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关于考研的国内外文献述评

关于考研的国内外文献述评

关于考研的国内外文献述评考研,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历来受到广大学子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考研的相关研究,本文将从国内外文献的角度进行述评。

国内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考研动机。

许多学者指出,考研动机是影响考研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部分学生选择考研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本科专业不感兴趣或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明确而选择考研。

针对这些不同的动机,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其对考研准备和结果的影响。

其次,考研现状与问题。

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考研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一些学者指出,考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试难度大、竞争激烈、不公平现象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备考心态,也影响了考研的公正性和社会认可度。

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改善考研环境。

国外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比较。

一些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比较,探讨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他们认为,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其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

与国内研究类似,国外学者也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

他们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和方法。

最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国外学者指出,研究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他们认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综上所述,关于考研的国内外文献主要围绕其动机、现状与问题、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比较、培养质量和就业问题展开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考研现状和问题,也为改进和完善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教育与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教育与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中图 分类 号 : G6 4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0 7 9 ( 2 0 1 3 ) 2 3 — 0 0 1 4 — 0 2
国以才兴, 政 以才 治。 科 教兴 国是我 国的一项重 要战略举 措, 是 实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 “ 中国梦”的重 要支撑 。实践证
会发展 等诸 多领域发挥 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 l 3 学 校教育是科 技 工作 者成长成 才的关 键环节, 如果说 中小学校教育实施 的是 基 础知识教育和基 本做人道 理的教育, 大学实施的则是专业知

国外 研 究 的历 程 与现 状
关 于科 技人 才 的理论研 究 和实践 探索 , 国外起 步很早 。 1 9 5 9 年, 英 国著名物理学家 和数 学家C h a r l e s P e r c y S n o w 指出,
二、 国 内研究 的 历 程与 现 状
2 0 世纪学术文化 的发展促成 ‘ ‘ 人文” 世界与 “ 科学” 世界产生分
离, 衍变成两个各 自独立 、 自成一统 的不 同世 界。 7 0 年代 后, 科 技 工作 者普遍存 在学术交流 、 人际交往 、 团队管理等技 能素质 严重 欠缺 , 引发西方发达 国家职业界 担忧不 已。 来 自美 国的学 者K e n t 开始关注对人文素质在工程教育中的影 响; V e s i l i n d 从 规
合改革 , 着力提高 教育质量 , 培 养学生 的社会 责任感 、 创新精 神、 实践能力。 ” 历史证 明, 中华 民族 的伟大复兴关 键靠人 基
论价值和实践生命力, 对创新型人 才的培养模式在解释实际 问
题 的实证研究也尚有大量的发展空间。 从理论视角对教育与科技 人才培养进行研究 , 在国外较 为 流行。 一个 国家的强弱主要体 现为综合 国力 的方面, 而综合 国

我国研究生就业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_的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研究生就业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_的文献计量分析

第15卷第2期V ol.15No.22024年4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 2024我国研究生就业研究现状、热点主题与前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张艳宁1,薛晨2,黄媛3(1.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陕西西安,710000;2.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00;3.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 为进一步探究研究生就业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和发展方向,以2003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1日中国知网中的176篇与研究生就业相关的CSSCI高质量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以CiteSpace6.2.R4信息可视化软件为研究工具,对研究生就业研究的发文量、发文作者、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生就业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热点主题众多,选用理论较为集中;研究主线明确,相关研究逐渐深入,时效性较强。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研究要坚持把研究生就业放到研究生教育总体发展中去审视和探索;努力实现跨区域研究,加强合作交流,推动高质量成果的产出;紧跟研究生就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丰富研究成果。

[关键词] 研究生;就业;就业质量;CiteSpace[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4)02−0049−10一、问题的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情况能够反映人民幸福生活的满意度,也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和本科教育不同的是,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生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研究生扩招陆续带来了人才市场供需矛盾、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全匹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研究生就业积极性下降、服务国家重点建设行业与产业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了研究生高质量就业的步伐。

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状况述评

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状况述评

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状况述评【摘要】回顾了2003-2012年国内有关研究生创造力的核心期刊论文。

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并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创造力;创新能力;研究现状一、引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是进入21世纪后各国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因此加强创造力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重要目标,如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教育》,提出了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训练。

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创造学传入大陆,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创造力的研究,并提倡创造力教育。

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此后,各高校广泛开展创造力教育,突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清华大学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思想观念时提出:“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只授受现成知识的教育模式,而要树立创造性的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我们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

”[1]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其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整体创造力的水平。

因此,探讨研究生的创造力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纵观学界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着眼点则在于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creativity)一词也常被译为创新能力,目前国内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中并没有区分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概念,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与以往研究一致,认为创造力等同于创新能力。

以“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主题的cnki搜索结果表明,自1987年到2012年,有关研究生创造力的论文已达1192篇。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许多人都指 出我 国大学重理 论轻 实际的倾 向, 认为这不利 于创新 型人 才的培养 。 有人指 出现在许 多国内高校都追求做世 产学研合作教 育与创新型人才 培养研究 的研究作 一综述性 的 界名牌大学 , 但实 际上首先应该做 对国家有用的大学 。 我们不应 考察 。 该把所 有的精力 都放在 和美 国的高校 比 S I C 论文 。前沿的先进 但最终落脚点还是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 。 关 于产 学研 合作教 育 的 内涵 、 则 及发 展趋 势 技 术应该发 展 , 原 不少 人都认为我 国高校论文导 向过重 , 甚至连工科 院校 都 有人认 为 , 学研合作教 育是 一种 教育模式 , 产 它充分利用 结果 到了 学校 与企 业 、 研院所等 的不 同环境和不 同资源 , 科 努力 发挥各 是如此 。有人指出许多高校各方 面的知识 都很 雄厚 , 有人提到现在不少工科学生连一张 自在 人才培养方面 的优 势 , 培养学生全 面分析 、 决问题 的 需要应用 的时候就是不行 。 从 解 而是 以发表多少论文论英雄 。还有 能力人手 , 以提 高学生综合素 质为 目的, 为社 会培养 高素质 的 像样 的设计 图纸都画不好 , 人 明确指 出如果不改变现行工科专业 的教育模 式和评价 体系 , 创新型应用人才。 那 么大学生毕业后 仍 旧眼高手低 , 不愿 意下工厂 , 不愿 意去基 也有人认 为 ,产学研合作教 育是以培养学生优 良素质 、 综 不愿 意到第一线 , 或者到 了工厂后解决不 了实 际问题 , 那么 合能力 和就业竞争 能力为重 点, 分利用 学校与 企业 、 研单 层 , 充 科 位等多种不 同的教育环境 和教育资源 以及在人 才培养 方面 的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 还 有 人 指 出 目前 中 国研 究 生 数 量 已经 是 世 界 第 一 , 是 培 但 各 自优势 , 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 的学校教育 与直 接获取实际 把 养 质量不高 ,尤其是博 士培养 质量与 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远 。 经验 、 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 、 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 其 中原 因之一是研究 生指 导教 师数量不够 , 质量不高。有人则 还有人提 出, 产学研合 作教育专业委员会是 由产学研和合 作教 育两个 内容组成的 。产学研是一个 中国特 色词汇 , 涉及 面 认 为社 会上浮躁也是一个 原因。年轻人都想着怎样一夜暴富 , 不 想学 工科 做研究 , 这就出现了不和谐。 广, 至今没有一个合适 的定 义。 合作教 育是一个外来词 , 产学研 当然也有人 指 出, 在强 调应用性 的 同时 , 也要 防止 以一 种 与合作教育既相互联系 , 又有所不 同。 倾 向掩盖另一种倾 向。 有人提 出产学研合作教育并不等于忽视 研究者都认为互 惠互利 、 势互 补是合作教育必须遵循 的 优 在教学管理上必须注意教育 的系统性 。也 有 原则 。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密切合作 , 是现代高等教育 和现 代 或放松 学校教育 , 人提 出不 能把合 作教育变成学校弥补教 学资源不足 、 推卸责任 产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 也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一种重要趋势 。 的借 口。还 有人提出要警惕基础研究被 弱化的危险 , 为与企 认 还有研究 者指 出, 经济 的全球 化与教育 国际 化 , 使教育 不 业结合 搞科研 , 成果转 化得 到了系统 的保 障 , 但是支 撑这些应 仅具有公 益性 , 同时表现 出与 企业 相 同、 甚至更 加突 出的产业 性 。由此带来 的教育 的市场化 突显 了教育的商业性与服务性 , 用型研究的基础研究却失去了原有 的地 位。我国研发支 出大多 用 这使教育与企业 的性 质更加接 近。学术性价值 、 商业性价值 与 用来发展实用技术 , 于基础研究 的经 费比例太低 。

对“综述”与“述评”类文章的评析

对“综述”与“述评”类文章的评析
1对“综述”与“述评”类文章的调研
“综述”与“述评”类文章的撰写与发表由来已久,但笔者发现在众多的档案学类刊物中,《档案学通讯》和《档案管理》对此类文章比较偏爱,刊发频率较高,发表的数量也相对较多。《档案管理》还专门设有“调查报告”栏目,几乎每期都刊发此类文章,最多的2012年第6期共发表5篇综述文章。遂确定依据这两家刊物近3年来发表的“综述”与“述评”类文章为评析对象。经过搜索得到总计52篇,按类型分:“综述”类文章计40篇、“述评”类文章计12篇;按刊物分:《档案学通讯》20篇、《档案管理》32篇;按年度分:2011年21篇、2012年21篇、2013年10篇。另有类似的如“评析”、“分析”类文章计25篇均在《档案管理》刊发,三类共计77篇。为了论述集中与方便起见,本文将只就以“综述”与“述评”为题名的两类文章进行评析。
从以上几位老师的发帖中可以明显看到,目前对“综述”与“述评”类文章的质量大有些不满情绪。但由于“综述”与“述评”类文章对于档案学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此类文章的撰写、发表乃至重视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目前此类文章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够真正达到“综述”与“述评”的要求?撰写此类文章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类似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为此,特以《档案学通讯》和《档案管理》近3年刊发的“综述”与“述评”类文章为阅读、分析、研究对象,并试着在此基础上撰写评析文章。文中定有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教。
关键词:综述;述评;评析
引言
“春风秋水”于2014年1月22日,在“档案界论坛”以《档案研究文献综述,既无综合也无新意》为题发帖指出:“翻来覆去老一套,既无助于扩展读者视野,也没起到标‘新’立‘异’的作用。”随即“任越”跟帖:“前些天看了一篇稿子,介绍的是国外××档案的研究现状及对我国启示,发现除了每段最后一句话是自己说的,全篇都是引用,我就想这篇文章是自己的文章,还是引用资料堆砌起来的文章,而且对中国的启示,寥寥几行,根本没有表现出做学问最起码的诚意。”“档知不”也跟帖:“综述文章确实水平偏低。杂志之所以要采用综述文章,很重要的心理是对选题感兴趣,对文章里摘引的资料感兴趣,读者可以根据引文去查阅所述原文。综述其实只是客观上起了检索工具的作用。很多时候编辑发综述文章有鸡肋感,发吧质量不高,不发吧它还有点肉。”[1]

研究生文化研究述评

研究生文化研究述评

张磊和陈谷纲 (0 4 2 0 )认为研究生文化主要体现为研究生之
间的学 术 、情 感 、人格 等 方面 的交 往 互动 ,是研 究 生 素质 教 育的

研究生文化的内涵探析
文化是个极难把握的概念。美国学者罗威 尔 ( L wrn e 重要途径, A. a e c 对于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 培育积极向上的学风、 校风、 L we1 o l )曾经指 出,“ 这个世界上 ,没有别 的东西比文化更难 促进研究生 理健康、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 在 琢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 的成 分无 穷无 尽 ; 我们不能叙 李俊 (0 7 2 0 )认 为研 究生文化是大学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编辑 : 责任 麻剑 飞)
合的方式,模块 化的设计方法 进行设计与开发,能实时地、动 研究[. J微计算机信息, 0, (: — 2 ] 2 51 02 2. 0 o 1 程 查询、调 课与停课 审批 、教 师工作量 统计 等工作,减轻了教 算机信息,0 51( 1 2 0 , 1 1 -1 )1 o
学 文化 。 ( 江 杭 州 5 0 8 浙 1 5) 0
基金项 目 : 本文系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 究资助项 目( 目 项 编号 : 0 - 4  ̄8 2)的研究成果。
研 究生 文化 的兴起是最近 十年大学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新 了积 极 的探 索 。 动 向。2 0世纪 9 O年代以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 模的迅速 扩展 , 对研 究生文化 的概 念内涵较早进行探讨 的学者之一是薛天 研 究生作为 大学 文化 的一类重新发 现的主体活跃在科学研 究、 祥 (0 1。他认为,研究 生文化是校 园文化 的亚文化,是校园 20) 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大学事业 的各 个方面。他们不仅人数众 文化 结构 中层 次较 高的组成部分。从广义来讲,是研 究生和导 多,2 0 0 6年在学研究生人数达到 104 1 .7万人, …而且作用显著, 师 在 学 习 与研 究 过 程 中共 同创 造 的物 质 财 富 和 精 神 财 富。 从 狭 在 为高水平大学强化学 科队伍、促进科学研究、丰富大学 文化、 义 来 讲 ,是 以研 究 生 为主 体 ,在 校 园 这个 空 间 中所 逐 渐 形 成 的 创建 世界一流大学 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界针对这一成 体现研究 生特 征的文化形态。从具体内涵看,研 究生文化包括 长中的文化现象给 予了F益增多的关注。本文 集中梳理 了研究 校 园精神、学校 优秀传 统、文化 观念、价值 标准、道 德规范、 t 生文化 的内涵、功效、元素等方面 的有关探讨,分析了当前研 生 活 方 式 人 际关 系 、文 学 艺 术 、 体育 活 动 、文 化 娱 乐 和 社 团 究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今后需要关注的研 究方向, 活动等等。。 希望能为学界 的深入探讨提供研究基础。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述评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述评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述评大多学者关于创新型国家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创新型国家内涵、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创新型国家的意义等多方面。

关于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问题,很多学者都把关注点放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上,学术界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

虽然关于创新型国家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全面丰硕,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对此作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标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创新体系2014 — 01 — 2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进入新时期,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了许多国家的基本战略。

2006年,胡锦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此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创新型国家的研究热潮。

大多学者关于创新型国家的研究主要围绕在创新型国家内涵、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创新型国家的意义等多方面,他们对创新型国家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学术成果。

一、关于创新型国家内涵的问题关于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国内学者基本上认同国际学术界的观点即创新型国家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国家。

〔1〕如吴汉东在《科学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一书中就指出,创新型国家就是指以知识创新为基本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国家。

不少学者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创新型国家不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它是对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国家的总结和概括。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有刘宝存,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一书中认为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创新作为核心发展动力,以此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和优势。

很多学者认为创新型国家在实质上是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他们指出了创新型国家的涵义分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广义的创新型国家是指主要依靠整个社会结构的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社会全面进步的国家,而狭义的创新则是指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并由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

年度述学述评总结范文(3篇)

年度述学述评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述学述评总结时刻。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国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人在此对过去一年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二、学习成果回顾1. 政治理论学习过去的一年,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2. 专业知识学习在专业知识方面,我系统学习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通过课堂学习、自学和实际操作,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

3. 实践能力提升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例如,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参加了学科竞赛,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参加了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 国际视野拓展为了拓宽国际视野,我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国外知名高校,我了解了国际学术前沿动态,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 理论学习深度不足尽管我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但在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 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我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今后,我将加强自学,弥补知识盲点,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 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我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例如,在团队协作中,我有时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今后,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未来展望1. 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通过对国内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的综述,得出了我国研究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为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某一个地区运用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它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是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

之所以评价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能够从定量上把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和状况,为政府制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区域中各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信息,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科技竞争力。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评价方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

对于多指标问题的评价,按照权重选取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主观经验或专家评判,事先设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即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由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存在,所以采用模糊数学建立综合评价的模式,将复杂的评价问题演变为一个较为简单的模糊变换。

但是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具有模糊性,难以用一个确定的数值来评价,这时可采用语意变量的概念描述主观评估值。

语意变量(Linguistic variable)是以自然词语为值来表达评估者对评估值好坏程度的感受,用于处理不明确或模糊的信息。

基于这些不确定因素存在,所以考虑到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评价方法。

研究生科研活动研究的述评

研究生科研活动研究的述评

研 究 生科研 能力 是 指研究 生 在各科 学领 域进行 旨在探 究 真理 的普遍 理智 创造 活 动所需 要 的能力 , 它是 研究 生进 行科研 活 动 的基 本 要素 。一个 没有科
究生 通过 科研 活 动 ,不 仅 能培养 和提 高 自身 的独立 研究 能 力 ,而且 为 国家创新 体 系的建 立提 供丰 富 的
研 能 力 的人或 科研 能力 很低 的人 是不 可能 进行 和完 成科 研 活动 的 ,当然更 谈不 上产 生创 造性 的研究 成 果 。正 因科研 能力 在科 研活 动 中如此 重要 ,因此 ,
对其 的论 述也 比较 丰 富 ,主要集 中在研 究 生科研 能 力结 构要 素 、影 响 因素及 培养途 径等 方面 。 221结 构要 素方 面 . .
要性 。 由此 ,也 日益 引起研 究 者们对 研究 生科 研活 动 越来 越多 的关 注 和研 究 。鉴 于此 ,本 文试 图在研
能力 是人 顺利 地完 成某 种活 动所 必需 的心理 特 征 ,是保证 活 动取 得成 功 的基本 条件 。任何 活动都 是 各 种能 力 的综合 。科 研作 为一 项复 杂且 又极具 挑 战性 的 活动 ,其 能得 以顺利 地进 行 和完成 更需要 一 种综 合能 力 ,即科 研能 力 。有研 究者 分别 通过 问卷 调查 和 理论分 析得 出科 研 能力基 本包 括创 新能 力 、 逻辑 推 理能力 、资料搜 集 与处理 能力 、问题解决 能
侧 重对 研究 生科 研能 力现 状 、结构 要素 和科研 道德
作 者单 位 :4 0 1 重庆 西南 大学 高 等教育 研究 所 0 75
重庆高教
20 0 9年 9月第 2 2卷第 3 期
度出发,认为高校缺乏科研方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与前瞻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与前瞻
主要包括专家评审法、同行评议法等,通过专家或同行对研究生 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方法
将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相结合,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采用 模糊综合评价、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评价。
创新能力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国家标准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等方面的要求。
04
研究前瞻与展望
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 合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 展,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将逐渐向 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 展,以更准确地反映研究生的创 新能力。
多维度综合评价
未来的创新能力评价将更加注重 多维度综合评价,包括知识储备 、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 作能力等多个方面,以更全面地 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评价面临的挑战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01
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研究生的
创新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02
评价标准需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强化实践应用
03
评价标准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可行,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
用和验证,才能逐步完善和优化。
研究贡献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和评价,发现现有研究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不完
善、实证研究不足等。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如建立完善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实证
研究、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等。
本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水平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国在 校 硕 士 和 博 士 研 究 生 的 总 和 已超 过 了 1育 、 国 防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前 沿 领 域 对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依 赖 程 度 越 来 越 大 ,研 究 生 教育越来越 成 为我 国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重 要支 撑 力量 。
否具 有 创 新 能 力 。 创 新 能 力 是 指 一 种 包 含 创 新 精 神 、 要 问题 是 我 国培 养 的 研 究 生 创 新 能 力 不 强 , 主 要 表 现 创 新 思 维 和创 新 方 法 等几 个 方 面 内容 的一 种 综 合 能 力 。 因此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是 我 国研 究 生 教 育 的 核 心 问 题 , 也 是 提 高研 究 生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标 志 。 江 泽 民 多 次 指 出 :“ 新 是 一 个 民 族 进 步 的灵 魂 ,是 国 家 兴 旺 发 达 的 创 在 以 下两 个 方 面 : ( ) 缺 乏 创 造 力 。 主要 表 现 为 习惯 1 的接 受 、理 解 和掌 握 现 成 的知 识 ,简 单 地 推 演 或 论 证 ,
育 肩 负着 为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培 养 高 素 质 、 高 层 次 、 小 康 社 会 实 现 进 程 ,关 系 到 我 国 国际 地 位 的 提 升 。 经 济 的 发展 和社 会 的 全 面 进 步 ,其 关 键 在 这 些 人 才 是 养 质 量 问题 已引 起 了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 ,其 中存 在 的 主
关 键 词 :研 究 生 ; 创 新 能 力 ;创 新 教 育
中图 分 类 号 :G6 3 4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 9 1 ( 0 6 10 0 00 0 2 1 8 2 0 )1 - 0 6 — 3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述评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述评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述评作者:郭学军宋春燕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31期郭学军1 宋春燕2(1.石河子大学研究生工作部;2.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所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做好客观、准确的评价。

如何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关研究者多采用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AHP)法、熵值法、德尔菲(Delphi)法、模糊聚类分析等方法确定权重的方法,不同学科的指标体系各有特点。

相关研究者从大学制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机制、实践与交流平台、评价与激励机制等路径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作了阐述。

对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尝试,宜采用实证研究,即用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成果来验证以创新能力评价为导向的提升实践。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述评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99-02创新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已有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表现为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1]。

研究生作为创新人才的储备军,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

1 创新能力评价的意义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有利于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提高创新能力的有关认识问题,从理论上应答并指导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在实践上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可以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动机,同时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方案与成效的检验,有利于推进专业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尤其,通过构建合理、有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使研究生对自己专业创新能力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有意识地巩固自己的优势,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全面发展。

此外,对用人单位来说,毕业研究生创新经历和能力做统一量化的评价结果对于他们选择录用人才具有参考价值。

国内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述评

国内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述评

2008年第4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 D.4,2008 (总第11O期)J ouR N A L oF M uD A N儿A N G coL LE G E oF E D u cA T I oN s eri al N o.110国内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述评王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目前,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数学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综合他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数学创新思维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

并整理出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同时指出了数学创新思维研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I数学思维;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o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8)04一0107一02一、前言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Ⅲ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需要把握时代脉搏,重视创新人才的造就和培养。

长期以来,在“双基”的培养目标下.在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制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蓬勃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造力不强,这将成为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绊脚石”。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挑战。

培养和造就国家需要的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广泛的实验与研究.本文从数学学科出发,主要阐述国内对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对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二、国内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介绍近年来,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并更加强调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国内的研究者习惯于把数学创新思维作为数学思维品质的一部分来介绍,数学创新思维、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数学创造力等如出一辙,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已.综合我国对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果。

三全育人机制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全育人机制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全育人机制国内外研究述评一、引言自古以来,教育一直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为了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提出了“三全育人”机制。

这一机制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文将围绕三全育人机制,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和述评。

二、国内研究综述2.1研究背景在国内,三全育人机制的研究备受关注。

以教育部为代表的相关机构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探索实施该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研究者们认为,通过全面发展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育、艺术和劳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2研究成果国内的学者对三全育人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和教育模式。

其中,重点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改革研究1.:许多学者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案,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实践性教学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评价研究2.:研究者们关注对三全育人机制的评价方法和评估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指标,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发展方向。

教师培训研究3.:由于三全育人机制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教师培训方案,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以适应三全育人机制的要求。

2.3存在问题与展望尽管国内的研究在三全育人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

首先,由于三全育人机制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目前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三全育人机制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该携手多方合作,共同推动三全育人机制的发展。

三、国外研究述评除了国内的研究,国外也有一些关于三全育人机制的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政策研究1.:国外研究者关注中国的三全育人机制,并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近三十年国内研究生科研状况的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国内研究生科研状况的研究述评
和科研 道德 现状 等 的调 查 研究 , 调 数 据 。围绕 强
调 整 , 出表现 为 18 突 90年 颁 布 的《 中华 人 民共 和
上述两 种研究 取 向 , 领域研 究涉及 到 以下 内容 。 该
( ) 究 生 科 研 能 力 的研 究 一 研
国学位条 例》 硕 士和 博 士研 究生 学 术 水平 的明 对
活 动 中如 此重 要 , 因此 , 其 的论述 也 比较 丰 富 , 对
作一简 单梳理 , 结 我 国研 究 生科 研 方 面 的研究 总
收 稿 E 期 :0 80 .8 l 2 0 .52
作 者 简 介 : 亚青 , , 古族 , 南 大 学 高 等教 育 研 究 所 硕士 研 究 生 , 王 女 蒙 西 主要 从 事 高 等 教育 课 程 与 教 学 方 向研 究 。
第 4期 20 0 8年 8月
华北 电力大学 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 o hC i l tc P we n es y S c l c n e ) o ra o N a h a E cr o r i r t( o i S i c s n e i U v i a e


引 言
成果 , 展望该 研究领域 的发展 方 向 , 以期 为今 后 的 研究 提供一些 有价值 的参考 。
二、 研究 取 向及 内容 从 目前 已发 表 的 文 章看 , 于研 究 生科 研 的 关 相关研 究基本 分为理论 思辨 的定性研 究 和实证调 查 的定量研究 两种研 究取 向。理论思 辨 的文章 多
研究 生教育 是本科后 以研究 为 主要特征 的高 层次 的专业教 育 ( 天 祥 ,0 1 。无 论 是 研 究 生 薛 20 ) 培养 中的教学还 是科研 , 都要 围绕“ 研究 ” 来进 行 。 因此 , 科研 是研究 生教育 的核 心 , 也是 研究生 教育 的基本特 征 。研 究 生通 过 科 研 , 不仅 能 培养 和 提 高 自身的独 立研 究 能 力 , 且 为 国家 创 新体 系 的 而 建立提供 丰富 的人才资 源 。另 一方 面 , 17 白 9 8年 改革 开放 , 随着我 国工 作重 心 逐渐 由 以阶级 斗 争 为纲 向以经济建 设为核 心的社会 主义事 业方 向的 转移 , 为满 足社 会 各方 面 的发 展 对高 层 次人 才 的

《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第1—6期总目次

《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第1—6期总目次

大学系主任研究述评 …………………………… 王福友(7 2) 中美大学校长 队伍建设 比较及其启示 ………… 栾兆云(2 3) 德国 ( HE大学排名 的价值取 向及其启示 …… 肖娟群(5 3) 论高校学生 管理 法治化 ……………… 高 宁, 崔 琴(8 3)
论教育实践的 自由 ……………………………… 杨小秋 (5 2) 什么是一所好的大学
17 年前我 国高校工农阶层子女入学优惠政策研究 98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0 0 8年第 6 ( 期 总第 12期) 1
《 大学教育科学》 20 0 8年第 1 —6期 总 目次
第1 期 论教育与教育学 的关 系 ………………………… 王建华 () 5
… … … … … … … … … … … … … … … … …
李小敏 (0 ) 15
— —
明清时期 士绅教化权力来源探析
… … … … … … …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大学教育科学)03 20 年载文 被引分析 20 - 06

董柏林 , 常泰(4 王 9)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高考的合 理性辩护 …………………… 张传燧 , 王素月(9 9) 比利时博 士生培养分析
论高职课程中科学 、 技术 、 人文的融合 ………… 曹俊 军(3 6) 教育主体评议 …… ……………………………… 胡弼成 (6 6) 高校教师发展 政策 的实证分析
— —
黄赐英, 联 , 陈 李世 奇(5 6)
关 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思考 ……………… 李志杰(9 6)
… …
以清华大学“ 学术新人 奖” 实施 为例 的
… … … … …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锋绘2019年第5(下)期240㊀㊀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作者简介:夏新斌,男,汉族,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国内外研究述评夏新斌(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摘㊀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对国内外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述评.关键词:创新;研究生培养;创新型国家㊀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自199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个别年份甚至达到30%的增长速度.从数量上看,我国俨然成为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然而,研究生教育大国并不等于研究生教育强国.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离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在教育理念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教育内容上过于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面窄;在培养模式上单一化㊁标准化,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专长得不到充分发展;在教育方式与方法上多采用填鸭式㊁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㊁创造性,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㊁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通过 深化产学研合作 , 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这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平台为支撑,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这对于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㊁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1㊀国内相关研究在当前研究生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国内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研究生特殊教育模式,工程硕士教育具有适用性㊁实践性等鲜明特点.W e i -t a oL i u ㊁Y u n-j u a n L i u ㊁J i a n-j u nS h e n 等(2013)以w b s 流程图理论为基础,建立并分析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分级流程图,构建了 四位一体 工程硕士人才动态培养模式体系.本文利用j a v aw e b 技术和m y s q l 数据库编程技术,实现了工科硕士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平台功能.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H e J i a n g ㊁X i a n g j u nD o n g ㊁J i n y o n g C h e n g (2012)从优化课程体系㊁改革教学方法㊁完善招生录取办法㊁创新环境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建立评价体系对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进行评估,发现效果明显.创新型研究生培养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但跨学科培养有利也有弊.Z h i j i a n W a n g (2011)分析了跨学科培养的积极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通常依赖于广泛的学科知识,跨学科研究生符合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同时,他还总结跨学科培养的负面影响.由于新专业的基础不扎实,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掌握专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跨学科培养的利弊,有助于多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完善.T u ,Y a q i n g;Y a n g,H u i y u e;S h u,L i;T u,W a n g s h u;C h e n,B a o x i n (2015)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认为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调查表明,专业实践不足㊁培养模式单一㊁研究生能力与用人单位专业需求不匹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缺陷,其中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构成和研究生的学术需求,分析了决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政府㊁企业㊁大学㊁研究所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合作模式.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和机制.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该模式的四点建议.L U OD a n,L I J u n(2015)通过对中美四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表明,中美大学本科硕士学位课程衔接分别呈现出 迭代深化专业化 和 由宽到专 的不同特点.在美国样本中,本科教育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潜能的起点,本科硕士生的学习课程呈放射状.在中国样本中,本科教育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基础,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形成 尖塔 形.提高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深化对本科教育目标和内涵的认识,注重 深化基础㊁拓宽口径 培养模式,把本科教育转化为创新能力教育;并在研究生培养改革方面进行相应改革,使本科生㊁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协调发展,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J i eY a o㊁P e i-j u nZ h u㊁Y a nZ h a n g等(2011)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研究生教育各方面㊁各要素紧密结合.只有深化教育创新,才能把这些要素落实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去.通过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从培养目标㊁培养过程㊁课程设置和质量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H u i y u eY a n g,L i S h u等(2015)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认为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调查表明,专业实践不足㊁培养模式单一㊁研究生能力与用人单位专业需求不匹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缺陷,其中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构成和研究生的学术需求,分析了决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政府㊁企业㊁大学㊁研究所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创新基层组织致力于推进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多的走进社会.然而,一些共同建设和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建立的实践中,存在合作不够㊁效果不突出的问题.R o n g l i a n C h e n,W e i y a L i,Z h o n g l i H u (2011)考察了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培养,该院根据原校长钱伟长培养的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理工科研究生教育理念,与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建设平台.实践表明,这一平台大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理工科研究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其各项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2㊀国外相关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现代教育体系发展相对较早且相对比较完善,在创新型研究生教育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针对其个性特点和专业特点,设计出相应的课程结构和教育方法.E.I.M u r aGt o v a㊁S.I.D v o r e t s k y㊁E.Y u.V o y a k i n a(2013)分析了研究生专业教育体系在影响其可持续运行和发展的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探讨了研究生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提出了改进科学技术领域研究生培训的教育㊁研究和创新组成部分的建议.根据研究生的个人偏好和专业偏好,提出了个性化的教育路径设计方法.研究了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重点领域科技教育人员的控制机制.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只关注其专业领域,跨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其他更广泛领域的方法论同样重要.S o k o l o v a,J.V.(2017)认为,电力工程高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动力工程的许多特点不仅要求对该领域的研究生进行高度专业化的培训,而且要求对该领域的研究生进行更广泛的教学.这些特点包括科学㊁工业㊁经济和社会领锋绘2019年第5(下)期241㊀锋绘2019年第5(下)期242㊀㊀域高度融合,以及高科技产业跨学科联系的广度.研究生哲学修养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问题领域的广度和哲学知识的普遍性揭示了这些具有重大方法论和结构差异的子学科的整合方法和机制:科学㊁逻辑数学㊁社会经济㊁技术和人类知识.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诉诸哲学有很多原因.首先,它旨在将不同领域知识的具体内容整合到一个整体的世界观中.其次,它有助于培养对现实和科学的批判态度.此外,哲学研究有助于青年研究者明确自己的思想立场.L i ,B a o A n (2012)通过分布式系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㊁新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按固定材料或大纲教学模式,通过技术项目或技术报告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分布式系统相关的当前热点技术和热点研究方向.然后将学生的学习方向或研究课题与课程热点技术相结合,指导研究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计算机学科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K a b a n o v a S A ,L o z h k e v i c h I I u (2010)进行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在彼得罗夫斯基国家外科中心进行,揭示了一定的规律和趋势,证明了通过创新优化医学人才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性,进一步发展研究生培养的战略和策略的必要性.必须将社会心理监测纳入教育过程.在任何提供研究生培训的机构中实施社会学监测,都必须成为提高医学专业人才培训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该方法以培训项目的现代化为前提,考虑创新和研究数据.V a nd eW i e lH B ㊁G o r i s J .(2009)研究了一种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教学方法.尽管医学研究生培训因其教学上的不足而广受批评,但公认的医学研究生培训形式仍然是座谈会.它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参与者无法通过讨论和思考将新的(科学的)发现纳入个人医学背景.为了满足教学要求,研究生教育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并以妇科医生为指导者㊁全科医生为参与者进行了测试.五门课程的第一个结果是非常积极的:与研讨会相比,新方法更能激发所提供知识的内化,信息保留率更高,参与者的反应也非常热烈.2㊀评论性总结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多也较全面,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从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而且,大多数文献往往只强调某一个方面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市场需求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㊁课程体系设置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注意到国内理工科㊁医学等学科专业对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认同度较高,相比之下传统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则认识相对不足.虽然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较为成熟,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与借鉴,但国外的教育体制及教育环境与我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切合我国实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仍然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王珂敏,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1G5.[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㊁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G6G10(2).[3]W e i -t a oL i u ㊁Y u n-j u a nL i u ㊁J i a n-j u nS h e n ,T h eD e s i gno f M a s t e r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sD y n a m i cT r a i n i n g M o d ea n d M a n a g e Gm e n t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 [J ].T h e 19t h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Ge n c eo nI n d u s t r i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p p317G326,25J u n e 2013.[4]H eJ i a n g ㊁X i a n g j u nD o n g ㊁J i n y o n g C h e n g,R e s e a r c ha n dP r a c t i c e o f I n n o v a t i v eP e r s o n n e lT r a i n i n g M o d e f o r I T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J ].P r o c e e d i n gs o f t h e 20123r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E -B u s Gi n e s s a n dE -G o v e r n m e n t-V o l u m e 04,M a y 2012.[5]Z h i j i a n W a n g ,T h e p r a c t i c ea n d p r o b ea b o u tt r a i n i n g mo d ei n m a s t e r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o f c o m pu t e r s c i e n c e [J ].20116t hI n t e r n a G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o nC o m p u t e r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I C C S E ),1442-1444.[6]T u ,Y a q i n g ;Y a n g ,H u i y u e ;S h u ,L i ;T u ,W a n gs h u ;C h e n ,B a o x Gi n ,A M o d eo fG o v e r n m e n t -E n t e r p r i s e -U n i v e r s i t y -I n s t i t u t e -E m p l o y e rC o o p e r a t i o n f o r I n n o v a t i v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C u l t i v a t i o n [J ].U n i v e r s a lJ o u r n a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v 3n 2p 93G982015.锋绘2019年第5(下)期243㊀作者简介:黄儒(1983-),硕士,汉族,湖北宜昌人.现任职于湖北宜昌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和英汉互译.[7]L U O D a n ,L I J u n ,S i n o -A m e r i c a nC o m pa r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o n t h e C o n n e c t i o no f I n n o v a t i v eT a l e n t sT r a i n i n g :T a k i n g t h e M a jo r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F o u r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s a nE x a m pl e [J ].J o u r n a l 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M a n a ge m e n t ,2015,9(6):35G40.[8]J i eY a o ㊁P e i -j u nZ h u ㊁Y a nZ h a n g ,S t u d y o n t h eT r a i n i n g Mo d e o f I n n o v a t i v e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sB a s e do n W e bR e s o u r c e s [J ].C S E E2011:A d v a n c e s i nC o m pu t e r S c i e n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c o i n Gf o r m a t i c s ,a n dE d u c a t i o n p p 196G201.[9]T uY ,Y a n g H ,S h uL ,e t a l .A M o d e o fG o v e r n m e n t -E n t e r pr i s e -U n i v e r s i t y -I n s t i t u t e -E m p l o y e rC o o pe r a t i o nf o rI n n o v a t i v e P o s tg r a d u a t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J ].U n i v e r s a l J o u r n a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Gs e a r ch ,2015,3(2):93G98.[10]R o n g l i a nC h e n ,W e i y aL i ,Z h o n g l iH u ,C o n s t r u c t aC o m pr e h e n Gs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l a t f o r mo n t h eR o l eo fG r a d u a t eS t u d i e s [J ].2011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S e r v i c eS c i Ge n c e ,1G4.[11]E .I .M u r a t o v a ㊁S .I .D v o r e t s k y ㊁E .Y u .V o y a k i n a ,O r ga n i z a t i o no f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t r a i n i n g i nt h et e c h n i c a l f i e l do fs c i e n c e s [J ].2013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I n t e r a c t i v eC o l l ab o r a t i v eL e a r n i n g (I C L ),25G27S e pt .2013.[12]S o k o l o v a ,J .V.T h e S t u d y o f P h i l o s o p h yi n I n n o v a t i v e P o w e r E n Gg i n e e r i n g P o s t -g r a d u a t eC o u r s e [J ].J o u r n a l o f P h ys i c s :C o n f e r Ge n c eS e r i e s ,V o l u m e 891,I s s u e 1,a r t i c l e i d .012366(2017).[13]L i ,B a oA n ,D i s t r i b u t e dS ys t e m 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r ma n dG r a d u Ga t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I n n o v a t i v eA b i l i t y [J ].A p p l i e d M e c h a n i c sa n d M a t e r i a l s ,v o l .263-266,p p.3435G3438,12/2012.[14]K a b a n o v a S A ,L o z h k e v i c h I I u ,T h e t r a i n i n g ofm e d i c a l a n d s c i e n Gt i f i cm a n p o w e r i nt h es y s t e m o f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m e d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J ].P r o b lS o t s i a l n o iG i g Zd r a v o o k h r a ne n n i i a i I s t o r M e d .2010J a n -F e b ;(1):52G8.[15]v a nd eW i e lH B ㊁G o r i s J .,I n n o v a t i o n i nm e d i c a l p o s t gr a d u a t e e d Gu c a t i o n :a p i l o t s t u d y [J ].J o u r n a l o f P s y c h o s o m a t i cO b s t e t r i c s&G y n e c o l o g y 30(1):1G4 A pr i l 2009.目的论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中国特色词英译探究黄㊀儒(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摘㊀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特点就是大量中国特色词的运用.本文运用语言翻译技巧知识,以该书英译本中的中国特色词翻译为文本,通过分析㊁归纳和梳理,总结出中国特色词的英译技巧.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特色词;英译策略㊀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㊁中国外文局编辑,并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直被视为世界读懂中国的 思想之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刻体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带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有印记.其英译过程中,不仅要深入透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又要符合英文表达习惯.1㊀理论简介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目的论在德国诞生,其代表任务主要由莱斯㊁弗米尔㊁曼塔利和诺德.目的论是功能目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论将翻译看成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它强调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翻译目的的不同,译者可以灵活选择翻译策略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由于翻译目的不同,同一个源语文本可能会有不同的翻译译本.作为现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目的论是个很大的突破.它打破了功能对等理论的限制,在翻译实践方面给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有指导意义.中国特色词涉及到中国的历史㊁文化㊁经济㊁政治等很多领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好中国特色词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影响中国特色词翻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文化因素㊁政治因素等.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的能力影响着翻译的质量.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从直译㊁意译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特色词的翻译策略.2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特色词英译策略2.1㊀直译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㊁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它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在直译中,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忠实于原作的形式,再次是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亚清 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预测力;第三是综合评价能力,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必须要详细地具体叙述出来,并加以运用和验证,这就需 要对已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估,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期顺 利解决问题。
从主动获取知识角度出发,认为研究生从被动式接受 知识向主动式运用创造知识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获取与 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学习运用基础知识能力、学习运用 异类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能力、知识综合集成能力、知识自 我更新能力;二是发现与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 能力;三是参与以至领导、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四是具 有机动性、适应性和社交合群能力;五是运用语言及表达 语言、应用工具、计算机及实验的操作能力[2]。
(二)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缺乏 创造力,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国际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原创 性成果稀少[7];二是实践能力较差,科研实践参与度低。
不同的主体由于其价值观、关注点和研究角度不同,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所持的观点 通常各异。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教育观念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 究生教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采用的是灌输式、应试教 育模式,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 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为基本目标[8],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 轻课外,这种惯性影响延续至研究生教育中,加之研究生
99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缺 乏必要的实践训练,而且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滞后,学科 专业狭窄,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往往壁垒森严,学科之间的 交流、渗透很小,其结果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视野,缩减了 研究生想象的空间和相互借鉴的机会。
图 1 历年论文发表数量趋势
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认真梳理并重点阅读,发现关于
研究生创新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1994 年以
98
教育学研究
前几乎没有文献发表,说明此段时期研究生创新尚未引起 学者的关注;2.小幅增长段为 1998—2000 年,表明研究生 创 新 教 育 已 成 为 学 者 关 注 的 焦 点 问 题 ; 3. 高 速 增 长 段 为 2001—2007 年,对应的是研究热潮。
(三)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有学者从观念制度的分析框架指出:博士生的创新能 力培养既需要观念的引导,也需要制度的改进,只有观念 和制度达到同步和共振,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因此,观念的引导应该具有超前性,制度的改进应该具有 普适性[12]。 有学者从研究生创新能力所涉及到的内容提出:一要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突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二要建设一 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三要产学研协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 力;四要建立研究生创新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五要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13]。 有学者从环境的营造角度提出:一要营造有利于吸收 创新潜质人才的“入门”环境;二要营造研究性的课程学 习环境;三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四要营造产学研 相结合的实践环境;五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环境; 六要营造浓郁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环境;七要营 造新型师生关系的人际环境[14]。还有学者从促进研究生创 新能力增长的环境研究指出:一是要营造信息化程度高, 易于获取新信息和学术新动向、新成果的环境;二是营造 一种自由的学术争鸣气氛;三是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都 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尊重个性;四是不同导师之间的学生 经常进行学术交流,相互参加对方导师的学术活动;五是
为了较全面地掌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在论 文方面,利用中国期刊网对 1981 年以来标题为“研究生创 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查询相关文献 585 篇(截至 2007 年 9 月 3 日)。剔除一稿多投、会议通知及综述、书讯、招 生活动报道等 31 篇,与研究生创新相关的文献共计 554 篇。 历年发表数量的趋势见图 1。
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及其 差异》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将研究生创新 能力按三个层次进行划分:一是人格层面的自学能力和前 沿把握能力;二是认知层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构思能 力;三是社会层面的人际表达能力、灵活适应社会的组织 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等[4]。有学者从人力资源管 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性较大的一些方面予以探 讨,包括组织管理与文化建设、工作分析、招聘选拔和培 训等[5]。有学者通过调查的方式,确定了创造性人才最重要 的特征:一是具有开拓精神,不墨守成规,喜欢做挑战性 的工作,敢于冒险;二是有恒心和毅力;三是有敬业精神 和责任心;四是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五是兴趣广泛,信息 沟通广泛;六是有好奇心,并能够拼搏之;七是演绎能力 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强;八是有远大抱负,有魄力; 九是有感染力,能影响和号召他人共同工作;十是发散性 思维[6]。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的若干观点
(一)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的核心,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创新能力的结构。 有学者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认为创新总是在问题 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 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 决,即包含着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过程[1]。而创新 能力就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综合能 力。首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 观察力、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果断的判断力和准确的表 达力;其次是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需要有移植与 隐喻、对比与类比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准的科学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81 年 1982 年 1983 年 1984 年 1985 年 1986 年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1991 年 1992 年 1993 年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三是研究生生源质量的下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扩招的“稀释效应”直接降低了研究生的生源质 量[10]。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强国相比有 很大差距,特别是与人均 GDP 几万美元的国家相比,在研 究经费投入上有很大差距,研究生的扩招导致本来已很紧 缺的研究经费尤为匮乏。研究生待遇逐年下降,在一定程 度上导致学生“半工半读”,对于原本基础不够扎实、生源 质量欠佳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犹如空中楼 阁,缺少了厚实的基础,创新便无从谈起[11]。
(1.河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130; 2.河北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3.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近年来国内高教界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 讨,主要从研究现状入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三 方面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有待深入讨论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徐亚清(1971-),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研究
2009 年第 2 期 第 34 卷(总第 146 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Vol.34 No.2 Apr., 2009
徐亚清 1,2 王怡然 3
研读 554 篇论文发现:我国学者普遍使用的是定性理 论分析,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定量模 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极为稀少。我 们认为,这些年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不少,研 究的重点多为具体学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总结, 或者是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或者对培养模式提 出对策建议等;研究的方法侧重于表层分析,不少研究深 度不够,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实证基础;进行深刻的理 论分析、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的研究还很少,表明这一领 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之一,且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时至今日尚未 见一篇综述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章,本文为弥补 这一缺憾,尝试分析和梳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 中文资料,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以往研究的不足,并提 出今后相关研究尚需注意的问题及其建议,以期为研究生 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我国研究生பைடு நூலகம்新能力研究的现状
二是参差不齐的导师素质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 培养。少数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少,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 支撑,无法提供给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少数导师 知识严重老化,既无法将最新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向研究生 讲授,也没有能力去解答研究生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少 数导师由于科研任务繁重,或社会活动较多,或所带研究 生过多等因素,使其没有精力认真指导研究生,对研究生 采取放任自流态度。近年来,由于受不正之风的影响,少 数导师在科学道德和学术纪律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问题[9]。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授的遴选机制与国际上 较好的大学又有较大差距,导师的素质已严重影响了研究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创造性思维过程出发,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是发 散思维,发现和确定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 维不受限制,从各种不同或完全相反的角度、方向寻找各 种不同或完全相反的解决方法。它具有多向、灵活变通、 新颖独特的特点[3]。所以,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头脑的操作 能力,它包括:知识与经验的使用能力、假设与方案的想 象能力、对不同假设与方案的评价与判断能力、对所选择 的方案与假设的逻辑证明与验证能力。
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9)02-0098-04 收稿日期:2008-05-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