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九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一、价格总水平
(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与度量
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月、季、年)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和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两种方法:一是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
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价格指数: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
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指标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
大多数国家用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货币供应量(M)、货币流通速度(V)和总产出(T)。
公式:MV=PT→P=MV/T微分推导→π=m+v-y
T表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P代表价格总水平。
π表示价格总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m表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率,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y代表GDP的变动率。
P的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
M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V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T的增长也相对稳定,所以价格总水平P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货币供给量M的变动。
2、总需求和总供给。
价格总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短期与总供给呈同方向变化。
总需求增长速度快于总供给,价格总水平可能上升,反之亦然。
(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工资分为名义工资(当时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和实际工资(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过程中,如果名义工资不提高或提高幅度低于价格上升幅度,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反之,价格总水平下降,如果名义工资不下降,或下降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则实际工资就会上升。
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与价格总水平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实际工资变动率=名义工资变动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由于价格总水平变动导致的劳动者实际工资和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会在一定条件下引起企业与劳动者、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一般来讲,一定程度的通货膨
胀有利于企业和政府,而通货紧缩则有利于劳动者和居民。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率的影响。
利率分为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市场利率)。
名义利率,指银行当时规定的和发布的利率,实际利率则是扣除价格总水平变动影响因素的利率,也就是在货币购买力不变时的利率。
公式:i(实际利率)=r(名义利率)-π(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汇率的影响因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资本的国际流动、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价格总水平变动的比例关系等。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两种货币的汇率应有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又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所以货币的汇率应有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两国模型中,如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反之,如过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低于外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本币就会升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会下降。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并进而影响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有间接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别是剧烈的、大幅度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不利。
只有在短期内,在价格变动没有被市场主体预期到的情况下,才可能对经济增长发生某种作用: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而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
但这种作用是短暂的、不可能是长期的。
二、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失业的含义
就业就是指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就业界定的三个方面:一是就业者条件(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每周工作的时间长度)。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
失业人口: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都是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是指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城镇就业人口: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是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数)×100%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数)×100%
长期来看,总存在一个正常的失业率,这就是自然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供求处于均衡状态、价格总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定义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失业率,斯蒂格利茨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为零时的失业率,现在一般称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四)失业的类型
1、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种)。
自愿失业,即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
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具有的某一特定技能和就业岗位实际需要技能不一致导致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产业的兴起、旧产业的衰落)。
2、需求不足型失业(或称:非自愿失业或周期性失业)。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资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导致的失业。
这种失业也经济周期相关。
经济处于繁荣与高涨阶段,失业率较低;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阶段,则失业率较高。
这种失业是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关注的重点。
(五)我国就业与失业问题
二元经济结构:指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出现的特殊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可以再两个部门之间的流动是自由的,低收入的农民一定会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但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从农业中转换出来的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可能接近于零,因此城市中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如果考虑城市的失业风险或其他制度性的限制,农民留在传统部门不进行流动,那么农村实际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或者就业不足现象,即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少于愿意而且能够工作的时间。
努力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三、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了美国的产出与失业之间的一个数量关系,即奥肯法则或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的GDP,即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实现的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即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GDP就会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个百分点。
公式:(y-y*)/y*=-2(u-u*)。
Y表示实际GDP,y*表示潜在GDP,u表示实际失业率,u*表示自然失业率。
奥肯定律的重要政策含义:表明了经济增值和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政府应当把经济增长作为增加就业或降低失业的主要途径。
(二)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
公式:E e=E/Y
E e表示就业弹性系数,E表示就业增长速度,Y表示经济增长速度。
就业弹性的变化取决于:产业结构等因素。
一般来说,如果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则就业弹性相对高。
因为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单位产品需要投入的劳动力较多。
(三)菲利普斯曲线
以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名字命名的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最初是用来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越高。
工资增长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改进成为一种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一般称为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纵轴通货膨胀率π表示,横轴失业率U表示)。
两者负相关,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可以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率,或者用高失业率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也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弗里德曼,认为工人和企业感兴趣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在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时,工人会把通货膨胀预期考虑进去,这意味着,对某一个水平的失业率,可以对
应多个水平的通货膨胀率。
按照这种观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之间的所谓替代关系只在短期内才是可能的,而长期内是不存在的。
从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