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民族和国家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0eed051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7.png)
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民族和国家认同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认同开始出现挑战。
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同时也更加复杂。
这种情况下,民族和国家认同变得更加容易受到威胁,需要我们对其深入思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加速大大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商业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种影响无形之中催生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这种文化逐步消解着传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
全球化造成了生产力和市场渗透全球范围的进程,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使人们更多地秉持全球公民的意识,忽略了民族和国家身份的差异。
由于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和国际贸易导致作为经济和政治实体的国家权力受到削弱,许多国家甚至感到自己陷入了“失落国家”的境地。
这种结果导致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许多国家为了维护自身所认为的“民族利益”,不惜通过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来进行自我保护,国际关系因此变得紧张。
我们需要对民族和国家认同进行重新思考。
尽管现代世界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民族和国家认同在某些方面仍然至关重要。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认同是国家存在合法性的关键因素。
国家认同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内部凝聚力,同时还向外界传达了其自我的信仰和价值。
从民族的角度来看,民族认同能够为个人的生活提供一种证明自我身份的方式,增强个人的自尊心和社会地位。
这种认同也能够使我们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根源,进而为自己打造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留和维护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我们需要在国际共同体的框架下,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来推进全球化的进程。
尽管全球化存在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但我们仍可以通过积极的合作和交流来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更加重视民主和和平,这是保持和平共存的关键。
我们需要共同呼吁世界各国,通过民主原则来解决各种民族问题,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以更加公正和公平的态度来面对全球化,国家和民族认同就可以和平共存,共同发展。
浅谈多民族国家中的国家认同问题
![浅谈多民族国家中的国家认同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16bbd19f7ec4afe05a1df01.png)
浅谈多民族国家中的国家认同问题作者:方吉王寒露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8期摘要:由于民族成分的复杂性以及国民身份的多重性,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没有实现天然的统一。
虽然彼此之间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冲突的必然存在,但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诸如民族政策的失当、经济发展的失衡、跨国民族的存在、境外势力的渗透等,就极有可能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
多民族国家必须将国家认同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工程,持续不断地加以推进。
关键词: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一、什么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一)定义国内外的学者对民族认同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民族认同与群体成员的态度、价值取向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里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对民族认同的含义进行阐述:其一,民族首先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共同体,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
其二,是民族自然文化的认同。
在一个民族发展中,一种文化体系以民族为载体,而民族以文化为聚合。
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了這个民族中人们的精神、行为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认同民族的文化,也就带来了相互之间的亲近感,并在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形成了与其相关的、复杂的民族心理活动,如价值、审美、好恶、感情、意识等。
“国家认同”是从“national identity”直译过来,主要是在冷战中后期以及后冷战时期,针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与发展而出现的政治概念。
主要分为三个层面:(1)心理层面。
它在构建国家认同的过程中,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
相似或相同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和价值信念都包含在所有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里。
基于对这些因素的心理共识,国民才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并且愿意维护共同的名誉和利益;(2)政治层面。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认同,在制度层面来说是社会成员对自身所属的某一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认可和接受。
简而言之,国家认同的本质就是国民对这个政治权力的信任、政治制度的认可以及对政治价值的信仰;(3)经济层面。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af52205b307e87100f69610.png)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2.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含义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认同则是指对中国这个国家及中华历史文化的归属意识。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华民族心理、中华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感情[1]。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创痛、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意识,即国民认同。
主要表现在对外和对内两方面:对外,是指国家得到他国的认可和国际的承认,作为国家成员也获得了归属于某个国家的身份感[2]。
2.2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调查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现状,在这里我们从“中华民族历史认同”、“民族关系”“国土认可”等几个方面设置了问题。
表1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民族关系情况的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314事件”和“75事件”是对民族关系的一种伤害各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和中华民族是联系在一起的我国是各民族人们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很赞同118 80 120 126 赞同70 90 66 62 不一定8 22 10 8 不赞同 2 6 2 2 很不赞同 2 2 2 2[1]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28.[2]徐柏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表2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土认可”和“国家认同”情况的调查统计表我国960万平方公我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很赞同134 94 126赞同54 94 62不一定8 8 10不赞同 2 2 2很不赞同 2 2 0由上可看出,在中华民族历史认同上,有94%的同学对此表示赞同,说明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历史有着广泛的共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着强大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4035ba3743323968011c92cc.png)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指导教师×××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
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
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
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
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
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共3篇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f6c33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3.png)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共3篇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1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如何在一个国家内实现和谐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难题。
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否与其内部的关系息息相关。
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人对于民族的认同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认同逐渐成为讨论的焦点。
民族认同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中国梦”中,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定义的中华民族的概念。
从历史文化到人文艺术中,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这也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坚守自己文化和传统的原因。
在民族认同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历史和民族的纯粹性。
这种纯粹性是来自于自然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认同。
然而,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面临的世界观和文化的冲击使得民族认同不再是唯一的标识。
此时,国家认同成为了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新课题。
国家认同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广阔的国土上,各个民族、各个地域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如何将这些文化和背景融入到一个国家的统一身份认同中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在国家认同中,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国家、社会和文化的共享性。
这种共享性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法律体系、共同的经济基础和共同的文化推广上的。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转变到另一个。
真正的转变是两者的共同融合。
国家认同是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处在21世纪,国家认同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基于正确的历史认识和公正的法律体系的国家认同。
这样才能让人们在国家认同中感受到公平和共享。
而这种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不可替代的。
如何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呢?实际上,这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多民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的内容
![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892210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d.png)
民族团结五个认同的内容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强大支撑。
在现代社会,民族团结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那么,民族团结的认同有哪些呢?以下是五个方面的认同。
一、历史认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历史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族英雄等方面的认同。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
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
三、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应该爱国爱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我们的根,我们应该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精神,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五、价值观认同价值观认同是指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的认同。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秉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之,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是民族团结的五个方面的认同。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中华民族的文化,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范本
![2023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eae8846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1.png)
2023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范本《____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
为了正确把握导向,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____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意识,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深入开展“五个认同”的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自我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群众团结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五个认同”内容1. 国家认同:广大群众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党的领导,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社会认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3. 文化认同:广大群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视中华文明瑰宝,认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价值认同:广大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集体主义和共享精神,追求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5. 自我认同:广大群众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豪地认同自己的身份、角色和责任。
三、实施指导思想本方案的实施遵循以下指导思想:1. 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执政方略。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坚持发展和谐社会,注重增强社会协同性和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族团结和谐。
4.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动“五个认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实施策略和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认同意识。
深入挖掘国家发展成就,宣传党的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a178af2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8.png)
论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以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为依据张禧瑞摘要: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历史演进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互作用中最终确立起来的。
就历史渊源而言,与传统认知恰恰相反,原始的国家认同是近现代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是其不可或缺的特性;民族认同则催生了民族国家,其本身也就成了现代国家认同的基本底色。
因此,在处理现在多民族的民族国家形态稳定性问题上,需要着重处理二者的关系,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原则,但同时也不能抹杀和否定民族认同的存在,这里的民族认同包括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037-03民族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作为一种政权存在形式被历史所选择、社会成员所接受。
但随着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即单一民族所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被重新定义。
多民族国家的出现不仅重构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也给这一现代国家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使得维系国家统一稳定成为了当务之急。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准确把握矛盾的根源;要维护民族国家形态的稳定,就要找到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认识其历史和理论依据,并根据这些认识对当前我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建议,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具有争论的民族国家建设理论影响民族国家存续的主要矛盾来自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冲突是相关民族国家理论的着手点,由此产生了两大相互对立的理论派别。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的根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冲突,在现有的主流研究中主要源于二者利益的不一致性。
首先是随着移民和多民族国家的增多,族群的地域边界与国家边界重合度不断降低,但对于民族关系和文化的认同仍然强烈地存在,即民族认同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这与以政治性和理性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认同发生了冲突,对于国家归属感的缺失使得国家认同被动摇。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6633f6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d.png)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本文概述1、简述多民族国家的概念与特点多民族国家,指的是在其国土之内,存在多个具有独特文化、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特征的民族共同体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通常呈现出文化多元、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在多民族国家中,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也共同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多元性。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政治包容性。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多民族国家通常需要在政治上对各民族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尊重,保障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和权益。
再次,经济互补性。
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往往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技能和市场需求,这使得各民族在经济上呈现出互补性,有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社会和谐性。
多民族国家需要在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引导,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民族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国家认同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阐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核心概念。
民族认同主要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忠诚感以及对其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通常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基础之上,它强化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民族成员在情感、意愿和行为上形成一定的共同体。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https://img.taocdn.com/s3/m/86b48f6af5335a8102d220a2.png)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
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
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
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¹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
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
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
º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f904b8a98271fe900ef9c1.png)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
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
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
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
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
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https://img.taocdn.com/s3/m/ad35670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1.png)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引言现代国家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内部凝聚力的核心之一就是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对国家身份、共同价值观和集体意识的认同感,能够使国家内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保持相对稳定的秩序。
然而,国家认同的建构并非是一种自发的过程,而是经过政治角逐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重点分析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在国家建构中的作用,并且通过举例说明这些认同是如何被操控和操作的。
一、民族认同的政治逻辑民族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认同形式。
在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往往成为国家认同的核心,并被政府用来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
一方面,政府通过炮制民族历史、传统和英雄事迹等来强化民族认同感。
这种历史建构往往会有选择性地突出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忽略或掩盖其他对国家认同构成挑战的历史片段。
另一方面,政府还会鼓励民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以此来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
这种文化建构往往涉及到对民族节日、传统服饰、风俗习惯等的正面塑造和弘扬。
通过民族认同的政治建构,政府得以塑造一个团结稳定的国家形象,并使民众对国家感到归属。
然而,民族认同的政治建构往往也具有被滥用和操纵的一面。
一些政治家和领导人会通过扇动民族主义情绪来掌握权力、转移民众关注、达到政治目的。
他们往往通过制造外部敌意、宣扬种族优越性等方式来唤起民族认同,并将其转化为对特定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这种滥用民族认同的政治逻辑不仅容易导致区域冲突和民众对立,还可能使国家陷入困境和动荡。
因此,明智地引导和管理民族认同的政治建构是现代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二、政治认同的政治逻辑政治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政治认同是指对国家制度和政治价值观的认同感,能够在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合法性。
在一个民主国家中,政治认同往往是公民对民主制度的支持和参与的结果。
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
![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4fcb60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f.png)
2013年第3期南洋问题研究No.32013(总第155期)SOUTHEAST ASIAN AFFAIRS General Serial No.155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院以马来西亚为例赵海立(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收稿日期:2013-05-06 作者简介:赵海立,男,河南项城人,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①这里所用的“族群”概念中,包含有种族族群和民族族群两个方面。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即是种族族群,也是民族族群,是两者的结合,所以只能以族群概念表现之。
⏤⏤⏤⏤⏤⏤⏤⏤⏤⏤⏤⏤⏤⏤⏤⏤⏤⏤⏤⏤⏤⏤⏤⏤⏤⏤⏤⏤⏤⏤⏤⏤⏤⏤⏤⏤⏤摘 要:国家与族群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因而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要素,特别是二者的认同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决定着二者关系的基本形态。
国家的公共性要求它不应该将政治政策偏向任何一个族群。
族群平等是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平衡点,否则,可能会导致政策所损害的族群对国家存在意义的质疑。
马来西亚独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实施的正是偏向马来人的政策,从而造成非马来人对国家的不满。
关键词:国家认同;族群认同;马来西亚 中图分类号:D73/77.33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13)03-0001-08⏤⏤⏤⏤⏤⏤⏤⏤⏤⏤⏤⏤⏤⏤⏤⏤⏤⏤⏤⏤⏤⏤⏤⏤⏤⏤⏤⏤⏤⏤⏤⏤⏤⏤⏤⏤⏤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有着丰富的成果,并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即二者既存在着张力,但也可以相互促进。
然而,人们不禁会追问,这种基本共识所依据的基础是什么呢?其张力和共同点存在于什么地方?又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呢?显然,国内学者们的论述对此强调得并不充分。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对“认同”属性的认知有偏差,对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基础研究不够等。
本文选择马来西亚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作为研究的样本,旨在考察二者关系的现状及其形成根源。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国家认同——民族情感与家国天下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国家认同——民族情感与家国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92cd27f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4.png)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统一整体。
民族认同主要体现为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的认可与共识,主要依赖于体貌特征、共同记忆、血缘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等。
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的不是民族认同或宗教认同,而是一种文化认同。
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断依据。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
古代中国国家认同意识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族走向交融。
春秋时期各族在文化上不断发生交流乃至走向交融,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
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宣扬大一统思想、加强交通建设等,为华夏族演变成汉族提供了物质、政治与思想条件。
(3)魏晋南北朝: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
北方民族南迁,中原与南方地区民族杂居,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民族交融增强。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
![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141f992b160b4e777fcf25.png)
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本调查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探索提高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策。
标签: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歷史证明,多民族国家内公民的国家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度高,多民族国家就能历经风雨变化而保持统一,反之对国家的统一就会提出挑战。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而各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状况,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事业的成败举足轻重。
本调查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自行编制《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调查问卷》和综合访谈提纲,调查藏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度;对本民族的认同度;对藏族文化的认同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度和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度。
一、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国家认同主要调查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同情况。
在受调查的藏族大学生中,87.6%的学生认为作为中国公民是自豪的,86.3%的学生认为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85.9%的学生认为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祖国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国家利益至上”的说法,持“同意”态度的为79%,80.3%的学生认为国家要加大力度打击“东突”、“藏独”等分裂势力,85%的学生期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比较好,能够积极地肯定和认同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能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利益。
虽然藏族大学生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中长大,但成长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准则下生活,接受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内容和形式,自小在接受民族教育的同时,必然受到国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在藏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扶持政策,使西藏教育、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当代藏族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受惠者,所以对国家的认同度、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度和中华民族利益认同度比较高。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1a3564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7.png)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维的。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民族认同是指一个群体对自己所属的特定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知和情感归属。
它是一个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感受。
而国家认同则是指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同,包括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等。
它是一种外在的政治和文化上的表现。
其次,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一个民族面临外部威胁或内部矛盾时,可能会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危机,进而转向对国家的认同。
同样地,当一个国家面临内部分裂或外部压力时,也可能会强化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
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一,没有民族认同就没有真正的国家认同。
同时,国家认同也是实现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通过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因此,处理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第一,认同的客体不同。
民族认同的客体是“民族”。
关于“民族”的内涵,马克斯·韦伯最早将其界定为“体型或习俗或两者兼备的类似特征,或者由于对殖民或移民的记忆而在渊源上享有共同的主观信念的人类群体,这种信念对群体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不一定关涉客观的血缘关系是否存在”[10]。
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11]。
享有共同信念的人群因各自的神话、历史、文化属性、种族意识形态而互相区别。
所以班顿则将族群界定为“具有共同血统与文化所构成的人群种类”[12]。
郭洪纪认为:“族群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名称、神话、价值和风俗习惯之上,以祖先的居住地、历史叙事、民间传说为文化根源。
它具有建基在种族、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乡土一类的文化要素,以及历史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和非政治行为。
族群作为某种共同体的象征符号,既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之有关的传统,包括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像神庙、仪式、教义等,又有怀旧母题及认同符号系统,像民族英雄、宗教领袖、效忠意识以及草原、森林、山峦、族源地等。
”[13]2005年我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民族的概念进行了一个全新的界定:“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14]此处探讨的“民族”应为以共同血缘意识和祖先意识为核心,并具有共同历史与文化特质的人群共同体。
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至少有三种状态:一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永远保持其民族特性(ethnicity);二是融合于另一个族群而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三是由于对所在国家的统治不满而滋生出一种民族情绪,并发展成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建立或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形成这一后果最为复杂,极易引发国内和国际冲突,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民族冲突的根源。
与此对应,国家认同的客体则是“国家”。
西塞罗认为,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1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规律,概括各种类型国家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指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16],“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
[17]当在一个固定的领土范围内居住着一个人民(经常是同一民族或具有共同的认同感),而在这个人民中又行使着一个合法的政治权力的时候,便存在着国·2·家。
而所谓人民(people),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概念。
在过去,特别是在西欧,它首先指的是一个民族,而在现代,它则是指所有服从于一个政治主权的人。
它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由若干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
在国内的政治领域,人民更多地是被定义为公民,即有权参与国家管理的人。
这种界定超越了人们在地域、经济、文化、教育、职业、民族甚至是宗教信仰上的不同,使人们有了一个共同身份。
第二,认同的基础不同。
民族认同强调的是血缘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它是在血缘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民族的凝聚力是通过生物遗传和社会特性等民族共同的基本特质获得的。
基因上的生物遗传包括生理上的特征,如肤色、形体物性、肌肉类型等;社会性的特征,则包括诸如历史起源、国籍、语言、宗教、文化等内容,这些血缘与文化传统构成了民族成员身份认同的基础。
由于人类属于固定的民族共同体,加之遗传进化和血缘关系,使得民族联系具有逻辑和时间上的优先权,具有既定的而且是强有力的社会约束力量。
民族的约束力量压倒了对其他的忠诚。
这种源于血统的强烈认同感和团结一致的态度,即原生的认同,既可以是利于社会和谐与国家政权稳定的有利因素,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妨碍甚至破坏国家建设进程、主权稳定的不利因素。
国家认同则更多地是建立在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身份基础之上,是确认自己对国家归属的内心感受,是一种具有抽象性的、哲学性的思考。
国家认同主要是指个体或民族对自己所归属的政治共同体的确认以及个人对自己意欲归属的政治共同体的期待。
就现代社会而言,国家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优越性,国家认同是所有集体认同中最为重要的认同。
国家认同首先要有共同的连接基础,一种是基
于血缘和历史记忆,一种是在透过与他人共享某一公共空间或人际互动过程而形成的一体感。
厄内斯特·勒南说:“在记忆与遗忘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国家预设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到了现在便化约成一项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国家认同。
”[18]国家对不同的公民来讲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是民族国家,或者是文化国家,也可能是政治国家。
这三个角度通常会融合在一起,但也可能以某一角度为主要表现。
公民认同国家的标准也因此可以分为三类: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经济体制。
国家认同也相应地可以在这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即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认同当中事实上已经内在地包含着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