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

导入:

今天将有几位可爱的神秘嘉宾与我们一起同堂上课哦!大家鼓掌欢迎我们可爱的小朋友。首先我问各位小朋友几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道德吗?

3、你认为谁应该受到惩罚,该怎么惩罚?

4、对这则案例中发生的事情、损坏的财物,你还有别的看法吗?

谢谢各位小朋友,欢送小朋友离场哦!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是指小学生对是非、好坏、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它由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两部分组成。道德观念也可以说是道德规范,

那么根据这几位小朋友的回答和我们每个人在小学时期品德发展状况的回忆中,我们来谈谈小学生会产生哪些道德观念?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这些道德观念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呢?他们的道德认知发展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题。

思考题:小学生有哪些道德观念呢?并有怎样的发展特点?

第四,惩罚观念的发展。当成人对过失行为施以惩罚时,儿童心目中是怎样看待惩罚的,他们认为该用哪种惩罚才算恰如其分,从中可以看出儿童惩罚观念的发展水平。研究发现,7岁儿童强制性策略观念占优势,即认为谁犯过错,谁就理所当然受到大人的惩罚以抵罪。这种观念在11—13岁儿童身上所占比例就很少了,即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8岁儿童回敬性惩罚的观念占优势,即认为谁犯过错,无需从外部施加强制性惩罚,他的过错会以被同伴集体嫌弃作为回敬。这种观念也随年龄增长而递减。9 岁儿童批评性惩罚观念占优势,即认为谁犯过错,谁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教育。

第五,公正观念的发展。这是一个有关是非的观念问题。儿童究竟是根据什么来考虑是非的?研究发现,7岁以下儿童对公正概念尚不理解,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服从或不服从成人。7岁以上儿童的是非观念是公平不公平,平等不平等。大家都公平即是,大家不公平即非。8岁以上儿童的是非观念是公道不公道,这一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是非观念,而是一种出自关心和同情的道德关系的观念,它具有利他主义的成分。研究还发现,我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是非观念大多数处于公平不公平,至于以服从观念和公道观念来考是非问题的所占比例很小,即两头尖中间宽。

分享观念。心理学的研究发现: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意识,2岁可以主动助人,4-6岁儿童的分享、助人意识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

迅速,且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差异性。

2、小学生道德观念是从直观具体、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例如,中国的小学儿童对“道德”一词的理解就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水平:(1)只能同义反复,认为“道德就是道德行为”;(2)停留在个别现象上,认为“不打架、不骂人”就叫做有道德;(3)理解比较深刻、抽象,认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就是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不做对集体有害的事情,做个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3、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其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紧密相关,且具有固定的、不

变的发展顺序。这一点,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做了实证研究。

这是从道德观念上看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再讨论一下道德判断上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好,观察非常仔细。

要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特点,我们不能绕开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成果。

刚刚这个对偶案例就是对皮亚杰研究方法的模仿。他的研究结论是:儿童道德判断或评

第四,从片面到全面。低年级儿童的评价带有片面性,比较简单化,可以说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例如,一个有很多优点的人,可能由于一次小的过失而失去儿童的信任;或者相反,一个有很多缺点的人,可能由于一次小的成功而获得他们的信任。儿童对自己也会有这种情况,由于一次小的过失,可以懊悔不已;也可以由于一次小的成功而得意忘形。高年级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就比较全面了,他们逐渐学会了在道德评价中区分主要与次要,一贯和偶然。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用“道德两难”的故事来分析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有一名妇女患了重病。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只有一种药可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刚发现的镭。这种药的成本很高,而药剂师索取十倍于成本的钱。海因到处借钱,但只筹到一半的钱。无奈,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太太快死了,恳求他将药便宜些买给他或让他以后在付款。但是这个药剂师不同意。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他竟砸了药店为他太太偷药。

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1--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

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他们服从权威的规则只是为了免遭惩罚。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或工具性取向

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准则,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

水平2--习俗水平(9~15岁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儿童心目中的行为就是能取悦于人,对别人有帮助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

第四阶段: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遵纪守法

水平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认为社会道德、法律和习俗都不过是些社会契约,当然可以改变,不同意单纯以规则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第六阶段:普遍以道德原则定向

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重要的还要考虑更本质的道德原则。

陈旭:我认为小学生集体意识已经开始发展,从刚刚几个小朋友包括我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都可以有很深刻的体现,我们做一件事情会思考是否能够得到老师或者爸爸妈妈的表扬。从那时候开始我们的集体荣誉感、维护集体利益的这些想法也都开始出现。

莫月锋:(友谊观念)

我觉得小学生已经有了偏袒自己喜欢、亲近、和自己一起玩儿的人的观念,我们自己从小时候,甚至到现在,一直有这样的心理,就像前面的小男孩儿

说应该把第五颗糖给自己喜欢的小女孩。想要建立友好关系的想法,在那时候已经产生。

曾婷:(公正观念)

我根据第一个案例分析说一下小学生道德观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像六年级的孩子他不会把糖分给与自己玩的很好的朋友,而是让大家一起分享那颗糖,所以说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出现了公平的道德观念。

刘安明:(公有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