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设计

4•乐音的三个特性是、、。
5•响度是指声音的。
振幅越大,;响度还与和有关。
6•音调是指声音的。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有关,物体振动的越高,音调就越高。
7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物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的,声波的也不同。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的波形是的,噪音的波形是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在我们周围,噪声通常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1);⑵;(3).9.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Hz~ Hz。
高于20 OOOHz的声音称为;低于低于20 Hz的声音称为。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超声波的特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可应用于、等。
11•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 __________ ,很容易绕过绕过障碍物,而且不容易被地面吸收,可用来预报、和监测等12•人们可以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 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典型例题【例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例2】.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例3】•听音乐会时,要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色C.声音的音调D.音乐的节奏乐音的三个特性【例4.】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 .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H J 丿、TTT1.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 .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例5】•在城市道路上常见如图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A .鼓号队不能进入B.乐器商店特有的标志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D.道路转弯注意安全噪声的来源、危害、控制【例6.】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A.海的深度B.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D.很长的钢管的长度【例7.】下列现象不属于利用超声波的是()A.蝙蝠飞行时的定向B.医生利用“ B”超给病人检查C.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D.优美的小提琴演奏声【例8.】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 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B.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超声波、次声波【例9.】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______________ 而发出声音。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和探究。
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声现象》为主题的物理课,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魅力。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气球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一首美妙的歌曲,感受声音的魅力。
然后提问:你们能听到歌曲的声音吗?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实验探究:(1) 声音的产生:将音叉放在扬声器上,让音叉振动,产生声音。
让孩子们观察音叉振动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 声音的传播:将玻璃杯装满水,放在扬声器上,让音叉振动,观察水花的波动。
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声音的特性:吹气球,让孩子们感受气球的弹性,并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提问: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什么?3.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重点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4. 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通过实验,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传播的原理:讲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的原理。
3.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孩子们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特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3.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4.知道声的利用.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ppt通过三幅图让学生了解听到声音的三个环节,让学生形成三个环节:产生、传播、接收。
二、新课讲解(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1.声音的产生知识点: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学生理解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音频: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区别各种声音,随后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从材料、频率、振幅讨论。
区别不同音叉发声的声波图形。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一。
强调:转换法2.声音的传播PPT:图片宇航员在太空学生:真空不传声,强调:书本实验:科学推理法老师提问:传声的是什么?学生:介质复习介质的分类和声速知识点:以声波的形式,靠介质,传递能量和信息。
真空不传声有趣的现象——回声强调:声音去了又回来,人耳能区别回升和原生的时间为0.1s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二。
3.声音的接收为什么前面的老爷爷听不见声音?学生:耳朵有问题,接收不了复习:人耳接收频率:20-20000Hz接收不了:大于20000Hz为超声,小于20Hz为次声,他们都传递信息和能量能接收的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三要素与发出不同声音的因素有关,见思维导图噪声:从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减弱。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三。
小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的不同因素,让我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板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在设计这个复习学案时,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回忆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听音乐中的不同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回顾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认为的声音传播的原理,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4.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观察音叉的振动、使用麦克风捕捉声音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声现象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音量的清晰度、如何减少噪音等。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发现学生们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还可以通过一些额外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传播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重点)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
2.传播:(1)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
(2)条件: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如图,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
3.声速:(1)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气体<v液体<v固体。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重点)1.三特性的比较1.声的分类:(1)可闻声:频率范围为_20~20 000 Hz 的声。
(2)人耳听不见的声。
超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
次声波:低于20 Hz的声。
2.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如B超,回声定位(声呐),预报地震、海啸、台风,倒车雷达等。
(2)传递能量:如声波清洗、去污、碎石等。
知识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其波形杂乱无章。
(2)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等级:声音的等级单位是分贝。
3.几个特殊值:(1)声音的听觉下限为0dB。
(2)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3)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4)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声音不能超过50dB。
4.噪声的控制:(1)防止噪声的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知识突破】针对训练1:声音的特征(近5年考查4次)[考情分析]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辨析,考查的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分值为2~3分.1 .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
这两个词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A.响度B.音色C.音调D.振幅2. 在旅游景区,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教案-最新教育文档

第1章声现象复习教案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传播条件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声现象》的复习教学,旨在帮助幼儿们巩固对声音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幼儿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声音的奥秘,提高他们对声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能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在于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扬声器、音叉等声音产生装置。
2. 泡沫、纸板等不同介质。
3. 实验记录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们注意声音的差异,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演示实验:展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让幼儿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3. 亲身体验:让幼儿们亲自触摸扬声器和音叉,感受它们的振动,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
4. 实验观察:将扬声器放在不同介质上,让幼儿们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让幼儿们分组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共同探讨声音传播的原因。
7. 课后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幼儿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并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幼儿们的反馈和表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我也会给幼儿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深入学习声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声现象》复习教学时,我注意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 教案

声现象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5、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及其应用。
重难点重点:理解乐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音调及其影响因素课时 1 时间一、知识纲要(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物体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即声音可以在____、____和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中传播。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____中传播的最快,____中传播的最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m/s。
(二)乐音的特征乐音是物体____振动产生的,它三要素是指____、____和____,其中振幅越大,________;频率越高________。
声源不同,发声的____不同。
(三)噪声及其控制噪声是物体____振动产生的,影响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也是噪声。
我们可以在___、___和____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___叫做超声波,_______叫做次声波。
超声波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次声波可以用来________________。
二、考点解析知识点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知识点二: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1)(2)B、(2)(4)C、(1)(3)D、(3)(4)知识点三:环保问题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基本知识。
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3.能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复习教学的内容是《第一章:声现象》。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导入(10分钟)1.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向学生介绍声音的特点和不同的声音种类。
2.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产生方式,如声源与物体的振动运动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概念复习(10分钟)1.复习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是一种振动传播的波动现象。
2.复习声音的传播介质,如空气和固体等。
3.复习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步骤三:声音特性复习(20分钟)1.复习声音的频率和振幅这两个与声音特性有关的概念。
2.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复习声音的高低音、响度和音调等特性。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与声源振动特点的关系。
步骤四:常见声音现象复习(30分钟)1.复习声音的反射现象,如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反射的特点等。
2.复习声音的吸收现象,如声音被吸收的材料和场所等。
3.复习声音的干扰现象,如噪声和共振等现象。
步骤五:实验探究(3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探究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等。
2.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对声音现象进行解释和总结。
3.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步骤六:复习总结(10分钟)1.针对本次复习内容,进行问题回顾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实验操作情况。
2.随堂测试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讲解、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声音概念和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教案一、复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流传的。
2、知道声音流传需要介质,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的速度不一样。
3、理解声音的三个特色及其影响要素。
4、知道减弱噪声的门路,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5、知道超声波和次生涉及其应用。
6、回首本章实验,知道研究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复习要点:理解声音的三个特色及其影响要素。
三、复习难点:实验研究声音的响度、音调及其影响要素。
四、基础诊测: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发生才停止。
2、气体、液体和都能够流传声音,声音在中流传的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的流传速度是,但不可以流传声音。
3、声音拥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和。
此中,与振动的频次(每秒钟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关,且频次越大,越高;与物体振动的振幅相关,且振幅越大,越大,它还与距离发声体的相关;不同的发声体不一样。
4、人耳的听觉频次范围是。
频次高于的声叫波,频次低于的声叫波,生活顶用超检查身体及胎儿的发育状况用的是波,地震、火山、台风、海啸及一些动物沟通时用的是波。
5、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是、、。
6、声既能传达信息也能传达,声传达信息的例子有:;声传达能量的例子有:。
五、例题分析:知识点一:对于声音的产生和流传1、以下图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嫩的泡沫塑料,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了然()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一定经过介质才能流传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流传过程中能量渐渐减少知识点二:对于乐音的三个特色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差别)2、以下四个句子:(1) 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 引吭高歌; (3) 她是唱高音的;(4) 请勿大声吵闹.此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A、 (1)(2)B、 (2)(4)C、 (1)(3)D、 (3)(4)知识点三:环保问题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堂《声现象》的复习课有着明确的思路和目的。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孩子们能够复习和巩固之前所学的声音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复习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鼓、锣、木鱼等)、音响设备。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张。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引导他们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向孩子们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即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讲解与演示:利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器材的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分配实验器材,让他们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享与讨论: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成果,引导孩子们讨论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等。
6. 拓展延伸: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故事或现象,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声音的奥秘。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理解程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 同步学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学习过程与方法【达标训练】
1.小华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后,总结出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340m/s
D.声具有能量
2.在物理学里对声音特征的描述有音调、响度、音色等物理量,请在下列各小题中选填相应的物理量: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脆如银铃”说明声音的。
3.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声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4.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A.验钞机 B.微波炉 C.电视遥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6.右图中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
()
A.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B.响度与振幅的关
系
C.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D.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练习册本章练习题课后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特性:复习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乐音与噪声: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对生活的影响。
5. 声速:掌握声速的概念,了解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声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声速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声学实验,如扬声器实验、音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音的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噪声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弱噪声。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声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声5. 声速的概念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真空不能传声。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
(4)噪声对生活________,应加强防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我设计的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主题是探索声音的奥秘。
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我希望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幼儿能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特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塑料杯、沙子。
2. 学具:记录本、彩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导入这节课。
我会拿起一个扬声器,播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听到声音。
然后,我会问孩子们,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实验,让孩子们对声音产生兴趣,引出今天的主题。
二、探索声音的产生(5分钟)1. 我会拿出音叉,敲击音叉,让孩子们听到声音。
然后,我会问孩子们,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尝试敲击不同的物体,比如尺子、气球、塑料杯,让他们观察和记录下不同物体的声音。
三、探索声音的传播(5分钟)1. 我会拿起一个塑料杯,里面装上沙子,然后用扬声器播放声音。
我会问孩子们,他们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传播声音,比如把塑料杯放在耳边,用手指敲击塑料杯,观察声音的传播。
四、探索声音的特性(5分钟)1. 我会拿出一个气球,吹起来,然后问孩子们,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的音调是什么?2.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吹不同的气球,观察和记录下不同气球的声音。
1. 我会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发现和体验。
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新版)苏科版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学案【学习内容与目的要求】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5、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6、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7、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和距发声物远近有关系8、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9、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解释各种声现象2、乐音的三要素及其应用难点:1、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
例1敲大钟后“余音不止”说明大钟还在。
例2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2)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都是声源。
特别提醒:不但音叉、鼓膜、琴弦等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和气体也能发声。
各种管乐器就是靠空气振动而发声的。
例3说出以下各种不同声音是由哪些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胡琴声、水滴入水声、蚊子嗡嗡声、口琴声、青蛙、人。
答:胡琴声是振动而产生的,水滴入水声是振动产生的,蚊子嗡嗡声是蚊子的振动而产生的,口琴声是振动而产生的,青蛙是靠发声的,人是靠发声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怎么传到人耳的呢?这是因为声源和人耳之间存在着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声源的振动通过声波传入人耳,使耳膜发生振动,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按种类可分为:、和。
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m /s;在水中传播速度约为m /s;在钢中传播速度约为m /s,所以在相同条件下声音在中传播速度最快;在中传播速度较快;在中传播速度最慢。
例4 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后,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几次敲击声?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钢最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水、空气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三次敲击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 教案

声现象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及其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速度;4.回声。
提问:声音从产生到传播的过程,我们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回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举出各种昆虫等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自然界的一些声音。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成为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0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声音的传播实际是传播了振动,传播了能量3、回声是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返回的一种现象。
回声和原声间隔至少达到0.1s 人才能区别,否则人无法区分,但会感到声音的响度在加强。
4、声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定义与危害?6、不可听声的定义与应用;巩固练习1詹华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长为200m的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詹华能听到几次响声?(V空=340m/s;V水=1500m/s;V钢=5200m/s)有水的钢管理论上能听到3声,分别是钢管、水、空气传声。
由于人的听觉分辨率是0.1s 所以要计算三次的声音是否相差0.1s以上。
本题可以听到3声。
二、复习回顾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提问:1、谁能告诉我,怎么区别一个乐器?比如小提琴发声时有什么特征?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化;拉出不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变化;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的音色变化。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物理复习教案时,我的意图是以互动和体验为主,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帮助孩子们复习和巩固声现象的相关知识。
我希望通过这个复习课,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回顾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的产生。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泡沫球、绳子、长颈鹿玩具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
四、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然后用扬声器播放一首欢快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声音的传播。
我会问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复习声音的产生:我会拿着一个音叉,敲击音叉并将其靠近泡沫球,让孩子们观察泡沫球的跳动。
然后我会问孩子们:“为什么音叉敲击时会发出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复习声音的传播:我会让孩子们拿着绳子,一人抓住一端,然后让我站在中间振动绳子,让孩子们观察我的动作并听到声音。
我会问孩子们:“声音是如何通过绳子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什么介质?”4. 复习声音的特性:我会拿出一个长颈鹿玩具,让孩子们摸一摸长颈鹿的脖子,并观察它的声音。
然后我会问孩子们:“为什么长颈鹿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声音有哪些特性?”5. 实践活动:我会让孩子们分成小组,用纸和笔制作一个简易的乐器,并让他们演奏出不同的音调。
然后我会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演奏,观察音调的变化。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传播和回声的产生。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复习和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声现象》这一课程有着明确的思路和目的。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的《声现象》课程,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各种特性。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够运用声音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各种特性。
难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各种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教具,如各种乐器的样品,各种声音传播的装置,以及一些可以发出不同声音的玩具。
五、活动过程我让孩子们观察各种乐器,让他们听到不同的声音,然后我会向他们解释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接着,我会用一些装置,让孩子们看到声音的传播过程。
我会组织一些小游戏,让孩子们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我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否能够运用声音进行交流。
同时,我也会给孩子们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他们回家后,试着用声音进行一些交流,看看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这就是我设计的《声现象》课程,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声现象》这一幼儿园课程时,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些细节不仅是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知识的关键,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重点。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装置,如各种乐器的样品和一些能够展示声音传播过程的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重点)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
2.传播:
(1)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
(2)条件: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如图,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
3.声速:
(1)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气体<v液体<v固体。
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重点)
1.三特性的比较
1.声的分类:
(1)可闻声:频率范围为_20~20 000 Hz 的声。
(2)人耳听不见的声。
超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
次声波:低于20 Hz的声。
2.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如B超,回声定位(声呐),预报地震、海啸、台风,倒车雷达等。
(2)传递能量:如声波清洗、去污、碎石等。
知识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1)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其波形杂乱无章。
(2)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等级:声音的等级单位是分贝。
3.几个特殊值:
(1)声音的听觉下限为0dB。
(2)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3)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4)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声音不能超过50dB。
4.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的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知识突破】
针对训练1:声音的特征(近5年考查4次)
[考情分析]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辨析,考查的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分值为2~3分.
1 .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如“女高音”“男低音”。
这两个词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2. 在旅游景区,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
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3.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轻声”是指声音的,“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来分辨。
针对训练2:声音的分类和利用
1. 下列事例中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位
B.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
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针对训练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据报道, 9月1日,宁夏首条“云轨列车”将在银川花博园正式投人运营.“云轨列车”
是采用充气橡胶轮胎作为走行轮降低了噪声,这是从
减弱噪声.
2. 下列关于声音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B.街道两旁种花植树,可以减弱噪声的产生
C.公共场所要小声交谈,减小声音的响度
D.做“B超”检查,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