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五版)第一章——绪论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04
发展政府信息学
1.4 发展政府信息学
1.政府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1)电子政务基础理论。 (2)电子政务规划建设方法论。 (3)电子政务相关问题。 2.政府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1)与政治学的联系。 (2)与经济学的联系。 (3)与社会学的联系。 (4)与法学的联系。 (5)与管理学的联系。 (6)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联系。 (7)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联系。
美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利用新科技改造政府的目标。1995年,加拿大在改造政府的蓝图 中,将信息技术看作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大规模削减相关费用的良方。在综合考 虑了政府服务变化和政府费用等因素后,英国政府也下定决心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的公共 服务部门,目的在于“除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外,还应通过降低政府行政费用使所有纳税
纵观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高,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应用越来 越广泛。
1.2 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2.1 信息技术革命
2.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阿帕网(Arpanet),是在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议下将美国西 南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和犹他大学的 四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的网络。
在Web1.0时代,用户主要通过浏览器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在Web2.0时代,用户不仅可以浏 览信息,还可以发布信息。如果说Web2.0是使用互联网把人与人联系起来,那么Web3.0则是 使用互联网把信息与信息联系起来。
1.2 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2.2 政府再造运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电子课件 117页
机中整数存储中基本采用补码,在计算机中加减法运算统一为 加法。
N位二进制整数取值范围(以N=8为例)
无符号数:0~2n-1 (0~255) 有符号数:-2n-1~2n-1-1 (-128~127,补码形式) 非整数有定点数和浮点数两种。 浮点数由阶码的尾数两部分组成,形式表示为:
N=±d×10±p
其中,d是尾数,前面的“±”表示数符;p是阶码, 前面的“±”表示阶符。
利用数的补码可以方便地进行运算。 7-9 = 7+(-9) 的运算如下:
运算结果补码为:11111110,符号位为1,即为负数。已知负数的补 码,要求其实际值,只要将数值位再求一次补就可得其原码:10000010, 再转换为十进制数,即为-2,运算结果正确。所以现代计算机中运算单元 只需要设加法器即可满足功能需求。
2.字节(Byte B)
• 8位二进制数整体,是 数据组织和存储的基 本单位
• KB :1KB=1024B MB:1MB=1024KB GB:1GB=1024MB TB:1TB=1024GB
3.字(Word)
• 计算机能够一次并行 处理的二进制数整体 称为一个字
• 字长是字中包含的二 进制数位的多少,字 长基本是字节长度的2 的N次方倍
诺依曼原理:
• 采用二进制数 • 存储程序控制 • 计算机的五个基本
部件:运算器、控 制器、存储器、输 入设备、输出设备
第一个实现诺依曼设 计的计算机是IAS
(EVDAC),ENIAC 没有使用二进制数, 也没有采用存储器来 存储要运行的程序, 和程序中使用的数据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如“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再到算筹、算盘计算尺等。
这些工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然而,计算机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1. 机械计算机时代的拓荒者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机械计算机进行计算。
这些机械计算机是计算机的拓荒者,为后来的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这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计算机的应用近10年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由于计算机的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于是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之为“电脑”了。
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
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了人类社会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分为机械计算机时代和电子计算机时代两个阶段。
在电子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计算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计算机历史大事记
本资料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组收集整理1 计算机的发展与历史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46年问世的。
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相提并论。
人们根据计算机的性能和当时的硬件技术状况,将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在技术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性能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1.1 第一阶段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1945年底,在美国首次研制成功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这台机器重30吨,占地面积达167平方米,加之它的工作原理,因此,人类后来的计算机并不是在这台机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图灵。
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在他的主持下,1949年诞生了第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又称第一代机,这台计算机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特点是:(1) 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大,成本高。
(2) 采用电子射线管作为存储部件,容量很小,后来外存储器使用了磁鼓存储信息,扩充了容量。
(3) 输入输出装置落后,主要使用穿孔卡片,速度慢,容易出去使用十分不便。
(4)没有系统软件,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
1.2 第二阶段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年)1959年,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代。
1964年,IBM第一代360系列计算机问世,这是第一代通用计算机,为研制这种计算机,IBM投资50亿美元,比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投入到原子弹研究的钱(20亿美元)还要多;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
主要特点是:(1) 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提高。
(2) 普遍采用磁芯作为贮存器,采用磁盘/磁鼓作为外存储器。
(3) 开始有了系统软件(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
1.3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69年)主要特点是:(1) 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从而使计算机体积小,重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汇总(1)
模块一计算机组装基础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称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在该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思想,后人把他尊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2.计算机的发展史共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计算机的发展史共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1)电子管时代;(2)晶体管时代;(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4)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5)未来时代。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所使用的基本电子元件的不同。
3.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硬件系统是软件系统工作的基础,而软件系统又控制着硬件系统的运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多数计算机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该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至少包含五大部件,分别是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其中前两个部件合称为CPU,CPU的中文名称是中央处理器,第三个部件是计算机系统的记忆部件,它可以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记忆部件各有什么特点:内存储器容量较小,速度快,用于存放临时数据,外存储器容量较大,速度较慢,用于存放计算机暂时不用的数据和程序。
5.写出三种以上你所知道的操作系统的名称:Windows、Unix、Linux、Mac OS、BeOS等。
6.在组装和维护计算机时常用到的工具有哪些?答:螺丝刀、尖嘴钳、镊子、万用表、清洁剂、小毛刷、吹气球。
7.在机箱中有一块最大的印刷电路板,人们把它称为主板。
8.扫描仪属于输入设备,在日常办公应用中人们通常会用到扫描仪提供的OCR软件,该软件的功能是文字识别,音箱属于输出设备,要想让音箱发出悦耳的声音必须要有声卡。
9.连接硬盘的连接线有两根,一根是数据线,另一根是电源线,其中第一根连接线的另一端插在机箱内最大的一块印刷电路板上。
10.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不变,人们把这一规律称为摩尔定律。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存储器层次结构图
ALU寄存器
Cache存储器 主存储器(DRAM) 辅助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 后援存储器(磁带库、光盘)
返本节
常见的几种内存条
用于台式机内存条
用于笔记本电脑内存条
图 12
内存是程序存储的基本要素,存取速度快,但价格较贵,容量不 可能配置的非常大;而外存响应速度相对较慢但容量可以做得很大( 如一张3.5英寸软盘片容量1.44MB,一张光盘片容量640MB,硬盘容量 可达几百GB及以上)。
的3SI技术路线。
其设计浮点运算速度峰值为每秒230万亿次,采用最新的四核AMD Barcelona
(主频2.0GHz)处理器,采用基于刀片架构的HPP体系架构,共有约30000颗计算核心,大于100TB
海量内存,700TB数据存储能力,采用低延迟的20Gb的网络互联, Linpack测试速度预测将达
1946年初,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穆尔工学院和美国陆 军火炮公司联合研制而成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即电子 数值积分计算机)。
返本节
ENIAC计算机体积庞大,占地约170平方米,总重量达30多吨,使用了 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每秒钟可做5000次加减运算。ENIAC的诞 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用来存储当前要执行的程序和数据以 及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
内存储器又分成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 、只 读存储器ROM(Random Only Memory)和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外存储器简称外存,用来存储大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数据 和程序以及运算结果。
计算机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新)
2021/5/18
1
重要获奖人物介绍
1967年图灵奖获得者:莫里斯·威尔克斯 (Maurice Vincent Wilkes) ——世界上第一台存 储程序计算机EDSAC的研制者
1967年获得第二届图灵 奖,1980年获得首届计算机 先驱奖。
2021/5/18
1
理查德·哈明
发明纠错码的大数学家 和信息学专家
哈明1915年生于美国芝加哥。 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 士学位,1939年在内布拉斯加大 学获得硕士学位,1942年在伊利 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47年哈明发明了一种能纠 错的编码,这种码就叫“纠错码” 或“哈明码”。哈明码的发明是 为了解决通信中的误码问题,但 对计算机同样有用。
冯·诺依曼——数学奇才、计算机之父
约翰·冯·诺依曼 ( 1903—1957 ),美藉匈 牙利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终身教授。
冯·诺依曼对人类的最大 贡献是对计算机科学、计算 机技术和数值分析的开拓性 工作。提出了著名的"冯·诺 依曼机",其中心就是存储 程序原则——指令和数据一 起存储。这个概念被誉为 “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它标志着电子计算 机时代的真正开始,指导着 以后的计算机设计。
Huffman) 小型机之父切斯特·贝尔(C.Gordon Bell) 巨型机之父西摩·克雷(S.R.Cray) ENIAC的发明人约翰·莫奇利(John W.Mauchly) ENIAC的发明人约翰·埃克特(J.Presper Eckert)
2021/5/18
1
吉纳·阿姆达尔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1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
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从一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
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已具一定程度。
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所以,在如何划分中国信息化进程上显得比较温和,不像城镇化、工业化那样针锋相对,纷繁复杂。
除了从工业发展角度划分信息化的历史跨度较长外,大多数学者都只是对近20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见表1)。
从表中可知,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两大阶段,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七个阶段。
究其原因是依据不同、所采取的角度不同。
表1近年来中国信息化进程研究论著比较二分法。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算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为止;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时间从1993年算起,到2000年止。
另一种是将新中国成立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9~2000年为第二阶段。
三分法。
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2年)为起步阶段,从1983年国家初步制定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起,至1992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为止;第二阶段(1993~1997年)为全面推进阶段,从1993年国家成立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起至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前为止;第三阶段(1998~200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以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至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止。
另一种是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角度,将新中国50年“信息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8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初创阶段,从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机床算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止;1979~1987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开拓阶段;1988~1999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阶段,从1988年“火炬”计划起,到1999年为止,还有一种是对“九五”及2010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1995年到1997年6月为试点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试点项目,进行系统协调;1997年7月至2000年为初步信息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初具规模,重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实现国内外联网;2001年至2010年为基本信息化阶段,全国规模的国家级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中国与国际信息网络的信息流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
(1)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答案】:B)1958年(2)计算机按照处理数据的形态可以分为【答案】:D)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混合计算机(3)与十进制数254等值的二进制数是【答案】:A)(4)下列4种不同数制表示的数中,数值最小的一个是【答案】:A)八进制数36(5)十六进制数1AB对应的十进制数是【答案】:A)112(6)某汉字的国际码是5650H,它的机内码是【答案】:(7)五笔型输入法是【答案】:B B)形码(8)下列字符中,其ASCII码值最大的是【答案】:D)a(9)以下关于机器语言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答案】:C)计算机语言可读性强,容易记忆(10)将汇编语言转换成机器语言程序的过程称为【答案】:C)汇编过程(11)下列4种软件中不属于应用软件的是【答案】:D)Pascal编译程序(12)下列有关软件的描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D)通常,软件安装的越多,计算机的性能就越先进(13)最著名的国产文字处理软件是【答案】:B)金山WPS(13)硬盘工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答案】:B)震动(14)针式打印机术语中,24针是指【答案】:A)24×24点阵(15)在微型计算机系统中运行某一程序时,若存储容量不够,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法来解决? B)增加硬盘容量(16)在计算机中,既可作为输入设备又可作为输出设备的是【答案】:B)磁盘驱动器(17)以下关于病毒的描述中,正确的说法是【答案】:C)严禁在计算机上玩电脑游戏也是预防病毒的一种手段(18)下列关于计算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条是答案】:D)混合计算机就是混合各种硬件的计算机(20)下列关于计算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条是【答案】:D)借助反病毒软件可以清除所有的病毒(1)计算机的特点是处理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可靠性高、工作全自动以及【C】C)适用范围广、通用性强(2)1983年,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诞生了,它的名称是【答案】:D)银河(3)有一个数是123,它与十六进制数53相等,那么该数值是【答案】:A)八进制数(4)下列4种不同数制表示的数中,数值最大的一个是【答案】:B)十进制数789(5)(6)某汉字的区位码是5448,它的机内码是【答案】:A)D6D0H(6)(7)汉字的字形通常分为哪两类? 【答案】:A)通用型和精密型(7)(8)中国国家标准汉字信息交换编码是【答案】:A)GB 2312-80(8)用户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通常称为【答案】:C)源程序(9)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所采用的两种翻译方式是答案】:A)编译和解释(11)下列关于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答案】:D)信息管理(10)(12)微型机的DOS系统属于哪一类操作系统? 【答案】A)单用户操作系统型10)13)下列4种软件中属于应用软件的是【答案】:C)财务管理系统11)14)内存(主存储器)比外存(辅助存储器) 【答案】:A)读写速度快12)(15)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答案】:A)实现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16)计算机的存储系统通常包括【答案】:A)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17)(17)断电会使存储数据丢失的存储器是【答案】:A)RAM(18)计算机病毒按照感染的方式可以进行分类,以下哪一项不是其中一类? 【答案】:D)附件型病毒(19)下列关于字节的4条叙述中,正确的一条是【答案】:C)计算机中将8个相邻的二进制位作为一个单位,这种单位称为字节(19)(20)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一条是【答案】:B)CAM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20)1)计算机按其性能可以分为5大类,即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A)工作站(21)(2)第3代电子计算机使用的电子元件是【答案】: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22)(4)下列4个无符号十进制整数中,能用8个二进制位表示的是【答案】: B)201(5)计算机内部采用的数制是【答案】:B)二进制(6)在ASCII码表中,按照ASCII码值从小到大排列顺序是【答案】:A)数字、英文大写字母、英文小写字母6)(7)6位无符号的二进制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答案】:B)63(8)某汉字的区位码是5448,它的国际码是【答案】:A A)5650H(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答D)操作系统和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处理程序都是系统软件(10)把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变成目标程序,需要经过【答案】: C)编译(11)MIPS是表示计算机哪项性能的单位?【答案】:C)运算速度(12)通用软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答案】: D)数据库系统(13)下列有关计算机性能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计算机的性能好不好,主要看主频是不是高(14)微型计算机内存储器是【答案】:B)按字节编址(15)下列属于击打式打印机的有【答案】:B)针式打印机(16)下列4条叙述中,正确的一条是A)为了协调CPU与RAM之间的速度差间距,在CPU芯片中又集成了高速缓冲存储器(17)微型计算机系统中,PROM是【答案】:D)可编程只读存储器(18)下列4项中,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答案】: D)免疫性(19)下列关于计算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条是【答案A)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目标程序(20)下列关于计算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条是【答案】:C)最常用的输出设备是鼠标(1)微型计算机按照结构可以分为【答案】:AA)单片机、单板机、多芯片机、多板机 B)286机、386机、486机、Pentium机C)8位机、16位机、32位机、64位机 D)以上都不是(2)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主要应用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模拟、多媒体教室和【答案】:AA)网上教学和电子大学 B)家庭娱乐 C)电子试卷 D)以上都不是(3)与十六进制数26CE等值的二进制数是【答案】:CA)0010 B)11110 C)110 D)00110(4)下列4种不同数制表示的数中,数值最小的一个是【答案】:DA)八进制数52 B)十进制数44 C)十六进制数2B D)二进制数(5)十六进制数2BA对应的十进制数是【答案】:AA)698 B)754 C)534 D)1243(6)某汉字的区位码是3721,它的国际码是【答案】:BA)5445H B)4535H C)6554H D)3555H(7)存储一个国际码需要几个字节? 【答案】:BA)1 B)2 C)3 D)4(8)ASCII码其实就是【答案】:AA)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 B)国际标准信息交换码 C)欧洲标准信息交换码 D)以上都不是(9)以下属于高级语言的有【答案】:BA)机器语言 B)C语言 C)汇编语言 D)以上都是(10)以下关于汇编语言的描述中,错误的是【答案】:DA)汇编语言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B)汇编语言不再使用难以记忆的二进制代码C)汇编语言使用的是助记符号 D)汇编程序是一种不再依赖于机器的语言(11)下列不属于系统软件的是【答案】:CA)UNIX B)QBASIC C)Excel D)FoxPro(12)Pentium Ⅲ500是Intel公司生产的一种CPU芯片。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 参照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轨迹,把中国互联网发展 划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网路探索(1987年~ 1994年)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 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 第二阶段 蓄势待发(1993年-1996年)四大Internet 主干网的相继建设,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 路的历程。 • 第三阶段 应运而起:(1996年-1998年)中国互联网 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应用和政府 管理齐头并进。 • 第四阶段 网络大潮:(1999年—2002年底) • 中国互联网进入普及和应用的快速增长期。 • 第五阶段 繁荣与未来(2003年~至今)应用 多元化阶段到来,互联网逐步走向繁荣。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公用计算机互 联网(CHINANET)建设
• 1994年9月,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 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中国公用计算 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 开通64K专线,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中国互联网进入商用化阶段。 1995年5月,中 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CHINANET)全国骨干网。并于1996年1月,并 正式开通提供服务。
CERNET萌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网建设
•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并通过 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 1994年8月 ,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 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正式立项。1995年 12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示范工程”建设完成。
• 第四阶段 网络大潮:(1999年—2002 年底) 中国互联网进入普及和应用的 快速增长期。 • 资本燃烧的岁月。 • 2000年4月13日,新浪网宣布首次公 开发行股票,第一只真正来自中国大陆 的网络股登上纳斯达克。 2000年7月5 日,网易公司宣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登陆纳斯达克。 2000年7月12日,搜 狐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三大门户网 站的相继上市,掀起了对中国互联网的 第一轮投资热潮。 20 吹尽黄沙始见金 。 网络泡沫破灭之后,中国互联网经 历了一场“挤水分”式调整的严酷洗礼 。阳光总在风雨后,2002年7~8月, 三大门户网站相继宣布实现赢利。 .COM生生死死是个不断挖掘互联网价 值的过程,这是个大浪淘沙的年代
大学计算机第5版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计算机》习题解答(2017.3)说明:1、部分思考题并无标准答案,需要学生在教材、校园网、因特网中查找相关资料;2、思考题能自圆其说者为“中”;言之有理者为“良”;举例说明者为“优”;3、思考题、简答题均以短小要点形式答题,不论有多少要点,答对3个均视为全部正确;各章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计算与计算思维1-1 简要说明计算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答:(1)古代计算机工具(2)中世纪计算机(3)现代计算机1-2 简要说明九九乘法口诀算法有哪些优点。
答:(1)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算法规则;(2)具有临时存储功能,能连续运算;(3)出现了五进制;(4)制作简单,携带方便。
1-3 简要说明计算机集群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1)将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组成一个机群;(2)以单一系统模式管理;(3)并行计算;(4)提供高性能不停机服务;(5)系统计算能力非常高;(6)具有很好的容错功能。
1-4 简要说明各种类型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答:(1)大型机计算机性能高。
(2)微机有海量应用软件,优秀的兼容能力,低价高性能。
(3)嵌入式计算机要求可靠性好。
1-5 简要说明图灵机的重要意义。
答:(1)图灵机证明了通用计算理论;(2)图灵机引入了读写、算法、程序、人工智能等概念;(3)复杂的理论问题可以转化为图灵机进行分析。
(4)图灵机可以分析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
1-6 简要说明冯诺依曼“存储程序”思想的重要性。
答:(1)为程序控制计算机提供了理论基础;(2)程序和数据的统一;(3)实现了程序控制计算机;(4)提高运算效率;(5)为程序员职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1-7 简要说明什么是计算思维。
答:周以真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1-8 举例说明计算思维的应用案例。
答:(1)复杂性分析:如战争分析、经济分析、算法分析等。
(2)抽象:如数据类型、数学公式等。
学习1966年-1976年中国发展史笔记
学习1966年-1976年中国发展史笔记从1966 年5 月到1976 年10 月,在中国首次出现的技术成就,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技术成就如下:1966 年5 月中国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
5 月中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10 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成功10 月中国建成世界第一座合成苯车间。
10 月中国制成的第一批1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发电。
1967 年1 月中国第一台载重150 吨中型平板车建成。
6 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 月中国第一台100 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
10 月中国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0 月中国煤矿单巷长距离通风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10 月中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1 月中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2 月中国第一台电炉液压自动装置试制成功,标志中国电炉炼钢自动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 月杭州机床厂MM7120 型精密卧轴矩台平面磨床投产,在加工仪器、仪表和工具的平面、侧面、斜面和槽面时,可以达到国际上最先进的“四花十四级”的最高光洁度。
1968 年1 月中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轮通过验收。
1 月中国科学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多学科科学考察。
2 月中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5 月西宁电动工具厂和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联合设计试制成功了一种双重绝缘单相串激式羊毛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 月阜新发电厂的软化水处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9 月中国自行研究设计并试制成功了第一批静压传动内燃机车,使工矿内燃机车的生产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9 月中国第一台小型简易氢气发生设备试制成功。
9 月中国制成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某型齿轮磨床,其精度、效能都超过国际水平。
9 月中国试制成功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一座镀锌设备。
9 月对在新疆地区发生的日全食现象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综合观测,使中国日全食研究工作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2024年辽师大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辽师大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认识计算机1.1 计算机的发展史1.2 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2. 第2章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2.1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2.2 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3. 第3章网络与信息安全3.1 网络基础知识3.2 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认识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
2. 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3. 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
2. 教学重点: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认识、网络基础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白板。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史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演变过程。
演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例,讲解基本操作方法,如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介绍常用的应用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并进行操作演示。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实践,填写相关表格。
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练习。
4. 知识拓展讲解网络基础知识,如IP地址、域名、网络协议等。
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介绍防范网络病毒、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计算机发展史2.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3.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4. 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5. 网络基础知识6. 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计算机的发展史。
列举至少三种计算机硬件和三种软件。
操作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请举例说明至少三种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5-2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
(三)邮电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网址:
CHINANET 是中国最大的ISP(Internet服务提供商)。它是 中国电信经营管理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于1995年5月正式 向社会开放。CHINANET 是Internet在中国的一部分,它采用 TCP/IP协议结构,通过高速数字专线与国际Internet相连。在国 内,CHINANET充分发挥国家公用网络的骨干作用与其它三大互联 网中国金桥信息网GBNET,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和中国科技 网CSTNET互联,目前连接速度已超过100M。
您在使用中受益匪浅。
*Internet接入的服务。 CHINANET以现代化的中国电信为 基础,凡是电信网(分组网,DDN网,电话网)通达的城市均可
通过CHINANET接入Internet,享用Internet服务。 CHINANET的
服务包括:Internet接入服务,代为用户申请IP地址和域名, 出租路由器和配套传输设备,提供域名备份服务,技术服务和 应用培训。
学运行CN域名服务器。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 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 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 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1989年9月,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 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
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目标是在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单位间建设高速互联网络, 以及建立一个超级计算中心。 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 (CASNET,连接了中关村地区三十多个研究所及三里河 中科院院部)、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和北京大学校 园网(PUNET)全部完成建设。
建国后我国取得的32项代表性科技成就
早两天就有小伙伴问我:老师你不整理建国后取得的科技成就吗?答曰:一定会整理!整理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真的挺感动。
我们国家短短几十年能够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真的不容易。
值得我们去了解!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远远不止这些,选择的依据有三点,第一是初高中历史书中介绍过的,二是各种行测考试考过的,三是对于我国、对于世界有开创意义。
如果有遗漏,欢迎补充。
我是按照时间整理的,虽然时间我没有加粗,也不需要死记,但是大致的脉络还是要知道,行测比较喜欢考时间排序。
一、1953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无缝钢管厂压制成功。
无缝钢管是航天、地质、石油、机械等工业行业必须的基础材料,能够生产无缝钢管,标志着我国向工业化迈进了一大步。
二、1954年7月,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首次试飞也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架飞机的成功,是我国在航天领域跨出的重要一步。
三、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正式通车。
这条公路全长1,160千米,全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
四、1956年7月13日,新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卡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
“长春一汽”是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建立于1953年7月15日。
该厂的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出产于1958年9月28日。
五、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内存储量为1024字节。
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型交付使用,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六、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七、1965年,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计算机导论(第3版)-1-3章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1、简要叙述ENIAC之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答案:(1)算筹;(2)算盘;(3)计算尺;(4)机械计算机;(5)机电计算机。
对于(3)—(5),列出其代表机型。
2、对比说明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各自的主要特点。
答案:(1)第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元器件;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使用水银延迟线、静电存储管、磁鼓和磁芯作主存储器;输入输出装置主要用穿孔卡片;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2)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元器件;出现了FORTRAN、ALGOL和COBOL 等高级语言;采用磁芯存储器作主存,采用磁盘与磁带作辅存;除了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开始进入实时过程控制领域;出现了操作系统。
(3)第三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集成电路作为基本元器件;高级语言得到广泛应用;用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大幅度提高;普遍采用了微程序设计技术,设计了具有兼容性的体系结构;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都有很大发展,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提高和完善;出现了成本较低的小型计算机。
(4)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用微处理器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普通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进一步扩大,开始使用光盘和激光打印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得到广泛使用;微型计算机诞生;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处理有了很大的发展,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3、微型计算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微型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1971年诞生的微处理器是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再加上存储器和接口芯片,便构成了微型计算机。
1981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计算机IBM PC后,微型计算机得到了快速发展。
微型机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才使计算机走进了大大小小的企事业单位和千家万户,也促进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4、简要说明第五代计算机的含义,如何评价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
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历程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非常的丰富和独特。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中国计算机历史发展的主要时间节点和主要研究成果。
一、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从万能计算机到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起点,当时中国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计算机应用也相当落后。
但由于国家的需要,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积极探索,开始了计算机研究的历程。
这个时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万能计算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通用计算能力的国家。
6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
1964年,中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CJ-1成功研制并问世。
CJ-1是采用三极管等二极管组成的逻辑电路,电子计算机的新时代因此开始了。
二、20世纪70年代:启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计算机产业的滋生时期。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各地科研单位联手合作。
1970年,中国研制出了第一台16位计算机——“新华”16位计算机。
随后,1972年,科学家们又成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半导体微型计算机——“鲁迅一号”。
三、20世纪80年代:中国计算机业的建立和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业发展的重要历程。
1980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计算机教育,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产业正式迈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983年,首台商用计算机——“济南计算机工作站”在山东济南诞生,标志着我国的计算机产业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
随后,1986年,中国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下成功自主研制出国产计算机——“银河Ⅰ”。
四、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中国计算机业的跨越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是中国计算机业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计算机产业规模逐渐壮大,重要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全国一级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课件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电子计算机简介 3、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6-1959):电子管 (2)第二阶段(1959-1964):晶体管 出现了操作系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3)第三阶段(1964-1972):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操作系统进一步完善,高级语言种类增多 (4)第四阶段(1972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使计算机朝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微型计算机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节 信息的表示和存储 5、字符编码 (2)汉字的编码 ASCII码只对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进行了编码。 汉字分成两级:一级汉字3755个,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 序排列;二级汉字有3008个,按偏旁部首排列。因为一个 字节足以表示6763个汉字,所以一个国标码用两个字节来 表示一个汉字,每个字节最高位为0。 GB2312-80将汉字分为94行、94列 (3)汉字的处理过程 输入输入码国标码机内码地址码字形码输出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4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1)巨型化 (2)微型化 (3)网络化 (4)智能化 未来新一代计算机 (1)模糊计算机 (2)生物计算机 (3)光子计算机 (4)超导计算机 (5)量子计算机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5 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2、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包含三个层次: (1)信息基础技术 (2)信息系统技术 (3)信息应用技术 3、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数字化 (2)多媒体化 (3)高速度 、网络化、宽频带 (4)智能化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
------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50年代,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刚刚开始,这时是一个空白的白板,在此前,中国从未开发过任何电子设备,因此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并开发
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55年,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晶体”诞生,
它使用磁带记录程序,并采用汇编语言,以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
在随后几年里,中国继续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计算机设备,这些设备的
主要功能与“晶体”相似,但具有更新的功能和更高的性能。
例如,1963年,中国研制了第一台用于科学计算的晶体算子,它使用汇编语言,并采
用磁带记录程序和数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国投入大量资源来推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70年,中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本地计算机,它
被命名为“钱钟书”。
它采用了数值分析器(数值控制系统)和控制执行
单元(控制阵列)等先进技术,为中国提供了一定的计算能力。
在此后的十年中,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一系列电子计算机产
品陆续推出,有着更高的性能、更高的功能和更多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开篇语: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
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47~1948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
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
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
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
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
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
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
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
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
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
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1次。
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他们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脑104机。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于1959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
该机共有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由22个机柜组成,它的字长39位,每秒运行1万次,1959年建国十周年前夕通过试运算,共生产7台。
至此,中国的大地上有了第一台自己的通用电子计算机,并且其主要技术指标均超过了当时日本计算机,与同期英国已开发的最快的计算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103和104机都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它们的相继推出,标志着我国初生的电脑事业蹒跚起步,并为我国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计算的经济和国防等领域的难题。
填补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空白,是我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
该机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参加119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250人,有十几个单位参与协作。
我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在原子弹(104机)和氢弹(119机)研制中发挥了作用。
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政策,我国开始研制只能采取"全部采用国产器材,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的技术路线,119机花了五年才研制成功说明在当时条件下一切从头做起研制大型计算机是件相当困难的事。
我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研制的主要推动力是军事应用,民用计算机的需求还不很强烈。
高技术往往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应用,但高技术的普及推广和产业的形成要借助大量民用需求的拉动。
这一点被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历史所证明,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历程也是如此。
在这期间,1961年,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制起步比美国整整晚一代。
当国际上致力于第二代计算机产品时(1959~1964年),我们正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三、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
60年代到70年代末在我国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西方大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中苏关系恶化,迫使我国的主要科研活动多以国防和军工产品的研制开发为主,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但是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科研人员,以“自力更生”为指导方针,以军事应用为目标,以研制大、中、小型计算机为方向,在“从2零到一”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实际上从1958年起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
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
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
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与生产中已发挥重要作用。
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6),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大前身)成立,陈庚大将任院长。
慈云桂被任命为海军工程系雷达教研室主任。
1961年,慈云桂随中国计算机代表团赴英国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走访了英国剑桥、曼彻斯特和牛津等著名大学。
他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已是全晶体管化,当即给学院领导写信,建议停止正在设计中的电子管通用数字计算机,并马不停蹄地收集资料,构思体系结构和基本逻辑电路。
经过几年的精心设计和辛勤劳动,于1964年末他们终于用国产半导体元器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B/I。
1965年2月该机通过国家鉴定,连续运行268小时未发生任何故障,稳定性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65年末又研制成功441B/II型机。
使我国计算机顺利进入第二代,并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1966年1月,慈云桂率计算机代表团赴英国参观学习,访问了英国的计算机公司和国家物理实验室,以及牛津,剑桥等大学,历时8个多月,考察了几十台晶体管计算机。
慈云桂又开始构思新的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软件系统。
回国后正逢“文革”,他历尽磨难,但出“牛棚”的第二天便拖着病弱不堪的身体来到实验室指导大家设计。
1970年初,441B/III型计算机问世,这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分时操作系统和汇编语言、FORTRAN语言及标准程序库的计算机。
441B系列机在天津电子仪器厂共生产了100余台,及时装备到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平均使用10年以上,是我国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主流系列机型之一。
某基地的441B/III型机总运行时间达48000小时,出色地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
慈云桂他们研制的计算机因而以技术先进和稳定可靠著称。
我国的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前夕研制的,而那时国外在发展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年),基本上已经晚了十年。
我国第一、二代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大多是自己开发,早期以前苏联的算子法为指导思想,1962年以后转到以ALGOL 60为基础的编译技术,开发了BCY、BX119等有影响的编译系统。
但总的来讲,我国从研制第一代计算机开始就有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
四、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1.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65年,中国开始了第三代计算机3的研制工作。
1969年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
1973年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该机字长数48位,每秒运算100万次,主内存130K。
主要用于石油、地质、气象和军事部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DJS-130小型计算机,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
逐渐形成了我国第一种国产DJS-100系列机。
“DJS”即“电子计算机”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与以往不同的是,DJS-100系列应用范围不再用于军事领域,而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过程控制、数据采集、信息和事物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
于1976年12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
后来,我国又研制了655型(电子部32所)、151机(国防科大)、1001中型集成电路计算机和每秒可运算500万次的HDS—9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行业已完成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
2.DJS-050机: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揭开了中国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1977年4月,安徽无线电厂、清华大学和四机部六所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