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抗菌药物的PKPD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与实践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与实践

PK/PD导向的抗菌药物应用提高临床有效性
3“D”原则
Drug Dose
1. PD 优异的抗菌活性(MIC90値低的药物) 2. PK 具有充分的用药量 (安全性高的药物)
3.增加每天的用药次数 4.增加每次的使用剂量
Duration
5.延长每次用药的持续时间
A. 增加给药剂量
1000
2倍剂量(g)
• 间接连接是指血药浓度与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到平衡,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变 化常常滞后于血药浓度变化,导致药物的效应变化也滞后于血药浓度 变化。对于这种类型的药物需要借助于假想的效应室将血药浓度与作 用部位的药物浓度间接地联系起来,建立间接连接模型,以效应室的 药物浓度作为效应输入函数,如S 形Emax模型。
T>MIC
t
几种抗菌药物的PK/PD特性
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红霉素、克拉霉素 克林霉素 SMZ/TMP 利奈唑胺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甲硝唑 阿奇霉素 四环素类 万古霉素 链阳性菌素类 酮内酯类
杀菌模式 抗生素后效应 PK/PD评价参数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浓度依赖性 浓度依赖性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无或轻中度 轻~中度
轻~中度 轻~中度 轻~中度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持续较长
T>MIC T>MIC
T>MIC T>MIC T>MIC Cmax/MIC,AUC24/MIC Cmax/MIC,AUC24/MIC Cmax/MIC,AUC24/MIC AUC24/MIC AUC24/MIC AUC24/MIC AUC24/MIC AUC24/MIC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ppt课件
➢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和阿米卡星、 异帕米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 浓度依赖性。PAE较长,约为0.5~7.5 h。 ➢ 预测疗效的PK/PD指标主要为Cmax/MIC ➢ 考虑到这类药物的PK/PD特点和耳肾对氨基糖苷类
药物的摄取具有"饱和性",推荐的给药方式多为每 日剂量一次给予,在获得抗菌作用所需的较高 Cmax,同时又可减少毒性。
染。 ➢ 具有长PAE的时间依赖性杀菌剂,其PK/PD评价指
数为AUC0~24/MIC。 ➢ 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是指导剂量调整的最关键
与常用的方法。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达托霉素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多黏菌素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01
目录
05
02 03
04
➢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具有较长的PAE。说明书用 法推荐首剂100 mg,之后50 mg/12 h。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糖肽类
➢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 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 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尤其是MRSA引起的各种感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药效学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01
目录
05
02 03
04
抗菌药物药动学理论简介 抗菌药物药效学理论简介 抗菌药物PK/PD分类依据 各类抗菌药物PK/PD特点 给药方案优化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
抗菌药物PK/PD分类
01 浓度依赖性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达托霉素、多黏菌素、 硝基咪唑类等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
时间依赖型:f T>MIC或 T>4MIC 浓度依赖型:Cmax/MIC 时间-浓度依赖型:AUC/MIC(AUIC)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288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浓度大于病原菌MIC的时间相关, 与血药峰浓度关系并不密切。
浓度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因素,这类药物的杀菌作用与时间 关系不密切,而取决于峰浓度:即血药峰浓度越高,其杀 菌效果越好 。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 Cmax/MIC> 10 氨基糖苷类 Cmax/MIC > 8-10 达托霉素 Cmax/MIC > 59-94 硝基咪唑类 棘白菌素类 两性霉素B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 及临床应用
FC
来自W.H.O 的警告
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抗生 素正在失去它们的临床效应。
在发达国家无效抗生素的使用以 及在发展中国家小剂量的使用抗生素 终将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增长。
( Reuters Health Information Sept.12, 2001)
抗生素疗效的评价
Vd=10-40L, 表示药物分布全身血浆和体液 Vd=100-200L, 表示药物大量贮存于某一器官或组织, 或药物与 大量血浆蛋白结合。
消除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消除(大部分药物) -指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半衰期恒定)
零级动力学消除 -单位时间内消除相等量的药物(半衰期不恒定)
非线性动力学消除(酶饱和性) -治疗剂量,一级动力学消除 -中毒剂量,零级动力学消除 -如乙酰水杨酸、茶碱、苯妥英钠、普萘洛尔。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288

抗菌药物PK-PD

抗菌药物PK-PD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 合二为一 。
浓度依赖性药物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等。 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 关系不密切。可以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临床疗效,但Cmax 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 药物尤应注意。 用于评价浓度性药物杀菌作用的参数主要有:
结果提示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
Craig WA.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ibiotics(post congress of the 7th WPPCCID,2000.)
给药方案设计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 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T>MIC AUC>MIC 时间依赖性药物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 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
时间依赖性且 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阿齐霉素等部分大环内酯类 、链阳菌素类、碳青 霉烯类、糖肽类、唑类抗真菌药等。 主要评价指标:
AUC/MIC, T>MIC T1/2ß PAE 如氟康唑,AUC0-∝/MIC=20可获得较好疗效。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5. 抗生素后效应(PAE)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s, PAE)
系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 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是抗菌药物 对其作用靶细菌特有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6、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LAE)
Fishman D N ,Kaye K M. Infect Dis Clin Nirth Am ,2000,14(2):475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实践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实践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实践医学论坛报2013-12-14发表评论分享文章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肖永红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是综合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与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的一大进步,已经改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感染治疗,特别是耐药菌感染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K/PD基本概念PK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过程,探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给出药物代谢的基本参数(如血药浓度等),对设计给药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PD研究包括体外、动物与临床研究。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测定方法为纸片扩散法(K-B法),属定性测定,只能提供临床敏感、耐药或中介3种选项;最低抑菌浓度(MIC)是药物体外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是测定抗菌活性的半定量参数。

将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加入受试菌液共同孵育,于不同时间点进行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绘制时间-菌落计数对数值曲线,即杀菌曲线。

其斜率反映杀菌速度,可通过该曲线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杀菌速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一般情况下,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杀菌效果提高,曲线斜率逐渐减小。

若该杀菌趋势持续增加,不同浓度药物的杀菌曲线最终并不重合,表现为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明显,即所谓浓度依赖性;相反,若随药物浓度逐渐增加,杀菌效果趋于饱和,杀菌曲线在高浓度时基本重合,则该抗菌活性模式称为非浓度依赖性,相应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图)。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PK/PD综合考虑药物、宿主及病原菌的相互关系,结合PK、PD两方面参数,可以更全面地对药物进行评价,明确判断抗菌药物疗效的综合参数,如0~24 h曲线下面积/MIC (AUC0~24/MIC)、血药峰浓度/MIC(Cmax/MIC)与抗菌药物超MIC时间(T>MIC)等,所得结果更符合临床实际。

PKPD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PKPD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药物的浓度、作用时间、作用靶点等 PKPD参数直接影响疗效,因此,根 据PKPD参数调整给药方案,可以提 高抗菌效果。
抗菌药物的PKPD与安全性
抗菌药物的PKPD与安全性密切相关,不当的给药方案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
通过监测PKPD参数,可以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从而调整给药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和耐 药性的发生风险。
阿莫西林
通过PKPD模型研究其在不同感染类型中的给药 方案。
环丙沙星
通过PKPD模型优化其在动物体内的给药方案。
万古霉素
通过PKPD模型评估其在治疗MRSA感染中的疗效。
03
PKPD在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中的作用
抗菌药物的PKPD与疗效
抗菌药物的PKPD与疗效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药物的PKPD特性,可以更 好地预测和控制治疗效果。
床用药。
PKPD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研究方法
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
应用领域
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 等。
02
PKPD在抗菌药物研究中 的应用
抗菌药物的PKPD模型
房室模型
将机体划分为几个隔室,描述药物在隔室内的分布、 消除和转化。
药效学模型
将药效学参数与PK参数相结合,预测药物在不同条件 下的疗效。
抗菌药物的PKPD与个体化治疗
抗菌药物的PKPD特性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个体化治疗是必要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 发生风险。
04
PKPD在抗菌药物研发中 的作用
抗菌药物研发中的PKPD模型选择
模型选择
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PKPD模型,如药代动力学模型、药效动力学模型等, 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什么是抗菌药物的PKPD

什么是抗菌药物的PKPD
一、 什么是抗菌药物的 PK/PD?
PK(Pharmacokinetic)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PD(Pharmacodynamics)
是药物不同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反映药物进入人体后如何作用于人体、产生何种药物治疗作用。
二、 抗菌药物按 PK/PD 的分类:
据抗菌药物杀菌动力学过程不同将其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与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或时间依赖性抗菌
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主要与药物浓度有关,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此时 AUC/MIC 能较好地
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临床用药应注意每日给药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可以减少。
非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 β-内酰胺类,杀菌活性发挥需一定浓度药物维持较长时间,
此时 T>MIC 能较好预测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反映了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时间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24h AUC /MIC 或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 高血清浓
Cmax/MIC
霉素 B

T:血药浓度维持时间 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抗菌药物后效应。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 于 MIC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AUC: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反映药物在体内吸收的程度和速度。反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人 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AUC 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Cmax:血药浓度的峰浓度。 T>MIC:血药浓度维持在 MIC 以上的时间。
抗菌药物分类
抗菌药物的 PK/PD 分类

抗菌药物PKPD 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 ppt课件
然而上述参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 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 度中测得的,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 因此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 合二为一 。
抗菌药物PKPD
11
浓度依赖性药物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等。
SBA或FBA
指给药后可以杀灭99.9%细菌的最大血清或体液 稀释倍数,它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与MBC成反比,是 反映PK/PD的综合参数。
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中性粒 细胞减少伴发热等严重感染,峰值SBA应大于8,临 床治疗方有效。
FBA可反映给药后脑脊液、胸腹水、胆汁、胰液、 尿液等体液杀菌效价,为控制局部感染设计给药方案 的参考依据。

主要参数为: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
消除抗速菌药率物常PKP数D (Ke)
3
药物清除率(CL)。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1、MIC、MBC
通常以MIC50、MIC90、MBC50、MBC90来表示 MBC与MIC值较接近时提示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2、累积抑菌百分率
以MIC试验中的药物浓度为横坐标,累积抑菌百分 率为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可用于比较不同抗菌药 物效价强度。
14
时间依赖性药物
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磺胺类等。 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 与峰浓度关系较小,主要评价参数为:
T>MIC AUC>MIC
时间依赖性药物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 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
抗菌药物PKPD
15
时间依赖性且 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PKPD专家共识解读

抗菌药物PKPD专家共识解读
白蛋白水平>2.6g/L,抗菌疗效93% 对于低蛋白血症、严重感染、MDR/X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建议给 药方案为首剂200mg,维持剂量100mg qd/q12h。
各类抗菌药物PK/PD特点——噁唑烷酮类
利奈唑胺:长PAE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PK/PD指数为AUC0~ 24/MIC>100
MDRAB/PDRAB:首剂200mg,维持剂量50mg q6h。
多西环素: XDRAB/PDRAB呼吸道感染:大剂量舒巴坦+多西环素 100mg q12h/q8h XDRAB/PDRAB中枢/ 血流感染:大剂量舒巴坦+多西环素+美罗培南(参考MIC)
各类抗菌药物PK/PD特点——甘氨酰环素类
替加环素: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PK/PD指数为AUC0~24/MIC 对铜铝假单胞菌和变形菌属无活性 替加环素PB为71%~89%,白蛋白水平<2.6g/L,fAUC0~24/MIC>0.9 抗菌疗 效57%
浓度依赖性。 预测疗效的PK/PD指标主要为Cmax/MIC≥8~10 或者AUC0~24/MIC ≥100 。 耳肾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摄取具有“饱和性” 推荐的给药方式每日一次
各类抗菌药物PK/PD特点——大环内酯类
霉素 长: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时间依赖性,受PAE影 响 较 大 (短:红
药效相关主要参数为游离抗菌药物的%T>MIC
抗菌药物PK/PD专家共识解读
共识制定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 重要性
抗菌药物PK/PD的研究进展迅速,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PK/PD数据明显 不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聚集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多学 科联 合共同从事感染疾病研究与诊治的学术组织,领衔制定并推广了本共识。

抗菌药物pkpd理论及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精讲

抗菌药物pkpd理论及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精讲




3.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 PAE或T1/2较长 参数:AUC/MIC,T>MIC 阿齐霉素(T1/2长) 链阳霉素,四环素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PAE 长):AUC/MIC

PK/PD参数达标值 利奈唑胺:AUC/MIC>80 替加环素:AUC/MIC>7/20(葡萄球菌,链球菌)
最小杀菌浓度(MBC) 使细菌总数减少99.9% 最小抑菌浓度(MIC)
药效学(PD)的三个指标
抑制培养基内细菌出现明显生长 定量测定体外抗菌活性
抗生素后效应(PAE):
MBC≧32MIC
细菌在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 即使抗生素血液浓度降至MIC 以下,细菌的生长繁殖仍受抑 制的现象.
传统给药方案拟定依据 给药剂量:血药浓度为2-10倍MIC值 给药间隔时间:取决于t1/2 (早期常规一日三次)
增加剂量(浓度)杀菌速度会提高吗?
低于MIC后细菌受抑多久? This is a question


PK/PD-药代条件下的药效动力学 PK/PD:AUC/MIC,Cmax/MIC,T>MIC
PK/PD关系曲线


抗菌药物按PK/PD分类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
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 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术 乳腺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腹外疝手术 胃十二指肠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 唑
第二代头孢 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抗菌药物PK-PD与治疗优化

抗菌药物PK-PD与治疗优化

抗菌药物PKPD与治疗优化让我们了解一下抗菌药物PKPD的含义。

PKPD是Pharmacokinetics(药代动力学)和Pharmacodynamics(药效动力学)的缩写。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效动力学则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效果。

抗菌药物PKPD的研究,主要是探讨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与对细菌的杀菌效果之间的关系。

某患者因肺部感染就诊,医生初步判断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在未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情况下,医生根据经验选择了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作为治疗药物。

治疗初期,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随后病情再次恶化。

医生重新审视了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患者感染的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左氧氟沙星已产生耐药性。

1. 按照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剂量和频率。

例如,对于具有较长半衰期的药物,可以采用每日一次的给药方式,以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3. 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出现不良反应。

4. 对于耐药性较为严重的细菌感染,可以考虑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5.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文档中,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抗菌药物的选择是基于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细菌的耐药性。

药物剂量的调整和给药时间的安排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药物的相互作用、耐药性的联合用药以及患者的生理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方面。

药物剂量的调整和给药时间的安排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剂量和频率可以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杀菌效果,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对于具有较长半衰期的药物,可以采用每日一次的给药方式,以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同时,根据细菌的生长周期来调整给药时间,可以使药物在细菌繁殖期间达到有效的杀菌效果。

抗菌药物的PD PK课件

抗菌药物的PD PK课件
如果可能,应努力做到感染组织的治疗药物浓度 监测
抗菌药物的PD PK
PK/PD 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点
• PK/PD理论应用于抗感染个体化治疗难度比较大 患者间个体差异的存在 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别 不同器官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别 不同地域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 • 在个体化用药和规范化用药之间,有时候会出现矛盾,这时就需
抗菌药物的PD PK
PK与PD间的联系
抗生素 剂量
血浆有效浓度 和持续时间
吸收 分布 排泄
PK 药代动力学
组织和体液中 有效浓度
和持续时间
感染部位 有效浓度 和持续时间
药理、 毒理学作用
抗菌效果及 抗菌时间
PD 药效学
抗菌药物的PD PK
PK的主要参数
• 峰浓度(Cmax): 药物吸收过程中的最大血药浓度
抗菌药物的PD PK
抗菌药物的PD PK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增加给药次数比增加每次用药剂量的治疗效果更好
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剂量
抗菌药物的PD PK
基于舒普深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此类药物从分类上基本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药物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常较同期血药浓度高 传统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红霉素) ➢疗效评价参数为T>MIC ➢T>MIC为40%~50%时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 ➢需要每日分次给药
Cmax/MIC
抗菌作用与和细菌接触 时间密切相关
多数β-内酰胺类 多数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等
主要参数 T>MIC
抗菌药物的PD PK
时间依赖且PAE 较长
阿奇霉素 万古霉素 氟康唑等
主要参数 AUC/MIC
抗菌药物的PD PK

浅谈抗菌药物的PKPD ppt课件

浅谈抗菌药物的PKPD ppt课件
50 (20–44)
0 环丙
750 mg
(188–377)
(65–212) (24–149)
左氧 500 mg
加替 400 mg
莫西 400 mg
G浅ran谈t 抗E.,菌N药ico物la的u DPPK,PADntibiotic for Clinicians 1999;3(Suppl 1):21-28
头孢他定常规1g q12h静脉给药时,若细菌的MIC = 8mg/L,则血药浓 度高于MIC的时间仅占给药间隔(12h)的37%。要使头孢他定血药浓度 高于MIC的时间大于40%,按常规的方法,则需增加给药剂量。 采用头孢他定1g q8h给药时,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可达到61%。 虽然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头孢他定的药物剂量增加了1g。如果将2g头 孢他定24h持续静脉泵入,则在24h中血药浓度均高于MIC,即血药浓 度高于MIC的时间达到100%(见下表)。显然,持续静脉给药可获得更 好的疗效,并可减少药物用量。
IMMUNITY
人体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 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
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目前更多关注PK/PD研究工作,抗菌药物PK/PD理论成为临床优化给 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试验性动物肺炎链 球菌肺炎, %T>MIC的时间达到40-50%, 动物的存活率可达90-100%。
Cralg WA. Dlagn Microbiol Infection Dis 1996,25: 213-217
浅谈抗菌药物的PKPD
(μg/mL)

抗菌药物的PKPD及临床应用cpp

抗菌药物的PKPD及临床应用cpp

抗菌药物的PKPD及临床应用什么是PKPD?PKPD是药物学领域中常见的术语,即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的缩写。

药动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而药效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药效和效应的关系。

PKPD的研究旨在寻找药物的最佳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PKPD特征抗菌药物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PKPD特征包括:吸收和分布抗菌药物通常以口服或注射的方式给药,口服给药的药物需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而注射药物则可以直接进入循环系统。

抗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受到组织亲和力的影响,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组织亲和力和分布系数。

代谢和排泄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受到肝脏和肾脏功能的影响,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

一些抗菌药物需要通过肝脏代谢,而另一些抗菌药物则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此外,因为细菌的产生代谢废物和产生生物膜的机制不同,因此一些抗菌药物还表现出针对细菌的特异性代谢和排泄。

药效学特征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征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殺菌濃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time-kill曲線(Time-Kill Curve)等指标。

MIC指药物浓度最低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的浓度,MBC指药物浓度最低能够将活菌静止转变为死亡的浓度。

time-kill曲线则是一种定量描述抗生素杀菌作用的方法,可用于评估药物的杀菌动力学和剂量反应关系。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菌类型和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药物的PKPD特征、患者的生理状态和免疫系统状态、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等。

适应症不同种类的细菌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答案 (4)

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答案 (4)

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答案1. 引言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是药物研发的关键目标之一。

对于抗菌药物而言,通过优化治疗策略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并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PKPD(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是一种基于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来指导治疗的方法。

2. PKPD的基本概念PKPD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药物药效学研究药物的效力和效能。

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将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其对细菌的药效学特性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PKPD在抗菌药物优化治疗中的应用PKPD在抗菌药物优化治疗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控制治疗过程,减少治疗时间,并降低耐药性的发展。

以下是PKPD在抗菌药物优化治疗中的主要应用:•剂量优化:PKPD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和药效学特性,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良好的疗效。

通过剂量优化,可以避免剂量过低导致疗效不佳,或剂量过高引起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联合应用:PKPD研究不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药物联合应用方案。

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治疗的广谱性,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监测:通过监测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和细菌的敏感性,可以根据PKPD的原理调整治疗策略。

监测药物浓度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在治疗过程中达到良好的药效,从而及时调整剂量。

监测细菌的敏感性可以帮助确定细菌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时更换药物以避免耐药性的发展。

4. 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的挑战与展望虽然PKPD为导向的抗菌药物优化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PKPD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数据,以及细菌的敏感性数据。

其次,PKPD研究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可能较为复杂。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简介ppt课件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简介ppt课件

美平的总给药量较少(13g vs 18g;p<0.05)
有效率与1g, q8h相同
24
Kotapati, et al.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4;61(12): 1264-70.
碳青霉烯类(长PAE)
美平500mg点滴30分钟或3小时时的血药浓度
理论上可以延长给药时间,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或延长滴注时间可以得到更 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现在很多指南在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时推荐美罗培南滴注持续时间3小时 ,亚胺培南2小时,或者泵入给药。

推荐: 100mg,q12h
MRSA
200
鲍曼不动
多耐药鲍曼
15~16
/
100mg,q12h
首剂200mg po,随后50mg q6h
32
6. 甘氨酰环素类(替加环素)


属于有一定PAE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疗效相关参数: AUC0~24/MIC
靶值:17.9

替加环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1%~89%,
6
相关参数 生物利用度F、 达峰时间Tmax、 血药浓度C 等 表观分布容积Vd、 蛋白结合率PB
消除半衰期T1/2、 清除率CL
药代动力学(PK)
常见药物的清除途径
7
药代动力学(PK)——相关参数
Tmax
Cmax:峰浓度 Tmax:达峰时间 AUC:浓度-时间曲线(曲线下面积) Vd:表观分布容积(药物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与药物的脂溶 性及蛋白结合率密切相关) T1/2:消除半衰期 CL: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干净



%T>MIC:为40%~50%

抗菌药物PKPD给药优化

抗菌药物PKPD给药优化
(μg/mL)
40 0
10 0
2 5
6.25 MIC
1.56
Serum Concentration
0.39
0.1
0 4 8 1 1 2 2 2 3 hour
2
6
0
4
8
2
16
美罗培南0.5g, q6h及1g, q8h给药时的临床 效果比较
MIC: 4mg/L 0.5g, q6h
%T>MIC
43.91%
铜绿假单胞菌
82.5 85.1 89.1 93.4
21
获得美罗培南%T>MIC 达到40%的TA% 1g, q8h, 0.5、1、2或3小时点滴
n 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
n 肺炎克雷白氏杆菌
各给药方 法均同等
n 阴沟肠杆菌
n 粘质沙雷菌 n 鲍氏不动杆菌
3小时点滴给药有 显著性优势
抗菌药物PKPD给药优化
PK/PD理论的应用
根据PK/PD原理制定给药方案, 可以达到更有效的清除病原菌,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防止或降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细 菌产生耐药性
2
什么是PK?什么是PD?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及人 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 响。
1gⅣ Q6-8h 3.375g Q4h滴注4h;4.5g Q6h滴注 4h 2g负荷量30min,此后6.0g持续滴注
2g负荷量30min,此后6.0g持续滴注
31
常用抗生素剂量和给药时间
药物 氨苄西林舒巴坦 青霉素G 亚胺培南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曲松 苯唑西林 头孢唑林 氨曲南 头孢吡肟 头孢氨苄 头孢他啶 双氯西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一、什么是抗菌药物的PK/PD?
PK( Pharmacokinetic )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处置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P( Pharmacodynamics)
是药物不同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反映药物进入人体后如何作用于人体、产生何种药物治疗作用。

二、抗菌药物按PK/PD的分类:
据抗菌药物杀菌动力学过程不同将其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与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或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杀菌效果主要与药物浓度有关,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此时AUC/MIC能较好地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

临床用药应注意每日给药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可以减少。

非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如3-内酰胺类,杀菌活性发挥需一定浓度药物维持较长时间,
此时T>MIC能较好预测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反映了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时间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T:血药浓度维持时间
PAE( Post Antibiotic Effect ):抗菌药物后效应。

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MIC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AUC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反映药物在体内吸收的程度和速度。

反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人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AUC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Cmax血药浓度的峰浓度。

T>MIC: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

1欢迎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