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中国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统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继承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的,也就是父母的长子继承皇位。

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可以追溯到《礼记》中的“内则”,即家族长子继承制度。

当时的家族制度要求家族的继承者应为长子,而其他子女则要服从长子的领导。

这种制度扩展到国家,也就形成了皇位的继承制度。

古代中国的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其继承问题一直备受重视。

为了确保继承者的顺利过渡,人们创造了种种制度和仪式。

比如,在父皇死后,继承者会举行一个隆重的大礼,即“丧服大礼”。

此时,继承者会接受祭天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示拥有国家的合法性。

为了确保继承者的地位,中国古代的皇帝还实行了兄弟排行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继承者的儿子在排行中处于最高的位置,而其他兄弟的儿子则按照排行依次继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其他兄弟的儿子抢夺皇位,并保持皇族的血脉纯正。

另外,中国古代的皇帝还通过后嗣的生母来确定继承顺序。

在某些情况下,一位皇帝可能会立下多位皇后,而其中仅有一位皇后能生育继承者。

当皇帝去世时,由继承者的母亲担任摄政,以确保继承者在国家内部的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皇帝继承制度并不是没有争议的。

在一些情况下,一位皇帝的皇位继承可能会遭到挑战。

这时,各方势力可能会争夺皇位,并进行内战。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多次发生。

总之,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统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血缘关系和兄弟排行制度来确保继承者的合法性和地位。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冲突,但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得到了长期的实践和发展。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对后来的中国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皇帝继承制度

皇帝继承制度

皇帝继承制度皇帝继承制度,是指君主制度下的帝位继承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的继承通常是通过血统来确定的,即皇帝的儿子或亲属能够继承皇位。

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改革。

古代中国皇帝继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通过封爵制度将诸侯分封,并通过诸侯的子孙来维持各个封国的稳定。

当天子死后,由其儿子继承天位称为新的天子,这种继承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的继承权常常会引发内部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汉朝的继承制度比较稳定,皇帝的继承通常通过私人遗嘱或选举产生,虽然有一些篡位和战乱,但整体上比较有秩序。

唐朝的继承制度则由于后妃和皇子们之间的明争暗斗而变得混乱不堪,有“后妃称制”之说,使得武则天能够登上皇位。

宋朝的皇帝继承制度更加复杂。

宋太祖赵匡胤以保住江山为重,采取了哥哥赵光义逊位给自己的方式继承了皇位。

他还实行了太子易位法,将太子赵恒调换为西宁郡王赵问达的儿子赵佶继位,以确保他的后代能够安全继承。

这种太子易位法在后来的宋代成为了皇帝继承的常规手段,使得宋朝皇位的继承相对较为稳定。

明朝的继承制度也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朱元璋为了避免儿子之间的争斗,实行了冷宫制度,将太子和其他王子隔离开来,减少了皇位继承上的混乱。

此后的明朝历代帝王一般采取太子继位的方式,由皇帝亲自指定太子,使得继承过程相对规范。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比较特殊。

满洲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实行了兄弟继承制度,将皇位在自己的儿子和弟弟之间轮流传递。

这种制度保证了满洲王朝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但也导致了储君的竞争和政治动荡。

后来的清朝储位继续由兄长与少弟轮流担当,而在康熙帝的时代,儿子继承制成为了主流,使得清朝的继承制度相对固定。

可以说,古代中国的皇帝继承制度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改革,每个朝代根据实际情况和统治者的需要,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古代王位继承方式

古代王位继承方式

古代王位继承方式
古代社会的王位继承方式多种多样,不同朝代、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规定和制度。

以下将从中国、埃及和罗马三个古代文明中分别介绍其王位继承方式。

一、中国古代王位继承方式
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方式以儿子继承父亲的方式为主,形成了世袭制。

在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多采用长子继承制,即皇位由皇帝的长子继承。

这种继承方式体现了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稳定社会秩序。

然而,如果长子有缺陷或无法继承,也可以由其他儿子或亲属继承皇位。

二、埃及古代王位继承方式
在埃及古代,王位的继承方式较为复杂,常常出现兄弟之间的争夺。

埃及的法老王位继承方式以兄弟之间的继承为主,即由法老的兄弟继承王位。

这种继承方式与中国古代有所不同,反映了埃及社会的特殊情况,也体现了统治者对亲属的重视。

同时,埃及也存在妃子之间争夺王位的情况,这就需要通过政治手段或武力手段来解决。

三、罗马古代王位继承方式
罗马古代的王位继承方式以选举制为主,体现了共和制度的特点。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通过选举产生执政官,执政官的职位是一种共同执政的制度,没有继承权。

这种方式体现了罗马共和国的平等和民主原则,避免了单一统治者的专权。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王位的继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了皇帝继承制。

古代社会的王位继承方式因地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以世袭制为主,埃及古代以兄弟继承为主,罗马古代则采用选举制和皇帝继承制相结合的方式。

这些不同的继承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制度的演进,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评述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及雍正皇位继承制度的变革

评述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及雍正皇位继承制度的变革

评述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及雍正皇位继承制度的变革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采用的多为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创制--制礼作乐。

它的基本精神是在君主多妻制的情况下,根据母亲身份的贵贱尊卑将王子区分为嫡子和庶子,以确立王位继承人的资格,并依照先嫡后庶、先长后幼的顺序,把王位继承人的资格限制、压缩在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来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

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嫡长子继承制以立嫡立长的原则将宗法制度应用于继承制度,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最大限度地确立了继承顺序,并将其在一个人身上,以实现王位的和平继承,减少权力转移的不确定性。

尽早确定国家储君人选,有利于国家稳定,可以减少其他子嗣争储之心,减少王位争夺的流血事件的发生,减少国家内乱。

然而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公开放弃了君主个人才德方面的要求。

它是一种典型的非智能型的皇位继承方式,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嫡长子往往并不是最佳人选,容易照成长子守不住基业,被兄弟弑杀,或者国家灭亡。

并且太子容易学坏,不思进取甚至出现弑君造反之事,或者成为其他兄弟打压对象。

而且太子很容易受到皇帝的猜忌,皇帝与太子间也往往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从而使得官员之间更容易造成结党营私,太子结党往往是历史上的一大顽疾。

由于生理原因--皇后物无子,君主个人好恶--废嫡立庶,宦官、外戚、后妃干政等原因也会使得嫡长子继承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困难。

雍正时期,鉴于康熙晚年父子兄弟间围绕着最高权位的继承问题展开的争斗,给整个政局造成严重消极的后果,于雍正元年(1732)八月下诏,公开宣布实行秘密立储制。

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

所谓密立储制就是皇位继承人完全有皇帝一人决定。

只有在皇帝临去世或去世后才公布,新皇帝随即宣布登位。

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继承制度

如嫡长子早殇,有子即立其子,也即嫡长孙 为法定继承人,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明 太祖朱元璋将皇位传给皇长孙朱允炆,而不 传给当时的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因 为朱允炆是朱元璋嫡长子太子朱标的嫡长子, 是其嫡长孙,而朱棣不是其嫡长子。选立太 子的儿子(皇太孙)为法定继承人,理由就 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 系心。”
秘密立储
• 所谓秘密立储,有“秘密建储”、“密建皇储” 等别称,一般认为由清世宗雍正皇帝建立。具 体内容是:皇帝生前不预立太子,但选定继位 者,等皇帝去世后,朝廷重臣将有关遗诏昭告 朝野。在一个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传统宗 法社会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关乎国本,如何 平稳地交接皇权,成为历朝历代不断探索的大 问题。秘密立储,正是雍正皇帝在放弃“公开 建储”制度后而建立的皇位继承人选择制度, 旨在尽量规避可能的夺位大战。
二、皇位继承制度原则
1. 父死子继原则 父亲死后其王位/皇位由其子继承,即父亲死 后由其嫡长子继承。夏朝一直实行“父死子 继”,到了商朝出现了“兄终弟及”现象, 而到西周,实行血缘组织与政治权力相结合 的宗法制度,周天子为大宗,其王位财产由 嫡长子继承,世世代代保持大宗地位。
2.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所谓的 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 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长子,不管 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 的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 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 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的儿子, 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 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 妻所生的长子。
三、皇位继承制度形式
1. 兄终弟及 2. 立子杀母 3. 秘密立储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

中国皇位继承制度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王朝。

其核心观念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确定皇位继承的顺序。

中国的封建王朝一般采用的是长子继承制度,即皇位由皇帝的长子继承。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有变通的情况,例如皇帝没有儿子,皇位可以由兄弟或其他亲属继承。

这里将详细探讨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最初可以追溯到商朝的封建制度。

商朝的帝位多由父亲传给儿子,但也有例外,如商朝武丁将帝位传给了兄弟商纣王。

此后,周朝建立了更为系统的封建制度,其中包括皇位继承制度。

在周朝,封建领主由皇帝以封地的方式赐予,而皇位的继承则通过父子关系来确定。

周朝的皇帝有时也会选择由兄弟或其他亲属继承皇位,但这是少数情况。

在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制度往往伴随着世袭制度的存在。

即皇帝的子孙世代相传皇位,而不是通过淘汰竟争的方式。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统治者更容易掌握权力,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然而,世袭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无能或残暴的皇帝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败和动荡。

随着历史的进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宋朝的慎终制度。

慎终制度规定,皇帝在位期间需要选定一位贤能的继承人,而不是按照长子继承的原则。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皇帝的继承人具有良好的统治能力,从而避免无能继承人的出现。

然而,慎终制度的实施也容易产生权力斗争和内乱,因为选择继承人常常引发宫廷中的明争暗斗。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唯一一个满族人建立的王朝。

清朝实行父子世袭制,即皇位由皇帝的儿子继承。

然而,在清朝末年,由于管治不善和外国入侵的压力,清朝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尝试。

其中之一是继承制度的,试图引入选贤任能的原则。

然而,这些并没有成功,最终导致清朝的灭亡。

总的来说,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了多次变化和调整。

尽管有时会出现例外和变通的情况,但长子继承的原则在大部分时间内得到了遵守。

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稳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皇室家族与皇位继承

中国古代的皇室家族与皇位继承

中国古代的皇室家族与皇位继承一、中国古代皇室家族的形成与特点在中国古代,皇室家族是整个国家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其成员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

皇室家族的形成多是源自于战争中的胜利者或者被封的功臣,逐渐建立起强大的家族势力。

皇室家族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皇室家族长袍袖手,统治全国,享有特权。

他们的生活奢华豪华,拥有大片领地和众多奴隶。

皇帝作为皇室家族的首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决策国家大事,颁布法令,任命官员等。

其次,皇室家族一脉相承,追求家族延续。

在中国古代,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影响深远,对于皇室来说更是如此。

皇子与皇女的出生都备受重视,且皇位继承常常由长子或者亲生子嗣继承。

再次,皇室家族的血统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皇室血统的纯正,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专门的后宫来储存妃嫔,皇帝可根据心情和需要任免后宫的人员,以维护家族的祖先。

此外,纳妃嫔妃也是对外族的扩张手段,通过婚姻联姻来巩固国家的统一。

最后,皇室家族往往注重道德操守和家族规范。

他们通过建立严格的家族教育制度,使得家族成员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同时也要求家族成员忠诚于家族利益和皇室。

二、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形式与规则在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涉及整个国家的政权和稳定。

皇位继承的形式和规则也会根据不同朝代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首先,兄终弟及制度。

这是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常见形式,即皇位由已故皇帝的儿子中的长子继承。

如果皇帝没有长子或者长子已故,那么次子可作为继承人,以此类推。

这种制度目的是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同时避免继承人之间的争斗。

其次,择贤举能制度。

在某些朝代出现过,即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不仅仅以儿子作为唯一标准,还注重其智慧、才能和德行。

这种制度能够避免无能的继承人上台,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再次,太子立储制度。

在一些朝代,为了确保皇位继承的稳定,皇帝会在自己还健在的时候,任命太子继承皇位,并立储备位。

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研究

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研究

历史学中的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帝王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帝王的选举方式、权力机构、帝王的责任和权力以及帝王制度的演变等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是一个世袭的制度,即皇位由上一代的君主传承给下一代。

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位通常是由君主的儿子或其他亲属继承。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君主没有子嗣或子嗣夭折,君主可能会选择一个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

然而,这种传承制度有时也会导致权力斗争和内斗,因为不同的继承人可能会争夺皇位。

其次,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有着严格的权力机构。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皇帝由一系列官员辅助统治,如宰相、大将军和各省的官员。

这些官员有不同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但都要服从皇帝的指示。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国家机构,如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九卿(太府卿、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郎中、礼部郎中、兵部郎中)。

这些机构和官员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权力机构体系。

第三,帝王制度还赋予了帝王特定的责任和权力。

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视为天命的代表,他负责统治国家、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下达命令、颁布政策、任命官员以及处决罪犯等。

此外,皇帝还有一种“儿子天子”的责任,即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和实施道德教化。

最后,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也经历了演变和变革。

最早的中国帝王制度可以追溯到商朝和西周时期,当时的君主由贵族和王族选择。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兴起和争霸使得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受到了挑战。

为了维护统一和稳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秦朝。

从此以后,中国帝王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封建时代。

尽管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皇位继承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维系君主专制的万世一统政治制度。

通观中国封建世袭制下皇位继承制,一般遵循两个人人皆知的基本原则:“父死子继”和“立嫡以长”。

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种种争斗原因,两个原则也未必绝对贯彻,但无论怎样,以本系亲属来继承王位却属无疑。

这一皇位继承原则早在中国奴隶社会的西周即已确立。

现以封建社会国祚较长的汉唐两代为例,即可见这一制度的一般实施情况。

汉高祖刘邦将皇位传给刘盈,史称惠帝,惠帝为刘邦子,即父死子继。

惠帝死后吕后专权,乱搞一通,说不上谁传谁。

吕后死后,周勃杀吕氏,立刘恒为帝,史称文帝,而刘恒亦是刘邦子,乃刘盈异母兄弟。

若说文帝是继惠帝位,则“兄终弟继”。

文帝后为景帝,景帝后为武帝,武帝后为昭帝,都为父死子继,符合王位继承法。

但昭帝死而无子,辅政大臣霍光把武帝重孙刘询辅上皇位,即为后来的宣帝,宣帝继昭帝之位,其辈份属于侄孙,即侄孙继叔祖之位,不符合父死子继制。

唐代自高祖李渊开始,经历太、高、中、睿、玄、肃、代、德、顺、宪、穆、敬十二帝,其中除睿帝为弟继兄位外,其余都是父死子继。

但敬帝以后为文帝,文帝后为武帝,武帝后为宣帝。

文帝、武帝都是敬帝兄弟,为兄终弟继。

而奇怪者是宣帝乃武帝叔父,以叔继侄,即“侄终叔继”。

从汉唐两代所发生的不符合“父死子继”制帝规情况看,大多因事出非常,即皇帝无子可传而迫不得已,或为争夺帝位而争斗的结果。

无论历史的现实怎样,但这一封建的父死子继制原则却牢牢的根深蒂固于传统宗法观念之中。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虽则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在赵匡胤母亲死前却演出了一场闹剧。

她问儿子是怎样得到江山的,儿子无论怎样回答都不对,其母才对匡胤说,是后周世宗把皇位传给了小孩子,你趁周主年幼无知乘机夺取皇位,因此建议匡胤死后把帝位传给弟弟光义,光义死后再把帝位传给你儿子,这样掌握政权的都是年长而富有经验之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赵家天下方能永保。

古代帝王的继承制度

古代帝王的继承制度

古代帝王的继承制度篇一: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内容摘要: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的政治制度。

它是皇权得以承袭的唯一途径,直接关系到君主专制统治能否巩固和延续,因而得到中国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

皇位继承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几乎我们接触到的每本书都说唐代皇位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具体执行起来却十分不力。

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凡二十一君,只有德宗和顺宗按制度即位。

在学习唐以前和唐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的时候,我发现按制度都叫做嫡长子继承制,但具体执行起来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先秦,春秋战国之交以及战国以下的王位继承都不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

那个时候,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在王位继承上更多的是以才能、靠实力来选继承人。

这不仅表现在诸侯王的继承上,即使卿大夫阶层同样如此,孟尝君就是靖郭君贱妾所生子,由于才能、品格高卓,宾客都夸奖他,而被立为继承人。

而此时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为什么不立嫡长子或者长子,而立贱妾所生的田文呢?赵简子不立长子伯鲁而立小儿子无恤为继承人,可见也不是长子继承。

再有赵武灵王立赵惠文王、秦国庄襄王(子楚)、秦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继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位。

在西汉的十个皇帝中(刘邦除外),真正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惠帝刘盈、景帝刘启、元帝刘和成帝刘骜。

而在东汉的十个皇帝中(光武帝除外),以嫡长子继承帝位的也只有顺帝刘保和冲帝刘炳,其余八个皇帝皆非嫡长子。

魏晋六朝时期,曹丕的继位不是由于他居长,而是由于他的谋略和实力更胜曹植一筹。

魏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都不是嫡长子。

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

司马炎的继位也是由于他谋略高且有大臣贾充等的支持所致。

其余各朝皇位继承,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方式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方式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皇位继承方式。

按照这个制度,皇帝的嫡长子会成为继承人,继承父亲的皇位。

这种制度强调血统的延续和家族的传承。

2.兄终弟及制度:当皇帝没有嫡长子时,皇位可以由兄弟中最年长的继承。

这个制度也强调了家族的延续,兄弟之间的长幼顺序决定了继承顺序。

3.皇后垂帘制度:在某些时期,当皇帝去世时,皇后或皇太后可以执掌政权,直到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成年或被确定。

4.世袭制度:在一些历史时期,皇位可以通过家族的世袭方式继承,即由上一任皇帝的后代继承。

这种制度在一些朝代中出现过,如明朝的世袭制度。

5.选举制度:在一些特殊的时期,如五代十国时期,皇位继承可以通过贵族家族、官员或军事力量的选举来决定。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

二、认识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 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如 果嫡妻无子女,于是采取“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贵)”。
立贵:即在庶子的母亲地位越尊贵,其继承权就越优先。 立长:年纪较大的庶子更
1、明皇位继承制
Thank you!
谢 谢!
三、明清皇位继承制
四、总结
一、皇位继承制初探
1.源于氏族、始于禅让
推选
氏族社会民众
上一任首领
自觉退位
新氏族部落首领
这种与当时生产力及其低下的条件相 适应的继承制,做到了“选贤与能”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礼记· 礼运》
2.夏商“家天下”

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 叔终长侄继
家 天 下
商朝前期: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
大体四种形式: 1、嫡长子继承
弊端: ①权益充斥血缘的约束。 ②习惯于骄奢享受,对社 会和民生一无所知,对文 韬武略更是知之甚少。
2、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3、无皇子的情况,采取“兄终弟及”的原则 4、国赖长君:当政局出现动荡,或国家体制出现问题时, 皇位继承就会就会出现变异情况。
例如明朝的“土木之变”,正统皇帝朱祁镇因“土木之变”被 瓦剌也先俘虏,其弟朱祁钰被拥立为帝,但得力后便废兄子而 立己子,阻挡也先送回朱祁镇,不遂,便将朱祁镇禁锢在“南 宫”,朱祁镇又趁朱祁钰病危,在一些臣僚的簇拥下复辟, 再立己子朱见深为继承人。
(从根本上否定了长期通行的嫡长继承制度,对 典制规章和传统的礼俗观念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利:①皇帝对继承人的选择范围扩大 ②皇帝能比较客观的对诸子进行 选择考察,优中选优。 ③基本上消除因皇位继承所发生 的政治纷争。 ④利于皇子励精图治。 弊: 只凭皇帝一人好恶决定 ,王公大臣得知的权利 都没有,更谈不上参与 意见了,最终决定权都 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古代皇位继承制度

古代皇位继承制度

古代皇位继承制度
古代皇位继承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推崇家族血统的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尊重血缘关系和稳定政权的双重要求。

在古代中国,皇位继承往往是通过世袭的方式进行的。

这意味着皇位会传给皇帝的儿子或亲属,而不是通过选举或者其他形式来确定接班人。

这一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起源,封建王朝往往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的延续。

在封建社会中,家族是重要的组织单位,通过维护家族的利益来稳定社会秩序。

因此,皇帝继承制度通过维护家族血统,使得权力传承更加稳定可靠。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继承制度也充分体现了对血缘关系的尊重。

按照封建礼制的要求,君主应该由具备合适血缘关系的后代继承,以保证王室的纯洁性。

同时,继承制度还能保证政权的连续性,避免由于权力更迭而引发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因此,皇位的继承不仅代表着权力的传承,更是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古代皇位继承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种制度很容易导致皇帝的继承问题。

如果皇帝没有儿子,或者儿子夭折,那么就会出现继承的空白,导致政权的危机。

其次,由于继承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容易让一些不怀好意的亲属利用这种关系来争夺权力。

这样一来,政权可能会陷入内斗和混乱。

另外,对血缘关系的过分追求,也有可能排除了一些有才能有能力的继承人,从而限制了君主的选才空间。

总的来说,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在维护血缘关系和保证政权的稳定中有着一定的作用。

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对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应和改革。

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

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

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中国古代的帝王世袭制度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体制,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制度的特点、起源、影响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特点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血缘优先:在世袭制度下,血缘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

帝位通常由君主的儿子或近亲继承,强调血脉传承。

2. 男性优先:中国古代世袭制度中,通常只有男性才能继承帝位。

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被排除在王位继承之外。

3. 长幼顺序:在具体继承过程中,一般按照长幼顺序进行继承。

长子通常有较大可能继承皇位,次子以此类推。

4. 皇帝指定:在一些情况下,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指定继承人。

这种情况下,血缘关系和长幼顺序可能被忽视,人选通常是皇帝身边的亲信。

二、起源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当时,王权通常是通过血缘传承的,君王的儿子通常成为王位的继承者。

这一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

三、影响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统一和稳定:世袭制度对于政权的稳定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继承制度,政权能够相对平稳地传承下去,避免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和内乱。

2. 社会秩序: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

民众对于皇权的认同和继承的合法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 传统文化:世袭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分,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血脉传承、家族观念和尊重长幼的价值观。

这些观念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社会结构产生着持久的影响。

4. 帝制崩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袭制度也逐渐暴露了一些弊端。

一些皇帝不称职、无法有效统治,以及争夺继承权引发的内乱等问题,导致了中国古代帝制的最终崩溃。

总结:中国古代帝王的世袭制度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政治制度。

其特点在于血缘优先、男性优先、长幼顺序以及皇帝的指定。

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形成、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帝制的崩溃。

宗祧继承制度

宗祧继承制度

宗祧继承制度
宗祧继承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皇位继承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皇帝的继承者必须是同一宗族中的成员,通常是儿子或者兄弟。

该制度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家族观念,认为家族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皇位应该由家族的合法后代来继承。

根据宗祧继承制度,皇位继承通常由皇帝的儿子继承,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可以由其他亲属中的儿子继承。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没有直系儿子或近亲,可以由皇帝的弟弟或侄子继承。

继承顺序往往按照先代父亲或兄长的顺序安排。

宗祧继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经历了各个朝代的变革。

在一些朝代中,宗祧继承制度非常严格,只允许直系血亲继承皇位,而在另一些朝代中,也有发生外戚干政或者妃嫔所生的皇子继承皇位的情况。

宗祧继承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帝位的稳定和连续性,但也限制了皇位的选举范围,可能导致不合适或无能的继位者登基。

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

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

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父死子继”、“立嫡以长”这两种皇位继承制度,其实根本就是一种皇位继承制度,毕竟“立嫡以长”这种皇位继承制度完全就是“父死子继”这种皇位继承制度的一个分支。

这可不是我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而是有史实依据的哦!为了让证明我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我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汉高祖刘邦根本就不喜欢皇后吕雉所生的刘盈,认为刘盈懦弱无能,跟自己毫无共同之处,而钟情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打算废除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以便将来刘如意能够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

哪曾想到刘邦刚刚提出这个想法,就遭到了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对,其中以御史大夫周昌反对得最为激烈。

周昌反驳刘邦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

”,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成语“期期艾艾”的来源。

直到此时刘邦才知道即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也有办不到的事情。

晋武帝司马炎明明知道皇后杨艳生的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跟患了老年痴呆症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可司马炎还是遵从了“父死子继、立嫡以长”的皇位继承制度,立司马衷为皇太子,结果司马衷继位以后,皇后贾南风专政,终于导致了“八王之乱”,这不能不说是受“父死子继、立嫡以长”这种皇位继承制度的严重影响!不过“父死子继、立嫡以长”这种皇位继承制度也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并不是每个王朝的每一位皇帝生理功能都非常强大,虽然这些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但是也不一定能够拥有一子一女,再加上皇帝拥有的儿子也不一定命好,一定能够等到他们的父亲归天。

在这种情况下,“兄终弟及”这种皇位继承制度就流行开来、大行其道了!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并不少见,我先给列出几组数据,大家不妨看一下“父死子继、立嫡以长”这种皇位继承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几个大的朝代的贯彻程度!西汉一共有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更始帝刘玄这十二位皇帝,可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就仅仅只有刘盈、刘奭、刘骜这三位,可见“父死子继、立嫡以长”这种皇位继承制度在西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东汉一共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这十二位皇帝,可是这些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人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真正做到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汉大概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古代皇家文化的制度与习俗

古代皇家文化的制度与习俗

古代皇家文化的制度与习俗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有的皇家文化,这其中的制度与习俗也不尽相同。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皇家文化的制度与习俗。

一、皇位继承制度古代中国的皇帝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他们的继承方式也十分特殊。

历史上,继承制度主要分为三种: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和遗诏继承制。

长子继承制是指皇帝的长子继承皇位,一般只有在长子死亡或有重大罪行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其他子孙。

嫡长子继承制与长子继承制相似,但要求继承人必须是皇帝的嫡出长子。

如果嫡长子无法继承,就会按照长子继承制来确定继承人。

遗诏继承制是指皇帝在去世前指定继承人。

这种继承制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只在少数时期出现过。

二、官制和科举制度古代中国采用的是官制和科举制度。

皇帝任命的高级官员会被授予不同的官衔,而这些官衔对应的工作职责也各不相同。

其中包括丞、郎、侍郎、中正、太守、刺史等,这些官衔的分布根据地方和时间而异。

古代中国还有科举制度,这是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通过考试来选拔具备才干和品德的人才。

科举制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省试和会试,层层筛选,最终能够参加会试的人才可以被皇帝任命为官员,担任较高的职务。

这是古代中国选择人才的主要方式,也为官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三、祭祀和礼仪古代中国的皇室也有着严格的祭祀和礼仪规定。

皇帝要进行祭祀行为,包括祭天、祭祖、祭孔等。

这些祭祀的方式方法非常繁琐,要求一丝不苟,非常重视安全、神圣等方面的问题。

在礼仪方面,古代中国也有十分完备的礼仪规定。

这些规定包括沙场、宫廷、公祭等不同场合的礼仪,为官员和普通百姓的行为提供了基本准则。

四、服饰和住宅古代中国的皇室服饰和住宅也是十分讲究的。

皇帝的服饰多采用桃黄、朱红等鲜明的颜色,寓意着皇权的象征和地位的高贵。

皇帝的住宅也非常宏伟,通常是由内殿、外殿和后宫组成,每个宫殿都有各自的名称和分工。

这些建筑十分庞大,一些宫殿甚至可以容纳数万人。

中国皇帝继承制度

中国皇帝继承制度

中国皇帝继承制度中国皇帝继承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自周朝开始,中国的继承制度就基本上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的原则。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到1912年的清朝被推翻,明清两代长达近500年的承继制度影响深远,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传统。

古代中国的皇帝继承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

世袭制度是指由服侍皇帝的各位官员共同决定将皇位传给下一位具备合法继承权的人。

即使是亲生儿子,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官员们的认可。

古代中国儿子可以按照母亲的身份具备继承权,所以有时候,亲生儿子不能继位,而是由原配夫人的亲生儿子继承。

这一点,与西方的继承制度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皇帝继承制度注重血缘关系,同时也非常重视儿子的品德和才能。

儿子的品德和才能是继承权的重要因素。

若是儿子品德差、无才无德,即使他是皇帝的亲生儿子,他也不一定能够继承皇位。

在清朝时期,继承制度有一定的变革。

顺治、康熙、乾隆这几位皇帝的继承制度相对稳定,都是由嫡长子继位。

这时期的继承制度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更加倾向于嫡长子继承。

特别是康熙、乾隆这两位皇帝,两朝之间相继建立皇太子,成为传统。

然而,在乾隆之后,继承制度开始出现问题。

由于延续的时间太长,皇子逐渐多了起来,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变得困难。

因为皇帝有多个儿子,各个儿子之间的较量和争夺继承权也不可避免。

这使得清朝后期出现了”皇帝要位"的问题,导致国家政治不稳定。

对于继承问题,乾隆朝政府提出了几个方案。

康熙朝政府规定,皇子在六岁后必须至封地居住,以保证继承人数的稳定。

而乾隆朝则提出了兄弟分享制度,使每个皇子都有机会继承皇位。

但这样做也导致争斗更加激烈,家族争斗问题也变得异常严重。

到了道光朝,满清政府正式取消了皇子继位制度。

此后,满清政府通过颁布太上皇、皇太后禁止皇子谋反,以避免皇子谋朝篡位的情况发生。

继承权开始逐渐向辽东诸王转移。

与继承问题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嫔妃势力的影响。

古代嫔妃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在后宫中拥有势力的嫔妃更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势力来推动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皇位。

历史王位继承法律规定(3篇)

历史王位继承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王位继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国王、皇帝或其他君主职位在现任君主去世或退位后,由谁接替的问题。

自古以来,王位继承一直是国家政治、法律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王位继承的法律规定各具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王位继承的法律规定。

二、古代王位继承法律规定1.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王位继承制度经历了从“世袭制”到“嫡长子继承制”再到“立贤制”的演变过程。

(1)世袭制:西周时期,王位继承实行世袭制,即王位由父亲传给儿子,世代相传。

这种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衰落。

(2)嫡长子继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王位继承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制度规定,王位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为正室所生之子。

如果嫡长子早逝,则由嫡长孙继承。

(3)立贤制:唐朝时期,王位继承开始实行立贤制。

这一制度强调,王位继承人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

唐朝以后,立贤制逐渐成为王位继承的主要原则。

2. 古埃及古埃及王位继承实行“王后优先制”。

当法老去世后,王位首先由法老的儿子继承,如果儿子早逝,则由法老的弟弟继承。

如果法老的直系亲属都无法继承,则由王后家族成员继承。

3. 古希腊古希腊王位继承实行“世袭制”。

国王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如果儿子早逝,则由弟弟或叔父继承。

此外,古希腊还规定,国王必须具备军事才能,因此王位继承人通常在年幼时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

三、中世纪王位继承法律规定1. 欧洲中世纪欧洲中世纪王位继承制度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实行“长子继承制”。

即王位由长子继承,次子分封领地。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王权的稳定。

2. 英国英国中世纪王位继承实行“王位继承法”。

该法规定,王位继承人必须是英国血统,且必须是英格兰国王的直系后代。

此外,王位继承人还必须具备基督教信仰。

四、近代王位继承法律规定1. 法国法国大革命后,王位继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1791年宪法规定,王位由国王的儿子继承,如果儿子早逝,则由侄子继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摘要: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它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

其起派于氏族时期,经过不断演化与发展,最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一直沿用到清朝的雍正元年。

皇位继承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皇位;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继承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

自传说中的西周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

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

而皇位继承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尝试对这一制度的起源、发展和衍变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皇位继承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其标志可以说是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度。

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此时的继承制度主要是通过推举来选出新的氏族部落首领,即“禅让制”。

这种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相适应的继承制,做到了“选贤与能”,如大禹就是因为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继承舜的部落首领。

自夏朝开始,“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此时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还处于家族公社阶段,因此,夏朝的王位继承制度采取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方式,部分文献还将“兄终弟及”当作商朝的一种模式,这与后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周武王灭商以后,继承了夏商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逐步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这在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吸取商王朝前期政局混乱、最终灭亡的教训;另一方面,在西周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政局还很不稳定,在周成王初期还出现了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动荡,这亟需一种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和体现等级秩序的规章制度来巩固周王朝的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嫡长子继承制随之而建立起来。

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由正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

该制度作为宗法制度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递承而下的嫡子为大宗,其余庶子为小宗;天子、诸侯、卿、大夫都受这一法制的支配;在大宗和小宗之间有一种明显的臣属关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庶子分封制”,从而保障统治王朝能够通过君主之位的世袭而传承下去。

随着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的基本形式,为后来的专制王朝所继承。

秦汉以后,除了秦王朝因短命而亡未确立太子,清雍正朝以后采用秘密建储制之外,大多数王朝都将其奉为“万世正法”。

但是,即便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了下来,历史上立太子却并不完全按照其标准来进行,
立太子还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时任君主对于众可能的继承人的好恶经常会左右其确立太子的具体工作;其次,周围政治势力的干扰尤其是外戚与宦官或者是权臣的干政,也常常会干扰、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实行。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和董卓的相继干政对于皇帝和皇储大位的影响。

不同的势力、集团,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会对于可能成为、甚至原本已经是皇储(太子或者是太孙等)的继承人发起“攻击”。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让封建制度解体,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才最终得以结束。

根据历史和逻辑推算上不难看出,嫡长子继承制度本身是有不少弊病的。

显而易见,不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没有考虑到一个君主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这也就埋下了君主所具有的权力与其实际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严重矛盾的隐患(历史事实证明这种隐患一定存在,并且随时都有爆发可能)。

但是,这不由得令人深思:既然这种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为什么仍被历代专制王朝奉为正法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人们确实无法找到比它更能“息争”的办法,来保证最高统治权的和平继承。

对于君主专制政体来说,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不是最好的,却相对是害处最小的。

虽然历史上夺嫡另立的事件屡有发生,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种正常的或“理想”的继承形式,为皇位的继承过渡提供了起码的规则和依据,因此可以说我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是统治者在充分权衡各种继承制度利弊优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不失明智冷静的选择,表现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较强理性的成分。

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是皇家独占的政治特权,可以说,对皇位的争夺是宗室斗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起因。

然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宗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

也就是说,宗法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而皇室则是处于社会最上层的大家庭,君王便是这个家庭中最有权威的家长,他们通过宣扬“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从思想上巩固自己在家族和国家中的最高统治地位。

但在宗族争斗的面前,这种古代儒家所提倡的,贯穿于整个古代社会的父子亲情和伦理纲常却显得软弱无力。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同胞手足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胁迫其父唐高祖李渊让位与他。

尽管李世民在历史上的功绩无可厚非,其治下的时期也被称赞为“贞观之治”,但他夺位的事实却是永远不能被抹杀的。

可以说,皇位继承问题所带来的宗室残杀,实际上是对古代社会所提倡和奉行的伦理纲常的一种直接否定,这就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悖论。

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归根结底,这种政治制度是为了突出皇帝的神圣与不可侵犯,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者的皇位和封建专制制度,然而,它也对于当时中国政权与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稳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其存在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已经成为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