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1《我的于勒叔叔》(一)明确目标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

(投影仪打出)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

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

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及内容包括:1. 第一单元:小说阅读与欣赏1.1《孔乙己》1.2《范进中举》1.3《变色龙》1.4《我的叔叔于勒》2.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2.1《藤野先生》2.2《三顾茅庐》2.3《口技》2.4《春》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3.1《鱼我所欲也》3.2《出师表》3.3《杜甫诗三首》3.4《曹刿论战》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小说、散文、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散文、古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2. 新课内容学习:对作品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理解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讲解重点词语、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 内容:以图表、关键词、线条等形式呈现教学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古诗文,理解诗意。

2. 答案:在课后进行批改,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及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兴趣。

课外活动:组织文学社团、朗诵比赛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五)品读赏析1、讲析第一幅画面: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

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2、分析第二幅画面:1、全班齐读,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2、学生主体活动:讨论分析第二幅画面1)找出描写风雷浪的词语。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超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范文如下:课题:《出师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掌握《出师表》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 学会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2. 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写有题目“《出师表》”的幻灯片,提问:“你们了解过《出师表》吗?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鼓励学生回答。

2. 给出一些关键词如“长子军平”、“破贼平定”等,要求学生联想和猜测《出师表》的主题内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们阅读《出师表》的全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2. 选取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今者天下大定,兵革方息,豪强并伏,四方宾服。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出师表》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2. 分组进行分享,每组选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论。

四、思考拓展(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出师表》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2. 学生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回答提问,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写一篇类似《出师表》的文章,表达对这位人物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出师表》主题:忠诚、忧国忧民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师表》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主题和核心思想。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2. 第二单元:古诗文;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与散文的基本文学常识及表达技巧;2.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2. 教学重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古诗文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寒假期间的有趣经历,引出本学期的学习内容;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单元小说与散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3.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与散文的表达技巧,进行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6. 第二单元古诗文学习:介绍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分析课文内容;7. 例题讲解:针对古诗文的理解与鉴赏,进行例题讲解;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10.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一:《故乡》章节二:《我的叔叔于勒》章节三:《孤独之旅》章节四:《变形记》表达技巧:描写、抒情、象征等;2. 第二单元板书设计:章节五:《古诗十九首》章节六:《出师表》章节七:《诗词五首》章节八:《诗词五首》理解与鉴赏:意象、意境、韵律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学习,分析《故乡》中的描写手法;选取一首古诗文,进行鉴赏并说明理由;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散文《孤独之旅》的理解。

2. 答案:《故乡》描写手法:对比、象征等;古诗文鉴赏:以《登鹳雀楼》为例,从意象、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孤独之旅》理解:示例:散文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与坚持。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1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1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13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春江花月夜》篇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人对雪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3. 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

3. 讨论诗人对雪的赞美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1.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熟悉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理解诗人对雪的赞美。

3. 讨论诗人对中国革命的热爱:让学生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赞美雪来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向往。

四、作业:1. 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短文,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描述一幅雪景图。

第二章:《出师表》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理解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讨论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3. 讨论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讨论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四、作业:1. 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 写一篇短文,运用文言文表达方式描述一个历史人物。

第三章:《岳阳楼记》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2. 理解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分析作者对岳阳楼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3. 能够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2. 分析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如作者对岳阳楼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九班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

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

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

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

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

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

贾因而致富。

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

是人胸中定有逆谋。

不除之必贻大患。

”密令疆吏捕之。

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全书前半部写“官逼b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7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我们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设计(精选篇1)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作者简介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九班级下册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老师弄通教材内容,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九班级下册教案,便利大家学习,期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挂念。

人教版语文九班级下册教案1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把握行文思路,生疏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谈论文,理解谈论文,揣摩谈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擅长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会“言〞与“意〞的关系;深化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化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谈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会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学问梳理夯实根底1.文学常识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表达;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格外逼真,犹如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格外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顺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考,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方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语言魅力,深化解析“无言之美〞。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word版55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包含了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这些篇目既有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有现代文学作品,还包括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深刻的哲理,也有丰富的情感。

本册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设置了大量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教材的所有篇目的内容理解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的结构和逻辑,熟悉每个篇目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等方式,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九年级语文新编下册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新编下册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新编下册教案5篇九年级语文新编下册教案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页_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设问:1+1=?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汲取(jí)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教师点拨: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三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一工具概述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

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

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

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

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

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高处滑向低处。

上课笔记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课件。

精彩课堂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1)字音锱铢(zī zhū)滇西(diān)盘桓(hun)顷刻(qǐng) 千钧之力(jūn) 绞(jiǎo)跺(du) 呕(ǒu) 战战兢兢(zhnzhn jīng jīng)(2)词义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教案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3)学会写作各类文体,提高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写作能力的提高;(4)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部分课文内容的理解;(2)写作技巧的运用;(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单元(第1-4课):2周2.第二单元(第5-8课):2周3.第三单元(第9-12课):2周4.第四单元(第13-16课):2周5.第五单元(第17-20课):2周6.第六单元(第21-24课):2周7.期末复习:2周五、具体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生字词;②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③学会概括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②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回顾上学期学过的鲁迅作品;②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②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学习生字词。

202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202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202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2023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香菱学诗》【知识目标】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等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重点)【情感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引得四百余位痴男怨女纷纷登场,又都黯然离去。

香菱——列副册首位的女子,是这幕人生大戏中公认出场最早、最孤苦无依、最薄命的一个。

在第四十八回,曹雪芹通过写她“学诗”这一情节,给予这个女子一种怎样的诠释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香菱学诗》,细细地品读吧。

导入二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

”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

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名霑,号雪芹,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

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3.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仄声(zè)庾信(yǔ)胡诌(zhōu)蘅芜苑(hénɡ)(wú)(yuàn)三昧(mèi)暧暧(ài)请柬(jiǎn)颦(pín)嘟哝(nonɡ)姊妹(zǐ)怔怔(zhènɡ)暖香坞(wù)画缯(zēnɡ)鳏鳏(ɡuān)阮(ruǎn)鲍(bào)4.词语解释:造化:福气;运气。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是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3篇(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品鉴。

九年级下册语文版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关于《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唐雎jū怫然fú韩傀guī免冠徒跣xi?n缟素g?o庸夫yōngfú色挠náo以头抢地qiāng休祲jìn寡人谕yù四、字词重点归纳1、重点词句加惠:给予恩惠长者:忠厚长者错意:置意休祲: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挠:屈服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头.2、古今异义虽然——今:表转折古:即使这样是——今:表判断古:这样易——古:交换今:容易谢——今:感谢古:道歉,谢罪3、词类活用广:形容词做动词扩大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五、整体把握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一起看看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查阅!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
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来认识这位移山的
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教师不予指导。

三、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

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

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

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

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

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

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

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

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检查课文掌握情况。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
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
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

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
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

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

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