方式一样,都是习得的结果。
(3) 两者的构成成分相同,即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学习任务一 辨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1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
能够区分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
述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发展理论。
4
理解并识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5
了解小学生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
掌握小学生品德形成(改变)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引言:
品德发展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品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品德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来探讨品德的发展。

儿童期:培养基础品质
儿童期是品德发展的起点,也是培养基础品质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家庭和学校是孩子品德发展的主要场所。

家庭是孩子品德发展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学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道德准则。

青少年期:确立个人价值观
青少年期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逐渐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对于公平正义和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此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品质。

成年期:践行社会责任
成年期是品德发展的实践阶段,也是践行社会责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需要将个人的品德提升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等方面。

同时,成年期也是个人品德发展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个人应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老年期:传承品德智慧
老年期是品德发展的传承阶段,也是传承品德智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可以将自己的品德智慧传承给后代。

老年人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道德模范和榜样。

同时,老年人也应继续充实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结语:
品德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努力和提升。

儿童期需要培养基础品质,青少年期需要确立个人价值观,成年期需要践行社会责任,老年期需要传承品德智慧。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只有不断努力和提升,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让我们共同关注品德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