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别。一般来说,选项中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如“归”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中有“吾妻来归”,“庶几”在《庄暴见孟子》中有“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这 体现了由课内指向课外的原则,考生只要熟读课文,稍加迁移即可明确;对于陌 生的实词,考生一方面可根据语境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可运用排除法确定答案。 解析 B项“容止”指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归吾 B.其平居语言容止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D.庶几以慰其魂 归:出嫁 容止:形貌 著:彰显 庶几:希望
(
)
【名师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的能力,
考点点击
常见文言实词(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诚
安
除
被
辞
倍
从
本
殆
鄙
当
兵
道
病
得
察
度
朝
非
曾
复
乘
负
盖
疾 克
故
及 类
顾
即 怜
固
既 弥
归
假 莫
国
间 乃
过
见 内
何
解 期
恨
就 奇
胡
举 迁
患
绝 请
或
堪 穷
去
适 亡
劝
书 王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0份)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B级(识记、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粤考趋势】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
在2009年的12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70个;其中“责”“拜”“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65次,双音节出现3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
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①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湖北卷的“羁旅”;②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③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妻子”。
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2006年福建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责-债”,在翻译中考到了“振-赈”“罢-疲”;2006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属-嘱”;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D项考到“趣-促”“闲-娴”。
广东高考历年所考词语均在120个实词以内。
以单音节词为主。
【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变化情况示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金(古:金属;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义转移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感情色彩变化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能够直接指称事物、表示行为或者描述性质。
在文言文中,实词通常是指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词类。
二、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这些文言文具有古老、庄重、严谨的特点。
在这些文言文中,实词的运用尤为重要,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和含义。
三、重点实词解释1. 吾:表示“我”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于诗歌、文章中表示个人的身份和情感。
2. 昔:表示“过去”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常常用来引述古代的事物或时刻,表达过去的故事或事件。
3. 民:表示“人民”的意思,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多用于描写人类的集体或者裙体。
4. 犹:表示“还”、“仿佛”或“如同”的意思,用来表达近似或比喻的含义,常用于古诗词、文章中。
5. 乃:表示“就是”、“便是”或者“才是”的意思,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用来表示事物的确定或者强调。
6. 或:表示“或者”、“或许”、“有时”等意思,是表示选择、疑问或者可能性的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
7. 惟:表示“只”、“唯一”或“而”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章、诗歌中,表示唯一或者强调的语气。
8. 斯:表示“这”、“这个”或“此”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四、实词解释的重要性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时,对重点实词进行解释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实词的正确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实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熟悉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实词解释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五、总结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是理解古代文言文意义和内涵的关键。
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介绍虚词和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句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虚词一般用于构建语法框架,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实词则用于表示具体的事物和动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虚词1. 虚词「之」vs. 实词「之」- 虚词「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 实词「之」:表示事物或动作。
示例:- 虚词:吾之友(我的朋友)之友(我的朋友)- 实词:吾所爱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2. 虚词「者」vs. 实词「者」- 虚词「者」:表示主语。
- 实词「者」:表示人或事物。
示例:- 虚词:夫子者(老师)者(老师)- 实词:学者(学者)者(学者)3. 虚词「所」vs. 实词「所」- 虚词「所」:表示被动关系。
- 实词「所」:表示事物或状态。
示例:- 虚词:所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 实词:我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实词1. 实词「人」vs. 实词「人」- 实词「人」:表示人的概念。
- 实词「人」:表示人的数量。
示例:- 实词:圣人(贤人)人(贤人)- 实词:三人(三个人)人(三个人)2. 实词「日」vs. 实词「日」- 实词「日」:表示日期。
- 实词「日」:表示时间。
示例:- 实词:明日(明天)日(明天)- 实词:三日(三天)日(三天)3. 实词「事」vs. 实词「事」- 实词「事」:表示具体的事件或事情。
- 实词「事」:表示未发生的事情。
示例:- 实词: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 实词:未经查证的事(未经查证的事情)事(未经查证的事情)结论通过辨析虚词和实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含义。
了解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解读文言文的文本。
注:本文所述为一般规则,实际使用中仍需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虚词和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实词虚词含义用法汇总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实词虚词含义用法汇总常用实词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察“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0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 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例如】
“秋”。 《说文》:“禾谷熟也。”本指
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 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 不见,如隔三秋”。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1
2、词义缩小
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 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 的现象。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触龙说赵太
后》:“丈夫变爱怜其子乎?”这里指成年男子。
今义“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
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④“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24
(3)词义义项的减少 【例如】
①“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劝学》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你的关注
18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 感情相似的意义。
【例如】
①甘”。
《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
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
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
②“苦”。
《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
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
理解常见文言
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谢Fra bibliotek你的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1
【考点阐析】
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 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 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 我们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 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 [解析] 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 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 。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 偏义复词。
• 文章助读
• 批注: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品行,刚正不阿。
• 批注②: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 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
• 批注⑤: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正德五年去世。
• 批注⑥: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
•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 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 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 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 。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 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 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 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表示连词的作用,连接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2.不:表示否定。
例如:不去非要。
3.有:表示存在。
例如:爱而不得,虽富而无。
4.为:作为。
例如:人为万物。
5.以:用于表示手段、方式、目的。
例如:以人为鉴。
6.于:表示在。
例如:公然于众。
7.是:表示肯定。
例如:是岁暮之时。
8.也:表示肯定。
例如:义弘而不犹也。
9.以为:认为。
例如:以为无事。
10.之一:表明所提及的事物属于一些范围中的一个。
例如:人之一11.时:表示时间。
例如:花开时。
12.天:表示自然界。
例如:天寒地冻。
13.然:表示转折性的词语。
例如:明哲保身,必然酬对。
14.如:比喻,表示相似。
例如:饥者易怒如蜂。
15.自:表示从一些地方开始。
例如:自山中来。
16.不可:不能。
例如:事情不可违背。
17.不得:不能。
例如:不得而知。
18.必:表示肯定。
例如:必有灵谷。
19.当:表示应该。
例如:不当言。
20.非:表示不是。
例如:非汉不可。
21.无:没有。
例如:于无声处听惊雷。
22.人:表示人类的含义。
例如:人寿年丰。
23.之间:表示范围。
例如:天地之间。
24.自己:表示自身。
例如:以身作则。
25.然后:表示一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例如:其言未然,然后。
</p>26.一种:表示一种类型或性质。
例如:此言一种者</p>27.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或令人吃惊的情况。
</p>28.基本上:表示基础或根本。
</p>29.首先:表示首要。
</p>30.反而:表示与预期情况相反。
</p>31.据说:表示根据传闻或他人说法。
</p>32.命中:表示预测或预计。
</p>33.涉及:表示涉及到一些范围或领域。
</p>34.决不:表示坚决拒绝或不允许。
</p>35.瞬间: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
高中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翻译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译文: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教他的孩子。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欢,爱好)译文:秦皇喜欢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译文:不吝惜物产丰饶的地方。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吝惜)译文: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自己的领土。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慕欣赏)译文:我唯独爱慕莲花的从淤泥中生长却不受泥的沾染。
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译文:(房子)不被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译文: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逸)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4)则易扶安,与盟结好。
(安抚,抚慰)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安置,安放)译文:距山十里地有王平在那里安营扎寨。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专有。
(8)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译文:他们既然来了,就得让他们安心。
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2)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3)将发行吟泽畔。
(通“披”披散)译文: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译文: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译文: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译文:现在保存这稿本不忍心废弃,在路途中用收抄录下来(3)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来)译文: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4)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本的)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5)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译文: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6.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文言文阅读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 通流,都叹气吹嘘”;
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 卖”; 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 “孔明急唤细作问之”; 今,小气,吝啬,形容 词。 64.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 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
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
今,面貌。
13.至于: 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 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
99.尘埃:古,监狱,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
如“目”改称“眼睛”, “日”改称“太阳”, “寡”改称“少”。
【附:常见古今异义词】
1.行李:古,出使的人,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
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 如“惟君左右之”; 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 死”; 今,导致死亡。
如“中国”,本义:中原地区; 今义:全中国。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
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如“怨”,古义:恨 ; 今义:不满意,责备 。 如“谷”,古义:粮食作物的总称; 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 在南方专指稻谷。 如“迁”:古义:迁移、变换, 调任、升职, 贬谪、流放; 今义:迁移、变换。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实词解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常用实词。
这些实词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文言文常用实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材料。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用来代替特定的人或物。
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其”、“彼”等。
其中,“吾”用来代指说话人自己,“尔”用来代指对方,“其”用来指代第三人,而“彼”则表示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事物。
二、动词动词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词汇,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动词包括:“行”、“来”、“去”、“言”、“受”等。
这些动词在文言文中通常有着特定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有:“美”、“善”、“强”、“恶”等。
这些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增强描述的力度和准确性。
四、名词名词是指事物的名称或代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名词包括:“人”、“物”、“天”、“地”等。
这些名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实用性的作用,用来指代实际存在的人、物或概念。
五、副词副词在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常见的副词有:“众”、“亦”、“已”、“复”等。
这些副词在句子中往往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六、连词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词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有:“而”、“乃”、“若”、“则”等。
这些连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上下文和衔接语义的作用,使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七、量词量词用来表示数量或计算单位。
在文言文中,量词常用的有:“千”、“百”、“万”、“斤”等。
这些量词在描述数量时,需要与名词搭配使用,形成具体的数量概念。
八、介词介词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位置。
文言文中的常用介词有:“于”、“与”、“自”、“至”等。
这些介词在句子中起到状语或定语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的含义..文言实词在文中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
比如,觐:朝见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
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一)阅读以下文言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
祖父堪,蜀郡太守。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文多,故不载。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原列传》)动词写作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1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
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方法二:语法结构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一般从谓语的位置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判断位置词语的词性、词义。
练习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方法三: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
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奇:认为……奇词类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练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认为……小使动,动作由宾语发出……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二)阅读下列文言文(07年高考辽宁卷)冉氏烹狗记……3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
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
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
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
’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
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
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
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
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
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
发火器,再四皆不然.。
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
嘻,过矣!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
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
(本文有删节)[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
②窜名:冒领空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苟其职之不举 举:称B 再四皆不然 然:这样C 烛之则狗也 烛:照D 且数十武 武:步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发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拿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被攻占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全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正确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这样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史记·项羽本纪》) 连词 然而其声呜呜然.。
(《赤壁赋》)助词……的样子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史记·韩长孺列传》)通假字通“燃”,燃烧注:在意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根据语境,我们可以考虑是否有通假。
练习: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三总结代入检验法、语境分析法、语法结构推断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学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四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08年高考江苏卷)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动词 越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李龟年》) 量词 次数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名词 标准、限度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名词 法度、制度 群成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 名词 气度、风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动词 估计 【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解析】A 项:“听”是“准许”的意思,在李密《陈情表》(苏教版必修五)中学过,其句为“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可译为“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或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
B 项:“迫”是“逼近”的意思,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苏教版必修三)中学过,其句为“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可译为“当时元兵已逼近临安城外”。
C 项:“壁”是“营垒”的意思,在司马迁《项羽本纪》(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可译为“等到楚军攻打秦军,诸位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
D 项:“度”,一词多义,自然有“考虑”这一义项,但这里应该是名词“姿态”的意思,我们曾经在司马迁《刺客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可译为“许多臣子都愕然,事情突然发生而没有料到,都失去了他们的常态”。
【简评】四个词语,都是常见的,在教科书中都能找到使用依据,难度不大。
“听”和“迫”在句中是动词,“壁”和“度”在句中是名词,考查了不同的词性,有代表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010年高考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
”丐我以铭而葬焉。
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
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然谢氏怡然处之。
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
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 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
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