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1

合集下载

5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蒭狗

5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蒭狗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主题:老子对世界万物的变化采取一种静观其变的态度。

认为道自身本来没有预先设定的意识,所以天地无所谓仁与不仁,也不刻意求仁或不仁,只是听其自然发展,从来不作评论;而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原文与今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只是听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们听凭百姓自生自灭。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空虚而不会穷竭,愈挤压它风量愈大。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议论太多,必有所失,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由天地不仁所引起的思考如果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老子这一章显然是针对当时的儒家学说的。

【憨山大师注释】此言天地之道,以无心而成物。

圣人之道,以忘言而体玄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好生爱物之心。

刍狗,乃缚刍为狗,以用祭祀者。

且天地圣人,皆有好生爱物之仁。

而今言不仁者,谓天地虽是生育万物,不是有心要生。

盖由一气当生,不得不生。

故虽生而不有。

譬如刍狗,本无用之物。

而祭者当用,不得不用。

虽用而本非有也。

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虽是爱养百姓,不是有心要爱。

盖由同体当爱,不得不爱。

虽爱而无心。

譬如刍狗,虽虚假之物。

而尸之者当重,不得不重。

虽重而知终无用也。

故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犹,似也。

橐(tuó),即皮韝(gōu)。

乃鼓风铸物之器。

籥(yuè),即管籥。

乃承气出音之器。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枉己从人之意。

动,犹感触也。

谓橐籥二物,其体至虚而有用,未尝恃巧而好为。

故用不为伸,不用则虚以自处,置之而亦不自以为屈,故曰虚而不屈。

且人不用则已。

若用之,则触动其机,任其造作而不休,故曰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然道在天地,则生生而不已。

道在圣人,则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

大道之妙如此。

惜乎谈道者,不知虚无自然之妙。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五章 翻译

——学习经典,翻译只是工具,意会才是正道啊。
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老子歌诀体乐读节奏划线1-81章(1)

老子歌诀体乐读节奏划线1-81章(1)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 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 ∕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异于人,而∕贵食sì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 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 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wǎng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现),故∕明;不自是,故∕ 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ch。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是∕以∕圣人之治也, 为wèi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wèi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wéi 天下,若可托 天下;爱以身为wéi天下,若可寄∕天∕下。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经-第五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道经-第五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道经·第五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译文
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

所以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

圣人的眼中,百姓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圣人对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老子》全文-拼音版全文

《老子》全文-拼音版全文

《老子》【第dì一yī章zhānɡ】道dào 可kě道dào ,非fēi 常chánɡ道dào 。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非fēi 常chánɡ名mínɡ。

无wú,名mínɡ天tiān 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 ,名mínɡ万wàn 物wù之zhī母mǔ。

故ɡù常chánɡ无wú,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妙miào ;常chánɡ有yǒu ,欲yù以yǐ观ɡuān 其qí徼jiǎo 。

此cǐ两liǎnɡ者zhě,同tónɡ出chū而ér 异yì名mínɡ,同tónɡ谓wèi 之zhī玄xuán 。

玄xuán 之zhī又yòu 玄xuán,众zhònɡ妙miào 之zhī门mén。

【第dì二èr 章zhānɡ】天tiān 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 之zhī为wéi 美měi ,斯sī恶wù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àn 之zhī为wéi 善shàn ,斯sī不bú善shàn已yǐ。

有yǒu 无wú相xiānɡ生shēnɡ,难nán 易yì相xiānɡ成chénɡ,长chánɡ短duǎn 相xiānɡ形xínɡ,高ɡāo 下xià相xiānɡ盈yínɡ,音yīn 声shēnɡ相xiānɡ和hé,前qián 后hòu 相xiānɡ随suí。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老子-四章》知识点梳理

2025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老子-四章》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①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同“形”,形体)②其脆易泮(同“判”,分离)③起于累土(同“蔂”,土筐)二、一词多义1.为①埏埴以为器(介词,当作)②是以圣人无为(名词,作为)③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动词,干预,治理)④为之于未有(动词,做)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鸿门宴》)⑥若属皆且为所虏(与“所”连用,表被动)(《鸿门宴》)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担任,充当)(《论语》)⑧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跟、同)(《桃花源记》)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替,给)(《庖丁解牛》)⑩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鸿门宴》)(11)我世世为洴澼絖(动词,从事)(《五石之瓠》)(12)使子婴为相(动词,担任)(《鸿门宴》)(1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六国论》)2.道①故有道者不处(名词,道德)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途径,方法)(《马说》)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名词,道路)(《齐桓晋文之事》)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师说》)3.当①当其无,有车之用[介词,在(某处、某时)]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面对)(《木兰诗》)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动词,主持,执掌)(《谏太宗十思书》)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阻挡,抵挡)(《鸿门宴》)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动词,对)(《短歌行》)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蜀道难》)4.复①复众人之所过(动词,弥补,补救)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送东阳马生序》)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副词,再,又)(《劝学》)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词,繁复,重复)(《游山西村》)5.过①复众人之所过(名词,过错)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鸿门宴》)③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动词,探望,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6.伐①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②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绩,战功)(《史记·魏公子列传》)③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讨伐,攻打)(《曹刿论战》)④坎坎伐檀兮(动词,砍伐)(《伐檀》)⑤伐无道,诛暴秦(动词,进攻,征伐)(《陈涉世家》)7.是①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②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指示代词,此)③自言本是京城女(判断动词,是)(《琵琶行并序》)④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形容词,正确)(《书后赋诗》)⑤唯利是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者①自见者不明(代词,用在动词后,指代人,……的人)②此三者,吾遗恨也(代词,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事物,……情况)(《伶官传序》)③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助词,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鸿门宴》)9.以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介词,因,因为)②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表目的的连词,来)10.其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王者寿(代词,指代第三人称)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连词,表假设,如果)(《齐桓晋文之事》)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大概)(《师说》)④以乱易整,不武。

《老子》原文(译文)

《老子》原文(译文)

第一章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

)2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1 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 5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 为无为,则无不治 。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1-5章(王弼本)先秦-老子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0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0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0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对照翻译: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老子》五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五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五章知识点总结一、第一章在第一章中,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一重要观念,表明“道”是超越言语和理性的,无法被言说或理解。

这一概念对于后世的哲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

老子还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强调了实质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名”和“实”相对应的,但“名”只是表面的现象,“实”才是事物的真正本质。

通过这样的观点,老子提出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第二章在第二章中,老子深入阐述了“道”的概念,并将其与“无为”的观念相联系。

他认为“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和行为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无为”则是指不主动去追求功名利禄,不做过多的干预和干涉。

老子认为,只有随顺“道”,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然和谐状态。

老子在这一章中还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强调了柔弱的力量是最大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第三章在第三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以无为之事,来治理天下。

他认为,政治统治者应该保持谦逊和不争之心,尽量减少对人民的干预和束缚。

只有放弃私欲,保持谦逊和无为的态度,才能真正治理天下。

老子还提出了“智者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等观点,强调了智者无为的处世态度和治国方针。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世的统治者们提出了深刻的思想挑战。

四、第四章在第四章中,老子讨论了“道”的无形和无名,他认为“道”无形无名,却包容万物,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这一观点强调了“道”是超越言语和理性的,只有超脱世俗,才能领悟和通达“道”的真谛。

老子还强调了“道”的包容和无为的态度,他认为只有放弃私欲,顺应“道”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然和谐状态。

这一观点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第五章在第五章中,老子讨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的观念,强调了天地的无私和大爱。

《老子》1-10章拼音注解

《老子》1-10章拼音注解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dD k e ddo f ch (ft g ddo mn g k e mn g f d ch (ft g mn g 道 可 道 , 非 常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名。

w u mng ti <n d i zhish i ydu mn g wdn wu zh i ma无 名 天 地 之 始;有名 万 物 之母 。

gu ch (ftw uy u y i gan qi m dch (ft g y d u y u y i 故常 无, 欲 以观其 妙 ? 常 有, 欲以g (n qi ji <D观 其 丿、 徼 。

C 1 l i g zh e t gch u y i mn gt (nig w d zh ixudn 此 两 者,同 出而异 名同 谓之 玄。

xu (n zh i ydu xu (nzhdn g nil do玄 之 又玄众妙之门 。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 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 “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 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 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 axi ji e zh i mi zhw m is i 、e y iji e zh i天 下 皆 知 美 之为 美 , 斯 恶 恶、 已 。

皆 知sh d zh ish d S i b u sh d y i善 之 为 善斯 不 善 已 。

ydu w u xi agsh egn (n y i xi angch (n g chdn g cUdn xi ag x有 无 相 生 ?难 易 相 成, 长 短相 形g o xi d xi ag yy i sh eg xi ag h e qi <n h o xi ag su 1高 下 相 盈^音 声 相 和 ,、八后相 随 。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如: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 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又如: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马谡自荐去守街亭。观察地形后,不 依诸葛亮之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山上,导致街亭失 守,蜀国北伐失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智慧,聪明 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
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
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 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 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执:把持 是以:因此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 从事:做事 几 :接近 而:表修饰 败:使动,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以……为贵,重视 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
挤,被甘简公免 岁的孔子适周
去守藏室史之职,观光,拜访老
出游鲁国。
子。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论语》 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共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 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思想主张
立身处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 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 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 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历史观: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有落后性。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

道德经1至81章细解1. 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也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81章,探讨了人生哲学、政治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道德经》的1至81章进行细解。

2. 章节解读2.1 第一章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之章,强调“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

正是由于“道”的存在,万物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和运行。

2.2 第二章第二章继续讨论“道”的重要性,并强调“道”与“名”之间的关系。

在“名”即思维和语言的世界中,人们往往失去对“道”的真正感知。

2.3 第三章第三章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核心思想,强调领导者应该放弃自我,不以个人才干和优越感来压制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4 第四章第四章强调无欲无求的重要性,认为欲望使人心乱,并导致社会的动荡和矛盾。

只有通过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定。

2.5 第五章第五章延续了第四章的主题,强调“大道至简”。

只有减少物质欲望,简化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深层意义。

2.6 第六章第六章讲述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思想。

强调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和,才能与宇宙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2.81 第八十一章第八十一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被誉为“圣人篇”,总结了全书的主要思想。

它提到了“道”的无穷无尽和救赎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和自省实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3. 总结《道德经》涵盖了众多哲学思想,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通过对81章的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包括尊重自然、节制欲望、不争不抗等。

这些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我,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与生活幸福。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读并将其中的智慧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注:本文中的解读仅代表个人观点,读者可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进一步探索《道德经》的含义。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第6课
(1)《老子》四章
一、识作者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
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周朝管理 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 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答案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 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 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 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 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4.下列对前两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十一章主要阐述了“有”和“无”的关系,主要提出“无”也是有很大作 用的。 B.第十一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有”和“无”共同发挥作用 的观点。 C.第二十四章老子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进行比喻,说“自见”“自 是”“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D.第二十四章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 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 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 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 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2.第十一章用了三个事例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 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当其无,有室之用 A.
民之从事
为之于未有 B.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无形书院日新晨读《老子》(1~27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é),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zhī)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zhàn)兮,似或存。

吾(wú)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jiù)。

功遂(suì)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zài)营魄(pò)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cí)乎?明白四达,能无知(zhì)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高二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整理

高二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整理

高二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整理1.高二古诗词及文言文必背篇目整理篇一《老子》五章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do k e ddo f耳ch d n g d d o miig 道可道,非常道。

名k e m^ g f耳chdn g m^g可名,非常名。

wQ m^ g ti ①d i zh1sh i y d u miig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wdn w u zh 1 m u万物之母。

gu chdn g w Q y u y i gai q i mi d o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chdn g y du y u y i ga q i ji d o •常有,欲以观其徼。

c i li dig zh e t?n g ch u ?r y i mn g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t?n g wai zh1xud n xu d n zh1y?u同谓之玄。

玄之又xudn zh?n g mido zh1m?n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 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 aixi a ji ezh 1zh 1 w?i m e i天下 皆 知 美之 为 美, s 1ay iji ezh 1 sh a i zh 1 w?i 斯恶恶已。

皆 知善之为shdns 1b u sh a iy i善斯 不善已。

y d u w u xi a i g sh e i gi d iy ixi a i g ch?i g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chdn g dudi xi a i g x i gg a xi a xi a i g长 短相 形高 下相y ngy 1i sh e i g xi a i g h?qi d i h?u盈音声 相和、八 1前后xi a n gsu 1h?i g y e相 随 。

恒 也 。

sh i y i shai g r ?i ch u w uw?i zh 1 sh i是以 圣 人处 无为之事x n g b u y d n zh 1 ji a ow a iw u行不言之教 •万物zu? ?rf ush ish e i g ?rf uy d u作而 弗 始生而 弗有w?i ?rf ush ig n g ch?i g ?r9为而弗 恃9功成而b u j 口 f 口w?i f u j u shi 不居。

老子道德经第1---81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1---81章原文及译文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一. 道德经 1一81章全文及译文注音版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本著作,内容主要围绕着哲学、道德和治理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提供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八十一章的全文,并提供相应的译文及注音版。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及注音版:dào k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

wú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 ,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 。

gù cháng wú yù yě ,yǐ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ě ,yǐ guān qí jiǎo 。

cǐ liǎng zhě ,tóng chū 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 xuán ,xuán zhī yòu 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译文及注音版: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sī è yǐ ;jiē zhī shàn zhī wéi shàn ,sībù shàn yǐ 。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6.1《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2.本段后半部分内容还是讲违背自然规律吗?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和踮着脚、跨大步一样,都是为了 更快显耀自己,达成目标,而自我夸耀脱离了实际,自然欲速则 不达。所以,作者的观点就是欲速则不达,过分张扬就会停滞不 前。
理解内容
3、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 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不能取得相应的成果, 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 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合抱之木”、“九 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 事,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3.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应该怎样看待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 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 “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 “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 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 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课文研读 第十一章
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不加以干预
1.思考本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善于把握先兆 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无为而治 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不妄动、不妄为
2、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 “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 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 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当今解读老子的书籍
清代太清宫
老子墓
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里 )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 我们“圣人”谦卑治国。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言相反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定。
“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 子 》 五 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人,春秋时期伟 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 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 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 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 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 问礼。
——林语堂
儒家思想——粮店 道家思想——药店
——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
研读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顺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道西风瘦马 。 兵者,诡道也。 《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 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 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 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 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 态;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 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 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下王。
(第七十八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
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五十四章)
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
汉宣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 之。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 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 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 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 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 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德”,故人称为《德经》,合 称《道德经》。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的社会
无为而治” ——治国方略
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不为于“益 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 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 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 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 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 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 页。
争。”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水的特性: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七十八章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自然万物相对的、变动的。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Hale Waihona Puke 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 便
——南怀瑾
讨论:
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 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 互补”呢?
入世之态,出世之心: “有所为有所不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 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 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 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 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 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 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 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主张是“无为而治” 。老子 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 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从《列仙传》 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 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 《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 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 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 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 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 影”。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 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
之道。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 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 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 就是《道德经》。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 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关于《老子》
《老子》 又称《老子五 千文》 、《道德经》或 《道德真经》。
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 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 要经典。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是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 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