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基本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基本原则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基本原则通常涉及公正、积极引导、建设性沟通和学生发展的角度。
以下是一些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原则:1.公正和一致性: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教育者应该保持公正和一致。
相似的问题行为应该得到相似的处理,以确保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相同的标准。
2.积极引导:采用积极的引导方法,鼓励学生做出积极的选择,而不仅仅是惩罚负面行为。
这可以通过强调期望行为、提供奖励和认可来实现。
3.建设性沟通:与学生进行建设性的沟通是解决问题行为的关键。
倾听学生的观点、表达对其感受的理解,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关系。
4.个性化处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背景和需求,个性化处理问题行为,以确保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5.教育和辅导:处理问题行为时,重视教育和辅导的角色。
帮助学生理解其行为的后果,教导他们处理情绪,以及提供行为替代方案,都是培养良好行为的重要步骤。
6.家校合作:保持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建立积极的家校合作关系。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共同努力,以确保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得到一致的支持。
7.综合干预: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需要更严重的处理,可能需要综合的干预方法,涉及多个专业,如学校心理医生、社工、家庭支持等。
8.预防为主: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提前识别和纠正可能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
这可能包括制定清晰的规则和期望、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等。
这些原则有助于教育者更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促使学生在积极、支持性的环境中发展良好的行为和社交技能。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5.过度反应,大题小做。(例如:“ 小丽不小 心将课本掉在了地上,教师便说: “你怎么 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6.表现冷酷。(例如:“ 小铭,记住今天的作 业,你的脑袋常有问题。”)
教师不恰当的课堂表现
7.杀一儆百。(例如:“因为上课有人不专心听 讲,所以我今天多布置十题作业。”)
首先,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对于课堂教学秩序 的维持会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班级座位的安排也很重要。
此外,教师的课间太小、照明、通风、温度等, 也都会对课堂秩序产生影响。
其他一些易造成学生分心而导致课堂秩序问题 的因素还包括教室外面嘈杂,噪音太大,课程 表安排不当,或时间上临近中午及放学时间等。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原则
5.游手好闲——不做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按照出现问题行为 的主体数量,可以分为:
1.个别问题行为 2.群体学生的问题行为
(三)课堂问题行为按照严重程度,可 以分为:
1.严重破坏性行为 2.中等程度的问题行为 3.轻微问题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3.教师的课堂管理的策略
(1)机警; (2)能一心两用; (3)教学顺畅且能激励学生; (4)作业富有变化且具挑战性。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寻求注意; 2.争取权利; 3.报复; 4.压力与挫折感; 5.学生的性别差异; 6.学生的年龄特点; 7.学生的性格差异; 8.认知能力发展失衡。
(三)环境方面的因素
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课堂问题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违反课堂 教学规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这些行为是那些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师认为阻止 或威胁到学习活动的学生行为,它破坏了课堂学 习活动的连续性。这样产生的“问题”,通常包 括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破坏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或违反纪律、对抗教师和学校的合理要求等。
课堂纠错技巧使用原则
课堂纠错技巧使用原则
课堂纠错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纠正错误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
正确的使用课堂纠错技巧,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课堂纠错技巧使用的原则:
第一,科学合理:纠错技巧应该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选择适当的纠错方式,避免过分苛刻或过于宽容。
第二,及时性:纠错应该及时进行,以便学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从而不会形成错误的习惯或误解。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不要等到学生错误积累成习惯之后再着手纠正。
第三,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纠错方式。
一方面要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改正错误。
第四,积极性:纠错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纠错的过程中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循序渐进:教师纠错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逐步解决的方式。
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纠正,然后逐渐引导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六,适度灵活:教师在使用纠错技巧时,要适度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
的纠错方式和策略,教师要灵活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正确使用课堂纠错技巧,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纠错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合理、及时性、个体差异、积极性、循序渐进、适度灵活等原则,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以人为本,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以人为本,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课堂问题行为的恰当处理,取决于教师对于管理策略的有效应用,下面就是本人就如何以人为本,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些想法:一、课堂行为问题的特性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消极负面的,而且具有普遍性,程度上也有差异。
首先,课堂问题行为有普遍性,不仅差生、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生也会有问题行为,只是他们在数量上多少、发生频率忽然程度严重等方面不同而已。
其中最普遍是大声说话、吃零食、随便走动、小动作、故意大笑、侮辱同学和教师,不恰当的使用教材和设备。
其次,课堂问题行为具有差异性,课堂问题行为大部分以轻度为主,主要是讲话、吃零食、上课迟到、不认真听讲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一种是外向型,主要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包括粗暴、相互争吵、交头接耳、高声喧哗、顶撞同学和老师等比较容易发觉的行为。
另一种是外向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做白日梦、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行为,不容易被发觉,但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人格发展也有较大危害。
三、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也可能是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教学失策导致,它不是某种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各种因素所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知道思想错误:教师缺乏正确的知道思想,将升学率作为其指导方向,把分数作为唯一目标,重智轻德,对学生超负荷的灌输,无休止的上课,补课、考试,老师和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
什么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师生成天为分数而疯狂,教师歧视、厌恶成绩差的同学,讽刺挖苦成绩差的学生,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消极自我的概念,容易产生内向型问题行为甚至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直接干扰课堂活动,产生外向型问题行为,影响教学质量。
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
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过程。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使课堂秩序良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课堂管理的原则:一、预防性原则预防性原则是指通过提前的准备和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制定详细的教案、准备教具、策划教学活动等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等问题的发生。
二、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个性、兴趣和优点,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三、纪律性原则纪律性原则是指在课堂中建立明确的纪律和规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管理。
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纪律规定,并在课堂中严格执行,以确保学生的行为符合规范,维护课堂的秩序和氛围。
四、调适性原则调适性原则是指在课堂中适当地调整教学方式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激励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是指通过激励和奖励,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奖励、鼓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六、合作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是指在课堂中鼓励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帮助他们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成效。
七、评价性原则评价性原则是指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帮助他们发现和改正问题,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需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课堂管理的原则是多方面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管理方式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
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如何有效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引言:课堂问题行为在学生中时有发生,这给教师带来了挑战。
然而,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处置和矫正这些问题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应对课堂问题行为,并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学习环境。
1. 了解问题行为的根源在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之前,首先要了解其根源。
问题行为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是因为他们在家庭环境中面临压力。
通过与学生交流和观察,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建立积极的关系一个积极的关系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并亲切地与他们交流。
这种正面的关系将有助于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
3. 通过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行为,教师应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进行处置和矫正。
这包括在问题发生时立即采取行动,并向学生清楚地解释他们的不当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提供替代行为的建议来帮助学生改正问题行为,并在学生展示积极行为时给予表扬。
4. 应用适当的惩罚措施在一些情况下,适当的惩罚措施可能是必要的。
然而,惩罚应该是公正和适度的,并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适当的惩罚措施可能包括口头警告、时间罚站或额外的作业。
5. 与家长合作与家长的合作是解决问题行为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分享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讨论问题行为和解决方法。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并找出解决问题行为的途径。
6. 提供额外支持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问题行为可能与他们的学习困难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资源,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改善学习状况。
这可能包括额外的辅导、个别指导或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
结论:有效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是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的关键。
通过了解问题行为的根源、建立积极的关系、积极引导、适当的惩罚措施、与家长的合作和提供额外支持等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解决问题行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课堂纪律及扰乱秩序处理办法
课堂纪律及扰乱秩序处理办法在学校教育中,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一些学生可能会扰乱课堂秩序,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课堂纪律及处理扰乱秩序的办法,旨在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一、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课堂纪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助于:1. 提高学习效果:有序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2. 促进师生互动:课堂纪律良好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沟通。
3. 提升教学效率:课堂纪律良好有助于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满意度。
二、常见的扰乱秩序行为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1. 喧哗打闹:学生间交谈声音大、叫喊或进行无关话题的讨论等行为。
2. 插话打断:学生频繁插话打断教师的讲解或其他同学的发言。
3. 不遵守课堂规则:如迟到、早退、上课打瞌睡等。
4. 手机使用: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聊天等。
5. 引发冲突:学生间的争吵、打闹、欺凌等行为。
三、处理扰乱秩序的原则处理扰乱秩序的原则应该包括:1. 公平公正: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
2. 个案处理:每个学生的情况和问题不同,处理方式也应因势利导,因人施策。
3. 纠正为主:扰乱秩序的处理应以纠正错误和促进学生改进为主,而非简单的惩罚和指责。
4. 教育引导:扰乱秩序的处理中,应注重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提供正面引导。
5. 合作共赢:处理扰乱秩序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课堂纪律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益处,形成共赢的局面。
四、处理扰乱秩序的具体办法在处理扰乱秩序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办法:1. 清晰的纪律规定: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规范,明确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底线,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被允许的。
课堂问题行为矫正
浅谈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妨碍课堂教学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甚至影响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就课堂问题行为,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敌意,有的则是出于无意。
事实上,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前就注定了的,而不是课堂运作所致。
明确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明了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二、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1.正确认识问题行为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
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于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同时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等同于差生或品行败坏的学生。
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从根本上要由学生本人来进行。
如果学生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问题行为,他们不仅认识不到矫正的价值与意义,不密切配合,而且还会对矫正产生新的对抗性问题行为。
因此,要启发学生本人的正确认识。
2.改正问题行为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关键改正问题行为比认识问题行为困难得多。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其次要运用多种知识,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然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
此外,由于从根本上改正问题行为并非一时之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且问题行为还会出现反复。
因此,教师要有相当的耐心。
3.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仅仅是从消极方面着眼的,实际上这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
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对策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对策论文关键字:课堂问题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干扰教学的现象,造成教育秩序混乱。
如,有的学生对教学形成逆反心理,违反教学纪律;有的学生则过于焦虑,恐惧不安;有的学生由于自制力差,频繁发生与教学不相干动作;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神经过于敏感,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在课堂上从不参与交流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课堂问题行为。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团体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总之,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
综合起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教师的教育失策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失策直接相关,甚至有些问题行为还可能是教师直接造成的,因而决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看成是学生自己的问题。
教师的失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错误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
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把将升学率作为指导思想,把分数作为唯一指标。
教学上搞题海战术,无休止地上课、补课、考试,学习成了无边的“苦海”。
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逆反行为,甚至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
而且,学生会因考试、课业负担过重、同学间的剧烈竞争而产生巨大的压力,这样神经整天就会处于紧张之中,得不到调整就会产生脑功能失调,出现干扰学习的问题行为,如注意力涣散,多动。
2.管理的缺失许多教师过于将注意力放在学科内容方面,忽视自己在课堂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实际上,学生中问题行为的出现与任课老师在课堂管理上的不当和失败密切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1968年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者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离出教师的3种管理行为:随机应变、专横与惩罚。
教学中的错误处理与改进
教学中的错误处理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错误处理和改进是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的错误,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错误,并对教学进行改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教学中的错误处理与改进进行探讨。
一、错误处理的原则在处理学生错误时,教师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有效纠正错误。
1. 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和学习风格,不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或嘲笑。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
2. 探索原因:教师在纠正错误时,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探询错误产生的原因。
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错误,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改正。
3. 给予引导:教师在处理错误时,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提供正确的方法和解决思路,帮助学生找到并纠正错误。
4. 鼓励反思:教师在纠正错误后,应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
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对学习的影响,并思考如何避免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二、错误处理的方法在处理学生错误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 即时纠正: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立即纠正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这有助于避免错误的进一步扩大和巩固错误认知。
2. 引导自检:教师可以提供自检的机会,帮助学生主动发现和改正错误。
通过布置练习题、小组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和发现自己的错误。
3. 鼓励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纠正错误。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4. 打造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学习和纠正错误的环境。
通过正面激励、积极评价,使学生对于犯错和改错保持积极态度。
三、教学改进的策略除了处理学生的错误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及时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1. 课堂反思: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结束后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有目的地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正确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正确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再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从而干扰教学的进行。
问题行为又叫偏离行为,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给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带来麻烦的行为。
问题行为主要是品德和人格两方面的。
在学习上,课堂上表现多的问题行为智能上难于适应教学的要求而引起的怠学、厌学、弃学的行为,课堂上更多的是再现出注意障碍和思维障碍、破坏纪律的现象。
某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活动,也会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活动和老师的教学活动。
因此,一旦发生学生的问题行为,老师要妥善化解,使课堂纪律得到控制,维护教学秩序,在某种意义上说,正确处理和控制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努力为教学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另一类是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
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
如攻击行为、破坏性行为、不服从行为等,这些行为较为外显,容易被教师发现,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
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则是多少带有“神经质”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退缩行为”,如惧怕、自卑、分心、莫名的焦虑等等,这些行为较为内隐。
一般老师对人格问题行为常不易觉察。
下表是心理学家查伊(H.C.Quay)列举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各种“症状”。
学生两类问题行为的症状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第一,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适应问题,从而来清除问题行为。
第二,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后,老师要密切关注问题行为的学生,通过言语和体态的表达稳定他们的情绪,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与他们保持视线联系,并运用姿态语言表达自己时时在关心和注意着他们的学习活动,这些措施有助于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
教师讲课时离开讲台,站到学生中,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随和感,教师的微笑、点头及经常注意用视线扫视全班学生,都会直到维持课堂纪律、控制珩为发生的效果。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修订]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类。
奎伊(H.C.Quay)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
人格型问题行为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
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忧心忡忡,不信任教师,害怕教师提问和批评;有的学生不信任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和兴趣;有的学生在教室里焦虑不安,心神不定,常常手足无措,答非所问。
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
例如,有的学生缺少耐心,容易冲动,不能安静;有的学生多嘴多舌,交头接耳。
情绪型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而导致社会障碍的问题行为。
例如,有的学生漫不经心,冷淡漠视,态度忸怩;有的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同学,不敢自作决定,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我国也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
行为不足主要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而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
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教师的因素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育失策会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观念指导、管理失范和教学水平低下。
(1)教师错误的观念(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
有的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方向,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这样教师会重智轻德,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造成学生丧失主动性,对学习产生厌倦、腻烦心理,严重者产生对抗性行为。
处理课堂事件的方法与原则
[处理课堂事件的方法与原则]在课堂上总会发生许多的事情,在教师意料之外,在学生情理之中的事,在学生学习之内,却在课堂教学之外的事,其事件五花八门,而处理好这些问题是一个老师所必备的能力之一,是影响到课堂的质量、课堂的进度、课堂的气氛、师生的关系、教师的形象的问题,处理课堂事件的方法与原则。
这是风起云涌的时代,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各种的渠道获得各式各样的信息,满足了学生的求知的欲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引发了学生各式各样的思考,他们会把思考带入课堂,会在适当的时候将问题抛给老师,并希望能得到自已想要的答案或想要做的事,这就要求老师应对学生的方法也应随之改变,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课改的要求。
一、因事而导,导而有法二、以教促学,因学改教处理课堂事件应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契机,并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服务,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
如:在学生集体练习“蹲下起立”中,老师在数学生做的次数时,学生也会跟着数,这时老师不妨让学生自已数自己练习完成规定的运动量,然而,你会发现学生的智慧不容忽视的,他们会仿蒙古摔跤的方式,面对面,双手互搭对方的肩膀,然后一起蹲下一起起立一起数数,甚至他们一起会跳起来同时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玩得不亦乐乎,但情况还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三、五个人联合起来彼此搭着肩膀围成一个圈一起练习,教育学论文《处理课堂事件的方法与原则》。
◆分享好文◆这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使教学任务出色的完成,何乐而不为呢。
三、加强交流,馁善处理四、发扬民主,相互尊重五、抓住关键,主次分明俗话说:“牵牛牵鼻子”,抓住事件和问题的要害是关键,然后进行“对症下药”。
处理事件还要简洁明了,分清事情的主次,以充分保证上课的正常时间和上课顺利的进行。
处理事件要讲求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外,还要注意如下一些原则。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方法口诀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方法口诀在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是老师常常会面临的挑战。
为了有效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老师可以遵循以下的方法与口诀:1.热情待人,耐心倾听:老师应该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且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
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从而更愿意与老师合作解决问题。
2.立规明确,守法度首: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明确规定课堂纪律,告知学生何为容许和不容许的行为。
同时,老师自己也要是课堂规则的模范执行者,以身作则。
3.积极引导,言行慎重:当学生有问题行为时,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老师自己的言行也要慎重,言行一致,不偏袒任何一方。
4.鼓励正面,正确教育:老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积极的行为,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同时,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行为的负面影响,并鼓励他们改正。
5.个案处理,灵活适用:每个学生的问题行为都有其特殊性,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案特点,灵活运用相应的处理方法。
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
6.与家长沟通,形成合力: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会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原因和背景。
老师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
7.团队合作,共同努力:学生的问题行为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来进行处理。
老师应该与同事们进行团队合作,分享经验与心得,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改正问题行为。
8.惩罚合理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老师应该合理地进行惩罚,但也要尊重学生的尊严。
不可过度惩罚或羞辱学生,而应该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9.示例引导,言传身教: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10.耐心倾听,持续关注:对于一些问题行为较为严重的学生,老师应该保持耐心,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和改进。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是解决问题行为的关键。
通过以上的方法与口诀,老师可以更好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课堂违规行为的处理原则
学生课堂违规行为的处理原则学生课堂违规行为的处理,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艺术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把握“尊重学生、正向化解、因势利导”的前提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如下具体的操作性原则:1适宜性原则因人而宜:因学生的个性不同,其同一方法使用的效果也不同,即同一方法用在甲身上效果好,用在乙身上效果一般,用在丙身上无效果。
此时,应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因时而宜:同一方法用在同一人身上,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其效果也不一样,如心理激昂时与平静时用同一方法就大相径庭。
因事而宜:同一方法,对此事适宜用,效果好;对那事不适宜用,效果一般或无效果。
因地而宜:带普遍性的违规行为,宜以一事为典型,在全班中进行集体教育,达到以一事教育全体的目的;对班中罕见的特殊性的违规行为,宜在课后有针对性地个别教育。
2层递性原则对同一学生或同一班级使用此法,第一次教育效果好,后来效果越来越差,甚至无效。
此时必须遵循层递性原则:当不能有效阻止或改变反复性不良行为时,必须改变策略,换用他法,最好是层递性策略。
3主动性原则课前预测,主动应对:新教师刚上岗或老教师接新班,要特别留意观察。
如前几天上课发现有学生带有挑衅性行为来试探教师的,那么你在上课前要预计学生可能采用的消极行为,你准备采用什么策略来主动应对。
换法增效,主动应对:当某法对某生反复使用无效时,要分析原因,及时换用更有效的方法。
如说服教育的反复使用会疲软,反复提醒或点名批评会失效等。
耐心挽救,主动应对:有些学生通过积极表现,没能取得好成绩时,这些学生可能会转向消极的一面,他们会借助行为出错来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
如果因此而获得了别人的注意,会刺激他们逞英雄式的连续犯错。
作为教师发现此类学生后,要积极主动地采取对策进行教育与挽救,以避免误入歧途。
特别是对问题性行为和障碍性行为的学生,他们的违规行为经常反复,教师更要有耐心的态度和挽救爱抚之心,方能取得成效。
关于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处理的若干规定
关于学生课堂违纪行为处理的若干规定学生违纪处理细则为了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更优良的环境,根据《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学生违纪处理细则。
一、学生违纪处理原则学生违纪严格按照学校学生管理、违纪处分管理等有关文件中的相关条款执行。
二、学生违纪处理领导小组为了公平公正地处理违纪事件,特成立学生违纪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成员:三、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违纪行为的处理(一)学生在上课、上机、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中应服从老师的统一管理,认真听课或操作,做好笔记。
(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以下行为的,属违纪行为:1、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除指定的讨论时间外与他人讲话、聊天或游戏,影响其他同学听课;2、在教室(或实验室)内穿背心、短裤或拖鞋,衣着不整;3、在教室(或实验室)吃东西,随意走动,影响教师授课;4、故意不服从教师的安排和管教,影响课堂教学秩序;5、不宜在课堂上出现的其它行为,并对其他同学产生较大影响;6、睡觉现象。
上课时,真睡觉,趴在桌上似睡似不睡,手托腮思似听非听,老师近前就醒,以上都概括为睡觉现象。
(三)对课堂教学活动违纪行为的处理办法1、情节轻微,未影响教学秩序的,授课教师给予口头批评教育;2、情节比较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并在班级产生不良影响的,视本人认错态度和违纪情节,由德育处给予校内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3、情节严重,影响了教师授课,在班级产生恶劣影响的,视本人认错态度和违纪情节,向学校申请给予记过或以上处分;4、情节特别恶劣,严重影响教师授课,在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学校形象的,向学校申请给予勒令退学处分;5、出现上述违纪行为,本人主动承认错误的,从轻处理;6、出现上述违纪行为,经教育不改,再出现同样或其它形式的课堂违纪行为的,逐级加重处理直至勒令退学。
四、教师处理课堂违纪学生程序第一步:提醒第一步是提醒,而不是批评。
可以是对全班学生的提醒,也可以是对一两名学生的提醒。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则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则【摘要】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程度不同的、表现各异的课堂问题,诸如课堂纪律混乱,学生吵闹、打逗、恶作剧,外来干涉等,致使教师不得不停止讲课或课堂讨论,把注意力指向某一个或更多的学生,以中止这些不良行为的进行。
教育心理学把这些干扰课堂秩序,给教学带来麻烦的行为称为课堂问题行为。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字】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原则我们认为,教师在处理各种课堂问题行为时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至少还应该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 “爱心”原则有教育家早就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处理的一些课堂问题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既是为了其他学生,也是为了出现课堂问题的学生。
不管采取何种处理措施,其前提一定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能伤害学生,尤其是不能伤害犯了错误的学生的自尊心。
我们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措施,既是为了他专心学习,也是为了促进他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师要有一颗“爱心”,才可能真心地理解学生,真诚地关爱学生,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言行,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作出思考,进而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
2 “耐心”原则课堂问题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原因。
要正确地解决问题,就必须要有“耐心”去了解问题出现的背景。
有“耐心”,不急躁,教师才能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了解情况,进而采取适宜的措施。
学生一些不良行为(尤其是习惯性不良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缺乏“耐心”,势必“欲速则不达”。
许多教师埋怨学生“不听从教导”、“屡教不改”,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教师自己的处事浮躁和急功近利。
那些在学生教育方面颇有建树者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教师只要有耐心,几乎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成功的教师和不成功的教师的最大区别正在于是否将自己的经历、情感投入其中,亦即是否有“耐心”。
如何有效地应对课堂问题行为
如何有效地应对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予以关注的同时,对课堂教学管理尤其是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
因此,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
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
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课堂中蔓延。
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
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则
【摘要】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程度不同的、表现各异的课堂问题,诸如课堂纪律混乱,学生吵闹、打逗、恶作剧,外来干涉等,致使教师不得不停止讲课或课堂讨论,把注意力指向某一个或更多的学生,以中止这些不良行为的进行。
教育心理学把这些干扰课堂秩序,给教学带来麻烦的行为称为课堂问题行为。
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字】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原则
我们认为,教师在处理各种课堂问题行为时应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至少还应该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 “爱心”原则
有教育家早就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处理的一些课堂问题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既是为了其他学生,也是为了出现课堂问题的学生。
不管采取何种处理措施,其前提一定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能伤害学生,尤其是不能伤害犯了错误的学生的自尊心。
我们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措施,既是为了他专心学习,也是为了促进他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师要有一颗“爱心”,才可能真心地理解学生,真诚地关爱学生,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言行,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作出思考,进而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
2 “耐心”原则
课堂问题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原因。
要正确地解决问题,就必须要有“耐心”去了解问题出现的背景。
有“耐心”,不急躁,教师才能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了解情况,进而采取适宜的措施。
学生一些不良行为(尤其是习惯性不良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缺乏“耐心”,势必“欲速则不达”。
许多教师埋怨学生“不听从教导”、“屡教不改”,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教师自己的处事浮躁和急功近利。
那些在学生教育方面颇有建树者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教师只要有耐心,几乎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成功的教师和不成功的教师的最大区别正在于是否将自己的经历、情感投入其中,亦即是否有“耐心”。
美国教育家莫尔斯说,一个教师在半年的时间内能让一个学生转变过来,他就无愧于自己的薪水。
其中包含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往往容易接受那些乖巧
听话的学生,而对顽劣学生”恨之入骨”。
何必呢?爱恨是相互的,你恨他,他也恨你。
我们把他推到对立面,他只会畏于我们的威风,而不会服于我们的为人。
躲着我们很容易,管得了此时管不了彼时。
有很多案例可查可证,这里不多说。
我的意见是“制服”不了他,就“笼络”他。
“制服”可能有时也采用“蛮法”,但要有九成把握才用。
以前我们班的李小刚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不宜多用,往往通过造势镇服,善后工作不可忽视。
而有的人吃软不吃硬,或者软硬不吃,那就一定要多个心计,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同对方相反的方法办事,他犯了错,以为你会惩罚他,而你却以礼待之,用诸葛亮的“七擒七纵”,使他真正服输,不与你为敌。
我觉得现在我班的陈恒、王康童等人,我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因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备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3 “奖惩”原则
奖励和惩罚是教育措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尤其是“非物质类奖励”)作为“被肯定”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激励学会说呢过向上、控制课堂秩序的重要法宝,其教育作用已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一般来说,奖励的程度越高,受到奖励的行为就越有可能成型。
但是在课堂上仍有不少的教师比较“吝啬”自己的表扬,使得一些良好的可养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
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讲,惩罚的力度越大,相关的行为就越有可能消亡。
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却发现,惩罚的结果常常与人们的期望大相径庭。
惩罚往往激起了学生内心更大的消极情绪,他们因受到惩罚而厌恶有关的教师,厌学教师所教授的这门功课,甚至连这个教师都痛恨起来,学习成绩从此一落千丈了他们学会了推卸责任、撒谎、找借口,行为更趋出格。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的一点是惩罚只能让学生感到备受责罚,而不必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基于这一认识,人们认为:惩罚不如引导。
4 “合作”原则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来完成。
同学、班级、教师、学校、家庭、社区都是教育的资源、要取得最佳的教育成果,就需要在教育原则、教育措施的运用上保持一致或形成互补。
要教师与教师保持一致,教师与学校保持一致,校内校外保持一致,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在这其中,尤其应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有些教师不愿将自己遇到的棘手问题说出来,他们觉得若是坦白课堂里有哪个学生自己无法应付,就等于承认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足或自己的工作存在缺陷。
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从来没有遇到棘手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些口口声声自称从未遇到任何纪律问题的教师要么是运气奇佳,要么就是自欺欺人。
同时,是我们身边最可资利用的资源。
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好处多多。
也许某位教师就曾遭遇过你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那么他的经验或教训就可直接汲取;也
许某位同时的建议是你以前未曾想到过的,值得一试;至少,来自他们的同情会减少你内心的烦恼,他们的鼓励会增强你战胜困难的信心。
如果身边明明有人能帮助你自己,却仍旧强自忍耐,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团结起来力量大。
”虚心向同事请教,跟他们一起进行探讨,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那些极难驾驭的问题,实在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课堂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的“音符”,若思想不重视,态度不端正,不把握正确处理的原则,选择的解决方法不适宜,小事也会变大,闹得不可收拾。
然教师只要把握住以上四原则,相信很多课堂问题行为都会得到良好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