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梁实秋《生活的艺术》精彩书摘

梁实秋《生活的艺术》精彩书摘梁实秋《生活的艺术》精彩书摘【梁实秋《生活的艺术》内容简介】“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
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
有闲阶级如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的忙起来。
我们并不向往六朝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
”梁实秋如是说,他将为我们述说他心目中的生活艺术。
【梁实秋《生活的艺术》精彩书摘】谈时间希腊哲学家Diogenes经常睡在一只瓦缸里,有一天亚力山大皇帝走去看他,以皇帝的惯用的口吻问他,“你对我有什么请求吗?”这位玩世不恭的哲人了白眼,答道,“我请求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这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究竟涵义何在,恐怕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通常总是觉得那位哲人视尊荣犹敝,富贵如浮云,虽然皇帝驾到,殊无异于等闲之辈,不但对他无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别的假以颜色。
可是约翰逊博士另有一种看法,他认为应该注意的是那阳光,阳光不是皇帝所能赐予的,所以请求他不要把他所不能赐予的夺了去。
这个请求不能算奢,却是用意深刻。
因此约翰逊博士由“光阴”悟到“时间”,时间也者虽然也是极为宝贵,而也是常常被人劫夺的。
“人生不满百”,大致是不错的。
当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没有,不过期颐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数十寒暑当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
苏东坡所谓“睡眠去其半”,稍嫌有一点夸张,大约三分之一左右总是有的。
童蒙一段时期,说它是天真未凿也好,说它是昏昧无知也好,反正是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及至寿登,老悖聋瞑,比死人多一口气,也没有多少生趣可言。
掐头去尾,人生所余无几。
就是这短暂的一生,时间亦不见得能由我们自己支配。
约翰逊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动辄登门拜访,不管你正在怎样忙碌,他觉得宾至如归,这种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觉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样严重的“时间之贼”。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5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5篇)《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目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
“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奇怪心与欲望。
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悄悄地翻开了名目,奇妙而又清静的心灵之旅启程了……近来正非常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爱好。
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文字融在了一起……文中讲到了欢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索——“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足了。
’所以我也以为我如今活着,并且或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
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洁,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快乐心地过每一天呢?快乐地活着更有价值。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洁。
但是如何从简洁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专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许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
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当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快乐就好。
欢乐并不难寻。
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的一切中,还隐蔽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蔽在亲情、友谊、爱情等情感中……间或地发愣,悄悄地深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唱歌……这都是享受。
只要你专心去享受,欢乐无处不在。
生活其实很美妙。
那些看不见的欢乐。
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睹欢乐的芳容。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800字5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800字5篇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
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活的艺术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一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
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
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
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
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
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
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
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
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
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林先生这样说。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本(2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本《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老先生旅美专事创作的第一本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
作者站在一个当代人的立场上,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娓娓道来。
生活如同谱写乐章,人会在美感的引导下,将生活经历变成一个主题,而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
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闲适随性的世界之中。
林老先生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
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作者主张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相互调节和谐融合才能不违背人的本性,产生和谐的人格。
在对于人生哲学的认识上人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禁欲和厌世,像印度佛教那样通过对肉体的折磨达到精神的圆满;另一个是极端世俗化,沉溺于官能享受,如同中国数千年来各个王朝的覆灭时的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也有不少人沉溺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
《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将道家消极的人生观与儒家积极的人生观适度的融合起来,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做一个合乎情理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给人生带来欢乐与情趣。
生活之中我们心情难免浮躁,但读了《生活的艺术》后,作者的那份悠然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昂贵,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
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
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
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当我第一次翻开《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时,我就深深地被林语堂先生幽默、幽默但又不乏书生雅兴的文笔吸引住了,捧着书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研究了起来。
书中幽默的文笔、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谁说中国式的悠闲文化只有富到人家才能享受,住在山腰上的隐士天天都能享受到‘鸟鸣涧‘的乐趣……〞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茅庐,听见了水声叮咚、鸟鸣啾;当我看到“大隐隐于市,一个僧人如果回到城市中吃肉、喝酒而不糜烂心灵的话,才是真正的’高僧‘“时,我忍不住想进入书中,与林语堂先生畅谈一番;林语堂先生笔锋一转:〞人性本由动物化成,我们人人都有如孙悟空一般“看到这里,我一下子没忍住,〞噗哧“一声把口中的水全喷了出来…...书中有曰:“……松下有石,石欲怪;石旁有路,路欲曲;路尽有桥,桥欲危;桥头有室,室欲幽……“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白墙粉瓦,小桥流水,弯弯曲曲的小路看不见尽头;一户人家的炊烟已经升起,竹林密疏有致却不见人影;一拐弯,跨过一道门儿,只见那户人家的儿女正在嬉戏;叮咚溪水,清澈见底,袅袅炊烟,热情人家,使我流连忘返……渐渐地,自己仿佛就是这书中所描写的一个人,喜怒哀乐完全和文字融为一体,现实世界的事却如梦一般渺茫不可及。
不记得是谁曾说过了:读书就像隐身地串门儿。
确实,我在书中见到了行酒令的热闹、品茶的优雅、鸟鸣涧的悠闲与诗人聊天时的尽兴。
但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些,书中有孔孟对后人的谆谆教诲、宗教与人性的诠释、中国式生活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成长、一种体验,更是一次次奇妙的旅行!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2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哲学读物,书中内容主要聚焦在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通过运用各种心理技巧,比方消极想象、控制三分法、过去现在的宿命论等,让我们能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反思自己,更好的找到焦虑的根源,防止各种消极情感,真正体验生命的安宁。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许久便听闻林先生的盛名,不过多看的是他的零散文章,并未细读过。
不过看到上一段书评,开篇是如此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别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日子。
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具会日子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鸟瞰日子,以寻常之心体悟日子。
细想来这话别错。
林先生总是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日子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在这本书中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具可供仿效的日子最高典型的模式。
他谦虚言,写别想发表客观意见,也别想创立别朽真理。
如此一具清冽干脆的人,瞧别起自许的客观哲学,只想表现自己的观点。
他惶恐,怕目标定得太高,难以满脚读者期望。
字里行间却透着他自己的独到哲学论,别免引人赞美。
他见解独特,不过能读知道他的人,才会对这一点表示默契,然后与他在精神上成为永远的朋友。
我们之间的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别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受,彼此之间彻底了解。
这是多珍贵多真挚的欢乐,只得一人赏的欢乐。
在他眼中,人类心性是相同的。
在那个国家里能感动人的东西,自然也会感动他国的人。
我看到这个地方时无比赞同。
这个地方的共通一定有,但别是所有人都寻得到。
能溯源至此,探到此境地也同为所动的林先生,心性又是怎么的可爱呢?在林先生笔下,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是造成人类进步的两种动力。
人性好似泥土,由理想主义浇灌后即变成了柔软可塑的东西,但是使泥土凝聚的依然泥土本身,别然我们早就蒸发而化气了。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力,在一切人类活动里,个人的、社会的,或民族的,都互相牵制着,而真正的进步便是由这二种成分的适当混合而促成;所谓适当的混合算是将泥土保持着适宜的柔软可塑的状态,半湿半燥,恰到好处。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10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通用10篇)《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
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累,现代生活的代言。
或许我们的生活缺少艺术,不懂得如何去艺术的生活着。
可是艺术是什么?怎么才是艺术的生活……或许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生活可以是艺术,可以很放松,可以是种享受。
它可以经历大风大浪,也可以停泊在港湾里随着清风微微有些晃动。
船帆本是白的,但如果你喜欢,便可以添上一点颜色,那么它就与别人不同了,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自我”和“闲适”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
我认为,林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林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
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可以过中庸的生活。
我们的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致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致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有一半退回……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
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
或许30年后,40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2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
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累,现代生活的代言。
或许我们的生活缺少艺术,不懂得如何去艺术的生活着。
可是艺术是什么怎么才是艺术的生活或许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生活可以是艺术,可以很放松,可以是种享受。
它可以经历大风大浪,也可以停泊在港湾里随着清风微微有些晃动。
船帆本是白的,但如果你喜欢,便可以添上一点颜色,那么它就与别人不同了,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
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
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生活的教训》读书笔记马儿在吃草,来了一只狼。
狼想吃它,于是屡次试探,马儿都不给予理睬,狼放心了,对着马腿咬,结果被马蹄踢了。
狼在逃跑前,马儿不忘告诉它教训不要把善良当成软弱。
生活没了教训,就没有成功和进步。
于是,我要翻开生活的大门,让教训走进来。
当考试考砸了,更多的人是沉迷于一时的伤心之中,却不去反思我为何而败?如果一个人他没有像前者那样伤心,而是记住这次失败的教训,不断改良,我不能说他会成功,但可以肯定下次一定有进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个时候,教训已经成为镜子了,正是这种教训让唐太宗取得成功。
可想而知,唐太宗不吸取教训,会出现什么局面。
教训走进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好的面对生活。
教训走进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好的快乐成长。
教训走进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好的取得进步。
教训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它就像一位老师一样提醒着我,要时时刻刻记住失败的原因。
教训是需要吸取的,当它走进我生活的第一步起,我就知道它多么重要,它就像警钟一样随时敲响,催促我努力,下一次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有了进步才会有成功。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doc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第一篇:《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2020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江苏文艺出版社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
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
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
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
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
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
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
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
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
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
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
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看得很费劲,对我来说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甚至有许多地方看不懂,以至于看十分钟睡半个钟头接着又看十分钟又睡半个钟头,以至于球球说你是为了催眠才看的吗。
呵呵。
虽然林语堂很强调读书的乐趣,这本书里面就有专门一篇“读书的艺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似乎我应该去选择让自己读得愉快、轻松的书?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
我想的是,像跳高,永远照着比自己能力高那么一点的位置去练才能提高,读书也是,只有看一些高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所受益,也许今天能领会的是其中一成,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也许就能领会二成了。
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文字值得一生读上许多遍。
哪怕读的过程艰涩一些也值得。
就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到,也许孔子和林语堂不是我前面理解的那个意思,这时应该理解为以艰涩的阅读为乐。
怀着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欲努力理解文章,反复琢磨那些不懂的地方,在偶有同感的地方拍手称快,并为其深刻透彻而折服,等等这些过程,以此为乐。
阅读的乐趣有很多种,比如读林海音、胡兰成,如风铃的清脆悦耳;读张爱玲,如浓墨重彩的油画;读鲁迅,有对一切丑恶的犀利;读孔子,有博大精深;读侦探读悬疑,有刺激;这种种乐趣,并不能以我前面理解的“轻松愉快”为限,毕竟,我的阅读,不是消遣。
林语堂这个人,原本是不喜欢的,大学的时候在球球那里拿了《京华烟云》勉强翻了十几页,怎么也没看出其中的好来,觉得实在太像《红楼梦》,看不下去。
当然就现在,看完《生活的艺术》也没有对他喜欢到哪里去,只是多了一点了解。
我觉得他是张扬的、不羁的、洒脱的、个人的(相对鲁迅的社会性而言)、受道家思想严重影响的、极其有灵气的、才华四溢的一个人。
这本书里有许多观点角度非常脱俗,不受传统思想所囿,这是我很喜欢的,多少我也有点这样哈,这一点很难得,长期浸淫在某种思想氛围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能够自发跳出这个圈子、摆脱你甚至没有觉察到其存在的思想上的束缚是非常不容易的。
《生活的艺术》好词好句摘抄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眼前一笑皆知己,举座全无碍目人。
中国的哲学家是睁着一只眼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和讥评心理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自私主义和仁爱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人,是一个有时从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富有生气,因而在他清醒时的生活中也含着梦意的人。
他把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看透了他四周所发生的事物和他自己的徒劳,而不过仅仅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应走的道路。
因此,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
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艺术上的智慧在于隐匿艺术。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就什么都不要紧了。
”这种中国人所特有的美妙的观念,同美国人的观念形成了奇特的对比。
“那么,你在宫中时,做些什么呢?”主人问。
“噢,我是专做席面上所用的糕饼的。
”她回答。
“很好,那么你就替我做些上好的糕饼吧。
”宫女的答语使他几乎跳起来,因为她回说:“不,我不会做糕饼,我是专切糕饼馅子里边所用的葱的。
”思想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
游戏的特性,在于游戏都是出于无理由的,也绝不能有理由。
游戏本身就是理由。
这个见地,有天演历史为证明。
美丽是一种“生存竞争说”所无从解释的东西;世界上甚至有对生物具着毁灭性的美丽方式:例如鹿的过于发育的美角。
达尔文发觉他的“自然选择说”实在无从解释植物和动物中的美丽分子,所以不能不另定一个性的选择为附加原则。
我们如若不能承认艺术实只是一种体力和心力的泛滥,自由而不受羁绊,只为自己而存在,则无从了解艺术和它的要素。
“为艺术而从事艺术”的口号常受旁人的贬责,但我以为这不是一个可容政治家参加议论的问题,不过是一个关于一切艺术创作的心理起源的无可争论的事实。
希特勒贬斥许多种现代艺术为不道德,但我认为那种替希特勒作画真像,放到新艺术博物院去取媚这个炙手可热的统治者的画家,乃正是不道德之中最不道德的人。
这不是艺术,简直是卖淫。
商业式艺术不过是妨碍艺术创作的精神,而政治式艺术竟毁灭了它。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读林语堂的书如品茗,每每饭后翻阅,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都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林语堂说猴子和人类都会展现出唯有哲学家才会有的忧虑和沉思的表情,为何统治这个世界的是人不是猴子呢?因为人有着梦想另一个世界的能力和倾向。
《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个初心我理解的就是最初的梦想,有了梦想就会付诸行动。
在行动的路上,有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中途易辙,或裹足不前或南辕北辙,这都于初心的遗落。
所以,强调梦想,强调初心,即强调坚持。
"微妙的常识、哲学的轻逸性,和思想的简朴性,恰巧也正是幽默的特性,而且非由幽默不能产生"他在讲什么呢?什么是幽默?我的理解幽默须具备一个哲学家的思维,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一个简朴的道理。
大道至简,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
林语堂对陶渊明的评价很高:"所谓理想的哲学家即是一个能领会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能够觉察到尘世间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视人生的人。
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的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此他的生活也想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有人说陶渊明是个"逃避主义"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没有考虑家人的生计。
事实上他不是,他要逃避的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的本身。
我是欣赏陶渊明的,因为没有他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没他那种"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芸耔"的安然满足。
也越发敬佩这样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的人。
高晓松在清华的演讲中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演讲完了,有学生提问:"我是该选择外企还是国企?"他被气的半死。
2021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精选汇编)

2021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2021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哲学读物,书中内容主要聚焦在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通过运用各种心理技巧,比如消极想象、控制三分法、过去现在的宿命论等,让我们能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反思自己,更好的找到焦虑的根源,避免各种消极情感,真正体验生命的安宁。
作者威廉·B.欧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斯多葛主义的起源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斯多葛派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作者本人践行的体会和故事,属于比较“好读”的哲学书籍。
作者认为哲学应该指导人们过上一种幸福、充实的生活,而不是作为一门高深的学问使人望而生畏。
作者在书中强调践行斯多葛主义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幸福和安宁,让我们在健康情绪的引导下在生活中不会显得焦虑、痛苦、愤怒、贪婪和我们活着的社会义务(热爱我们的同类并积极予以协助)。
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诠释了斯多葛主义实际应用,比如采用消极想象法,把那些有可能发生的不利事情通过消极想象而达到对现存状态的满足,享受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
把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能够控制的事情;对于可控制部分的事情要合理内化策略;没有必要在无法控制的事情上浪费时间,那样只会徒增烦恼、焦虑、痛苦。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告诉你生命中什么事情是值得拥有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拥有的,以及如何去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
采纳一种人生哲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指引并修正你的行为,为你提供选择的标准,让生活简单化。
如果缺乏人生哲学,我们就会有错误生活的危险——浪费生命去实现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实现的目标但是却无法实现它。
活着的最好状态,不是快乐,而是心灵的平静。
没有内在的平静,就没有外在的安宁。
按照斯多葛主义的建议,我们可以确定哪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然后利用理性能力来消除自身对于这些事情的担忧,增加获得安宁的机会。
关于如何获得安宁,作者提出了几个建议:1.要有自我意识,观察日常生活,定期反思自己在处理日常事务中的方式;2.运用理性来克服消极情感(焦虑、愤怒、悲伤……)和控制欲望(名声、权力、财富……);3.在不刻意追求的前提下,获得了名声、权力和财富,可以享受它们(这一点与犬儒主义的“禁欲”不同),但要随时做好失去的准备;4.人是社会动物,必须与其他人保持联系,但要避免受到价值观腐坏的人的影响,并且要运用斯多葛学派的技巧来避免让其他人破坏自己的安宁(比如应对侮辱,采用幽默或不回应的方式,应多愤怒,采用幽默或退后一步思考等方式);5.不幸福的根源在于贪得无厌和杞人忧天;6.应对贪得无厌,运用消极想象的方式,想象自己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刻意给自己制造小的苦难从而对苦难产生免疫等;7.应对杞人忧天,即焦虑超出自己控制的事物,则应该学会将事物分类:完全可控、完全不可控、部分可控;8.对于部分可控的事物,采用目标内在化的策略(比如,把赢得一场比赛的目标改成享受一场比赛)9.对于外部世界持有宿命论的观点,即过去和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无法改变,因而不需要焦虑。
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_1

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2023年《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
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
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
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
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
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
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
”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
”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范文最新推荐------------------------------------------------------《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许久便听闻林先生的盛名,只是多看的是他的零散文章,并未细读过。
只是看到网上一段书评,开篇是这样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细想来这话不错。
林先生总是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在这本书中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他谦虚言,写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这样一个清冽干脆的人,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只想表现自己的观点。
他惶恐,怕目标定得太高,难以满足读者期望。
字里行间却透着他自己的独到哲学论,不免引人赞叹。
他见解独特,只是能读懂他的人,才会对这一点表示默契,然后与他在精神上成为永久的朋友。
我们之间的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
这是多宝贵多真挚的快乐,只得一人赏的快乐。
在他1 / 9眼中,人类心性是相同的。
在这个国家里能感动人的东西,自然也会感动他国的人。
我看到这里时无比赞同。
这里的共通一定有,但不是所有人都找得到。
能溯源至此,探到此境界也同为所动的林先生,心性又是如何的可爱呢?在林先生笔下,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是造成人类进步的两种动力。
人性好似泥土,由理想主义浇灌后即变成了柔软可塑的东西,但是使泥土凝结的还是泥土本身,不然我们早就蒸发而化气了。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000字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000字第一篇: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000字《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老先生旅美专事创作的第一本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
作者站在一个当代人的立场上,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娓娓道来。
生活如同谱写乐章,人会在美感的引导下,将生活经历变成一个主题,而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
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闲适随性的世界之中。
林老先生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
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作者主张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相互调节和谐融合才能不违背人的本性,产生和谐的人格。
在对于人生哲学的认识上人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禁欲和厌世,像印度佛教那样通过对肉体的折磨达到精神的圆满;另一个是极端世俗化,沉溺于官能享受,如同中国数千年来各个王朝的覆灭时的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也有不少人沉溺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
《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将道家消极的人生观与儒家积极的人生观适度的融合起来,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做一个合乎情理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给人生带来欢乐与情趣。
生活之中我们心情难免浮躁,但读了《生活的艺术》后,作者的那份悠然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昂贵,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
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
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
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并抒发林语堂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论及周遭,乃至整个社会。
全书虽被分为十四章,但在重要观点上前后呼应,各章虽有一既定的讨论主题,但往往将内容向外扩展,并无绝对的限制,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闲随兴的生活态度。
作者在本书《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
”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
”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艺术》也好,《吾国与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因而,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的读者,自然对林语堂的著作评价极高。
例如,有人认为《吾国与吾民》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但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不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说人生境界还没有达到林语堂那种高度的读者(如某些大学生),肯定会对林语堂的著作不以为然。
林语堂在《自序》还说:“我也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而不仅仅以中国人的立场说话为满足,我不想仅仅替古人做一个虔诚的移译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现代脑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
”读完《生活的艺术》,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当一个人悠然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天堂一般。
在林语堂那里,享受人生,不拘一格,不管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同等重要,抑或根本就不分哪是物质哪是精神,而是“心物合一”、“灵肉一体”。
这种打破物质和精神的二分法,从而给感性、理性以更合乎人性的界定的看法,奠下了林语堂人生哲学的底色。
在林语堂看来,中庸哲学的近情是基于个人主义内涵的。
正是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情感,才是判断取舍的重要依据,而集体脾性和民族性格则是由各个个人的情感汇聚形成的。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许久便听闻林先生的盛名,只是多看的是他的零散文章,并未细读过。
只是看到网上一段书评,开篇是这样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
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粗浅而深藏着哲思。
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冷淡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炽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细想来这话不错。
林先生总是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在这本书中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他谦虚言,写——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这样一个清冽干脆的人,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只想表现自己的观点。
他惶恐,怕目的定得太高,难以满足读者期望。
字里行间却透着他自己的独到哲学论,不免引人赞赏。
他见解独特,只是能读懂他的人,才会对这一点表示默契,然后与他在精神上成为永久的朋友。
“我们之间的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
”这是多宝贵多真诚的快乐,只得一人赏的快乐。
在他眼中,人类心性是相同的。
在这个国家里能感动人的东西,自然也会感动他国的人。
我看到这里时无比赞同。
这里的共通一定有,但不是所有人都找得到。
能溯源至此,探到此境界也同为所动的林先生,心性又是如何的心爱呢?在林先生笔下,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是造成人类进步的两种动力。
“人性好似泥土,由理想主义浇灌后即变成了柔软可塑的东西,但是使泥土凝结的还是泥土自己,不然我们早就蒸发而化气了。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力,在一切人类活动里,个人的、社会的,或民族的,都互相牵制着,而真正的进步即是由这二种成分的适当混合而促成;所谓适当的混合就是将泥土保持着适宜的柔软可塑的状态,半湿半燥,恰到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第一篇:《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20XX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江苏文艺出版社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
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
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
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
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
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
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
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
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
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
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
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
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国外的,国内的,社会的,自然的,各种快而简短的息讯,使我们无暇思考,便要接受下一条,新的一条。
所以在火车上和邻座的人聊天,往往谈一段时间,谈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层面的东西就停止了,共同语言不是太多。
现代社会大量的信息中我们感兴趣的只占二三,因人而异,所以如果遇到有共同爱好者,那种畅谈的快感不亚于读一本好的著作。
古时则不同,人们的信息极为有限,虽然谈论的只是一些家长里短,彼此熟知的东西,但是经过仔细的思考后,也能出现许多奇迹的火花。
因此我觉得科技的发展也使我们丢失了一些东西,也验证了那句话:有一得必有一失。
林先生认为从人类文化和快乐的观点来谈论,人类历史中的杰出新发明,能直接有力地有助于人们的享受空间、友谊、社交和谈天者,莫过于吸烟、饮酒、喝茶的发明。
我喜欢喝茶是因为听大家都说饮茶对身体好,于是便慢慢尝试,渐渐的发现了茶的香、茶的韵、茶的美。
但也非到达蔡襄年那种视茶如命的地步,只是爱那种感受,爱那种味道。
现在对茶的了解也比较浅显,我想爱饮即饮,何必在意那些形式的繁文缛节,各有各的乐趣,各有各的需求。
往往喝的不是茶而是一种氛围,一种感受。
酒亦如此,我想现在的人们都曲解了酒的用途,本是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到了现在却越来越多的被用做交易的筹码,早已经少了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怀。
不过,之所以酒能够在商场上经久不衰,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在敬酒和对饮的过程中,杯酒下肚的一瞬间,享受到的精神的和身体上的双重刺激,会使当事者兴奋不已。
茶讲求一个静字,酒讲求一个豪字,这也是一动一静的艺术。
也并非有爱茶之人必爱酒之说,但我想茶酒兼爱之人,必是懂得生活之人,可谓内外兼修。
对于抽烟,我是不赞成的,虽然可以列出一些抽烟的好处,比如减压、找灵感等,但我想再有千百个好处也抵不过危害自己、危害他人的罪过大。
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使我们一天比一天感到无暇去顾及烹调和滋养方面的事情,一个人如只是为了工作而进食,而不是为了须进食而工作,实在可说是不合情理的。
中国人对于食物,向来抱有一种较为广泛的见解,对于食品和药品并不加以很明显的区别。
凡是有益于身体的都是药物,也都是食物,于是越来越多的食疗诞生。
对于中国人的药食不分,应该感到庆贺,因为这个观念使药物减少了药性,而使食物增加其可食性。
生活的艺术在于尝试和体会,尝试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生”,体会各式各样不同的生活方式。
生活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哲学,它涵盖于一个人的一生,它无处不在。
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要学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的艺术。
20XX年3月30日第二篇:《昆虫记》读书笔记摘抄在许多的科学书里,我最喜欢《昆虫记》。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它融合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关照虫性,又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让世界读者首次领略昆虫们的日常生活习性以及特征的描述等。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苍蝇等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
我从书里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他仔细的观察。
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昆虫是可爱的,是有感情的,他们是大自然的生灵,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令人憎恨、厌恶的对象。
在法布尔的书中,昆虫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扮演着主角。
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人的思想感情。
法布尔的精神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要写完十卷<<昆虫记>>是何等困难,这不仅需要耐心与毅力,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法布尔他却做到了,他观察某种昆虫,一观察就是几个小时,几天,或更长的时间,这还不够说明他的耐心与毅力吗?他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用一生的时间写完<<昆虫记>>,他的这种可贵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只有用心去品味这本书的精华,才能对他所研究的昆虫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第三篇:《人生》读书笔记摘抄近日借的书都还不错,每天做点儿开卷有益的事。
不知怎的,有本书自从书名印入我脑海就一直接忘不了了。
路遥的《人生》几次都想借来看,但在图书馆都没找到。
算了,在网上百来了一本电子的.感动着加林和巧英的爱情也感动着感情与理智之间的抉择。
结局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是总觉得人生或许就该是这样的。
人活着,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有所担当。
书中有几段风景的描写,很传神,看着仿佛身临其境。
外面的阳光多刺眼啊!他好像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天蓝得像水洗过一般。
雪白的云朵静静地飘浮在空中。
大川道里,连片的玉米绿毡似的一直铺到西面的老牛山下。
川道两过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更远的天边弥漫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
向阳的山坡大高分是麦田,有的已经翻过,土是深棕色的;有的没有翻过,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像刚熟过的羊皮。
所有麦田里复种的糜子和荞麦都已经出齐,泛出一层淡淡浅绿。
川道上下的几个村庄,全都罩在枣树的绿荫中,很少看得见房屋;只看见每上村前的打麦场上,都立着密集的麦秸垛,远远望去像黄色的蘑菇一般。
太阳刚刚落山,西边的天上飞起了一大片红色的霞朵。
除过山尖上染着一抹淡淡的桔黄色的光芒,川两边大山浓重的阴影已经笼罩了川道,空气也显得凉森森的了。
大马河两岸所有的高秆作物现在都在出穗吐缨。
玉米、高粱、谷子,长得齐楚楚的。
都已冒过了人头。
各种豆类作物都在开花,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淡芬芳的香耒。
远处的山坡上,羊群正在下沟,绿草丛中滚动着点点白色。
富丽的夏日的大地,在傍晚显得格外宁静而庄严。
他们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
星星如同亮闪闪的珍珠一般撒满了暗蓝色的天空。
西边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线,像谁用碳笔勾出来似的柔美;大马河在远处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来的旋律一般好听。
一阵轻风吹过来,遍地的谷叶响起了沙沙沙的响声。
风停了,身边一切便又寂静下来。
头顶上,婆娑的、墨绿色的叶丛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胧的月下泛着点点青光。
虽然这书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并且还是农村的故事,但是对现在依然很有教育意义。
有多少人不被物质迷惑,有多少人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神里。
加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对自己想要的是否是正确的缺乏判断。
在别人的眼里,他找到了自己。
这个被认为是“自己”的人,是否是真正的自己他是迷失了。
准确的说,他迷失在别人的眼神里。
人生的价值体系到现在也没有建立起来。
我为什么而活,这个命题没有被深刻的思考。
甚至连榜样的力量也没有。
我们看到的是纷繁无非是“名”、“利”二字,虽然谁都明白这个道理,却没有人脱的开。
我们比从前更羡慕别人的权、钱、势、优越,我们比从前活的更自卑。
甚至自卑到猥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