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分析(3)沉降史分析

合集下载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一、整体分析
早在60年代早期,P.Potter和
F.J.Pettijohn首先提出了把盆地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思路 (PotterandPettuohn,1963第一版; 1977第二版)。整体分析着眼于整个盆地, 就是把沉积盆地作为一个成因上统一的地 质体。


整体分析的涵义包括:(1)从整个沉积盆地范围着 眼进行分析:(2)对一个沉积盆地的整个充填序 列进行分析。事实上,如果不重建整个沉积盆地 的轮廓,确定原始沉积边界、弄清盆地的充填序 列和整体古地理环境,局部的环境研究有时会得 出片面的乃至错误的结论。整体分析则便于客观 地掌握盆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相互联系 和规律性,其实际的目的是更有效地确定沉积矿 产及能源资源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鉴于目前盆 地这一术语通常指目前保存下来的实体,即经过 后期形变与剥蚀保留下来的部分,与原来的沉积 范围相比较,有时二者相近,有时则相差甚远, 因此,整体分析应指整个同沉积盆地的重建 .
存的基本单位。
为了区分这几类盆地,Selley(1976)曾建
议使用同沉积盆地(syndepositional basin)和后沉积盆地(postdepositional basin).前者代表原始沉 积时的盆地,而后者则是由于后期构造运动 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盆地内沉积物的搬运、 沉积相的分布与后期构造运动无关。区分这 两类盆地的另一有效标志是鉴别盆地边界类 型,是沉积边界还是侵蚀边界。同沉积盆地 的原始边界为沉积边界,这类盆地边界往往 有盆地边缘相,如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剥 蚀边界则是经过后期改造剥蚀残留的边界。
第七章 盆地热历史分析
第一节
盆地热历史分析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地热场研究 第三节 古地温场研究

胶莱盆地沉积_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_李金良

胶莱盆地沉积_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_李金良

中国地质GEOLOGYINCHINA第34卷第2期2007年4月Vol.34,No.2Apr.,2007胶莱盆地位于胶东半岛,是一个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历史和改造作用的白垩纪断陷盆地,由不同性质的盆地原型叠加而成。

该断陷盆地西界为郯庐断裂中段的沂沭裂谷系,南界为苏鲁造山带(图1)。

盆地基底横跨2个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东南部为胶南隆起带,属于苏鲁造山带的北带;西北部为胶北隆起,属于华北地块的组成部分,两者界线位于五莲—即墨—牟平断裂带[1]。

由于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胶莱盆地的研究一直受到大地构造学家的关注。

随着石油勘探的深入和资料的积累,对盆地地层序列、沉积特征、深部结构、构造样式、地球物理场特征、构造演化历史等方面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2-6],对胶莱盆地含金矿性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7]。

研究结果表明,胶莱盆地在白垩纪时期经历了多阶段演化历史,盆地伸展构造出现时空叠加、复合和改造,形成复杂的伸展构造样式[8,9],不同性质的盆地原型遭受了后期不同类型改造,成为一个典型的复合改造型断陷盆地。

笔者基于沉积-沉降分析方法,并运用盆地叠合与盆地改造的研究思路,对胶莱盆地地层层序、盆地原型、沉积-沉降速率等进行了分析,恢复了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期的盆地原型,探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盆地伸展动力学背景,为胶莱盆地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1地层序列胶莱盆地基底由太古界胶东群、元古界荆山群、粉子山群和蓬莱群等组成。

盆地盖层包括白垩系和古近系。

白垩系由3套地层组成,自下而上为下白垩统莱阳群、下白垩统青山群和上白垩统王氏群;古近系为五图组或黄县组[10-11]。

下白垩统莱阳群是本文重点研究层系,对应一套河湖相沉积,在盆地的各个凹陷中均有发育,其沉积规模及地层序列受到凹陷大小和沉降幅度的制约。

该群分为6个组,自下而上为:逍仙庄组、止凤庄组、马耳山组、水南组、龙旺庄组、曲格庄组[2](图2)。

底部逍仙庄组为一个独立的沉积旋回,岩性以灰黑、灰绿、灰黄色页岩夹粉砂质灰岩为主,代表了胶莱盆地形成初期的沉积建造;从止凤庄组到曲格庄组成了另一个湖进—湖退沉积旋回,碎屑物粒度呈粗—细—粗变化[12],代表盆地断—坳演化过程。

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凹陷虽然面 积仅 为 l 0 k ,但 生油 岩厚度 最大 ,核桃 园组 三段 生 油层 基本 上 满 凹分 布 ,为 富 油 凹陷 。 O 0 m2
目前该 盆地 已发 现 的石油 地质储 量 9 以上集 中分 布在 泌 阳凹陷 。 0
2 沉 降 史 模 拟 和 特 征 分 析
2 1 沉降史模 拟 参数 的选 取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石 油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江
2 1 年 2月 00
图 1 南 襄 盆 地 构 造 单 元 划分 及 平 衡 剖 面位 置 图
积 及构 造发育 演化 ,平面上 以 2 m×4 i 网格选 择 井 点分 布 ,对局 部构 造 地 区进行 加 密 控制 井 点 。剥 k k n
陷 5个 主 要构 造 演 化 阶段 。 两 期 成 盆 作 用 差 异 较 大 ,盆 地 沉 降 中 心 发 生 明 显 迁 移 ,从 而造 成 各 凹 陷 地 层
结构的差异性。
[ 关键词]沉 降史 ;平衡剖 面;构造演化 ;南襄盆地 [ 中图分 类号]TE 2 . l12 [ 文献标 识码]A
影 响 ,盆地 自下 而上 沉积 了 3 构造 层序 :中生界 上 白垩统 裂 陷沉积层 序 、新 生界古 近 系裂 陷沉 积层序 套
及新 近 系坳 陷沉 积层 序 ,其 中古 近 系是 主力 烃 源 岩 和油 气 分 布 的 主要 层 段 。盆 地 内 5个 凹陷 的 沉 积厚
度 、分布 面积 、生油 条件 及油气 富集 程度 差异较 大 ,具 有 明显 的分带性 。盆 地西南 部 白垩 系上 白垩统厚 度大 ,古近 系厚 度小 ,埋 藏浅 ,生油 条件较 差 ;东 北部 古近 系厚度 大 ,埋藏深 ,生 油条件 好 ,其 中泌 阳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层序地层格架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根据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运动学特征,作者建议将正断层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铲式正断层和坡坪式正断层。

根据盆地或凹陷的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购差异,可以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①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②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③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动式半地堑”;④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断陷半地堑十断坡凹陷)。

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型式,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侧列式、雁列式、锯齿状、狗腿式、或分叉式等。

压陷盆地的构造样式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1前陆盆地边缘逆冲带的构造样式是以前陆方向逆冲的叠瓦状逆断层组为特点。

靠近造山带部分的逆冲断层的倾斜相对较陡,向前陆方向逆冲断层的倾斜逐渐变缓,这些逆冲断层向深部产状变得更缓,收敛于基底拆离断层之上,构成叠瓦扇结构。

2前陆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样式包括:①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叠瓦扇结构:逆冲断层面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式形态。

上盘向上逆冲并发生褶曲变形,形状貌似蛇头。

②坡坪式逆冲断层与断弯褶皱: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断层产状随岩层能干性的变化而发生折射,断层在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大为断坡。

在非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小为断坪,这种产状的逆冲断层称为坡坪式逆冲断层。

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上盘断坡逆冲到下盘断坪上后,上盘为了适应断层的几何形态会发生褶皱变形,成为断弯褶皱③盲冲断层、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称为盲冲断层。

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称为断展褶皱。

顺层的逆冲断层在层间尖灭并引起上覆地层发生褶皱,称为断滑褶皱④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双重构造是由一条顶板断层和一条底板断层夹持中间的逆冲断片组成,夹持的中间逆冲断片可以被若干分支断层切割。

2014《沉积盆地成因学》复习资料

2014《沉积盆地成因学》复习资料

《沉积盆地成因学》复习资料一、岩石与岩石圈变形1、区分体力(body force)、面力(surface force)和应力(stress)体力(body force)在固体内处处存在,与其体积或质量呈正比,又称质量力。

地球引力引起的重力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惯性力是岩石圈中岩石受到的两种最重要的体力。

面力(surface force)作用于物体的外表面,又称接触力。

面力的大小与受力表面积和表面的方向相关。

水平表面上受到的垂直面力随深度呈线性增加。

应力(stress)是在体力或面力作用下引起的,是作用在物体内或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力。

垂直表面的为正应力(σ),平行表面的为剪应力(τ)。

2、什么是静岩压力?地质学中常用静岩压力来描述地下深处岩石纯粹由于上覆岩层重量引起的应力状态,它造成对底面A的垂直压应力为:σ1= ρgh。

3、目前有几种地壳均衡模型?Platt模型与Airy模型差别是什么?20世纪初,J. F. 海福德、海伊斯卡宁(W. A. Heiskanen)和韦宁·迈内兹(F. A. Vening Meinesz)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普拉特和艾里的假想,形成3种地壳均衡学说:普拉特-海福德模型、艾里-海伊斯卡宁模型和韦宁·迈内兹模型。

4、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哪些?各自会对岩石变形发生怎样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岩石圈变形中会发生作用吗?(1)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外界因素:围压:围压增大,岩石的强度极限增大,韧性增大T-P联合作用!缓慢的永久性变形,称为蠕变。

内部因素:各向异性:各种面理会成为先存薄弱面,岩石的极限强度会随主应力轴与各向异性构造的方位变化而变化。

(2)有三个参数决定了岩石发生脆性变形或韧性变形:压力、温度和应变速率。

5、区分Byerlee定律和内维尔-库仑破裂准则。

脆性破裂的发生取决于正应力N何时超过岩石内潜在摩擦阻力F,二者的比值等于摩擦系数(f),或内摩擦角的正切(tanϕ):F/N = f = tanϕ。

沁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

沁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

沁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
刘亢;曹代勇;林中月;李建
【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根据大量煤田钻孔和地质填图资料,应用回剥技术分析研究了沁水盆地中北部的沉降史.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以来,研究区主要经历了3期沉降和2期抬升: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的缓慢沉降;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快速大幅沉降;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引起的隆升剥蚀;新生代以来,受喜山运动影响的隆升剥蚀;新近纪—第四纪的快速沉降.自晚古生代以来,沉降中心大体由南向北迁移,东部抬升剥蚀量较西部大,最大剥蚀厚度超过1000 m.
【总页数】5页(P8-11,15)
【作者】刘亢;曹代勇;林中月;李建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J], 李伟;张枝焕;朱雷;韩立国;杨永才
2.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 [J], 白玉;刘少峰;李超;马方彬
3.华北克拉通中部沁水盆地热演化史与山西高原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 [J], 孟元库;汪新文;李波;蔡志东
4.沁水盆地中东部热演化史模拟及油气成藏响应 [J], 程维平
5.沁水盆地中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构造演化特征 [J], 林中月; 刘亢; 魏迎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固体地球具有层圈结构,自地球向地球中心的一级层圈单
位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一级层圈还包含次级的层
圈结构;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认为地球表壳的构造运动主要与地壳 和上地幔所构成的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一.盆 地
“沉积盆地”概念理解
三要素:
1)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 2)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 3)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
第一章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二.含油气盆地
1)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 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
边缘有大 陆架、大 陆坡和陆 隆和被动大陆边缘
②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的动力表现
•被动大陆边缘主要的动力表现是沉降,但沉积层序厚薄有
别;
补偿性被动边缘,如北美大西洋海岸,陆架的厚度可达5-12km; 欠补偿性边缘,其陆架下厚度仅2-4km,如欧洲西部大西洋边缘。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2.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
①主动大陆边缘
弧-沟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
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
洋内弧-沟系;
•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

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沉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四.类型划分
四、 转 换 型 板 块 边 缘
(三)与两条或多条断层活动有关
7. 拉分盆地: 拉分盆地: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由两条或多条近于平行展布、 侧向相接的走滑断层, 在走滑运动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后方拉张而形成的盆地。
8. 渗漏盆地: 渗漏盆地: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拉分盆地发育的晚期所形成 , 基底断裂深度很大 , 已经出现了洋 壳的盆地。 壳的盆地。
基本思想: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局部沉 基本思想: 降形成盆地。 降形成盆地。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 动力来源: 地球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尺度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上存在的纵横向上的非均一性. 不同层次: 不同层次:
垂向上:地壳、 垂向上:地壳、地幔物质分布的不均一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平面上:地槽(复理石建造)、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大陆边缘(巨厚,不含火山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以三角洲或浊流为主的沉积物)
均衡作用
体积变化 由大→ (由大→小) 密度增大
沉 降 盆地形成
热胀冷缩
三、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成因 沉积盆地 热力沉降 沉降成因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特征复杂、类型多样。 塌陷型热力构造 早期受热上拱、 早期受热上拱、隆升剥蚀 晚期冷却收缩、 晚期冷却收缩、塌陷沉积 两个特征不同、 两个特征不同 、 性质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 截然相反的发育阶段,在同 一地区上、下叠置。 一地区上、下叠置。 其总体构造面貌常呈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放射状或同心圆状。 热鼓胀说
沉积盆地地质学沉积盆地地质学-02
沉积盆地形成的 沉积盆地形成的 动力学பைடு நூலகம்制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渤海湾盆地是以盐城为中心,沿海向东北展布的一个海陆相间的陆间盆地,是中国现代海洋沉积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

渤海湾盆地中北部包括淮阴凹陷、盐城凹陷、滨海凹陷和海州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中的主要活动区。

根据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该地区沉降史可以分为裂谷期、相对稳定期和裂后期三个阶段。

裂谷期是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初期,也是最活跃的阶段。

在约2亿年前,该地区因为地壳运动的影响,发生了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一条条走向东北-西南方向的断裂带,导致该地区大部分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均衡调整和垂向移动,形成了盆地的基本形态。

在裂谷期,盐城凹陷经历了多次的沉降-抬升运动,盐城地区发育了一套复杂的岩相和构造形态,为后续发生的渐新世-新近纪的沉积和岩浆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对稳定期是盆地活动的相对平静阶段。

在约1亿年前,由于印度-亚洲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造山作用的影响,盆地的构造又发生了一次轻微的调整,但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盆地的活动相对平静,主要是以沉积为主,不过盐城凹陷仍旧经历了多个局部沉降和抬升周期,使得填充在盐城凹陷中的沉积物序列呈现出明显的叠置层位关系。

裂后期是盆地活动的再次加强阶段。

在约5000万年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再次俯冲和岛弧相互碰撞的影响,盆地构造再次发生了显著调整,使得盆地的某些地方出现了异常的沉降运动。

在盐城凹陷西部、淮阴凹陷南部和滨海凹陷北部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异常沉降,形成了多个大型储层和优质油气藏。

其中,目前已经被认为是轻微的地震活动是裂后期异常沉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可以分为裂谷期、相对稳定期和裂后期三个阶段。

在裂谷期和相对稳定期,盆地活动相对平静,以沉积为主,填充了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

而在裂后期,盆地的异常沉降运动为该地区油气资源的研究和勘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夏东领;胡望水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1
【摘要】应用沉降史分析和平衡剖面技术,通过对南襄盆地典型井的沉降史模拟及典型剖面的回剥,分析了南襄盆地的沉降史和构造发育史,并对盆地内各凹陷的沉降做出比较,进而反映该盆地的构造沉降特征和构造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南襄盆地经历了中生代和新生代两期成盆过程,划分为白垩纪基底差异裂陷、白垩纪末期基底差异反转、古近纪基底差异裂陷、古近纪末期基底差异反转及新近纪基底整体拗陷5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两期成盆作用差异较大,盆地沉降中心发生明显迁移,从而造成各凹陷地层结构的差异性.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夏东领;胡望水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1022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荆州43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2
【相关文献】
1.沾化凹陷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J], 史新磊
2.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J], 夏东领;杨道庆;林社卿;陆建林
3.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晚白垩世-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J], 能源;杨桥;张克鑫;任红民;郑元财
4.川西南甘洛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及对铅锌保存的约束 [J], 武昱东;王宗起;罗金海;闫全人;张英利
5.准北山前带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J], 李睿;陈刚;白国娟;王志维;丁超;江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

沁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
沁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
1006112430 高亚雄
一 、沁水盆地地质构造背景
沁水盆地是华北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经后期改造变形在 山西隆起背景上形成的沉积构造盆地,基底为太古代变质 岩系,主要发育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盆地东依太行山隆 起,南接中条山—王屋山隆起,西邻吕梁—霍山隆起,北 靠五台山隆起,西北和西南分别与晋中裂陷和临汾裂陷毗 邻,总体表现为被周缘断裂所围限的矩形断块[4-5],主体 部分呈NNE 向展布,为一大型复式向斜。盆地内部构造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相对简单,仅在盆缘发育一些较大规模断裂,内部以次级 褶皱为主,断裂以NE、NNE 和NEE 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 集中分布于盆地的西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边缘,盆地 东北部及腹部地带断裂稀少[6-7]。
二、结论
沁水盆地中北部地区沉降曲线的基本型 式大致可分为5 个阶段。其中晚石炭世—中 二叠世,曲线下降,斜率小,代表盆地聚 煤期缓慢沉降;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曲线 下降,斜率大,代表盆地快速大幅沉降; 侏罗纪—白垩纪,曲线上升—下降—上升, 反映盆地在燕山期小幅抬升—沉降—大幅 隆升剥蚀;新生代以来,曲线继续上升后 又下降,反映盆地在喜马拉雅期抬升剥蚀 后又继续沉降。
2、各地区沉降史曲线的对比分析
笔者在沁水盆地中北部选取窑子头、来远、交口、 和顺、榆社和虒亭共 6 个地区绘制沉降史曲线(图 2)进行沉降史模拟研究,各地区沉降史曲线分析 如下。
3、 沉降曲线综合模式及解释
在综合分析6 个地区沉降曲线的基础上,将沁水 盆地中北部的沉降史曲线概括为如图3 所示的基本模式。沁 水盆地中北部沉降史曲线的基本型式大致可分为5 个阶段 (图中以垂向虚线相隔),自晚古生代以来研究区的沉降主 要经历了3 期沉降和2 期抬升。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1 1 地 层单 元的埋 深和 厚度 分 析方 法 .
岩层 的孔 隙度 随埋 深 的变化 可用 下式嘲 来描 述 :
( )一 0 一 z e () 1
式中, z为沉 积 物 的埋 藏 深度 , ( ) m; z 为深 度 z 的沉 积物 的孔 隙度 , ; 为 沉积 物沉 积 时( 一 0 的原 处 z ) 始 孔 隙度 , ; 为 岩层 的压实 系数 。 c 假 设某 岩层 的厚度 为 H , 、 界面 深度 为 z 顶 底 和 z , 隙度一 度关 系式 为 ( ) 则有 : :孔 深 z,
k/ ; g m。 P 为沉 积物 的平 均密 度 ,g m。 △ L为海 平 面的变 化 幅度 , W k/ ; S m; 为古 水 深 , 为基 底 响应 函 m;
数, 当局部 均衡 时取 一 1 当 区域 均衡 时取 0< < 1 , 。 考虑 到准 噶尔盆 地南 缘 中 、 生代 主 要为 陆相沉 积 , 层 单元 沉 积 时古 水 深 较 浅 , 在计 算 中水深 和 新 地 故
准 噶 尔 盆 地 南 缘 中 新 生 代 构 造 沉 降 史 分 析
吕 J I ( 荣 胜利油田 有限公司东辛采油厂, 山东 东营 2 04 5 0) 7 汪 新 文 ( 地质大学 ( 中国 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京 108) 北 03 0 沈 勇 伟 ( 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地质所, 新疆 新疆 克拉玛依 84 7 30 ) 0
海 平面校 正均 予略 去 , 样式 ( ) 为 : 这 4 变
Y—Sp— f \ m
P ,

( 5 )
通 过压 实校正 后 , 即可求 出构 造沉 降量 y。
砂 岩 、 岩 的初始 孔 隙度 、 泥 压实 系数 、 骨架 颗粒 密度 等参 数 的准 确 求取 比较 困难 , 合 相关 井 孔一 结 深关 系 的计 算 , 定砂 岩 的初始 孔 隙度 为 5 , 设 6 砂岩 压 实 因子 ( 砂) 0 3 k 砂 岩骨 架 颗粒 密度 ( )为 C 为 . 9 m- , I砂 D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第二节盆地分析来源 /oldweb04/show.php?artid=439盆地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早期的盆地分析研究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侧重于盆地的地层、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学者把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的综合研究,它包括了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力学机制、盆地的沉积充填史、盆地热演化史以及盆地流体等方面的研究。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大约占地球表面大陆2/3的面积由沉积地层组成),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历史,而且蕴藏着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

近年来,与盆地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的研究。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进而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

一、盆地分析的概念与发展历史Conybeare(1979)认为盆地分析是指将盆地的发展序列划分成岩性的、时间地层的、生物地层的和生态的单元,进一步了解气候和沉积环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古地理关系,了解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的影响等。

Miall(1984)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等的综合分析,其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是揭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

近年来,盆地分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盆地分析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单元,以盆地演化为线索,系统地研究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沉积充填史、埋藏史、热演化史,建立盆地演化模式,并研究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学科。

总的来说,盆地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最初只限于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后来,Krumbeihe和Sloss等认识到了大地构造对盆地及其岩相起到了最根本的控制作用,并将构造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贯穿于盆地分析的各个阶段。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成都理工大学环境水文地质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的初步探究,可确定四川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期沉积旋回,其上沉积震旦系到第四系盖层,厚度达6000~12000m。

由此将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发展阶段(T32-E2)和晚新生代盆地演化形成(E3-Q)三个大的阶段。

继而又可将其细分成早期台地沉积(Z-S)、中期台地沉积(D-P1)、晚期台地沉积(P1-T32)、晚三叠纪晚期前陆盆地期(T33)、侏罗-白垩纪陆内坳陷盆地期(J-K1)、陆内盆地萎缩期(K2-E2)、盆地形成演化(E3-Q)七个次一级阶段。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建造盆地演化海相陆相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一个发育于中新生代和具备多方位逆冲推覆构造背景条件下的挤压性构造盆地【1】。

地貌上成一菱形盆地(图1)。

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四周由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山地环绕,按地理差异可将其分为盆西平原(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盆内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煤、盐类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在研究和应用中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研究四川盆地无论在地质学或工程应用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在大批地质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加上笔者的一些分析认识、归纳总结,本文就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演化形成做简单的阐述。

图(1)四川盆地1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1.1早期台地沉积阶段(Z—S)。

1.1.1早震旦世: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

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位于上扬子古陆西缘川滇一带,沿板溪期断陷带进一步发展成南北向地堑式张裂。

沉积学和盆地分析

沉积学和盆地分析

沉积学与盆地分析的新理论与方法沉积学是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沉积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是沉积物和沉积作用,包括研究未曾石化和已经石化的天然沉积物及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

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建筑学也有重要联系。

沉积学作为地质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在过去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沉积学研究不仅涉及像地球岩石圈演化这样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如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和铁、锰铝铅锌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港建设、河道疏浚、谁看防淤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

1沉积环境及其演化1.1碳酸盐和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体系近年来,混合沉积机制研究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在潮坪、潮缘和浅海滨岸带,海平面变化对混合沉积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形成广泛的混合沉积;在平坦的碳酸盐台地,海平面上升可使沉积速率增大,造成混合沉积发育,而海平面下降则导致台地浅水区缩小和台地顶部暴露,减少了混合沉积体系的机率出现;在碳酸盐缓坡,无论海平面上升还是下降,缓坡中均可见到数量不等的混合沉积。

(2)构造升降通过控制盆地类型、物源区、沉积区的分布形态以及物源供给量来控制混合沉积,对活动大陆边缘混合沉积体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此外,风暴流、浊流及等深流等突发事件作用,通过对原有沉积物的改造和实现跨环境搬运、再沉积而形成浅海-盆地相混合沉积;气候通过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影响海平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控制混合沉积体系。

1.2事件沉积学事件沉积学是从“灾变论”复活、发展而形成的边缘学科。

风暴、不整合、季纹泥沉积、洪泛面以及大洋缺氧等事件是一系列区域性甚至洲际性事件,而磁极倒转、气候突变、构造巨变、星球撞击(陨击)、凝灰/火山灰沉降、海平面上升、冰川作用、生物绝灭等事件具全球性。

盆地沉降分析中的两类沉降

盆地沉降分析中的两类沉降

沉积盆地作为大地构造当中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对于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盆地内部含有丰富的油气、煤炭、矿产等资源,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广 泛关注。近年来,由于盆山系统耦合的研究,使单一的造山带和单一的盆地研究成为一个系 统。通过盆地的研究分析,包括盆地所在区域及内部的构造、沉积层序、地层格架及演化史 的分析,为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沉积盆地的研究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1.0 概述
盆地的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垂直运动,使顺重力方向、高程降低的方向运动。地壳的沉降 作用是形成盆地的直接原因,没有沉降就没有盆地[1]。而盆地沉降史研究,就是将盆地在各 个时期沉降的量进行求解, 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 盆地基底沉降曲线以 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因此,分析盆地的沉降史是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 内容,是整个盆地系统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对于整个盆地的构造、热历史及演化等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且,时间上存在地层的缺失,适宜分开讨论。 (3)详细古水深的变化资料。 (4)岩性差异的 存在。由于岩性的不同,用于计算盆地沉降的参数不同,所以选取同一岩性的地层,有利于 计算的方便。 (5)精确度的要求。根据工作的需求,把握对时间尺度的选择,从而进行分层 [6] 。 如图 2-a,T4 是现今地层,根据以上分层原理,将它分为 4 层,并且假设这 4 层厚度分 别相等。按照沉积物沉积速率相等,4 层沉积时间相等计算,从 T0-T4,每段时间沉积的厚 度应该是相等的。 但是,由于岩层内部孔隙的存在,在地层沉积和埋藏的过程中,孔隙会随着上覆压力的 增大而呈有规律的递减, 这个规律符合指数关系。 因此, 岩层的厚度在后期的埋藏下会减薄。 图 2-b 中现今(T4)相等厚度的 4 层,在每一层沉积的过程中是不等的。最下面的一层受到挤 压最强,最上面的一层是 T4 时刻最新沉积,受到挤压最弱。所以,在进行总沉降量求解的 过程中, 需要对地层进行去压实校正, 将现今经过压实后的地层, 根据分层逐层的进行压实, 最后恢复到最初沉积的状态。 a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盆地是由各种沉积及构造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包括格架和各级构成单位的整体系统, 其演化过程中各项参数的变化显示了有序性, 如充填序列和构造序列, 并受控于多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的地球动力系统。

沉积盆地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正由于地质学领域多学科的最新进展而成为一种较为完整的认识系统和方法体系。

一、盆地分析主要内容盆地研究领域的下列重要进展正在推动着较完整的盆地分析科学系统的形成:(1)层序地层学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沉积体系分析、旋回和事件地层分析等为盆地充填研究带来了新的概念体系与方法;(2)构造一地层分析使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的关系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3)盆地的形成机制与主要类型盆地的动力学模型, 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则提供了重要支柱;(4)盆地热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新技术;(5)盆地模拟技术;(6)盆地演化与地球深部背景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关系;(7)盆地演化过程中油气的形成、运移与聚集以及成矿作用的关系。

沉积盆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盆地作为一个基本研究单元,进行整体解剖和综合分析。

这种旨在阐明沉积环境和气候环境,了解各地层单元形成时的沉积条件和它们之间的古地理关系,探讨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盆地形成期的构造格架和现今构造轮廓所施加的影响。

这种方法正符合系统中具体分析结构怎样决定系统功能的原则。

油气的形成、演化与现今存在的形式,是整个盆地演化过程中各结构要素间相互作用达到动态平衡的产物,故整体性研究对含油气盆地分析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基础观测资料, 可对盆地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沉积分析、层序地层分析、构造分析、能量场与流体系统分析、背景分析。

(一)沉积分析通过能源盆地分析的多年实践可将主要参数概括为四类:(1)沉积参数包括盆地充填的岩性特征、充填序列、沉积体系的配置等;(2)构造参数包括盆地构造架、地层厚度和分布、古构造运动面、低级别同生构造的类型和配置、充填期后形变特征等;(3)热过程参数包括同期和准同期岩浆活动,反映热历史的各项指标,如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的变化和矿物包体测温等;(4)成矿作用参数包括矿体的质量和数量参数,以煤盆地分析为例,主要煤体分带性和煤质分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构造原因还是非构造原因,盆地沉降最终主要是靠重 力均衡实现的。构造作用和地表发生的剥蚀、沉积等原因打破 了地壳或岩石圈的重力平衡,地球的重力作用驱使岩石圈达到 新的重力均衡状态,因而使地表发生沉降或隆升。
一、 盆地沉降史(地史)分析概述
4.沉降量与沉降速率
盆地的沉降,通常可选择盆地中的某个构造面,考察它相对 于某一基准面的下降量。一般可用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两个参数。 沉降量(或沉降幅度)是最直观、最简便的表示方法,表示某地 质时期一个地区的累计的沉降幅度的大小。沉降速率是盆地某一 构造面在单位地质时期内相对于某一基准参照面(海平面或湖平 面)下降的幅度,它能反映盆地构造动力学的某些信息。
4.沉降量与沉降速率
通常可以用图示方法直观地反映观测点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以地质时间为横坐标,以某地质界面的某观察点相对于其参 考面(通常是大地水难面)的高程值为纵坐标,编绘出用来反 映该观测点的沉降过程的沉降曲线。曲线的纵坐标值就是沉降 量,曲线的斜率则是反映观测点的沉降速率。
4.沉降量与沉降速率
第三讲 盆地沉降-埋藏史分析
一、 盆地沉降史(地史)分析概述
地壳的沉降作用是形成盆地的直接原因,没有沉降就没有 盆地。因此,分析盆地的沉降史是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 内容。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盆地沉降分析的内容, 也为深入地研究盆地的形成环境和沉降机理提供了运动学、动 力学模式。
随着盆地沉降分析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盆地的数值模 拟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盆地沉降分析逐渐地从定性向定量 或半定量化方向发展。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1.“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
如图9-2所示,假设地层A沉积后继续下降并沉积了地层B,然 后进一步沉积了地层C.地层A在地层B和地层C沉积过程中被埋 藏起来,并受上覆岩层的负荷作用而被压实。如果压实只是导致 地层的孔隙度减小而并没有使地层往的截面积加大,则可以将这 种压实模型称为“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实心厚度不变 )。
1.“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
一般情况下,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适用于所有岩层, 但是对于某些易流动的岩层,由于地层的差异 压实可能导致地层 在压实过程中出现流动变形,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显然是 不合适的。使用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复原地层的埋藏史, 实质上是恢复地层中的孔隙度的演化过程。因此,可以借助于孔 隙度-深度的关系来恢复同一地层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厚度。
2.岩层孔隙度的变化
在同一地区,同种类型的碎 屑岩的孔隙度通常是随着深度 的增加而减小。有两种情况必 须认真考虑:
其一是岩层曾埋深到一定深 度后又上升使上覆部分地层剥 蚀,这时地层中的孔隙度仍然 保持它在达到最大理深时的孔 隙度;此时,必须通过分析地 层层序确定上覆岩层在何时遭 到何种程度的剥蚀。
采用回剥法分析盆地沉降史,必须了解地层的埋藏现状,包 括地层层序是否连续、各地层界面的理深及其地质时代,以及 各地层单位的岩性、孔隙度、密度等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 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通过数学计算复原出地质时期的地 层埋藏状态。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4.正常压实情况下的孔隙度一深度关系
沉积物的压实作用研究,自上世纪20世纪初便开始了。
总结 :盆地沉降史分析,就是从分析盆地地层层序特征和埋
藏状态人手,通过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盆 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图9-l)。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从现今地层柱回推求盆地沉降量和沉降-埋藏史 曲线--回剥法、回剥技术。
需要对现今地层厚度进行三种校正: (1)去压实作用; (2)古水深校正; (3)绝对海平面升降校正。
( 1 / e) φ0 时 , 其 深 度 为 (1/C)km。
4.正常压实情况下的孔隙度一深度关系
φ0和C值对不同的岩性和地区是不同的, 可根据不同深度的 钻井孔隙度值用最小二乘法按指数函数拟合求得。对φ0和C值 的求取, 可以使用岩样孔隙度实测资料,•也可以应用地球物理
测井资料,常用的有声波测井和密度测井资料。也可应用类比
对方程取对数
φ(h)= φ0e- c h

ln φ=lnφ0-c h
c= (1/h)lnφ0- (1/h)ln φ 为线性方程

h
1 n
n i 1
hi
归 分 析
ln
1 n
一、 盆地沉降史(地史)分析概述
3.构造沉降与非构造沉降
引起盆地发生沉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构造原因和非构造原因 。 由 构 造 原 因 引 起 的 盆 地 沉 降 称 为 “ 构 造 沉 降 ” ( tectonic subsidence),也就是地壳或岩石圈动力学演化过程中产生的盆 地沉降,包括岩石圈板块的变形(伸展或加厚)、板块间的相 互作用、板块内部的热作用和相转换等原因引起的沉降。由非 构造原因引起的盆地沉降称为“非构造沉降”,主要包括沉积 负荷引起的盆地沉降和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引起的盆地参照面 的相对下降。
盆地沉降史是盆地构造运动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 作为定量或半定量地划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或期次的参数之一。
沉积物厚度变化与增长记录了盆地沉降的过程,沉降史分 析就是绘制一条随时间变化的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的曲线。
一、 盆地沉降史(地史)分析概述
1.沉降与隆升
地壳垂直运动包括两个方向,其中顺重力方向、使高程降 低的运动称为沉降,反之即称为隆升。盆地的沉降和隆升都是 相对于参照面和时间而言的。该参照面可以是大地水准面或某 个地质界面(如沉积基准面)等。沉降是指一个地质界面相对 于参照面的高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对降低;反之则是隆升。
使用密度测井资料:地层密度测井是利用各种岩石对γ射线的 吸收特性,研究地质剖面各种岩性的变化,确定地层密度及孔 隙度。根据密度测井计算地层密度的公式为:
ρb=ρma(1-φ)+ρf*φ
即: φ=─ρ─m─a ─-─ρ─b─ ρma - ρf
式中: ρb ──密度测井曲线上读取的平均密度(g/cm3); ρma ──岩石骨架的平均密度,一般,砂岩的骨架密
度测井等资料,通过计算来建立孔隙度一深度关系。
在正常压实沉积层中,碎屑岩岩层的孔隙度随着深度增加而
呈指数减小,即满足式(9-1)的关系:
φ(h)= φ0e- c h
(9-1)
φ(h)= φLeabharlann e- c h式中φ(h)是深度h处的岩石孔 隙度; φ0为深度h=0时的孔隙
度;C为压实常数。 从式中可看出,孔隙度为
使用声波测井资料:实际经验表明,在固 结而压实的地层中,粒间孔隙均匀分布, 则孔隙度(φ)和声波时差(△T)存在线性关 系:
△T=△Tma(1-φ)+ △Tf*φ
△T-△Tma 即: φ=───────
△Tf-△Tma
式中: △T──声波测井曲线上读取的时差 (单位:微秒/米);
△Tma──岩石骨架的声波时差; 一般,砂岩的△Tma为15.6-15.9微秒/米 ,灰岩的△Tma为13.25-14.50微秒/米;
虽然沉降和隆升是地壳垂直运动的表现,但也可以是地壳水 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例如,地壳水平伸展可以使地壳减薄并产 生正断层,伸展后的地壳则在重力作用及重力均衡作用下发生 区域性的沉降或隆升。水平挤压可以使地壳发生褶皱-冲断变 形,褶皱-冲断加厚的地壳也会在重力作用及重力均衡作用下 发生区域性的沉降或隆升。
度为2.65 g/cm3 ,灰岩为2.71 g/cm3 ; ρf ──孔隙中流体的平均密度,它与温度、压力
、含盐浓度有关。
4.正常压实情况下的孔隙度-深度关系
回归分析求孔隙-深度方程:根据不同深度得到的一组孔隙度 资料(hn- φn),用回归法(最小二乘法)求取压实方程,主要是
求负指数曲线中的参数C值和φ0值。
碳酸盐岩和各种类型的化学沉积 岩的孔隙度在压实过程中的变化比 碎屑岩要复杂。一般认为,化学沉 积岩成岩作用可以发生在较浅的埋 深条件下,而一旦成岩后,其孔隙 度变化极小。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3.回剥法(回剥技术)
在计算盆地沉降量时,一般采用回剥法,即采用反演方法来 恢复沉积盆地的地层埋藏史、沉降史和构造史的分析方法。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2.岩层孔隙度的变化
应用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恢复地层埋藏史的关键是知 道地层在埋藏过程中的孔隙度是如何变化的。孔隙度是单位体 积岩层中的孔隙所占的体积大小,常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要 根据“将今论古”的地质分析原理,我们可以假设深埋地下的 砂岩就是地表附近松散的沙层经过压实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一 般认为岩层在压实过程中孔隙度主要是随着上覆岩层的厚度的 增加而减小的,而受上覆地层的负荷时间的影响较小。因此, 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上的同种岩石的孔隙度编制一条孔隙度-深 度曲线来代表这种岩层在压实过程中的孔隙度的变化。
的方法, 选用邻区或与研究区地质条件类似的地区的压实方程 。 (1)使用岩样孔隙度实测资料或已有孔隙度资料; (2)使用声波测井资料; (3)使用密度测井资料; (4)使用地质条件类似的地区的压实方程。
4.正常压实情况下的孔隙度--深度关系
使用声波测井资料:在探井声波测井中,岩石密度是控制地 层声波输出的重要因素,而岩石密度又与岩石孔隙度相关。因 此,声波速度能较好地反映地层孔隙度。
最初,前苏联学者注意到沉积岩的孔隙度与其地质时代呈反
比关系。Athy(1930)也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和俄克拉荷马南部
二叠系页岩进行过研究,得出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地层的孔隙
度随深度呈指数减小、密度随深度呈指数增大的关系曲线。
一个地区,可以通过实测不同深度的同一种碎屑岩的孔隙度
值,建立孔隙度一深度关系。亦可以根据探井的声波测井、密
其二是岩层埋深到一定深度后
可能被压裂或发生矿物变化等使孔 隙度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到岩层 的孔隙度而且还影响岩层柱中的骨 架厚度(新生沉积矿物使岩层骨架 厚度增加,部分矿物溶蚀使骨架厚 度减小,矿物转化也可能使其体积 发生变化而影响到岩层骨架厚度)。 此时,必须通过岩层的成岩作用研 究来确定它们对孔隙度的影响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