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的研究述评
一、关于马来亚华侨对祖国抗战支援的 研究
国内的华侨抗战史研究始于1931年日本发 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彼时就有学者开始 关注到华侨与抗战这一研究领域,并开始有了一 些初步的关于马来亚华侨对祖国抗战提供支援的 研究成果。主要的代表作有:林云谷的《抗战 与华侨》…1,是国内第一本关注“华侨与中国抗 战”这一问题的著作,这本52页的薄薄的小册 子生动描述了华侨对祖国抗战的热忱支持。黄警
收稿日期:2014—03—07
作者简介:宋少军(1988一),男,江西吉安人,赣南师范学院东南亚研究中一62012级国际关系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东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
49
万方数据
第27卷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介绍了东南亚各国的华侨抗日武装斗争情况,对整 个东南亚抗日武装斗争进行了宏观概括。廖小健的 《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从英国殖 民政策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马来亚人民军成立 到解散的全过程,论述了日本投降后,马共不仅没 有夺取政权,反而解散其武装部队的原因。她认为 英国战时早有预谋的马来亚政策造成马共的被动应 对局面,是战后初期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放弃武装斗 争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在对战后马来亚独立进程 的论述中涉及马共的武装斗争对其独立进程的影响,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沈燕清的《英国在马来西亚联邦 建立及分裂中的角色分析》[15]以及张祖兴的《英国 殖民当局延缓公布马来亚联盟计划的原因探析》。[16] 以上这些都是在论述战后初期的马来亚政治时, 对马共偶有涉及,同马来亚华侨抗日武装斗争则关 系不大。同国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特别是新 马两地学者对马共以及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的研究有 很多成果。 首先是对大量的马来亚华侨抗战史研究史料的 发掘整理,从战后至今不断出版面世。战后初期, 新加坡出版了一系列反映华侨抗日斗争情况的回忆 文章和著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胡铁君的《星华义 勇军战斗史:1942年保卫星洲》[17],作者本身曾经 担任星华义勇军的副司令,在战后搜集了相关史料, 集结出版了这本论述星华义勇军从组建到最后解散 的小册子,是研究星华义勇军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大战与南侨”编纂委 员会编印的《大战与南侨:马来亚之部》[18]介绍了 东南亚各地华侨在日据时期的遭遇,反映了日本军 政当局对华侨的残酷迫害;战后和平时期马共编撰 整理出版的《南岛之春:马共言论集之一》[19]全面 介绍了马共在战前和战时的一系列抗日的政策和主 张。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许云樵编、蔡史君编修的《新 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20]是一部1100多 页的皇皇巨著,书中以时间顺序,分门别类保留了 很多新马华侨抗战的史料,是研究马来亚华侨抗战 史的重要工具书。 此外,新马学者对马来亚华侨抗战史有大量的 论述和著作。受制于一直以来英国殖民当局对共产 主义意识的压制以及对战后英国殖民当局以及独立 后的马来亚联合邦政府对马共的持续清剿,一直以 来马共的研究都是新马两地历史研究的禁区,其他 地区学者的研究又缺乏相关第一手材料,随着时代 推移,造成了马共与马来亚抗战这段历史的模糊。
马来西亚华文报研究现状综述
纵观发展轨迹 和当今 现状 , 海外华文传媒 历史之 悠久 、 量之繁 多 , 数 是世界 新 闻传 播领 域最 为独特 的
现 象 之 一 。 而 海 外 华 文 报 刊 又 是 海 外 华 文 传 媒 的 鼻
祖, 据不完 全统计 , 1 1 年 的《 世俗每月统记 传》 从 85 察
( hn s Motl Maaie诞 生 , 19 C iee nh gz ) y n 至 9 6年 , 海 外 在
d v l p d a o n h o l . t a c mu a e u l h d Ch n s r se i c 1 n i 1 9 .a e l s h u — e eo e r u d t e w r Is c u l td p b i e i e e p e s ssn e 1 u t 5 sw l a e c r d s 8 5 l 9 t
※ 厦 门大 学 嘉庆 学 院人 文 学 院讲 师 、 门 大学 南 洋 研 究 厦
院博 士
共有 5 0多个 国家和地 区出现过华 文或华文与其他 文 字合刊 的报 刊 , 累计 总数达 4 0 种左右① 这种规模 , 00 。
为 世 界 各 国非 优 先 语 言 报 刊 之 最 。
① 见 周 南 京 总 主 编 、 士 谷 任 分 卷 主 编 的 《 侨 华 人 百 王 华 科 全 书 ・ 闻 出版 卷 》 以下 简 称 “ 新 ( 百科 全 书 ” , 京 大 学 出 版 )北 社 ,9 8 版 , 5 2 6 8页 的 《 外华 文报 刊 统计 表 》 虽 然 19 年 第 6~0 海 。 这是 1 0多年前 的数字 , 目前未见有更新 的权威数字 。 但 ② 据 《 界 华 文 传 媒 年 鉴 20 ) 以 下 简 称 “ 鉴 2 0 ” , 世 05 ( 年 05 ) 中国新 闻社与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 ,0 5 20 年版 , 2 页。 第6 5
海外华人三重性及其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
海外华人三重性及其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
韩方明
【期刊名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本文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探讨华人三重性即中华性、本地性和国际性的
形成、内容、地位、结构及其在马来西亚现代化中的作用.笔者认为三重性是马来
西亚华人的本质属性,其内容、地位及结构的变化不仅取决于马来西亚的国家环境
以及华人与马来族等其他种族的关系,而且还取决于中国的影响以及华人社会本身
的状况,并决定华人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总页数】9页(P9-17)
【作者】韩方明
【作者单位】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香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4.333.8
【相关文献】
1.海外华人老字号企业的传承和跨国发展——以马来西亚余仁生为例 [J], 祝家丰
2.华文报纸在华文教育中的作用——以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为例 [J], 彭伟步
3.钢琴三重奏中声部合作的创新性研究——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悲歌三重奏》为例 [J], 黄夕雨
4.海外华人政治参与模式初探--以美国、马来西亚及英国为例 [J], 金正昆;朱凌峰
5.异时性鼻咽癌、背部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和外耳道癌三重癌一例 [J], 周剑烽;王铁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与华语传承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与华语传承*姚 敏(北京华文学院 专修部 北京 102206)提 要马来西亚在华语传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堪称典范。
马来西亚经历了从华人社会到华语社区的过程,马来西亚的华语社区和华语生活,保障了华语的活力和生命力,是马来西亚华语得到很好传承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马来西亚华语社区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华语传承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型华文传媒的作用更加凸显,华语的功能空间继续扩展,为马来西亚华语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动力。
对马来西亚华语传承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华语社区和华语传承的关系,可为全球华语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华语传承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014(2021)04-0011-08DOI 10.19689/10-1361/h.20210401Chinese Diaspora, Huayu Community and Huayu Inheritance in MalaysiaYao MinAbstract Malaysia can be regarded as a model in Huayu inheritance and it has obtained rich experiences in the practice of keeping Huayu alive. Over recent decades, Malaysian Chinese has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an ethnic Chinese society to a Huayu community, which means a true realization of using Huayu in daily life. This change ensures the vitality of Chinese and has proved to be a signifi cant and eff ective way for Huayu inheritanc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with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 salient change has happened in the Huayu community in Malaysian: the eff ort in Huayu inheritance has broken the limitation in space constraints, extending Huayu use to more functional domains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Huayu inheritance. The role of new Chinese medi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s the function of Huayu continues to expand, which in turn provides new motiva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spreading of Malaysian Huayu. Research on Malaysian Huayu inheritance help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yu community and Huayu inheritance and is bound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global eff orts of Huayu inheritance.Key words Malaysia; Chinese diaspora; Huayu community; Huayu inheritance一、引 言近年来,华语传承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多元文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 冲突与适应问题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冲突与适应问题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的国家,自然也面临着文化融合和冲突的问题。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本报告将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冲突与适应方面进行研究。
一、背景马来西亚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的国家,其中华人是其中最大的少数族裔之一。
马来西亚的华人主要是以华语作为日常语言和教育语言的,华语在马来西亚是最主要的第二语言,由于这种语言在马来西亚的地位在依然比较重要,华人对华文教育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
二、冲突与适应1. 教育政策的实施马来西亚采取了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但在实际实施中,马来西亚政府对各族群的关注度却不同。
由于马来西亚政府鼓励使用马来语,同时也制定了大量的政策,以此促进马来语在各个领域的使用,因此马来语在教育领域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华语在这种情况下的地位则日益下降。
这就造成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华文教育面临了比较严重的冲突。
2. 教育资源的分配在马来西亚,由于政府对马来语教育的重视,导致马来西亚华语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
一些华语学校面临着校舍老化、教师缺乏以及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也导致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受到了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华文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政策支持,使华文教育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3. 文化融合的问题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华人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也会面临到一些挑战。
由于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之下,在华文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冲突和不协调问题,因此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更好的促进和管理,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协调。
三、对策建议1. 政策制定为了支持华文教育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对华文教育给与更多的支持。
在教育政策的制定时,应该给于华文教育足够的权利和资源,同时应该支持和鼓励华文教育的发展,避免出现教育资源不均等的问题。
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
2020年第3期(总第110期)海外华文教育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No.32020General Serial No.310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乐晋霞(云南师范大学,中国云南652502;洛阳师范学院,中国洛阳471933)摘要: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和人口构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本土华文教材有着成熟的系统与鲜明的特点。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具有阶段性,研究群体的构成具有多元、国际化的特点。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重点,体现在对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与标准的研究,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各类型教材的对比研究,对教材中语言项目的编排研究等。
同时,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缺少对幼儿阶段的华文教材的关注,对华校华文教材历史变革的关注度不高,缺少对华校华文教材的人文性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国内;综述中图分类号:H1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201-9250(2022)23-0007-19DOI编码:12.14095/ki.3ce.2220.23.324由于本国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庞大的华人群体,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既有对华裔子弟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又有对非华裔群体作为第二言的教学。
与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相对成熟,在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激发了海内外广大学者对其关注与研究。
本文拟对在中国国内公开发表、出版的关于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的相关论文与著作进行梳理,对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尚待深入的领域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我们了解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发展水平,同时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面貌。
一、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界定(一)本土教材、本土化教材与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本土指当地的,土生土长的。
本土化是在引进外来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社会、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等相结合,使之适应本土的过程。
《2024年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范文
《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篇一一、引言马来西亚,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家,华人传统音乐在这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种独特的音乐文化不仅是马来西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人社群历史、文化和情感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二、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起源与特点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源远流长,融合了中华文化、马来文化以及当地土著文化的元素。
其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乐器: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使用的乐器丰富多样,包括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等中国传统乐器,以及当地特有的鼓、锣等打击乐器。
2. 旋律: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往往通过音乐传达出华人社群的情感和思想。
3. 歌词:歌词内容多以华人民间故事、历史事件、生活情感等为主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传承1. 家传教育:在马来西亚,许多华人家庭将传统音乐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代代相传,将音乐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2. 学校教育:一些学校将华人传统音乐纳入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音乐的平台。
3. 民间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和协会在传承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举办音乐会、培训班等形式,推广和传播传统音乐文化。
四、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也在不断变迁。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风格的变化:为了适应现代审美需求,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良,使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2. 乐器革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乐器得到了改良和升级,如电子二胡、电琵琶等,这些新型乐器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3. 融合其他音乐元素: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音乐元素的精华,如爵士、摇滚、流行等,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元。
五、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未来发展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马来西亚槟城州华人青少年语码转换之社会表现研究
东南 亚乃 至 马来西 亚华 人 研 究 , 成 显 学 。而 由详 实 的 定 量 方 法 出 发 , 社会 语 言学 角 度 人 渐 从
手 , 对 马来 西亚华 人 语 言方 面所 进行 的研 究 , 针 尚属鲜 见 。马来 西 亚 民族 多元 化 的历史 背 景 , 马 与
来 西亚 华人 社会 内部方 言 多样 化 的既 定 情 况 , 成 了 马来 西 亚 独 特 的多 语 环 境 。而 源 自历史 、 促 政 治、 济、 经 文化 等多个 方 面 的影 响 , 又塑 就 了马来 西 亚 多彩 的语 言 现状 , 过 研 究 对 之加 以 了解 , 通 在
[ 来 西亚] 丽珊 , 马 许 赵 亮
( 江大学 汉语史 中心 , 浙 浙江 杭州 3 02 ; 江大学 传媒与 国际文化学 院 , 10 8 浙 浙江 杭州 3 02 ) 10 8
摘
要: 马来西亚槟城 州当下华人青少年 在语 言态度上 , 从个体感 性 出发 对华语较 具认 同感 ,
并认 同本籍 贯方言较亲切及需要 掌握 , 但方 言传承意识不强 ; 从个体 及社会价 值 出发 , 相较 国语更 认 同英语 的作用。就其语码转换 的社会 表现 分析 , 言态度影 响语码 转换 中主体 语 、 语 嵌入语 的选
21 0 1年 第 1期 ( 第 15期 ) 总 4
南 洋 问 题 研 究
S0UTHEAS AS AN T I AFFAI RS
No 01 .12 1 Ge e a n r ]Se a i f lNo. 4 15
马来 西 亚 槟 城 州 华 人 青 少 年 语 码 转 换 之 社 会 表 现 研 究
6l ・
一
便是 语码转 换 。
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广西会馆华人仪式音乐中的舞蹈研究
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广西会馆华人仪式音乐中的舞蹈研究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其中华人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影响力。
而广西会馆作为新山华人社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宗族活动和文化传承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其举办的华人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体现了华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新山广西会馆华人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这一方面的探讨,揭示出华人文化在新山的传承和发展。
一、新山广西会馆新山广西会馆是新山地区著名的华人宗族组织之一,成立于1948年,是一座历史悠久、庄严肃穆的宗族馆所。
这里不仅是华人宗族活动的场所,也是举办各种华人传统仪式的重要场地。
在广西会馆举办的仪式中,音乐和舞蹈作为不可或缺的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二、马来西亚新山华人仪式音乐马来西亚新山华人仪式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在广西会馆举办的仪式中,音乐常常是由乐队或者音乐团体演奏,包括打击乐、弦乐等传统器乐,还有笙、箫等民族乐器。
这些乐器共同演奏出的音乐旋律婉转悠扬,引人入胜。
仪式中的音乐还会配合歌唱表演,演唱者用婉转的歌声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使整个仪式更加肃穆庄严。
在广西会馆举办的仪式中,舞蹈也是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
这些舞蹈有的是舞者手持花篮或绸缎,款款而行,有的是舞者手挽手共同起舞,还有的是扇子舞、龙狮舞等形式多样的舞蹈。
这些舞蹈既有着浓厚的传统风格,又不乏现代元素的融入,表现出了华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舞蹈中的舞姿和动作,往往富有含义,表达着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以及对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的祈愿。
在新山广西会馆的华人仪式中,音乐和舞蹈作为重要的表演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华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和舞蹈反映了新山华人社区的宗族文化特色。
在广西会馆举办的仪式中,音乐和舞蹈往往带有浓厚的家乡风情和宗族特色,表现出了新山华人对于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华人对马来西亚国家发展的贡献
华人对马来西亚国家发展的贡献近年来,华人在马来西亚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贡献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华人对马来西亚国家发展的贡献。
一、经济贡献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统计数据,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23%,而在国家经济中的贡献占到了40%以上。
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商业、金融、制造、物流等领域都有非常强的实力,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例如,在马来西亚的商业领域中,华人在许多传统行业中都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如零售、手工艺品和食品制造等。
华人经商的手艺和商业经验在马来西亚深受人们欢迎,并且为本地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活力和资源。
此外,众多的公司和企业也涌现出来,这些公司的发展为马来西亚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马来西亚的创业者提供了机会。
二、文化贡献华人对马来西亚的文化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华人带来的文化在马来西亚广为人知,如诗歌、画作和音乐等。
华人还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此外,华人社区在马来西亚也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
华人有自己的社区和组织,这些组织致力于维护和促进华人文化,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纽带的作用。
同时,许多华人组织也通过各种公益事业和慈善机构,为马来西亚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三、教育贡献华人也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华人努力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子孙后代,同时也帮助了许多本地人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水平。
许多华人的子女也在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领域中表现出色,他们成为了马来西亚社会的中坚力量。
华人还为马来西亚的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和支持。
例如,一些华人教育慈善机构会向本地学校捐赠资金和物品,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
总的来说,华人对马来西亚的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努力和贡献为马来西亚注入了活力和能量,推动了马来西亚的国家发展和进步。
马来西亚的文化研究感受
马来西亚的文化研究感受通过在马来西亚居住一段时间后,对于当地的人文文化和地理文化有不一样的看法。
1、环境好,适合居住。
马来西亚是岛国,具有很长的海岸线,沿海风光旖旎。
白色或者金色的沙滩很是迷人。
作为一个热带国家植被丰富。
而且大马人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高。
作为一个旅游国家,环境好也是吸引游人的一个原因。
同时政府非常注意通过教育方式提高民众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居住的小区周围,经常能看到各种小动物。
大雨过后,空气非常好,街道上非常干净。
马来西亚人大部分居住在郊区,居住的公寓周围一般都有游泳池、网球场。
配套设施十分齐全,而且吉隆坡的房价大概是国内二线城市的一半还要低。
一般在当地做生意的华人很多住房都是别墅或者排屋,是真正的花园式庭院。
总之,大马是个非常宜居的国家。
2、各种诱人美食。
因为靠海,而且饮食文化融合了印度、葡萄牙和中餐所以这里各种各样的小吃十分多。
就连海鲜都有很多种带有地域特色的做法。
绝对是饕餮一族必到之地。
马来西亚美食城槟城每天游人如织,很多是专门来这吃美食的。
曾经有华人朋友开玩笑说,“马来西亚华人离开这一个周,一定会回来的”。
我不解,问“为什么?”一旁的朋友解释说,“舍不得这里的美食啊!”虽然是说笑,但是确实是这样。
3、大马的车。
来过大马的华人都对大马街上的车印象深刻。
我刚到大马时,着实让满街的奔驰宝马震惊了一下。
后来才知道,并不是大马人有多富裕,而是这样的车在大马售价并不高。
而且,大马油价便宜,家庭用车十分普遍,有的家庭甚至人手一辆。
年轻的小白领甚至在工作一两年之内就可以买到一辆车。
这在国内几乎是不敢想的事情。
当然,这也和大马公交系统不发达有关。
大马的轻轨和BUS车次少,站点也不多。
大马人大都住在郊区,没有车几乎寸步难行。
当然车多了之后,大马也堵车,这和国内的情况倒是一样的。
像吉隆坡每天早上堵一两个小时也很正常。
4、公共场所的空调。
大马白天气候炎热,各个大型公共场所都把中央空调开的很足。
足到让人觉得很冷的地步。
马来西亚华英双语者请求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实证研究
语 言应用研 究
马 末曲亚 竿英从 语 老请 求订雨 的 介又伯
风 格 实 证 啊 毙
口李蒂娅 李柏令
摘
要 :本文通过对 马来 西亚华裔华英双语者 的请求言语行 为的实证调查 ,验证 了 “ 中介文化风格 ”假说 ,发现 随着
被 试英语水平的提 高,其汉语请求 言语行为越 来越 明显地偏 离母语规 范。并且在英语学 习的中、高水平阶段形成 了华英之
入的调查研究 ,以考察不 同的社会环境 因素在汉英双语者 上 ,马来西亚华人在 整体上也是公认 的保持 中华文化最 完
“ 中介 文 化 风 格 ”形 成 过 程 中 的影 响 。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是 该 国 仅 次 于 马 来 人 的 第 二 大 族 群 ,约
整 的海外群体 。 因此 ,马来西亚华裔学生与中国大学生在母语文化上具
国留学 的经历。马来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为中水平 百 分 点和 5 . 3 个 百 分 点 , 大 大低 于 低 水 平 组 汉 英 差 异的 1 3 . 9 组 。作为汉语言专业大学生,他们的绝大部分课程都以汉语 个 百 分 点 , 显 示 被 试 在 英 语 学 习 的 中 、 高 水 平 阶 段 , 其 汉
作为“中介物”的马来西亚娘惹服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
作为“中介物”的马来西亚娘惹服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作者:陈宣霖刘冰寒朱佳月来源:《美与时代·下》2023年第12期摘要:隨着“一带一路”建设愈发成为连接东南亚东道国的助推器,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研究在近年来一直是华人研究领域的焦点。
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在场”视角以及社群的“边界建构”视角的探讨。
其中对于建构“边界”的象征符号的考察趋于多样性和整体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时期的外显标志的显著度,但也欠缺对某一外显标志内涵变化的关注,对华侨文化身份认同的分析仍存在一种割裂的理解。
基于此,本文视娘惹服为勾连马来西亚华人“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中介物,采取深度访谈结合文本情感分析的方法,探索“娘惹服”作为象征符号的意涵变迁以及阐明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的流变现状,以期丰富东南亚华人研究的研究视角并为东盟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娘惹服;中介物;身份认同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作为‘中介物’的马来西亚娘惹服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2022XJ117)研究成果。
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此举标志着一带一路政策在东南亚的全面铺开,作为全球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东南亚对我国顶层设计战略的实施,有着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优势。
而作为东盟地区第四大经济体的马来西亚,有着将近670万华人人口,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百年来数以万计的华人在此落地生根,在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与居住国的土著文化和西方殖民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成为东南亚各地华人的认同标志和精神支柱。
本研究则致力于媒介物的中介化探究,以娘惹服装为基点,将其视为一种构建华人身份认同和保持与过去祖先以及精神世界相联系的媒介。
马来西亚华人在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与制约因素
①
参 见夏玉清 、 罗致含 : 《 试论 中国对 东南亚的公共外 交》, 《 东南亚纵横 } 2 0 1 1年 第 4期 , 第4 0~ 4 3页; 唐种 : 《 中 国对 东南亚公 共 外交的 问题与建议》 , 《 东南亚南亚研 究) ) 2 0 1 1年第 1期 , 第2 8~ 3 1页。
亚地 区 , 所 以谈 及 “ 软 实力 ” 和对 东 南 亚 国家 开 展 公 共 外交 时 , 相关 研究 自然 离不 开 借助 东 南亚 地 区 的华
侨 华 人 的力 量 开 展 公 共 外 交 。 | 1 j ( - 5 5 ) 然而 , 对 于 后
者 的研 究 , 国内外暂 时没 有 系统分 析 中国公 共外 交 与 东 南亚 各 国 的关 系 。基 于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的实 力 和 地 位, 对 马来 西亚华 人 在 中国对 马来 西 亚公 共 外交 绩 效 的评 估值 得 关注 。
国关 系长 期 处 于 一 种 “ 蜜 月期 ” 状 态 。 当然 , 两 国客
各个 国家 开展 的公 共 外 交 。对 于 前 者 , 唐种 、 罗玉 清
等东 南亚 研究 学 者 已经 展 开 相关 必 要 性 和路 径 方 法
的研 究 。 由于 海外 华人 在 全球 的分 布 最 集 中于东 南
于 马来西 亚在 东盟 的创 始 国地 位 , 并 考 虑 到该 国华 人
作者简 介 : 林逢春 ( 1 9 8 1 一 ) , 男,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 0 1 1 级 国际关 系专业博士生 , 广 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 目 : 本文 系教 育部 哲 学社 会 科 学研 究 重 大课 题 攻 关项 目“ 华侨 华 人在 国 家软 实 力建 设 中 的作 用研 究 ” ( 项 目批 准 号 :
马来华人占比现状分析报告
马来华人占比现状分析报告引言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华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
马来华人的占比现状对于了解马来西亚的族群构成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对马来华人的占比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占比分析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马来西亚的总人口为3300万人,其中华人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3%,约为760万人。
在马来西亚各族群中,马来人的占比最大,约占总人口的70%,而印度人约占总人口的7%。
历史背景与原因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早在15世纪,中国的航海家郑和就曾率领船队到达马六甲地区。
随后,一些中国商人开始来到马来西亚开展贸易活动,并逐渐定居下来。
同时,清朝时期的移民潮也导致更多的华人来到马来西亚。
此外,20世纪的经济发展也是吸引华人移民的原因之一。
马来西亚在上世纪的经济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投资和劳动力。
华人在商业和手工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他们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影响因素马来华人占比的现状不仅受到历史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教育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中,华人社群的教育重视程度较高。
华人家长普遍认为教育是改善子女未来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积极投资子女的教育。
这导致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追求较高的职业和收入水平。
同时,教育因素也对华人人口的控制产生重要影响,许多华人家庭晚婚晚育,导致出生率相对较低。
多元文化和宗教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国家,拥有众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宗教和文化因素对个人身份认同和婚姻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
对于一些马来华人来说,保持华人传统和文化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这可能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嫁娶华人配偶。
此外,各族群之间的社交圈和社区也对婚姻选择起到影响作用。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马来华人占比较大的原因。
影响和展望马来华人占比的现状对于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马来西亚槟城福建五大姓华侨家族聚落空间研究
30 3/2020 新建筑 |2019年度建筑与文化学术成果奖(A+C Award)论文选登马来西亚槟城福建五大姓华侨家族聚落空间研究Research on Settlements Space of the Big Five Clans in Penang, Malaysia陈志宏 涂小锵 康斯明CHEN Zhihong TU Xiaoqiang KANG Siming家族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石,这也深刻地影响到近代华侨的价值观念。
“家族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聚族而居,福建农村的自然村落大部分是一村一姓。
所谓‘乡村多聚族而居,建立宗祠,岁时醮集,风犹近古’。
”[1]176随着华侨家族“连锁式”地大规模移民南洋,逐渐在东南亚侨居地建立起形式各异的家族聚落。
马来西亚槟城是东南亚华侨的重要聚居地,福建五大姓家族、海墘街姓氏桥①和大路后相公园②等分别位于城市中心区、滨海水上聚落以及城市外围乡村地带,是不同华侨家族聚落类型的典型代表,兼具了原乡与侨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征。
其中,五大姓家族是槟城最具影响力的华侨家族聚落。
关于五大姓家族的研究多来自马来西亚华人学者,如黄裕端从商业网络视角分析五大姓家族在贸易上的影响[2]241-247;陈剑虹、黄木锦从历史沿袭的角度介绍五大姓的历史渊源、宗族组织与发展[3]50-82;陈耀威以历史与建筑结合的方法对五大姓邱氏家族建筑进行专题研究[4]53-119。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华侨家族史及建筑单体方面,对五大姓家族聚落空间有待进一步整体性的研究。
本文从槟城开埠与华侨家族迁移定居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五大姓华侨家族的聚落空间特征,并通过与原乡村落进行比较,探讨海外华侨家族与原乡聚落的传承和演变关系。
一 华侨家族迁移与定居槟城(Penang)又称槟州,由槟岛(也被称为槟榔屿)和马来半岛的威省(Province Wellesley)组成。
槟城作为马来西亚华裔比例最高的州属,其首府乔治市(G e o r g e Town)更是历史上华侨移民集中的殖民城市。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
牟瑛;陈明辉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31)006
【摘要】马来西亚华人普遍具有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本文主要对这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多语能力的养成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启示.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牟瑛;陈明辉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孔子学院,八打灵再也 478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一带一路”战略视阈下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探析 [J], 蒋炳庆
2.马来西亚华人宗教探析 [J], 李冈原;张慆
3.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交谈用语现状探析 [J], 洪丽芬;刘树佳
4.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事件探析 [J], 赵海立
5.创设多种环境促进听障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J], 李牧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来西亚华人农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Ka gHa h a n iu
Ab t a t s r c :Et n C i e e T s i t e e r i g f r e n t e w r c n my T r u h a ay i g t e g o t h i h n s NC s h me g n c si h o l e o o . h o g n l zn h r w h, c o d b c g o n n h r ce it so r i nd r c v sme t f l y i h n s g iu t r N ,a d a ay i g o a k r u d a d c a a t rs c f o e g i t n e t n a sa C i e e a rc l e T Cs n n l zn n i f e i o Ma u
资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华人农业跨国公
口替 代 战略 ,郭鹤 年 利 用 政府 提 供 的优 惠 政 策 , 于
15 年创 办国 内第一家炼糖 厂 ,9 8 99 1 6 年与政府企业合 资成立玻璃市种植有 限公 司 ,成为 国内面粉与 白糖生 产 的头号企业 。2 世纪7 ~ 0 0 0 9 年代 , 璃市种植公司 占 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对马来西亚华人问题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马来西亚华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历史华人政策与政治华人经济与文化教育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的25.3%,控制了马来西亚国家财富的55%,马来西亚华人问题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试就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马来西亚华人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华人移居和移民的历史与认同问题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研究,主要有三本著作:林水檺等编写的《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1),分为三卷,概述了华人自开始移居马来西亚至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华人在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该书由集体编撰,发挥了个人专长,但整体性不足。
林远辉与张应龙合著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2),追溯了汉唐时期中国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关系,一直写到马来西亚独立前,是一部这方面的力作。
巴素的《马来亚华侨史》(3),主要记述二战前马来西亚的华侨历史,分别对马六甲华侨、新加坡华侨、马来各邦华侨、战时马来亚华侨、光复后的华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华人认同问题即华人的效忠和归属问题。
王赓武先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一书中认为:“华人从未有过认同这个概念,而只有华人属性的概念,即身为华人和变得不似华人。
”(4)他把华人划分为三个集团。
第一个集团即甲集团,与中国联系最紧密,政治色彩最强;第二集团即乙集团,由精明的华商组成,关心经济与贸易,很少涉及政治;第三集团即丙集团,由亲马来西亚的华人组成,成分比较复杂。
三个集团之间存在一些双向流动的现象。
他还把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演变分成了三个时期,即1874年至1900年前后、1900年前后到1945年、1945年至1969年。
但崔贵强认为王赓武忽视了对马来西亚共产党及其支持者的分类,他在《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若干考察》一书中把二战后至1959年华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49年)的华人,多半仍眷念着中国,不愿认同当地社会;第二阶段(1950—1955年)是过渡时期,华人政治观念有了改变;到了第三阶段(1956—1959年),多半华人已经取得了公民权,对马来亚有了初步认同。
(5)王的观点对于了解马来西亚华人认同观富有启发意义。
后来崔贵强对华人三个集团和三个时期的划分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陈志明的文章《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6)重点讨论华人认同的类型。
他按照祖籍的方言将华人划分为福建人、客家人、广府人、潮州人、海南人以及峇峇(Baba,说马来语的土生华人)六个方言认同群体,并通过峇峇的经历勾画出华人认同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赵海立的论文《政治认同结构—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7)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重点讨论前人关于华人政治认同的理论研究模式,以及他对把加入国籍视为认同的唯一标志持不同看法。
二、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与华人参政自1957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政府民族政策执行的是马来人优先原则,在公民权利、教育和经济政策上都对马来族给予优惠,华人与其他民族的地位则相对不利。
何西湖在《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演变与发展》(8)一文中,把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57年8月31日独立到1969年“5•13 事件”拉赫曼政府时期、1969年“5•13 事件”到1990年新经济政策结束时期、1991年至2001年国家发展政策时期。
廖小健认为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有两个特点。
一是政府采取循序渐进的、较为温和的政策,逐步提高和巩固马来人的地位;二是支持华人政党执政,充分发挥华人执政党在政府与华族社群之间协调和缓冲的作用。
她肯定了一些符合实际、有利于民族和谐、国家稳定与发展的措施。
(9)马来西亚学者丘光耀在《马来西亚华人政策日益开放化的导因》(10)一文中解释马哈蒂尔执政后华人政策日益开放的原因。
他认为,马来西亚民族分裂的政治格局是迫使政府善待华人的内部原因,冷战后亚太国际新局势是促使政府开放的外部导因。
作者强调马来西亚政府的开放政策是表面而非实质性的。
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对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造成重要影响。
1987年出版的《马来西亚种族两极化之根源》(11)论述了马来西亚种族关系。
该书认为,“种族两极化”是当时马来西亚最严重的问题,非土著遭到明显歧视,代表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对种族问题的态度。
李一平的论文《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12),分析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政策和华巫关系的演变。
而任娜将马华关系分为四个阶段,认为马华两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不同的特点,马来西亚种族问题的关键是马华族际关系的和谐与否。
(13)廖小健也将马华关系分为四个时期,即二战前、日本占领时期、战后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认为马华两族的关系因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变化,由于马华两族法律地位的差异,马华两族之间的矛盾在一段时期内仍难以消除,并对两族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14)林勇则从马华两族的就业地位的变化探讨了两者的关系,即马来人就业地位持续上升,已经逐渐超越华人成为许多领域的就业优势族群。
(15)关于华人的参政问题,张应龙认为经历了五次高潮,即辛亥革命、抗日运动、独立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争取民主平等运动。
(16)陈美萍通过研究独立后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认为多元主义对华人社会民间团体的“论述”影响最为深远,华人社会正是以多元主义论述来对抗国家机关支配的国族主义论述。
(17)许梅在《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选择与政治参与》(18)一文中指出,自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华人取得公民权是华人政治角色转变的关键,并通过投票、组建社团和政党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维护本身权益。
关于华人参政的原因,许国栋在《论马来西亚华人政治》(19)一文中归结为华人的两个重要特点,即马来西亚华人民族意识和当地意识都很强。
朱陆民则认为华人文化和华人经济地位是影响华人参政的重要因素,同时强调当地政府的制度是决定因素。
(20)谈到华人政治的困惑,廖小健认为华人现在的政治地位比以前大大提升,但是并没有给华人带来实质性的权利。
华人政党的边缘地位没有变,影响力却有所下降。
三、华人经济、文化教育与社团马来西亚华人在当地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独立前华人经济的性质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西方以及东南亚某些学者认为,华侨经济是“殖民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
汪慕恒等中国学者认为,华人经济在战前已经是当地民族经济的一个组成部份。
(22)丘立本则认为华人经济具有双重性。
就经济实质而言,它是居住国经济的组成部分。
就行为主体而言,它存在某种程度的中华性。
(23)韩方明认为,华人经济无论是独立前还是在独立后都是当地经济的组成部分,不仅表现出中华性,独立后更表现出国际性,也就是说,华人经济有三重属性。
(24)关于华人资本,日本学者宕崎育夫认为,马来西亚有发达国家、政府、马来人和华人四种资本。
其中,政府和马来人资本所占的比重为70%,因此华人资本不是支配马来西亚国民经济或占统治地位的资本。
(25)汪波的硕士论文《马来西亚华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26)认为,华人资本经历三个时期即二战前,二战后以及上个世纪90年代后。
关于战后华人经济发展的原因,吴开军归纳为四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殖民地系统,马来西亚取得了独立;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侨华人的双重国籍问题得到解决;三是战后国际经济形势给马来西亚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出口带来有利机会;四是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经济政策的变化。
其特点是:华人经济总量扩大,实力增强,华人资本本地化、集团化和国际化。
(27)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和华文教育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郑良树从华教史的角度, 根据兴起、承继、转型和合流四个阶段,论述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
(28)骆莉的文章《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华人文化》(29)简述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历史,认为造成文化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政治化,只有当局政府正确对待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30)一文述及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历史、现状、组织等,相信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将为马华社和整个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林立,历史悠久,发展典型,研究的学者比较多。
前述林远辉和张应龙的著作把华人社团分为血缘组织、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在第十五章进行了详细分析。
李明欢的著作《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31)是第一部研究海外华人社团的专著,从海外华人社团产生的历史条件、组织形态、经济机制和社会功能等入手,探讨华人社团的发展。
吴华的著作《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32)主要从地缘组织探讨华人社团。
石沧金所著的《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33),将华人社团分为四个时期,其发展主要受三个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中国社会、马来西亚社会和华人社会。
注释:(1)[马来]林水檺等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
(2)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英]巴素著,刘前度译:《马来亚华侨史》,槟榔屿光华日报创刊40周年纪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50年。
(4)[澳]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第234-262页。
(5)[新加坡]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若干考察》,载郭梁:《战后海外华人的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157页。
(6)陈志明著,李远龙译:《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13-19页。
(7)赵海立:《政治认同结构—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27-33页。
(8)何西湖:《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演变与发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第64-67页。
(9)廖小健:《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的特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64-67页。
(10)丘光耀:《马来西亚华人政策日益开放化的导因》,《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53-59页。
(11)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著:《马来西亚种族两极化之根源》,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87年,第42页。
(12)李一平:《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第44-51页。
(13)任娜:《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族际关系演变新探》,《暨南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第9-15页。
(14)廖小健:《马来西亚马-华两族关系的几个特点》,《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第49-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