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的18个虚词的用法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董卓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一览表附:文言虚词知识简介所谓文言虚词,指的是以下几种词:一、代词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见的代词有——之、其、何。
二、介词: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为、因、与。
三、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包括: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则、以、而、若、且。
四、副词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在语气、程度、时间、范围等方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一般只能修饰形容词、副词等,不能修饰名词,常在句中作状语。
副词包括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连接副词等。
常见的副词有——其、乃、且、则。
五、助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包括结构助词、语气助词、音节助词、语缀助词。
常见的助词有——所、也、者、之、乎。
六、兼词指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词性。
最常见的兼词有——“焉”(相当于“于是”“于之”等)、“诸”(相当于“之于”)、盍(相当于“何不”)。
“诸”、“盍”也称合音词。
18个虚词的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 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 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掌”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弓I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号”,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踉”,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8个文言虚词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一、介词的用法1. 于: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等。
例如:“于乎!天地为之震荡。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例如:“以巧拙观彼旁人。
”(《庄子·秋水》)3. 为:表示目的、结果等。
例如:“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苏轼《赤壁引·并序》)4. 为于:表示谦虚或感慨。
例如:“孟子曰:‘吾私欲而能未可知也,曲成八节之曲,何令乎治世之政也!’”(《孟子·尽心上》)5.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的来源。
例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宋史·王安石传》)6. 至:表示到达某一状态或程度。
例如:“身至龙门,名垂青史。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二、副词的用法1. 忽:表示动作迅速或变化突然。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轼《赤壁怀古》)2. 宁:表示情绪平稳或安抚。
例如:“人言萧相国公宅僻,不省兵连祸在旦夕;此时忽为聪明正直可羡者者乎?”(《红楼梦》第二十五回)3. 复:表示行动返还原状或回复过去状态。
例如:“不见复关意,伫立故园心。
”(李商隐《登建康城西北隅望余亦王侍御房浣溪沙令紫台南山乡思杂咏且田园无寄虞州杨给事玉篇书以诗问之和贶》)4. 追:表示跟随、紧接或踪寻。
例如:“追风逐电舞弄清波。
”(孙洙《青门引·补章句过宋江席上话三娘得一幅天然真谛传口诀字字珠玑改千暌枕300】由黄冈冯林参议统制选所记安区毛珣先生奉读继有胡裁定)。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 18 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有的文言虚词有 20 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照。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向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情况。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况。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够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和补充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包括了助词、连词和语气词。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
例如:“吾父之书”表示“我父亲的书”;“食之”表示“吃掉”。
2.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问句的语气。
例如:“何以言之乎?”表示“怎样才能说得清楚呢?”3. 者:用于句尾,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行者”表示“我去”。
4. 矣: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停顿的语气。
例如:“已矣”表示“已经了”;“行矣”表示“可以走了”。
5. 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
例如:“吾也能来”表示“我也会来”。
6. 与:用于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与人为善”表示“与人做好事”。
7. 乃:表示转折、结果或连词。
例如:“是乃”表示“就是”。
8. 以:表示手段、理由或目的。
例如:“以此为证”表示“以此为证据”。
9. 于:表示时间、地点等。
例如:“于今日”表示“在今天”。
10. 皆:表示全部或都。
例如:“皆知此事”表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11.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来源。
例如:“自此”表示“从此”。
12. 若:表示条件或比较。
例如:“如此”表示“这样”。
13. 将:表示将来的动作或推测。
例如:“将行”表示“将要去”。
14. 乎:用于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明声乎?”表示“你明白吗?”15. 固:表示肯定或强调。
例如:“固然”表示“确实如此”。
16. 亦:表示也或同样。
例如:“亦可”表示“也可以”。
17. 焉:表示地点、程度或方法等。
例如:“何以?”表示“怎么样?”;“焉得”表示“怎么能得到”。
18. 哉: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如:“何其喜哉!”表示“多么高兴啊!”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作用,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丰满和传神。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对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却能够起到连接句子、修饰语气等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
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虚词1. 乃:表示肯定,相当于“是”、“就是”等。
例句: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2.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不可”等。
例句:不知所以然。
3. 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未”等。
例句:弗能为也。
二、表示语气的虚词4. 呼: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
例句:呼天啊,为何如此残忍!5. 哉: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人生苦短,何其哉!6. 兮: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天地之大,兮其中有我。
三、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虚词7. 乎:表示疑问或强调时间。
例句:吾何时能够见到你乎?8. 矣: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矣乎,吾未得志也。
9. 已: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而言之,此事不可不慎也。
四、表示程度或方式的虚词10.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很”、“非常”等。
例句:甚矣吾师之高明!11. 夫: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就是”、“正是”等。
例句:夫天地之大,万物之盈,皆由道生。
12. 乃: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才”、“刚刚”等。
例句:乃闻道,始悟真谛。
五、表示转折或条件的虚词13. 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等。
例句:然则,此事又有何解?14.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
15. 以:表示条件,相当于“用”、“以便”等。
例句: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
六、表示强调或修饰的虚词16. 乃: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是”、“就是”等。
例句:乃此时,我才明白了真相。
17. 之: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例句:此乃天下第一之宝。
18. 者: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相差很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虚词的使用。
虚词在文言文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们在语法上虽然没有实词那么重要,但是在表达句子的语气、情感等方面却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
2. 乎:表示疑问或者不确定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3.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4. 者:表示身份或者职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或者“者”。
5. 而:表示转折或者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或者“和”。
6. 以:表示手段或者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7. 兮:表示感叹或者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8.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
9. 也: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确”或者“也是”。
10. 然: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1.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
12. 不仅: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只是”。
13. 虽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尽管”。
14. 亦:表示肯定或者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5. 已: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已经”。
16. 其:表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者“他的”。
17. 或:表示选择或者可能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者”或者“可能”。
18. 往:表示方向或者动作的趋势,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
以上是总结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在语法、语气、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对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一、而“而”字的用法较为多样。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这里的“而”连接了“峨冠”和“多髯”两个形容词,表明两种特征同时存在。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知新”是“温故”的顺承动作。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而”表转折。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修饰“止”的动作。
二、何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比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就是“什么”的意思。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三、乎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是“在”,后一个“乎”是“比”。
四、乃1、于是,就。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用的18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但起到连接、衔接、修饰等作用的词语。
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有很多,但是其中有18个虚词的用法特别常见,本文将分别介绍它们的用法。
一、之
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可以表示“的”、“之”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
比如:
1. 表示“的”、“之”的意思:
孔子之道,兼爱、非攻、谦虚、不矜、节制、宽容。
2. 表示动作的进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乎
乎是一个表示疑问、感叹、肯定的虚词,常用于问句、感叹句、反问句和肯定句。
比如:
1. 问句: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感叹句:
嗟乎!人类何时能够和平相处?
3. 反问句:
吾道一以贯之,乃知止而不殆。
4. 肯定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兮
兮是一个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于句末,起到点睛的作用。
比如:如梦令之九首,兮妙不可言。
四、耳
耳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但是”、“可是”的意思。
比如:
吾闻其一而知其二,耳目之所及,皆可得也。
五、而
而是一个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关系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1. 表示并列关系:
仁者爱人,而不爱人之过。
2. 表示转折关系:
吾虽不德,而尚能自悔。
3. 表示因果关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六、乃
乃是一个表示结果、转折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1. 表示结果: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乃至成功。
2. 表示转折:
吾虽不德,乃尚能自悔。
七、其
其是一个表示“他的”、“她的”、“它的”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吾闻其一而知其二,其余自然。
八、所
所是一个表示“……的”、“……之”、“……所”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乘
乘是一个表示“利用”、“趁着”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乘风而来,逐梦而去。
十、于
于是一个表示“在”、“于”、“向”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于是乎不逝而废。
十一、方
方是一个表示“正在”、“就要”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方今天下,皆为我谋也。
十二、始
始是一个表示“开始”、“从”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始于足下,成于踵前。
十三、以
以是一个表示“用”、“以”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十四、若
若是一个表示“如果”、“似乎”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若无其事,方为大事。
十五、尚
尚是一个表示“还”、“仍然”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吾尚未得其门而入,而犹自闯荡于人间。
十六、俱
俱是一个表示“一起”、“都”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众人皆醉我独醒,俱来笑我。
十七、亦
亦是一个表示“也”、“同样”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吾尚未得其门而入,而犹自闯荡于人间,亦已是一种幸福。
十八、乃至
乃至是一个表示“甚至”、“直至”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乃至成功。
以上就是文言文中常用的18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虽然没有实际
意义,但是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它们能够让句子更加流畅、精准。
如果你想要学好文言文,就一定要掌握这些常用的虚词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