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诗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登高》杜甫导学案【学习目标】1、试着分析诗中的意象,把握意象特点,揣摩诗人选取这些意象的缘由。
2、运用诗歌鉴赏方法,试着体会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寄寓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自主导学】1、背景材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诗歌鉴赏方法介绍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3、诗作背景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小组讨论】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3、名联鉴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示: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飘流在外,同时又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4、诗的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杜甫的情感?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巩固练习】1、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
《登高-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登高-杜甫》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登高》的背景和主题。
2. 理解《登高》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进修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导学内容:1. 杜甫简介及《登高》背景分析2. 诗歌赏析:《登高》全文解读3. 诗歌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探究4. 诗歌情感与意境解读5. 诗歌赏析与写作练习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展示杜甫的肖像和《登高》的原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如何?《登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3. 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二、进修杜甫简介及《登高》背景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包括其出生地、主要成就和对后人的影响。
2. 分析《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三、诗歌赏析:《登高》全文解读(20分钟)1. 逐句解读《登高》的诗句,诠释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押韵、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四、诗歌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探究(20分钟)1. 分析《登高》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
2. 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诗歌情感与意境解读(15分钟)1. 引导学生体会《登高》所表达的情感,包括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对人生苦难的体验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营建的情景和氛围。
六、诗歌赏析与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练习仿写《登高》,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室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学生应该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和人生智慧。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4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4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1、音频导入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1、首联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意象: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感情:孤独无依、漂泊痛苦2、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面对此景,杜甫产生了怎样的感慨?答:景: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情: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未酬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
2.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让学生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登高》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预习《登高》诗歌,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甫及《登高》的背景。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意象,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
4. 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一、杜甫简介1. 生平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2. 文学成就:杜甫的诗作主题丰富,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登高》诗歌背景1. 创作背景:诗人晚年流离失所,登高远望,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2. 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三、诗歌译文1. 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师点评译文,纠正学生的翻译错误。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诗歌。
后续章节待补充。
第六章: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分析一、意象分析1.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理解其表达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探讨意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表达诗人的情感。
二、象征意义解读1. 解读诗中的象征元素,如“落木”象征生命的衰老,“长江”象征历史的变迁等。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通用7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通用7篇)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贪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一诗;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验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诗歌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登高的意义和价值。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登高》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3 课文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登高》,了解诗的背景和作者;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工具。
3.2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3.3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4.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堂延伸: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登高》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5.2 课后延伸:学生进行诗歌研究的项目,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登高》这首诗,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杜甫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生平经历。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登高》诗意的理解。
1.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高》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和解读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解读《登高》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不同段落的理解和感悟。
2.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结构和意象,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第三章:诗歌创作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规则。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创作自己的诗歌,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其创作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和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
3.4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首自己的诗歌创作,可以是自由诗或押韵诗。
第四章:诗歌朗诵与表演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技巧。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朗诵的技巧和表演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
4.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诗歌朗诵的技巧,引导学生模仿和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互相评价和反馈。
4.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和表演的练习。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一、三维目标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背诵全诗二、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渚( ) 鬓( ) 潦( )倒(2)理解词义:回()落木()万里()繁()潦倒()三、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四、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吟诵诗歌,把握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说说本首诗的感情基调。
3.诗文哪里写景?哪里抒情?五、研讨思想内容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3、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4、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5、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恨”与“停”如何理解?7、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六、达标检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导学案完美版

《登高》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②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③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面世作客经过B.问世作客通过C.面世做客通过D.问世做客经过2.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二.阅读理解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诗人的情感(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3.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可谓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之作,下面请以《登高》为例,来谈谈你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三.1.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赏析《登高》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表达、情感抒发等方面。
3、背诵并默写《登高》,积累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化常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把握诗人的思想境界。
(2)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艺术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难点(1)感悟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2)将诗歌与杜甫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深入探究其诗歌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诗作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写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东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在夔州期间,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四、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诗歌赏析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初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歌分析与鉴赏方法。
课前预习:1.了解杜甫生平、文学风格及其文学成就,使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认真阅读《登高》一诗,思考它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3.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方法,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对诗歌进行探究。
课堂教学:Step 1. 导入老师用图片或音乐等方式渲染气氛,使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或历史故事等引子,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杜甫和《登高》。
Step 2. 杜甫简介老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对唐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让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认识。
Step 3. 《登高》诗歌分析首先,老师以节选的形式让同学们再次朗读《登高》,感受其音韵和节奏。
然后,老师将诗歌按照内容与情感展开分析。
内容分析:1.诗歌主题:主题为文人士人崇尚高洁,遗诫后人,立志坚定,自强不息。
2.结构:共四首,前三首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指叙事和议论交替出现),其中第一首为引子,第二首和第三首是具体叙述和议论;第四首为结尾,文人表达对历史的终极感慨。
情感分析:1.作者的情感:忧国忧民,对时事不满;却对文人读书、写诗、追求精神高峰的人生观心怀敬仰。
2.读者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蕴藏着一种崇高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传递出一种人类精神的美丽价值观。
Step 4. 诗歌整体理解1.诗歌的深层含义:《登高》的主题是文人崇高人格,表现了杜甫倡导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绳的人生观。
2.诗歌的艺术特点:杜甫的《登高》具有叙述性、议论性、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写作风格是豪放、慷慨、雄浑、豁达,境界宏阔而豁达,较重孟郊的忧患意识,较远王之涣的完美主义。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登高》学案及答案《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全诗,积累古典文学知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识导学】1.背景补充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炼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2.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文本解读】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⑵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登高》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并欣赏《登高》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登高》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
《登高》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解读引导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解读诗歌的意义。
2.3 文学鉴赏方法指导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意象等。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登高》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登高》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简介诗人杜甫和《登高》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登高》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教师讲解与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讲解和引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意象,深入解读诗歌的意义。
3.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登高》的鉴赏文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4.2 小组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登高》的文本,可以是教材或相关资料。
七年级登高导学案

七年级登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难点(1)分析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赏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歌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领略这首千古名篇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在夔州。
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年逾半百、体弱多病的老人,生活十分困苦。
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面对着萧瑟的秋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落木”和“长江”有什么象征意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优秀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登高》优秀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 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2. 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1. 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登高》【导学资料】《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聚心头。
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历来为人称赞。
【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人物轶事显赫的家境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登高-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登高-杜甫》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杜甫这位唐代伟大诗人的生平宁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在《登高》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导学内容:1. 杜甫生平介绍2. 《登高》诗歌赏析3. 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4. 教室讨论和思考导学步骤:一、导入1. 让学生观看一段介绍杜甫生平宁成就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提问,让学生谈谈对于杜甫这位唐代诗人的印象和了解水平。
二、进修杜甫生平1. 讲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诗歌创作等方面。
2.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对后世文学的贡献。
三、诗歌赏析1. 朗读《登高》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表达。
3. 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1.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韵律和格律的运用,以及诗歌的段落划分和过渡。
2. 讨论诗歌中应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这些手法对于诗歌意境的营建和表达的作用。
五、教室讨论和思考1.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于《登高》的理解和诗歌表达能力。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人生和自然的启迪,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审美能力。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于杜甫这位伟大诗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登高》这首诗歌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热爱文学,感悟诗歌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宋词选读之“登高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登高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了解登高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资料链接】
1、“登高诗”即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作。
登高,是一种“有意味”的活动,登高常令人回肠荡气,令人感慨万千,令人遐想无限。
无数名山、名楼、名台不知留下了多少古人的足迹和墨迹。
古典诗词中又不知留下了多少登山、登楼、登台、题材的作品;我国疆域辽阔,特多名山高峰、亭台楼阁。
无论是五岳、黄山、庐山;还是蓬莱阁、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还是幽州台、铜雀台、凤凰台……都因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为历来的游者所好。
2、杜牧,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
亦工书画。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
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年轻时一连两次科举不中,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也因此得罪皇帝。
柳永在下一次考试中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泊,饱尝羁旅滋味。
柳永终客死润州(今江苏镇江),寄柩僧寺。
二十余年后,王安礼知润州,出资葬于北固山下。
【阅读导航】
一、杜牧《九日齐山登高》P45
1、读题目,明题材
2、读作者,参照书下注解①
3、读诗句,注意字音和停顿
4、读注释,探诗意
5、读提问,作解答。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诵读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并与杜甫的《登高》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意境
二、柳永《八声甘州》P66
1、读题目,明题材
2、读作者,参照书下注解①
3、读诗句,注意字音和停顿
4、读注释,探诗意
5、小组合作探究
⑴分别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
⑵本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三、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
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2、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