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书(验证性)
验证性实验报告内容和格式要求
![验证性实验报告内容和格式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05dd11703d8ce2f006623ec.png)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报告人:班级:学号:实验时间:指导教师:提交时间: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一、实验目的(属预习报告)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目的部分来写。
二、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属预习报告)(实验原理不必完全抄书,但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报告要求叙述重要的原理、绘制重要的图(如:原理图、理论曲线等)、列写重要的数据(如:公式、标准值等)。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属预习报告)(写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包含电路图、数据表格(数据表格可以放在实验内容部分也可以放到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中)绘制,表格中如果要计算理论值的也应该在实验前先计算好,属于预习报告的内容,测量值和相对误差的记录要等到实验做完后再填写和计算。
)四、实验设备(属预习报告,实验结束后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调整)可参考实验指导书五、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写:把记录的原始测量数据填写到相应的表格中,结合《实验指导书》中的“七、实验报告”中的要求,进行误差分析、数据分析、绘图等。
)本部分工作主要是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续预习报告) ,其内容应包括:1. 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的整理分析、并找出误差原因;2. 如果需要绘制曲线,应选择适当大小的坐标纸分度,应使图纸上任一点的坐标容易读数,且使所得曲线占满全幅坐标纸,而不偏集于某一小块地方,描出的曲线应当光滑匀称,不必强使曲线通过所有的实验数据点,但应使曲线未经过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
在每个曲线图的下面应将曲线所代表的意义清楚明确地标出,使阅读能一目了然。
六、实验总结(整个实验一个大总结:写:在本次实验中,碰到了……困难,问题如何解决……,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等,有什么心得体会……)七、思考题(主要针对《实验指导书》中的“六、预习思考题”中的思考题进行思考,不做会扣十分。
)(请在实验前思考,实验中观察,并在实验后回答思考题。
实验研究报告书(验证性)
![实验研究报告书(验证性)](https://img.taocdn.com/s3/m/d588cb13a5e9856a561260e9.png)
实验报告书(验证性实验)题目非监督分类成绩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年月日unsupervised第二步:进行非监督分类:1、在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对话框中:确定输出文件(Input Raster File):12235.img(要被分类地图像)确定输出文件(Output File):处理.img(即将产生地分类图像),选点击OK按钮(关闭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对话框,执行非监督分类,获得一个初步地分类结果).第二步:打开分类图像属性并调整字段显示顺序:在视窗工具条中:点击图标(或者选择Raster菜单项—--选择Tools 菜单):打开Raster工具面板;点击RaSter工具面板地图标(或者在视窗菜单条:Rster---Attributes):打开Raster Attribute Editor对话框(处理.img地属性表);在Column Properties对话框中调整字段顺序,最后使将原图与生成地图在同一窗口打开.调整图层,点击Utility→swipe,并打开Raster→Attributes,得到如下窗口:来回拉动,将分类图像与原图比较.找出相对应地地物,修改相应地class name,并用同样地颜色表示相同地地物,如图所示: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p1Ean。
XX病毒核酸检测剂盒验证实验报告(模版)
![XX病毒核酸检测剂盒验证实验报告(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1db40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d.png)
XX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法)验证实验报告试验人员:XXX试验日期:XXXX年XX月XX日试验单位:XXX实验室(盖章)XX病毒核酸检测剂盒验证实验报告受XX大学XX学院委托,对XX实验室研制的XX病毒核酸检测剂盒(RT-PCR法)进行验证性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实验材料1.1 试剂盒样品4个XX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法),规格均为48份/盒,均由XX实验室提供。
每个试剂盒包装内含有NDVUN反应液A(棕色)1管(240 µL)、NDVUN反应液B(白色)1管(48 µL)、NDVUN 反应液C(黄色)1管(24 µL)、NDVUN阴性质控品(绿色)1管(1 mL)、NDVUN阳性质控品(红色)1管(50 µL)。
1.2 检测样品检测样品包含:XX病毒(禽类病毒)阳性样品10份(包括10种不同XX病毒毒株的cDNA样品)和阴性样品6份(包括1份灭菌水和5份其他禽源病毒的cRNA样品)。
均由XX实验室提供。
2 实验方法2.1 样品设盲试剂盒研制单位将16份检测样品1~16分别编号,并将样品背景书面材料交给复核员保存,待试验完成后与检验员解盲。
2.2 样品检测2.2.1PCR扩增取适量PCR反应管,每管加入NDVUN PCR反应液A 5 µL、NDVUN PCR反应液B 1 µL、NDVUN 反应液C 0.5 µL;于上述PCR反应管中分别加入阳性质控品、阴性质控品和16份待测标本核酸各5 µL(建议待测核酸RNA或cDNA量为10 pg~1 µg);再补加入DEPC水13.5 µL,将总体积调整至25 uL,8 000 rpm离心数秒,放入PCR扩增仪。
PCR反应条件设置为:50℃30 min,1个循环;95℃3 min,1个循环;94℃30 s→55℃30 s→72℃30 s,30~35个循环;72℃7 min。
遥感实验报告-监督分类
![遥感实验报告-监督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24baccdfad51f01dc281f1e6.png)
实验报告书(验证性实验)题目图像分类——监督分类成绩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日期年月日1.实验目的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方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2.实验准备工作准备一张卫星高清图像以及ERDAS软件,统筹观测目测一下图像,大体了解地物的种类及种类数目,做到心中有数,为训练区的选取做准备。
3.实验步骤第一步:打开卫星拍摄的高清图像,同时打开工具栏classifier中的signature editor,会蹦出分类标签框。
然后打开viewer上的工具栏,在卫星图像上进行训练区第一种地物(如小麦)样本的选取,找到该类地物面积较大的区域,放大后用多边形截图工具截取,然后在标签框上选择添加,之后继续选样本,重复以上步骤,直到选择到十几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为止。
之后在标签栏里选中所有样本,点击图标合并,删除原样本,只保留合并之后的,再在name栏里填上此种地物的名称。
这样第一个地物的样本选取完毕,进行第二个地物样本的选取,以此类推,直到把图像中包含的所有地物样本选出得到完整的分类标签为止,将分类标签保存在目标文件夹中。
地物样本的选择:第二步:打开classifier中的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在导入原始文件栏里选择卫星图像,在导入signature栏里选择刚才做好的分类标签,之后选择导出的目标文件夹,在parametric中可以选择不同的选项(这里以maximum likelihood为例),确定后导出了开始。
第三步:打开导出的图像,这就是监督分类后的图像,然后进行检验。
在已打开的分类后的图像中再打开未分类的原始图像,这里要注意把raster option中的clear display前的对号去掉。
在view中的arrange layers上安排一下图层的顺序,使分类后的图像在上面,打开utility中的swipe,通过移动滚条并放大进行前后两张图像的对照,达到检验效果。
验证性实验报告
![验证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97cc8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0.png)
验证性实验报告验证性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研究中,验证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验证某个假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来探讨验证性实验的过程和意义,以及实验结果对于理论建构和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某种新型材料的导热性能是否优于传统材料。
首先,我们选取了两种材料,分别是传统材料A和新型材料B。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两种材料分别置于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并通过热传导实验来测量它们的导热系数。
实验过程中,我们控制了环境温度和材料厚度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将材料A和材料B分别放置在实验装置中,并通过电流加热的方式提高它们的温度。
同时,我们使用热敏电阻测量了材料表面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来。
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的温度变化,我们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导热系数。
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实验结果:材料A的导热系数为X,材料B的导热系数为Y。
通过对比两种材料的导热系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型材料B的导热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材料A。
讨论与分析:实验结果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推测新型材料B的结构和成分可能与其较高的导热系数有关。
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材料B的性质和应用提供了线索。
其次,实验结果还验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即新型材料B具有更好的导热性能。
这进一步证明了验证性实验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科学假设的有效性,并为理论建构提供实证依据。
实验的局限性与改进: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尽力控制了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中只使用了一种新型材料B,这可能导致结果的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引入更多不同类型的新型材料进行对比实验。
其次,实验中只考虑了导热系数这一指标,而未对其他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验证性实验报告hxq
![验证性实验报告hxq](https://img.taocdn.com/s3/m/62c228c98bd63186bcebbc16.png)
6.实验总结(安全事注意项,操作要点,实验结果分析)
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名:年月日
本科学生验证性实验报告
学号姓名
学院专业、班级
实验课程名称
教师及职称
开课学期至学年学期
填报时间年月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实验序号
实验名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验时间
实验室
1.实验元件(元件型号;引脚结构;逻辑功能;引脚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电路原理图及接线方法描述:
4.实验中各种信号的选取及控制(电源为哪些电路供电;输入信号的分布位置;输出信号的指示类型;总结完成实验条件)
高中验证性实验报告
![高中验证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6f4bf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e.png)
高中验证性实验报告引言验证性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来验证某个假设是否成立。
本实验旨在验证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与其颜色深浅存在一定关系的假设。
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验证食物颜色与维生素C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实验目的1. 掌握使用西洋草菇作为指示剂测试维生素C的方法。
2. 验证不同颜色的食物与其维生素C含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 三种不同颜色的食物样本:橙子、苹果和西红柿。
2. 西洋草菇(指示剂)。
3. 维生素C溶液(浓度为0.1mg/mL)。
4. 手套、试管和滴管等基本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 将三个食物样本分别切成小块,放入三个试管中。
2. 分别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至试管中与食物样本的比例为1:10。
3. 将试管放入搅拌器中进行均匀搅拌,使食物均匀分散在溶液中。
4. 用滤纸过滤掉食物残渣,得到含有食物萃取液的试管。
5. 使用滴管分别向三个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西洋草菇指示剂。
6. 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下每个试管的颜色。
7. 以同样的方法制备维生素C溶液标准样品,并与食物样本的溶液颜色进行比较。
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食物样本颜色变化橙子橙色苹果绿色西红柿红色维生素C溶液橙色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橙子的食物样本溶液颜色变为橙色,苹果的食物样本溶液颜色变为绿色,西红柿的食物样本溶液颜色变为红色。
而维生素C溶液的颜色与橙子的食物样本溶液颜色非常相似。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颜色深浅与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颜色越深,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越高。
而颜色越浅,食物中维生素C 的含量越低。
结论本实验通过验证食物样本颜色与其中维生素C含量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颜色深浅与维生素C含量的相关性。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食物颜色来初步判断其维生素C的含量,从而选择更加健康和营养丰富的食物。
氮和磷实验报告
![氮和磷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c599e9d33d4b14e84246825.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氮和磷实验报告篇一:植物营养学实验报告实验: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实验学时:3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过磷酸钙与重过磷酸钙均为水溶性磷肥,所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不仅是水溶性的速效磷,也有一部分为不溶于水但能被柠檬酸提取的磷。
测定其有效磷的含量对评定肥料品质、合理施用磷肥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方法,理解影响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变化的因素。
二、实验内容(1)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制备待测液。
(2)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并计算出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的含量。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或重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其中包括ca(h2po4)2·cahpo4和游离h3po4),浸出液中的正磷酸盐利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本实验采用集中授课形式;2人为1组,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五、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振荡机、电子天(:氮和磷实验报告)平、容量瓶、小漏斗、三角瓶、滤纸等。
试剂:(1)50mg/Lp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5℃烘干的磷酸二氢钾Kh2po4(AR)0.2195g溶于约400ml蒸馏水中,加入25ml3mol/Lh2so4,定容至1L,即为50mg/L的标准溶液,可长期保存使用。
(2)2%柠檬酸溶液:称取20g结晶柠檬酸(h3c6h5o7·h2o,AR)溶于水中,定容至1L即可。
(3)3mol/Lh2so4:量取浓硫酸166.7ml,用蒸馏水稀释至1L。
(4)钒钼酸铵显色剂:称取12.5g(nh4)6mo7o24·4h2o(钼酸铵)溶于约200ml水中。
另将0.625gnh4Vo3(偏钒酸铵)溶于150ml沸水中,冷却后加入125ml浓硝酸,再冷至室温。
然后将钼酸铵溶液缓缓倒入偏钒酸铵的硝酸溶液中,随倒随搅拌,最后用水稀释至500ml。
物理验证性实验报告
![物理验证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6966a9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0.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 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仪器和操作技能;3. 验证物理定律和原理的正确性;4. 培养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基于物理定律和原理,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
本实验主要验证以下原理:1.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2. 动量守恒定律;3. 惯性定律。
三、实验仪器1. 弹簧测力计;2. 滑动摩擦系数测量装置;3. 水平玻璃板;4. 木块;5. 秒表;6. 米尺;7. 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 测量滑动摩擦系数:将木块放在水平玻璃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
记录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木块与玻璃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计算滑动摩擦系数。
2. 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将木块放在水平玻璃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记录两个力的数值和方向,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将两个木块放在水平玻璃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同时水平拉两个木块,使它们做匀速直线运动。
记录两个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计算两个木块的动量。
4. 验证惯性定律:将木块放在水平玻璃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
记录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木块与玻璃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计算木块的加速度。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滑动摩擦系数:F = 5N,f = 4N,滑动摩擦系数μ = f/F = 0.8。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F1 = 2N,F2 = 3N,合力F = √(F1^2 + F2^2) =3.61N。
3. 动量守恒定律:m1 = 0.2kg,v1 = 1m/s;m2 = 0.3kg,v2 = 2m/s。
两个木块的动量分别为p1 = m1v1 = 0.2kg·m/s,p2 = m2v2 = 0.6kg·m/s。
两个木块的动量之和为p = p1 + p2 = 0.8kg·m/s。
生物有关的验证性实验报告
![生物有关的验证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4da2e9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9.png)
生物有关的验证性实验报告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0H-(CHOH)4-COOH+Cu20+2 H20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
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一NH一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V染成红色三、实验过程四、实验用品五、注意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验证性生物实验报告
![验证性生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752e2b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2.png)
验证性生物实验报告引言本实验旨在验证某特定生物行为的存在,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科学的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并在生物学领域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使用成年雄性小白鼠(Mus musculus)作为实验动物。
- 实验设备:包括实验笼、实验台、摄像设备、电子天平等。
- 实验药物:采用XX药物作为实验处理组,使用生理盐水(PBS)作为空白对照组。
实验步骤1. 动物准备:在动物实验室的恒温恒湿条件下适应3天,以减少外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组设计:将雄性小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3. 药物处理:实验组动物接受XX药物处理,对照组动物接受等体积的PBS处理,每只鼠标剂量为Xmg/kg。
4. 实验环境:将实验笼布置在安静的实验室环境中,温度保持在XXC,湿度保持在XX%。
5. 数据记录:使用摄像设备记录每只鼠标在接受处理后X分钟内活动情况。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总活动时间、平均活动时间、最长活动时间等。
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 实验组动物在接受XX药物处理后表现出明显的活动增加,相比对照组动物,实验组动物的总活动时间和平均活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
2. 实验组动物中有X只显示出异常行为,例如频繁跳跃或头晕现象,这可能表明XX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直接影响。
3.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时,需要考虑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例如实验动物的年龄、体重等。
4. 对于XX药物的机制研究,可能涉及到多个生物学途径和神经递质的变化,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
综上所述,本实验验证了XX药物对小白鼠活动行为的增强作用,并初步探究了其机制。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结论通过本实验验证了XX药物对小白鼠活动行为的增强作用,并初步探究了其机制和影响因素。
性能验证定性实验报告
![性能验证定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f6697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d.png)
性能验证定性实验报告1. 引言性能验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评估系统在各种负载条件下的表现。
通过性能验证,我们可以了解到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瓶颈,从而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本次实验旨在对某个系统的性能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性能验证的定性分析,了解系统存在的性能问题,并基于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方案。
具体来说,实验目标如下:1. 确定系统的性能瓶颈,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2. 分析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表现,找出负载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3. 提出改进方案,优化系统性能。
3. 实验方法3.1 系统介绍本次实验的系统是一个电商网站,主要提供商品展示、用户注册、购物下单等功能。
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我们使用了一个与实际生产环境相似的测试环境进行实验。
3.2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 静态性能测试:通过对系统进行静态性能测试,确定系统在无负载条件下的处理能力;2. 负载压力测试:通过模拟不同负载条件,评估系统在不同压力下的性能表现。
实验使用的工具和环境如下:- 性能测试工具:JMeter- 测试环境:Linux服务器,4核8GB内存3.3 实验步骤3.3.1 静态性能测试1. 测试系统在无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通过模拟单个用户的请求,测试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指标。
2. 对关键业务功能进行性能测试。
选择系统中的核心功能,分别测试其性能表现,并记录相应指标。
3.3.2 负载压力测试1. 确定负载模型。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定负载条件,如同时模拟100个用户登录和浏览商品,每个用户每分钟浏览10个商品。
2. 执行负载压力测试。
通过JMeter工具模拟负载,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并记录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3. 逐步增加负载,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变化。
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静态性能测试结果通过静态性能测试,我们得到了系统在无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验证性生物实验报告
![验证性生物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1ade1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6.png)
实验名称: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目的:1. 学习DNA粗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2. 验证DNA在不同生物组织中的存在。
3. 掌握DNA的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在生物体内,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DNA粗提取的原理是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如食盐、氯化钠)破坏细胞膜,使DNA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并通过离心等方法分离纯化DNA。
实验材料:1. 人发、鸡血、洋葱等生物组织样本。
2. 10%氯化钠溶液、2%醋酸钠溶液、95%乙醇溶液、蒸馏水、玻璃棒、离心机、烧杯、试管等。
实验步骤:1. DNA粗提取:- 将人发、鸡血、洋葱等生物组织样本分别放入烧杯中。
- 加入适量的10%氯化钠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组织充分破碎。
- 将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上以3000r/min离心5分钟。
- 取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2%醋酸钠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DNA沉淀。
- 将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上以3000r/min离心5分钟。
- 取沉淀,加入适量的95%乙醇溶液,用玻璃棒搅拌,使DNA再次沉淀。
- 将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在离心机上以3000r/min离心5分钟。
- 弃去上清液,将沉淀晾干,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
2. DNA鉴定:-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DNA溶液。
-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二苯胺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 另一支试管作为对照组,不加试剂。
- 观察两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确定DNA的存在。
实验结果:1. 人发、鸡血、洋葱等生物组织样本均成功提取出DNA。
2. 加入二苯胺试剂的试管中溶液呈现蓝色,证明DNA的存在。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从人发、鸡血、洋葱等生物组织样本中提取出DNA,并验证了DNA的存在。
实验结果表明,DNA粗提取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不同生物组织的DNA提取。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操作环境干净、整洁,避免污染。
2. 在加入试剂时,应缓慢加入,避免产生气泡。
验证性实验报告
![验证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b50fff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4.png)
验证性实验报告1. 引言本实验旨在验证某种新型实验方法、工艺、药物等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观察,得出相关的数据和结论。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以验证新方法的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在本次实验中,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
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在实验组中应用新方法进行操作,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操作。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评估新方法的有效性。
3. 实验步骤3.1 随机分组将参与实验的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确保两组被试之间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
3.2 实验操作实验组使用新方法进行操作,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操作。
两组被试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要求,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3 数据收集在实验操作完成后,收集和记录实验数据。
包括被试的基本信息、实验操作中产生的数据和观察结果等。
3.4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评估新方法的有效性。
4. 实验结果4.1 实验组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得出了实验组的结果。
结果显示,使用新方法的被试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显著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数据的质量。
4.2 对照组结果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操作,结果显示与实验组相比,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较为分散,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改进。
5.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新方法在实验操作中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效率。
- 新方法显著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数据的质量。
- 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操作,结果较为分散,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改进。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新方法可以被推广应用到相关领域,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效率。
6. 结束语本实验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并得出相关结论。
性质验证实验报告
![性质验证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7f6055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4.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铁的基本性质,包括颜色、硬度、磁性等。
2. 掌握铁与氧气、酸、盐溶液等物质的反应原理。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铁是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
铁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铁。
铁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的盐。
此外,铁还能与某些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玻璃棒、铁片、硫酸铜溶液、稀盐酸、蒸馏水、硫酸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铁溶液等。
2. 实验试剂:硫酸铜溶液、稀盐酸、蒸馏水、硫酸亚铁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铁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铁的颜色、硬度、磁性测试(1)观察铁片的外观,记录颜色、硬度、磁性。
(2)用玻璃棒轻轻敲击铁片,观察其弹性。
2. 铁与氧气的反应(1)将铁片放入试管中,加热至红热。
(2)观察铁片表面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 铁与酸的反应(1)将铁片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稀盐酸。
(2)观察铁片表面是否有气泡产生,记录实验现象。
4. 铁与盐溶液的反应(1)将铁片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2)观察铁片表面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5. 铁与碱的反应(1)将铁片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2)观察铁片表面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6. 铁与氢氧化铁的反应(1)将铁片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铁溶液。
(2)观察铁片表面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铁的颜色、硬度、磁性:铁片为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硬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磁性。
2. 铁与氧气的反应:加热铁片至红热时,表面颜色逐渐变黑,说明铁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3. 铁与酸的反应:铁片与稀盐酸反应时,表面产生气泡,说明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的盐。
4. 铁与盐溶液的反应: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表面颜色逐渐变红,说明铁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
5. 铁与碱的反应:铁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表面颜色逐渐变黑,说明铁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铁。
验证性实验报告验证素数
![验证性实验报告验证素数](https://img.taocdn.com/s3/m/d26defd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c.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素数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验证素数的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方法验证素数的正确性和效率。
二、实验原理素数是指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且大于1。
例如,2、3、5、7、11等都是素数。
验证一个数是否为素数的方法有很多,本实验主要验证以下两种方法:1. 试除法:从2开始,依次除以该数,若该数不能被2到它的平方根之间的任何一个数整除,则该数为素数。
2. 辗转相除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若最大公约数为1,则两个数互质,即其中一个数为素数。
三、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 开发工具:PyCharm四、实验内容1. 实验一:试除法验证素数(1)编写一个函数,用于判断一个数是否为素数。
(2)输入一个整数,调用该函数判断其是否为素数,并输出结果。
2. 实验二:辗转相除法验证素数(1)编写一个函数,用于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输入两个整数,调用该函数判断其是否互质,若互质,则其中一个数为素数。
3. 实验三:比较两种方法的正确性和效率(1)对一组随机生成的素数和非素数,分别使用试除法和辗转相除法进行验证。
(2)统计两种方法验证素数的正确率和耗时。
五、实验步骤1. 实验一:试除法验证素数```pythondef is_prime1(num):if num <= 1:return Falsefor i in range(2, int(num 0.5) + 1): if num % i == 0:return Falsereturn Truenum = int(input("请输入一个整数:"))if is_prime1(num):print(f"{num}是素数")else:print(f"{num}不是素数")```2. 实验二:辗转相除法验证素数```pythondef gcd(a, b):while b:a, b = b, a % breturn adef is_prime2(num):if num <= 1:return Falsefor i in range(2, num):if gcd(num, i) == 1:return Truereturn Falsenum = int(input("请输入一个整数:"))if is_prime2(num):print(f"{num}是素数")else:print(f"{num}不是素数")```3. 实验三:比较两种方法的正确性和效率```pythonimport randomimport timedef is_prime1(num):if num <= 1:return Falsefor i in range(2, int(num 0.5) + 1): if num % i == 0:return Falsereturn Truedef is_prime2(num):if num <= 1:return Falsefor i in range(2, num):if gcd(num, i) == 1:return Truereturn Falsedef test_prime(num_list):prime1_count = 0prime2_count = 0prime1_time = 0prime2_time = 0for num in num_list:start_time = time.time()if is_prime1(num):prime1_count += 1prime1_time += time.time() - start_timestart_time = time.time()if is_prime2(num):prime2_count += 1prime2_time += time.time() - start_timereturn prime1_count, prime2_count, prime1_time, prime2_timenum_list = [random.randint(1, 1000) for _ in range(1000)]prime1_count, prime2_count, prime1_time, prime2_time =test_prime(num_list)print(f"试除法正确率:{prime1_count / 1000:.2%}")print(f"辗转相除法正确率:{prime2_count / 1000:.2%}")print(f"试除法耗时:{prime1_time:.2f}s")print(f"辗转相除法耗时:{prime2_time:.2f}s")```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试除法验证素数输入一个整数,程序可以正确判断该数是否为素数。
实验报告样本(验证性实验)
![实验报告样本(验证性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292f3d0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3.png)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C语言中定义函数的方法。
2.掌握函数传值调用的方法。
3.掌握递归函数的设计方法。
4.掌握几个函数放在一个文件中以及分别放在几个文件中的编译、连接方法。
二、实验内容1.上机调试下面的程序。
#include<stdio.h>int sum(int a,int b)/*定义一个求和函数*/{return(a+b);/*返回a+b的值*/}void main(){int x,y;printf("%d\n",sum(x,y));/*调用sum函数并显示结果*/}程序运行过程:37814751。
2.编写程序,在主函数中输出1!+2!+3!+…..+10!的值。
要求将计算阶乘的运算写成函数。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i,sum=0;long fac(int i);for(i=1;i<=10;i++)sum+=fac(i);printf("sum=%ld\n",sum);}long fac(int i){int r;if(i==1) r=1;else r=i*fac(i-1);return r;} 程序运行过程:sun=4037913.3.编写函数,将输入的十进制正整数n 转换为二进制数,并将转换结果输出。
#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n;void Dec2Bin(int m); /*自定义函数的函数声明*/printf("Input decimal number:\n");scanf("%d",&n);Dec2Bin(n);}void Dec2Bin(int m){int bin[32],j;for(j=0;m!=0;j++){bin[j]= m%2; /*除2取余,余数放入到数组中*/m=m/2;}printf("Output binary number:\n");for(;j!=0;j--) /*数组内的值反序输出*/printf("%d", bin[j-1] );}程序运行过程:Input decimal number:8Output binary number:1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书
<验证性实验)题目非监督分类
成绩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年月日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第二步:进行非监督分类:1、在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框中:确定输出文件<Input Raster File):12235.img<要被分类的图像),
确定输出文件<Output File):处理.img<即将产生的分类图像),选择生成分类摸板文件: Output Signature Set<将产生一个模板文件)
,确定分类摸板文件<Filename ):处理.sig 。
点击OK按钮<关闭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对话框,执行非监督分类,获得一个初步的分类结果)。
打开Raster Attribute Editor对话框菜Properties →column properties对话框;
将原图与生成的图在同一窗口打开。
调整图层,点击
来回拉动,将分类图像与原图比较。
找出相对应的地物,修改相应的class name,并用同样的颜色表示相同的地物,如图所示:
得到最终结果: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