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神思"说陆机《文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滋味"说钟嵘最早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神韵"说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要求诗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4、文学符号学5、文学价值学6、文学信息学7、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义创始人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0) 《判断力批判》(1790) 审美判断(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1、文学活动论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是人的精劳动才是艺术生产。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特殊性的一面:文学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文艺摹仿说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诗学》:"诗人的职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说《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心灵的表现。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程。" 三、作品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3、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伊瑟尔: 提出"隐含的读者",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作家在从事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的一面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单一的:生命本能的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是多样化的: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意的人的本质特性3、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神活动3、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道德意识,伦理观念4、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艺术,文学精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一、文学活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宗教发生说宗教与文学有着相达为内在目的,游戏介于二者之间。格罗塞把艺术也当成一种宗教。★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斯宾塞、席勒:"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劳动说(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 该派认为劳动是活动。二、文学的发展1、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的探讨★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刘勰《文心雕龙·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生长的要求,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它。★弗莱:循话与民间故事分析出三十一种功能,各个不同的民间故事无非是这三十一个功能不同组合下呈现的不同样变种无非是由同一些纸屑组合成了不同图像。2、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存在"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艺术生产与
含义一、文学概念三义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画、雕塑、书法、电影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如一些政论散文。二四科; 诗有多方面作用;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2、古希腊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的特定小说、剧本等。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2、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在这里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无意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2、判断意味。如。威廉斯《便条》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4、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2)形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直觉是象方式相对;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理性的力量;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理性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3)情感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情感与认识(小结) 审美情感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文学的审美意区分为语言系统(1angue,或译语言、语言结构)和言语(parole)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话语。文学话语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曲包","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 张炎、贺贻孙: 张炎《词源·杂论》评元好问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从蕴藉中来。" "所谓蕴藉风流者,惟风流乃见蕴藉耳;诗文不能风流,毕竟蕴藉不深。" 王夫之、赵翼、刘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祥龙:《论词随笔》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叶燮:《原诗·内篇》诗之至处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1、生产和物质生产生产的关系: 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的彼岸世界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2、常言语区别: 科学话语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文学言语强调个人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最初确立这种观念的是古希腊人,集中体现在"艺术摹仿自然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还不定。★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人。"史达尔夫人:诗表现的是情"的人类活动。苏珊·朗格:"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科林伍德:"艺术是在想像中表《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意识"即"原始意象"的呈现。这样,他把艺术的客体归结为"原始意象"。荣格的说学肯定了文学艺术必然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处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红楼梦》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的位置却是旁观者。"这一说法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非功利心理状态,有一定道理,但走向了极端。★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该学说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