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大促进作用:●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化的动因:●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
几种含义:●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理论总结(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资料)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理论提出:在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2、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增值归集体所有。
3、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为城乡结合体),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4、田园城市布局: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形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5、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出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线形城市理论1、提出者:索里亚·玛塔——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2023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基础知识点梳理汇总
2023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基础知识点梳理汇总1.2023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基础知识点梳理汇总篇一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原则:1.发展生产,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
我国城市中现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在可能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积极发展,通过合理的技术改造、工艺改革,改善条件。
2.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小而全的生产体系,不利于组织大量生产,无法利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和自动生产线,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旧城工业改造必须与工业的专业化改组相结合。
3.工业改造必须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对易燃易爆及严重污染的工业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4.街道工厂的调整地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对外迁工业的工人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必须妥善安排。
2.2023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基础知识点梳理汇总篇二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一般措施:1.留:原有工厂,厂房设备好,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的地段,而且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可以保留,允许就地扩建。
2.改:包括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艺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原有工厂,厂房设备好,且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有发展余地的地段,但对周围环境有影响,应采取改变生产性质、限制生产发展、改革工业等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有的还可以改作他用。
3.并:规模小,车间分散的工厂可适当合并,以改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率。
生产性质相同并分散设置的小厂可按专业要求组织成大厂,各个相同的生产车间亦可合并成专业厂。
4.迁:凡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有严重污染,又不易治理,或有易燃易爆的工厂,应尽可能迁往远郊;厂区用地狭小,设备差,生产无发展余地,或厂房位置妨碍城市重要工程建设的工厂应迁建;运输量很大,在城区内无法修建必要的运输设施(专用线、车库、工业港等)的工厂,亦可根据情况迁建。
工厂搬迁费用较多,很多城市利用土地的级差地租来实现其搬迁。
3.2023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基础知识点梳理汇总篇三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因素: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城市规划原理历年考题汇总——规划原理资料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历年考题汇总一、名词解释(10选8):1、恩温(R. Unwin)(08)2、凯文·林奇(08)3、一书两证(08)4、绿地率(08)5、Cul-de-sac Principle(08)6、非法定规划(07、09、11、13)7、韦林(07、09)8、巴那穆(07、09、11)9、新城(07、09)10、城市道路网密度(07、09、11)11、限制性土地分区(07、09)12、有机疏散理论(07、09、11、13)13、马丘比丘宪章(07、09)14、佩里(07、09)15、《明日的城市》(07、09)16、行政城市规划(08、10、12)17、伏埃森规划(10)18、新城市主义(10)19、城市再生(10)20、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0)2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10)22、建筑红线后退距离(10)23、城市次干路(10、12)24、机场净空限制(10)25、居住区建筑毛密度(10、12)26、城乡规划区(11、13)27、理想城市规划(11)28、邻里单位(08、11)29、紧凑城市(11、13)30、城市可持续再生(11、13)3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1)32、法定规划(12)33、欧斯曼(12)34、城市美化运动(12)35、简·雅各布(08、12)36、广亩城市(12)37、扇形区(12)38、适应区(12)39、赛森纳田园城(13)40、城市群(13)41、建筑十书(13)42、生活性道路(13)43、基本社区(13)二、选择题1.对于城市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下列不属于对城市界定的是:(08)A.大量异质性人口聚集区B.生产活动趋向非专业化C.一定政治体制的共同体D.(没记住)2.下列对城市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08)A.城市化自古代就已经有了B.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C.产业结构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D.城市的经济影响和价值观念扩散到周围农村地区3.对我国古代临安城、平江城的城市布局特征描述正确的是:(08)A.有城市中轴线B.布局方正,对称规整C.实行严格的坊里制D.居住区和商业区比较接近4.我国自古就对城市道路系统进行了分级。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章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1)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交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5.城镇化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3)“S”型曲线: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定稿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总结一、名词解释1、规划法规系统是整个规划体制的基础,为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2、规划行政系统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法规体系由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构成。
3、规划技术系统: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划。
4、规划运作系统是指规划实施操作机制的总和。
包括:如何编制、编制的规定前提条件、编制过程各阶段上的条件制约规定、公众参与的过程规定等等。
5、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基本人口7、城镇人口2688、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9、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0、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1、城市建成区是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有的地区。
12、中心城区29113、城市建成区29114、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较郊外要高的一种现象15、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地形坡度10%以下16、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17、三类用地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地形坡度>20%18、城市职能概念: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指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19、基本职能:凡是主要为本市以外地区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活动及其相应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和科研、行政、旅游业,均为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因素,并相应产生城市的基本职能.20、非基本职能:指为本市范围服务的活动,凡是由于城市形成、发展而建立的主要为本市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活动及其相应的企业、事业,则属非基本因素,并相应产生城市的非基本职能.21、一般职能:每一城市必备的职能,如为本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服务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印刷出版业及城市公用事业、行政机关等;22、特殊职能:不可能为每个城市都必备的职能,如采矿业、各种加工工业、旅游业、科学研究等。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知识点
填空形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①产业构成②人口数量③职能2. 反映城镇化的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诺瑟姆曲线”用S形曲线表示,将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阶段。
4. 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5. 战国——《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
6.托马斯·莫尔——空间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方案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傅立叶——法郎吉霍华德——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昂温——卫星城市7. 1933年《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
其解决办法就是将城市划分的功能分区。
8.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9. 1992年,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中心思想是:环境应该作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
10.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①主干法②从属法规③专项法④相关法11. 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
12. 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13. 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永续发展14. 永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15.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①现场勘踏②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③分析研究(填选型)16.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17.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①战略目标②战略重点③战略措施18.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应该选择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指标。
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篇城市规划篇1、城市规划的任务是为了人类在城市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做的一种未来空间安排,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的任务是通过空间的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的。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住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2、永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从永续发展的思想出发,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应该是支持性的发展,而非是掠夺型的发展,少用不可再生资源,有条件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对自然的污染,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
永续发展逐渐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即生态的永续性,扩展到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永续性。
永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人类不发展,不进步,人类就不可能获得完美的生活。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问题是要从全局,长远的观点去认识发展达到永续的发展,这才是最本质的战略目的。
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域,城市的永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永续发展关系重大。
城市规划正着眼于长远,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城市用地评定首先进行用地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
其次要进行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城市的用地自然环境适用性评定,是对城市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的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应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4、用地评定的要求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制定规划方案的必要依据,用地评定的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进行拟定。
城市用地评定,需要超越狭隘的建设视野,转变为全球的人居视野,对于城市的用地评定不仅仅考虑建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考虑该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保护城市社会的永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的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的过程的活动。
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是为了实现一点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和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城市设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安排,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对地块的用地使用控制和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以及交通活动控制和环境保护控制为主要内容,并针对不同地块,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用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等方式对各控制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导。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城市规划是指将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用于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城市的布局和结构与人们的生活相适应。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使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城市规划原理中,有许多考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城市功能区划城市功能区划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政府机构区等,以便使城市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安排。
在城市规划中,功能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成功的功能区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规划考试中,如果遇到相关问题,首先应该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区划问题。
二、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指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以及提高道路、桥梁、隧道等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考试的重点内容。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交通工具、道路宽度等因素,以便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城市。
在考试中,需要着重关注交通规划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
三、绿化规划绿化规划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种方式,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考点。
绿化规划涉及到城市内的所有绿色区域,包括公园、绿带、广场、街道绿化等。
在规划绿化时,需要考虑到绿地率、绿地分布及绿地类型等因素,以确保城市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美好。
四、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指规划城市内的建筑物,包括高层建筑、住宅、商业楼、特色建筑等。
建筑规划需要着重考虑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环保性等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文化景观规划文化景观规划是规划城市文化景观,是一种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文化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景观规划需要关注到建筑物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以便为城市营造更加多元化和有特色的生活环境。
最后,城市规划考试也需要关注到法律、政策、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在考试前,需要仔细掌握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政策以及流程,以便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4,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初期阶段(30%);中期阶段(60%);稳定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1898年英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法》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工作;《马丘比丘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2,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全球化;空间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市化。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1,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2,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①收集和调查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②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③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④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⑤拟定新区开发各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⑥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⑦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⑧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⑨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资料总结一、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的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住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
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二、城市化: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化水平,指城镇长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称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三、《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四、吴国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主持建造了阖闾城。
五、战国管子: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六、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七、三国曹魏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
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金陵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
九、隋初建造的大兴城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
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城市规划初级职称考试的部分总结
城市规划初级职称考试的部分总结第一篇:城市规划初级职称考试的部分总结1.1.1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是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1)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要;(2)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3)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5)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6)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原理P91)1.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3.调节社会利益,维护公平,4.改善人居环境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1.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3.确保建设活动和城市发展目标一致4.促进房地产开发有序健康运作。
1.1.2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包括基本法律(主干法)及其配套法规(从属法规)。
我国还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规划法规体系。
包括以下部分: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地方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行政规章、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城市规划文本。
1.1.2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一般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_看图王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一·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1城市的形成: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3城市的发展(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西的区别):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各朝代都城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的。
除了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 世纪建立君权专制国家,都城才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城镇化(一节)——结合课本看1)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结果3)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原始动力)、工业化(根本动力)和第三产业崛起(后续动力)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引。
5)中国已经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6)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正确思想:大城市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积极发展小城镇应尽快使其达到适度规模,而不是遍地开花。
这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基本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
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
是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
新城市主义主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一定间距为日照间距。
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
7.一化二系三结构:一化——城市化水平;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围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围分工的主要职能。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14.城市形态:15.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围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技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用地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围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6.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通道。
通常由铁路、公路、航运以及航空运输组成。
17.城市基础设施:最初由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泛指由国家或各种公益部门建设经营,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和一般条件的非营利性行业和设施。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8.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19.城市结构:由于城市功能而产生的各种地区、核心、主要交通通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通常被称为城市结构的城市形态的框架。
城市结构所反映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分布及其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是城市布局要素的概念化表示和抽象表达。
20.规划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规划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围界线。
二.复习重点容1.我国城市建设的学科层次: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街道|广场——建筑群——建筑|小品——室——家具新的城乡规划体系: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布斯(J.Jacobs) 1961年出版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American Cities)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查。
街道和广场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雅各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①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个基本的功能:生活、工作、购物、进餐等等,而且越多越好。
②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
有较多的转角场所。
③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她称之为“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
④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
《寻找失落的空间》《拼贴城市》《交往与空间》3.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的重要文献:(1)《雅典宪章》(1933)功能分区(2)《马丘比丘宪章》(1977)功能融合(3)《华沙宣言》(1981)人 + 建筑 + 环境(4)《环境与发展宣言》与《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5)《宪章》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等思想,以迎接新世纪挑战。
4 .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1 )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型城市空间。
(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5. 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形式。
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
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图在外国建设史书上29页)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2)经济发展水平(3)政治组织。
城市发展历程:(1)古代的城市发展——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的城市发展——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城市的聚集效益和城市生活的高质量(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城市人口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与对外交通规划;城市中心的退和复;城市外延扩展;科学技术的利用等。
7.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的特征:一、城市发展阶段西方:每个时期特色鲜明,城市进化阶段比较明显我国:自汉以来2000多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墨守《周礼考工记》二、建成的目的西方:并非围绕单一权力中心展开我国:城市建设自始至终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城市中基本不存在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三、城市职能对外防守,对统治西方:军事功能、政治统治、信仰、商品交换等。
我国:经济因素考虑较少,自发产生四、城市规模西方:除古罗马外,个体规模普遍较小我国:用地规模较大,百万人口:中国唐长安:84KM2;古罗马:20KM2五、城市形态西方:不同时期(规划意图、自然发展)我国:因城市类型而异六、城市规划西方:规划理论体系;不连续没有传承关系我国:一脉相承•8.我国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9.城市规划的主要容:(1)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研究;(2)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空间的组合和设计;(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安排;(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5)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又称风玫瑰图10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及其演变•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唐宋时期•隋朝——大兴城(长安) 城市布局严整。
•唐朝——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元明清时期•体现《周礼·考工记》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城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书中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大城市本身的部改造(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的功能和理性角度——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规划方案——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整个城市的平面是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全面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
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来联系。
•影响力:集中体现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
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设计实践:昌迪加尔(Chandigarh)规划严格遵守《雅典宪章》而且布局规整有序而得到普遍的赞誉。
1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奥斯曼(GeorgeE.Haussman) 1855年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洲大陆城市改建的样板。
道路——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将塞纳河两岸紧密连接街道改建——街景建设、标准的住房布局方式和街道设施。
森林公园——在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公共开放空间。
13.格迪斯的学说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主要主: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
在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进行研究。
名言是“先诊断,后治疗”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Survey analysis-plan)。
美国芒福德(Lewis Mumford)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